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香港地鐵股票00066

香港地鐵股票00066

發布時間:2023-02-13 04:01:07

Ⅰ 香港地鐵從迪士尼到寶林多長時間

香港地鐵從迪士尼到寶林11分鍾。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迪士尼到寶林,途徑油塘、調景嶺、將軍澳、坑口、寶林,共5站,全程耗時11分種。

Ⅱ 為什麼香港地鐵能夠盈利

港鐵物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總工程經理溫志華認為內地移植港鐵公司開發模式的困難之一在於,內地軌交建設、運營主體與 地鐵上蓋的物業開發、管理主體是相分離的;前期規劃時,很難統一。 IC 資料

作為全球少數幾家能夠盈利的地鐵運營商,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00066.HK)是內地不少地鐵建設城市心儀的合作對象。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13個具有示範性的PPP項目(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案例,其中第一項就是港鐵公司參與的北京地鐵4號線項目。

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為,北京地鐵4號線是中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首個PPP項目,「有效緩解了當時北京市政府投資壓力,實現了北京市軌道交通行業投資和運營主體多元化突破,形成同業激勵的格局。」

經濟保增長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正力推基礎設施建設PPP模式。

港鐵公司中國業務首席執行官易珉向早報記者表示,「按照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的新項目,中國差不多要有40個城市修地鐵。一個軌道公司,如果單純依靠票務收入,其實是很難盈利的,也會對當地財政形成負擔。」

根據官網資料,除了北京地鐵4號線,港鐵公司在內地還參與建設及運營了北京14號線、深圳市軌道交通4號線(龍華線)和杭州地鐵1號線。

今年2月,港鐵公司作為股東之一的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還草簽了北京地鐵16號線PPP項目的特許經營協議,京港地鐵公司將參與該線的投資、營運及維修。

在海外,港鐵公司則參與、運營及管理英國倫敦鐵路系統London Overground、澳大利亞墨爾本鐵路、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及來往斯德哥爾摩和歌德堡的高速鐵路服務。

港鐵公司董事局非執行主席錢果豐表示,「我們在內地的業務比預期中要好。我們希望從一個香港本土的企業,成長為跨國性的企業。」

據了解,目前內地不少城市都已經和港鐵公司展開接觸,意圖引入其運作模式。

盈利靠的是

「軌道交通+物業」

港鐵公司的前身為香港地下鐵路有限公司,於1975年成立。截至2015年年中,港鐵公司的市值約為2109億港元,其中政府占股76.7%。

從全球范圍來看,地鐵虧損都是常態。比如,國內地鐵運營里程最長的北京,2007年至2013年,北京市政府共計補貼地鐵運營公司各類財政資金221億元,主要用於彌補線路基本運營虧損、設備設施更新改造支出。

但是在香港,港鐵公司不僅不需要政府補貼,反而能夠盈利。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港鐵公司運營香港9條市區鐵路線及一條機場快線,並在新界西北提供輕軌服務,總長約221公里,工作日日均運量超過546萬人次,佔香港公共交通總運量的48.1%。此外,港鐵公司還在香港之外的6個城市運營鐵路,全球員工超過2萬名。

易珉告訴早報記者,「從全球看來,軌道交通其實是不賺錢的,不盈利的,港鐵過去36年之所以盈利,靠的是R+P(軌道交通+物業),它的盈利一多半來自於地鐵上蓋的物業開發,物業租賃和管理。」

事實上,港鐵的模式是歷史的選擇。40年前,香港人口快速增長,基建不到位,房屋嚴重短缺,交通更是擠得水泄不通。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決定興建全新的地下鐵路。另外,為了緩解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政府決定以商業原則經營鐵路,以地鐵上蓋及周圍的土地發展來提供所需資金,「軌道交通+物業」應運而生。

港鐵公司城市規劃主管姚展對此深有感觸。「軌道交通的投資跟一般的投資不一樣,它的前期資金很大。建好以後,營運的時候也要不斷地做投資追加資產更新,比如港鐵2014年的利潤為116億港元,我們必須要投入60億港元對軌道系統進行維修、更新,要不然,零件、系統就會老化發生問題。」

姚展認為,港鐵公司的成功在於發現了一個規律。「地鐵運營還要按照市場來收費,不能你自己隨便收費,但是沒有競爭力的票價就會虧本,這是一個矛盾。不過地鐵跟公交、巴士不同的是,鐵路能夠帶來一些延外的經濟效應。一旦建了車站以後,旁邊的地價會因為交通方便而提升,如何去回收增加額外的效益是一個很好的課題,香港採用軌道交通+物業的模式來回收這個價值」。

究竟如何回收這個價值?姚展透露,「港鐵操作的程序是這樣的:在建一條新線的時候,香港政府先做規劃,覺得要建這條新線了,然後做可行性研究,找出資金缺口如何。比方說要建一條地鐵需要500億港元,將來收入跟支出是如何,最後算下來可能資金缺口是200億港元,那麼就來填補這個資金缺口。」

然後港鐵公司開始參與,找出一些地塊,這些地塊政府給港鐵開發,政府會測算其將來能夠得到的利潤,並且這個利潤要能夠填補地鐵建設的資金缺口。

賣票收入僅佔15%

香港的南港島線(東段)就是這個操作思路。

姚展告訴早報記者,「當時政府聘請兩個顧問團來討論,我們說要填補南港島線(東段)資金缺口,我們要某塊地,上面的樓面面積是多少,政府就聘請專業公司來估算,他們覺得沒有吃虧就跟我們簽合同,給我們這個地塊,把軌道一起捆綁,給我們運營權,這些地給我們的時候不是無償的,我們是要給地價的,並且是按市場價格來付地價的。」

