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大健康行業並購的次新股票

大健康行業並購的次新股票

發布時間:2023-01-17 17:32:11

㈠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截至2021年,宜華健康已經連續巨虧了3年。從2014年到2018年,宜華健康共進行了數十次並購,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1

早在2022年3月23日,宜華健康就曾披露過退市風險警示。

公告稱,宜華健康於2022年1月29日披露了《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21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為虧損,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為負。

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為3.6億元至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7%-42.38%。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2年)》第 9.3.1 條規定,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其股票交易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資料顯示,宜華健康於2000年8月上市,主營業務為醫療機構投資及運營、養老社區投資及運營、醫療後勤綜合服務、醫療專業工程等。

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宜華健康實現的營收分別約為17.92億元、15.62億元;歸股凈利潤分別約為-15.72億元、-6.25億元。

按照此前披露的2021業績預告,宜華健康此番將持續虧損。這也促使其連續三年未盈利,且虧損加大。

提及業績變動原因,宜華健康表示:

下屬部分收購企業尚處業績承諾期,根據初步測算,預計業績補償款對本年度影響金額約1億元-1.4億元,該部分屬非經常性損益;

受新冠疫情及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宜華健康流動性資金較為緊張,於2020年陸續出現部分有息負債逾期,導致公司本期財務費用較上年同期增加;

子公司本期與東方資產公司進行債務重組,影響公司投資收益金額4278.34萬元,該部分屬非經常性損益。

值得一提的是,宜華健康「禍」不單行,此前屢收監管函,涉及多起訴訟。

2月26日、3月31日,宜華健康分別收到深交所監管函。其通過證券交易所的集中競價交易減持的預披露時間與各自減持的時間間隔不足15個交易日,違反了深交所規定;

2月19日,宜華健康披露稱,公司控股股東宜華集團收到中國證監會的《立案告知書》。宜華集團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

此外,宜華健康《2021年年度報告》延期披露,披露日期從2022年4月7日推遲至2022年4月26日。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2

「宜華系」走到了懸崖邊緣。

4月6日晚間,宜華健康醫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宜華健康)發布了退市風險警示,如果觸及紅線,即「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追溯重述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其將被深圳證劵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同時,宜華健康宣布將原定4月7日披露的2021年度財報延期。但根據今年年初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為3.6億元至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7%-42.38%。

宜華健康是宜華集團控股的醫療養老服務公司。2015年後,宜華健康從一個地產公司蛻變為醫療大健康企業,確立了醫療機構運營及服務和養老社區運營及服務兩大業務核心。

但是,業務轉型並沒有給宜華健康帶來業績的騰飛。截至2021年,宜華健康已連續3年虧損,虧損總額超過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宜華健康是當年號稱資產達到850億元的宜華集團旗下僅剩的.一家上市公司。在其背後,曾經的「潮汕資本教父」劉紹喜一手打造的宜華系已經風雨飄搖。

巨虧三年,資產負債率98%

截至2021年,宜華健康已經連續巨虧了3年。2019年-2020年,宜華健康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7.92億元、15.62億元;對應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5.72億元、-6.25億元。

2020年末,宜華健康的凈資產同比大跌82.88%至1億元左右。其2020年財報中明確標注稱,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宜華健康的主營業務為醫療機構、養老社區的運營及服務,均為重資產運營,醫療產業服務和養老產業服務是它的兩大業務支柱。從地產企業轉型後,沒有醫療行業基礎的宜華健康,採用的仍然是劉紹喜作為資本大佬一貫的做派——高溢價並購,開啟了「買買買」模式。

從2014年到2018年,宜華健康共進行了數十次並購,陸續將眾安康、達孜賽勒康、親和源等項目收入旗下,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控制的醫院數量超過20家。其中,不乏高溢價並購。據媒體報道,宜華健康在收購達孜賽勒康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愛奧樂醫療器械(深圳)有限公司、杭州養和醫院有限公司和杭州慈養老年醫院有限公司時,增值率分別高達30倍、25倍、19倍和11倍。

伴隨著資本運作,宜華健康的業績得到了提升。2014-2017年,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從1.58億元提高至21.16億元,凈利潤也從2982萬元提高至1.843億元。但公司的盈利極不穩定,2017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曾大幅下降76.58%;2018年的歸母凈利潤為1.77億元,僅為2016年的四分之一。

但每收購一家公司,就意味著宜華健康需要投入大量的運營資金,更需要承擔其經營失敗的風險。高溢價收購帶來的商譽減值,也成為吞噬公司利潤的「黑洞」。

事實上,宜華健康也明白自己的風險所在。2019年3月底,宜華健康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時表示,2014年轉型進入醫療行業以來,公司較多地運用現金收購資產的方式進行產業擴張,加上醫療、養老等各板塊運營規模較大,需要較多的日常運營資金,因此賬上沒有出現過多的盈餘資金。

連鎖反應是,宜華健康的負債率高企,資金變得越來越緊張。2015年至2021年上半年,宜華健康的資產負債率由48.47%上升至98.01%。2019年,宜華健康的貨幣資金僅為1.69億元,較年初下滑了51.04%。2020年,其貨幣資金下降至1.51億元;2021年三季度,其貨幣資金僅為0.88億元。

宜華健康的財報顯示,2019年是其業績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年,其巨虧15.72億元。主要是由於對所投資企業的商譽及長期資產進行了計提減值,當期資產減值高達14.83億元,占利潤總額的100.47%。

宜華健康的投資標的業績也紛紛「變臉」。2014年,宜華地產以7.2億元收購了廣東眾安康後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但在2018年,眾安康完成業績承諾後的第一個年度,其營收就同比下降了15.2%,為12.63億元;凈利潤732.29萬元,同比大幅下滑了95.25%。

