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代史的三條主路線
資本主義的探索,抗日,社會主義的探索
❷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線索有哪幾條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有下面的這些觀點:
一、關於「中國近代」的概念嚴格說來,「近代」這個詞,並不是社會發展史上指稱某一確定歷史時期的科學概念.使用上很不統一.一般而言,就歐美目前來說,是把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作為「近代」的開始.所以世界歷史是把最早的資 產階級革命爆發(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近代」歷史開端的標志.但中國情況不同.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像歐美國家那樣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發端,並不是由於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關系的程度,因而導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就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那樣.而主要是由於外來的侵略.引起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把中國推到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這個社會雖然後來也產生了資產階級,也曾有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階段,但是難以說它是一個完全的資 本主義社會.只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階段來說,它約略地相當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范疇.這樣說來,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個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然,國外有的歷史研究者不這樣看,他們把中國近代的起點上推到十七世紀中葉清朝建立的時候,一方面強調與西歐歷史分期的對應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國近代史的主題說成好像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這是不科學的,我們還是著眼中國社會的特點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階段作為中國近代.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告結束.那麼是不是應該把整個這一時期都算作「中國近代」史呢?從科學意義上講,應該是這樣.這一觀點,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榮孟源在1956年寫的「關於近代史分期問題」一文,就明確表示贊同中國近代史的斷限從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見)後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現在看來,應該說得到了基本公認.但是從教學習慣上,一般還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把這段歷史劃開,前半段作為「中國近代史」.後半段歸入「中國現代史」.也就是說,只把舊民主主義階級歸入「中國近代史」,而把新民主義革命階段歸入中國現代史.雖說這兩個階段確有不同的特點(主要是革命領導力量不同),但社會性質並沒有變,都應劃在中國近代歷史時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一個問題.二、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三)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和基本線索問題.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是胡繩同志於1954年在該年度《歷史研究》第1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統地提出的,該文題目就叫《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在此以前,中國近代史著作一般沒有作明確的歷史分期,多是「紀事本末體」,就是:以重大事件為主幹,分若干章分別交待各事件的來龍去脈,評述其成敗利鈍和歷史意義等(像范老的《中國近代史》上冊基本就是這樣).這種體裁、體例的優點是能使讀者對某一特定史事的全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但由於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為主題,從而易於忽略與此事件相聯系的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且不易顯示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和規律.自胡繩同志發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關於中國近代史分期問題的大討論,結果 ,胡繩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所謂「三個高潮說」,是基本上用階級斗爭的表現來做劃分時期的標志,據此,從中國近代歷史劃出三次革命高潮時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時期;第二次是甲午戰後的幾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時期;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了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據此分別以每一次高潮為一個中心,將整個中國近代史劃分為從時間上能夠銜接起來的三個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間不管是教科書還是中國近代通史著作,一般都是這個模式.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近代史學界就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大討論.這次討論是以李時岳同志在《歷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為起點的.這篇文章是主張按照如其標題所示來認識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的,旨在把資產階級運動的發生、發展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人將這種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不過,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李時岳同志對將他的觀點概括為「三個階梯說」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數碼「三」,至於「階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賞),故我們不妨稱之為「四個階梯說」.「三個階梯」也罷,「四個階梯」也罷,反正是突出資產階級運動這條線索,這一點很明顯,這和「三次高潮說」大不相同,是對「三次高潮說」的挑戰.具體歷史事件上,兩者的分歧和差異主要在於:在「三次高潮說」中,沒有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而突出了義和團運動的歷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標志);在「四個階梯說」
❸ 中國現代史三條主線是哪三條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外交發展歷程是國現代史三條主線。
❹ 簡述中國近現代史主線
有兩條主線
1、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八國)
2、中國人民的抗爭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從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每一個都嘗試,最後找到適合中國的革命道路)
(4)近代中國發展的三條主線股票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
中國近代史起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 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為止,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晚清王朝統治下一個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
中國現代史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又分為四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1924-1927年)又稱國民大革命時期或者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又稱國共十年對峙或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四個歷史階段。
❺ 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主線和歷史主題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的歷史,即在解放和 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
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主線共有四條:
(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擴大國際參與、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進程。
(二)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求強求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歷史進程。
(四)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找真理、選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發展的歷史進程歷史證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通過四條歷史主線得到體現。
❻ 中國近代史的三條主線是什麼
抗爭史,屈辱史,復興史。三條線。
❼ 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和主線分別是什麼
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是中國人名在謀求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不斷深入的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推進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過程。主線是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抗爭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中國近現代史是指中國自1840年以來的181年的歷史。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國存亡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的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是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❽ 論述近現代以來中國的歷史主線和歷史主題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1、近現代歷史以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影響及其評價。
19世紀初,英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在亞洲,英國佔領了印度,並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緬甸等國家和地區,並發動了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逐漸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並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在帝國主義時代,各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激烈爭奪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也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29年到1933年爆發了一場世界性的嚴重經濟危機,導致國際格局重大變化。中國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後,進300年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中國100多年來遭受侵略的苦難史。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它對國際關系和世界格局的變遷有著深刻影響。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但同時也增加了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本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結構調整地難度和遭遇外部沖擊的風險,對中國的建設來說,它是一把雙刃劍。
21世紀初國際格局的基本走向繼續向多極化發展,為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平穩的外部環境。
2、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有功還是無功,有理還是無理?論述帝國主義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和歷史選擇。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總的來說是無功的,無理的。當然並不能完全的說帝國主義侵華是完全無作用的,如鴉片戰爭使中國的一部分知識分子覺醒,他加速了封建主義的毀滅速度。
