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描寫工廠發展前景的文章
1、甲醇體系化工發展前景廣闊
能源危機日漸來臨使得甲醇體系能源化工面臨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將煉焦行業大量放空的副產焦爐煤氣轉變為既是化工原料又是清潔燃料的甲醇,對煉焦企業來講是不錯的選擇。目前我國已經集成創新了大型化的焦爐氣制甲醇新工藝,國內已建成兩套此類裝置。
2004年我國副產的焦爐煤氣未經利用放空的達250億立方米,這不僅浪費了稀缺的能源,而且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目前我國甲醇下游產品的需求增速已經超過甲醇的生產增速,同時隨著甲醇燃料的推廣,甲醇的需求更是成倍增長。焦爐煤氣富含H2、CO,是生產甲醇的優質原料,利用焦炭生產中大量副產的焦爐煤氣生產甲醇,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和可行性,目前國內許多煉焦企業都打算做這方面的嘗試。
焦爐煤氣制甲醇的關鍵技術包括焦爐煤氣轉化為合成氣,焦爐煤氣、合成氣的凈化脫硫以及合成氣制甲醇等。國內有林達化工、華東理工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西南化工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了這些關鍵技術的開發,並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通過對這些單元技術的系統集成和優化,我國集成創新了大型化的焦爐氣制甲醇新工藝。去年12月,世界首套焦爐煤氣制甲醇8萬噸裝置在雲南曲靖大為焦化公司投產,今年河北建滔焦化公司又有10萬噸裝置投用,採用的均是化學工業第二設計院開發的焦爐煤氣加壓純氧部分氧化轉化工藝。
專家同時指出,焦爐氣制甲醇雖然已經有了整套技術,但在催化劑開發、工藝設計和大型反應器的製造上還存在問題,有待進一步攻關。同時,甲醇制丙烯和烯烴的技術開發還僅停留在起步階段,只有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完成了中試,隨著今後幾年國內大型甲醇裝置的陸續建成投產,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單位應該未雨綢繆,盡早做好甲醇應用技術的開發工作。
2、煤化工行業發展前景可觀
目前油價高燒不斷,加上我國煤炭儲量豐富,煤化工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相當可觀。而政策所鑄起的高壁壘,也無疑為已經能夠規模化投產煤化工產品的上市公司創造了寬松的發展環境,提供了一條持續高速增長的道路。
煤化工行業指的是以煤為主要原料的化學工業,我們這里指的煤化工主要是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等以煤炭為主要原料,通過化學反應製造石油替代性能源的行業領域。
高油價和石油供應的不穩定性催生替代型能源發展
在供需關系、匯率、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下,國際原油價格在近幾年持續走高,目前已經穩定的維持在70-80美元/桶之間。而且依照目前的形勢發展下去,則很可能還要突破80美元大關,依照最樂觀的估計,石油價格甚至可能達到100美元/桶以上。另外,國內儲量有限,石油對外依存度高(目前已經達到44%?,石油來源主要是中東地區,運輸渠道單一,這些都使得我國的石油進口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近年來,我國盡量致力於發展新的進口渠道,比如從俄羅斯進口原油,但是目前的這種狀況難以在短期內大幅度改變,而且隨著經濟增長帶來的能源需求增加,某些隱患和問題可能將進一步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站在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替代性能源,就成為了保證國家經濟持續發展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煤化工替代性能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出的。
煤炭儲量豐富是我國發展煤化工替代性能源的現實基礎
替代性能源包括煤制油、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然而,受制於成本、技術和諸如應用領域等其它現實性因素來說,煤化工(主要是煤制甲醇二甲醚)替代性能源具備更好的發展空間。
首先,從應用領域來說,我國主要的耗能行業是交通領域,這里集中了大約40%左右的油品消耗量。而目前的其它替代性能源如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都不具備大規模替代交通領域油品消耗的潛力。從目前的技術成熟度和產業化可行性的角度上來說,煤制油和甲醇二甲醚就具備很好的車用油替代性,尤其是甲醇二甲醚,生產工藝相對簡單,生產成本較低,已經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的基礎。
其次,從現實條件來說,豐富的煤炭儲量為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我國的煤炭儲量極為豐富,在世界已探明的儲量當中,我國的煤炭儲量佔到大約15%?而石油儲量才佔到2.7%左右,這就造成了我國一次性能源中以煤為主的事實。而豐富的煤炭儲量無疑為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提供了足夠的原材料來源。
產業政策和現實技術條件的成熟推動煤化工行業發展