這其中還有玄機。「付了地價的話,我們如何能夠從中得到利潤去填補資金缺口呢?奧妙的地方在於我們支付地價是按這塊地假如沒有地鐵進入的時候計算的。比如,這塊地政府要拿去市場賣100億港元,我們跟他們談付100億港元,然後港鐵公司自己籌集資金來建地鐵,但是我們建好地鐵站後,要把這個地的價值提升到150億港元,那50億港元完全是我們建地鐵得來的正值,於是我們就把50億港元全拿去填補資金缺口,另外一塊地也是這樣。」姚展透露。

在這種模式下,香港地鐵無需政府投入資金、補貼運營或者擔保貸款。港鐵公司自負盈虧,承擔所有的建設、運營及維護成本,此外,港鐵公司還統籌所有地鐵及房地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集約用地。

目前,港鐵公司在香港共計投資及營運諸如圓方百貨(Elements) 在內的13個商場,管理包括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在內的多個高端寫字樓及住宅。其在43個地鐵站點物業總開發面積達1300萬平方米,並保留27萬平方米作為出租用途,投資物業市值超過640億元。

姚展告訴早報記者,「我們的軌道網路有87個車站,其中大概有一半的站點有物業開發,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建好的跟規劃的物業開發共1300萬平方米,1300萬平方米是多大?比如IFC(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18萬平方米,有88層高,1300萬平方米就是大概這樣70棟高樓。」

對於物業開發,港鐵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秘籍。「那就是高密度,人要多;多功能,有酒店、辦公樓、住宅;人性化設計,車站跟物業無縫對接;做好規劃,分期開發,劃分不同的項目給不同的開發商,以降低風險。」姚展說。

年報資料顯示,2014年港鐵公司總收入401.56億港元,但是利潤高達116億港元,這其中物業板塊貢獻最大:車站租務佔28%,物業開發佔31%,物業租賃及管理佔24%,票務收入僅僅貢獻15%,內地及國際業務佔2%。

事實上,雄厚的財力也是港鐵公司良好服務和運營的保證。姚展表示,「我們的頂級服務依靠於我們地鐵資產的日常保護,例如2014年我們維護設備更新就大概花費60億港元。另外,整體港鐵網路的列車按照編定班次行走的可靠程度及乘客車程准時程度均達到99.9%的水平。這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財務基礎支撐。比如我們員工的待遇就很有競爭力。」

港鐵公司提供給早報記者的資料顯示,對香港政府來說,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政府通過向港鐵轉讓土地所獲得的收益為978億港元。

對香港社會來說,港鐵公司除了為香港市民貢獻了一個高效、優質、票價合理的軌道交通系統,還為眾多香港市民構建了能夠滿足衣食住行各項生活需求的優質社區,同時也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而對港鐵公司本身來說,也從中獲得了持續穩定的財務回報。

據悉,港鐵公司目前的負債率僅為7%,遠遠低於其他國內外地鐵公司。

內地復制之難

港鐵公司眼下的業務增長策略是大規模擴展在香港的鐵路網路及在中國內地和海外的鐵路相關業務。

針對港鐵公司的模式,錢果豐認為,「這個模式能否移植還要看所在城市當地的政治環境、生態,不能直接照搬,但是有些地方是能夠模仿一些的。我們在內地現在的布局主要是在北京、杭州、深圳,我們挑選的總是一些經濟水平比較高一點的地方,還有就是在管制水平方面是較為透明的地方。」

公開資料顯示,港鐵公司從1992年起就為內地地鐵同行提供技術咨詢、人員培訓等服務。2005年,港鐵公司及合作夥伴與北京市政府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投資並運營北京地鐵4號線。

2011年,港鐵成功購得深圳地鐵4號線龍華車輛段一期地塊以進行住宅及商業物業開發。該項目的總發展成本預計為40億元,對港鐵公司來說意義重大。

港鐵物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總工程經理溫志華告訴早報記者,「這個項目是港鐵公司在內地的第一個綜合開發的項目。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可以把整個『軌道交通+物業』模式,包括怎麼去好好利用這個土地,怎麼去提供一個更便捷的交通,引到內地來,做一個示範的項目。」

不過,目前想在內地移植港鐵公司的開發模式還有不少困難。

溫志華認為,「第一就是因為在內地,軌道建設、運營主體與物業開發、管理主體都是分開的。由於是不同的主體,在做前期規劃時,很難去統一,而在香港,我們是不分開的,我們做統一的規劃、統一的開發、統一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在做『軌道交通+物業』綜合開發時,相對還是會面臨一些問題,在協調成本方面,在整個建設過程當中也會有一些安全的隱患。」

另外就是土地的問題,溫志華表示,「在內地地鐵上蓋土地還是要通過招拍掛來獲得土地開發權,這也容易存在不穩定的因素。」

此外,香港開發軌道交通物業的前提,是政府掌握著地鐵上蓋的土地資源,而這在內地一些城市不一定存在的。

港鐵物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超透露,在深圳龍華線項目上,「港鐵2004年進來的時候,我們和深圳市政府在做軌道規劃的時候進行討論,做了整體的優化調整,包括土地的功能、強度、密度,怎麼樣跟周邊的社區進行集合等。我們當時在做優化的時候,不僅考慮我們軌道站旁邊的優化,實際上是把整個區域,整個交通網路,怎樣跟公交車接駁,綠地、教育、醫療、公共用地等,都要完全統籌地考慮。」 而這也是深圳項目成功的關鍵。

易珉告訴早報記者,「現在內地修一公里地鐵大概需要10億元人民幣,而運行一公里地鐵一般需要50個人左右,一個有150公里到200公里地鐵的中等城市,一年運營成本會達到幾十億、上百億元人民幣。光靠財政扶持,很難持續發展。」

在易珉看來,雖然目前內地復制港鐵模式有難度,但是改變傳統的地鐵開發模式也勢在必行。

Ⅲ 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香港地鐵公司股票價格是多少

港鐵公司 (0066.HK) 香港$38.55
市盈率14.33
息率2.60%

Ⅳ 600834(申通地鐵)後市如何股票高手進

600834申通地鐵走勢明顯較弱,建議觀望,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7億元,同比減少10.08%;實現營業利潤1202.11萬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71.35萬元,同比減少79.33%和47.72%;基本每股收益0.05元,同比減少47.37%。

