⑴ 比較國庫券、基金和股票的收益率和風險
這個不能單純的這樣比較。還要看操作和各自的規則。
國債,定期的品種,根本就是買有不動,保本保息,無風險,收益少。(這是在拋開通脹貶值的風險的前提下)
如果都按國債的買了後持有不動的操作規則的話。
基金反應的是大盤的總體走勢,不會暴漲暴跌。但仍有跌的風險。所以在這三個產品里,風險和收益是居中的。
股票如也是持有不動,那就是什麼可能都會有,看其自己的走勢了,風險最大,但可能的收益也是最大的。
-----------------------------------------------
但如基金和股票你並不是買入後持有不動
而是能做到高拋低吸
那股票和基金都沒啥風險
收益上還是股票要比基金大,因為它的波動要大。
⑵ 93年的國庫券
國庫券的介紹
國庫券是國家財政當局為彌補國庫收支不平衡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因國庫券的債務人是國家,其還款保證是國家財政收入,所以它幾乎不存在信用違約風險,是金融市場風險最小的信用工具。國庫券是國庫直接發行的用以解決短期財政收支失衡的一種債券,由於期限短、流動性強、安全性高,被視為零風險債券或"金邊債券"(Gilt edged Bond)。
我國國庫券的期限最短的為一年,而西方國家國庫券品種較多,一般可分為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期四種,其面額起點各國不一。國庫券採用不記名形式,無須經過背書就可以轉讓流通。發行國庫券的主要目的在於籌措短期資金,解決財政困難。當中央政府的年度預算在執行過程中發生赤字時,國庫券籌資是一種經常性的彌補手段,
國庫券的發行方式,通常實行招標制,即每次發行前,財政部根據近期短期資金的需要量、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的需要等因素,確定國庫券的發行規模,然後向社會公告。各投標人在規定的發行規模的約束下,分別報出自己擬購買的價格和數量。在眾多參與價格投標的投標人當中,出價最高者首先中標,之後按出價順序,由高到低依次配售,直至售完為止。這就是所謂的「競爭性投標」。也有一些小規模的金融機構,無力或不願意參與競爭性投標,便按照投標最高價和最低價的平均數購買,這是「非競爭性投標」。
國庫券因期限較短,故其發行價格一般採用貼現價格,即以低於票面金額的價格發行,到期時按票面金額償還。票面金額與發行價格的差,即是投資者的利息。國庫券發行價格的計算公式如下:
發行價格=面值[1一貼現率×(發行期限/360)]
在國庫券的流通市場上,市場的參與者有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證券交易商、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國庫券行市的變動,要受景氣動向、國庫券供求關系、市場利率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美國,證券交易商在進行國庫券交易時,通常採用雙向式掛牌報價,即在報出一交易單位買入價的同時,也報出一交易單位的賣出價,兩者的差額即為交易商的收益,交易商不再附加傭金,在英國,票據貼現就是國庫券二級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市場主體。持有國庫券的機構和個人如需轉讓,可向貼現所申請貼現。英格蘭銀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也以貼現所為中介,先向貼現所買進或賣出國庫券,然後貼現所再對商業銀行進行買賣。
國庫券是國家債券的主體部分和主要表現形式,也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國債。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發行國債是在1898年發行的「昭信股票」。北洋政府時期,從1912年到1936年共發行國債27種。在抗日前國民黨政府時期,從1927年到1936年共發行國債45億元。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共發行國債90億元。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各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發行過幾十種國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行國債分為兩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為一個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一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統一發行的國債共有六次。