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平安股票跌的原因
一、中國平安股票跌的原因
1.止損盤蜂擁而出。
2019和2020年,80元上方堆積了大量的做多籌碼,融資余額近280多億。由於做多的投資者設置了止損價位,股價跌至70元一帶時,成本在85元以上的籌碼觸及止損價位,止損盤蜂擁而出,80元一帶幾無抵抗,飛流直下。
2.融資合約到期選擇賣股還錢。
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由於此前中國平安被強烈看好,大量投資者融資買進。進入3月份,大量融資合約到期,面臨展期和平倉還錢的選擇,就在這個時候,華夏幸福驚天暴雷、卜蜂集團大幅減持,知名私募徹底清倉,利空消息接踵而來,融資客只好賣股還錢,認虧出局。
3.部分融資盤爆倉被強行平倉。
自93元殺跌以來,中國平安融資客損失慘重,加之投資組合其他的股票同樣暴跌,融資擔保比例迅速下降,有的接近爆倉邊緣,更有甚者被強行平倉。2015年7月股災的悲慘局面再次出現。
二、中國平安為什麼下跌:
很簡單,因為機構的無情打壓,瘋狂打壓,之前還打壓到股折價,外資每天瘋狂買入中國平安,賣出貴州茅台,機構想要散戶去接盤他們的抱團股,這些垃圾抱團股他們已經無法完全出貨,那麼只能打壓中國平安,沒想到外資天天買入中國平安,賣出貴州茅台,堅定看好價值白馬股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萬科a,格力電器,興業銀行,伊利股份。機構其實持有一些中國平安,只能賣出以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萬科a,格力電器,興業銀行,伊利股份為代表的大白馬。目前行情是套機構行情,小盤價值股因為基本上機構已經跑完了,然後之後會開始瘋狂的上漲,大盤成長因為有著大量的機構,會開啟瘋狂的套人行情,大盤價值因為機構也有不少,會和2015年藍籌股下跌一樣被機構砸下來,等機構賣完了,就是以價值白馬股中國平安和小盤價值白馬華僑城a真正得上漲,而且會漲到套在大盤成長股票裡面的機構不敢相信。
內容來源於網路。
㈡ 平安險股值一年蒸發4000億,有歇業可能嗎
平安險股一年蒸發4000億,有歇業可能嗎?
這話問得那跟那啊!在股票市場里,只要一支基本面良好,沒有什麼危機及市場事情發生的股票有漲有跌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即使這股票市值前後相差很大,這也算是市場正常反應,可怎麼到了題主這里就認為這股票要歇業了呢,這未免也太有點玻璃心了吧?
我們來看看平安保險這支股票.這只股票當初來歷就非同一般,作為一家經當時領導特批,保險公司里正宗上市的第1家股票,從當時的50元經過漲跌無序,最高時漲的近150元,最低時連20元都不到,只有19.9元。
說起平安保險這支股票故事蠻多的,這其中還牽涉到有轟動國際事件.股票作為在2007年3月1號在上海證券交交所上市的,在深圳生存並發展到海內外的招牌股票,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中名列第10位,在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中名列29位.當時在A股上市發行數量為11.5億股,現在總股本已達182.8024億股,其中A股108.3266億股,H股74.4758億股,H/A比價0.97.
應該平安保險對股民的回報還是不錯的,光是最近四年,公司每10派現就達82元(沒算扣稅)之多,比起那些鐵公雞的股票來,派現不可謂不豐厚.昨天平安股份收盤總市值達到了1.20,000億。是中國大陸名副其實的保險第1股。另外平安保險股最得意之作是:把深圳股市的發展象徵和旗幟一一深發展成功收購變更成為自已的銀行公司,
這讓深圳交易所在上海交易所的面前多少有點抬不起頭來。要知道深交所和上交所一直都在明爭暗鬥在,證監委或明或暗的都支持上交所打壓深交所,但自從兩市場成立以來特別是這幾年兩個的市場的交易量一直都是深強滬弱。
至於如何看侍保險股的這次深跌?這就要去看美國CPI在終於膨脹了起來後,全世界都在為美國的經濟大放水而不得不去買單!可以預測到的是,下半年的世界經濟以及明年的世界經濟會處於通貨膨脹里,在世界經濟多方角力下,我國也難逃其中機會與挑戰.從A股保險股的指數看,離半年線的1062點還有60點距離,從平安股份這支大權重股看,股價已快到強支撐位66.42元,昨天收盤價是67元。
而今晨美聯儲宣布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不過預計未來還會有兩次加息機會.在這種形勢下,今天保險股會帶領大盤見底3489點反彈,不過力度不會太大,有機會的話不如去換股炒三峽能源,至少在短線上這只緊扣碳中和新股比平安保險股性要好的多,起碼能在即將到來碳交易市場啟動前不會跑輸.