在2016年,宜華健康斥資7億元收購了養老服務公司親和源,當時親和源曾承諾,公司在2016-2018年,虧損金額不超過3000萬元、2000萬元和1000萬元,並在2019年扭虧為盈。但在2019年,親和源仍然深陷虧損泥沼之中,虧損金額為9611.17萬元;2020年虧損額達到了1.95億元,業績完成率為-586.51%。

宜華健康開始賣資產度日。2020年10月,宜華健康轉讓了公司旗下的新疆和田新生醫院全部權益的25.6%,以及余干縣楚東醫院全部權益的16%,抵償了1.15億元債務。

宜華集團也曾動過為宜華健康尋找新「金主」的心思。2021年,宜華健康表示,擬向北京新里程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不超過6.64億元,而後者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宜華集團則持股25.42%變更為第二大股東。然而,這筆交易最終還是落空了。

「回顧宜華轉型醫療健康的歷程,它對產業的評估不足,或者說過於自信了。」互聯網趨勢觀察家、知名財經作家袁國寶說:「要知道,醫療產業回報率雖高,但相對投入也非常大,尤其是在對醫療健康產業不夠熟悉的情況下,(劉紹喜)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這不應該是一個合格投資人做的事情,『賭一次』的意味或許還更大些。」

宜華健康負債超46億陷入退市危機3

4月7日,宜華健康再度發布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等的公告。在經歷了瘋狂並購後,宜華健康確立了醫療機構運營及服務和養老社區運營及服務兩大業務核心,但這並沒有給公司帶來業績的快速上漲,隨之而來的巨額商譽反而成為隱患。宜華健康也曾數度轉讓旗下醫院股權力保業績,但最終,公司還是走到了退市邊緣。

年報推遲發布 股票面臨退市風險

自2022年1月底公布業績預告後,宜華健康2021年年報一直未出爐。最新的公告中,宜華健康將2021年年報預約披露日期推遲至4月26日。往前追溯,宜華健康在2019年、2020年分別虧損15.72億元、6.25億元,再加上2021年業績預告中,宜華健康預虧3.6億元—5.4億元,其退市風險公告便不足為奇。

宜華健康前身為主營光電產品研發銷售的麥科特,於2007年借殼上市,並更名為宜華地產。公司開始向大健康領域的轉型始於2014年,隨後便開始多起大手筆收購。

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宜華健康收購金額超過30億元,包括以7.2億元並購醫療後勤服務商眾安康;以16.25億元收購醫療投資管理公司達孜賽樂康;以3億元收購血糖血壓監測器械商愛奧樂;以7億元將養老服務提供商親和源集團納入麾下,之後更是不乏通過這些公司進行其他收購。

為實現完全徹底的醫療健康產業戰略轉型,宜華健康還在2015年—2016年置出所有地產業務,並通過收購親和源集團有限公司進入養老產業,同時通過間接持股的方式,參與和拓展互聯網醫療業務。2014年到2018年間,其直接或間接控制(包括託管)的醫院達23家,逐步確立了醫療機構運營及服務和養老社區運營及服務兩大業務核心。

業績層面,伴隨大手筆收購帶來的規模擴張,公司業績在2016年達到頂峰,當年實現營收12.96億元,凈利潤達到7.44億元,同比增長1342.25%,其中醫療板塊占據了當年營收超過98%的比重。其中的2017年、2018年,宜華健康也保持了近2億元的凈利潤規模。與此同時,瘋狂收購埋下的隱患,也開始顯露。

數度轉讓旗下醫院股權難挽業績

從2019年開始,因多家並購企業虧損計提巨額商譽減值及長期資產計提減值,宜華健康開始虧損,當年的虧損額度達到15.72億元。報告期內,宜華健康7家主要控股參股公司中有6家虧損,僅有達孜賽勒康當年實現6071萬元的盈利,主營醫療後勤服務、醫療工程業務的眾安康虧損達到1.21億元。

宜華健康2020年4月發布的一份計提2019年資產減值准備的公告顯示,公司2019年度擬計提各項資產減值准備15.95億元,其中14.56億元為商譽減值損失,商譽的產生均因公司及子公司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對應資產組股權形成的,具體包括收購眾安康、達孜賽勒康及親和源等而產生。

到了2020年,宜華健康的虧損還在繼續,當年虧損額為6.25億元。與商譽一同高企的,還有宜華健康的負債情況。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宜華健康負債總額達到46.20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99.06%。

在業績持續虧損的同時,宜華健康也在屢次出售旗下醫院。2020年10月,宜華健康就連續發布多個公告,涉及終止與轉讓和田新生醫院有限責任公司和余干縣楚東醫院有限公司股權等事宜。

宜華健康稱,此舉旨在回籠資金,支持核心企業發展。到了2021年11月23日,宜華健康對外公告,全資子公司達孜賽樂康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轉讓合肥仁濟腫瘤醫院99%出資份額,交易價170萬元。

宜華健康還深陷數起訴訟,其中不乏因收購產生。宜華健康將親和源兩個原股東訴上法庭,要求其以現金支付業績補償款共計約1.75億元。究其原因,在宜華健康斥資7億元的並購下,親和源2019年虧損9611.17萬元,業績完成率為-120.8%;2020年虧損1.95億元,完成率為-586.51%。

㈡ 明知道很多新股上市開板後會大跌,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買次新股呢

我們發現很多次新股一字板開板後,很多個股就開始進入了下跌狀態中,而且下落幅度較大,本身很多個股在一字板開板之前出現較大的上漲,所以次新股的本身風險較高,當次新股剛開板的時候基本上放出巨量,代表肯定還在很多投資者選擇買入,一些比較穩健的投資者表示不理解,為什麼的次新股的風險那麼大還有那麼多投資願意去買呢,比如下圖案例:

