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國際匯款代碼是什麼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國際匯款代碼(swift code):BKCHMOMX
SWIFT 全名:(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或譯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
SWIFT Code(銀行國際代碼)一般用於發電匯,信用證電報,每個銀行都有,用於快速處理銀行間電報往來。像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這樣的大銀行,也會對自己內部的分支機構分配後綴不同的Swift code。
SWIFT是一個國際銀行間非盈利性的國際合作組織,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同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和美國紐約分別設立交換中心(Swifting Center),並為各參加國開設集線中心(National Concentration),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快捷、准確、優良的服務。SWIFT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它與同業交換電文(Message)來完成金融交易。除此之外,SWIFT還向金融機構銷售軟體和服務,其中大部分的用戶都在使用SWIFT網路。
SWIFT組織成立於1973年5月,其全球計算機數據通訊網在荷蘭和美國設有運行中心,在各會員國設有地區處理站,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它是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而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負責設計、建立和管理SWIFT國際網路,以便在該組織成員間進行國際金融信息的傳輸和確定路由。
B. 中國銀行澳門swift code 非常急 謝謝-><
非常抱歉,由於我行海外分行金融業務須遵循當地國家金融法規及監管的要求,業務規則與國內不同,建議您直接與當地分行聯系確認相關事宜。具體分行信息您可登錄中國銀行全球門戶網站(www.boc.cn)-關於中行-中行機構(http://www.boc.cn/aboutboc/ab6/),根據您所在地區進行選擇。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
誠邀您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或中銀跨境GO APP辦理相關業務。
C.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大事年表
交易版手機銀行支持轉賬,通過您的描述無法確認您的情況,如需進一步咨詢您可以致電我行官方客服熱線95566咨詢。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
誠邀您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或中銀跨境GO APP辦理相關業務。
D. 澳門有哪些銀行
澳門主要有以下銀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大西洋銀行、澳門商業銀行、澳門國際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東亞銀行、誠興銀行、大豐銀行、匯業銀行、澳門華人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澳門)、永亨銀行、星展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
拓展資料: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葡萄牙語:Banco da China, Sucursal de Macau)於1950年6月21日成立,簡稱為中銀澳門,前身為澳門南通銀行,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在澳門的分支及澳門其中一家最大商業銀行之一,與大西洋銀行共同承擔澳門元的發鈔和澳門政府公共庫房出納代理銀行的職能。
中國銀行於1995年10月16日起開始發行澳門元鈔票,是澳門兩家發鈔銀行之一(另一家為大西洋銀行)。及後,中國銀行因應澳門的流通量而分別在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起連續三年及2008年發行鈔票。根據中葡兩國達成的協議和澳門有關法令規定,中國銀行參與發鈔的比例佔澳門元現鈔流通量的50%。
中國銀行發行的澳門元鈔票共有六種面值:壹仟元、伍佰元、壹佰元、伍拾元、貳拾元、壹拾元。
中國銀行澳門元鈔票採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手法,結合世界諸多國家鈔票開放式的現代風格設計而成,雕刻精細,圖案優美。
中國銀行澳門元鈔票正面選用澳門地區具代表性的景物作為主題圖案,背面配以姿態各異、造型優雅的蓮花圖形,加上蓮花水印設計,寓意澳門素有"蓮花地"的美稱,體現了澳門社會與經濟的穩定、祥和、發展、繁榮。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成立於1950年6月21日,前身為澳門南通銀行,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長期以來,本著「根植澳門、服務澳門」的經營宗旨,支持經濟發展,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社會進步,同時,自身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行初期,當時的南通銀行只是一家以獨資商號形式登記的銀號,僅可辦理僑匯、結匯和簡單貸款等一般性傳統銀行業務。進入七十年代,隨著澳門銀行法頒布和工商各業的發展,南通銀行依法轉為商業銀行,業務走向多元化,並由此躋身於澳門重要金融機構的行列。八十年代以來,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和澳門經濟發展,本行進入全面快速發展時期,在集團化、多元化、電子化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