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客觀上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這與西方殖民主義者宣揚的「侵華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觀上發生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它們只是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加深,帝國主義越來越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障礙。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通過發動野蠻的侵略戰爭,強迫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從各方面控制和操縱了中國,在政治上,帝國主義列強踐踏了中國神聖的主權,在中國割佔領土,攫取了中國的海關主權、司法主權和外交權等許多特權;在經濟上,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和掌握了中國的海關,壟斷了中國的金融、航運、進出口貿易等經濟特權,牢牢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在文化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在中國傳教,辦醫院,辦學校,吸引留學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國人民的精神,培養為他們侵略政策服務的買辦文人;另外,帝國主義列強還在侵略的過程中,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無法估量的精神損失和精神傷害。
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中國人民開始總結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中國人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近代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歷經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戰爭後的戊戌變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的旗幟下發生的。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進一步的覺醒。
(回答該題應分別敘述帝國主義侵略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說明,以增強論點的說服力,同時揭露侵略者鼓吹「侵華有功」的顛倒黑白的丑惡嘴臉。)
3、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客觀實際論述中國革命的必要性與進步性。
必要性: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使它必須進行革命。首先,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富強,也不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中國的封建實力根深蒂固、力量強大,不經過巨大的革命風暴無法將它摧毀;再次,改良本身的弱點及改良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因此中國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製造出來的,而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要殘酷壓迫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的產物。不革命,中國將無法取得進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種改良的失敗即說明了這一點。
進步性:進現代中國革命經歷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它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給人民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五四運動打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槍,五四運動具有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具備的特點,它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眾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革命展現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開始採取群眾路線的方法進行革命斗爭,開始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路線。在經過曲折艱苦的斗爭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最終勝利。
4、從中國人民自新求強的歷史艱辛及最後勝利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鴉片戰爭以來到1949年成立新中國,我們國家先後經歷了反帝國主義侵略,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一系列的困難及挫折,但是中國人民沒有被打倒,而是憑著一種力量走到了今天,這種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的精神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支撐,我們要透過歷史看到這種精神並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中華民族精神之一是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充分體現在抗日救國的過程中「不當亡國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精神感召著舉國上下億萬民眾,各階級各黨派萬眾一心,一致對外,顯示著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這種精神支持著我們走到最後的勝利。
團結合作精神: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號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共同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抗聯將士活躍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隊讓日聞風喪膽,全國各界成立了救國聯合會捐錢捐物,台灣同胞更是以65萬烈士的鮮血換來了台灣的光復。團結合作讓我們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還是八年抗戰,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是艱苦奮斗的史詩,就拿抗日戰爭來說,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軍民以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同日軍展開白刃戰,取得平型關大捷;38年3月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摧毀日軍精銳部隊第五、十兩個師團……這種精神指引我們走向更多的輝煌。
總之,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們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生動體現。當然,這種傳統精深要與時代精深融會,才能煥發更強的生命力。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比拼,經濟實力技術實力是物質基礎,但離不開民族精神的支撐。所以我們要總結歷史經驗,從那段悲壯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發奮圖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註:答題思路,回顧歷史,看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並加以論述,聯系實際展望未來)
5、論述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三大選擇」的必然性與進步性。
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
事實表明,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尋求先進理論。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五四運動促進了其在中國的傳播和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所以這種全新的社會力量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是必然的。
正確性:(1)馬克思主義使得中國先進分子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馬克思社會科學主義
(2)當時經濟文化落後,軍閥混戰,帝國列強侵略下的中國只有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它聯合了工人農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
(4)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條件,其理論也成為共產黨黨內的指導理論。
歷史證明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
選擇共產黨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因辛亥革命失敗而迷茫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他們的斗爭開拓了通向勝利的新航道。從此,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後,「中國改換了方向」。
正確性:中國共產黨一開始便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並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眾工作,它作為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根本對立的;它掌握著馬克思主義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為中國人民對於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指出了一條基本線索,指明了走向勝利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的全部活動都是為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是為他們的解放事業服務的,它就敢於相信、發動和依靠群眾。中國共產黨採取群眾路線的革命方法,這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也不可能採取的。它解決了其他黨派、團體所解決不了的中國革命的對象和動力問題,採取了其他黨派、團體所沒有採取過的依靠群眾的革命辦法。這個情況表明,它能夠勝利地擔當起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責任。
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不適合中國國情,不符合中國人民的意志,不為中國人民所歡迎.也是是中國國內封建勢力所不允許的。總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政策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不斷勝利,促使民族資產階級放棄了「第三條道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讓位於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進步性: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最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能最大限度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消滅了剝削,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 論述近現代以來中國的歷史主線和歷史主題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的歷史,即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
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主線共有四條:(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擴大國際參與、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進程(二)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求強求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歷史進程。(四)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找真理、選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歷史證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通過四條歷史主線得到體現。
❾ 如何認識中國近代史的主線
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主線共有四條:
(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擴大國際參與、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進程,
(二)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求強求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民民主的歷史進程。
(四)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尋找真理、選擇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發展的歷史進程。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中國歷史。歷經清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