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工商銀行股票分析論文

中國工商銀行股票分析論文

發布時間:2023-02-01 17:40:35

① 寫一篇關於銀行盈利能力的論文,招商,建行,工商,哪個銀行好寫啊

其實各個銀行業務種類,利率水平都相差不多。只是國家大行要承擔國家的一些維穩的任務,同時國家也會給國營大行一些特殊的支持和幫助。總之一句話,國營大行肯定比較穩,你想去獲得超額收益,可關注其它行,但風險、波動也會較大些!!

相對來說工商銀行好寫。招商銀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龍頭代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規模仍然較小,發展模式以零售為先,但零售不代表銀行業的全部。建設銀行號稱國有銀行中的股份制銀行,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在6大國有銀行中排第一,但是不代表國內銀行業的整體水平。工商銀行號稱宇宙行,規模最大,總盈利規模最大,各項業務發展在國內銀行業中的競爭力、發展潛力處於中等水平,風險偏好保守,因此具有代表性。

僅就盈利能力這一項的話,選招商好寫。建行、工行體量大,海外機構多,受匯率、當地利率水平、 社會 購買力等影響較大,並表後的影響因素多,盈利能力不便於綜合評估。招商是我國股份制銀行的代表,成立近40年,管理機制較為完善,盈利水平穩定,個人認為是選題的不二之選。個人建議,供參考。

② 求一篇論文 1500~2000字 關於此次金融危機的起因\傳遞機制\後果\對於企業資產組合的市場風險管理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 誰是罪魁禍首

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到去年爆發,至今已經經歷了4次大的沖擊波。第一波沖擊始於去年8月份。當時危機開始集中顯現,大批與次級住房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被迫進入「降息周期」。
第二波沖擊始於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美聯儲和一些西方國家銀行被迫聯手干預。
第三波沖擊發生於今年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本點。
第四波沖擊發生於7月。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和美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聯儲擬注資250億美元。
美國為什麼會爆發次貸危機,誰是罪魁禍首?
這要從次級貸款說起。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分「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次級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購房屋為抵押的住房貸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風靡一時。過去兩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並未因此而停住腳步。
放貸機構為了競爭,不斷放鬆放款條件,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與此同時,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指的是將缺乏流動性但又能夠產生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匯集起來,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貸款的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再配以相應的擔保和升級,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證券。次級抵押貸款證券,被美國的金融機構做到了全世界,危機發生,全球就為美國的次級債買單。
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放款機構和借款者都認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上,由於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程度。這時,危機就發生了。
危機一旦發生,就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會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使得危機愈演愈烈。
分析美國次級住房貸款危機爆發的原因:一是信貸條件的放鬆。從事住房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放鬆了貸款的條件,使那些信用條件不符合相應貸款的個人承受了難以支付的還本付息的負擔;二是市場利息的上升。市場利率的不斷提高,使房屋價格上漲放緩並下跌,從而使借貸的還款壓力增大;三是抵押貸款證券以及信用衍生產品的過程忽視和掩蓋了原始貸款中存在的信用風險;四是評級公司對次級證券的評級過高;五是投資者的信心受挫,從而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次級債券。

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及我國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首先影響到美國經濟的發展。受沖擊最大的是美國的銀行業。從抵押貸款領域到資產證券化領域的損失造成了銀行間流動性的崩潰。
7月初,加利福尼亞州印地麥克(In-dyMac)銀行因財政困難被聯邦政府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破產銀行。7月25日,內華達州的第一國民銀行和加州的第一傳統銀行又宣布破產。至此,今年以來美國已有7家銀行破產。
即使是花旗、美聯銀行等大銀行,業績也讓人失望。以美聯銀行為例,該銀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虧損額達到了88.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23.4億美元。為應對危機,美聯銀行已大幅降低分紅並裁減員工1萬餘人。
在恐慌性情緒下,許多美國銀行業股票被拋售,銀行擠兌現象不斷增多。印地麥克銀行雖被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接管,但許多儲戶還是連夜排隊准備取走存款。擠兌問題更使一些中小銀行風險進一步加大。今年下半年,無疑將是美國銀行業的一個陣痛期,其能否很快走出困境,關鍵還在美國房市的走勢。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會讓美國經濟進入一次衰退,而且可能會是比較長時期的衰退。而美國經濟如果進入衰退,全球經濟都有可能會出現衰退。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首先是全球市場上的流動性出現短缺。為了解決流動性問題,美國的利率和匯率雙雙下調。利率和匯率的下調從而造成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
美國資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如果從直接的渠道來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次貸危機使中國金融機構所購入的次級債券受到價格下跌的損失,但由於中國金融機構購入的次級債券的量不是很大,所以這部分的損失不會很大。
美國資貸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主要是間接的影響,它表現在:一是由於美國政府降低利率,使大量的外匯資金流入中國造成中國外匯激增,從而造成了中國面臨著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二是影響中國的出口。由於次級貸款危機的影響,美國的經濟開始放緩,這些都會影響到美國人的收入和財富。美國人的收入和財富縮水之後,他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對進口產品的消費,這樣美國也就會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需求。
而進出口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駕馬車,去年經濟的增長,有2.5個百分點是進出口拉動的。據測算,今年中國的出口增幅,有可能下降到百分之十幾,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位數的增長。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警示與防範措施

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的金融安全敲響了警鍾。
次貸危機的源頭,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第三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高度關注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第四要做好預警,控制規模與風險;第五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防範和制止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不符合條件的貸款。
在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中,次貸不僅很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還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這導致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放大了相關投資和交易風險。
因此,中國金融機構在進行金融創新和產品設計時,以及每一單合約執行過程中,應吸取這一教訓,按照謹慎經營原則,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的平衡,防患於未然。
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中國為了減輕次貸危機帶來的通脹壓力,實行緊縮的貸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央行多次提高利率並提高了存款儲備金率。這些政策措施在減緩通脹壓力的同時,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中國的股市和房市首當其沖。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從事出口貿易的企業,由於利息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還有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國際競爭力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因此,我認為,中國的宏觀緊縮政策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可以考慮以適度放鬆的政策對付目前的形勢。如果採取適度放鬆的而不是強化緊縮的政策,便可以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和外匯儲備激增的壓力。股市和房市就可以盡快地恢復、企業的融資力和市場競爭力可以大大加強。
總之,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不僅會使我們總結國際、國內的經驗教訓,而且還會使我們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上,進行冷靜和客觀的思索,在金融風險的防範機制上採取更加有效的防範措施。