總結:在選擇剛開板的次新股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風險,不能盲目去選擇股票,很多投資者買入的剛開板的次新股,本身在乎的是短線收益,次新股的特點也符合短線的炒作邏輯,不管在題材,籌碼,成長性等都符合,所以我們還是要搞清游資選股的思路,多去分析剛開板次新股的行業和題材。感覺寫的好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㈢ 美年健康股票未來估值美年健康今日股價漲停美年健康東方財富網股吧

健康,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程度也在大幅度上升著,健康意識更是不斷上揚,進而強化了醫療服務需求的剛性特徵,也提供了一個挺不錯的機遇來推動醫療體檢行業的發展。今天我們就重點聊一聊體檢行業翹楚--美年健康的投資價值。


在開始分析美年健康前,我整理好的體檢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體檢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美年健康以健康體檢為核心,集健康咨詢、健康評估、健康干預於一體,並以健康大數據為依據,圍繞專業預防、健康保障、醫療管家式服務等領域,為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管理服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美年健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專業健康體檢和醫療服務機構。


簡單了解公司基礎概況後,下面具體分析公司獨特的投資價值。


亮點一:四大核心品牌,成就體檢行業龍頭


關於大眾健康體檢市場方面這一現象來講,"美年大健康"和"慈銘"這兩大品牌的用途被美年健康用在了市場重要部分覆蓋這方面;不單單包含中高端團體健康體檢、綜合醫療服務市場除此之外還包含了高端個人健康體檢方面,通過「奧亞」、「美兆」提供高水準的優質服務。如今,四大品牌被美年健康當做重點部分,將廣泛的全國布局、龐大的客戶群體、海量的健康大數據平台作為依託,以及標准化醫療體系在全國的覆蓋,屬於是國內規模領先、分布最廣的專業體檢及醫療機構。


亮點二:擁抱阿里,打造大健康平台


2019年10月,美年健康引入戰略投資者阿里集團,使用的是淘寶端、支付寶的高流量和易溝通等平台所具備的優勢,把它作為線上導流與承接入口。阿里的進入促進了美年健康的增長,已經出現了實際的效果,屬於疫情導致的線下實體店遭遇影響的階段,線上C端充分彌補了因疫情期間導致下滑的業績。


而伴隨著線上一站式服務的不斷完善,和阿里強大的互聯網平台以及不斷湧入的流量增量,不僅增多了美年健康的客流,還使營銷成本進行了降低,最主要的是增強了消費者線上購買線下體驗的習慣,使用戶的使用次數得到增加,以此來打造線上線下閉環服務的大健康平台。


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美年健康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美年健康點評,建議收藏!




二、行業角度


統計顯示,我國國民健康體檢覆蓋率為31.2%在2018年,可是2016年美國便已高達74.2%,德國更是大於95%。與歐美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國國民健康體檢覆蓋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而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重點就是對健康的追求,隨著經濟水平持續上升,人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疾病的預防與體檢之上。


此外,政策也為體檢行業的發展持續提供了助力,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2019-2030年)》,以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為核心助力健康產業發展,而且與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相結合,從這里可以看出,未來我國健康體檢行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綜上所述,美年健康是一家體檢行業的代表性企業,未來將充分受益於行業發展,每年健康的未來值得看好。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美年健康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美年健康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美年健康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30,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㈣ 醫養結合股票有哪些

醫養結合股票有以下:
一、南京新百600682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10.41%、-6.74%、11.76%、4.74%。公司發起設立新百創新健康投資基金等項目,嘗試布局醫療健康產業,探索醫療、養老服務,並將發展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等模式,進一步創造新的盈利模式,使之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二、運盛醫療600767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17.71%、7.38%、-28.04%、4.4%。與知名醫療大健康股權投資機構中鈺資本合作成立醫療大健康產業並購投資基金,主要瞄準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及互聯網大健康等細分領域;募資金4.37億元,擬用於互聯網健康生態系統建設與運營項目。
三、萬科A000002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22.8%、23.24%、22.47%、20.13%。基金未來將投資包括但不限於醫療服務等行業項目,中信資本為基金的執行事務合夥人。
四、東軟集團600718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12.78%、1.22%、0.43%、1.57%。公司表示,本次與諾基亞貝爾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將以諾基亞貝爾所擁有的全球領先的5G端到端商用產品和解決方案為基礎,結合公司在醫療健康雲、智能汽車互聯、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技術優勢與經驗,充分釋放東軟在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積累。
五、萬通發展600246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5.26%、4.64%、8.11%、0.66%。積極探索以高科技、服務業與房地產的結合,實現房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公司也圍繞房地產與高科技和服務相結合的方向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療健康、體育和會展等領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或布局,隨著與中融國際信託的戰略合作,萬通地產將結合前期探索取得的經驗,加速實現房地產業務向地產金融服務型的第三產業業務的轉型升級。
六、海翔葯業002099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6.9%、11.35%、14.07%、5.79%。公司堅持以研發創新、技術升級為驅動,以「關鍵中間體-原料葯-制劑一體化發展」為策略,開發特色原料葯工藝,以質優價廉的仿製葯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基礎醫療健康需求;同時深化國際合作,在國際制葯巨頭轉移生產的機遇中建立更緊密更長久的CDMO/CMO合作關系。七、*ST海醫600896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34.24%、6.62%、-10.45%、3.65%。公司以「覽海在線」為平台,與門診部的線下醫療資源相結合,開展互聯網健康咨詢服務。
八、新華醫療600587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2%、0.69%、23.54%、5.47%。公司擁有醫療器械、制葯裝備和醫療服務三大業務板塊。其中醫療器械按產品劃分主要包括醫療器械產品、醫用環保設備產品和葯品及器械經營。
九、上海醫葯601607
在ROE方面,從2017年到2020年,分別為10.73%、10.34%、10.12%、10.34%。公司在醫療器械業務,主要產品包括上海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呼吸機、麻醉劑、手術床、血壓計(表)、手術無影燈、人造牙、牙科治療機等產品。