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在我國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推開,和政府層面沒有積極主動的提出相關扶持性產業政策是有一定的聯系的,但是近期這一情況已經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燃料,有序推動煤炭液化示範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另外,發改委等在規劃這一新興行業發展的時候,也提出了規模化的要求,強調不能一哄而上,這就為已經進入的龍頭型企業提供了寬松良好的發展空間。
從技術支撐產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煤制油和煤制甲醇二甲醚目前都已經具備了足夠成熟的商業化運營條件。煤制油方面的運作範例如南非的sasol公司等,而國內的神華集團和兗煤集團等都在建設百萬噸級以上的項目。而甲醇二甲醚項目相對而言則技術要求更低,兗州煤業和瀘天化等上市公司等都有一定的生產規模。
炒作煤化工替代性能源的時機
雖然煤化工行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目前仍然處於產業化發展的初期,推動上市公司業績爆發性增長的實際效果並不見得很明顯。比如在甲醇二甲醚生產上規模較大的兗州煤業,即使百萬噸級的產能全部投產,也僅僅能夠增加20%左右的銷售額。所以,炒作煤化工替代性能源類股暫時仍然主要停留在預期和概念性階段。我們認為,在油價快速上漲的時候,比如隨著目前世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伊核危機可能出現的新變數),這類股票則最容易受到資金的追捧,這就可以作為我們把握時機的一個准則。在前一段時間內由於油價高漲,就曾經出現了替代性能源概念股大幅度上漲的情況。
3、玉米等生物化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玉米已成為一種具有極高工業價值的工業資源,可用來加工的產品有乙醇、氨基酸、有機酸、抗生素、酶制劑、澱粉糖/醇、工業用變性澱粉等工業原料,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葯、紡織、造紙、飼料、化工、日用化工以及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燃料。
石油價格高漲和資源危機催生生物物質產業 近年來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而且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利用數量巨大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轉化和生產新型能源、新材料以及各種化工產品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起步。如美國的卡吉爾公司已建成以玉米為原料的14萬t/a聚乳酸(PLA)生產裝置。用玉米代替丁烷生產丁二酸,不僅原料可以再生,而且生產過程中還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減少溫室氣體。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玉米生產發展
以吉林省為例,全省約有80%農民依靠種植玉米為生,全省玉米產量約為全國的1/7,但就地轉化能力非常有限,2004年轉化量僅為460萬t,有1350萬t玉米需要運往華東和華南等地區消費。進行就地轉化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賣糧難問題,而且通過發展國內短缺的化工產品可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發展玉米工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辦法,這一點在長春大成集團公司已得到證明。該公司現已形成180萬t/a玉米綜合加工能力, 年產24萬t賴氨酸、70萬t澱粉糖、10萬t山梨醇和10萬t谷氨酸等。目前該公司正在建設國際上第1套以玉米為原料生產乙二醇、丙二醇等多元醇項目,預計2006年將建成。
有利於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
利用可再生的玉米發展石油化工產品,將減少石油消費,有利於石油和化學工業持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緩解石油供應壓力,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預計2010年全國石油的需求量將達到3.5億t左右。但是我國石油資源並不豐富,石油進口依存度已超過40%,將嚴重影響國家的能源安全。大力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石油化工產品,如燃料乙醇、多元醇、PLA等可以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減少石油的進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石油供應的壓力,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總之,發展玉米化工產業是一條農業和化工產業雙贏的戰略,將有利於農業和化工產業的共同健康發展。
國外產業發展狀況
目前全球每年種植玉米超過1.3億ha,約佔全球糧食總量的35%左右,主要生產國有美國(佔40%以上)、我國(佔20%左右)。2004年全球玉米產量達6.91億t左右,同比增加7300萬t,其中美國產量為2.9億t,我國產量1.26億t.
