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人如何購買印度股票

中國人如何購買印度股票

發布時間:2023-04-01 08:37:17

① 外國人想購買中國的股票,應該如何購買

很多人會將購買股票選擇自己的資金理財的一種方式,選擇一隻好的股票並不在於它的價格高低,而在於其背後上市公司的發展和經營情況,對於中國的股票,相信我們大家都有過過多的了解,而如果外國人想購買中國的股票,究竟應該如何購買呢?下面小編就來仔細講解。

一般外國人很少在國內買股票,因為他們沒有本國的身份證,如果實在是想投資,可以在自己國家的投資平台進行投資。那麼這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因為如果想到中國的股市上投資,確實是需要提交很多的資料,並且通過QFII的方式來操作,很多外國人在看到這一系列繁瑣的流程之後就打了退堂鼓,當然也不乏有些外國人確實看好中國的股市。

② 外國人如何購買中國股票

根據證監會披露的信息,此次獲准在中國境內開立A股證券賬戶的外國人主要有以下兩類:

一是在華工作的外國人;

二是A股上市公司在境外工作並參與股權激勵的外籍員工。

例如,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國際指數公司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這些指數納入A股後,基金公司的指數基金定期被動買入包含A股的成分股。投資這些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就相當於投資了A股。這使得在海外投資變得簡單而容易。在技術行業有一個專業。除非我們專門做投資,否則真的沒必要親自去海外投資。我們可以通過委託專業機構來實現我們的投資願望。

③ 印度一共有多少家股票市場全國性股票市場和地方性股票市場分別有多少家

印度全國各地一共有23個股票買賣交易管理體系,最關鍵的是孟買股票交易所(BombayStockExchange,英文簡寫BSE)和印度我國股票交易所(NationalStockExchange,英文簡寫NSE)。

我國證交所在2005年的成交量,僅次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孟買股票交易所作為印度的第二大市場,2005年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第五位。但是一直以來,各種新聞媒體提及的「印度股市」,事實上指的則是孟買股票交易所,該交易中心的SENSEX-30指數值基本上變成印度股市的代稱。

印度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是許多中國人對它的印象,尤其是許多電影題材都是有在印度采景,而在金融市場,印度的不凡主要表現也吸引住了全球的資產涌進,據調查,印度股市在十年裡早已暴漲400%,為什麼它能那麼牛呢?

孟買比較敏感30股票大盤指數再次更新歷史記錄,收市38043.01點,上漲幅度自2018年至今做到貼近10%,而對比2008年金融風暴10月底最低值的7697.39點,上漲幅度達到近400%。

針對定居在阿爾卑斯山腳底一個小鎮的公司高管錢德拉穆利·庫馬爾而言,炒股票是他離休前從未想過的事兒。但自打上年7月從公司高管的崗位上退下後,他已將自身50%的存款資金投入股票市場。

④ 為什麼說印度可能趕超中國

世人對印度經濟的關注,除了它與中國一樣有著當今世界不多見的漂亮增長外,還跟一篇文章有關——自去年底以來,它便在中國的媒體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塔倫·凱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黃亞聲發表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這篇文章,既有力地解釋了印度目前的增長,也有根據地預測了它將來的令人敬畏的增長潛力。

兩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級市場遠不及中國繁榮的印度,在貨幣與資本的高級市場上卻比中國更有效率。

我以為他們判斷是有根據的。印度的銀行也許不是全球金融業的榜樣,但它們犯下的錯誤要遠遠小於中國的銀行。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銀行資產中僅有大約10%屬於不良貸款。這個數字與印度願意承認的差不多。據2003年11月18日的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到當年的3月底,印度銀行系統總的不良資產減少超過200億盧比,占凈資產的4.4%。而在我記憶里的同類數字,中國銀行業願意承認的不良資產率至少在25%。