㈤ 注冊制次新股票與刻准制次新股有什麼不同

核准制次新股的意思是按照核准制發行的上市不久的股票。核准制是相對於注冊制來說的,目前A股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注冊制,其他版塊實行核准制。
核准制即所謂的實質管理原則,以歐洲各國的公司法人為代表。依照證券發行核准制的要求,證券的發行不僅要以真實狀況的充分公開為條件,而且必須符合證券管理機構制定的若干適於發行的實質條件。符合條件的發行公司,經證券管理機關批准後方可取得發行資格,在證券市場上發行證券。
注冊制股票是證券交易所規定的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准確的向證券監管機構進行申報。證券監管機構需對申報文件的准確性、真實性、全面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
注冊制的核心要求證券發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或者遺漏。
實施注冊制股票,會實現股票市場上健康的新陳代謝,好的公司在萌芽期就能去股市注冊融資,壞的公司就自然被淘汰。在注冊制股票發行的大環境下,建議投資者可以考慮好如下幾點:
1、選擇具有稀缺性的優質股票或者處於政策支持力度大,處於行業上升期的公司;
2、關注中小創和次新股,用搶反彈的心態去操作;
3、尋求基本面較強的股票,預先試水不要大幅度買進。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㈥ 血液製品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血製品概念股相對強勢,一方面是因為產品價格提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漿站設立速度加快,上市公司業績有望提速,值得跟蹤。A股市場中血製品概念股有華蘭生物、博雅生物等。

血製品概念股一覽
華蘭生物:分站陸續獲批,采漿量高增長可期
事件:近日,公司全資子公司華蘭生物(002007)工程重慶有限公司收到重慶市衛計委印發的華蘭生物石柱縣單采血漿站魚池分站的《單采血漿許可證》。

