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土中國概念是什麼呢
中國的鄉土社會。
費孝通「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他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
其二,不流動性。
其三,熟人社會。這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基層社會的社會根源都在於「鄉土性」。
基本概念:
1.村落:依附於土地的人們因為耕地面積小、需要合作、為了安全、平等繼承等諸方面原因而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社區。
2.熟悉社會:因見證了每個人的生長過程從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為熟悉的社會關系的村落式社會形態。
3.面對面社群:由於人們終日面對面相處而形成直接交流會意有時甚至無需語言這一媒介的社區形態。
4.文化:依賴象徵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
5.差序格局:是指鄉土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依據私人關系向外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關系圈。
6.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為中心的主義。
7.團體格局:是指由各種各樣由若幹人組成的關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團體構成的社會形態。
8.小家族:以父系關系為主線沿親屬序差向外擴大而形成的具有經營事務功能的團體性社群。
9.家: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
10.感情定向:文化規定感情可以發展的方向。
2. 如何理解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性著作,費老以中西對照的學術視野,紮根鄉土本身,經過十幾年社會實踐與調研,運用社會學方法來整體分析鄉土社會。
深入理解書中的重要觀點對中國社會的諸多現象有基礎性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觀點是否符合當今需要,也可有不同看法,可以據此做深入探究。
二、相關知識
1.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祖籍江蘇吳江,著名社會學家。1936年赴英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等職。
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民族與社會》《鄉土重建》等。其中,《鄉土中國》及《生育制度》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
2.寫作背景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內容整理結集而成的,全書主體共14篇文章,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時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中國。
3.寫作目的
《鄉土中國》成書緣由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說,他是想借「鄉村社會學」這個講台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
三、內容簡介
1.主要內容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中整理出來的一部分,包括14篇論文:《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
2.各篇簡介
第一篇《鄉土本色》,開宗明義,點明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原因及特點。在這一篇中,作者從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切入,探討了鄉下人的「土氣」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國鄉土社會發展的農業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在這里禮俗社會指的是「熟悉人」的社會,是帶有鄉土性的;而法理社會則是「陌生人」的社會,是「機械的團結」。通過這兩種社會的比較,贊揚了鄉土社會的「本色」——土氣。
第二篇《文字下鄉》,從文字的產生與功用的角度說明在鄉土社會里,文字語言相比於「特殊語言」(包括表情、肢體動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從而反思文字下鄉運動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四、導讀設計
1.請在閱讀的基礎上概括本文的寫作意義。
提示: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是一本運用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比較研究方法分析中國傳統基層社會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在著作中,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整個社會,分析社會的整體架構,同時運用深刻而又形象鮮明的比喻,深入淺出地對一些現象或理論進行解釋,從多個層面對傳統基層社會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概念和范疇,並從功能主義的視角出發闡釋了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的功能,不僅為我們理解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而且對我們的文學創作以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具有非常豐富的價值。
2.閱讀完本書之後,請認為最主要寫作特點的哪些?
(1)文章中多次運用比喻來說理。如在《無訟》一篇中,用足球比賽這個比喻來說明禮治秩序的性質;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將西洋社會的團體社會格局比喻成一捆捆紮清楚的柴,而將中國的差序格局則比喻為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來的波紋。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體的,是對抽象概念的很好說明。
(2)大量舉實例,用以加強說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舉蘇州人家後門的河,在《禮治秩序》中提到抗戰時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在《無訟》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為教書先生而被請參加鄉村裡的調解集會,以及因抽大煙父子鬧矛盾的案子等。這些真實的事例就會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並加強了說明效果,正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3. 你如何理解「鄉土中國」
個人感覺是思維和語言,文化的融合已經在思維和語言上展現出來了!象徵體系。
隨著社會發展,工業革命的進行已經替代農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已經來臨,鄉土中國好像也隨著拆遷而概念變遷,尤其是體現在思維和語言上,從城鎮化打破鄉土發展的過程。
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怎麼樣的社會?它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提煉出的一些概念,它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生活的各個方面。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泥土。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土,即泥土。我們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土」是命根,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
《鄉土本色》。該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一章中,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鄉土性」帶有三方面特點:
其一,「鄉下人離不了泥土」。鄉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貴。
其二,不流動性。靠農業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並不是說鄉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說在人與空間的關繫上是不流動的,安土重遷,各自保持著孤立與隔膜。
其三,熟人社會。鄉土社會的這種人口流動性緩慢的特點使鄉村生活很富於「地方性」特點,聚村而居,終老是鄉。所以,鄉土社會是個熟人之間的社會,這才有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後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於此「鄉土性」。
《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說明了一個問題——鄉土社會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文字是人和人傳情達意的過程中受到阻隔的產物,但在鄉土社會中,「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麼舍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
其實,還有更多的不需要聲音和文字參與的「特殊語言」可用來作象徵的原料,如表情、動作等,它們比語言更有效。「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餘的,連說話都不是傳達情意的惟一象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