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印度比,更是有著差距。過去兩年,中國物物交易市場的繁榮為世界嘆為觀止,但股票市場卻表演著駭人聽聞的欺詐和全球獨一無二的跳水。據統計,至少有8000億元市值化為烏有。而2003年印度股票市場的表現與它的經濟增長相互輝映,讓國內外投資者喜笑顏開。匯豐投資管理的印度基金經理山吉夫·杜伽指出,印度股市持續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者,2003年11月的資金流入創歷史最高紀錄,12月的情況同樣樂觀。作為印度股市指針的孟買BSE指數,12月19日收報5541.3點,較2002年底的3374.9點,累計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豐收。在香港可以投資的6隻印度基金,2003年回報率在3.76%-106.38%不等,而且升勢未停。

中印兩國高級市場景象迥異,說明中國市場運行有著更高的成本和費用,說明印度比中國能更有效地降低市場費用。在這方面,印度堪為中國的老師。

中國人的許多儲蓄都被浪費了。據國外專家分析,中國過去十多年的增長率平均每年為7%,而印度增長率為6%。但中國儲蓄率高達40%,加上外資都被投入經濟發展;印度儲蓄率只有24%,外資也比較少。因此,實際上就是中國投入40美元每年只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掙6美元。

作為中印兩國經濟增長基礎的企業,質量出現較大差異。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夠與歐美最好的公司展開國際競爭的私營公司。這些公司許多是屬於最尖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行業。與此同時國外分析家又說,在過去20年裡,中國經濟已經騰飛,但中國的私營企業卻沒有隨之騰飛,中國迄今還沒有出現能夠與大型跨國公司一決高下的世界級私營公司。

富人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

評論有些苛刻,但下面幾項國際調查倒多少有些印證。

亞洲里昂證券公司2000年對全球25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所作的調查表明,印度在規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國僅名列第19位。

2002年,《福布斯》雜志對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進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國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遠東經濟評論》2003年對亞洲主要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印度的綜合得分高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的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

那麼,印度降低高級市場的成本靠的是什麼呢?塔倫·凱納和黃亞聲指出:「印度的法律制度盡管存在實質性的缺陷,但與中國的相比仍要先進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歪曲真相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但印度資本市場運轉的效率和透明度都高於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通常會讓有光明前途和可靠聲譽的公司獲得它們所需要的資金」。

看過這篇文章的中國人都認識到了,在一套相對較好的法律制度約束下的印度高級市場,顯然形成了比中國強大得多的支持和保護真正市場化企業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不僅讓具備潛在企業家才能的人易於獲得資源,還醞釀社會共識;既使像穆爾蒂(信息系統公司的創始人,被比作印度的比爾·蓋茨)這樣一些企業巨頭得以產生,社會還把他們當作民間英雄。

中國人不可理喻的卻是自身:我們為何仍然缺乏足夠的法治制度和意識,來恰當地對待私人財富和特定條件下發達起來的、似乎「臟兮兮」的富人和企業家?富人犯法與窮人同罪,但絕不意味著富人重罪;富人有罪無罪與窮人同一裁決標准,但絕不因為他是富人就應從嚴獲罪。但富人目前恐怕還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你很可能還遠沒有發達到比爾·蓋茨的程度就精神崩潰了。

何況,印度還有一塊迄今尚未利用的增長儲備。如果印度不再把海外約2000萬的同胞稱為「並非必需的印度人」(Not Required Indians),而且從自己海外僑民那裡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也與中國一樣達到50%,而不是現在的10%,那麼,印度就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科技強國——就像中國在海外華人的幫助下,已經成功地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的領先之處

增長率:近1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約為8%,而印度只有6%。

基礎設施:中國擁有高水平的公路、港口、電力部門和工業園區。

外國投資:中國一年大約能吸引500多億美元外資,而印度引資數僅為40億美元。

出口:2002年中國的出口總額為2660億美元,大約是印度的4倍。

印度的優勢所在

語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術服務和後台工作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資本市場:私營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較通暢,而中國則較鍾愛國有企業。