第一次是1950年發行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發行的目的是為了平衡財政收支,制止通貨膨脹,穩定市場物價。從1954年起,為了籌集國民經濟建設資金,連續5年發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 1968年本息還清後,一直到1981年國家沒有發行國內公債。 1981年以後,我國每年發行國債。1994年財政部第一次發行半年期、一年期和二年期國債,實現了國債期限品種的多樣化。短期國債的出現促進了貨幣市場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奠定了基礎。
國庫券的基本特徵
作為債權債務證書,國庫券的債權人是投資者,債務人是國家,其本息償還保證是國家後續的財政收入。所以,國庫券幾乎不存在信用違約風險,是證券市場上風險最小的一種債券。國庫券的償還期限,各國規定不一。西方國家的國庫券,分為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期4種,是一種短期政府債券。我國的國庫券有3年、5年和10年的,是一種中長期政府債券。
由於國庫券期限短、風險小、流動性強,因此國庫券利率比較低。美國國庫券利率僅僅高於通知放款利率。西方有些國家國庫券發行頻繁,具有連續性,如美國每周均有國庫券發行,每周亦有到期的,便於投資者根據投資需要選擇。國庫券發行通常採用貼現方式,即發行價格低於國庫券券面值,票面不記明利率,國庫券到期時,由財政按票面值償還。發行價格採用招標方法,由投標者公開競爭而定,故國庫券利率代表了合理的市場利率,靈敏地反映出貨幣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國庫券的歷史
國庫券是1877年由英國的經濟學家和作家沃爾特·巴佐特發明,並首次在英國發行。沃爾特認為,政府短期資金的籌措應採用與金融界早已熟悉的商業票據相似的工具。後來許多國家都依照英國的做法,以發行國庫券的方式來滿足政府對短期資金的需要。在美國,國庫券已成為貨市市場上最重要的信用工具。
國為券的特點
◆其利率是市場利率變動情況的集中反映。國庫券利率與商業票據、存款證等有密切的關系,國庫券期貨可為其它憑證在收益波動時提供套期保值。
◆流動性強。國庫券有廣大的二級市場,易手方便,隨時可以變現。
◆信譽高。國庫券是政府的直接債務,對投資者來講是風險最低的投資,眾多投資者都把它作為最好的投資對象。
◆收益高。國庫券的利率一般雖低於銀行存款或其他債券,但由於國庫券的利息可免交所得稅,故投資國庫券可獲得較高收益。
⑶ 股票和債券主要區別是什麼
你好,股票和債券的區別:
1、發行主體不同
雖然股票和證券是籌資的手段,但債券發行人可以是國家,地方公共機構或企業;但是股票的發行人只能是股份制的公司。
2、收益不同
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都知道,股票是高收益和高風險的投資項目,購買前股票的股息收益率是不確定的,股息收入也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而變化。相反,在購買公司債券之前,利率是固定的,固定利息可以在到期時獲得。
3、經濟關系不同
由於股票和債券的收益回報不同,市場中的經濟關系也不同。債券代表公司的一種信用,股票代表投資者對於公司的所有權,股票持有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公司的業務管理許可權,但債券持有人沒有這種許可權。
4、本金償還不同
不管誰在在市場投資,都是帶著本金運作的,債券是到期支付投資者的本金,可以本帶利的得到償還;股票的本金移交給公司的話,它就無法收回了。在公司破產後,股票還需要檢查公司剩餘資產的清算,本金自然不能回收了。
5、風險大小不同
一旦公司債券到達清算期,債務人必須償還,否則債權人可以因為不能支付的理由,宣布它已經破產。而作為投資的股票只能轉讓。在公司有盈餘的情況下,才能有利益的分配請求權。可見股票風險更大。
任何形式的投資都具有不同的風險和收益。從以上差異我們可以看出,債券的投資對象和投資收益相對穩定,且交易的周轉率相對較低,因此債券投資風險比股票小。但是收益就不如股票大了。不管你是投資債券還是股票,選擇自己最想投資的就可以了。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⑷ 國庫券的各國國庫券
中國
1983年發行的面值為50元的國庫券。
