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香港股票市值和gdp

香港股票市值和gdp

發布時間:2023-01-05 12:05:39

❶ 中日美三國 從2000年到09年GDP與他們股票市值之比

恩,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作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不難想像,從上述企業中產生的上市公司,其規模也必然會是偏小的。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規模為例,上海30指數所含30隻成份股的可流通股本規模普遍都是偏小的。以2001年4月底的統計數據為准,在30隻成份股中,可流通股本不足1億股的就有2隻;1~2億股有12隻;2~4億股有8隻;4~6億股有6 只;6億股以上有2隻。從統計結果看,有近一半成份股的可流通股規模不足2億股,而且沒有一隻股的可流通股本達到10億股。即便從這30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來看,公司規模也是偏小的。其中,總股本大於20億的只佔2家;而總股本不足7億的則佔18家;總股本介於7~20億之間的有10家。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在香港恆生指數所含的33隻成份股中,大多屬於藍籌股,它們的總股本(即可流通股本)規模現狀是:5億股以下只有1隻;5~10 億股有6隻;10~20億股有7隻;20~30億股有12隻;30~50億股有4隻;50億股以上有2隻;100億股以上有1隻。
應該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也還不到十年的時間,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仍處在改革與成長初級階段,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改制而來,"底子"還很薄弱,尚有待於進一步規范與發展。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送股、配股、增發等方式正在不斷地擴張股本規模,上市公司之間以及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之間的並購正在興起。不難設想,上市公司總股本因送配增發將不斷增大,總資產也會隨著經營與並購而不斷擴張。

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

依世界各國的先例,股本一般只有普通股與優先股之分,而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卻異樣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大塊,而且,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上市流通,可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僅30%多一點。原本偏小的總股本規模,當其中的60%以上又不能上市流通時,至少會引發以下後果:

其一,由於股市的實際股本流通量狹小,易於大戶操縱控盤,從而形成"投資不足、投機過剩"的格局,最終導致股價失真。曾經製造中國股市"天價奇跡" 的億安科技,為何能與其業績如此不符地沖上126元的"天價"?後來人們從證監會的公告中才得知,原來是南方四個大戶聯手操縱的結果。其實,只要看一下億安科技的股本結構,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7000多萬的總股本已是夠小的了,而可流通股更是少得可憐,僅有3500萬股。正是由於流通股本太小,易於操縱,因此,經常的現象是,大戶"坐莊",散戶"抬庄",賺者投機,套者投資。

其二,由於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尤其是處於控股地位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一方面,它不僅造成了上市公司與上市股本的不對稱,而且還導致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市場並購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它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存量活化與結構調整,易於造成國有資產的沉澱與流失。換言之,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嚴重障礙了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退化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機能。

此外,國有股與法人股的不能上市流通,易於形成內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獨大"。由於股權的過分集中,監督與決策機制失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正常的關聯交易經常發生,強制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擔保、私分上市公司財產、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大肆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或滿足小集體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是我國股市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與法制完善的過程中,國有股與法人股暫未上市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龐大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一下子上市相當於股市擴容數倍,市場承接乏力;二是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國有股匆忙上市,國有資產有可能嚴重流失或被侵吞;三是有相當的國有股分布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國有股上市後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盡管如此,國有股及法人股最終總歸還是要上市的。

實際上,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要想轉讓股權,目前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證券主管部門批准,與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簽訂轉讓協議,可以一次性完成大宗股權的轉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的這種轉讓主要是通過兼並收購、買殼、借殼等資產重組行為而展開的。業已開始試點的國有股減持方案顯示:國有股減持將採取二級市場配售、增量發行、上市公司回購、向非國有企業協議轉讓等四種方式進行。我們相信,隨著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推行,中國股市的國有股與法人股的類別劃分,將最終從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消失。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般地,本土上市公司應該是本土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它們是本國或本地區優秀企業的代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反映了該國或地區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內在素質和外在規模的綜合體現。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標有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每股收益(也稱每股盈利或每股稅後利潤)側重反映企業當前經營業績的好壞;每股凈資產則著重反映企業經營的現實資本,及其未來創造利潤並能抵禦風險的能力。