司法體系: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合同法和版權保護體系要更加完善。

人口:印度總人口中25歲以下的人大約佔35%,在中國這個比例為45%。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問題在於人口——尤其是億萬農民

然而,要是說印度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資源,並已選擇了一條有可能比中國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因此可能超越中國,我認為塔倫·凱納和黃亞聲的研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

事情正如二人宣稱的那樣:「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不是中國和印度當前處於何種位置。問題在於它們未來將處於何種位置?印度追求的經濟發展道路優於中國嗎?」

的確,僅憑中國現在遠遠大於印度的多個經濟總量,不能說中國的未來比印度更有潛力;同樣,也不能僅僅根據印度高級市場和技術密集市場比中國更有效率,就預言印度的增長更有持續性。效率高而費用低的高級市場,肯定是有助於經濟增長的;但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於這個市場與該國最緊要的問題有多大相關性。

與中國一樣,同是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的印度,經濟增長不可能不受農村剩餘勞動的約束。發達國家的學者和政治家對此往往缺乏切膚感受,難得將它作為一種價格或成本約束來認真對待。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龐大的剩餘勞動和處在市場邊緣的數億農民。印度的高級市場,以及初級市場里的軟體信息產業、制葯和生物技術產業,其實容納不了多少勞動,尤其是密集勞動。過剩勞動力如何就業是印度的大問題,但印度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市場與此的相關程度並不高。事實上,印度迄今為止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能大規模匹配和容納密集勞動的產業。

中國在初級市場方面,卻較成功地讓製造業與密集勞動融合在了一起,顯然容納了比印度多得多的密集勞動。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初級市場的發達與自己面臨的最大問題高度相關。有一個可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市場,使億萬人民在其中獲得收入並增加購買,是中印這類擁有眾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欲要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平台。這個平台的獲得並不容易,它是風雲際會的結果。

還好,中國不拒絕可口可樂

但仍有一些中國經濟學家是鄙薄初級市場的,而且直言苦勞於斯對外資是有害的。顯然,他們對人類生活有著更神聖的期許。他們向中國推薦印度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反抗。前不久,學者李少君就有文章說,他前不久與知名學者王紹光去過印度,就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遠不如印度的知識分子,中國應向印度學習。

李少君說,他和王紹光都深深「敬佩」印度的民族主義。他說,陪同他們的印度教授從來只用國產貨。他們餓了,買餅干吃,印度教授不吃,他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餅;見他們逛街渴了要喝可口可樂或礦泉水,便委婉地建議他們喝椰子水。印度的教授們不僅以身作則,而且還努力影響更多的人。教授正和他的學生們發起一個「不喝可口可樂」全國性運動。他們的口號是:「不喝可口可樂,喝椰子水;不吃和路雪,吃井水;如果買車,只買國產車。」據李少君說,印度基本上沒有外國車。

李少君為中國汗顏了:「麥當勞與肯德基進入印度多年,絞盡腦汁,卻毫無進展。肯德基甚至被迫於去年徹底退出印度市場,麥當勞到目前為止也才開了20多家分店。而在中國,麥當勞與肯德基長驅直入,毫無阻攔,短短幾年就席捲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紹光教授感嘆說:『與印度教授比起來,中國可以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民族主義者。』」

我認為,如果把印度知識分子道德上的優點看成是他們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一個優勢,可能就要害人害國。

印度的勞動力中有70%是農民,與中國一樣,有著浩大的剩餘勞動隊伍需要國際國內更大的市場來容納和消化。國內企業一時開拓不出這么大容積的市場,利用外資又有什麼錯呢?2003年,中國出口的4000億美元中有近60%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也就是說僅在國際市場就做了近兩萬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生意——這意味著有多少人就業、多少人因就業而有了收入、多少人因收入而有了購買,有多少經濟增長因購買而產生?