中國發行國庫券的歷史不長,只有50多年的歷史。1950年國家發行了最早的國家債券「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單位定名為「分」,第一期公債總額為1億分,於1月5日開始發行,公債年息5厘。第二期因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好轉,停止發行。公債票面分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種。 1950年公債的發行拉開了中國發行國庫券的序幕。早期公債的發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支援解放戰爭,迅速統一全國,以利於安定民生,恢復和發展經濟,中央人民政府採取的重要金融措施。此後中央財政部於1954年至1958年之間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了1958年這個特殊的年代,國家的經濟秩序由於「大躍進」、「浮誇風」被打亂,國債被迫暫停。直到1981年國家恢復國債的發行。
1981年以後至1996年的十多年內,發行的國庫券都是實物券,面值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1000元、1萬元、10萬元、100萬元等。從1992年國家開始發行少量的憑證式國庫券,1997年開始就全部採用憑證式和證券市場網上無紙化發行。但在國庫券恢復發行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很多人對國庫券和當初發行的股票一樣認識不清,那時發行採用攤派的形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人們逐漸對國庫券有了認識,國庫券採用承銷包銷方式發行。國庫券的發行也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自1998年開始,我國停止了票面式國庫券的發行。
美國
美國的國庫券是美國財政部通過公債局發行的政府債券。T-Bills
是TreasuryBills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短期債券,期限不超過一年。
T-Notes
是TreasuryNote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中期債券,期限不超過十年。
T-Bonds
是TreasuryBonds的簡寫,美國財政部發行的長期債券,期限十年以上。
TIPS
是的簡寫,又叫通漲保值債券,1997年1月15日由美國財政部首次發行,規模為70億美元。除了擁有一般國債的固定利率息票外,TIPS的面值會定期按照CPI指數加以調整,以確保投資者本金與利息的真實購買力。
STRIPS
拆開債券,又叫分割債券,中國大陸一般稱為本息分離債券,是債券的一個品種。
⑸ 資本市場導論的目錄
1緒論:市場環境
1.1 金融中介和風險
1.2 歐洲市場
1.3 當代投行業務
1.4 關於本書
2貨幣市場
2.1本章概覽
2.2國內貨幣市場
2.3美國國內貨幣市場
2.4歐洲貨幣市場
2.5英國貨幣市場
2.6日本銀行
2.7短期國庫券
2.8貼現短期國庫券
2.9美國商業票據
2.10美國商業票據的信用風險
2.11銀行承兌匯票
2.12歐洲貨幣市場
2.13歐洲貨幣貸款和存款
2.14歐洲貨幣利率行情
2.15歐洲貨幣存托憑證
2.16歐洲貨幣存托憑證的到期收益率
2.17歐洲商業票據
2.18回購與反向回購
2.19回購:案例分析
2.20回購的其他特點
2.21本章小結
3外匯市場
3.1本章概覽
3.2市場結構
3.3外匯交易員和經紀人
3.4即期外匯交易
3.5英鎊和歐元行情
3.6即期匯率的影響因素
3.7即期外匯交易
3.8持有即期頭寸
3.9外匯風險控制
3.10套算匯率
3.11純遠期外匯交易
3.12遠期外匯保值:案例分析
3.13遠期外匯公式
3.14外匯或遠期互換
3.15外匯互換行情
3.16理解遠期點數
3.17本章小結
4債券市場
4.1本章概覽
4.2政府債券市場
4.3政治風險
4.4美國政府債券
4.5美國國庫券行情
4.6美國國債離拆單售本息票(strips)
4.7債券的定價
4.8帶息債券的定價:具體例子
4.9更加詳細的債券定價:美國國債
4.10債券收益率
4.11再投資假設
4.12一年付息和半年付息債券的收益率
4.13英國政府債券
4.14公司債券
4.15信用衍生工具
4.16信用等級
4.17公司債券的其他特性
4.18證券化
4.19歐洲債券
4.20歐洲債券的發行定價
4.21本章小結
附錄:其他主要政府債券市場
5債券價格的敏感性
5.1本章概覽
5.2債券市場的定律
5.3其他影響價格敏感性的因素
5.4麥考雷平均期限
5.5計算麥考雷平均期限
5.6零息債券的平均期限
5.7計算修正平均期限
5.8一個基點的價格值
5.9凸度
5.10凸度的計量
5.11凸度的表現
5.12投資組合平均期限
5.13貢獻式戰略
5.14免疫戰略
5.15 平均期限基礎上的套期保值
5.16凸度對於平均期限套期保值的影響
5.17本章小結
6收益率曲線
6.1本章概覽
6.2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