縱觀世界各國股市,凡屬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股市發展史差不多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一樣,長達一、兩百年,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不少是跨國公司)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以美國為例,1999年,在世界500強中,美國獨佔185家,我國大陸地區則只佔5 家。正因如此,美國股市有著大批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如J.P摩根1999年每股收益竟高達11.16美元。美國類似公司,80年代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可口可樂等;90年代則有IBM、英特爾、微軟、戴爾等。正是有了這一批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績優股,美國股市與股指才能不斷地成長壯大。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恆指33隻成份股中,絕大部分每股收益都在1港元以上,也有不少在2港元以上。其中,長江實業每股收益曾高達7.66港元。類似業績的藍籌股還有匯豐控股、九龍倉、恆生銀行、和記黃浦、新鴻基地產等。這些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一般都達20港元以上,有的每股凈資產甚至接近50港元。

我國上市公司則沒有這么幸運。以2000年度業績為例,滬深兩市1000餘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僅0.20元,每股凈資產為2.65元,凈資產收益率為7.66%,虧損面8.55%(剔除年內新上市公司後則虧損面將達10%)。其中,業績最差的每股收益為-3.12元,每股凈資產最低的為- 8.93元,每股未分配利潤最少的為-10.96元;即便業績最好的上市公司(一家釀酒公司)每股收益只有1.60元,每股凈資產最高的公司(當年才增發新股)也沒有達到10元。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同世界500強相比,中國工業500強的盈利能力明顯偏低。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平均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和人均收入分別為2.78%、1366美元/人和27456美元/人,而當年世界500強的同類指標分別為11.29%、11093美元/人和 288855美元/人,前者分別僅相當於後者的24.62%、12.31%和9.51%。由此可見,作為上市公司基礎的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但可以相信,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與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已有二十年成功改革經驗的中國人民將會創造出大批國際水平的跨國公司來。業已進入世界500強的將會更強,尚且進入的將會不斷擠身於世界500強之列。到那時,我們的企業品牌不單是"國內知名"品牌,它們更多地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享譽世界。

四、上市公司利潤分配

按照國際慣例,上市公司必須在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先行對稅後利潤至少作出如下幾項必要的扣除後,才能對股東進行最後的利潤分配。第一項扣除是抵補以前歷年虧損;第二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積金;第三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益金。

從國外發達股市來看,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基本上是以派息為主的,而派息的多少則是依盈利水平而定的。例如,從香港恆生指數的33隻成份股來看,公司對股東進行利潤分配的主要形式是派息,而且絕大多數公司的派息水平都在每10股派5港元之上。其中,派息最多的是恆生銀行,從網上可查閱到的1995—— 1998年的資料來看,該公司連續4年派息都是最高的,其每年派息都在每10股派30港元之上。匯豐控股每年每10股派息則都在20港元之上。對股東如此豐厚的利潤分配,如果沒有極強的盈利能力,那的確是很難想像的。

相比之下,大陸股市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則以送股、配股、或直接增發新股為主要形式,而派息不過是象徵性的,派息面與派息率均很低,例如,每10股派 1元,甚至只有幾角錢。這種現象在我國股市中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上市公司股本偏小,客觀上只有通過不斷地送配或增發新股,才能"做大"股本規模,尤其配股和增發還能同時提高每股凈資產含量;其二,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較弱,每股盈利水平不高,若強制性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派息最低限,勢必影響企業資本積累與投資擴張。因此,送配增發形式的分配方式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舉兩得的現實選擇。

五、機構投資者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一般都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這種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由於它們是集合投資、規模經營、專家管理、風險分散,而且有著強大的專家隊伍、分析技術和快捷信息作保障,因此,它們不僅是中小投資者的集合體和保護傘,更是股市的中流砥柱。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大小及其內在素質高低,是股市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據統計,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1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相當於1995年美國GDP(7.4萬億美元)的40%;1997年6月,日本有基金管理公司44家,管理基金5300多個,管理資產近45萬億日元;1997年底,英國有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154個,管理單位信託基金近1600個,管理資產1500億英鎊,另有投資信託公司570多個,管理資產 580億英鎊;1997年底,我國香港特區共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788個投資基金,基金資產總值約為600多億美元。