不久前,一個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會在印度召開。我想,中國是不太會同意這種大會在自己國土上召開,而向國外投資者發出一種含混信號的。我看見電視上那些在印度街頭遊行的各國人士,就覺得印度這個國家很麻煩。

李少君還向中國推薦了印度知識分子的宗教情懷,稱贊印度知識分子如何紮根農村,用各種方法幫助農民,組織農民反抗全球化。曾看過一位印度高官的預測,說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趕上中國需要10年。我查了資料: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2003年是570億美元,印度尚不及中國的零頭。

看到上述消息我深感慶幸,中國那些崇尚民族主義的專家學者沒有主宰政策。否則,印度肯定超越中國。作為反面教材,中國不妨向印度「學習」。

快馬加鞭,一騎絕塵

如果說,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開放,尤其是對三來一補等看似卑賤的加工製造業的開放,使中國獲得了能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國際國內市場,是中國的獨門絕技的話,印度這個市場則還面臨著民族主義和宗教的巨大交易費用和成本無人買單。而且在內需方面,印度顯然還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並不指望在你這里賣多少東西,更多是利用你有競爭力的勞動所生產的東西往外賣;而中國已在超越這個階段。大致的情形是,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市場競爭,印度有著它難以克服的成本,自然也難吸引世界相應的資源。

實際上,印度還有著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成本。它地處南亞,近幾年的夏季常有50攝氏度的高溫。英國大學者湯因比在其煌煌巨著《歷史研究》中就描述過遠古時氣候成本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我前些年看過國外的一份研究,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大都分布在北緯多少度以上,大抵談的就是氣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成本的角度看,幾乎是無法消除的。

我個人的推測是,只要中國堅定這樣的共識,即在相當長時間內堅持所謂市場經濟建設就是擴展容納密集勞動的市場,同時盡快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就依然一騎絕塵。

香港的張五常在一篇論及人民幣如何下錨的隨筆里曾說,中國不要眼睛光盯著發達國家,還要經常看看身後或身邊的競爭者,比如印度就很厲害。但印度究竟會有多厲害呢?