6.3復利期間
6.4收益率曲線
6.5關於收益率曲線的理論
6.6收益率曲線和信用風險
6.7零息或即期利率
6.8迭代法
6.9與票面利率的關系
6.10運用即期利率的債券定價
6.11遠期利率
6.12貼現系數
6.13本章小結
7股票市場
7.1 本章概覽
7.2 債務和股權
7.3 股權的其他特徵
7.4 混合型證券
7.5 機構投資者
7.6 股權投資類型
7.7 有效市場
7.8 對沖基金
7.9 初級市場
7.10 增發
7.11 配股:一個例子
7.12 其它新股發行
7.13 倫敦股票交易所
7.14 股票交易所交易系統
7.15 紐約股票交易所
7.16 存托憑證
7.17 股票借貸
7.18 投資組合交易
7.19 本章小結
附錄:股票市場統計
8 股票分析和估價
8.1 本章概覽
8.2 估價原則
8.3 主要的財務報表
8.4 資產負債表恆等式
8.5 利潤表
8.6 英國食品零售業:案例研究
8.7 資產負債表
8.8 負債
8.9 所有者權益
8.10 利潤表
8.11 每股收益
8.12 每股股利
8.13 會計比率
8.14 流動性比率
8.15 盈利能力比率
8.16 資產報酬率的構成
8.17 杠桿比率
8.18 投資者比率和估價
8.19 Tesco和Sainsbury的投資者比率
8.20 應用估價比率
8.21 其它估價比率
8.22 本章小結
9 股票估價的現金流模型
9.1 本章概覽
9.2 基本的股利折現模型
9.3 固定股利增長模型
9.4 股票內含報酬率
9.5 要求的報酬率和股利收益率
9.6 市盈率
9.7 分階段股利折現模型
9.8 兩階段模型:一個例子
9.9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9.10 BETA(貝塔系數)
9.11 市場報酬率和風險溢價
9.12 股票風險溢價的爭論
9.13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和投資組合理論
9.14 自由現金流量估價
9.15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9.16 剩餘價值
9.17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和杠桿
9.18 恆定的資產報酬率:案例研究
9.19 資產的β系數
9.20 公司價值和杠桿
9.21 本章小結
10利率遠期與期貨
10.1 本章概覽
10.2 遠期利率協議
10.3 遠期利率協議的應用:案例研究
10.4 總計借款成本
10.5 遠期利率協議支付子交易
10.6 遠期利率協議市場行情
10.7 遠期利率
10.8 公平遠期利率
10.9 金融期貨
10.10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歐洲美元期貨
10.11 歐洲美元期貨行情
10.12 交易歐洲美元期貨:案例研究
10.13 期貨保證金
10.14 保證金的例子: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貨
10.15 利率期貨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0.16 期貨剝息
10.17 遠期利率協議和期貨的比較
10.18 本章小結
附錄:衍生產品市場的統計數據
11債券期貨
11.1 本章概覽
11.2 定義
11.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長期國債期貨
11.4 發票額
11.5 轉換因子
11.6 長期金邊債券與歐洲德國政府債券期貨
11.7 遠期債券價格
11.8 持有成本
11.9 隱含回購利率
11.10 最便宜交割債券
11.11 最便宜交割債券計算:舉例
11.12 賣方期權
11.13 最便宜交割債券性質
11.14 債券期貨套期保值
11.15 基差風險
11.16 非最便宜交割債券套期保值
11.17 債券期貨的其他用途
11.18 本章小結
12利率互換
12.1 本章概覽
12.2 互換定義
12.3 基本的利率互換
12.4 互換:現貨加遠期交易
12.5 典型的互換應用
12.6 利率互換:具體案例研究
12.7 標准互換條款
12.8 比較優勢
12.9 計算全部利得
12.10 互換行情
12.11 信貸價差
12.12 互換價差的決定因素
12.13 用國債對互換保值
12.14 交叉貨幣互換
12.15 本章小結
附錄:互換變數
13利率互換估價
13.1 本章概覽
13.2 合約開始時的互換估價
13.3 互換要素估價
13.4 互換重新估價
13.5 支付日之間的重新估價
13.6 遠期利率方法
13.7 使用遠期利率對互換重新估價
13.8 遠期利率方法中的變數
13.9 互換利率與LIBOR利率
13.10 近似的互換重估價方法
13.11 遠期利率協議,期貨和互換利率