另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個人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0%,個人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7%;機構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 28%,機構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5%;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比例約為55%。1997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增長很快,1960年為40.9%,1984年為64.4%,1989年為72%,1997年即增加到 81%。

相比之下,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也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1998年初,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誕生。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交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都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小規模只有5億個基金單位(佔11隻);最大的基金規模也不過30億個基金單位。

按照加入WTO談判的承諾,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將逐步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一旦置於WTO的開放環境下,在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由於散戶抗風險能力較弱,他們將無法成為市場穩定的力量,因此,培育大批機構投資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事實上,為了滿足股市超常發展的需要,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大力培植機構投資者隊伍。例如,已經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取代"老基金"、券商資本擴容、企業准入放寬限制、保險基金入市等;隨後還將推出的其他舉措包括:開放式基金面世、社保基金與養老金入市、外資設立基金入市、混業經營下的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等,直至完全開放的外資機構入市。到那時,我國機構投資者將是股市最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它們將支撐著我們股市的健康發展,並逐步走向完全的國際化。

六、股價分布

股價作為虛擬資本的一種價格,它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信號之一。股價只有在市場給予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從而做到准確有效地反映宏觀基本面和微觀景氣度。反之,失真的股價,則不僅會失去"晴雨表"的作用,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還會誤導股市投資和社會資源配置,進而削弱或退化股市的經濟功能。

一般地,股市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其股市價格分布大多表現為極差(即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較大的均勻分布。例如,美國股市最高股價為100多美元,股價僅有1美元多的也不少,甚至還有不足1美元的。很顯然,其股價最高值與最低值之比均超出了100倍之多。

相比之下,我國股市價格分布則不妙。以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年報出盡後的第一周)收盤價為例,最高股價為華工科技53.35元,最低股價為馬鋼股份3.94元,二者相差僅12.5倍。在1091隻上市A股中(不含PT股),站在50元之上的有1隻,介於40~50元之間的有9隻,介於 30~40元之間的有31隻;而落在7元以下的僅有20隻;介於7~10元間有84隻;其餘的946隻股票的價格則分布在10~30元之間,佔全部股票的 86.7%。其中727隻股價高度密集在10~20元之間。也就是說,我國股市的股價分布是"一窩蜂",是"大鍋飯",股價基本上沒有拉開應有的檔次,這樣的股價分布,當然也就反映不出上市公司質量的優劣與差異性來。反過來講,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高,正是股價普遍拉不開檔次的根本原因。

我國A股上市公司股價分布結構(2001年5月11日收盤價)
價格(元) 合計 7以下 7~10 10~20 20~30 30~40 40以上
股票(只) 1091 20 84 727 219 31 10
佔比(%) 100.0 1.8 7.7 66.6 20.1 2.8 0.01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本規模偏小,這就使得股市客觀上供不應求,而流通盤過小的股票則更成為投機者的追逐對象,無論公司業績好壞,其股價均居高不下;相反,為數不多的流通大盤股,即便是績優大盤股,其股價由於流通盤較大不易炒作而始終偏低,例如,10元以下股價中大盤股佔多數。這種因股本而排列的股價嚴重偏離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投資價值。過度的投機行情及短期財富效應,使進入股市的人們大多熱衷於"短平快",希望能一夜之間暴富,每天都想逮住"黑馬——庄股",投資往往成為"被套"的代名詞。客觀上的股市投資不足和投機過剩,勢必造成股價整體水平高企,股價嚴重扭曲。以同時發行A股和 H股的上市公司股價比較,同股卻不能同價,普遍情形是,上市公司在大陸流通的A股市價無一例外地高於在香港流通的H股市價5~10倍,有的甚至達到近20 倍。例如,200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昆明機床的A股和H股收盤價分別為17.69元人民幣和0.88港元。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股市顯然比大陸股市成熟而規范。

七、股價指數的成長性

股價指數是衡量並記錄一國或地區股市成長歷程的重要指標。股市的成長,意味著股指不斷地向上"長大"。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礎,是股市的生命力之所在。股指"長大"正是上市公司不斷成長壯大的必然結果。因此,優良上市公司群體是推動股市成長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反映股市漲落的股指,又是國民經濟波動的"晴雨表"。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然會帶動股指長期性上漲;反之,一國經濟經常"大起大落",必然會導致股市對應地"同起同落"、難以長大。

