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梁立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
作者:梁立俊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梁立俊,金融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研究生課程《國際金融》,《歐洲一體化貨幣理論》,本科生課程《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
學術研究領域包括行為金融、國際金融以及貨幣銀行等。在《經濟學動態》,《經濟評論》,《財經科學》,《上海金融》等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兩本學術專著。近年研究中美經濟、金融問題和全球金融治理問題等,出版專著《全球金融治理的歷史演進和現實悖論》(合著)。
② 饒育蕾的主要成就
1、SME教育獎勵基金,二等獎,1997.10
2、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997.10
3、國有企業商品貿易融資理論與實踐,獲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7,排名3
4、中南工業大學十佳青年教師獎,1999.11
5、SME教育獎勵基金,二等獎,1999.10
6、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再授權資產經營理論與實踐,獲有色總公司科技進步四等獎,1999.10,排名6
7、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1萬美元,2000.12
8、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新世紀百人工程」培養對象,2002.6
9、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002.9
10、資本結構形成機理與企業資本結構優化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9,排名1
8、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4
9、西南鋁優秀教師獎,2008
10、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
11、國務院特殊津貼,2012
15、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
16『第六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013 1. 金融危機形成的微觀行為基礎及對策研究,教育部「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研究」應急項目(項目批准號:2009JYJR055),負責人,經費5萬,2009
2. 基於行為博弈的委託代理關系模型與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70872111),負責人,經費24萬,2008
3. 行為公司金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重點項目(項目批准號:06JHQZ0010),負責人,經費10萬,2007
4. 行為金融學理論與實證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項目批准號:02JAZD790010),負責人,經費15萬元,2002-2005
5. 投資者保護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70272045),負責人,經費13萬元,2003-2005年
6. 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心理與資產定價研究,負責人,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2-2003
7. 我國國有企業優化財務結構的資產經營戰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79700028),負責人,經費8.5萬元, 1998-2001年
8. 資本結構理論與實踐的國際比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批准號79910122000),負責人,2000年
9. 中國金融市場系統協調理論與實務,霍英東青年教育基金項目(批准號:71084),負責人,2000-2001年
10.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China SOE』s Capital Structure,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批准號79942005),負責人,2000年 1. 饒育蕾,現代財務管理模式研究,會計研究,1995
2. 饒育蕾,熊維平,國有企業運用表外融資技術的意義與對策,企業商品與貿易融資,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9,第1作者
3. 國有企業的財務困境與對策研究,1997.11,財會研究,第1作者
4. 高校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思考,科技管理研究,1998.1,第1作者
5. 對中國股票市場制度風險的探析,中南工業大學學報,1998.9,第1作者
6. 關於資本運營的幾個概念,事業財會,1998.6,第1作者
7. 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re-authored capital management, ICM98. China higher ecation press Beijing ,第1作者
8. 各國公司治理機制的分類與比較研究,經濟學動態,1998.1,第2作者
9. 通貨膨脹下企業的財務基本假設及基本原理,事業財會,1998.5,第2作者
10. 商品與貿易融資的信用特徵及風險防範,經濟界,1999.2,第1作者
11. 企業並購的理論探源,技術經濟,1999.6,第2作者
12. 量利試盈虧臨界圖在利潤敏感性分析中的應用,管理工程學報,1999,2,第2作者
13. Off balance-sheet financing: a technique of Optim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tructure, CCUIPP國際會議論文文集,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8,第1作者
14. 從管制到監管-關於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探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1999.1,第1作者
15. 中國證券市場的規范化與前景分析,中南工業大學學報,1999.1,第1作者
16. 我國金融創新與經濟熱啟動,湖南社科,1999.7,第2作者
17. 從東南亞金融風暴看我國潛在金融風險,事業財會,1999.2,第1作者
18. 論現代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理論模型的研究,湖南省科協第三屆青年學術會議,1999.9,第2作者
19. 論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異化與行為異化,財經研究,第2作者,2000.7,第1作者
20. 目標多元化對國有企業資本結構權衡理論的解釋,湘潭大學學報,2000.6,第1作者
21. 論金融交易中的集體行為,經濟問題探索,2000.5,第1作者
22. 經理股票期權在國有企業的應用,技術經濟,2000.9,第1作者
23. 我國國有銀行操作風險的成因及對策,事業財會,2000.2,第1作者
24. An Analysis on Trade-off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SOE』S Enterprises, CCUIPP conference Shanghai,第1作者,2000.8
25. An Explanation for Theory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der the Goal Pluralism, Proceedings of 200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Management though University-Instry Partnership,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第1作者,2000.8
