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香港一放映大時代股票就下跌

香港一放映大時代股票就下跌

發布時間:2023-01-18 16:14:08

❶ 電視劇大時代1股票上升,丁蟹看空,為什麼丁蟹會賠很多錢具體的解釋一下。

因為看空者只能以更高的價格才能買回籌碼。做空股指,賭的是指數下跌股票大跌。
先看買方。由於指數回升,除了會增加一些主動性的買單以外更多的市場買單會掛在下面,所以下檔的接單會增加,因為散單追高的意願一般低於下檔掛的意 願。因此不管怎麼說,下檔的接單中即使有主力的單子也一定有不少市場的接單,所以股價跳水以後至少這些市場的接單將全部成交。
再看賣方。對於市場來說,指數上漲無疑將提高心裡的賣出價位,所以悄悄往上面更高的價位掛是必然的選擇。也許會有一些意志堅定的賣單仍然會在當前的價位賣出但不會拚命往下砸。所以現在出現了幾筆巨大的拋單將多個價位的接單悉數砸掉是非正常的市場賣單。
拓展資料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從3300點反彈到3600點,反彈了將近400個點,其中創業板指數也是從2900點反彈到3400點,反彈了將近600個點,其中帶動這波行情最主要的是大基金,集體抱團取暖,集體拉升指標股,只漲指數不漲個股,這也導致了,當前市場很多投資者在岩本就沒有掙錢的情況下,今天再迎來當頭一棒,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
空A股的的原因,當前指數的風險和泡沫越來越大。
1.雖然近期有很多的人報道了近期貨幣政策不會縮緊,但是同時也透露出了市場並不會進一步的放水,而當前市場原本就是春節臨近,流動性緊張的事情,而當前市場又在持續的反彈高位引發市場更大的流動性緊張問題,所以最終才導致了當前市場高位出現大跌的原因之一,並且預計在二季度將會開始出現貨幣縮緊。
2.股票有漲就有跌,其實上證指數從去年2600點反彈到至今的3600點,已經有30%的漲幅,雖然中途有休息,但是在下半年之後又開始逐步的出現持續的反彈,特別是大市值的股票,很多大市值的股票都在下半年走出了翻倍的行情,而這種翻倍的行情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業績有著翻倍,僅僅是因為全球放水太大,房地產嚴控又嚴格,導致資金沒地方去,又集中回歸到了股市,才導致了去年一直反彈到今年,而接下來市場將會開始出現足部的泡沫,以及接下來不斷地發行新股,消化被動性的買入資金,最終也會引發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問題。
3.目前市場普遍市盈率偏高,當前上證市盈率在17.14倍,深圳在35.96倍,中小板在37.12倍,創業板在68.46倍,對於這個市盈率A股屬於一個比較高的市盈率,上證A股平均的市盈率普遍都在13倍左右,這是一個在A股來說比較合理的市盈率,現在已經達到了17.14倍,所以這也是看空A股的原因之一。

❷ 大時代里的香港股災是哪一次股災,原理是什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於豪門富賈,也是重要原因。在動盪之下,股市受到顯著沖擊,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布停市兩個星期。暴動結束之後,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門檻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華資受到一定排擠,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開始關注華人民生,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布股市只開放半天,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財迷哥認為,《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恆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恆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恆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並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❸ 鄭少秋主演的丁蟹,是關於炒股的電視連續劇叫什麼名字

《大時代》,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大時代》。

故事講述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借著拋空恆生指數期貨獲取暴利,正好當時香港股市暴跌,股民損失慘重,因此得名「丁蟹效應」。此後,幾乎每次鄭少秋參演的電視劇或節目播出時,股票市場都會有顯著下跌,鄭少秋與「股患」畫上了等號。

丁蟹效應

1992年,鄭少秋主演電視劇《大時代》里的丁蟹,丁蟹在股票市場借著拋空期貨獲得了暴利,但現實中的香港市民卻和劇中相反,因股市暴跌造成了重大損失,於是就有了這個丁蟹效應。