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經濟經歷了戰後少見的長達100多個月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也許是西方世界的奇跡,但正是這一奇跡製造了美國所謂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也正是這股動力推動了道瓊斯指數在近10年中的超常"生長"。美國道瓊斯指數每次突破1000點整數位收盤的日子:1991年4月17日首破 3000點;1995年2月23日首破4000點;1995年11月21日首破5000點;1996年10月14日首破6000點;1997年2月 13日首破7000點;1997年7月16日首破8000點;1998年4月6日首破9000點;1999年3月29日首破10000點;1999年5月 3日首破11000點。盡管目前該指數已回落至10000點附近,但它仍算是"不斷壯大"的。

而僅有十年發展歷程的我國股市的確還很年輕。如上所述,我國股市價格分布過於集中,在股價普遍偏高且拉不開檔次差別的情況下,宏觀面上稍有風吹草動,極易導致股市大起大落,進而形成股價上的普遍性同漲同跌,投資者方面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在股價反復的齊漲齊跌中,股指似乎很難長大。

以滬市綜合指數為例,1992年股指從最低293點猛竄至1429點,但年末卻又徒落至386點;1993年新年剛開市股指又猛升至1558點,隨後又快速步入逐波下跌之路,直至1994年7月底跌至325點,隨後上海綜指強勁反彈至9月13日達1052點,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股指累計漲幅達 223%,而年末收市又跌至600多點;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後,1996年初股指從550點逐步啟動,1997年6月股指直逼此波行情的最高點 1510點;隨後股指退守至1000點附近,這種進退兩難的格局又維持了近兩年,直到1999年6月我國連續第七次降息及《證券法》的即將實施,終於推動股指快速上揚至1756點的歷史新高。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曲折後,股指終於第一次擺脫1500點的歷史大箱頂,進而大步沖向2000年的最高點2125點,2001年5月份繼續沖高至 2200點之上。很顯然,自1996年啟動的這一波超長大牛市,一直沒有大回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宏觀經濟成功"軟著陸"後的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國民經濟擺脫了過去長期以來的"大起大落"的格局;二是上市公司在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斷:隨著這一波牛市的必然終結,下一波熊市的最低點如果能站穩在1750點之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我國股市已經告別了過去"大起大落"、難以"長大"的歷史,這將是我國股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八、股市的國際地位

國際股票市場,不僅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有著廣闊的國際資本供給空間。一國或地區要想將國內或地區內的股票市場變成國際股票市場,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完全開放的貿易和金融制度、充分發達的經濟和金融、規范的法治和有力的管制。從當今的國際股票市場來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國際性股票市場,它們無一例外地建在國際金融中心或開放的國度里。

以國別而論,美國在股市上佔有多項世界第一。其一,上市公司總數最多。1998年底,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上市公司3000多家,在NASDAQ 注冊的企業有5068家,再加上其它全國性和地方性股票交易中心,實際上,美國共有28000家公司的股票直接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其二,股票年發行額最大。1996年美、英、日三國的股票發行額分別以84844億美元、30888億美元、17402億美元占據世界的前三位。其三,股票年交易額最大。 1996年美、日、英三國的股票交易額分別為71215億美元、12520億美元、5785億美元。

1996年,美、日、英三國股市股票總市值分別為88272億美元、32842億美元、17405億美元,它們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15.6%、 71.4%、151.9%。1994年全球共有43個國家285家公司在美國發行了ADR,共籌資達200億美元,交易額達2480億美元。在這些國家的開放股市中,既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優質上市公司,也有來自世界各地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群體,它們共同促進了這些國家股市的發展與繁榮。

目前,大陸股市的股票總市值已超過香港股市,僅次於日本東京股市,成為亞洲第二大股市。截止2000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總數為1088家,比 1993年的183家增長了近5倍;股票(A、B股)市價總值達48090億元,比1993年的3531億元增長了12.6倍;股票總市值佔GDP比重為 53.8%,比1993年的10.2%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流通市值為16087億元,比1993年的862億元增長了17.7倍;股票當年交易額為 60826億元,比1993年的3627億元增長了15.8倍;股票當年籌資額1554億元,比1993年的315億元增長了近4倍。從動態看,我國股市在短短十年中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股市在質上作橫向比較則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尚無外國企業直接來大陸上市,而且除在香港上市外,我國在海外直接上市的公司也很少,僅有10餘家。