E. 蒙牛為什麼選擇私募股權投資而不是銀行借款
2013年5月8日,蒙牛乳業(02319.HK)與現代牧業(01117.HK)聯合宣布,蒙牛與私募投資機構KKR、鼎暉投資達成協議,以現金31.75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收購後二者各持有的現代牧業20.44%股份和6.48%股份,從而成為現代牧業單一大股東。而KKR和鼎暉當時取得現代牧業該等股份的成本大約為7.42億元,實現投資回報約3.4倍。
至此,現代牧業這家原本由蒙牛乳業孵化的奶源公司,經歷股權剝離及獨立上市之後,又重回母體。
在境外紅籌上市重組過程中,核心一環是由境外擬上市公司收購境內公司股權,但是由於《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十號文」)的跨境股權支付安排在審批層面並未落地,因此在支付方式上就必須以外幣現金進行。然而設立境外公司的國內創始人或股東,絕大多數在境外又沒有外幣現金可供使用,從而使得境外公司收購境內公司的收購資金來源成為了一個橫亘在很多准備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面前的難題。
通常而言,解決收購資金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股權融資,一種是債權融資。如果採取股權融資,由於投資者看到公司用錢急迫,往往在價格上壓得比較低,而公司上市在即,創始人或股東也往往不願意再稀釋股權,更不用說低價稀釋股權。這樣一來,通過借款進行債權融資就成為了一個優選方式。股東借款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搭建上市所需的股權結構橋梁,這種融資真是名副其實的「過橋貸款」。
在境外上市重組中過橋貸款的交易結構如何安排呢?被蒙牛收購的現代牧業的做法,給我們大體展現了這一交易過程。
現代牧業的跨境重組
現代牧業的前身叫領先牧業,2008年7月7日,現代牧業成立,收購了領先牧業全部股權並在後來陸續直接收購了領先牧業旗下的子公司和資產,領先牧業被轉賣給了青島恆天然公司而退出整個集團。為籌集擴充業務的資本,現代牧業於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間進行多次重組及四輪股權融資,引入了KKR、鼎暉及牛根生設立的一項信託計劃作為投資人,該等投資人以大約13.79億元,認購現代牧業合共50.05%的股權。
在完成上述動作後,雖然實現了境外公司Aquitair對境內現代牧業公司的控股(圖1),但是另外一個關鍵步驟還未完成,現代牧業的個人股東還未能實現出境持股。如果此時上市,那就跟這些股東毫無關系了,這顯然是不行的。
那麼,如何實現中國個人股東境外持股呢?根據招股書披露,現代牧業採取的做法是在岸收購和離岸認購兩個步驟。一方面,Aquitair公司對現代牧業進行在岸收購,即與中國個人股東、馬鞍山先行牧業、老牛牧業等股東(以下統稱「中國售股股東」),於2010年9月17日簽訂一項股權轉讓協議,據此,Aquitair公司以9.03億元的代價向中國售股股東收購合共47.63%的現代牧業股權。另一方面,擬上市公司與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由中國售股股東在境外成立的控股公司),於2010年7月29日簽訂一項認購協議,據此,前者以總價9.03億元向後者發行487.6萬股新股,認購價總額相當於在岸收購的代價。
更多金融業資訊,案例、法規、分析、創新、PE/VC、IPO、三板、並購重組、銀行、債市、信託、項目融資、資產管理、資產證劵化、風險管控、基金管理、小貸、典當、擔保、保險、行業知識等,學習、交流,盡在《中國資本聯盟》平台微信公眾賬號:CACNORG。讓我們以誠攜手共進,締造中國金融未來。
把招股書中如上的描述,通俗表達就是:境內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外設立一系列中國股東控股公司(金牧、銀牧、新牧和優牧四家殼公司);然後該等公司拿一筆錢(摺合人民幣9.03億元的外幣),認購擬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後擬上市公司拿到這筆錢後,再注入Aquitair公司,由後者以9.03億元的代價,收購中國個人股東持有的現代牧業全部股權。如此一個循環下來,一方面實現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外擬上市公司層面持股,另一方面,境外擬上市公司最大比例持有境內現代牧業公司股權,跨境重組即告完成。
中銀國際提供過橋貸款
那麼,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的認購資金從哪裡來呢?根據招股書披露,為撥付離岸認購的認購股款以及有關成本及開支(包括利息開支),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已於2010年11月1日獲中銀國際提供大約1.39億美元的過橋貸款。過橋貸款所得款項已於同日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向擬上市公司支付,以繳足認購股份,至此離岸認購已告完成。作為過橋貸款的抵押,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的股份以及其持有的擬上市公司股份已抵押給中銀國際。
這是整個過橋貸款交易的第一步,好戲的開場。
該筆款在2010年11月1日到位,同日,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支付給了擬上市公司。緊接著,這筆過橋貸款的所得款項已調派至在岸,並已向中國售股股東支付,於2010年11月5日完成此次在岸收購。至此,這筆錢又流轉到了中國個人股東手中。
到這個階段,收購境內權益問題和中國股東境外持股問題都解決了,但是中國股東持有的擬上市公司股份質押出去了,同時欠了中銀國際一筆貸款。這筆欠款是過橋貸款,由於僅以股份質押,年利息通常在10%-15%之間,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通常過橋貸款的交易安排到此還未結束,公司會尋求借商業銀行低成本的錢,去全部或部分還掉這筆過橋貸款。