申通地鐵上半年凈利同比下降48%

後市還有走高的可能,但不建議追漲,等大盤走穩了再進也不遲。

Ⅳ 香港八達通樣樣通

八達通:
八達通是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晶元內置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卡片,替卡片充值後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八達通在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最初只應用在巴士、鐵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後來陸續擴展至其他行業,包括商店、食肆、停車場等業務,也用作學校、辦公室和住所的通行卡。充值的方法也由最初的充值機,擴展至商店付款處和以信用卡、銀行賬戶自動轉賬。

八達通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電子貨幣之一,普及程度也是全世界最高,並成為全球多國發展電子貨幣系統的重要案例。截至2005年,香港總共流通1240萬張八達通,每日交易宗數也超過800萬。八達通卡公司憑此經驗取得在荷蘭和中國長沙發展電子收費系統的合約,並計劃未來與深圳地鐵的深圳通互相通用。2007年初,八達通被揭發多次在市民的銀行賬戶中錯扣存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引起金管局介入調查,並發現錯扣錢事件較八達通公布的更多,責成八達通公司向市民退款。

名稱及標志:
八達通的中文名稱,字面的意思是「憑卡可以四通八達」。中文的「八」可以代表「很多」,也因其與「發」諧音被視為幸運數字,也與「發達」諧音。八達通的「八達」取自成語「四通八達」,代表一卡在手到處通行。這個名稱是1996年的征名比賽中,由地鐵公司前主席蘇澤光選出來的冠軍作品。而八達通的英文名稱Octopus(八爪魚之意),則呼應中文名稱的「八」字。八爪魚的觸腕可以同時抓取很多東西,代表八達通可以同時應用於不同種類的交易。

八達通的標志是一條打斜的莫比烏斯帶,既像阿拉伯數字的8,又像無限的符號∞。前者在於與八達通的名稱呼應,後者的意思則在於代表八達通的「無限」功能。

標志圖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topusFrontNew.jpg&variant=zh-cn

歷史:
香港地鐵在1979年通車後一直使用一張循環再用的磁性塑膠卡片作為車票,這類車票可分為單程車票及儲值車票。九廣鐵路也於1984年開始使用這種卡片作為車票,並名為通用儲值票。

到1989年,香港通用儲值票已經伸展到九巴、城巴接駁地鐵及九鐵的服務,另外還應用到一些非交通類的服務上,例如在快餐店或自助證件相機付款等等。

地鐵最終決定採納更多先進的科技,他們於1993年宣布將會採用一種不用接觸操作器就能付款的智能卡。為了令到更多人接受,地鐵及九鐵於1994年邀請了城巴、九巴和油麻地小輪成立聯合公司,命名為聯俊達有限公司(於2002年1月重新命名為八達通卡有限公司)。不過當時香港島主要的公共交通營運者——中巴卻拒絕參與。1996年,這個電子貨幣系統正式被命名為八達通。

經過三年的試用期,八達通系統終於在1997年9月1日正式啟動。同年年底,八達通只經過短短3個月便已發行了300萬張。八達通最初只能於聯俊達有限公司五間公司的營運路線使用,但到1999年,八達通就擴展到非公共交通的零售服務,同年推出自動充值服務及八達通手錶。2000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發放許可證給營運者,並移除八達通非交通類業務不得多於15%的限制。在2001年1月,剛宣布放棄經營渡輪事業的油麻地小輪簽署新股東同意書,同意將股份讓給新世界第一巴士和新世界第一渡輪。同年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由虧蝕轉為盈利。

在2003年6月29日八達通另外一個新功能啟用——香港政府決定使用八達通系統取代全香港18,000個泊車付款器。這次行動最後在2004年11月21日完成。在差不多的時間,很多政府的公共設施包括公共游泳池、體育館也開始使用八達通系統。在2003年11月,八達通公司得到一張價值1.2億歐元的合約,提供不用接觸操作器就能付款的技術於荷蘭的公共交通系統、合並該國公共交通的收費系統(這些公司包括NS、RET、GVB及HTM)。

2005年11月,八達通推出一項名為「八達通日日賞」的優惠計劃。八達通使用者只要在指定商店內(包括惠康超級市場、UA院線、屈臣氏個人護理商店及麥當勞等)購物,可用八達通或現金付款,然後使用已申請八達通日日賞計劃的八達通卡儲值積分。

應用技術:
八達通系統使用了Sony的13.56MHz FeliCa RFID晶元及其他相關技術。香港是世界首個將此技術用於公共交通工具收費系統的地區。八達通的非接觸式智能卡設計,令使用者只需接近八達通讀卡器即可進行交易,並不需要直接的物理接觸(例如將整張卡插入讀卡器)。而資料的傳送速度方面,每秒鍾傳送212 kbit的訊息。而已被香港市場淘汰的電子貨幣系統Mondex及Visa Cash,既是接觸式智能卡,每秒鍾亦只能傳送9.6 kbit的訊息,所以亦難免被八達通取代。

整個八達通系統是由一間總部位於澳洲珀斯的ERG Transit Systems設計。而整個系統的設計、建造、營運及維修等工作,都是由ERG負責的。

使用方法:
八達通是一種非接觸式智能卡,在電子貨幣中使用上非常方便。無論進行交易還是充值,操作都十分簡單。

交易過程:
使用八達通付款時,使用者只需將八達通卡放近閱讀器,款項會自動扣除。交易時間平均只需0.3秒。交易完成後,讀卡器會發出「嗶」的聲音,顯示屏會顯示被扣除的金額及卡的余額。通常支付優惠收費時(例如巴士的小童及長者收費),「嗶」的音調會較高。而更高音調、更長時間的「嗶」聲,則代表交易未能完成,閱讀器的紅燈會亮起,常見原因是卡並未對准閱讀器、交易時余額等於或低於HK$0,或交易後余額會低於HK$-35。

