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樣的股票才會長期走牛
按照已有的股票的歷史,除了極少數退市的股票之外,絕大多數股票從上市之日起,股票都是翻了數倍的。
比如(上圖)
平安銀行(原深發展),如果你將它向後復權。等同於你上市買100股一直持有,將所有的分紅配股等累積起來。開盤價是64.45;2015年4月17日,平安銀行最高為1262;2016年12月9日,收盤現價864.32。可計算得出:最少100多倍收益,最高200倍收益。
㈡ 什麼樣的股票能成為龍頭股
通過分析A股歷史上曾出現過的龍頭股,我發現龍頭股主要出自三類股票:一是次新股,二是超跌低價股,三是績優高成長股。炒作主題有兩個:一是概念,二是業績。若以炒作主題進行劃分,龍頭股可以劃分為題材概念型龍頭股和業績增長型龍頭股兩種。
(1)關於次新股中產生的龍頭股
股市中有新股、次新股、老股等概念。所謂新股,一般是指上市時間在半年之內的股票;次新股是指上市時間在半年至兩年的股票;而老股是指上市時間在兩年以上的股票。A股有炒新股、次新股的傳統,只要開盤價格不是高得離譜,幾乎都要被炒作一番。那些在大熊市中上市的股票,因生不逢時,股價會隨著大盤而一路下跌,直至最終跌成了低價股。這些超跌低價次新股就成為了未來大牛股的溫床。由於這些次新股從沒有被炒作過,一旦股市重新走牛,它們是所有新進場資金掃貨的第一目標,極易被暴炒。另外,新股、次新股剛上市不久,基本面還沒有什麼利空,反而因剛融到錢,業務正處於快速擴張階段,含有連續高送股等很多的炒作題材,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同。
在次新股產生的龍頭股是最多的,大約占歷次大行情龍頭股總數的70%。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在下一輪牛市來臨的時候,就要對於那時的次新股給予最充分的重視。
在次新股產生的龍頭股中,主要包含兩類股票:一是全新概念型次新股,二是績優成長型次新股。
所謂全新概念型次新股,是指該類次新股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炒作概念。如,1994年8月至9月的凌橋股份和陸家嘴都屬於次新股,它們擁有當時最熱門的「新上海概念」;1999年「5.19」行情中的上海貝嶺、同方股份也是次新股,都具有全新的網路科技概念。2006年的洪都航空可算次新股,它具有軍工資產整合的新概念。
所謂績優成長型次新股,是指該類次新股業績優良,且具有在2~3年以上持續高增長的能力。如,貴州茅台和蘇寧電器當時在熊市時上市的,但因屬績優成長型次新股,卻能夠逆市上漲。再如,2005年7月至2006年中期,因有色金屬價格暴漲,而使得寶鈦股份、馳宏鋅鍺等次新股具有持續增長的巨大想像空間。
(2)關於超跌低價股中產生的龍頭股
所謂超跌低價股,是指股價在熊市中跌去了70%以上,股價在5元以下的股票。超跌低價股可以是次新股,也可以是老股,其中以老股居多,因為次新股很難跌到5元以下。
超跌低價股中產生的龍頭股包括:1994年8月的凌橋股份;在2008年10月的太行水泥和中路股份。
(3)關於績優高成長股中產生的龍頭股
所謂績優高成長股,是指每股收益在0.5~1元以上,且預計在今後2~3年裡能夠年均增長50%~100%以上的股票。這類股票只要開盤價格不離譜,一定是會被大炒的。
績優高成長股中產生的龍頭股包括:1996年的深科技、深發展和四川長虹;2006年的貴州茅台和蘇寧電器等。
㈢ 什麼樣的股票容易成為牛股
相信大家在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肯定也都十分想知道吧?如果能夠了解什麼形態的股票是牛股的話,那麼想要盈利就輕而易舉了,那麼如何才能夠了解什麼樣的股票是牛股呢?
如上圖所示,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機智資金流一號,機智資金流一號是用來標記主力資金成本區的,當K線為紅色實體柱的時候,說明當日有大量主力資金流入,且這個價格就是主力資金的成本區域。同時機智資金流一號還可以看到個股的所屬板塊。細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在K線下方有一條線,這條線為上升趨勢線,當這條線為紅色的時候,說明股價走上升趨勢,反之如果這條線為藍色的時候,說明股價走下降趨勢。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機智資金流三號,機智資金流三號中的紅色柱體表示的是超大單主力資金,綠柱表示的是小單散戶資金,當出現「上紅下綠、主力資金進錢不出」的形態時,說明當日有大量主力資金流入到該個股,通常股價處於上升階段,反之當出現「上綠下紅、主力出貨散戶接盤」的形態時,通常股價走下降趨勢。
㈣ 牛市來臨買什麼類型的股票能翻倍呢
我覺得是醫療行業的,因為目前人們越來越注意醫療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