「內保外貸」償還過橋貸款
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現代牧業就是這么操作的。其稱過橋貸款將於上市日期前部分償還,而其乃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將提供的定期貸款合計約1.3億美元以再融資的方式償還,而該項定期貸款融資由中國售股股東提供的抵押品(股份質押除外)所抵押。現代牧業的案例中,中行澳門分行只是借了1.3億美元給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或者說中銀國際沒有同意一次償還全部貸款,餘下未償還結余約900萬美元將於上市後透過出售部分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在全球發售之前持有的股份悉數償還,而股份質押將於緊接上市之前解除(通常是在上市日開盤前解除)。
那麼,中國售股股東的1.3億美元再融資能拿什麼抵押呢?招股書並沒有說,但基本可以推斷,就是通常採用的「內保外貸」的做法(此處僅為推斷,並不代表現代牧業確實採取了此融資方法)。即,在國內中國售股股東把收到的股權轉讓款結匯,結匯所得的人民幣質押給境外銀行的境內關聯銀行(比如中國銀行某地分行);然後該內地分行給境外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開立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境外借款人(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提供擔保,基於此擔保,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貸款數額與境內質押的人民幣同等價值的美元給借款人;然後,借款人拿到貸款後,再用於償還前期所借的高息過橋貸款,完成一個循環。
至此,前期中銀國際的過橋貸款清償掉了,股份質押解除(通常股份再用於質押給後面的貸款方即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但銀行會出具一份承諾函,允許股份質押在股票上市交易當天交易開始前解除),變成了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欠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一筆錢,同時,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內質押了相應的人民幣給其關聯銀行。澳門分行會收取貸款利息,但同時,境內分行會支付存款利息。由於境外貸款利息較低,實踐中,通常兩者相抵,「內保外貸」的綜合成本基本為零。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股東為解決收購資金問題而實際承擔的財務成本。「內保外貸」是整個過橋貸款交易鏈的高潮部分。
但是,為什麼又引入一個新的角色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來提供貸款,而不是直接由前面提供過橋貸款的中銀國際來做「內保外貸」呢?
在現代牧業的案例中,一方面中銀國際本身並非商業銀行,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里涉及2010年7月30日頒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匯發[2010]39號)其中的一項規定,該規定要求「內保外貸」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流回境內,即「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的,擔保項下資金不得以借貸、股權投資或證券投資等形式直接或通過第三方間接調回境內使用」。
也就是說,即便前期過橋貸款不是中銀國際提供的,而是一家商業銀行比如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提供的,香港分行也無法再通過「內保外貸」的方式,貸款給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用於償還前期過橋貸款。因為前期貸款被用於了收購境內股權,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如以「內保外貸」項下貸款償還前期過橋貸款,這實際就非常明顯構成「內保外貸」資金間接流回境內,從而與前述規定相沖突,合規風險較大。
相反,如果再引進一家境外銀行,就巧妙地把實質上一個交易轉換為形式上的兩個交易,比如可以用後面另外一家中國股東控股公司B(現代牧業的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有四家,實際操作中,為了合規考慮,後期進行「內保外貸」的公司與前期借過橋貸款的公司通常為不同的兩家公司)跟中行澳門分行發生一筆「內保外貸」業務,該筆貸款用於償還前期發生的一筆境外借款,跟國內無關。而另一筆交易是中國股東控股公司A了結跟中銀國際之間的股份質押貸款交易。從而一定程度上迴避了赤裸裸地觸碰前述規定,降低了合規風險。
那麼,這「內保外貸」項下貸款又如何償還呢?實踐中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上市前或上市後通過境內公司比如現代牧業向境外股東派發股息償還,一種是股東在上市時(香港允許上市時股東出售老股)或上市後出售股份,以套現的資金來償還。好在「內保外貸」的綜合成本基本為零,所以可以將貸款周期拉得足夠長,來解決還款問題。
「內保外貸」項下「外貸」償還後,相應地,在境內的「內保」就可以同時予以解除,這時股東就可以自由使用轉股所得的人民幣了。這是交易鏈的收尾部分,至此,一個完整的紅籌上市跨境重組過橋融資交易循環就全部完成了。
F. 澳門是以什麼為支柱產業呀