㈢ 新華保險在短時間內跌的很厲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新華保險再次下跌4.37%,使其四天的總跌幅達到13%。對於一家總市值近2000億元人民幣的大公司來說,這是一次重大回調。數據顯示,新華保險總資產約10221.8億元,較年初增長1.8%,營業收入超過1320.8億元,上半年公司實現年化總投資回報率6.5%,同比增長1.4個百分點。償債能力綜合充分率為269.67%,保持較好的水平。
新華保險在今年上半年支付了超過260億元的賠償費,其中醫療保險賠償費50.4億元,增長了46.8%。按目的支付傷亡人員醫療救治費用45.7億元,同比增長37.4%。在投資方面,截至6月30日,新華保險實現投資凈收入213.8億元,同比增長11.8%,總投資收入31.2億元,同比增長48.1%。結合保險基金的特點和需求,繼續加大股權相關產品和戰略投資品種的研究,適時增加資金配置。
㈣ 為什麼最近股票總是毫無理由的天天大跌
股票的漲跌是由所有參與的股民決定的。絕對不會毫無理由的天天下跌。
投資者要她下跌,或者投資者認為要下跌,所以投資者賣出股票或者低價買入股票的結果。
作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一定要敬畏市場,承認市場。而不要自以為事,認為市場錯了,認為市場沒有理由,認為市場不應該大跌。
你可以有你的投資理念,但不可能主導市場,也沒有辦法左右市場。市場是全體股民給出的結論。當你的看法和市場結論有差異,一定是市場對的,一定是你錯了。
㈤ 2021年最近保險股為什麼下跌呢
目前市場的普遍預期是人身險銷售會長期陷於低谷,原因一是大增大脫的人海戰術難以持續導致代理人數量難以明顯提升,原因二是互聯網保險與保險經代公司持續沖擊個險渠道。
拓展資料:
保險股價格暴跌背後: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
低估值、低漲幅、高分紅,保險股與銀行股、地產股一道被稱為「三傻」,2020年,因疫情影響,上市險企業績普遍承壓,但考慮到市場發展潛力依然巨大,保險股也依然為價值投資者所青睞。
保險業基本面坍塌背後:保險業底層邏輯已經發生顛覆性改變。
基本面嚴重偏離預期,A股保險股在2021年成為了下跌的重災區。而分析影響基本面的原因,除上文提及的個險新單標保快速下滑之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影響保險業發展的基礎要素已經發生徹底改變,保險業發展的底層邏輯也隨之而變,而這些才是影響保險股股價當下以及未來變化趨勢的根本所在。
短期來看,償二代二期工程、「雙錄」等新規的實施仍將對行業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普惠型產品對於低端客戶市場沖擊已經形成,中高端客戶市場機會尚存,但培養精英代理人並非一朝一夕之功;長期來看,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人口紅利的消退將從更長期的維度上影響行業發展。
普惠型產品沖擊:保險業中低端市場邏輯已經徹底改變
保險股為什麼一直跌
金融股主要由三大板塊構成,證券股、保險股和銀行股等,可以說這三大板塊本身就是有關聯性的,可以說同漲同跌的。
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大舉減持保險股,引發市場關注。但與公募基金相比,券商對保險股的減持力度更大。保費增速是資本市場觀察保險業增長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以來,保費增速持續萎靡不振,讓投資者信心備受打擊。今年以來,受保險業基本面低迷的拖累,保險股的股價與市值同步下滑。截至8月11日收盤,五大上市保險公司A股股價今年以來跌幅均已超20%。與2020年12月31日的總市值相比,A股五大上市保險公司的市值合計縮水超過萬億元。
資金撤離跡象明顯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A股五大上市保險公司的公募持倉市值刷新2017年以來的新低。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年底,共有4000餘只公募基金產品持有保險股,而到今年二季度末時,持有保險股的基金產品已不足800隻。