③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成因與實例分析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我整理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成因與實例分析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及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不斷推進,一方面使商業銀行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個別銀行甚至局部流動性不足可能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緊張;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外幣資產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海外機構逐漸增多,對外資銀行的依賴程度逐步提高,使得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提高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一、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形成原因

(一)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期限錯配

商業銀行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企業,以經營貨幣為主營業務。儲戶將存款貨幣存放在商業銀行中,即銀行的負債端,存款的穩定性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前提條件,按時間存款可分為短期存款與中長期存款。若在發放貸款的經濟活動中,中長期貸款未能及時收回,無法滿足儲戶提款的要求時流動性風險就產生了,其發生條件是由經營模式決定的。

(二)商業銀行其他類風險向流動性風險的轉化

現實中,流動性風險的作用因素有很多,即流動性不足是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時表現出來的資金短缺。當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假如市場、信用和操作等風險管理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防範,會在流動性緊張時火上澆油,引發風險擴散,使其無法控制,各種風險集中爆發出來,最後可能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

(三)儲戶缺乏基本風險管理意識

在經濟不景氣與金融危機爆發時,最容易引發客戶集中擠兌現象。一方面,客戶既擔心存放在銀行的財富會損失,也害怕存放在銀行的資產收入低於通貨膨脹,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另一方面,銀行內部系統出現了支付危機,引起了傳染效應,若無法在第一時間應對擠兌,這種恐慌情緒所帶來的.傳染效應將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將危及整個金融系統,最終引發銀行系統的崩潰。

(四)市場利率下行引起銀行資產流動性吃緊

央行下調存貸款利率以及准備金率對商業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帶來很大影響。對於擁有大量現金的存款客戶來說,存款利率的下行會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將資金投放到收益比較高的債券或股票市場中去。利率下行甚至是負利率時,儲戶會更青睞收益高的投資組合,因此銀行會面臨資金大量出逃的被動局面,即發生金融脫媒現象。而利率下降,貸款的需求會更加旺盛,低成本的資金使用許可權會使得銀行迎來更多的貸款需求。

二、案例分析---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

(一)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關於被解釋變數,本文借鑒劉曉星和王金定(2010)的處理方法選取存貸比(CDB)來表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解釋變數主要包括負債結構(DBC)、資產結構(ZQTZ)、盈利能力(SYL)及資本充足率(ZBCZ),分別用定期存款額 / 存款額、證券投資額 / 總資產:凈利潤 / 年末凈資產來表示。本文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數據收集以全面准確、有效為原則,相關數據均來源於工商銀行各年年報和 2003- 2013 年度的《中國金融年鑒》。

(二)模型構建及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

結合各變數的內在聯系,對工商銀行 2003- 2013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CDBt=α+β1DBCt+β2ZQTZt+β3SYLt+β4ZBCZt+ε

其中 CDBt、DBCt、ZQTZt、SYLt、ZBCZt分別表示第 t 年的流動性風險、負債結構,資產結構、盈利能力及資本充足率;α 為常數項,β1、β2、β3、β4為回歸系數,ε 為隨機誤差。

2.實證分析 本文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基礎上,採用最小二乘法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1 所示。

分析回歸結果發現,整個模型的擬合優度為 89.66%,擬和性較好。整體來看,工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與負債結構和資產結構顯著負相關,而與其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的關系不明顯。具體表現為:

(1)商業銀行負債結構對其流動性風險的系數為 - 0.5413,呈現出顯著的負向作用,即商業銀行負債結構(定期存款佔比)每提高 1 個單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會降低 0.5413個單位;

(2)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對其流動性風險的系數 - 0.3518,且在 5%水平下顯著,即商業銀行資產結構每增加 1 個單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會降低 0.3518 個單位。

(3)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雖然呈現出負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不顯著,說明凈資產收益率對工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強大的盈利能力並沒有提高其資產的流動性。原因可能是強大的盈利能力有可能是通過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產品獲得的,而此時犧牲了流動性;而資本充足率高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但相對於銀行高負債經營的特性,對降低流動性風險的作用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

三、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商業銀行負債結構與流動性風險之間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性,即隨著商業銀行負債結構(定期存款佔比)的提高,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會顯著降低;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對流動性風險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即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證券投資額佔比)提高,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有效的緩解流動性不足;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雖然呈現出負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立足於研究結論和我國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實際,本文提出如下相關建議:一是要優化配置資產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進行調節,使其不斷趨於合理化,如控制貸款投放的期限;同時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銀行流動性風險。二是要積極發展中間業務與表外業務,鼓勵資產證券化。為擴大盈利來源,加快發展中間業務與表外業務,同時可嘗試發行轉讓證券,為銀行帶來足夠的流動性頭寸,減輕商業銀行在資產端的流動性壓力。三是要監測負債集中度水平,避免資金來源單一。在維護老客戶的基礎上,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挖掘潛在優質客戶,擴大銀行的負債規模,優化負債結構。四是要實施壓力測試管理,降低系統性風險。加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國銀行業發展的測試系統。同時要關注流動性風險形成的渠道及來源,並對壓力測試結果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從而更好的管理流動性,降低系統流動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劉曉星,王金定.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4).

[2] 周凱,袁媛.商業銀行動態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應用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3).

[3] 彭建剛,王佳,鄒克.宏觀審慎視角下存貸期限錯配流動性風險的識別與控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7).