閱讀器能自動判斷適當的優惠收費,如積分計劃、轉乘優惠及「地鐵特惠站」等。由於八達通是非接觸式智能卡,所以就算隔著幾毫米的普通物料(如塑膠和皮革等),閱讀器也能感應得到,所以只需拿起錢包、手袋甚至是把衣服的袋子放近閱讀器,也能進行八達通交易。

增值:
幾乎所有設有八達通閱讀器的商店都可為八達通充值,包括「七·十一」便利店、OK便利店、百佳超級巿場、惠康超級巿場、麥當勞、美心快餐、大家樂、大快活等快餐店。地鐵、九廣東鐵、九廣西鐵全部車站的充值機和票務處,九廣輕鐵部份車站站內的充值機和客戶服務中心,以及九巴、新巴和新渡輪(離島航線)的客戶服務中心等亦有提供充值服務。

每張八達通卡最多可儲值港幣1000元。另外,就算交易金額比卡內余值金額為大,只要差額不大於HK$35,仍然可以在毋須充值的情況下,進行該次交易。換言之,八達通卡最大負數儲值金額是港幣35元。這容許卡主在儲值金額不足的情況下,仍能乘搭香港大部份交通工具或購買商品。

適用地點:
八達通幾乎適用於香港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部分大型連鎖店,例如便利店、快餐店及超級市場等。香港許多新款自動售賣機亦接受八達通付款,包括收費電話亭及自助攝影機。此外,部份自助影印機也支援使用八達通收費,包括大部份香港大專院校的圖書館及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分區圖書館。就連前往中國大陸旅遊的旅遊保險也可以在九廣東鐵部分車站使用八達通購買。由2006年8月14日起,更可於深圳零售商戶(暫時只有大快活)使用八達通付款、澳門亦由2006年12月10日起開始接受香港八達通付款。

折扣優惠:
當使用八達通時,香港地鐵和九廣鐵路會收取比單程票便宜的車費。例如當乘坐香港地鐵由東涌到柴灣,使用八達通收費是HK$23.10,使用單程票收費是HK$26,總共便宜了HK$2.90。

部份交通工具亦為八達通使用者提供車費優惠,而該等優惠並不適用於現金付款。例如九巴、新世界第一巴士及城巴為每程車費多於HK$15或HK$10的路線提供即日回程九折或九五折的八達通專享優惠。此外,接駁鐵路與其他交通工具的八達通轉乘優惠,新巴、城巴的八達通即日來回乘車證優惠,以及新巴、城巴部分路線的八達通短程雙向分段收費也是八達通優惠的一些例子。

不同的八達通讀卡器設計配合不同折扣優惠的操作。巴士上的讀卡器有四個按鈕,一個是即日來回乘車證優惠,一個預留作擬推出的日票優惠,以及有一個取消鍵,還有一個預留位置可加入第三種優惠。小巴及新大嶼山巴士方面,讀卡器有一個按鈕為雙向分段收費而設,於部分路線,乘客可自行按鈕選擇適合的分段收費。

八達通退還:
由於八達通是香港的特色之一,故吸引了大量遊客,包括了中國大陸的自由行遊客,購買以作留念。但亦有不少遊客會在離開香港前退還八達通卡,為應付遊客短期內退還的龐大行政費用,由2004年11月1日起,八達通公司會向購買卡後3個月內退還卡片的使用者收取HK$7作為手續費(5年內退還的個人八達通則是HK$10)。該公司也提供了「收藏版」八達通卡,主要對象是遊客等想購買作紀念收藏的人。

種類及形式:
八達通在香港地鐵和九廣鐵路各車站及機場均有出售,購買時需要繳付港幣50元的按金和20至100元的預付票值。按金於退還八達通卡時退回。一般八達通是匿名性質,毋須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即可購買。使用者遺失了這張八達通,只會遺失了卡內的儲值金額,並不會遺失其他任何個人資料。除了三種為不同身份的人士而設的一般八達通,八達通公司亦有發行個人八達通。

不同種類的八達通:
小童八達通:售價HK$70 面值HK$20 適用於年齡介乎3至11歲的兒童。使用小童八達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小巴及部份屋村巴士除外)可以有半價優惠。
小童八達通圖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topus-card-child.jpg&variant=zh-cn

學生八達通(已停止發行):售價HK$100 面值HK$50 12至25歲的學生使用此八達通乘搭地鐵可享優惠。現已被個人八達通取代,此卡現可當一般成人八達通卡使用。
學生八達通圖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lue_Octopus.JPG&variant=zh-cn

成人八達通:售價HK$150 面值HK$100 適合於任何年齡的人士使用。
成人八達通圖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topusFrontNew.jpg&variant=zh-cn

長者八達通:售價HK$70 面值HK$20 適用年齡視乎不同商戶的規定(城巴的適用年齡是60歲以上、九巴的適用年齡是65)。長者優惠不適用時會作成人收費。
長者八達通圖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topus-card-elder.jpg&variant=zh-cn

個人八達通:個人八達通需要注冊,上面可以印有使用者的照片。多用於進入大廈等設施,或用於取代學生八達通。
個人八達通圖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topus-card-person.jpg&variant=zh-cn

個人八達通:
個人八達通是八達通公司發行的一種非匿名的八達通卡。卡上印有持卡人的姓名,持卡人的相片也可以印上,亦儲存了持卡人的年齡以判斷所屬的年齡組別(小童、成人或長者)。而學生身份則需要另行申請,合資格的介乎12至25歲的香港全日制學生均可申請。現時個人八達通已經取代已停止發行的一般版學生八達通。截至2005年3月,總共有三十八萬人持有個人八達通。

除了一般八達通的基本功能外,個人八達通亦可作為一張鎖匙卡,用於進入住宅及商業大廈等設施。而當個人八達通遺失時,持卡人可以即時報失,該卡的運作便會於報失時間起計六小時後被凍結,以免該卡被盜用。而香港城市大學及超過五十間中學亦使用個人八達通作為點名紀錄出席率,及學校圖書館借書的用途。