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國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前進,我國經濟的現代化指日可待。事實上,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正在不斷地提升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加入WTO,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隨著中國加入WTO、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企直接上市、外資直接入市的逐步推進,人民幣將會演變成國際性貨幣,中國也將會有若干城市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那時我國國內股市將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國際股票市場。

❷ 香港回歸後的GDP增長情況什麼樣的經濟是什麼樣的狀況

數字與事實:香港回歸10年的10個關鍵數字 蘇曉 ——香港回歸以來連續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選中排名第一。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亞洲華爾街日報》2007年1月16日公布,連續第13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以100分為滿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項個別范疇中,香港在其中4個范疇均列首位,包括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及產權保障。 ——截至2007年5月,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 2003年春季香港暴發非典疫情,對香港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中央政府及時開放部分內地城市居民以個人身份赴港旅遊,有力促進了香港旅遊業復甦。截至2007年5月,「個人游」計劃已在內地49個城市推行,共有約2048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以「個人游」方式到港旅遊,為香港帶來額外消費總計逾百億港元。 ——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統計,2006年香港股市集資總額創下5245億港元的歷史紀錄,是1997年集資總額的2倍。其中,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逾3300億港元,取得了超過倫敦、逼近紐約,全球第二的佳績。股市日均交易量339億港元,比1997年的155億港元增加一倍多;上市公司數目增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515家;至2006年底股市市值急速上升至13.34萬億港元,比1997年的3.20萬億港元增加了10萬多億港元。2006年底,港股市值超過了多倫多和法蘭克福,香港晉升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場。 ——香港最新失業率4.3%,為9年來最低。 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逆轉,GDP出現了5.1%的負增長。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襲擊香港,香港經濟雪上加霜,許多行業深受重創,失業率一度升到8.3%的歷史新高,香港經濟跌入低谷。中央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推出「個人游」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措施,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香港經濟持續復甦。最新數字顯示,香港2007年3月至5月的失業率維持在4.3%,是9年來的最低水平。 ——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 回歸10年,香港不僅「馬照跑」,而且「跑得更歡」。每逢周末、周三,香港沙田和跑馬地的兩個賽馬場,人流如織,喊聲四起,隨著自己投注的馬匹「尖叫一分鍾」仍然是香港人最愛的消遣之一。目前,香港每個賽馬日大約有120萬人觀看下注,每年舉行的國際賽馬大賽,電視觀眾達到10億人次。每年兩場的國際一級賽馬比賽,使香港成為除美國以外另一個擁有兩個國際一級賽馬賽事的地區。 ——67.9%的香港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回歸10年,絕大部分香港人認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最近,香港學友社連續5年進行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香港中學生表示「我愛中國」,更有67.9%的受訪中學生因香港回歸祖國感到高興。 ——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最新資料,目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34個,大大超過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免簽證國家和地區數目。1997年底,只有44個國家和地區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 ——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2007年第一季度減至6700宗。 2003年香港暴發非典疫情,樓市跌入谷底,使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達到高峰。近年,香港經濟復甦,樓市回升,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大幅減少。香港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在2007年第一季度減少約1800宗,至約6700宗,涉及金額110億港元。與2003年6月底約10.6萬宗的高峰水平相比,負資產按揭貸款宗數已減少94%。 ——香港是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香港在2006年底約有685.71萬人口,錄得整體罪案81125宗,平均每10萬人口中罪案率約為1183宗。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處長鄧竟成表示,香港10年來的治安狀況令人滿意。雖然每年的罪案數字有增有減,但起伏不大,罪案率保持在每10萬人口中1100宗至1200宗,香港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34500宗。 據特區政府最新統計數字,2006年在內地或香港登記的兩地婚姻宗數約有34500宗。與以往最大的區別在於,近年涉及兩地的婚姻,不止是香港男士到內地娶妻,香港女士與內地男士結婚也漸趨普遍。在港注冊結婚而夫妻其中一方為內地人的數目,已從1997年的約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來源:新華網

❸ GDP和股市市值有沒有關系

股市的規模以市值衡量,我國的股票市值以萬億為單位計算,許多人覺得股市代表著社會的財富,應該納入GDP的范圍,那麼股票市值到底算不算GDP呢。

股票市值算GDP嗎?