⑤ 印度經濟迅猛崛起 中國有哪些方面應該學習

2003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8000多億美元,大致與當年GDP的60%相當。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有了如此之深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但一國輿論對世界經濟的了解,卻似乎遠沒有對
美妙時光產權酒店 紫光台式電腦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生意那樣深入──如此,也許才可以理解最近以來媒體上的那些有關「印度超越中國」的驚詫喧嘩。
國際輿論為2003年的印度經濟喝彩,並將它與中國經濟相比較,反映了全球經濟界人士的敏感。然而,某些中國人還沒有把全面了解兩國經濟當作把握世界經濟趨勢的一個方面。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不久前做了一個世界經濟畢鬧沖年度報告,除了編導對所講內容像經濟愛好者那般似是而非跟往年一樣外,世界輿論都在驚呼的印度崛起竟不在它所列的2003年十件大事里。一些含糊其辭的老調重彈──比如對鄰居韓國那點對世界經濟起不了多大影響的經濟居高臨下的述評等等──竟然比世界又有了一個可容納10億人的市場正日趨活躍這件事來得重要。
最近才被國人關注的問題是:幾乎與我們同樣大塊頭的鄰居印度,無疑也是中國經濟最有分量的競爭對手,它會不會成為我們潛在的替代者?
近期《參考消息》將一篇美國報紙評論印度的文章放在頭版頭條,卻將原文標題《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為世界強國》改為「印度口氣大得很」,很能印證國人時下復雜而微妙的心態。
2003年的印度,與中國有了差不多的經濟手殲增長率。更有報道說,據印度計委一位副主任預測,印度的經濟增長在2004年將會達到9%。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則引用印度一位副總理的話說,20世紀屬於西方,21世紀將屬於印度。
花旗銀行最近的一個調查報告對這兩個國家作了直接比較。結果是:印度的機會大於中國。幾乎所有國際大銀行都持同樣的觀點,理由也是相似的:與中國相比,印度有著更大的追趕潛力。
印度與中國的舞蹈,究竟誰會更對世界的胃口呢?潛心而公允的討論還不太多──回縈於許多人腦海的,常常還是40年前中國從軍事上擊敗印度的一幕──彷彿印度只配向中國學習。
印度:笑傲高級市場
世人對印度經濟的關注,除了它與中國一樣有著當今世界不多見的漂亮增長外,還跟一篇文章有關──自去年底以來,它便在中國的媒體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塔倫·凱納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黃亞聲發表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的這篇文章,既有力地解釋了印度目前的增長,也有根據地預測了它將來的令人敬畏的增長潛力。
兩位教授的分析表明,初級市場遠不及中國繁榮的印度,在貨幣與資本的高級市場上卻比中國更有效率。
我以為他們判斷是有根據的。印度的銀行也許不是全球金融業的榜樣,但它們犯下的錯誤要遠遠小於中國的銀行。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直到2001年,印度的銀行資產中僅有大約10%屬於不良貸款。這個數字與印度願意承認的差不多。據2003年11月18日的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到當年的3月底,印度銀行系統總的不良資產減少超過200億盧比,占凈資產的4.4%。而在我記憶里的同類數字,中國銀行業願意承認的不良資產率至少在25%。
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印度比,更是有著差距。過去兩年,中國物物交易市場的繁榮為世界嘆為觀止,但股票市場卻表演著駭人聽聞的欺詐和全球獨一無二的跳水。據統計,至少有8000億元市值化為烏有。而2003年印度股票市場的表現與它的經濟增長相互輝映,讓國內外投資者喜笑顏開。匯豐投資管理的印度基金經理山吉夫·杜伽指出,印度股市持續上升,已吸引了大批外國投資者,2003年11月的資金流入創歷史最高紀錄,12月的情況同樣樂觀。作為印度股市指針的孟買BSE指數,12月19日收報5541.3點,較2002年底的3374.9點,累計上升了64.19%,令所有印度基金大豐收。在香港可以投資的6隻印度基金,2003年回報率在73.76%-106.38%不等,而且升勢未停。
中印兩國高級市場景象迥異,說明中國市場運行有著更高的成本和費用,說明印度比中國能更有效地降低市場費用。在這方面,印度堪為中國的老師。
●中國人的許多儲蓄都被浪費了。據國外專家分析,中國過去十多年的增長率平均每年為7%,而印度增長率為6%。但中國儲蓄率高達40%,加上外資都被投入經濟發展;印度儲蓄率只有24%,外資也比較少。因此,實際上就是中國投入40美元每年只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彎啟24美元掙6美元。
●作為中印兩國經濟增長基礎的企業,質量出現較大差異。印度已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能夠與歐美最好的公司展開國際競爭的私營公司。這些公司許多是屬於最尖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行業。與此同時國外分析家又說,在過去20年裡,中國經濟已經騰飛,但中國的私營企業卻沒有隨之騰飛,中國迄今還沒有出現能夠與大型跨國公司一決高下的世界級私營公司。
富人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