這是一個關於股票市場的奇特現象,屬於「自我應驗語言」的一種,股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暴跌,此類現象又叫做丁蟹效應,令股民們損失慘重。

自秋官效應之後,幾乎是鄭少秋的電視劇、電影、或者節目播出了,股票都會顯著的下跌,據不完整的數據統計中,股票的下跌次數21年間竟應驗了32次,這個數字有點令人吃驚。

❹ 香港股市暴跌原因

股市突然大跌,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事件影響,即重大壞消息導致股市在短時間內大幅下跌;第二、資金影響,因為資金部分地區退出市場,導致股市大幅下跌。其實股市大跌的原因還有很多,市場內部因素、基礎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和內部因素、政策因素等。


(4)香港一放映大時代股票就下跌擴展閱讀: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

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A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同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我國A股股票市場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B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它的投資人限於: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

H股,即注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香港的英文是HOngKOng,取其字首,在港上市外資股就叫做H股。N股,是指那些在中國大陸注冊、在紐約(New York)上市的外資股。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後對企業盈利和剩餘財產的索取權。

❺ 大時代打仗股票就跌是哪一集

第15集,:電視劇里演繹的是美國跟伊拉克打仗,丁蟹以為股市一定跌,不料股市升了。

❻ 講炒股不專業,但老港劇《大時代》為何是股民的「神劇」

「白酒醬香 科技 」(白酒股)是不會跌的!」

「不可能的,白酒怎麼會跌?一定是「回調」!」

對於股民來說,以炒股為題材的港劇《大時代》,可以說是「神劇」

這部在1992年播出的港劇,已經是很老的一部劇了,

但如今它在股票圈仍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就算是90後,甚至是00後的股民,都有不少是喜歡《大時代》的。

那些 財經 號,金融號,每次發文談論股市的時候,

使用最多的配圖往往是來自這部20多年前的港劇。

比如每次股票大跌,

各大媒體就經常使用劇中「不要怕,是技術性調整,沒事的!」的經典劇照

其實《大時代》這部股民心中的「神劇」,

在講炒股方面,是不專業的,特別是講技術層面的東西的時候

比如在劇中,主角方展博在台灣股票市場,通過炒股實現人生逆襲的情節,

更多是依靠主角光環,依靠運氣。

將家當都賣光,餓幾頓再買股票,就能提高對股票走勢的判斷力

如果現實中,我們像方展博那樣炒股,不知道要跳多少次樓了。

另外,

《大時代》的結局中,方展博與丁蟹父子對決的情節,

他是「兩頭買」,玩了對沖,既買漲,也買跌,

但他這樣操作,更多是考慮運氣,而不是技術

他更多是想通過借「三大富豪」的好運,來提升自己運氣;

通過借「兩大梟雄」的厄運,來減少丁蟹父子的好運。

炒股要賺錢,運氣是很重要,

但運氣的本質是不確定性,

股民只能通過學習股票知識來減少自己倒霉的概率,「求神拜佛」是根本沒用的。

方展博這種「借運」的迷信方法在現實中,

更多是欺騙了自己而已,對增加自己炒股的運氣是毫無幫助。

既然《大時代》講炒股不專業,

為什麼它仍然深受股民喜愛,多年來仍熱度不減呢

首先,是因為它在股壇非常有影響力!

最近, 娛樂 圈不少人在談論「汪峰效應」。

說汪峰只要出新專輯或有熱搜, 娛樂 圈就會有「大瓜」爆出,

比如他最近出了新專輯,

結果沒多久,就出現了鄭爽的丑聞,以及華晨宇有孩子的消息;

但在20多年前,甚至在10年前,

有一定年紀的股民,

有不少會了解《大時代》產生的,比「汪峰效應」更厲害的」丁蟹效應」

自從《大時代》播出後,只要《大時代》重播,或者有鄭少秋主演的影視作品播出,

股市就很大幾率大跌 !