股票市值不斷GDP。GDP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構成,有人可能會覺得股票市值屬於投資的范疇,其實GDP裡面的投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固定資產指的是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存貨投資指的是存貨是處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待出售的成品的存量,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企業暫時持有的待售的產成品,股票市值不在計算范圍內。

股票市值其實只是一個數值的概念,股票市值高並不代表著套現的時候能換到同樣數量的現金,因為市場的套現必將引起股票市值的下跌。

雖然說股票市值不算GDP,但股市對GDP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企業可以通過股市進行融資,其次,股市市值過高的話對經濟而言是一項較大的風險因素。

是股票在市場上的交易成本價格。股票市值是由買賣雙方在股票市場上的競爭形成的,這是買賣雙方約定的交易價格。決定和影響企業股票市值的因素有很多,如面值、凈值、真實的價值分析以及中國市場供求關系。

一般來說,股票市值是在市場供求變化中形成的,以股票的面值為參考點,以股票的凈值和實際價值為基礎。在其中,股票價值的真實價值與股票市值同向變動。例如,市場上的資金供應相對充足,買股的資金實力相對強勁,市值股會上漲。相反,如果股票市場資金供應緊張,資金需求增加,購買股票的資金實力減弱,隨著出售股票的人數增加,股票市值下跌。再比如,當市場的資金關系保持不變的時候,股票的供應量不斷增加而需求量減少時,股票市值就會容易下跌。另外,市場的利率、貨幣是否穩定、社會經濟的形勢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都會影響股票市值的變化。

股票市值是GDP嗎?

股票市值不是GDP。GDP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組成。有些人可能認為市值股票屬於投資范疇。實際上,對GDP的投資是指對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投資。固定資產是指投資新工廠、新設備和新房;存貨投資是指生產中的產品和待銷售的產成品的存量,包括企業暫時持有待售的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股票市值不在計算范圍內。

事實上,股票市值只是一個數字概念。高市值股票並不意味著套現時可以兌換相同數量的現金,因為在市場套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市值股票下跌。

雖然股票市值不是GDP,但股市對GDP有重要影響。首先,企業可以通過股市籌集資金其次,如果股市的市值太高,對經濟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素。

另外,股票市值是根據當前價格計算的。當一隻股票只有大量賣出單而沒有買單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接手的時候,股價就會持續下跌,失去的股價就會蒸發。

❹ 香港股市市值是多少

目前香港主板總市值452.8億,想了解港股信息的話在一般的炒股軟體裡面都可以找得到的。

❺ 有不少人拿公司市值和GDP做比較,這兩者有聯系嗎

1、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發行股份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其計算方法為每股股票的市場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即為股票總市值。
2、GDP一般指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心指標,它反映了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❻ 香港不如深圳GDP遭反超,豪宅70萬一平,市值差距再縮小

2021年,深圳還會帶來何樣的驚喜?

深圳地名最早源於1410年,由於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加上深圳因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故因此得名。如今,這個小漁村已成長為中國內地GDP第三大城市,多項數據甚至超越「鄰居」香港。

40年彈指間,滄海變桑田。相信即便是在二三十年前,想要拿深圳與香港對比,都像是天方夜譚。哪怕再樂觀的人,也無法相信,兩者會在某一天如此接近。現在,深圳與香港,這兩位隔河相望的鄰居,終於可以比試一番了。

深圳又被稱為鵬城,1979年成為經濟特區,是當前中國的超大城市之一。

截至2019年,深圳全市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萬人。

香港位於中國南部,與深圳市相鄰,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及周邊島嶼等,陸地總面積1106.6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香港總人口約為752萬人,雖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但仍只有深圳一半左右,甚至不及其非戶籍人口數量多。

深圳統計局數據顯示,深圳在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萬億元,同比增長6.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4萬元,同比增長3%。而在197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還不到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更是只有606元。