隨著玉米深加工業的不斷發展,工業用玉米消費呈現逐年增加趨勢。2004年全球玉米的消費量達6.78億t,其中工業方面用量為9000萬~9500萬t.重點產品包括乙醇、有機酸、氨基酸、澱粉糖、變性澱粉、抗生素等。
乙醇 是目前全球使用量最多的生物質動力燃料。目前全球乙醇產能約3000萬t/a,其中採用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發酵工藝佔95%以上,美國和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產和消費國。受環保和石油價格快速上漲雙重因素的影響,美國已通過立法大力發展燃料乙醇,2005年燃料乙醇的產量達到1260萬t左右,預計2012年將達到2500萬t.
巴西的乙醇產量在1985年已達到944萬t,在全國的1290萬輛汽車中約有370萬輛使用純乙醇燃料。但由於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化和國內經濟危機的影響,巴西燃料乙醇發展遇到了阻力,目前巴西乙醇產能在1300萬t/a,年產量在1000萬t左右。
有機酸 目前以生物技術生產的有機酸有檸檬酸、乳酸和衣康酸等。其中檸檬酸的生產規模最大,全球年產量已接近140萬t,70%產品用於食品(主要是飲料),預計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檸檬酸的消費仍將以3%~5%的速度增加。乳酸是第二大以碳水化合物為原料、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有機酸,目前全球年產量為30萬t左右,約55%的產品用於食品工業,隨著PLA生產技術的逐步成熟和產品應用的推廣,乳酸具有無可估量的市場潛力。
氨基酸 除蛋氨酸和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基本上都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由於氨基酸具有光學特性,生物體能利用的一般為L型產品,而採用發酵技術可以較好的滿足這一要求。谷氨酸和賴氨酸是產量最大的兩種氨基酸,這兩種氨基酸都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目前全球谷氨酸年產量已達200萬t左右,賴氨酸年產量也接近80萬t.谷氨酸主要用作調味品,用以改善食品的風味;賴氨酸主要用作飼料添加劑,用以促進動物的生長發育,降低飼養成本。蘇氨酸是近年來增長比較快的一種氨基酸,全球年消費量已達到3萬t,也是採用發酵技術生產的,主要用以提高動物對飼料中氮元素的利用率,從而降低動物飼養對環境的影響。
氨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利,更是飼養業所需的重要營養性飼料添加劑,大量使用氨基酸可以降低家禽對糧食和豆粕原料的消耗,因此未來氨基酸的消費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全球賴氨酸的消費量將超過100萬t,蘇氨酸的需求量將達10萬t左右。
澱粉糖 用生物酶水解技術或化學水解技術對玉米澱粉進行加工即可得到澱粉糖系列產品,包括果葡糖漿、麥芽糖、葡萄糖,以及山梨醇、麥芽糖醇等糖醇類產品。澱粉糖系列產品一般均具有甜度低、風味好、潤性好、色澤美和保健性高等特性,主要被用作代替蔗糖用於食品工業和醫葯工業。
目前全球澱粉糖的年產量接近2000萬t,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果葡糖。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澱粉糖消費國,年產量和消費量接近900萬t.目前美國消耗的天然甜味劑55%以上來自玉米,僅果葡糖一項每年消費玉米接近1400萬t.
葡萄糖是第二大澱粉糖,除可用於甜味劑外,還可作為醫葯工業的原料及用於維持生命,目前全球年消費量為600萬t左右,約消費1000萬t玉米。
山梨醇不僅可以食用,也是生產維生素C的主要原料。此外,山梨醇還可以代替甘油用於日化、食品和煙草等工業。目前全球山梨醇的年消費量為90萬t(按70%含量計),約消費150萬t玉米。
蔗糖的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而且生產成本也略高於澱粉糖。因此,未來全球澱粉糖的消費將繼續增長,預計年增長率為3%~5%.