[4] 尹繼志.後危機時代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研究[J].金融與經.2013,(1).

④ 談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意義及措施

目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金融體制,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克服自身弊端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國有商業自身的現狀又決定了其股份化改革不能急於求成,一蹴而就,而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論文就這些問題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的股份制改造進行了論述,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一、 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歷史回顧
中國銀行業改革是在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經歷了長期的、階段性的演變過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正式起步,並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 國家專業銀行階段(1984-1994)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的是「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中國人民銀行是惟一的金融機構。1984年,為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從人民銀行分設出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加上原來專營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原來行使財政職能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及1979年恢復的中國農業銀行,這四家銀行成為國家專業銀行,人民銀行則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從此形成了各司其職的中國二元銀行體制。
回顧這一階段,盡管國家專業銀行有了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專業銀行運用信貸資金的權力有限,在信貸計劃「籠子」內不能越雷池一步。但不管怎樣,這一階段的改革還是宣告了幾十年的「大一統」銀行體制的結束,二元銀行體製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基本制度框架,並延續至今。
(二)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階段(1994-2003)
1994年,國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了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的分離;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國家專業銀行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地位,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但這次改革的初期,由於整個國家處於轉軌階段,仍存在政府對銀行的干預問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很難真正做到自主經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確保經濟金融穩定,1997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措施:
一是進行財務重組。1998年,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資本金,使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按1996年標准達到4%;1999年,將1.4萬億元資產(其中9800億元為四家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改善內部管理。四家銀行進一步強化統一法人體制,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國家正式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將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納入對四家銀行管理者的考核,實現了由行政評價向經濟評價的轉變。同時,較大規模精簡了機構和人員。
三是強化外部監管。適應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分離了人民銀行對證券、保險業的監管職能,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的監管,集中精力監管銀行風險。
通過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銀行內部也進行了多項改革,許多先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銀行經營績效和風險內控機製得以初步建立。
(三)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階段(2003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這意味著從當時算起再經過5年的過渡期,外資銀行將大步進入中國市場,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在同一環境下開展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依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如不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將難以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加入WTO預示了進一步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緊迫性。
2002年,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現代金融企業的屬性進行股份制改造。這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於12月30日通過匯金公司注資450億美元。這為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2004年,兩家試點銀行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改革全面展開,銀行業改革開始進入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階段。

二、 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
作為中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支持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銀行業的主體,是中國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籌集者和供應者。截至2003年底,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達15萬億元人民幣,佔到全部銀行業資產總額的55%。目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吸收各類存款佔全部銀行業存款額的57%,發放各類貸款佔全部銀行業貸款額的55%,並承擔著全社會80%左右的支付結算量。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公司治理結構方面
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脫胎於傳統體制下政府主導型的銀行體制,屬於國有企業,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國家單一享有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國有產權,導致所有者虛置、產權主體不到位,銀行內部監督機制薄弱,無法實現整體的有效運行,從而對國有產權保護不力。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與政府之間的密切關系,導致社會資源利用率不高,使銀行的壞賬率和銀行的風險增高。產權結構單一,治理結構不完善,使銀行經營管理效率不高,難以適應加入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的要求。

2. 資產質量方面

雖然近年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善貸款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貸款比率仍處於較高水平。按照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口徑測算,2003年底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約為20%。較高的不良貸款給銀行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大大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

到2003年9月底,已實行五級分類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平均為18.74%,其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不良資產率仍高達21.38%;相比之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為8.4%,外資銀行則僅為4.26%。截至2004年6月,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52萬億元,比年初減少4014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15.59%,比年初下降4.82個百分點。截至2003年9月,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689.4億元,比2002年底增加72.4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7.4%,比2002年底下降2.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比率的下降,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不斷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銀行擴大貸款規模或增加長期貸款數額,即以擴大分母的方式,來降低不良貸款比率。
3. 資本金與盈利能力方面
與資產質量低下相對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也處於較低水平。就目前情況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還處於較低水平。資本充足率是銀行核心資本與風險資產總額的比率,是衡量一個銀行抵禦風險能力大小的重要標志,而這又是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軟肋」。資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不強。與此同時,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整體盈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虧損。盈利能力不高也制約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04年初,包括政策性銀行在內,我國所有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 6.3%左右,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5%左右,遠低於巴塞爾資本協議規定的8%的警戒線。在「中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核心競爭力」模塊的討論中,與會專家詳細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指出中國商業銀行目前仍主要以開展傳統業務為主,產品缺乏多元化,利潤來源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當中,來自傳統存、貸、匯、結算業務的部分佔了很高比重,未來應當主要通過提供高質量的金融媒介服務、開展工具和業務創新等方面變革贏得利潤。在法律框架內有序推動銀證合作,將極大地拓寬商業銀行的創新空間。此外,與會專家亦提出現有法律框架已不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有必要進行修改和完善。

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與國外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首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普遍很低,只有5%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同期英國銀行業的平均資本收益率高達26%,美國為20%,新加坡為15%。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強,但 2000年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收益率也只有11%,與國外銀行同樣存在較大的差距。
4. 創新能力方面
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也存在明顯差距。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雖注重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如委託理財、基金託管、代收代付和客戶理財等,加快發展電子銀行和網上銀行業務,但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仍處於以國內業務為主的傳統存、貸、匯范疇,金融創新的步伐遠落後於西方銀行業的發展進程。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5. 信貸結構方面
無論是從存量指標還是從增量指標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產長期化、負債短期化的趨勢十分明顯。今年在國家宏觀調控、信貸緊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例繼續上升,信貸期限結構錯配問題尤為突出。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會加大流動性風險,引發商業銀行支付困難,直至最終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國家中長期建設資金高度依賴銀行供應,會使經濟風險過分集中於銀行體系,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帶來更大的風險。