26. 我國貨幣交易與經濟增長及通貨膨脹的關系,經濟界,2000.2,第1作者
27. 金融學全方位教學改革方案設計與實踐,有色金屬高校研究,2000,第1作者
28. 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現狀對策,重組與再生,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第1作者
29. 對中國國債規模與結構適應性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001.4,第1作者
30.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publicly listed Firms, ICM 200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第2作者
31. 國有企業的治理機制缺陷及制度安排,湖南日報,2001.2.14
32. 一個國有企業財務經理的困惑:財務運作緣何陷入如此困境,清華案例庫,2001.1
33. 北嶺礦業集團公司的財務困境,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2
34. 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融資行為的分析,經濟界,2001.3
35. 市場分工、效率及金融市場的均衡發展,湖南日報,2001.3
36. 國際貨幣基金的職能評價及其改革,吉首大學學報,2001.1,第1作者
37. 論保險制度選擇與變遷,中國保險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1.4,第2作者
38. 蕭灼基關於中國股票市場建立與發展的思想,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第1作者
39. 全球公司治理發展的新趨勢,經貿導刊,2001.12
40.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律制度環境,湖南日報(理論版),2002.1.9
41.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湖南日報(理論版),2002.1.19
42. 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法律保護現狀與發展思路,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2.2
43. 投資者法律保護與上市公司的股權治理,全球金融學會第九屆年會(GFC)論文集2002.5
44. 股權治理缺陷: ST猴王陷入困境的根源,經貿導刊,2002.6
45. 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融資行為的分析,經濟界談股論金,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2.5
46.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企業特徵與績效,管理工程學報,2003.1
47. 企業資本結構形成機理的主導環理論,管理工程學報,2003.4
48. 從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分析我國《公司法》的缺陷,管理評論,2003.4
49. 行為金融學發展應用前景,管理評論,2003年5期
50. 行為金融學創新體系,中南大學學報,2003.4
51. 獨立董事制度失效的博弈分析,湖南財經專科學校學報,2003.5
52. 我國封閉式基金折價交易的行為金融學實證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3.3
53. 湘能電力公司該不該收購朗江水電站,中國工商管理案例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4. 中小投資者對現金股利的心理反應的調查與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4.5
55. 巴菲特投資思想的行為金融分析,市場周刊,2004.10
56. 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模式探討,金融經濟,2004.9
57. 論我國公司的非有效投資,企業技術開發,2004.10
58. 基於行業投資組合的投資基金羊群行為模型與實證,管理評論,2004.11
59. 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比較看企業資本結構的形成機理,中南大學學報2004.6
60. Yulei Rao, Sheng Wang and Lun Zhang, Herding Based on the Instrial Portfolio of Funds: Model and Empirical Test, 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 II,p254-270, Vol.5, 2004,Global-Link Publisher
61. 饒育蕾、馬吉慶 用友軟體派現方案,《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05,ISBN 7-5438-3977-6,P212-222
62. 饒育蕾、龍淼,從宏智科技的隕落看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工商管理案例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05,ISBN 7-5438-3977-6,P253-262
63. 饒育蕾、雷七武,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非理性行為剖析,文史博覽,2005.20
64. 饒育蕾、曾陽,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商場現代化,ISSN,2005.9,P237-238
65. 饒育蕾、汪玉英,歐洲公司治理改革之路,中小企業公司治理的多維視角,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1, ISBN7-80207-515-7/F.435 P470-482,
66. 饒育蕾、汪玉英,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6.5,ISSN 1008-3448, P67-73
67. 饒育蕾、王平、何崴,公司價值形成的反身性機制與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ISSN 1672-3104,2006 Vol.12 No.4 P.463-470
68. 饒育蕾、賀曦、李湘平.關聯交易與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侵佔——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證據.統計與決策,2007.2
69. 饒育蕾、賀曦、李湘平,股利與折價: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配的證據,管理工程學報,2008.1
70. 饒育蕾、徐艷輝,基於EWA博弈學習模型的股權分置改革對價均衡研究,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中國管理科學,2008.1 P.172-179
71. 饒育蕾、張媛、彭疊峰,股權比例、過度擔保與隱蔽掏空——來自我國上市公司對子公司擔保的證據,第四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南開管理評論,2008.1 P.31-38
72. 饒育蕾、趙鵬、汪金鳳,我國短期融資券募集資金是否存在短融長投——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財務與金融,2008.4 P.1-7
73. Yulei Rao, Deifeng Peng,Tingxia Tian,Advances in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Finance: Asset Pricing models from Heterogeneous and Interactive perspective, 2008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8.10
74. 饒育蕾,企業發展的道德成本,董事會,2009.2, Vol.2,P.84-85
75. 饒育蕾、成大超,2008年的股利分配:我們該如何期待?董事會,2009.3, Vol.3,P.82-83
76. 饒育蕾、王建新、陳永耀,基於異質性公平偏好的行為博弈模型與模擬——對蜈蚣博弈實驗結果的解釋,系統工程,2009.3