個人八達通也可以享用自動充值服務。八達通持卡人可以登記使用本地銀行賬戶或信用卡為八達通自動充值。當八達通的剩餘儲值金額低於HK$0時,便會自動充值HK$250或HK$500,每24小時只能自動充值一次。截至2005年,20間本地銀行,包括匯豐銀行和中國銀行 (香港)等,均提供這項服務。

紀念版八達通:
八達通公司不時會發行一些特別版本的紀念版八達通,通常是藉著一些特別節日或事件時發行。它們通常價值為HK$100,內有HK$10面額。雖然不能夠退還,但可以當作一般八達通使用。

特別用途八達通:
香港地鐵推出了一套「機場快線遊客八達通 — 三日香港交通通行證」,共有兩個版本:

三日無限次乘搭香港地鐵,及一張機場快線免費單程票,收費HK$220

三日無限次乘搭香港地鐵,及兩張機場快線免費單程票,收費HK$300
以上包括港元50可退還按金。

另有「機場員工八達通」,專為機場員工而設,提供機場快線的價錢優惠。

非卡類八達通:
八達通公司由1999年起,出產融合八達通功能的「八達通手錶」。這類腕錶鑲嵌了八達通的晶元。使用者在使用八達通付款時,只需將手錶掃過讀卡器便可。這些手錶可於香港地鐵的客戶服務中心及部份便利店購買得到。截至2003年5月31日,總共有11482隻八達通手錶流通於市面。

諾基亞也於2002年推出了「八達通諾基亞手機電池蓋」,使一部手提電話成為八達通。這款電池蓋專為Nokia 33xx手提電話而設的,包括較熱門的Nokia 3310。

營運者:
八達通收費系統由香港地鐵公司(最大股東,擁有超過50%股權)、九廣鐵路公司、九龍巴士有限公司(九巴)、城巴有限公司及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油麻地小輪)合資成立的聯俊達有限公司(2002年改名為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發展及管理。油麻地小輪原持有的股份於2001年轉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巴)和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新渡輪)持有。雖然這是商業業務,但是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的實際最大股東卻是香港政府,因為香港政府擁有地鐵公司的四分之三和九廣鐵路公司的全部股分。

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已經伸展他們在香港的業務,同時也贏得多項合約去擴大八達通在香港以外的業務,業務包括荷蘭和中國長沙。

該公司負責處理八達通系統與商戶間的交易。最初,八達通卡是根據香港《銀行業條列》下的「豁免卡」條款營運,非交通交易只能佔八達通卡交易總數的15%。其後,香港金融管理局向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發出「接受存款」牌照,容許八達通卡的非交通交易比例增至50%。根據金管局,八達通系統的儲值達4.16億港元(2000年數字)。

於2005年10月,該公司進行重組,並成立八達通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持有包括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及八達通獎賞有限公司等五間附屬公司。除原八達通卡有限公司外,其餘都是新成立負責非付款業務的附屬公司,業務包括∶由八達通獎賞有限公司發展及經營的獎賞積分計劃「八達通日日賞」、顧問服務、客戶研究服務等。
八達通股權分佩圖表解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OCP.PNG&variant=zh-cn

普及情況:
八達通系統於1997年啟用,啟用後三個月已發行近300萬張。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香港地鐵及九廣鐵路規定所有儲值票須更換成八達通,否則儲值票就會變成廢票,令經常乘搭兩鐵合共約每天3百萬人次乘客轉用八達通。另一原因就是1997年的硬幣短缺,因為人們認為香港的舊硬幣會升值,所以很多人都把舊硬幣儲起來,不用使用零錢的八達通於是受到歡迎。

不過,由於八達通於1997年8月開售後便旋即搶購一空,結果令到本來已停售的通用儲值票重新推出,並利用個人八達通卡來用作臨時成人八達通卡。但該等臨時成人八達通卡背面的顏色是白色,沒有印任何圖案,至1998年末,因八達通的供應重新充裕起來,故各公司於1999年1月1日起,停止接受以通用儲值票繳費。

1998年11月,八達通已經發行了460萬張、2002年1月,總發行量達到900萬張。

八達通系統逐漸在不同交通工具中提升應用率。2000年,九巴透露絕大部份的巴士車費是以八達通收取,只有極少部份是靠輔幣收取。這是由於巴士車費不設找贖,以輔幣付款比較麻煩。例如於2005年的標准,過半數的紅隧過海線是收費是HK$8.9,就需要至少六個輔幣(一個$5、一個$2、一個$1、一個$0.5及兩個$0.2)。由於上車前不用花時間准備輔幣,使用八達通比使用現金方便得多,成為八達通迅速普及的主因之一。

另一個八達通系統成功的原因,是在於其廣泛的通用性。不像其他城市的交通付款卡各自為政,香港的八達通通用於所有交通工具,也成為不少大型店鋪的電子貨幣收費方式。一張八達通便可應付日常大部份的小額交易。Suica(JR東日本)及ICOCA(JR西日本)這兩個電子貨幣系統都嘗試學習八達通這個優點。

2005年,香港總共流通1240萬張八達通,每日交易宗數也超過800萬,每日交易額超過6300萬港元,接受八達通的商號超過300個,及有超過50000個八達通讀寫器。而逾95%介乎12歲至65歲的香港市民均擁有最少一張八達通卡。

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戴勇牧表示,最近將八達通打入3個新市場,包括洗衣店、沖印,以及在沙田浸信會用於崇拜的點名、報讀課程及小賣部等。

計算錯誤:
2007年,八達通的運作系統踏入十年後,傳媒陸續披露多宗被扣錯車資及錯誤充值的新聞,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其中,2007年初,有乘客發現利用易辦事為八達通充值時,雖然不能成功充值,但八達通仍然從市民的賬戶扣除數目,2007年2月4日八達通指系統錯誤是源於2006年12月5日的網路提升工作,發現共有571次交易雖然未完成,但客戶同樣遭扣錢,涉及金額達14.24萬元。當時傳媒質疑八達通為何不全面撤查事件,但八達通堅稱扣錯錢問題是與系統更新有關,毋須調查12月5日前的交易。