變性澱粉 變性澱粉是對原澱粉進行化學或物理加工,使原澱粉的性能大大改進,從而適應食品、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全球變性澱粉的年產量在600萬t左右,造紙和食品加工是其兩大主要用戶,美國年消費量達300萬t左右,其中60%左右用於造紙工業。
抗生素 採用發酵方法生產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其中青黴素產量最大,年產量接近4萬t.隨著新技術的開發,發酵法生產的抗生素產品在不斷增加。
其他 以玉米為原料的產品還有酶制劑、農葯、黃原膠等,這些產品的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發展重點
生物加工皆在使可再生資源轉化成工業化學品。玉米作為目前生物加工最好的再生資源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外玉米化工利用開發的重點是:以玉米澱粉糖為原料,採用發酵工藝生產 3-羥基丙酸,進一步發展丙烯酸和丙二醇;同樣以發酵方法生產丁二酸,進而發展丁二醇和四氫呋喃等產品,為工程塑料和特種纖維氨綸提供原料;以葡萄糖為原料,採用加氫裂解工藝生產多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用於發展合成纖維和工程塑料等產品。
國內產業已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
我國的生物化工已有50餘年的發展歷史,至今已形成了一批頗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品,如維生素C、青黴素、檸檬酸、生物農葯等等,特別是維生素C和檸檬酸佔到全球貿易量的60%以上,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對國際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每年用於工業方面的玉米量在2000萬t左右,其中用量較大的產品有澱粉糖(約450萬t),乙醇(約1200萬t),味精(約320萬t)。此外,檸檬酸、賴氨酸、酶制劑、抗生素等也消費大量的玉米。
澱粉糖 與美國不同,我國澱粉糖中葡萄糖所佔比例較大,國外食品工業大量使用的果葡糖需求在逐步擴大,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乙醇 隨著3套大型燃料乙醇裝置的建成投產,目前國內乙醇的生產能力已超過600萬t/a,年產量約為400萬t,主要消費領域是白酒、醫葯以及化工等。燃料乙醇的推廣工作仍在進行中,預計隨著燃料乙醇逐步推廣,國內乙醇的產量將繼續增加。
味精 由於飲食習慣,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味精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產量已超過120萬t,除少量出口外,產品主要供應國內市場。
賴氨酸 隨著大成和豐原裝置的建成投產,我國賴氨酸生產近年發展較快,年產量已突破10萬t,不僅減少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而且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2004年的出口量達到了22954t,其中大成公司的出口量為15000t.
檸檬酸 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檸檬酸生產國,年產量已超過50萬t,2004年出口量接近45萬t,佔全球總消費量的40%,對全球檸檬酸的貿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維生素C 2004年全國維生素C的產量達到7.4萬t左右,其中80%以上產品供應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酶制劑 酶制劑為生物催化劑,國內現有產能超過40萬t/a,已實現工業化生產的酶種有20多種,產品以糖化酶、α-澱粉酶、蛋白酶等3大類為主,此外還有果膠酶、β-葡聚糖酶、纖維素酶、鹼性脂肪酶、木聚糖酶、α-乙醯乳酸脫羧酶、植酸酶等。主要產品的生產水平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酶制劑產品主要應用於釀酒、澱粉、粉糖、洗滌劑、紡織、皮革、飼料等行業,對這些行業改革工藝、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提高得率、減輕勞動強度、改善環境起到積極作用。變性澱粉 我國變性澱粉工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已初具規模,年產量已接近50萬t,產品主要應用於造紙、食品、飼料和紡織及印染工業。與發達國家比,我國變性澱粉工業仍比較落後,產品品種數量少、企業生產規模小、一些特殊用途產品仍須進口。
保持傳統優勢 拓展應用領域
根據國外玉米工業利用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市場需求及技術的開發情況,未來我國玉米工業利用的重點是:
(1)繼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檸檬酸、賴氨酸等傳統產品