直至10年前,「丁蟹效應」在香港的股市仍然很靈。

「汪峰效應」更多是基於巧合,

「丁蟹效應」比較靈,巧合是很重要的原因,

但神奇的是,它因為文化原因,變成了一種很實在的「利空消息」 影響了大量股民的買賣行為。

也許是因為當時大批股民迷信「丁蟹效應」,或者是有「莊家」故意炒作這個效應來「割韭菜」,

所以每當知道《大時代》播出,或者知道鄭少秋主演的作品播出,

大批股民或者財團就會恐慌性拋售股票,導致了股市大跌。

(額外提醒,現在各社交媒體上,那些關於股市的熱搜,最好不要輕易相信,有可能是莊家故意買的熱搜,以達到「割韭菜」的目的);

最近10多年來,

隨著互聯網信息的發達,以及對「丁蟹效應」迷信的人少了,這種「丁蟹效應」才消失了。

就憑借「丁蟹效應」影響了現實股市這件事,《大時代》就足以在不少股民心中「封神」了

就算年輕的股民不知道丁蟹效應,

《大時代》拍出了炒股的樂趣,刺激,讓許多股民對它有共鳴,也是它被封「神劇」的原因。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買股票,或者買基金的感覺呢

反正我記得很清楚。

當我第一次買股票的時候,我會有自己即將成了世界首富的錯覺,

至少瞬間覺得自己賺錢的能力提升了幾十倍;

自此之後,我就像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對 財經 新聞等非常關心,

每天都關心著股市的狀況,關心著經濟的形勢,甚至關心著一些企業的狀況。

《大時代》就拍出了炒股的樂趣,刺激,非常容易讓股民產生共鳴

劇中交易所里的電話聲,交易員繁忙地處理交易,

這些場景非常容易讓股民對股票有感覺;

而劇中主角和反派有不少刺激的博弈情節:

「100萬股,1塊7,你敢不敢買?」,

「你再多貨,我都要買!」,

「各位聽好了,陳萬賢的貨,我們全要!」。

青春偶像劇滿足了年輕觀眾的童話愛情幻想,

而《大時代》這些情節,就滿足了股民的「大戶夢」

另外,現在每當看到「回調」兩個字的時候,

因為看過《大時代》,也許部分股民會想起了「技術性調整」。

《大時代》還經典地展現出股民的瘋狂,讓不少股民有所感觸

在劇中,

有一大批市民擠在交易所里,這批市民很多都是普通百姓,

有的甚至是阿公阿婆,

他們也許只知道如何買賣股票,只知道看漲跌,

對股票的認知基本為0。

但他們對股票非常狂熱,相信股票能讓他們一夜致富,

事實上他們是被「割韭菜」

他們瘋狂地期望著股票漲,有人甚至把孩子丟在一旁不管,

他們如此喪失理性,引起了主角方進新不滿,

最終逼得方進新拿起消防管往他們身上噴水,希望噴醒他們。

現實中,不少股民何嘗不是這樣,

無論是高學歷的,還是低學歷的,都有不少是幻想著靠股票一夜致富的

新聞都經常報道有股民不僅瘋狂炒股,還加杠桿,借錢買股票,

因為股市大跌,欠了一身債,最終跳樓自殺。

《大時代》之所以是股民的「神劇」,也在於它對股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看《大時代》,並不能教會觀眾炒股,

但能警示觀眾,教育觀眾不炒股,或者謹慎炒股!

很多金融或理財課程,都會強調:「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但現實是:

很多股民在賺到了一些錢後,就只記得「風險越高,收益越高!」

導演之所以塑造丁蟹這個反派,也許就是為了警示觀眾

丁蟹擁有著許多股民夢寐以求的超能力——運氣

他是劇中的運氣之神

他腦袋有問題,性格古怪,卻能跟方進新這樣的精英做好朋友;

他得罪了黑白兩道,卻安然無恙;

他在台灣坐牢十四年,出來後,兒子們都大富大貴,讓他一出獄就有財有勢;

他打死了方進新,被判無期徒刑,

兒子們居然有辦法讓他不用坐牢,生活得自由自在;

他用10塊錢買馬票,居然贏了許多次,最終賺了幾千萬;

他不懂股票,去買期指,買跌,

居然剛好碰上股災,讓他賺了幾個億;

陳滔滔,陳萬賢,方展博等股票高手,

都曾狙擊他的公司,但因為丁蟹運氣好,沒有成功。

為什麼說導演塑造丁蟹這個反派,也許就是為了警示觀眾

因為導演安排這位運氣之神,

最終是輸給了股市,輸給了人性

主角方展博曾經請教他師傅,怎樣才能打敗丁蟹?