13.12 從期貨定價互換:案例研究
13.13 互換保值
13.14 本章小結
14股權指數期貨與互換
14.1 本章概覽
14.2 指數期貨
14.3 初始和變動保證金
14.4 交割結算價格
14.5 保證金與經紀人費用安排
14.6 利用指數期貨保值:案例研究
14.7 保值效率
14.8 指數期貨的其他用途
14.9 股權遠期合約定價
14.10 指數期貨公平價值
14.11 基差
14.12 指數套利交易
14.13 套利桌管理
14.14 指數期貨的特點
14.15 單一股票期貨
14.16 股票互換
14.17 股權指數互換:案例研究
14.18 控制股票互換的風險
14.19 在現貨市場上對互換保值
14.20 結構化股票互換
14.21 股票互換對投資者的利益
14.22 本章小結
15期權基礎
15.1 本章概覽
15.2 定義
15.3 期權類型
15.4 基本期權交易策略
15.5 購買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6 與現貨頭寸的比較
15.7 出售看漲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8 購買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9 與做空股票的對比
15.10 出售看跌期權:到期收益曲線
15.11 小結: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5.12 生活中的股票期權
15.13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股票期權
15.14 FT-SE 100指數期權
15.15 提前執行
15.16 標准普爾指數期權
15.17 本章小結
附錄:奇異的期權
16期權估價模型
16.1 本章概覽
16.2 基礎原則
16.3 歐式期權
16.4 提前執行
16.5 期權平價原則
16.6 合成遠期和期貨頭寸
16.7 期權平價公式與美式期權
16.8 二元樹
16.9 對二元樹的擴展
16.10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1 有股利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
16.12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假設
16.13 本章小結
附錄:測量歷史波動性
17期權估價與風險
17.1 本章概覽
17.2 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
17.3 即期價格與期權價值
17.4 時間價值性質
17.5 波動性
17.6 德爾塔(Δ或δ)
17.7 德爾塔性質
17.8 作為保值比率的德爾塔
17.9 伽瑪(Γ或者γ)
17.10 重新調整德爾塔保值
17.11 德爾塔和伽瑪性質
17.12 西爾塔(θ)
17.13 維加(Vega)
17.14 ρ比率
17.15 本章小結
附錄:德爾塔與伽瑪保值
18期權策略
18.1 本章概覽
18.2 運用看跌期權保值
18.3 來自保護性賣權的盈利
18.4 有準備的看漲期權發行
18.5 雙限期權
18.6 零成本的雙限期權
18.7 牛市差價
18.8 熊市差價
18.9 比率分散看跌期權
18.10 日期分散或時間分散
18.11 再談波動性
18.12 波動性交易:案例分析
18.13 當前的盈利線
18.14 從做空跨式期權中獲取的利潤
18.15 其他波動性交易
18.16 本章小結
19 貨幣與利率期權
19.1 本章概覽
19.2 貨幣期權
19.3 外匯(FX)的套期保值:案例學習
19.4 貨幣期權定價
19.5 利率期權
19.6 交易所交易的利率期權
19.7 歐洲美元期權
19.8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的歐洲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期權
19.9 上限期權,下限期權和雙限期權
19.10 利率上限期權:案例學習
19.11 上限期權和下限期權的定價
19.12 個別上限期權的估價:例子
19.13 下限期權的估價
19.14 互換期權
19.15 互換期權的估價
19.16 利率策略
19.17 本章小結
致謝
金融術語表
⑹ 國庫券中長期國債普通股期貨的風險程度
國庫券和國債都是屬於沒什麼風險的,除非碰到大的戰爭並且國家戰敗了,這在目前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內都不太可能發生,但是股票和期貨的風險就大多了,特別是期貨,分分鍾都有爆倉的可能,在沒有專業知識地情況下最好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