檸檬酸是目前國內出口量最大的精細化學品,在世界上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與國外相比,我國檸檬酸的消費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在無磷洗滌劑中的應用基本為零。在保持國際市場的地位同時,未來我國檸檬酸的消費量將隨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檸檬酸的生產需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我國賴氨酸生產發展迅猛,產品不僅大量地取代了進口,而且已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預計隨著國內飼料生產的發展,賴氨酸的消費量將繼續增加,同時出口數量也會擴大,因此賴氨酸的生產規模仍需擴大。
(2)擴大澱粉糖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糖是重要的食品原料,目前我國食品工業仍以蔗糖為主,年消費量約1000萬t.近年來,澱粉糖的數量雖有增加,但占食糖的比重仍較低,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作為飲料的甜味劑,澱粉糖更具競爭優勢。
(3)適度發展燃料乙醇
我國現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進口的數量隨國內消費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為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確保能源安全,國家有關部門重新制定了能源戰略,其中燃料乙醇是這一戰略的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已形成了120萬t/a玉米燃料乙醇的生產能力,但根據國內玉米的供應趨勢以及其經濟性,發展玉米燃料乙醇要適度,更重要的是開發新型生物能源。如我國自行培育的具有高抗逆性和可全國種植的甜高粱,每公頃能產燃料乙醇6t,比玉米高3t.
(4)進一步擴大變性澱粉的應用范圍和領域
變性澱粉可以代替許多化工產品應用於紡織、造紙、塗料、印染等領域。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變性澱粉的應用范圍和領域仍比較有限,預計2010年全國變性澱粉的需求量為120萬~150萬t,2015年將達到200萬t.
(5)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生態塑料
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和石油資源的短缺,生態塑料的發展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在美國已有工業規模的PLA生產裝置。在日本世博會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也出現了生態塑料的身影,生態塑料離市場的距離越來越近。國內的科研單位已在生態塑料開發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設了100t/a PLA生產裝置。目前影響PLA市場推廣的關鍵因素是原料乳酸的成本,隨著乳酸生產工藝的進一步優化,PLA將逐步取代石油化工路線生產的傳統塑料,
此外,聚羥基脂肪酸酯(PHA)也是一種性能優良的生態塑料。目前我國PHA的研發基本與國外保持同步,現已開發了PHB、PHBV和PHBHHX等3種PHA材料生產技術,在發酵水平和提取工藝等方面都超過了國外同行,有望比PLA更早實現工業化生產。
(6)替代石油生產化工醇、有機酸等產品
近年來,國內的科研機構在玉米工業轉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玉米化工醇技術已具備了工業化的條件,1,3-丙二醇的技術在進一步優化中。此外,琥珀酸、蘋果酸等的生產技術也在開發中,這些產品的國內市場潛力很大。
(7)加強玉米的綜合利用,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充分利用玉米中的各種成分將有助於各種衍生產品成本的降低,而且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建設大型玉米加工和轉化基地是我國玉米加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8)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
玉米的加工既是農業生產的延伸和深化,又是工業加工的上游產業。目前國外已開發出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多達幾十類、數千個品種,加工回收率高達98%,每一類品種都可以形成產業鏈條,每一鏈條牽引著一個大產業。