因為丁蟹實在運氣太好了,他靠技術根本無法打敗他。

他師傅就給出了「股票必勝法」!

這個「股票必勝法」,

其實就是強調人性貪婪,

炒股又容易讓人失去理性,容易讓人因不理智投資而傾家盪產,

因此警示股民最好盡早遠離股票!

再簡單來說,方展博師傅的這段理論,就是強調:

只要丁蟹繼續瘋狂,繼續貪婪,失去理性,股市自然會幹掉他的!

丁蟹他是運氣之神,

憑借運氣好,他在上世紀90時代,已經有幾十億家產,

相對於現在的幾百億,甚至上千億。

但也許是多次炒股致富,讓他變得非常貪婪,喪失了理性。

在結局裡,

他就是過分相信自己的運氣,以及變得貪婪,

他已經擁有了幾十億都不知足,還想進一步發財。

他不僅買期貨,還加杠桿,還用上了國際黑幫的錢。

股票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沒人能永遠好運,

他就因為一次運氣不好,就倒虧了一百多億,

而且還欠了國際黑幫的錢,最終全家跳樓

如果還有股民喪失理性,妄想通過加杠桿(借錢)炒股一夜富貴,

看看《大時代》的結局,也許會讓你們冷靜點。

總的來說,雖然《大時代》講炒股不專業,但它無愧是股民的「神劇」

不僅是股民,就算是普通觀眾,

我都強烈向他們推薦這部《大時代》!

洞察影視

❼ 港劇大時代里為什麼股市有買漲買跌

買漲,就是做多,買入後等上漲,拋掉賺差價,買跌,其實就是做空,與做多相反,先從券商那裡借股票來拋售,現金入賬,但不能轉移和提取,然後跌到一定時候再把相同數量股票買回來還給券商,這時候買股票需要花費的錢就比你拋售所得更少,然後剩下的錢就是你的利潤,可以自由轉移和提取了。做空當然價格跌的越低差價越大越賺錢了。

買跌:即做空,又稱空頭、沽空(香港用語)、賣空(新加坡馬來西亞用語)是一種股票、期貨等的投資術語,是股票、期貨等市場的一種操作模式。與多頭相對,理論上是先借貨賣出,再買進歸還。做空是指預期未來行情下跌,將手中股票按目前價格賣出,待行情跌後買進,獲取差價利潤。其交易行為特點為先賣後買。實際上有點像商業中的賒貨交易模式。這種模式在價格下跌的波段中能夠獲利,就是先在高位借貨進來賣出,等跌了之後再買進歸還。比如預計某一股票未來會跌,就在當期價位高時借入此股票(實際交易是買入看跌的合約)賣出,再到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買進,以現價還給賣方,產生的差價就是利潤。

閱讀全文

與香港一放映大時代股票就下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據板塊股票 瀏覽:60
原sT朝華000688股票 瀏覽:545
股票開戶聯系信息怎麼填 瀏覽:897
銀行b級股票 瀏覽:23
兄弟科技股票百度 瀏覽:77
數海信息股票騙局 瀏覽:529
蘋果股票歷史最低價 瀏覽:606
股票財務分析的數據怎麼查 瀏覽:924
st藏旅的股票分析 瀏覽:93
煒盛科技股票 瀏覽:713
員工限制性股票糾紛案例 瀏覽:511
10點以前漲停的股票 瀏覽:549
特力a股票每次漲停的意義 瀏覽:328
股票主力增減倉怎麼看 瀏覽:313
東吳證券如何買st股票 瀏覽:37
股票漲停為何資金還是流出 瀏覽:742
立昂微股票最新行情 瀏覽:567
網路科技股票一覽表 瀏覽:542
股票交易在途資金 瀏覽:526
廣州傑賽科技股票行情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