一、出口加工業 澳門現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本世 紀七十年代,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帶動下,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利用低地價、低工資以及歐美國家給予的較充裕的成衣、針織 品配額和對澳門產品實行特惠稅,大量吸納香港資金來澳設廠, 制衣、針織、手袋、玩具、電子製品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到 八十年代中期,工業達到鼎盛,有工廠2700餘間,工人8萬,產 值佔全澳總產值的37%,成為澳門經濟的第一大產業,不僅為 三分之一的澳門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是外匯收入的 主要來源。 工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其中制衣、毛紡毛織占 總產值的70%。工廠的規模也較小,多數是不足百人的小廠, 500人以上的工廠只有幾家,所以澳門的加工企業大多經營靈活, 產品更新方便。但是澳門加工業對外依賴性很大,資金和技術 主要來自香港,原料需全部進口,工人中相當部分是從內地輸 入的勞工,產品90%以上出口,目前澳門的工業產品已銷往10 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以上銷住美國和歐共體國家。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由於鄰近的珠江三角洲及東南亞一 些國家出口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澳門工業受到很大的挑戰,生 產成本低廉的優勢逐漸喪失,競爭力下降,發展明顯放慢,增 長幅度由八十年代的兩位數降為一位數,許多工廠或者部分生 產工序轉移到成本更低的鄰近地區。面對新形勢,澳門的一些 企業家正致力促進工業轉型,即將原來粗放式的勞動密集型產 業向半技術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產業轉移,一方面開發新產品, 開拓新市場;另一方面積極改進經營管理,引進新科技,降低 成本,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目前,澳門工業 雖然進入轉型調整階段,遇到的困難不少,但發展前景仍然光 明。 二、博彩旅遊業 「銀牌高署市門東,百萬居然一擲中。」澳門是聞名的賭 城,有「東方蒙的卡羅」之稱。澳門的賭業由來已久,清朝時 已具規模。1872年,港英當局嚴格禁賭,清朝政府也在廣東禁 賭,賭徒流聚澳門,澳門賭業得以興旺。1937年,澳門開設專 營賭場,其稅收成為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1961年, 葡澳政府頒布法令,將博彩業合法化。1962年澳門旅遊娛樂有 限公司取得博彩業的專營權並經營至今。 澳門的博彩業主要有幸運博彩、跑狗、跑馬、白鴿票(彩票) 。博彩業的收入十分可觀,目前僅幸運博彩的年收入已超過17 0億澳門元。澳門的賭場與美國的拉斯韋加斯、大西洋城相比, 其建築、設施和繁華程度都遠為遜色,但來澳賭徒所下的賭注 卻大得驚人,常常是少數人在幾張賭台上的豪賭帶給賭場的收 入占賭場總收入的近半數。博彩稅是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 來源,近年比重已達50%。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加上直接間 接為賭業服務的人員,約為1—2萬人。連同這些人的家屬,估 計直接靠賭業生活的人,約佔全澳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賭場 職工的收入很高。主要靠賭客的賞錢。根據澳門基本法的規定, 1999年後,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 年不變」,「澳門特別行政區根據本地整體利益自行制定旅遊 娛樂業的政策」,澳門的博彩業繼續存在和經營。 除了賭博,澳門的娛樂業也很興旺,歌舞廳、酒吧,以及 半公開的色情場所,如夜總會和名目繁多的浴室等在澳門的許 多街巷中都可以找到。 博彩、娛樂、中西文化的交匯,吸引了大量外來遊客到澳 門。1996年達815萬,為澳門人口的20倍,旅客消費270億澳門 元。大量旅客的到來,帶動了澳門的酒店業、餐飲業、旅客運 輸業、珠寶金飾業和商業的興旺。目前,澳門各方面都看好旅 游業,認為它是澳門最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並積極採取措施推 動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金融服務業 澳門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和保險公司。澳門最早的銀行是 1902年開業的葡資大西洋銀行。目前,澳門共有23家銀行和19 家保險公司,此外還有2家財務公司,1家郵政儲蓄機構和7家貨 幣找換店。銀行從業人員3700多人。 澳門沒有中央銀行,現由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代行中央 銀行職能,並由其授權大西洋銀行行使澳門發鈔代理職能及代 行政府庫房職能。進入後過渡時期,根據中葡聯合聲明的有關 規定,並考慮到澳門金融體制的穩定和實現平穩過渡的重要性, 經中葡聯合聯絡小組談判商定,自1995年10月16日起的15年內, 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與澳門大西洋銀行共同發鈔,各自發鈔的 額度均為50%。合約期滿後,可根據聯合聲明的精神修約、續 約或簽訂新的合約。 澳門不實行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銀行既可經營本幣 業務,又可經營外幣業務,還可經營離岸業務。澳門銀行資本 國際化程度較高,有14家銀行的總行設在澳門以外,包括匯豐、 中銀等世界知名銀行。 澳門金融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香港。澳門銀行利 率隨香港升降調整,流通中的貨幣和銀行貸款大部分是港幣。 八十年代末以來,港幣佔全澳貨幣供應量比重的50%左右,貸 款占銀行貸款比重的60%左右。澳門銀行的黃金、外匯、股票、 基金投資等業務大部分通過香港市場操作,銀行境外資產也多 集中在香港。澳門目前尚無證券期貨市場。 澳門的19家保險公司中,4家是人壽保險公司,15家是非人 壽保險公司。中資及合資公司的市場佔有率達90%。 