6.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劇競爭程度
目前中國已加入WTO,根據我國與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到2006年底我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外資金融機構將享受中資金融機構同等的國民待遇,屆時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據亞洲開發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布魯斯估計,10年或15年以後,外資銀行在我國佔有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達到30%左右。這勢必會給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銀行業將遵循國際上通用的市場經濟規則,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來辦事。完備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利益機制等市場機制的建立,都將大大加劇市場的競爭。外資銀行入駐我國,將會在優質客戶資源、中間業務和優秀人才方面與我國商業銀行展開激烈拼搏。如果不能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其後果不僅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將受到巨大沖擊,還會延緩中國銀行業市場化發展進程。

三、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意義
首先,銀行產權制度改造是我國資本市場化的根本。應當承認,在我國經濟轉軌的市場化進程中,資本市場化的進展程度相對於商品市場化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化的進程來說,相對遲緩一些。這種遲緩集中表現在資本市場上的價格仍是政府定價,而不是市場定價。如利率和匯率等的決定仍是政府行為。因此,在討論中國資本市場化加速的問題時,人們往往首先關注利率和匯率作為價格何時放開,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由市場定價。
事實上,在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化最為實質性的進展,首先並不在於利率、匯率等資本價格決定的放開問題。價格(無論是利率還是匯率或是其他商品的價格)說到底不過是交易條件。交易條件如何確定,從根本上說取決於誰在交易。價格決定能否受市場約束,根本上取決於交易主體能否真正受市場硬約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受金融體制上的規定,活躍於市場上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大都具有國有壟斷性質,在政企尚不能分開的時候,這些單位的行為不能不接受政府行政規則的約束,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全接受市場經濟規則的約束。這些單位與其他方面相互間產生交易活動,交易條件(價格)的決定當然就是政府行為,而不可能首先是市場行為。
因此,要切實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化,僅僅或主要關注利率、匯率等價格是否放開、是否由市場決定是不夠的,關鍵是銀行是否真正成為受市場硬約束的金融企業。而要使銀行真正成為受市場硬約束的企業,最重要的便在於銀行產權制度的改革。
其次,銀行產權制度改造是我國銀行提高其競爭性效率的最為重要的制度條件。在論及我國銀行業之所以效率較低的原因時,人們往往將壟斷作為重要的原因。因而為提高其效率,人們還常主張打破壟斷,允許各類中小金融中介進入市場,放鬆金融市場准入的管制,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
當然,一般地說,壟斷的存在,是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但我國現階段銀行業競爭性效率較低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首先並不在於銀行業是否存在壟斷,而在於存在的是什麼性質的壟斷。如果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與銀行產業集中度及相應的規模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銀行業高集中度,那是並不排斥競爭的,而是在競爭中形成的一種結果。問題的症結在於,如果這種壟斷不是通過市場力量形成的,而是通過政府行政力量形成的壁壘,那就必然導致保護性的軟預算約束,導致低效率。我國銀行業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國有制獨占為基礎的政府行政性壟斷。所以,提高我國銀行業競爭性效率的根本,並不在於降低銀行的集中度,並不在於是否允許眾多各類中小金融中介進入市場,而在於是否從銀行業的產權制度上打破國有制的獨占和壟斷,以產權的多元化來改造國有銀行。這是提高銀行競爭性效率的根本。
股份制是跨國銀行普遍採用的形式,也是較為靈活有效的形式。就我國國外銀行而言,基本上都是採用股份制。國有銀行要真正成為跨國銀行,股份制應是其產權制度的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國經濟包括金融的相互依賴程度大大提高。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必須盡快提高我國經濟和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加大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快,與世界市場的聯系將更加深刻和廣泛,這就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必須盡可能地符合國際通用的規則,而股份制正是國際上銀行資本或產權組織的一般制度,是一種國際規則和慣例。因此,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使銀行財務會計制度以及資產風險管理制度等方面採取國際慣例,將更加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
四、關於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

此次中國政府動用450億美元國際儲備等向兩家試點銀行注資是財務性重組措施,將產生積極作用。但是,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真正要取得成功,僅有注資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在於轉變經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經驗,結合國有商業銀行特別是兩家試點銀行實際情況,建立良好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度。根據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要求,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設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做到「三會」制度的具體落實和到位,各項議決事規則的細化和執行,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和引進,關聯交易的控制和防範,業務流程的重組和改造,薪酬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等。
二是確保改革在系統內縱深推進。要在總分行上下聯動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要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改革深入到各級分支機構,使各分支機構真正做到思想到位、體制到位、工作到位,提高整體關注度,提高全員向心力。同時,要嚴防不良資產反彈,嚴防案件的發生。
三是積極穩妥地做好上市工作。上市的目的在於將國有商業銀行變成真正市場化的主體,完全按市場規則接受檢驗。上市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要堅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按規范的公司治理要求苦練「內功」,切實轉換機制,積極穩妥地做好上市前的准備工作。
四是公平、公正地選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五是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從自身條件出發,以市場為導向,研究核心競爭優勢,制定與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綜合發展戰略,並分年度落實,確保實現。
六是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風險。
七是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優化組織結構體系,完善資源配置,提高業務運作效率。
八是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和上市銀行的標准和要求,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綜上,中國銀行業經歷20多年的改革發展,目前正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如果通過本次改革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對中國銀行業來說不僅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跨越,對整個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也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銀行業改革任重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借鑒國際銀行業股份化的成功經驗,又能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以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努力工作,我們的改革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⑤ 股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股指下跌時財富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目前銀行仍有「惜貸」傾向,與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的企業凈值下降不無關系。隨著股市整體價格水平的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趨於下降,消費更加謹慎,企業投資收縮。

證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證券業創造的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所謂證券業增加值是證券中介機構為證券交易活動及密切相關的金融活動提供服務和進行投資所創造的價值。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測算,2000年證券市場對GDP的直接貢獻達837億元,占同期GDP的0.9%。除1998年外,證券業對經濟增長是正向拉動,且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力越來越大。證券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率由1.9%上升到5.4%。

證券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間接影響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股票價格變動通過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影響消費。