預計2017年采漿量突破1000噸,夯實行業龍頭地位。1)公司現有漿站17個,數量僅次於上海萊士(002252)和天壇生物(600161),估計2015年采漿量700噸,僅次於上海萊士。本次石柱分站獲得采漿許可證之後,重慶6個分站均已可開始正式采漿,預計重慶地區漿站采漿量有望提升30%以上。隨著現有漿站潛力挖掘,2017年采漿量有望突破1000噸。2)從產品線來看,公司現有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人纖維蛋白原等11個品種,為國內當前產品線最多的公司之一,整體盈利能力處於行業上游。
將享血製品行業量價提升機遇。2015年6月最高零售價取消以來,血製品產業鏈紅利釋放,漿站拓展積極性持續提升。1)從漿站設置來看,2014、2015年全國新批漿站約40個,近期重慶、廣東等地審批加快顯示部分省份漿站審批態度發生了積極的改變。公司目前獨享重慶、河南漿站資源,在兩地漿站獲批能力較強,僅重慶就還有9個縣未設置漿站,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2)從產品價格來看,在供不應求無法有效緩解之前,除了白蛋白可以從國外進口更低價格產品而無法提價外,其他產品都存在強烈的提價預期。靜丙出廠價保持穩步上漲態勢,預計未來有望保持年10%-20%提價幅度,特免、人纖維蛋白原等小品種價格彈性更大。我們認為血製品行業迎來量價齊升的景氣周期,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具有巨大的業績提升空間。
WHO預認證有望推動疫苗放量,提前布局單抗藍海市場。流感疫苗已獲WHO認證,流腦疫苗也即將獲得WHO認證,有望藉此進入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WHO疫苗采購系統,並藉此立足國際市場,對外出口將成為疫苗業務的新增長點。合資子公司華蘭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專注於單抗業務,阿達木、利妥昔、貝伐、曲妥珠單抗等重磅品種的2014年銷售額都超過60億美元,國內仿製葯目前都處在臨床階段,上市後都有望成為上億元大品種,未來市場空間較大。
盈利預測與投資建議。預計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別為1.08元、1.30元、1.61元,對應當前市盈率為39倍、33倍、26倍。我們認為公司為血製品一線企業,內生增長動力強勁,將充分分享行業景氣周期紅利,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血製品行業政策或發生變動;漿站或出現安全事故等。
博雅生物:業績超預期,量價齊升成長性強
事件:公司發布2015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凈利潤1.35-1.67億元,同比增長30-60%。
業績超預期,血製品提價是核心原因。我們之前預測公司2015年凈利潤為1.34億元(+29%),此次業績預告超出我們預期的主要原因在於血製品提價對業績貢獻大。自發改委在2015年6月份取消最高零售價限制以來,血製品企業均紛紛提價。目前公司的靜丙提價幅度接近20%,纖原提價幅度更是超過100%,提價幅度和業績都超出市場預期。供不應求的現象長期存在是血製品提價的主要推動力,目前我國對血漿的年需求量超過8000噸,但年采漿量僅為6000噸左右,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分產品來看,白蛋白可以從國外進口更低價格產品因而基本不存在提價空間;凝血因子VIII 主要由醫保支付因而提價空間較小;靜丙使用量大涉及人群廣因而也不可能出現大幅度提價;纖原屬於一次性用葯且葯佔比小,主要由患者自付,提價空間最大。公司靜丙所佔的市場份額小,主要跟隨行業而逐步提價;但纖原市場佔有率超過40%且技術壁壘高,擁有市場定價權,未來還存在巨大的提價空間。隨著血製品價格逐步提升,公司營收和利潤都將出現大幅度增長,推動業績高速成長。
漿站拓展能力強,采漿量實現跨越式增長。2014年公司僅有5個漿站投產,采漿量僅為130噸左右,但到2015年公司有3個新漿站開始投產,並新獲批2個漿站,漿站總數達到10個。公司2016年采漿量將達到284噸,同比增長60%,漿站數和采漿量均實現翻番。由於血製品供不應求現象嚴重,衛計委大力鼓勵各地政府放開漿站審批,2015年廣東、江西、新疆、河南等省份紛紛加大了漿站審批力度,行業回暖趨勢明顯。公司是江西省唯一的本土血製品企業,政府支持力度大,目前已經在江西獲批8個漿站,其中2個在2015年新獲批,未來每年獲批1-2個漿站是大概率事件。另外公司還在四川省廣安市獲批了2個漿站,四川地廣人多是國內采漿大省,公司未來很可能繼續獲批更多漿站。
業績預測與估值:考慮到公司血製品量價齊升趨勢明顯,我們大幅度提高公司盈利預測,預計2015-2017年EPS 分別為0.57元、1.21元、1.88元(原預測值分別為0.50元、0.85元、1.22元),對應PE 分別為68倍、32倍、21倍。公司血製品采漿量和價格均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未來成長性強,是業績彈性最高的血製品企業,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新產品開發或低於預期的風險、非血製品業務整合或不達預期的風險、新漿站投產進度或低於預期的風險。
科華生物:收購TGS100%股權,打造國內化學發光檢測平台
事件:出資2880萬歐元設立義大利公司,其中1880萬歐元用於收購TGS100%股權。
控股TGS和奧特診青島,強化化學發光產品線。公司與AltergonItalia共同出資設立科華義大利公司,科華通過香港子公司出資2880萬歐元佔80%股權,AltergonItalia將人員、設備和奧特診青島公司作為診斷業務資產注入新公司,出資完成後科華間接持有TGS和奧特診青島80%的權益,其中TGS主要產品是基於化學發光的優生優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診斷試劑,奧特診青島主要致力於研製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通過收購豐富了科華在化學發光試劑的產品線並與現有的化學發光儀器形成協同。
構建國內化學發光診斷平台,拓展全球市場空間。TGS是瑞士IBSAInstitutBiochimiqueS.A.的全資孫公司,2014年收入規模1603萬歐元,凈利潤虧損17萬歐,按照收購價格1880萬歐元計算,TGS公司對應2014年PS倍數約為1.17倍,價格相對較低,公司核心產品是優生優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化學發光檢測試劑,以及代理的相應酶聯免疫檢測產品,細分領域技術優勢顯著,銷售網路覆蓋歐洲,開拓科華的海外市場;奧特診青島的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重要研發平台,產品以化學發光分析儀為主,目前尚無銷售業績,新一代產品後續有望加速上市;公司通過引入TGS的優勢產品以及青島奧特診的技術,將全面建設公司的化學發光診斷平台,在科華現有化學發光分析儀的基礎上市場地位有望大幅提升,預計TGS的優生優育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診斷試劑最快需要兩年時間通過CFDA認證,TGS的歐洲業務預計於明年開始貢獻利潤。
方源資本定增後帶來新變化,外延並購有望持續。今年大股東定增以來持續為公司帶來積極變化:1、上半年引入明星管理團隊,剝離真空采血管業務,收購四家控股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2、三季度成立香港子公司,打造國際收購合作平台;3、與康聖環球全面合作,作為客戶深度綁定,並藉助其檢驗中心建設經驗布局該領域,後續股權合作可期。本次收購TGS明確了科華對外延方向和國際市場的態度,有望在化學發光診斷領域進行更多的外延發展。
IVD龍頭,外延可期,維持增持評級。公司是我國IVD龍頭企業,受益於國家診斷試劑行業的高增長及進口替代,鞏固國內龍頭地位並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公司內生產品結構不斷豐富升級,化學發光、分子診斷以及POCT有望繼續拉動公司業績增長;大股東方源資本的資源及資本運作能力有望帶來公司實現突破性外延擴張。我們維持15-17年預測EPS0.69元、0.86元、1.05元,對應市盈率39倍、32倍、26倍,維持增持評級。
博暉創新:IVD業務持續創新,拓展血液製品業務
主營業務IVD業務持續創新,進軍血液製品領域:公司致力於醫學檢驗產品的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目前已發展元素檢測、免疫檢測、微流控核酸檢測、原子熒光重金屬檢測、質譜分析等技術平台。2015年上半年收購河北大安48%的股權和6月份收購廣東衛倫30%的股權,新增血液製品業務。
微量元素業績拐點,二胎政策有利業績增長:
我國新生人口拐點已過,出生率及出生人口處於增長狀態,0-14歲人口數目也開始增長,公司微量元素業務於2015年上半年取得恢復性增長。全面二胎政策出台後,出於優生優育的考慮,作為孕檢的必檢項目,微量元素檢測業務有望大幅增長。