77. 王穎、饒育蕾,融入公平偏好的天使投資委託代理模型分析,2009.5
78. 饒育蕾、李蕊,外部融資依賴下企業的脆弱性:超速擴張的危險,董事會,2009.5, Vol.5,P.80-81
79. Yulei Rao, Diefeng Peng, Yongyao Chen, What Drives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n Analysis Based on Modified Value Function And Mean Reverse Belief, China Finance Review,2009.6, Vol.3, P.91-108
80. 饒育蕾、王穎,公平、激勵與搭便車—基於公平偏好的天使投資委託代理關系分析,系統工程,2009.8
81. 饒育蕾、蔣波,財務真實性指數及上市公司財務綜合評價,山西大學學報,2009.9 Vol.31 No.9 P.118-124
82. Aimin YAN、Yulei RAO、Cuimeng LIAO、Chao GAO,Competency Identification of Sales Force in Agricultural Seed Instry: Evidence from Seed Firms in China,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37, 2009,Issue 4(SSCI期刊
83. 饒育蕾、彭疊峰、成大超,公眾注意力是否會引起股票的異常收益?—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2.(CSCD期刊) 1、行為金融學(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專著
2、管理科學:歷史沿革、現狀與發展趨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參編
3、國際金融學,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8,副主編
4、行為金融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5,專著
5、制度適應與市場博弈:企業資本結構的形成機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3
6、工商企業財務分析,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參編
7、大學專業英語(文貿類專業),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參編
8、企業商品與貿易融資,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參編
9、工業企業財務管理,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副主編 1、商品與貿易融資國際學術會議(深圳),1997.9,國有企業運用表外融資技術的意義與對策,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荷蘭萬貝銀行
2、管理國際會議(ICM 1998,上海),1998.9,Analysis on the theory of re-authored capital management,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交通大學
3、中加大學-產業聯合項目國際會議(CCUIPP,廈門),通貨膨脹下企業的財務基本假設及基本原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廈門大學,1998.5,
4、中加大學-產業聯合項目國際會議(CCUIPP,大連),1999.8,Off balance-sheet financing: a technique of Optimiz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tructure,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5、湖南省科協第三屆青年學術會議,1999.9,論現代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理論模型的研究,湖南省科委
6、中加大學-產業聯合項目國際會議(CCUIPP,上海),2000.8,An Analysis on Trade-off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SOE』S Enterprises,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同濟大學
7、青年基金項目交流與學術報告會,武漢,2000.11,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和融資行為的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武漢理工大學
8、管理國際會議(ICM 2001,西安),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f publicly listed Firms,2001.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安交通大學
9、全球金融學會第9屆年會(GFC2002,北京),2002.5,投資者法律保護與上市公司的股權治理,北京大學 10、管理科學論壇—優秀基金項目成果研討報告會,2002.5,法律制度與外部融資環境,自然科學基金委,重慶大學
11、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論壇—優秀基金項目成果研討報告會論文集,投資者情緒指標與投資收益率關系的實證研究, 2002.11,中南大學
12、行為金融與資本市場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行為金融與資本市場的理性,2003.11,南京大學
13、行為金融與資本市場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過度自信與交易量收入效應的實證研究,主題發言,2003.11,南京大學
14、首屆中國金融學年會,基於行業投資組合的投資基金羊群行為模型與實證,2004.10,廈門大學,上海
15、中國金融國際年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2004.7,上海
16、金融學與會計學國際研討會,迎合還是背離: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配的證據,汕頭大學商學院, 2005.6,汕頭 17、第三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南開大學,2005.10,天津
18、第三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對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南開大學,2005.10,天津
19、第五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引入心理賬戶的價值函數修正模型,廈門大學,2005.12,廈門
20、中國歐盟「中小企業公司治理」專題講座,「歐洲公司治理改革之路:投資者保護與透明度增加」, 湖南商學院和湖南省商務廳,2005年12月25,長沙
22、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Symposium-Behavioral Finance, Durham Business School, United Kingdom, April 20-22, 2006
23、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UK and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US:What Lessons Should We Learn? Center for China Finance and Business Research (CCFBR),2006 SYMPOSIUM,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stry in China,July 29-30, 2006, Beijing
24、第二屆全國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學科建設與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對行為金融學前沿領域的思考, 2006年8月11,包頭
25、第三屆中國金融學年會,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故意與虛假羊群行為的識別及實證研究,2006年10月28日—29日,復旦大學,上海