四、建築地產業 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土地資源變得越 來越珍貴。 澳門土地按用途分為農業、貨倉、商業、住宅、工業和其 它6大類;按性質分為政府用地和私人用地兩大類,其中政府用 地包括政府租借地、政府租售地、政府公共土地、臨時性使用 式佔用地等,私人用地包括業權已明確的土地和業權未明確的 沙紙契土地兩種。 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大量新移民進入澳門,目前對房屋 的需求十分殷切,六十年代中期,「分層出售」的樓房買賣和 銀行提供「分期付款」供樓等方式先後出現,為房地產的發展 創造了條件。七十年代末,由於製造業的興起,居民就業情況 理想,置業安居願望強烈,同時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數以萬計 的內地新移民到澳門定居,使澳門人口急劇增長,樓價也急速 上漲。澳門建築地產業進入第一個高峰期。 八十年代後期,中葡通過談判順利解決了澳門問題,澳門 前景明朗,經濟發展,多項大型建設得到落實,市場資金充裕, 分期付款供樓成為一種潮流,建築地產業再創高峰。作為澳門 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建築地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澳門將找到一個適合本地優勢與特點的經濟運行模式,以 新的姿態走進新的紀元。
G. 中國銀行面對中國其他銀行有那些優勢
中行的優勢在於外幣業務,中行的前身是人民銀行國際業務部,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行都開立有分支機構。因此,如果你有很多外幣業務需要做的話,中國銀行絕對是你最佳選擇。
中行有國際化優勢。中國銀行於全球27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超過600家境外機構,並與超過1400家國外銀行有業務往來。而且控股子公司中銀香港在香港擁有280多家分行,在香港銀行中擁有最大的分行網路。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以總資產計算,為澳門最大的銀行,佔有當地30%的市場份額。相比較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只在美國設有一家代表處、職員2人,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均未在國外開設代表處或分支機構。
可見,中國銀行擁有在中國商業銀行之中最廣泛的國際網路,國際化發展領先於其他銀行。 由於中國銀行曾經是我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這使得中國銀行成為目前國內銀行中最國際化的商業銀行。它在香港、澳門、倫敦、大阪、新加坡、紐約、曼谷、東京等地均設立有海外分支機構。
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境外機構數目達到603個.憑借廣泛的海外網路、出眾的實力和國際金融、外匯業務優勢,其國際業務在國內銀行中一直居於首位。
H. 中國銀行和中銀證券是一家嗎
中國銀行與中銀證券並非同一家公司,中國銀行是國家副部級國有金融機構,中銀證券是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拓展資料:
1、中國銀行是中國持續經營時間最久的銀行。1912年2月正式成立,先後行使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職能。1949年以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僑匯和其他非貿易外匯業務。1994年改組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全面提供各類金融服務,發展成為本外幣兼營、業務品種齊全、實力雄厚的大型商業銀行。2006年率先成功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A+H」上市銀行。中國銀行是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唯一官方銀行合作夥伴,是中國唯一的「雙奧銀行」。2011年,中國銀行在新興經濟體中首家入選並在此後連續10年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國際地位、競爭能力、綜合實力已躋身全球大型銀行前列。2021年開始,伴隨「十四五」規劃拉開帷幕,中國銀行將與國家發展同步,踏上自身改革發展新階段,全面開啟建設全球一流現代銀行集團新征程。
中國銀行是中國全球化和綜合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中國內地及境外6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機構,中銀香港、澳門分行擔任當地的發鈔行。中國銀行擁有比較完善的全球服務網路,形成了公司金融、個人金融和金融市場等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體,涵蓋投資銀行、直接投資、證券、保險、基金、飛機租賃、資產管理、金融科技、金融租賃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服務平台,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2、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證券」)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於2002年在上海成立,2020年2月2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601696.SH),注冊資本27.78億元人民幣。近年來,公司踐行「客戶至上、穩健進取」的價值觀和「科技賦能、轉型協同」發展戰略,積極發揮股東優勢、深化業務協同,努力為客戶提供高品質、專業化、個性化的投資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