2021保險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從大趨勢來看,經濟轉型離不開長期資金的集中管理,居民對養老、財務管理和醫療的需求也離不開壽險和健康險行業。因此,看好壽險及健康險行業的長期成長空間。隨著市場規范化的進一步提升、市場參與者數量與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整個中國保險市場在未來仍然將有一段為期十至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期,使市場的保險深度逐步與發達國家市場水平看齊。隨著未來供給側渠道轉型、科技賦能以及產業協同的逐步深化,預計保險業估值或將在半年至一年後迎來拐點。
㈥ 股市中保險板塊漲跌和什麼有較大的關聯
股市中保險板塊漲跌和什麼有較大的關聯?一方面,保險行業在過去一段時間面臨了全方位的改革,行業代理人出現了急據的下降。這使得整個行業的產能下降。此外,中長期利率的下行又使得保險在資產端的收益持續下降。一個就是疫情的反復,很多保險品種是需要代理人與客戶面對面溝通洽談的,如果疫情形勢短期加重,代理人與客戶很難面對面溝通,市場擔心保險公司的負債端會再次受影響;另一個就是近期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對整個金融板塊產生了一些壓制,保險板塊也未能獨善其身。最後,人口老齡化加劇風險,參考上述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歷史路徑,如果人口老齡化未來進一步加速到它們那樣的水平,人口結構改變後,可能會導致繳費的人群降低,賠付的老年人人數增加,這樣一來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就會顯現,到時候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還有經濟增長降速,如果經濟增速放緩,對於保險深度和密度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行業發展。
㈦ 中國平安股票跌的原因是什麼現在值得買嗎
中國平安股票下跌的主要原因是:
1.中國平安主營業務是保險,保險公司競爭激烈,買保險的人達到飽和狀態,繼續發展很難;
2.中國平安投資了很多房地產企業,房地產公司股票價格出現了下滑,投資被套,損失很多;
3.中國平安業績低於預期,市場估值比較高,下跌是為了擠泡沫。
中國平安前幾年發展非常好,得到很多機構投資者的認可,今年開始中國平安股價就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而且還創出了最近的新低,這讓很多人感到很擔心,中國平安下跌很正常。
中國平安主營業務是保險,保險經過這么多年高速發展,買保險的人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保險公司競爭也非常激烈,保險繼續大幅度增長已經不太可能,業績預期也要降低;中國平安投資了很多房地產企業,房地產公司大家都知道出現了部分問題,中國平安損失慘重,導致業績受到影響,這些都是中國平安股價下跌的真正原因。
三、中國平安可以抄底嗎
中國平安這波下跌幅度可以說非常大,從最高93到現在48,半年多時間已經跌了45%左右,現在來看還沒有任何企穩的跡象,我認為跌破43可以考慮適當搶一下反彈,在耐心等待一下,這個位置還有下跌空間,還沒有完全跌透。
㈧ 保險股為什麼一直在跌
1、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 ,年初很多生產部門停工放假影響經濟下滑造成的。
2、因為A股第二輪階段性調整已經結束了 ,大盤已經進入階段性調整;
3、因為券商和保險已經被市場冷落了 ,銀行已經成為市場的主線 ,熱度是非常高。類似前段時間券商和保險持續上漲 ,冷落銀行股一樣 ,銀行股漲不起來。
股票市場就這樣 ,資金和人氣在哪裡股票自然就能漲起來 ,被市場冷落的 ,自然就漲不起來 ,熱度也會造成金融三大板塊產生分歧的。
我們都知道 ,保險公司不管是吃利差還是吃費差 ,它都得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才行 ,而一旦保險公司的保費增速出現下降 ,那麼大可能會影響到其利潤可能 ,因此市場不看好也實屬正常 ,不能算是錯殺。
可為什麼保險行業的保費突然就下降了 ,其實也不能算是突然。
但計劃實施的過程必然會經歷陣痛 ,畢竟清退的20多萬代理人 ,本身購買的保險也就是自保件的續費就成問題 ,所以保險保費增速下降也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保險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人認為行業已至天花板肯定是不對的。