不過,由於八達通屬接受存款機構,在香港需要被金管局按照《銀行業條例》監管,金管局於是就事件要求八達通提供受法律約束的報告。2007年2月16日,金管局公布,八達通在系統更新前已有扣錯數情況,並委任一顧問向八達通提供意見,金融管理專員亦經咨詢財政司司長後,委任中大商學院教授陳志輝為顧問,向八達通公司提供意見。

金管局建議內容包括:

八達通卡公司事務、業務及財產的管理,以確保在八達通卡公司的運作上(包括但不限於扣帳及充值交易的程序)對八達通卡持有人的利益有適當的保護及保障;
與獨立核數師報告有關的事項;
有關實施獨立核數師報告可能提出的任何改善措施的建議。
金管局亦責成八達通卡公司檢討所有有關交易,並主動及即時向有關客戶退款;向公眾披露所有有關資料;繼續暫停地下鐵路及九廣鐵路車站的易辦事充值交易,並在切實可行的范圍內盡快採取行動,將有關范圍擴展至兩鐵車站以外的所有易辦事充值交易,直至查出及解決所有有關充值失效及退款安排的問題為止;向公眾披露有關處理這些事項的進展。

未來發展:
深圳:
地鐵公司已簽訂了深圳地鐵的自動收費系統的合約,研究如何令八達通可於深圳地鐵使用。這涉及貨幣的自動兌換,如何將人民幣金額轉化為港幣金額。

至於在交通工具使用八達通,現階段未有進展,因為深圳的運輸工具各有各的系統,在商討上有很大困難,且暫時內地只准許八達通在零售方面拓展業務。另外,由於在香港以外並無充值服務,市民只能用銀行或信用卡作「自動充值」,現時的充值額已調升至500元一天。

澳門:
除零售外,他們亦正准備開拓澳門八達通卡,以澳門元結算,供澳門市民使用,但要待澳門金融管理局發出牌照才能開展(有消息指已經發出牌照)[來源請求]。雖然八達通暫時未能在澳門乘搭交通工具時用於繳付車費,但在2006年12月10日,位於澳門水坑尾街和金莎娛樂場的肯德基澳門分店已經宣布接受以八達通付款,收費以一港元兌一澳門幣計算。而在澳門的交通工具上,因當地已有一種電子貨幣系統—澳門通,因此八達通與有關公司接觸,研究合作的機會。

其他:
八達通還聯合日本JR東日本和新加坡進行FeliCa的共享試驗。要是試驗成功的話,不單能以一張智能卡搭乘香港、珠三角地區、日本、新加坡的交通工具,還有機會成為世界首個的國際共通的電子貨幣系統。不過保安、規格共同化、國際間的通訊的可靠性、處能龐大情報的能力等等課題仍有待解決。

統計數字:
截至2007年1月,共有1475萬張八達通卡在香港市面流通

透過八達通進行的交易次數每日超過1000萬宗, 每年交易額達282億萬港元

超過95%年齡介乎16至65之間的香港市民均有使用八達通

全香港有超過5萬部八達通讀寫器

全香港有超過426個商戶接受八達通付款

最新資料來源:
八達通官方網頁
www.octopuscards.com/corporate/aboutus/tc/index.jsp

Ⅵ 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的股東介紹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BII)是由北京市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資,在原北京地鐵集團公司基礎上改組成立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北京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融資和資本運營。
公司擁有或通過控股公司擁有北京地鐵運營線路142公里,日均運量270多萬人次;2007年,公司陸續投資建設地鐵9號線、亦庄線、10號線二期、8號線二期、大興線、6號線等6條軌道交通新線項目,投資總額將達743餘億元。
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BCG)重組成立於1995年12月,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國以「城市建設、運營、服務商」定位的大型國有企業。下轄市政基礎設施、房地產、金融、工業科技、商業貿易和旅遊酒店六個產業經營集團。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房地產領域已形成了相當的產業規模和良好的知名度,其中水務和房地產業已躋身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
香港地鐵有限公司(MTR)前身為創立於1975年的地下鐵路公司,主要業務為營運集體運輸鐵路系統。地鐵股份於2000年10月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香港特區政府持有地鐵公司76%的股份。
公司經營著全球盈利能力最佳的香港城市鐵路系統。到2006年末,公司總資產為1204億港幣,2006年營業額為95.4億港幣,未計折舊前鐵路及其相關業務的利潤達52億港幣。
香港地鐵每日平均載客量超過二百四十萬人次,被譽為全球最卓越的鐵路系統之一,在可靠程度、服務質素及成本效益方面表現出色。

Ⅶ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模式有哪些

世界范圍內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模式

自1863年1月英國倫敦開通第一條城市地鐵以來,全世界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的170多座城市建有地鐵,共開通了約500條線路,總長度約10
000公里[3]。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在軌道交通的投資和經營領域中逐漸形成了幾種特點鮮明的模式,其探索、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對我國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軌道交通是准公共產品,有很強的公益性,決定了其不可能作為商業產品,通過市場競爭獲得資金來源和健康發展,政府通常要參與地鐵的投融資和經營活動[4]。從政府參與程度、參與方式的不同,軌道交通管理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國有國營模式

國有國營模式是指由政府負責地鐵投資建設,所有權歸政府所有,運營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負責。法國巴黎、德國柏林、美國紐約等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都採用國有國營模式,這也是我國地鐵建設的主要模式。