評論有些苛刻,但下面幾項國際調查倒多少有些印證。
亞洲里昂證券公司2000年對全球25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所作的調查表明,印度在規范化管理方面排名第6,而中國僅名列第19位。
2002年,《福布斯》雜志對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進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國僅有4家,而且都在香港。
在《遠東經濟評論》2003年對亞洲主要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印度的綜合得分高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的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
那麼,印度降低高級市場的成本靠的是什麼呢?塔倫·凱納和黃亞聲指出:「印度的法律制度盡管存在實質性的缺陷,但與中國的相比仍要先進得多……在印度的股票和債券市場,歪曲真相的情況仍然相當普遍,但印度資本市場運轉的效率和透明度都高於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通常會讓有光明前途和可靠聲譽的公司獲得它們所需要的資金」。
看過這篇文章的中國人都認識到了,在一套相對較好的法律制度約束下的印度高級市場,顯然形成了比中國強大得多的支持和保護真正市場化企業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不僅讓具備潛在企業家才能的人易於獲得資源,還醞釀社會共識;既使像穆爾蒂(信息系統公司的創始人,被比作印度的比爾·蓋茨)這樣一些企業巨頭得以產生,社會還把他們當作民間英雄。
中國人不可理喻的卻是自身:我們為何仍然缺乏足夠的法治制度和意識,來恰當地對待私人財富和特定條件下發達起來的、似乎「臟兮兮」的富人和企業家?富人犯法與窮人同罪,但絕不意味著富人重罪;富人有罪無罪與窮人同一裁決標准,但絕不因為他是富人就應從嚴獲罪。但富人目前恐怕還是中國不能承受之重,你很可能還遠沒有發達到比爾·蓋茨的程度就精神崩潰了。
何況,印度還有一塊迄今尚未利用的增長儲備。如果印度不再把海外約2000萬的同胞稱為「並非必需的印度人」(Not Required Indians),而且從自己海外僑民那裡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也與中國一樣達到50%,而不是現在的10%,那麼,印度就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科技強國──就像中國在海外華人的幫助下,已經成功地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的領先之處
增長率:近1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約為8%,而印度只有6%。
基礎設施:中國擁有高水平的公路、港口、電力部門和工業園區。
外國投資:中國一年大約能吸引500多億美元外資,而印度引資數僅為40億美元。
出口:2002年中國的出口總額為2660億美元,大約是印度的4倍。
印度的優勢所在
語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術服務和後台工作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資本市場:私營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較通暢,而中國則較鍾愛國有企業。
司法體系: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合同法和版權保護體系要更加完善。
人口:印度總人口中25歲以下的人大約佔35%,在中國這個比例為45%。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問題在於人口──尤其是億萬農民
然而,要是說印度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資源,並已選擇了一條有可能比中國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因此可能超越中國,我認為塔倫·凱納和黃亞聲的研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
事情正如二人宣稱的那樣:「真正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不是中國和印度當前處於何種位置。問題在於它們未來將處於何種位置?印度追求的經濟發展道路優於中國嗎?」
的確,僅憑中國現在遠遠大於印度的多個經濟總量,不能說中國的未來比印度更有潛力;同樣,也不能僅僅根據印度高級市場和技術密集市場比中國更有效率,就預言印度的增長更有持續性。效率高而費用低的高級市場,肯定是有助於經濟增長的;但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在於這個市場與該國最緊要的問題有多大相關性。
與中國一樣,同是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的印度,經濟增長不可能不受農村剩餘勞動的約束。發達國家的學者和政治家對此往往缺乏切膚感受,難得將它作為一種價格或成本約束來認真對待。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有著龐大的剩餘勞動和處在市場邊緣的數億農民。印度的高級市場,以及初級市場里的軟體信息產業、制葯和生物技術產業,其實容納不了多少勞動,尤其是密集勞動。過剩勞動力如何就業是印度的大問題,但印度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市場與此的相關程度並不高。事實上,印度迄今為止並沒有創造出一個能大規模匹配和容納密集勞動的產業。