以壽險為例 ,中國人均GDP在2019年達到1萬美元 ,而日本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是在1983年 ,而日本2019年的壽險深度為6.7% ,中國的壽險深度僅有2.3% ,以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差不到10-15年就能趕上當下的日本 ,也就是說 ,未來保險業務的擴張力還很強。當然 ,由於中國的發展速度過快 ,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思維意識差距也是極大的 ,因此老伊認為 ,未來即便趕上當下的日本 ,保險深度可能也到不了6.7% ,但5%應該問題不大。即便是5% ,我們也有一倍以上的空間。
㈨ 保險股為何跌跌不休
(小塵4x/圖)
以大白馬、高成長為標簽的保險股似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至少資本市場是這樣認為的。
據保險概念板塊(BK0474),該指數已從2021年年初的1500餘點左右跌至1045點,跌幅達30%。該板塊囊括了國內六家上市保險公司,其中個股半數跌幅超過20%,個別股票甚至下跌近40%。
保險行業正面臨一場艱難轉型。傳統的保險代理人銷售被逐漸淘汰,改革帶來的陣痛正體現在險企的大數據上,上半年的保險不好賣了。
更何況,一些險企短期投資失利,又疊加整個投資市場利率持續下行等因素,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難以維持往年的優勢。
2020年起,幾乎所有保險公司都開始推廣代理人升級計劃。
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已有超20家保險公司發布了代理人精英項目。「精英」背後的隱含意義,是對原銷售體系的升級或者說淘汰。五大險企一季度報披露,險企代理人規模較年初縮減超13萬人。
這些精英項目的關鍵詞多為「年輕化」「高素質」「中心城市」等。「新的代理人中很多都是碩士學歷,甚至海歸也有不少。」擔任某大型險企區域市場總監的唐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所在的團隊從2020年就開始了分層合並。
以往保險銷售有「雙臂」,一是營銷隊伍,也就是常見的代理人渠道,二是銀行保險代理渠道。相比銀保渠道,大型險企更願意自建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唐風解釋,主要是因為長期類的壽險產品設計較為復雜,直接面對客戶的銷售更有利於溝通產品細節。
但早年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險企對規模的過分追求,都導致了保險銷售為市場詬病。「 社會 投訴」成了行業摘不了的標簽,外加互聯網渠道的沖擊,整個市場的底層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新生代保險代理人現狀調研報告》,壽險行業的客戶越來越年輕化,90%以上的客戶為45歲以下,92%的90後有 健康 支出,且年保費支出已經超過3000元。
「年輕人更願意花錢買保險了,但手機是首選渠道,大量同質化嚴重的產品不好賣了。」唐風說,尤其是近兩年的「百萬醫療」「惠民保」等網紅型產品出現,這類更注重保障功能而非投資功能的基礎產品大量占據了中低端市場。
為了應對變化,保險公司也開始對業務員進行調整,團隊向年輕化、高學歷轉變,以適應客戶群體的變化。「以後中低端的產品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一線城市的中高端市場會是長期類壽險的主要戰場。」唐風預測。
人口紅利消失,以往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代理人員結構隨著業務邏輯的改變出現轉變。但轉型過程中,陣痛開始顯現。
「行業苦代理人久矣,大家都知道長痛不如短痛。」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然而上市公司因為股東利益訴求,難以下定改革決心。
以擁有「百萬代理人」之稱的中國平安(601318.SH)為例,2019年3月末,公司的代理人數量為131萬人,而到了2021年同期只剩下98萬人。
清退30萬人的代價,是同期公司新增保單業務量比2019年減少近10%,這在仍在上升的保費規模數據面前異常「扎眼」。
在唐風看來,這種低效清退的「副作用」就是銷售下滑,「大家都知道應該這么做,可都怕業務下滑遲遲不想這么干」。
投資者也看到了這一點。
「你重疊這些保險股的K線,就能看到業務保費增速的下滑,幾乎和股價下跌是同步的。」北京東方引擎資本創始合夥人呂晗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呂晗曾在多家保險資管公司負責投資決策。