技術平台創新,向其他領域拓展:公司通過並購及技術創新,發展微流控核酸檢測、質譜分析等技術平台,增強公司的產品競爭力。收購北京銳光和美國Advion公司,獲得原子熒光儀器及小型化質譜儀器業務,同時利用收購公司的技術實力開發P-MS儀器,加強公司在元素分析領域的優勢;公司研發的微流控核酸檢測平台,解決傳統PCR分子診斷操作復雜、對操作者要求高的問題,開發的HPV檢測項目市場容量大,微流控平台具有良好的前景;公司建立免疫熒光層析技術及技術,用於測定維生素D及小兒腹瀉等疾病,與原有業務共用推廣渠道,市場前景可以期待。
進軍血製品業務,為公司帶來穩定現金流:我國血漿資源緊缺,需求不斷增長,產品供不應求,行業政策壁壘高,整個行業保持快速增長。河北大安與廣東衛倫存在業務協同能力,河北大安血漿資源豐富,廣東衛倫血製品批文更多,兩者合作可提高血漿綜合利用率,獲得更多高附加值的血液製品,有利於增強公司在血液製品板塊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公司微量元素檢測業務出現拐點,未來5年內有望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微流控平台儀器已經獲得的批件,HPV晶元將於2016年上半年獲批,預計當年將能夠帶來一定的業績,隨著市場推廣及後續產品的不斷推出,微流控平台的分子診斷業績將會迅速增長;並購大安制葯及廣州衛倫獲得稀缺血製品資源,如能獲得CFDA批准調撥計劃,血製品將能夠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按照大安制葯並購的利潤承諾,2015-2018年預計攤薄後對應EPS分別為0.10、0.17、0.26、0.37元,對應PE為239X、147X、95X、67X。看好公司在元素分析領域保持領先地位,血液製品業務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微流控晶元技術平台和質譜平台潛在市場空間難以估量,繼續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微流控晶元產品研發進度風險;大安制葯業績承諾不達預期等。
ST生化:加碼主業,脫帽重生
事件:公司公告稱擬向控股股東振興集團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23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擬用於:(1)廣東、廣西等五省10家單采血漿站工程建設項目;(2)血液製品生產基地二期工程建設項目;(3)細胞培養基工業化研發和生產線建設項目;(4)償還所欠信達資產債務;(5)補充流動資金。
加碼主業,血製品龍頭正在崛起。1)我國血製品供不應求的現象將長期存在, 行業處於持續景氣狀態,最高零售價放開後,我們預計血製品將會呈現每年5%-10%的階梯式逐步提升,給血製品企業貢獻更多利潤。2)公司目前的5個成熟漿站合計采漿量300噸左右;4個在建漿站2016年有望投產;此次定增還將新增10個漿站,預計未來3年內新增漿站數約20個,漿站總數將達到30個左右。隨著新漿站的采漿,公司未來投漿總量上升,預計在建及籌建的漿站運營成熟後公司采漿量峰值超過1000噸,有望成為國內血製品行業領頭羊。
擬設立細胞培養基子公司,進軍生物製品產業鏈上游。1)生物葯是醫葯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細胞培養基作為生產生物葯的關鍵原材料,產業地位十分重要,前景值得看好。2)目前國際整體細胞培養基工業市場的年銷售額約50億美元,並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中國市場上95%的培養基都需要依賴從美國進口,昂貴的進口原材料價格極大地拖累了中國生物製品企業的利潤,細胞培養基國產化的需求十分迫切。3)我們認為公司在該領域的率先布局有望佔領市場先機,填補國內市場空缺。
償還所欠信達資產債務,有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截止2015年9月30日,公司對信達資產的負債為3.8億元。因該筆債務,信達資產申請法院凍結了公司所持子公司廣東雙林、振興電業股權。我們認為該筆債務的償還將消除公司核心資產廣東雙林股權被強制執行的風險,亦為剝離振興電業股權、完成股改承諾掃清障礙。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後公司將實現脫帽,輕裝上陣。
業績預測與估值:暫不考慮細胞培養基放量的情況下,我們預測公司2015-2017年攤薄後的EPS 分別為0.27元、0.42元和0.66元,對應PE 分別為107倍、69倍、43倍。從公司估值看,當前的5個槳站采漿量約300噸,博雅生物(300294)15年噸槳對應市值約0.4億,因此ST生化(000403)類比博雅對應市值至少120億,山西的4個槳站的投產及未來3年內新增的20個漿站都將為公司市值進一步提升打開的無限遐想,且此次定增後公司將實現脫帽,輕裝上陣,其優秀的血製品和細胞培養基資產將綻放光彩,看好其長期發展。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非公開發行失敗風險、漿站建設進度不達預期風險。
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資源整合達預期
外延加內生式發展資源整合效果明顯。上海萊士通過一系列收購動作迅速確立了國內血液製品行業龍頭的地位,我們認為公司未來通過內生和外延式發展的邏輯不變。今年同路生物並表使得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長51%,顯示了公司對於被收購資產整合效果明顯,整體營收持續快速增長,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測。
作為目前國內血液製品行業中結構合理、產品種類齊全、血漿利用率較高的血液製品龍頭企業,上海萊士通過加強漿站布局和外延並購,迅速成為國內漿站(28家、含3家在建)、采漿量(900噸左右)和血液製品產能第一的企業,公司已經將發展目標定位為未來五年內成為世界級血液製品企業(采漿能力1500噸以上),我們預計公司未來在外延式擴張的方面將進一步取得較好的成績;收購同路生物後,公司在漿站布局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們樂觀估計今明兩年內新漿站獲批幾率較大,公司在新設漿站布局及原有漿站提升采漿量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扣非後凈利潤增速較好凸顯公司成長價值。公司投資的萬豐奧威(002085)的股票受益於今年上半年的階段性牛市,產生了6.7億的投資收益(目前萬豐奧威股價與6月底相比只小幅下跌10%左右),這是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增長379%的主要原因。公司扣非後凈利潤增速57%、高於收入增速,主要原因是由於公司對被收購企業的資源整合效果好,上海萊士與同路生物、鄭州萊士在研發、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合力逐漸顯現,整體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增速低於收入增速,並且同路生物新納入合並范圍以及銀行存款增加而使利息收入增加,綜合因素使得期間費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個百分點。通過收購實現采漿量提升的同時,公司產品線也得到擴充(血液製品由原來的7個增加至11個),豐富的產品結構有效地提高了血漿的綜合利用率,使得血液製品(占公司營業收入97%)整體毛利率提升了2個百分點。期間費用率下降、產品毛利率提升帶動扣非後凈利潤增速較好,凸顯了公司的成長價值。
實際控制人增持及高送轉方案彰顯負責任的態度。此次10轉10的利潤分配預案是繼2014年中報之後,再度推出類似的分配方案,由於公司持股比例較為集中,此次高送轉分配完成後,將有利於提升公司股票的交易活躍度。今年7月初在市場大跌的背景下,公司前兩大股東分別表示要以不超過20億元增持公司股票,並已經逐步兌現承諾;在已陸續發布股東或高管增持計劃的股票當中,合計不超過40億元的增持計劃金額名列前茅。股東增持計劃和高送轉分配方案,彰顯了控股股東科瑞天誠和萊士中國對於全體股東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對於公司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
結論:作為民族血液製品龍頭企業,未來上海萊士將持續復制自身的「內生性增長加外延式並購」的快速發展模式,近三至五年公司采漿能力有望提升至1500噸以上;控股股東增持彰顯了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及對於公司持續發展的信心;公司對被收購企業資源整合效果明顯,費用率下降、毛利率提升帶動扣非後凈利潤增速較好,凸顯了公司的成長價值。我們預計公司2015年-2017年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13.5億元(含投資收益)、14.3億元和18.3億元,每股收益分別為0.98/1.04/1.33元,對應PE分別為83/79/62X。維持「強烈推薦」評級