反觀香港,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9萬億港元,約合2.45萬億人民幣,同比減少1.2%,已被深圳超越,而在1979年,其地區生產總值就高達225億美元,即便按匯率換算,也約為深圳的700多倍。

不過,香港2019年實現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38.2萬港元,約合32萬人民幣,依舊拉開深圳較大差距,約為其1.5倍左右。深圳仍需努力。

市界查詢中國房價行情網發現,在北京與上海11月房價均環比下滑的情況下,深圳仍以環比增長3.86%,同比漲幅25%的成績一騎絕塵, 平均單價超8.1萬元,超北京近2萬元。毫不誇張的說,深圳就是當前中國大陸房價「一哥」城市。

實際上,深圳的豪宅價格同樣令人瞠目。

數據顯示,深圳豪宅小區前五名平均單價都在22萬元以上,分別為恆裕濱城、華潤深圳灣·悅府、翡翠海岸、漢森·六龍灣,以及曦灣天馥名苑。其中, 平均單價最高的恆裕濱城更是接近29萬元,一套價格達數千萬元,而面積相對更大的深圳灣一號,總價更是上億元。

不過,如果與隔河相望的香港相比,深圳房價依舊顯得遜色。

《香港物業報告》數據顯示,其將香港住宅價格按港島、九龍與新界三個地區進行劃分,並按建築面積分為ABCDE五個等級。其中,A類面積為40平米以下,B類為40~69.9平米,C類為70~99.9平米,D類為100~159.9平米,E類則為160平米以上。

市界發現,2019年,港島地區A類與B類住宅單價約18.3萬元/平方米;C類D類單價21.3~24.7萬元/平方米;E類單價28.3萬元/平方米。九龍地區,A類與B類住宅單價約15.5萬元/平方米;C類與D類住宅單價18.8~20.4萬元/平方米;E類住宅單價24.2萬元/平方米。

最後是新界,A類與B類住宅單價約為12.5~14.5萬元/平方米;C類與D類住宅單價12.2~13.2萬元/平方米;E類住宅單價則約為9.6萬元/平方米。 也就是說,即便是單價最低的新界E類住宅,也要比深圳高出1.5萬元左右。

此外,香港較為知名的山頂、淺水灣等地區的豪宅價格,更是動輒數億港元。香港地產咨詢網顯示,一座名為淺水灣道110號的豪宅售價就高達3.5億港元,每平尺單價8.5萬港元,也就是約每平米70萬人民幣。

最後,我們從上市公司的角度對兩個城市進行PK。

港交所數據顯示,香港股市在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2019年底在香港交易所掛牌的上市公司達2449家,股票總市值達38.2萬億港元,約合32.2萬億人民幣。全年股票市場總集資額達4520億港元,其中IPO集資額3129億港元,排名全球首位。

此外,截至2020年11月,香港股市共有2528家上市公司,17645隻上市證券,總市值達45.7萬億港元,約合38.5萬億人民幣。

2019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共計2205家,比上年增加71家,股票總市值為23.7萬億元,同比增長43.5%。此外,截至2020年末,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354家,上市證券數11444隻,總市值34.2萬億元。

也就是說,按2019年數據計算,深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比港交所少8.5萬億元,但按最新數據計算,兩者差距已經縮小至4.3萬億元。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港股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僅農業銀行未破萬億港元,反觀深指僅五糧液市值破萬億。不過,市界發現,香港交易所市值位列前十的上市公司,均與內地有較大關系,其中還包括赴港上市不久的阿里巴巴-SW、京東集團-SW等。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深圳本地共有349隻A股股票,其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別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比亞迪、邁瑞醫療、順豐控股、立訊精密、中信證券、平安銀行、萬科A,以及工業富聯,總市值合計接近6萬億元。

(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編輯 | 朗明)

❼ 港股市值和總市值有什麼區別

港股市值和總市值的區別是:
港股市值就是單指在香港發行的股份數的價值總額。
而總市值是指該公司在各個不同市場發行的股份數的總價值,總市值包括所有市場的市值,包括A股,港股,美股。