財富效應是指金融財富的變化及預期的變化對推動消費支出的影響;替代效應是指股市的上揚對吸引投資者壓縮開支以投資於股市的影響程度。統計分析顯示,中國股票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要大於財富效應。

而股票價格與消費之間的財富效應不一定是線性關系,股票價格緩慢下跌與急劇下挫對消費支出影響不同,後者不確定性增加會提高居民邊際儲蓄傾向。從儲蓄資金增長情況看,股市下跌並沒有吸引相應資金進場,反而導致資金從股市的凈流出,這說明在股指下跌時財富效應超過了替代效應。

其次,股票價格影響投資。

股票價格通過以下渠道間接作用於投資:一是改變資金成本。股票價格上揚,新資金成本比原有資本低廉,企業市價高於設備的重置成本,企業可以通過發行新股籌資購買相對便宜的生產設備,投資支出增加;股價下跌,企業市價低於設備的重置成本,投資支出減少,這就是托賓的q理論,q就是企業的市場價值除以資本的重置價值。我國股票市場發展不規范,企業在市價與設備的重置成本比率增加的情況下,仍不願進行實體經濟的投資,而是重新投入股市,阻礙或延緩了股市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三季度以來,由於投資於股市的收益減少,投資者將目光轉向房地產業而使房地產業投資有所上升,前段時間的上市公司房地產投資熱就是佐證。

二是影響信貸渠道。股票價格上漲,企業與銀行的凈值(或資產負債表結構)獲得改善,銀行能夠降低貸款利率風險溢價,進而降低資金成本。在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銀行仍有「惜貸」傾向,與資產價格下跌引起的企業凈值下降不無關系。

三是影響固定投資。股票價格包含未來產出增長率的信息,因此可以影響目前投資水平。不同股票之間市盈率的差別是投資者價值取向的結果,如成熟股市上朝陽行業一般具有較高市盈率,而鋼鐵等夕陽行業市盈率一般較低。因而股票價格具有指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向的作用。

再次,股票價格影響工業增加值和國企效益。

股市價格變動影響消費和投資的過程最終將傳導到生產,隨著股市整體價格水平的回落,消費者信心指數趨於下降,消費更加謹慎,托賓q比率下降,企業投資收縮。消費的收縮使工業品庫存增加,產銷率下降,工業經濟效益指數下降,這些使企業的信貸成本增加,投資能力下降;如此循環下去,會加劇通貨緊縮的局面。今年以來,工業經濟效益繼續保持增長,但增幅繼續回落,且企業扭虧出現由降轉升跡象,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額591.9億元,由1-8月份下降2.7%轉為上升3.4%。這和出口增速下降引起的外部需求減弱有直接關系,上半年,凈出口的減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放慢了近1個百分點,同時出口的萎縮使得企業生產受阻。

縱觀股市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可以得出結論,股市價格上揚時替代效用大於財富效用,但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居民的儲蓄傾向加大,財富效應又在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抑制消費。但是此次股指的下跌有利於滯留於股市的逐利資金進入實業界。

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需要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股市,股市不僅是融資和實現資本有效配置的場所,更是當前形勢下穩定居民的心理預期的指示燈,是國民經濟的睛雨表,有效的監管和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可以實現股市和國民經濟良性互動的雙贏格局。

⑥ 商業銀行上市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急用》

我國商業銀行上市面臨的問題及對策http://scholar.ilib.cn/A-qyjj200207075.html

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摘 要]國有商業銀行上市的目的是為了逐步實現市場化經營,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業務發展質量,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但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從實際市場化運營中加以衡量。本文簡要分析了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指出了其面臨的提高經營績效、增強經營透明度和股市多變對穩健經營等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鑒於此,作者提出了從轉變經營理念、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實現信貸業務均衡有效發展等方面,加強各項發展要素的整合,從不同層面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同時,積極推進相關配套的外部環境建設。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公司治理,國際競爭力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與銀行業開放市場的形成,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步伐明顯加快,繼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和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與境內上市後,中國工商銀行也於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和上海同時公開上市,而中國農業銀行對於股改也正處於積極籌劃之中。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是一項新事物,面臨諸多考驗,但上市僅僅是改善產權和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開端,改革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上市後,要嚴格按照資本市場與銀行業雙重監管標准規范運行,通過苦練內功,固本強基,找到有效發展的途徑,這是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謀求持續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上市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

通過上市,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在資本市場獲得資金和再融資的渠道,這有利於解決困擾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資本金不足問題,提高資本充足率;實現產權股份多元化,有利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實現市場化經營。而對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也提高了銀行經營管理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銀行自身抵抗和規避風險的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一)推進產權多元化發展進程

產權是法律規定的對某一資源的所有及其使用方式,它具有明顯排他性或獨占性的特徵。現代制度經濟學也認為,通過明晰產權,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規范交易行為,提高效率。而我國現有的銀行體系,特別是處於主體地位的國有商業銀行在股改上市前,產權結構單一,所有者虛置,即國家的所有權缺位。按照產權理論的要求,我們不難理解,要使產權有效地發揮作用,必須由獲得授權的個人或組織使用它,並且運用資產的全部收益和成本都應歸屬於資產的所有者。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屬於國家,但在實踐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國家行使所有者權益的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沒有一個真正對國有資產負責的持股主體。通過股改上市,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和社會公眾股東,打破這種單一的產權格局,推進多元化產權結構的進程,有利於明晰產權,標本兼治,把國有商業銀行打造為真正的商業銀行。

(二)加速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步伐

以往我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遷更多的是依賴於政府的強制性推動。依靠外部強制性力量的推動固然可在短期內實現制度變革,使其適應一時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過多地依靠行政的強制性干預,容易造成各種利益主體的短期行為,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導致政策、規則、指令等經常性調整,使得執行人無所適從,影響資源的持續優化配置。通過股改上市,引入市場自發性的變革力量,實現產權主體與股份多元化的產權結構,有利於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現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國有商業銀行改造為真正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從表層看,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有助於解決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資本金,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從深層次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化改造,建立經營權、所有權與監管權「三權分立」的經營管理制度框架,可以形成科學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的軟約束問題,使銀行的市場化經營獲得制度上的保證。同時,各產權主體的管理經驗、知識水平和對商業銀行運作的了解把握程度,決定著產權主體正確行使股東權利,從而實現對經營管理者有效的激勵約束。