㈦ 京東健康股票代碼

京東健康股票代碼為6618。

12月8日,經開區企業京東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健康」)正式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為06618。據港交所公告,京東健康公開發售價定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額配股權,全球發售募集資金凈額約265億港元。

京東健康表示,將以此次香港上市為契機,持續加強零售葯房業務和醫療健康服務業務的協同,助力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推進醫療健康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升級,並持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7)大健康行業並購的次新股票擴展閱讀

據招股書披露,京東健康的總收入在2020年前三季度為1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1%;截至2020年9月30日前的12個月,京東健康的年活躍用戶為8000萬,相比2017年這一數字接近翻倍。

在今年疫情期間,京東健康第一時間向武漢及其他地方捐贈了大量醫用口罩、葯品及醫療物資,並聯合全球供應鏈合作夥伴保障防疫物資供應;

數千名醫生24小時輪班值守,3個月內解答了1000多萬用戶的在線問詢;通過及時推出救助信息公益平台,成功幫助數萬名面臨斷葯的慢性病患者解決用葯難題。

㈧ 上海大健康的次新股有哪些

603020.603108都是盤子小,市盈率低,大健康概念的股票

㈨ 提前埋伏重磅題材!高送轉潛力股名單 太稀缺僅24隻!6大角度遴選龍頭股

原標題:提前埋伏重磅題材!本周或爆發,高送轉潛力股名單,太稀缺,僅24隻,6大角度遴選龍頭股

內容摘要

「高送轉盛宴」即將開啟,率先引爆行情者花落誰家?

年報高送轉 「大宴」 即將開席

「高送轉盛宴」即將開啟,各路資金已躍躍欲試。2014年以來,兩市首份年報高送轉預案發布時間提早到了11月中旬。歷史數據顯示,歷年首家披露高送轉預案的上市公司往往股價表現亮眼。

去年11月14日 正元智慧 披露兩市首家年報高送轉預案,擬每10股派現1.50元並轉增9股。預案發布後,公司股價接連收獲4個漲停板,提前潛伏的資金獲益不菲。

再往前追溯,2017年的 凱普生物 和2016年的 永和智控 在成為當年兩市首家披露高送轉預案的公司後股價也分別收獲了3個和4個漲停板。

去年11月末高送轉新規出台後,2018年年報實施了主板10送轉5以上、中小板10送轉8以上、創業板10送轉10以上的高送轉個股驟減至3家,而2017年年報分紅方案10送10以上的公司數量超過40家。高送轉新規實施後,上市公司大比例轉增的情形銳減。

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2018年年報兩市實施了10送5以上(含)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共有161家,比2017年減少了45%。161家公司中,2016年後上市的次新股有87家,佔比過半, 次新股是實施高比例送轉的主流。

從行業分布來看,實施了較高比例送轉的157家上市公司中成長性行業股票居多。化工、計算機、機械設備和電子四個行業的個股合計有84家,佔比超過一半。家用電器、食品飲料、休閑服務等傳統消費板塊無一家公司上榜。

從股價和業績的長期表現來看,10送5以上(含)的上市公司2019年至今僅有88股跑贏大盤,99股2019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幅大於0,較高比例送轉的個股其業績和股價表現均未呈現出長期增長性。

具有高送轉潛力的上市公司

去年年底的高送轉新規對實施高比例送轉的上市公司制訂了較嚴格的財務要求。核心財務要求主要涉及到上市公司近兩年凈利潤增長率及近三年每股收益。

數據寶結合高送轉股特徵和高送轉新規的財務要求,對具有高送轉潛力的優質小盤股進行了篩選。篩選條件需滿足:(1)2017、2018和2019(根據前三季數據調整)年每股收益均大於1元;(2)去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均大於0且復合增速大於20%;(3)每股資本公積大於2元;(4)總股本小於3億股;(5)最新A股市值小於100億元;(6)最新收盤價大於20元。