26、第六屆經濟學年會,匯報論文「基於公平思考的博弈學習模型」,會議期間擔任了「行為經濟學」分會場的主席,同時還擔任了「康騰」全國大學生案例分析大賽的評委,並為大賽的優勝獎獲得者頒獎,2006年12月15到17日,武漢大學 27、2007年11月4日,在南開大學舉行的第四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上,饒育蕾、汪金鳳共同完成的論文《短期融資券短融長投的實證研究》分組報告。
28、第六屆中國金融學年會,主持了行為金融分會場,並且兩篇參會論文做重要點評,2009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西南財經大學
③ 行為金融包括哪些主要的理論用行為金融理論解釋我國股票市場的事件與現象。
行為金融包括(A.後悔理論 B.期望理論)主要的理論。
擴展:(行為金融理論解釋如下)
1、期望理論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
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
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
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
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2、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
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
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供參考。
④ 行為金融學底層概念及其對股市的指導
行為金融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開展的金融學研究,其本質就是研究人性,然後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場錯誤獲利。之前看過《助推》、《思考快與慢》、《錯誤的行為》等心理學書籍,對於其中的理論看的是雲里霧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實際中應用這些理論,有幸學習了《行為金融學》這門課程,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後能產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謝陸蓉老師能夠不吝所學,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深入淺出的課程進行系統講解。
全部課程范圍6個模塊30節課,從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講起,告訴我們認知非理性和決策非理性會導致的錯誤行為,然後結合股市實戰告訴我們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錯、如何盡量獲利。個人覺得還是其中關於人的認知偏差部分內容講的比較透徹,而且跟實戰結合的比較緊密,後面關於股票操作部分的內容,只能限於理論分析,對於股市實戰指導意義不是很大。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盤是否可預測)
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研究的是長遠基準。認為市場不可預測的、無法戰勝的。
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真實市場「實際是」什麼樣,不能用「應該是」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可以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認為市場是有規律的、可戰勝的。
2、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人是否理性)
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決策會讓所有的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理性人會選對自己效用最大的那個(預期效用最大化)。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基礎是社會科學、心理學,最擅長投資實戰、制定交易策略;認為你沒辦法正確認識你的決策對象;決策並不取決於效用的絕對值,而是要看跟誰比。(前景理論、決策非理性)
3、二者對市場收益認識不同(套利可否消除價格偏差)
傳統金融學:套利是所有理論成立的基礎,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
行為金融學:真實市場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從而存在套利機會,從而存在價格錯誤。常見的三種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場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風險、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認知非理性
定義:無法正確認識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處理信息(收集、處理、輸出、反饋)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認知偏差。
1、信息收集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易記性偏差 ,容易只關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動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發生順序 影響決策,常見的有「首位效應」和「末位效應」。
2、信息處理階段的認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據代表性特徵做出沖動判斷); 賭徒謬誤 :將「大數定律」誤用為「小數定律」。
3、信息輸出階段的認知偏差:決策階段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 「過度自信」, 這是人的性格決定的。過度自信產生的原因在於輸入信息無限,但是人的能力確是有上限的,雖然能力不增長了,但是自信心確還在上升。過度自信能放大市場成交量、提高市場流動性,對市場是有益的;但是過度自信會使人忽視風險、做出過度交易。影響過度自信的因素:一是專業知識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經驗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過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場評判自己。
4、信息反饋(總結)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自我歸因偏差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客觀,找不到真正失敗成功的原因; 二是後見之明: 當事情出現結果後,誤以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種錯覺,導致人們在估計風險時過度樂觀; 三是認知失調 :當結果與預期不一致時,對事實避而不見或扭曲,導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饋; 四是確認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證據和信息,導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雄雞一唱天下白式的謬誤。以上五種謬誤導致我們容易重蹈覆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三、決策非理性
認知和決策的區別:認知是對單個對象的了解過程;決策是對兩個或對個對象的比較選擇過程。
1 、前景理論
定義:決策依賴於參考點。人就是通過變化來體驗生活的!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參考點操縱人們的決策。影響參考點的幾個因素:一是歷史水平(成交價、最高價、最低價);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應(身邊人的決策)。