法國城市公共交通以城市交通管理委員會為管理機構、城市交通服務區為責權范圍,城市交通稅為資金來源,這三者相互支持,構成了其地方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與管理機制的基礎。巴黎地鐵的投資來源主要是政府直接投入和市政當局設立的特別交通稅。該稅收將專項用於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維修以及支付融資成本。在項目建成後,由大區公交公司統一經營。由於巴黎市地鐵票價定位較低,票款收入與經營費用無法對沖。但巴黎的公交車盈利。公交公司以公交車的盈利補貼地鐵的虧損,在此基礎上實現財務的總體平衡。巴黎模式的特點是:政府設立專項建設資金(專款專用),以確保地鐵的建設投資和債務的償還;票價定位以吸引客流為主要目標;採取大公交混業經營,實現地鐵經營的財務平衡。

同樣,德國各城市的地鐵輕軌建設資金60%出於聯邦政府,其餘由州、市政府承擔。聯邦政府規定:交通運輸建設所需的資金,在全國范圍內以汽油稅方式徵收,其中10%用於各城市的地鐵與輕軌交通建設。另外,德國還制定了一些法律、規章等來吸引資金投資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例如,地方交通財政資助法,該法規規定可以用礦物油的所得稅來改善地方的交通狀況,增加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可能性,包括新建或擴建有軌電車線、輕軌線及地鐵線。

(二)國有民營模式

國有民營模式是指地鐵線路完全由政府投資建設,建成後委託民營企業負責運營管理。目前新加坡地鐵採用這種模式。

新加坡地鐵、輕軌的建設資金完全由財政負擔,由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負責建設,建成後通過特許經營協議的方式交給新加坡地鐵總公司(SMRT)和新捷運(SBS
Transit)負責運營[5]。其中SMRT負責新加坡地鐵的東西線和南北線,SBS
Transit則負責東北線。為確保政府巨額投資和公眾的利益能夠得到保障,新加坡國會專門通過一項新法案,授予陸路交通管理局充分的管理權,去管制地鐵和輕軌列車的經營者。法案規定,地鐵和輕軌列車經營者的服務若達不到標准要求,將被罰款高達100萬新元,在發生重大運營安全事故等情況下,陸路交通管理局將吊銷經營者的執照。

新加坡地鐵是完全的市場經營模式,以利潤為企業最大追求目標。雖然政府只負責軌道交通的規劃與投資建設,對線路運營不補貼,但新加坡地鐵卻是世界上少數幾家能贏利的地鐵之一。概括地講,新加坡政府與新加坡地鐵總公司和新捷運的關系就是政企分開,明確職責,各負其責。政府只負責為企業配備優秀的經營人才,營造必要的市場環境,建立相應的政策法規予以支持和約束,加強監督和安全管理。而企業則要對政府負責,對事關國計民生的公共事業負責,要保證服務質量和正常運營,自己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

國有民營模式和國有國營模式都由政府負責投資建設,不同的是前者由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負責運營,而後者則委託民營企業按市場模式運營。優點是由政府投資,資金有保障,但同時也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負擔。國有國營模式有利於政府對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一體化管理與控制,缺點是難以對國有管理績效進行有效考評,投資和管理效率相對較低,適合於軌道交通建設初期或建設制度與監督管理相對規范的情況。國有民營模式通過企業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在運營階段的補貼,但要求政府事先對軌道交通項目運營收支情況有準確把握,能夠在引入企業介入時合理確定政府補貼或扶持的政策條件,提供企業進入的合理競爭性平台。

(三)公私合營模式

公私合營模式即由政府與企業共同出資成立地鐵公司,負責地鐵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香港地鐵和日本地鐵就是典型的例子。

1.香港政府從1975年開始建設軌道交通。在建設初期,債務融資全部由香港政府提供擔保,項目建成後,由香港地鐵有限公司(簡稱地鐵公司)按照商業原則進行地鐵的經營和日常管理[6]。自1979年底逐段投入運營以來,經歷了12年的虧損後轉為盈利。隨後香港地鐵的投資、建設及經營均由地鐵公司承擔,公司以獨立的商業實體進行財務策劃和經營,按照審慎的商業原則進行融資運作。

香港地鐵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在審批地鐵規劃時,將周邊土地的開發權交給地鐵公司。而香港土地價格昂貴,地鐵公司通過地鐵沿線地產交易籌集大量資金,在很大程度上補充地鐵建設的需求。二是香港政府賦予地鐵公司確定票價的自主權,這樣地鐵公司就可以按照平衡經營成本反算來確定地鐵票價。雖然地鐵票價較高,但地鐵站點布置密集,可以提供快捷、舒適的通勤服務,因此多數人還是形成了乘坐地鐵的習慣。到2005年底,香港地鐵年運量8·58億人次,日均運量250萬人次。香港地鐵的票款收入佔地鐵公司全部收入的70%。香港地鐵有限公司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盈利水平(資產收益率達18%),並依靠其良好業績,於2000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開拓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7]。

香港政府為自己劃定底線,即地鐵公司必須按市場規律運作,嚴格遵守審慎的商業原則,即在切實可行的范圍內盡量確保其收入以跨年計算,至少足以應付其日常營運。通過《地下鐵路條例》等一系列法例、營運協議和長期發展規劃,使地鐵公司的運作和對其監管有章可循,這也是香港政府管理地鐵公司的主要依據。當政府認為有必要成立地鐵公司時,政府先制定和通過相關法例,明確公司的權利、責任、公司架構、營運原則和政府的監管機制等。同時,當地鐵公司獲得政府批出的某項專營權時,必須和政府簽訂一份詳盡的營運協議,明確公司必須按照審慎商業原則運作,即確保其收入足以應付開支。法例又容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基於公眾利益,發出指示。但如果指示違反了審慎商業原則,地鐵公司有權就此獲得政府的合理賠償。

香港地鐵建設管理模式的特點是發揮地鐵資源(周邊土地、票款收入等)在項目建設、經營過程中的作用,並對其實行集約化管理,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建設目標和經營目標。