經過篩選,共有24股滿足條件。

龍虎榜追蹤資金最青睞這些個股

11月11日龍虎榜中機構及營業部席位資金凈賣出0.19億元,其中凈買入的個股有19隻;凈賣出的個股有13隻。凈買入前三名個股分別是 寶鼎科技、科斯伍德、得利斯 等,凈買入金額占當日成交額比例達8.32%、7.23%、11.89%。

從盤口資金流向來看,主力資金凈流入超千萬且龍虎榜凈買入個股共有11隻,其中 寶鼎科技、中文在線、科斯伍德 等個股資金凈流入金額最大。凈流入力度最大的個股有 啟迪古漢、新泉股份、江泉實業 ,凈流入力度分別為38.01%、33.46%、31.69%。

20股出現陽吞陰形態 這3股資金流入

截至最新收盤,兩市共有20隻個股日K線出現陽吞陰形態,當天漲幅最大的是 摩登大道、中文在線、佛塑科技 ,漲幅分別為10.10%、9.89%、6.04%。

值得注意的是, 康恩貝、中文在線、國新健康 等個股主力資金凈流入最多,分別達到6150.13萬元、5056.48萬元、4354.25萬元。

截至最新,兩市共有107隻個股連續上漲超過三個交易日,10隻個股連續上漲超過五個交易日,連漲天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 寶鷹股份 (7天)、 惠威科技 (7天)、 明星電力 (7天)。連漲個股期間累計漲幅最大前三名分別是 先進數通 (33.12%)、 惠威科技 (33.06%)、 安德利 (29.82%)。

值得注意的是,107隻連續上漲個股中,4隻個股期間主力資金累計凈流入超過億元。其中,累計資金流入最多的為 酒鬼酒 ,主力資金累計流入1.62億元。

35股被增持 萬達信息增持金額最高

截至11月11日,近十個交易日有35家上市公司被增持,增持股數合計1.43億股,增持市值達16.59億元(增持股份變動以公告中變動截止日為准)。

其中 萬達信息 被增持的股數最多,達4037.56萬股,占流通A股比例為3.68%,增持市值達6.51億元。

註:本資訊後4表張表格已剔除近一年上市新股。

(文章來源:數據寶)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

㈩ 大健康行業有前景嗎

隨著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健康」概念正融入到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之中。在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下,「大健康」產業引領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各方面資本積極湧入,市場潛力巨大。大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2019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約3.5萬億,位居全球第一。大健康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一些細分領域還是一片藍海,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升級,一些行業將煥發新生。

從產業層次上看,健康產業包括保健產業、醫療產業和康復產業三大部分;如果把康復產業歸入保健產業,那麼健康產業則包括保健產業和醫療產業兩大部分。其中,醫療產業包括醫療器械製造、制葯、治療、護理管理等,而保健產業則包括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保健服務等。

從產業特點上看,健康產業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輻射面廣、吸納就業人數多、拉動消費作用大等優點於一體,具有拉動內需增長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符合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主流理念,是一項提升經濟競爭力的優勢潛力產業。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不僅有利於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更有利於提升健康服務能力,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福祉。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大健康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從發展趨勢上看,健康產業是全球性的潮流,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據資料,在按國際標准劃分的15類國際化產業中,醫葯保健是世界貿易增長最快的五個行業之一,保健食品銷售額年增長超過13%。在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產業相關股票市值約占總市值13%。在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已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美國的醫療服務、醫葯生產、健康管理等健康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5%,加拿大、日本等國也超過了10%。印度、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在這一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近年來,我國健康產業呈蓬勃發展之勢,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均已制定健康產業相關發展規劃,將健康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扶持。據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研究預測,至2020年我國僅生物醫葯產業將形成約8萬億元的支柱產業。保守估計,至2020年,整個健康產業的潛力將達到10萬億左右。健康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朝氣、飽含綠色、孕育生機的蓬勃發展的青春產業。

我們相信,你已經准備好了迎接更大的挑戰,也意識到了社會的核心學科專長一個標准了。

志願在醫療健康領域成為領域開拓者的你,需要擁有更寬闊的視野,看到更大的圖景,需要管理更高級的企業發展關系以及做出更具遠瞻性的決策。

DHM項目——全稱「醫療健康管理博士(Doctorate of Health Management)」是基於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悠久扎實的學術基礎及其管理學院的雄厚實力,同時結合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現狀,為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有豐富實戰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量身打造的博士項目。

醫療健康管理博士項目的課程設置將包含三大模塊,通過這三大模塊的學習,DHM學員將全方位學習醫療健康管理體系,構建思維框架和知識理論,並有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結識同行精英,為引領未來醫療健康行業做好准備,實現健康產業成就。

閱讀全文

與大健康行業並購的次新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農科技股票業績 瀏覽:641
數據板塊股票 瀏覽:60
原sT朝華000688股票 瀏覽:545
股票開戶聯系信息怎麼填 瀏覽:897
銀行b級股票 瀏覽:23
兄弟科技股票百度 瀏覽:77
數海信息股票騙局 瀏覽:529
蘋果股票歷史最低價 瀏覽:606
股票財務分析的數據怎麼查 瀏覽:924
st藏旅的股票分析 瀏覽:93
煒盛科技股票 瀏覽:713
員工限制性股票糾紛案例 瀏覽:511
10點以前漲停的股票 瀏覽:549
特力a股票每次漲停的意義 瀏覽:328
股票主力增減倉怎麼看 瀏覽:313
東吳證券如何買st股票 瀏覽:37
股票漲停為何資金還是流出 瀏覽:742
立昂微股票最新行情 瀏覽:567
網路科技股票一覽表 瀏覽:542
股票交易在途資金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