2020年11月,幾乎上市險企的股價都達到了近幾年的 歷史 高位。因為受2020年疫情影響,各大公司提前開始布局下一年的開門紅產品。業內將一季度的產品銷售稱作「開門紅」,是行業每年經營布局的重點之一。
2021年2月是監管部門對新舊重疾險定義的換擋期,舊產品即將「停售」成為最好的「噱頭」,各大公司都加大了宣傳力度和渠道的鋪開,整個行業沉浸在一種「謹慎樂觀」的氣氛中。
但到了3月,行業單月保費竟然同比下跌3.3%,出現了2020年疫情後首次負增長。之後的業務量更是「一瀉千里」,4月、5月的負增長還在持續擴大。
截至7月中旬,據南方周末記者粗略計算,6家上市險企的總市值已經蒸發了近萬億元。
險企們運氣不佳,行業轉型才剛剛開始,又迎來了一輪全球利率下調。
全球各國維持低利率是為了刺激經濟恢復,但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並非好消息,因為這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投資收益。
如果對比A股申萬宏源28個一級行業指數,非銀金融板塊的表現是倒數第一,而在非銀機構中,保險又是墊底。
秦明從2020年就觀察到,幾乎每家券商針對保險的研究報告都會加上一句提示「注意利率風險」。秦明在上海的一家券商研究團隊擔任非銀金融機構分析師。
秦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利率長期走低意味著固定收益投資(如債券)和非標投資(如地產)都不會太好,而這正是保險資金投資的兩大重點。
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三差」,分別為費差、死差以及利差。費差可以理解為險企經營方面產生的利潤,死差是保險賠付小於預期產生的利潤,利差則是險企用保費投資產生的收益。
通常險企的盈利方式是,盡量降低運營成本(費差)和事故賠付率(死差)來提高負債端的利潤,同時加大投資端(利差)的盈利。將這一模式用到極致的要屬「股神」巴菲特,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公司保費(也被稱作浮存金)作為本金,進行全球化投資。
但看似便宜的資金也有很大的限制。一是對風險把控要求高,大部分資產不能投向波動很大的領域,所以險企很大一部分投資了國債市場,低利率環境下,國債收益同樣很低,險企的這部分收入自然下滑。
對險企挑戰最大的是在另類投資領域,也就是商業地產市場。商業地產因每年能獲得穩定租金,和險企經營周期相當吻合。「(地產)與保險公司就是『天生一對』。」秦明說。
這條在全世界通用的投資理念卻在中國發生了些許「異化」。一是部分險資可能以名股實債的方式投資地產項目,表面是股權投資,實際卻通過各種附加條款變成房企的債權投資。
二是由於產品同質化嚴重,國內險企依賴利差作為收入來源。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近10年來,保險公司平均年化投資預期收益率達5.57%,是保險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
利率走低時,會導致利差部分利潤大幅度減少,為保險公司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尤其在當前對房地產行業去杠桿的大環境下,資金高度集中在地產行業的險企可能被爆雷的房企傷害,不排除險企進入買了爆雷、爆雷還得買的死循環。
2021年2月,房企華夏幸福(600340.SH)發生違約,公司總共負債2100億元。同屬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資管曾於2018年投資華夏幸福成為二股東,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兄弟公司中國平安的投資委託金。因受債務波及,中國平安不得不在2021年4月份為其計提撥備了182億元償還債務。
呂晗預計,平安很可能通過3—4年來完成一部分的債務重組,雖然幾百億對集團整體影響不算太大,「但182億明顯是不夠的」。
中國平安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總投資版圖約為3.74萬億,其中涉及房地產的股權投資約為1000億,不動產公司債券也有不到1000億。同期,公司年利潤超過千億。
不只平安投資了多家國內地產公司,幾乎所有險企都或多或少涉及房地產投資。「投資房地產不是一筆壞的買賣,但你投1000塊掙錢很容易,投1000個億就很難。」呂晗說。
(應受訪者要求,唐風、秦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