(三)形成良性的資本補充機制

從眾多的國際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來看,上市對於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增加銀行的流動性以及資本實力、促進銀行的信息披露方面,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國外情況看,商業銀行上市是一種普遍現象,世界上一些規模較大的銀行大多已經上市。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前,通過股改進行的注資、剝離及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較為徹底地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的資本不足與不良資產問題。上市後,國有商業銀行要達到股權明晰、財務透明、管理規范等要求,增強吸收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資金的能力,依靠市場化手段形成良性的資本補充機制,通過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來持續壯大自身實力。

(四)有利於增強國際競爭力

經過近幾年的改革發展,國有商業銀行在觀念的轉變、經營管理水平、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經營效益、資產質量都得以大幅提高。通過上市,構建一套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管理要求,規范銀行的經營,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進程,適應在境內外上市要求的財務核算、報告體系,按照監管機構要求及時進行經營管理信息的真實披露,接受市場的直接監督,必將提升公信力,擴大銀行知名度。國有商業銀行通過股改上市,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有利於增強國際國內投資者的認同,提升境內外資本市場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乃至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信心,從而有利於提升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的投資價值。尤其是國際知名金融集團的加盟,有利於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與國際接軌,縮小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建立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目標。

二、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面臨的挑戰

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金融體制改革的步子一直邁得較為謹慎。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強調了效率導向,卻沒有真正觸及產權制度的核心層面。從現在的情勢看,國有商業銀行進入了資本市場,表明已經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同時也證明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取得較大成效。但是,銀行上市是一把雙刃劍,上市並不代表就必然地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不能為上市而引進戰略投資者,不能僅僅為籌資補充資本而上市;更不能為上市而上市。上市成功不是免費的午餐,只能看做銀行改革發展中邁出的重要而關鍵的一步,而其也必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一)持續保持資產質量與盈利水平,提升經營績效的挑戰

盡管面臨利率市場化與流動性過剩的趨勢,近兩年,為適應我國全面開放金融業而進行股改上市的要求,與國內其他銀行的擴張相比,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速明顯較低,基本控制在10%左右的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處於股份制改革重組階段放貸行為謹慎有關。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深入或改制完成上市,流動性過高可能獲得較大扭轉,上市後的國有銀行貸款投放有望增速。其原因在於通過上市募集資金補充資本,使得資本約束對信貸行為的影響降低,相應的作為公眾銀行,將具有更大的盈利壓力,投資者不可能長期容忍上市商業銀行把資金持續用於低收益的貨幣市場投資,也不會容忍持續過高的資本充足率和過低的資本回報率。可以預計,國有商業銀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上市之後,充足的流動性以及相對較為充足的資本金,必然會推動商業銀行更為積極地發放貸款。資料顯示,僅2006年上半年,中國銀行貸款增加了1705億元,增幅7.6%;中國建設銀行更為典型,貸款增加3570億元,增幅達14.5%,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比重達到54.5%。

在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趨勢明朗、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帶來的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形勢下,如何實現信貸市場的有效投放並嚴格控制和規避風險,做好信貸規模增長與經營績效之間的良好平衡,則是上市後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應該努力創建良好的機制以控制新增貸款出現新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切實提高經營績效與盈利能力,增強競爭能力與競爭意識。若沒有銀行自身經營績效的提高,就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和消化潛在的新增不良貸款,從而滿足監管機構規定的撥備覆蓋率的要求。

(二)股市的多變性帶來經營穩健性的巨大挑戰

成為上市銀行後,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范圍更廣、種類更多、表現更隱蔽、性質更復雜、管理難度更大。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集中在授信審批等信用風險領域,有的銀行雖然也構建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但全面風險管理能力與國際大銀行的差距仍然明顯。上市後的商業銀行能否抵禦股價波動造成的沖擊,這是任何企業上市都將面臨的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意味著經營貨幣的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密切融合,一旦出現匯率和利率大幅度波動,極有可能相互影響。這些風險將會影響上市銀行的品牌信譽、股東收益和自身「身價」,從而對上市銀行的經營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上市改革的進程中,隨著金融脫媒和流動性過剩的加速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加上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同質性,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過度競爭,進一步放大信貸風險與利率風險,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逐漸加大。

能否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金融創新求發展」的全面風險管理體制,進一步拓展上市商業銀行運作空間,增強主動負債的能力,減少或消除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敞口,改善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主動應對市場風險與流動性風險,提高境內外投資者的信心指數,是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適應監管與信息披露要求,增強經營透明度的挑戰

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規定,資本充足率、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是新協議的三大支柱。商業銀行要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就必須遵守巴塞爾協議,同時接受我國銀行業更為嚴格的監督管理要求,達到銀監會按照經營績效類、資產質量類和審慎經營類三大類七項指標對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的評估標准。國有商業銀行在海外上市還需要嚴格按照國際會計准則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執行審慎的會計政策,正確處理國際會計准則接軌過程中的各項關系。同時,作為上市公司,要按照上市地證券監督管理當局和證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將更加統一、嚴格、規范和透明,確保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這對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經營管理信息的透明化是全新而嚴峻的考驗,必然要求不斷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樹立審慎、穩健、透明和合規的經營理念。

三、上市後的現實選擇及對策

通過股改上市引入境內外投資者,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初步實現股權多元化,規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基於境內外戰略投資者、社會公眾投資者和市場的期望,上市成功與否,只能通過商業銀行市場化運營來衡量,只能從為投資者提供的投資回報和客戶的滿意度來評判。為此,要真正成為市場化的主體,必須具備與市場化經營相適應的經營管理能力與風險管理水平,培育和增強持續發展的能力。