2.日本對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十分重視,制定了許多政策對有關投資者提供各種補助和稅制優惠,促使全社會向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設立了半公半私的軌道交通企業。日本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資金籌措途徑主要有政府補助、利用者負擔、受益者負擔、發行債券、貸款五大類[8]。其中貸款又分為日本政策投資銀行貸款(政策性貸款,一般不超過總投資的10%)、無息貸款和商業貸款(不超過總投資的20%)。

日本城市軌道交通的經營由資產的所有者認定,票價執行地區統一標准。為約束軌道交通的投資、經營、建設等行為,專門制定了鐵路事業法和鐵路抵押法,以保證投資及經營者的權益。東京地鐵的經營雖然微有盈餘,但不足以實現滾動發展。其投資回收期一般定為30年左右。

為了鼓勵城市鐵路建設投資,增加城市鐵路的運輸能力,東京於1982年4月建立了「特定城市鐵路建設公積金制度」。該制度規定,鑒於鐵路作為公共設施的特殊性質,對鐵路部門收入實行減免法人稅和固定資產稅的稅收優惠政策。並規定,凡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的收入必須納入鐵路部門內部基金,用於鐵路新線建設的投資。這一政策,對鐵路部門來說,可以減輕新線建設投資的利息負擔;對鐵路使用者而言,則有保持建設工程前後運費穩定的好處。

日本十分重視軌道交通立法工作。在不同發展時期,出台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改革前用《國有鐵道法》、《鐵道建設法》和《地方鐵道法》來規范原國鐵行為。1987年,為配合國鐵民營化改革,日本頒布了《國有鐵道改革法》,廢除了原有法律。新成立的JR鐵路集團7家子公司和其他鐵路企業一樣受《國有鐵道改革法》的制約。通過法律形式,不僅明確了鐵道建設投資、施工、營業線路、頒發執照、安全檢查、運費及設施變更的上報批准等內容,而且進一步明確了鐵路企業與政府的關系。這是日本鐵路建設、運營和管理有序進行的關鍵所在。

日本東京模式的特點是在中央、地方兩級政府承擔軌道交通的大部分投資的同時,受益者負擔也是建設資金籌措的重要手段;票價定位相對較低,並且票價標准相對穩定,客運總量大,因而運營公司依然可以憑借客票收入實現財務平衡(不含貸款本息的償還)。

公私合營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設立地鐵公司,負責地鐵投資、建設和運營。香港地鐵通過轉讓地鐵周邊土地開發權給地鐵公司獲得部分建設資金,而日本地鐵通過政府補助、利用者和受益者負擔、債券、貸款等渠道融資,這樣有利於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其次政府和地鐵企業之間的責任和權利劃分明確,各司其責。香港地鐵通過法例、營運協議、審慎的商業原則等來明確,而日本地鐵則以法律的形式進行明確。公私合營模式在發揮政府投資主導作用和責任的基礎上,通過民間資本的進一步引入,提高了軌道交通建設的商業化運作能力,有利於提高軌道交通管理績效,是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模式發展的方向,但前提要求政府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的責任與配套監管政策,能保證私人投資通過自身管理實現一定水平的收益,為私人資本介入提供良好的競爭平台和政策保障。

(四)民有民營模式

民有民營模式即在政府特許經營條件下,由私人集團投資興建,並由私人集團經營。泰國曼谷輕軌採用了此種模式。

曼谷輕軌的資金來源30%由投資者出資,70%由投資者向銀行貸款,其開創了世界上完全由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城市軌道交通的先例[9]。曼谷輕軌採用簡單BOT模式,項目發起者是曼谷市政府,具體主管部門為曼谷市政管理局。投資者為香港股票上市公司華基泰公司,由其在泰國的聯營公司泰華榮組建一個子公司即曼谷運輸系統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公司,建設經營這個項目,經營30年後交回市政管理局。

曼谷輕軌以高架或地面線為主,市政府無償給發展商提供沿線及車輛段工程用地並在建設中基本採用國產機電設備。泰國政府對該項目的進口機電設備採取全免關稅等措施,市政管線拆遷總費用約為13
116億泰銖,發展商只承擔5億泰銖,其餘由政府承擔,並且政府給予其運營前8年全免營業稅政策,使發展商的建設和運營費用最低。政府為吸引外商投資保證給予發展商較高的回報率,保底回報率為15%,最高可達20%,同時承諾發展商只承擔每年5%的通脹率,超過部分由政府承擔。但客流風險由發展商承擔,由於曼谷市民能承受較高的票價(平均一程票價為21泰銖),同時泰幣為可自由兌換幣,匯率風險較小,而且規定建設期48個月,從政府交出沿線及車輛段用地之日起計。這些政府的承諾和較低的匯率、工期風險,給了發展商投資的信心保障。

民有民營模式的特點是私人集團負責地鐵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政府只為私人集團的投資、建設等提供保障。雖然從某些角度來說解決了政府財政負擔的問題,但由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巨大,項目自身運營效益難以維持企業的良性發展循環,特大城市的軌道交通網路全部採用該模式是不合適的,只能對其中一條或少數幾條有條件線路採取此種模式進行探索嘗試。

閱讀全文

與香港地鐵股票0006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市的股票可以借殼嗎 瀏覽:100
美伊沖突股票影響 瀏覽:94
新興產業科技類股票 瀏覽:125
中國市值最大的個股票 瀏覽:175
投資者投資股票收入 瀏覽:817
股票建設銀行價格 瀏覽:12
能看日韓股票的軟體哪個好用 瀏覽:472
業績為負的股票 瀏覽:665
醫療生物股票怎麼樣 瀏覽:680
貸款利率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瀏覽:210
錢存到股票賬戶需要手續費嗎 瀏覽:549
股票引進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意思 瀏覽:858
股票一個賬戶能超過1千萬嗎 瀏覽:858
股票怎麼開戶證券公司 瀏覽:860
怎麼在股票軟體圖形選股 瀏覽:693
微信有哪些公眾號股票小額投資 瀏覽:277
特斯拉電池影響股票 瀏覽:196
山水環境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848
soho中國股票的真正價值 瀏覽:771
德潤豪達股票歷史數據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