依據前景理論,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損失厭惡,導致無法正確對待盈利和虧損;二是錯誤的判斷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錯誤決定
(1)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定義:決策時,賦予「避害」的權重大於「趨利」,對投資者影響有二:一是讓投資者盡量避免做出讓自己損失的決定;二是讓投資者難以止損。
損失厭惡的表現:盈利的時候,會厭惡風險,選擇「落袋為安」;虧損的時候,不願意接受確定性損失。
損失厭惡的危害:在熊市中讓你不想把虧損變成事實、風險偏好讓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為安;二是出現「賭場錢效應」(賺錢很容易時,會輕視風險)。
損失厭惡的克服:熊市中盡快賣出;牛市中克服參考點影響,忘記買入價位,根據預期做決策(動態思維,不要總是往前看,要多看現在,徐棄郁的《英國簡史》中體現的也是這種思維方式)。
(2)概率偏度
定義:概率偏度發揮的是概率權重的作用,在考慮收益和風險的時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權重與決策權重的轉化是非線性的,事件的決策權重不等於事件發生的概率。
四種表現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決定,如坐飛機、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會讓人忽視風險;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現為不重視資本配置,容易忽視確定性高的項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發生在連續決策事件中,忽視決策鏈條的長度,讓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2 、狹隘框架
定義:決策時沒有全局觀。
機理分析:觀察立體的金融市場可以區分兩個維度:一是橫截面維度(同一時刻不同的投資品種);二是時間維度(一個投資品種在不同時間的表現)。
橫截面維度:不要過度關注單支個股的變化,而是考慮與組合資產之間協調波動的方向及幅度,否則就要陷入狹隘框架的陷阱。
時間維度:每日清點資產,會增加參考點效應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如何避免「回頭看」?擺脫參考點影響。看看股票在當下價格的時候,你願意持有的倉位。
3 、心理賬戶(塞勒)
定義:與真實賬戶對應而言,通常表現為與心理賬戶不對等。
產生機理:決策行為不受真實賬戶影響,而是受心理賬戶影響。人的心理賬戶有多個,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全局看問題,因厭惡損失導致投資過分保守;二是總組合對於投資者並不是最優的。例如旅遊消費中先付費的體驗優於後付費的體驗;福利和工資分開發更加有利於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賬戶的干擾:通盤考慮所有賬戶資產。
4 、博弈
金融投資其實就是在猜別人,你認為別人是怎麼想的,比你是怎麼想的更重要。
投資應該以他人的看法作為決策依據。
四、常見錯誤
1 、買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產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規避的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風險:投資的變動方向與你現有資產的變動方向一致。風險與風險源成正相關性。
破解:降低風險應該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不相關的資產。按行業配置防禦性、周期性股票。
2 、簡單分散化
資本配置是指資金在股票、債權、銀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對總收益影響超過90%。理性投資者應該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合適的資本配置。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決於三個變數:資產收益、資產風險、自己的風險偏好
3 、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的本質在於:投資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備交易條件,可實際上,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撐任何交易
過度交易的影響因素:一是性別因素:男性交易頻率更高,單身男性更加頻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於頻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緊密的朋友圈、交易經驗都會導致頻率增加。
如何避免過度交易:獨處和靜思
4 、賣出行為偏差
表現:「售盈持虧」,投資者不願意以低於購買價格出售資產。
機理分析:前景理論,人在收益和損失區域的風險偏好不同。盈利時,討厭風險,希望落袋為安;虧損時,偏好風險,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認識到處置效應是一種決策錯誤,出售行為應該忘掉過去,向前看,賣出未來預期收益低的; 二是 舉一反三,多了解類似現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買入行為偏差
買入行為偏差的幾個特徵: 一是追漲 ,背後的機理是投資者總是容易「往回看」,以為歷史會重演,實際上是自己的幻覺;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沖動、不要「往前看」受過去信息的影響; 二是有限關注 :背後的機理是只要是引起關注的事件,三種情況(放量、新信息發布、漲跌停)都會引發買入(因為中國股市無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復做同一隻股票 ,正確的做法應該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攤薄成本偏好(低吸), 這是由狹隘框架和參考點位效應造成的。
6、羊群效應
定義:放棄自己判斷,追隨大眾的決策。
追隨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沒有基本面支撐; 二是 羊群效應產生過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師、媒體、機構投資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誘使投資者成為「羊群」; 三是 投資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預測大盤
幾個概念:
(1)貼現值:股票現在的價值;
(2)價格:股票未來所有股息的貼現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價格/每股收益;預測的時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價過高,就會向下波動。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資者的情形導致的。
行為金融學派認為大盤是可預測的,其原理是:價值和價格之間存在過度波動的現象,根據股息的貼現,是可以預測股價的。採用的工具是:比較貼現值和股價的波動關系,而且該理論可以用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大盤的可預測周期為10年,對於股票的短期指導性不大,但是可以用來判斷當期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通過經濟景氣的先導指標、企業財務預測獲得部分指標計算股票市場波動的基準,然後將股票市場與該基準比對。
六、如何配置股票
該部分有幾個點: 一是要買入並持有股票。 因為從歷史數據分析來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為10%,所以應該持有股票,但是問題時如何在合適的時間買入並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資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則分歧越大,這個時候就有獲利機會。交易量的理論基礎是米勒假說。 三是多看換手率 (其實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換手率下降前,可以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賣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論獲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長期持有股票不動。