(一)徹底轉變經營管理理念

1.樹立為股東創造價值的經營管理理念。對於公開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而言,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海內外市場提出的資本回報要求,即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傳統的「以規模效益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為此,上市商業銀行要樹立市值最大化的觀念,逐步將價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經營管理當中,運用價值管理理念指導經營管理實踐,通過對價值的管理實現業務長期持續的有效發展。

2.強化「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管理理念。「以客戶為中心」體現了現代金融服務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一種經營理念的轉變,即面向市場,以市場運作方式來管理客戶關系,通過有效的分層管理,發現優質客戶,爭取優質客戶,培育優質客戶,並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3.樹立資本約束的經營管理理念。變資產約束為資本約束,促進經濟資本配置的不斷優化。上市後要以實現市值最大化為導向,兼顧短期效益與長期戰略目標,將有限的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管理層級和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有效引導業務發展方向,實現最優化的收益風險組合,實現銀行價值的增值。同時,真正建立以EVA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體制,將價值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各層級,引導其將價值實現作為各項具體業務決策的依據,並以此衡量業務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在客戶取捨、產品定價等方面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1.不斷促進股權結構合理多元化。在確保國有控股的前提下,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促進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上市後,要進一步借用資本市場機制,通過資本的並購和控制,使公司治理中的財產權能靈活地進入或退出交易領域,通過股權或資產的收購、贖買等方式來解決委託—代理關系,形成多元產權主體,規范其運作行為,從而降低非經濟目標在總目標中的權益,真正實現建立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宏偉目標。

2.不斷推進建設「流程銀行」目標。按照「精簡、高效、扁平化」和「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進行條塊組織機構變革,重組經營網點,解決產品部門與客戶營銷的對接問題,全面整合經營流程,建立嚴明的內部權責制度,走出機構重疊、業務混雜、效率低下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實現組織體系扁平化、業務功能綜合化、業務處理集中化、經營管理國際化;建立和完善以董事會(包括下設專門委員會)為主的決策機構、以總經理(行長)為主的執行機構以及以監事會為主的監督機構的有效聯系與制衡機制。

3.改善管理和激勵機制。將管理者的業績和收入掛鉤,採用獎金、分紅、期權等多種激勵手段,實現資本回報也是對管理層股權激勵機制的要求;將員工的業績和收入掛鉤,除了直接獎勵,如業務獎勵、年終獎金等外,還應引人員工持股計劃和期權制度,激勵員工尤其是管理層提高績效,同時著力營造尊重才智的氛圍,創造發揮才智的舞台,培育和鞏固核心競爭力。

(三)提高全面風險管理能力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永恆的主題。在現代金融領域中,能否建立良好的風險管理架構和體系,對風險進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是影響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實施價值管理的必然要求。

1.加強風險分析和預警機制,建立健全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一是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蓋所有業務風險的監控和評價預警系統,並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定期評估;二是建立完善的稽核審計體系,完善專業監督檢查制度,把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的同時將風險由國家獨自承擔轉化為由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等共同承擔;三是建立有效的資本約束、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約束和風險管理約束機制,增強防控風險能力。

2.強化風險的全員全過程管理。風險管理不僅僅是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銀行運營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滲透風險管理,各級管理層和全體員工要把風險管理活動整合到業務活動中。這種整,合建立在細化管理流程的基礎上,特別要研究運營過程中的所有崗位,細化對相關風險的識別、評估、分析、控制和報告等流程,制定具體的實施程序和步驟,增強流程的可操作性。風險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加強溝通,共享信息,通過全員全過程管理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3.提高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保持持續的價值創造能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將全面風險管理概括為對商業銀行各個業務單位和各種類型的風險進行統籌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包含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其他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與資產組合以及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管理體系中,對各類風險依據統一的標准進行測量並加總,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全程式控制制和管理。銀行上市後,任何資產質量的變化都將被真實披露,並直接體現為風險與收益的調整,資產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銀行經營的安全性、盈利的真實性和在市場上的信譽,進而影響到銀行的市場價值。無論從滿足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還是從促進銀行穩健發展和良性運作的角度,都需要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在夯實資產質量方面下工夫。

(四)強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

現代意義上的資產負債管理,概括而言是商業銀行為了在可控制的風險程度內實現既定經營目標,而對其整體資產負債組合進行計劃、協調、控制並據此進行客戶和產品選擇的過程。銀行經營方向和策略的選擇不是憑主觀臆測得出的,要科學測算每一種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必須依靠資產負債管理來實施。

1.計量和管理各類市場風險,建立和完善市場風險計量系統。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於資產負債項目錯配和金融市場要素波動引起的,因此也統稱市場風險。如果過度承擔市場風險或風險管理不善,將有可能給商業銀行造成滅頂之災。資產負債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套風險計量系統,對市場風險進行准確計量和科學管理。

2.實現科學的預期獲利,穩步提高市值。追求盈利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根本出發點,也是資產負債管理的最終目標。但是,商業銀行不應簡單追求短期盈利,而必須實現有戰略目標的持續穩定增長。目前,國際銀行業通常以凈利息收人為短期『盈利目標,而以市值也就是資產負債表未來凈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為長期盈利目標。隨著我國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判斷市場利率走勢的基礎上,謀求短期和長期盈利目標之間的平衡。

3.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平衡關系。借鑒國際先進銀行資金缺口管理方法,通過調整利率敏感和非利率敏感的資產負債組合結構,改變資金缺口的大小,以達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此外,為保證獲得金融市場上存在的比較利益,規避利率風險,創新對沖利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產品,從而有助於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失衡,實現資產負債結構的總量平衡和期限結構平衡。

4.全面實施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著手整合管理架構,即由目前以分行為核算主體的橫向管理體制,漸次過渡到以業務線為核算主體的縱向管理體制,全面推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體系,完全實現市場風險集中管理;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資產負債管理的組織結構,理順管理流程,建立以風險調整為中心的營運決策機制、績效衡量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全面實施資產負債管理。