中國在初級市場方面,卻較成功地讓製造業與密集勞動融合在了一起,顯然容納了比印度多得多的密集勞動。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初級市場的發達與自己面臨的最大問題高度相關。有一個可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市場,使億萬人民在其中獲得收入並增加購買,是中印這類擁有眾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欲要持續穩定增長的基本平台。這個平台的獲得並不容易,它是風雲際會的結果。
還好,中國不拒絕可口可樂
但仍有一些中國經濟學家是鄙薄初級市場的,而且直言苦勞於斯對外資是有害的。顯然,他們對人類生活有著更神聖的期許。他們向中國推薦印度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反抗。前不久,學者李少君就有文章說,他前不久與知名學者王紹光去過印度,就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遠不如印度的知識分子,中國應向印度學習。
李少君說,他和王紹光都深深「敬佩」印度的民族主義。他說,陪同他們的印度教授從來只用國產貨。他們餓了,買餅干吃,印度教授不吃,他只吃印度人自己做的薄餅;見他們逛街渴了要喝可口可樂或礦泉水,便委婉地建議他們喝椰子水。印度的教授們不僅以身作則,而且還努力影響更多的人。教授正和他的學生們發起一個「不喝可口可樂」全國性運動。他們的口號是:「不喝可口可樂,喝椰子水;不吃和路雪,吃井水;如果買車,只買國產車。」據李少君說,印度基本上沒有外國車。
李少君為中國汗顏了:「麥當勞與肯德基進入印度多年,絞盡腦汁,卻毫無進展。肯德基甚至被迫於去年徹底退出印度市場,麥當勞到目前為止也才開了20多家分店。而在中國,麥當勞與肯德基長驅直入,毫無阻攔,短短幾年就席捲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紹光教授感嘆說:『與印度教授比起來,中國可以說沒有一個真正的民族主義者。』」
我認為,如果把印度知識分子道德上的優點看成是他們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一個優勢,可能就要害人害國。
印度的勞動力中有70%是農民,與中國一樣,有著浩大的剩餘勞動隊伍需要國際國內更大的市場來容納和消化。國內企業一時開拓不出這么大容積的市場,利用外資又有什麼錯呢?2003年,中國出口的4000億美元中有近60%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也就是說僅在國際市場就做了近兩萬億元人民幣的出口生意──這意味著有多少人就業、多少人因就業而有了收入、多少人因收入而有了購買,有多少經濟增長因購買而產生?
不久前,一個世界性的反全球化大會在印度召開。我想,中國是不太會同意這種大會在自己國土上召開,而向國外投資者發出一種含混信號的。我看見電視上那些在印度街頭遊行的各國人士,就覺得印度這個國家很麻煩。
李少君還向中國推薦了印度知識分子的宗教情懷,稱贊印度知識分子如何紮根農村,用各種方法幫助農民,組織農民反抗全球化。曾看過一位印度高官的預測,說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趕上中國需要10年。我查了資料: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2003年是570億美元,印度尚不及中國的零頭。
看到上述消息我深感慶幸,中國那些崇尚民族主義的專家學者沒有主宰政策。否則,印度肯定超越中國。作為反面教材,中國不妨向印度「學習」。
快馬加鞭,一騎絕塵
如果說,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開放,尤其是對三來一補等看似卑賤的加工製造業的開放,使中國獲得了能容納越來越多密集勞動的國際國內市場,是中國的獨門絕技的話,印度這個市場則還面臨著民族主義和宗教的巨大交易費用和成本無人買單。而且在內需方面,印度顯然還像若干年前的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並不指望在你這里賣多少東西,更多是利用你有競爭力的勞動所生產的東西往外賣;而中國已在超越這個階段。大致的情形是,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市場競爭,印度有著它難以克服的成本,自然也難吸引世界相應的資源。
實際上,印度還有著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成本。它地處南亞,近幾年的夏季常有50攝氏度的高溫。英國大學者湯因比在其煌煌巨著《歷史研究》中就描述過遠古時氣候成本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我前些年看過國外的一份研究,解釋為什麼發達國家大都分布在北緯多少度以上,大抵談的就是氣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成本的角度看,幾乎是無法消除的。
我個人的推測是,只要中國堅定這樣的共識,即在相當長時間內堅持所謂市場經濟建設就是擴展容納密集勞動的市場,同時繼快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就依然一騎絕塵。
香港的張五常在一篇論及人民幣如何下錨的隨筆里曾說,中國不要眼睛光盯著發達國家,還要經常看看身後或身邊的競爭者,比如印度就很厲害。但印度究竟會有多厲害呢?
印度公眾眼中的中國
■文/唐璐
印度是一個特別善於表達自我的民族,對於中國,有多少印度人就會有多少種觀點