(7)香港股票市值和gdp擴展閱讀:
一、港股簡介及各項交易規則
1、兩大重要指數:
港股有兩大重要指數,分別是恆生指數與恆生中國企業指數。
「恆生指數」以香港股票市場中規模最大的50家上市股票為成份股樣本,是反映香港股市價幅動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其地位就像A股的上證綜合指數。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簡稱「國企指數」,又稱「H股指數」,主要是國內大型國企在香港上市的H股,比如中國移動、中國平安、中國銀行都是它的主要成分股。

2、港股的交易時間:
周一到周五,上午9:30~12:00,下午13:00~16:00。

3、港股的最小交易單位:
港股的最小交易單位與A股一樣,也是「1手」。
但是A股的1手是100股,可是港股的1手不一定是100股。
港股的1手有可能是100股,也有可能是500股甚至2000股,具體要根據股票價格來決定。
你在准備交易的時候,系統會提示當前股票最小交易單位數量的。

4、港股的漲跌幅:
港股與A股不同,沒有10%、20%的漲跌停製度,它不設漲跌幅限制,所以一天想漲多少或跌多少都可以。

5、港股的日內交易制度:
港股是T+0交易,也就是當天買入的股票可以當天賣出。不像A股是T+1制度需要第二天才能賣出。

6、港股的融資融券
總資產在$2000以上的賬戶可以進行融資融券交易,

二、融資融券交易就是投資者以資金或證券作為質押,向證券公司借入資金用於證券買入,並在約定的期限內償還借款本金和利息。通俗講就是借錢+杠桿交易。
因為風險較大、有利息、且對專業要求度比較高,所以建議大家不要隨便參與融資融券交易。

❽ 香港的經濟怎麼樣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全球最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❾ gdp與股票之間的關系是什麼gdp有什麼含義

GDP是國家經濟指標之一,大家都只到它能夠反映國家的財力狀況,但是大家知道他還能夠為股票走勢作出預警嗎?其實,GDP與股票交易大有關系,連股神巴菲特都曾用它作為一種定量分析指標呢。下面小編將給大家帶來詳細介紹,供大家參考。

巴菲特定量分析指標——GDP

巴菲特的第一個定量分析指標是,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

GNP與GDP的關系是:GNP等於GDP加上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再減去外國投在本國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我計算了一下,其實中國過去10年GDP與GNP差距很小,在-0.78%到1.63%之間,因此可以用GDP代替GNP進行計算。

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佔GNP的比率,這個指標盡管非常簡單,對於需要了解眾多信息的投資人來說,這項指標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但它仍然可能是任何時點上評估公司價值時的最佳單一指標。

巴菲特認為:如果投資人財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更快,那麼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線必須不斷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長5%,而希望市值增長10%,那麼這條曲線必須迅速上升到圖表的頂端。而事實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實巴菲特對這個指標的涵義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長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的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基本一致。換句話說,股市長期是一台稱重機,稱出的是國民經濟增長。

❿ 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怎麼計算

股市總市值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是一個衡量股票市值和實體經濟關系的一個指標,用來判斷二級市場有沒有過熱。
計算方法為:某一時點股市總市值/該年GDP。
該比率單獨觀察意義不大,應該橫向對比才能顯出這個指標的意義。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香港股票市值和gdp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賺錢會賣才是師傅 瀏覽:628
九鼎投資可以減持股票 瀏覽:88
股票投資幾大流派 瀏覽:963
股票資金賬戶解除農行銀行卡 瀏覽:991
港股協鑫能源股票歷史數據查詢 瀏覽:646
股票風險的投資理財 瀏覽:596
股票一個點能賺錢嗎 瀏覽:620
股票投資風險管理的意義 瀏覽:982
哪家銀行股票存管算資產 瀏覽:359
退市的三板股票有哪些 瀏覽:521
楊天南投資股票技巧 瀏覽:8
機構股票賬戶修改密碼 瀏覽:432
理杏仁股票官方網app需要注冊會員嗎 瀏覽:552
特斯拉的員工股票 瀏覽:312
股票怎麼搜集市場信息 瀏覽:771
銀行卡有股票賬戶不能銷戶 瀏覽:137
股票賬戶總市值和總資產的區別 瀏覽:259
股票里的資金屬於現金嗎 瀏覽:606
股票主力占極底 瀏覽:277
什麼叫股票多賬戶 瀏覽: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