(五)把握信貸業務均衡有效和階段性發展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信貸業務仍然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拓展其他業務的基礎。股改上市後資本約束和不良貸款控制的硬性要求得以舒緩,高度重視並著手加快信貸創新,拓展優質信貸市場,在支持客戶發展中提高資產收益;是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面臨的現實選擇。

1.創新信貸經營觀念。必須把握信貸經營主線,找准市場定位,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當前,我國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點,這為今後一個時期的信貸結構調整和優質信貸市場拓展帶來新的機遇。在確保已有的優質大

客戶和高端客戶群體的同時,要淡化客戶身份觀念,積極培養優質中小客戶群體,拓展優質信貸市場增長點。

2.創新信貸產品與服務。積極創新信貸產品,實現信貸產品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在信貸產品的研發、創新方面,既要根據市場需求有機地組合金額、利率、期限及擔保方式等要素,根據客戶階段性需求為客戶提供多種信貸產品組合的結構性融資動態服務,更要在貸款審批流程、貸款發放前提條件及附加服務等方面尋找突破。要提高信貸產品技術含量,形成核心產品,提供特色服務,拓展和延伸信貸產品功能,提高信貸業務競爭力。

3.大力構建信貸文化。信貸文化對銀行信貸經營業績有重大促進作用,是信貸業務競爭力的主要資源之一,是減小信貸風險、提高資產質量的重要手段。建設信貸文化的根本點是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客戶經理、信貸人員之間以及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和諧關系,增強信貸隊伍的凝聚力和信貸人員對銀行的歸屬感,建立管理制度化、經營規范化、審貸專業化,重視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的新型信貸文化是防範信貸風險的一道有力屏障。

另外,為加大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步伐,促進經濟金融的和諧發展,將上市後的國有商業銀行打造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銀行,同時要積極推進外部環境的配套建設:一是促進健全金融監管職能。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政府應破除嚴格分業經營的抑制性金融政策,努力推動利率市場化,政府金融職能與商業職能分離,加強對金融業市場約束。特別是證監會和銀監會應聯合加強監管,建立有效的監管協調機制,防範和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風險。證監會加強對股市的監管,避免過度投機導致的股市大幅波動;銀監會加強對上市銀行的監管,規范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的行為,避免紀福星: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面臨的挑戰及對策間接控股或收購。而這就需要政府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改革現有的監管制度安排,對業務日益交叉和融合的金融機構進行統一監管,營造大銀行與小銀行公平競爭的環境,在實施監管中要注重監管程序的規范化和全程化。這樣,既能控制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後的制度風險,又能保證金融運行的高效與公平。二是大力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資本市場的不發展。只有資本市場發展了,銀行體系積聚的風險才能最終得到化解。因此,在我國金融開放過程的同時,必須立足國內,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改變企業的融資結構和資本結構,進而有效地將儲蓄轉化成投資,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三是積極促進研究出台相應政策措施。用法律手段明確界定限制國有上市銀行的公共性經營范圍,國家對上市銀行承擔的公共性業務給予補償;更加明確與上市銀行中國有股產權相關的「責任約束機制」,明確國有產權代表與監管者的職能定位,真正形成上市銀行的所有者和監管者職能分開;變行政方式選擇銀行管理者為市場選擇方式,建立科學的經理人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從用人制度和評價機制上促使經理人注重銀行的逐利性,注重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在稅收等政策方面,也應使國有商業銀行在上市後享受與一般法人企業同等稅收待遇等。

⑦ 工商銀行的償債能力分析畢業論文好寫嗎

1,個人覺得這個話題太大了,不好操作。 首先,你從哪裡收集和整理真實可靠的數據 其次,我們必須花大量時間分析統計數據來形成論點 第三,投資銀行已經在這么做了。如果你再做一次,就不會像其他人那樣專業了 。
2,償債能力是指企業用資產償還長期債務和短期債務的能力。企業是否具備支付現金和償還債務的能力,是企業能否健康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企業償債能力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能力的重要標志。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包括償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能力。企業償債能力,靜態來說,是用企業資產清償企業債務的能力;動態來說,就是用企業資產和業務流程創造的收益償還債務的能力。
拓展資料:
一、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到期債務(包括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到期債務能否及時償還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償付能力的分析,可以考察企業持續經營的能力和風險,有助於預測企業未來的收益。企業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
二、根據現行國家財稅制度的規定,償還貸款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可用於償還貸款的利潤、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攤銷以及其他償還資金來源。 用於償還貸款的利潤一般為提取盈餘公積金、公益金後的未分配利潤。股份制企業如需向股東分紅,應將分配給投資者和投資者的利潤從未分配利潤中扣除,再用於償還貸款。
三、資產負債率,又稱負債率或負債經營比,是指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率。用於衡量企業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用於經營活動的能力,反映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性。這個比率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之一。

閱讀全文

與中國工商銀行股票分析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賬戶可以購買創業板股票嗎 瀏覽:955
中石油股票開盤時間多嗎 瀏覽:659
2017第一家退市的股票 瀏覽:89
發行股票重組會計處理 瀏覽:692
股票的有效指標是什麼意思 瀏覽:454
中天科技股票預測 瀏覽:947
大智慧股票池沒有數據 瀏覽:203
新安股份最新股票消息 瀏覽:35
長江證券股票牛叉查詢 瀏覽:823
股票不同指標 瀏覽:804
凌霄泵業股票列年業績 瀏覽:95
中國式家長股票 瀏覽:620
鋼鐵股票最近走勢分析 瀏覽:226
月星科技股票 瀏覽:52
紫金商業銀行股票 瀏覽:35
姚明投資了哪些北斗股票 瀏覽:633
創業板的股票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75
招行手機銀行關聯股票帳戶 瀏覽:288
股票分紅的條件限制 瀏覽:56
宇通客車股票長期持有怎麼樣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