與國外相比,我國玉米工業的綜合利用率不高,這也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玉米工業利用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指導玉米化工產業的發展,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玉米化工產業建設的始終,對玉米的各種成分進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盡量深化其加工深度,提高玉米資源的附加值。其次,以市場需求和市場發展潛力為出發點,確立玉米化工轉化的產品方案;為減少環境影響,項目的建設應採用高新技術,本著低污染、低資源消耗的原則確立項目的技術方案。
根據國內外玉米工業利用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玉米化工產業的現狀,在不影響全國玉米供應的狀況下,「十一五」期間應新增1000萬t/a玉米轉化能力,重點發展合成纖維、生態塑料、工程塑料和精細化學品。
B. 國內功能糖行業龍頭
功能糖行業概念股票龍頭有: 百龍創園、魯信創投、保齡寶。
【拓展資料】
功能糖是一類具有特殊功效的糖類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纖維和功能性糖醇。由於功能糖的特殊功效,使得其在食品中可以作為一種功能性配料添加,也可以作為食品中蔗糖的替代原料,降低食品中糖對特殊人群的影響。從純粹的化學角度說,功能糖其實是指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纖維、功能性糖醇等幾種具有特殊生理功效的物質的統稱。
功能糖包括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纖維、功能性糖醇。這其中,功能性低聚糖是指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改善效果的功能性糖類,多是由2~10個單糖通過糖苷鍵連接形成直鏈或支鏈的低度聚合糖。並不是所有的低聚糖都成為功能糖,只有在人體腸胃道內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內為雙歧桿菌所利用低聚糖才稱為功能糖,由於人體腸道內沒有水解它們(除異麥芽酮糖外)的酶系統,因而它們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進入大腸內。
這種特性使得它們可以優先為雙歧桿菌所利用,是腸道有益菌的增殖因子,也稱益生元。這些功能糖主要包括:低聚木糖(木寡糖)、低聚果糖(果寡糖)、水蘇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異麥芽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糖多是由玉米芯、蔗渣、麥稈等富含半纖維素的物質經過酸法、酸酶法或酶法製取的糖,如低聚木糖;或是由一些澱粉糖類經過酸法、酸酶法或酶法製取的糖,如低聚異麥芽糖。功能糖是近幾年新興的詞彙,首先由日本傳入中國,國家大力扶持和推廣功能糖。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分析表示:90 年代初含低聚果糖的食品開始投放市場。目前,國內低聚果糖生產企業約8 家,總產能1.5 萬t 左右。其中,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江門量子高科生物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低聚果糖主要生產企業公司, 兩家企業的低聚果糖市場佔有率達到了70%以上;雲南天元健康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產能3000t; 張家港梁豐1000t。
低聚木糖: 2009 年低聚木糖全球市場容量約在1.5 萬t 左右,且增長速度較快。目前,全球低聚木糖產能僅為5000 余t,市場缺口很大。
大豆低聚糖:大豆是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 我國大豆產量居世界前列,僅次於美國和巴西。大豆低聚糖系直接從大豆分離蛋白與大豆乳清中提取所得的一種天然型低聚糖類物質。目前我國大豆低聚糖產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居第二, 年產量接近1 萬t。日本、美國和歐洲是我國主要大豆低聚糖出口國, 國內由於價格關系, 大豆低聚糖的內銷量較少,產品大多供出口。
海藻糖:海藻糖口感甘甜,可作為食品的天然甜味劑。
由於上世紀90 年代末日本和中國研究人員分別發明了「澱粉雙酶法生產海藻糖新技術」,使得海藻糖這一新型功能低聚糖得以工業化生產。
目前海藻糖的實際年產量已超過8 萬t,而世界市場海藻糖實際需求量達15 萬t,故市場缺口較大。日本與中國均為世界海藻糖生產國,海藻糖的用途已擴大至生化制劑(微生物制劑)、醫葯制劑、化妝品和農業科學等各學科, 應用十分廣泛。
C. 果糖和蔗糖有什麼區別
白糖和果糖嚴格上來說,都屬於蔗糖的一種,不過白糖可以直接說成是蔗糖,可是果糖不可以。它們兩者的區別很大,白糖是從甘蔗和甜菜當中提取的,是日常使用最多的糖。而果糖主要在水果和蜂蜜當中,日常補充的糖分,大多數都是果糖。它們兩個在來源、用處和形態上,都有很大的區別。
常見的白糖是從蔗糖中提取出來的,一般被稱為食糖。不過想要把白糖變成蔗糖,則非常難。可是果糖就不一樣,它既可以從蔗糖中提取出來,也可以結合葡萄糖重新變成蔗糖。簡單來說的話,果糖是蔗糖水解後的產物,能夠再次變成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