附:米勒假說
定義:市場均衡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成交量),價格是高估的,價格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兩個條件:一是投資者有價格分歧;二是市場有賣空約束。
兩個推論:一是分歧越大、股價越高估;二是越是難賣空,股價越高估。
指導意義:一是告訴我們股價有泡沫是常態;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關注賣空困難的市場和證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為金融交易策略定義:利用行為金融學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條件:一是投資者要犯錯,使得價格不等於價值;二是需要做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價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斂。
兩大優勢:一是節約成本,通過策略模型替代市場調研;二是人為干預少,阿姨有效控制風險
1、行為組合策略原理
本質:使得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異象因子,並驗證其真假。檢驗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場上所有具有「異象特徵」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為10等分;三是構建對沖組合;四是檢查組合風險。(這種方法適合於機構,不適用於個人)
2、規模策略和價值策略
規模溢價效應:規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樣。在中國更適合買小盤股。
價值溢價效應: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運用好股價規律
一是長期反轉策略,利用的是投資者過度反應的心裡偏差,產生的股價過高或過低現象;二是慣性效應;追漲殺跌,利用的是投資者對信息反應不足的心裡偏差。區分二者的原則是時間長短,前者是利用長期價格規律、後者是利用短期價格規律。
4、應計交易策略
看財務報表時,在關注每股收益的同時,必須看應計項目的多少,這才是反應一個股票的真實價值。買入應計項目少、賣空應計項目多的股票,可以獲得收益。
應計項目=應收賬款一應付賬款+存貨(應收賬款越多,盈利質量越差;應付賬款越少,盈利質量越差;存貨越多,盈利質量越差),綜上,應計項目越高,公司盈利質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應的是盈利水平、應計項目反應的是盈利質量。
5、盈餘公告後漂移
好消息使股價上漲、壞消息使股價下跌,可以根據公布消息後進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經被提前預知,沒有提起預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構建策略的時候應該按照沒有被預期到的盈利增長來排序。但是因為在中國,好消息都會提前泄露,所以該策略並不適用於A股。
⑤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那麼,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如何預防羊群效應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進入金融領域,行為金融學理論在對一系列不同於有效市場假設的異常現象的研究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羊群行為作為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一個分支,備受學者關注。羊群行為是股票市場異象之一,它難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傳統金融理論進行合理解釋。它的概念來源於動物界,意指動物們群居生活、成群移動等行為;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動,採取跟大多數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減少行動成本,盡可能地增加收益。隨著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引人金融市場,用以表達在信息不確定下,投資者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出現“羊群效應”、“聚集效應”,導致股票價格就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針對股票市場上的羊群效應進行研究探討。
1羊群效應的概念及特徵
羊群行為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金融市場上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有限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環境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的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把存在於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羊群行為現象稱為羊群效應,主要研究信息傳遞和行為主體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這種影響對信息傳遞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為的特徵包括:(1)先做出決定的投資者的行為對後面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常常會導致投資者形成錯誤的投資決策;(3)當投資者發現決策錯誤之後,會根據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經驗做出相反的決策,從而開始新一輪方向相反的從眾。從羊群行為的特徵可以看出,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條件:首先,別人的決策行為是可以觀察到的,否則無法模仿;其次,所有決策並不是同時做出的,而是有先後次序發生的。行為金融學是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心理偏差的系統分析來描述羊群行為的。當證券市場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其心理因素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會不知不覺地主宰著投資者的行為。每一個投資者開始總是試圖進行理性投資,並希望規避風險。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2羊群效應的形成原因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是既有個體的行為特徵又有群體的行為特徵。在股票市場中,一方面投資基金的投資決策主要由基金經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基金經理個人的投資行為特徵;另一方面,投資基金由於是群體性的研究,其信息來源比一般個體投資者要廣得多,故而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又帶有群體行為的特徵。因此,股票市場中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機制因素
(1)機構投資者的委託代理機制不完善
從投資股票者來看,作為代理人其目標是讓委託人的滿意度最高,盡管在投資初期,基金公司對投資策略、投資風格、投資理念也做了詳細地制定,但是畢竟是要取悅委託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機策略不得不讓位於對名譽的維護,不得不從眾和跟風。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採取同其他基金同業相同的投資策略,則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產生了羊群效應。
(2)缺乏信用經濟基礎
