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有一個開糧倉的,成為繼胡雪岩之後的一品紅頂商人,他的糧倉積累了三年才開張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陰,出生於中國常州,死後歸葬江陰。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
『貳』 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是誰獲得的,後來如何了
1900年1月,天津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向第一屆畢業生頒發了一批大學文憑。其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親自將「欽字第一號考憑」頒發給法科第一名學生王寵惠。
「欽字第一號考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它的正上方寫著「考憑」兩個字,右邊書有「欽字第壹號」字樣。文憑正文開頭書有「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祿)為……」等字樣。文憑里介紹了北洋大學堂的簡介,王寵惠的介紹和鑒定,以及王寵惠所學課程。甚至還提到了王寵惠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姓名。
民國成立後,王寵惠做過外交總長、司法總長、教育總長,成為一名風雲人物。
1912年,當中華民國成立後,消息傳到海外,令無數華僑為之振奮。2月19日,荷屬爪哇島泗水市華僑,走上街頭,升起五色旗,鳴放爆竹,慶祝中華民國的成立。可是,荷蘭殖民當局派軍警武力干涉,開槍打死了3名華僑,擊傷10餘人,逮捕1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泗水慘案」。
王寵惠時任外交總長。他多次致電民國政府,要求與荷蘭進行交涉,不能像清朝那樣,漠視華僑性命,任由列強欺負宰割,「民國初立,豈尚忍辱滿清政府放棄責任,漠視僑民」。最終,在王寵惠等人的奔走下,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迫使荷蘭釋放了所有逮捕華僑,承諾懲治兇手,賠償和撫恤傷亡的華僑。荷蘭政府還表態,以後將對華僑和荷蘭人同等對待,絕不歧視。
『叄』 建黨90周年90件大事是哪些
1.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成立
關鍵詞: 「紅色第一店」
事件回溯:
1923年2月7日,中國工人階級最早的經濟組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正式成立。1925年9月21日,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恩勾結軍閥,武裝包圍工人俱樂部,至此,工人消費合作社被迫「關門」。
合作社最早實施營業員聘用制。為籌措所需資金,合作社發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經濟實體最早的股票,第一張紅色股票誕生。消費合作社印發的股票、銅元票是中共歷史上最早的貨幣和對股份制最初的嘗試。
歷史影響:
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是全國第一個和當時僅有的一個工人消費合作社,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經濟事業組織。
…………
剩下的見參考資料
『肆』 他是清末參與洋務運動的官員,創造了十一個「中國第一」,他是誰
洋務派中有一位官員,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十一個「中國第一」,為近代中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這位官員叫盛宣懷。
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中國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
公元1880年(光緒六年),中國第一家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
公元1886年(光緒十二年),中國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山東小火輪公司」;
公元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國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
公元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國第一家紡織企業「華盛紡織總廠」;
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北洋大學」;
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南洋公學」;
公元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公元1904年(光緒三十年),中國第一家紅十字會「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中國第一家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
公元1910年(宣統二年),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
滿意請採納,謝謝
『伍』 歷史書上那個漢冶萍公司是什麼
[編輯本段]漢冶萍公司史話
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因督辦蘆漢鐵路(京漢鐵路),調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督鄂近20年,在湖北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經歷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光緒十六年(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鐵政局,委派蔡錫勇為總辦,廠址選定漢陽龜山山麓,1890年11月動工興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9月建成,光緒二十年(1894年)6月投產。張之洞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招商承辦」,委盛宣懷督辦漢陽鐵廠,走上「官督商辦」道路,由李維格任總稽查。
光緒十六年(1890年)張之洞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鐵礦蘊藏豐富並露出地面,於是張之洞購機開采,光緒十七年(1891年)4月開始采礦,光緒十九年(1893年)鐵礦大規模開采,建成大型露天鐵礦大冶鐵礦,為漢陽鐵廠提供原料。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張之洞與盛宣懷合奏在江西萍鄉安源採煤煉焦,委張贊宸為萍鄉煤礦總局總辦。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懷為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申請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並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到辛亥革命前夕,該公司員工7000多人,年產鋼近7萬噸、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占清政府全年鋼產量90%以上。
盛宣懷接辦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後多次向日商借款,因無力償還,日商的借款後來都變成了投資,宣統三年(1911年)起漢冶萍公司為日商控制,抗日戰爭勝利才由國民政府接收
[編輯本段]漢冶萍公司介紹
(3)對漢冶萍經營失敗原因的探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38]
(3)中日合辦漢冶萍問題
辛亥革命後曾有中日合辦漢冶萍之議,後因舉國反對而作罷,但有關該事件的內幕,學術界討論十分熱烈。學界對日本政府借合辦以控制漢冶萍的意圖、日本在整個事件中所起的主導性作用以及盛宣懷在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問題的看法沒有太大的分歧。對如何理解「合辦」事件中臨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評介「合辦」過程中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學術界的看法前後有所變化。
]此觀點雖然新穎,但多屬推論,缺乏史料支持,難免被譏為尊者諱。
(4)漢冶萍失敗的原因
漢冶萍公司爐倒火熄的結局,引起幾代學者的思索與探究。1949年以後,學界在認同前人的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礎上,將研究思路的重點放在探討漢冶萍失敗的根本原因上,並基本認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列強的壓制和掠奪,國家的積弱與動盪是漢冶萍失敗的根本原因,[60]但側重點及論證的角度有所不同。
有的學者強調日本以債務為手段的侵奪是公司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日本政府利用表面上是『商業關系』的貸款,逐步取得萍鄉煤礦、大冶鐵礦的『採掘權』,進而使『企業管理權歸於本邦之手』」;[61]「日本金融勢力多次利用漢冶萍公司運營資本拮據的困難,想方設法,滲透侵略力量,嚴重損害了公司獨立自主的地位,最後被迫降為日本勢力的附庸而無法自拔。一個經歷了千辛萬苦而已露發展前景的煤鐵聯合企業……反而以日益衰落敗壞作為自己的歷史結局。」[ 還有學者從中日經濟交往及漢冶萍公司產品銷售兩方面強調國家主權與公司經營失敗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