股票市場的建立需要發達的信用經濟基礎,但對於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中國來說,必然會帶來不健全的股票市場。同時市場基礎不完善的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較大,當投資者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特別是當投資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確判定時,投資者將會明顯地追隨其他人的觀點。市場波動性越大,市場風險越大,投資者的預期就越不確定,這時候投資者會更多地觀察他人的交易行為並加以模仿羊群行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資者選擇的優質品種不多
由於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的數量過少,稀缺的優質公司股票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基金追逐的對象。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在挑選自己投資組合時都紛紛追逐市場熱點,同時買賣相同的股票,選擇那些業績突出,盈利能力強,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這樣就形成了眾多機構投資者同時投資於少數藍籌股績優股的現象,產生基金投資的“羊群”效應,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資者自身因素
(1)投資理念模糊、投資知識缺乏
我國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大多數缺乏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這表現在投資者無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或對國家出台的政策不能從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經濟的動向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造成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斷股票的價值,很容易形成混亂的投資局面。同時市場上那些專業的投資者一般都系統學習過投資知識並且經驗豐富,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資者要強,也能夠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整個證券市場的運行趨勢以及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這些投資者往往成為羊群效應的領頭羊,而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成為羊群。
(2)從眾投資者的非理性跟風
從眾投資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做出的決策並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緒、心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樣當投資者處在投資群體當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採取與其他人一致的行動。這樣做可以使個體獲得一種安全感。當投資者做出的決策與其他人不一致的時候,投資者很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進而改變自己的判斷,選擇與其他人一致的行為。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大部分缺乏專業的知識,對於那些最近幾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來說更加缺乏相關的經驗,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接受投資方面專業知識的訓練,對證券市場研究能力不強,不能夠對相關的股票進行系統的合理分析,他們投資時候往往是聽取各種專家的建議,這些投資者就扮演著跟隨頭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態
我國股票市場建立時間短,多數為新股民,這些投資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投資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預期;第二,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眾化思維。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容易出現去個體化傾向,即個體的自我意識變弱,更傾向於採取與集體一致的行動。行為金融學也贊同這個觀點,並認為投資者並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資行為受其情緒、態度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3弱化羊群效應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應對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個人投資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和對市場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投資者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獲取收益,規避風險。其次,理性的羊群效應有利於加快股票市場價格發現的速度,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市場的穩定,因為此時羊群效應的發生使得大量資金能夠快速的向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流入,從而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職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應能夠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使得股票的價格更向其內在價值靠攏,這能有效的提高市場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為了增強信息市場的透明度,使投資者獲得完全公平的競爭條件,弱化市場羊群效應,就要充分和及時地披露真實信息。所有可能對股票市場中的股票走勢產生影響的信息都應該及時的予以公開,包括企業對某個項目的操作情況,如兼並和收購的各項工程的進展情況,不能等到股價急劇變化之後再披露有關資料。而由於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也因此需要監管制度的約束,對於瞞報信息或者報虛假信息的上市公司應當予以嚴厲的處罰。
(二)培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倡導正確的投資方式
羊群效應的另一重要產生原因,是由於投資者抱著投機心態的錯誤投資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點,在市場出現震盪時,羊群效應會使得市場震盪進一步惡化。因此,一是通過媒體網路等方式向公眾傳輸選擇有價值的股票長期投資長期持有,以公司價值為投資目標的理念。二是加強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紅政策,杜絕上市公司不給股東配發紅利的現象。三是對股票投資者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倡導以長期投資價值為核心的投資理念。在進行投資時應以長期平均收益為中心選擇有價股票,即選擇一個有潛力的有價股票長期持有,而不是跟風炒作。當市場中的投資者更成熟更理性時,市場中的羊群效會減少。
(三)改善股票投資市場的外部環境,拓寬投資渠道
一方面,規范上市渠道,盡可能地擴大市場的容量,並將重點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股票類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選擇投資組合時有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為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外部環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雙刀劍,不僅對股票市場起著穩定作用,同時也可能加劇股票市場的動盪。但是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上推出的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等業務,門檻過高,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無法涉足,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明顯,甚至可能成為那些機構投資者操控市場的工具,從而加劇市場短線的風險性。縱觀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推出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對市場所起的穩定作用,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能夠為市場長期的穩定發展帶來好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衍生工具帶來的穩定功能,對衍生工具帶來的危害採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⑥ 《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梁立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m9f73cakqtLsjXeTVGpXQ
書名:基於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與行為金融研究
作者:梁立俊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梁立俊,金融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研究生課程《國際金融》,《歐洲一體化貨幣理論》,本科生課程《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
學術研究領域包括行為金融、國際金融以及貨幣銀行等。在《經濟學動態》,《經濟評論》,《財經科學》,《上海金融》等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兩本學術專著。近年研究中美經濟、金融問題和全球金融治理問題等,出版專著《全球金融治理的歷史演進和現實悖論》(合著)。
⑦ 金融學前沿課題
我是一個理財師,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還是比較了解一些的,而且我自己也是金融學專業的人,我們的金融學,比較前沿的課題有下面幾個,希望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金融模型的研究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前沿學科,對於經濟和金融的數據化分析要求十分的高,特別是金融模型,必須在數學基礎上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究項目,這點要求金融學的人,必須有極高的數學素養。
第二、金融貨幣推理,這是一種對於貨幣分析的前沿研究,難度比較大,而且現在的研究范圍還比較小,所以要求專業性極強,特別是對於貨幣知識,要求有一定的專門實際操作的經驗,這點來說難度很大。
第三、金融衍生品的學術研究,是金融專業裡面實用的專業,也是比較前沿的專業,金融衍生品有很多類型,比如期權期貨互換之類,要求研究的人專業性比較強,同時具備一定的實際知識。
第四、金融的資金融通,是一個研究的最前沿,也是現在國際和國內比較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不過這類研究范圍很大,幾乎涵蓋所以的金融轉換,所以研究的人必須具備極高的金融學和經濟學基礎。
第五、金融服務研究,這類研究是最近十幾年開始的一個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於金融行業繼續深化服務品質的一種研究,提高金融效率的一種研究。
上的這些研究的課題,對於金融專業來說,是最前沿的研究項目,其復雜程度很高,所以金融專業的人,要研究這些課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且要有一種毅力,我在這方面有一定接觸,所以希望開始研究的朋友們,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的集中起來,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做好研究工作!
⑧ 屈文洲的出版著作
主要論文和著作
發表論文
1. 林振興、屈文洲,「大股東減持定價與擇機——基於滬深股市大宗交易的實證研究」,《證券市場導報》,2010年10月
2. 陳煒、屈文洲,「基於訂單持續期的投資者訂單提交策略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10年第2期
3. 宋福鐵、屈文洲,「基於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現金股利分配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0年2月
4. 屈文洲、林振興,「中國上市公司可轉債發行動因『後門權益』 VS. 『代理成本』」,《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10月
5. 屈文洲、許年行、關家雄、吳世農,「市場化、政府幹預與股票流動性溢價的分配」,《經濟研究》,2008年4月
6. 周鋒、屈文洲(通訊作者),「市價委託的提交策略、風險控制與實施方案」,《金融研究》,2008年3月
7. 屈文洲,「市場微觀結構視角的公司財務研究」,《經濟學動態》,2007年10月
8. 屈文洲、許文彬,「反洗錢監管: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月
9. 屈文洲,「交易制度對中國股票市場效率的影響——基於漲跌幅限制的實證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三期
10. 屈文洲,「行情公告牌的信息含量與交易者行為偏好:來自電子限價委託交易系統的證據」,《金融研究》,2007年4月
11. 屈文洲、蔡志岳,「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的動因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7年4月
12. 屈文洲,「我國本息分離債券市場制度設計若乾重點問題研究」,《經濟管理·新管理》,2006年12月
13. 屈文洲,「行情公告牌信息對交易者行為的影響—基於自回歸交易持續期模型(ACD)的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9月
14. 屈文洲,「發展本息分離債券(STRIPS)市場的國際經驗」,《國際金融》,2006年8月
15. 屈文洲,「股票市場微觀特徵:中國現狀與國際比較」,《金融研究》,2006年5月
16. 屈文洲,「論我國發展本息分離債券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投資研究》,2006年4月
17. 王一萱、屈文洲,「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連通程度的動態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8月
18. 屈文洲、許曄,「《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評述——價差理論與實證研究》」,《投資研究》,2005年7月
19. 陳雯、屈文洲,「T+1清算制度對深圳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統計與決策》,2004年8月
20. 屈文洲、吳世農,「中國股票市場微觀結構的特徵分析—買賣報價價差模式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2年1月
21. 陳浪南、屈文洲,「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0年4月
研究方向
資本市場理論、公司財務、企業並購、證券投資、CEO財務分析與決策等。
深圳證券交易所內部研究報告:
1. 《我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連通問題的研究》(榮獲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2004-2005年度研究報告二等獎)
2. 《我國本息分離債券(STRIPS)市場的構建——理論、經驗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