如同中國對印度林林總總的看法一樣,印度人對中國的感情也呈現出多姿多彩:懷疑、同情、震驚、敵對、友好、好奇、害怕、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
「中國人並不冷酷」
施瑞德哈來自泰米爾納德邦,他在邦立大學教授國際政治和中印關系課程。在尼泊爾的一個研討班上,我與他成為了合作夥伴。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來第一個接觸的中國人。
當研討班即將結束時,施瑞德哈悄悄告訴我,回國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他的學生「中國人並不冷酷」──因為以前他在給學生上課談到中印關系時,總是給他們講「中國人非常冷酷」。但他現在覺得,中國人其實非常熱情、友好和坦誠。
說實話,第一次聽施瑞德哈說「中國人冷酷」時我感到特別不可思議。漸漸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間的文化差異產生了這種認知隔閡。所以我不斷地向施瑞德哈講述一個觀念,即中國人的感情總體來說比較含蓄,對於任何他所喜歡的人或者事物都不會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樣情緒激動。這或許是中國人被認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實,在與印度人接觸中,我也發現了他們身上有許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行為方式。例如,印度人喜歡某種東西會表現出很強的傾向性,甚至會直接向對方索要,而這在中國人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印度人被許多中國人指責為貪婪。
其實,無論是「中國人冷酷」還是「印度人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據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斷,這其中並不一定帶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積月累,卻可能會對人民的溝通產生負面影響。
「昆明簡直就是東京」
拉納是來自印度阿薩姆邦的一位電視工作者。1999年我曾經陪他到通往緬甸的史迪威公路實地考察。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那年,昆明剛好成功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夜幕籠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裝扮得異常漂亮。當我們的車隊緩緩駛入城區後,拉納向我驚叫著:「啊,昆明真漂亮,簡直就像是到了東京!」
我笑了,「昆明僅僅是中國的一個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東京,那麼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說什麼呢?」
其實,我在印度網站上也經常看到那些到中國公幹後的印度人撰寫的中國見聞,他們一方面驚訝中國現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則抱怨印度媒體對中國成就的報道太少。也難怪,盡管我的朋友約瑟夫每天都特別勤懇地埋頭寫稿,可是全印度目前只有他一人作為印度報業托拉斯派出的記者在華工作。
正因為如此,2003年,當隨同瓦傑帕伊訪華的六七十名記者(許多是首次來華)把他們對當代中國的風土人情認識介紹給印度人時,在印度掀起了一股強烈的中國沖擊波:高速公路、摩天大樓、購物中心、霓虹燈光……印度人明白了:在通往富裕的道路上,中國已經把印度甩在後面了!
「印度窮人更多」
庫馬爾在尼赫魯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他的父親因為做生意經常在新德里和上海之間往返,庫馬爾的中國知識幾乎都是父親灌輸的。他向我傾訴了一段心聲:
「印度很強大,但是我們的生活水平遠比中國低。我們仍有很多的窮人。現在西方國家都承認中國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可惜印度還不是,最可怕的是印度對中國的先進的漠視,中國的現實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我們要高。雖然印度的富人生活更好,但是印度窮人更多。」
印度一直夢想著要成為一個大國。1998年,印度核試驗震驚了世界,現在,印度也正在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中國經濟的崛起使印度領導人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大國,僅有核彈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支撐。
所以,我們看到,印度領導人最近幾年總是在各種場合叨念著「印度的根本國策是追求人民的高質量生活」,「印度發誓在2020年將成為發達國家」。
「中印聯合,未來將屬於亞洲」
賈婭納絲是居住在印度南部城市普那的一位相當活躍的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寫涉及中國和印度經濟問題的稿件,曾跟隨在美國公司工作的丈夫多次訪華。
她認真而坦率地向我談了她對中國及中國前景的看法:「對於印度來說,中國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對手和潛在的朋友。從政治層面看,中國是印度不放棄民主原則和不犧牲國家安全就可以效仿的榜樣;從商業角度看,繁榮的經濟將使中國成為進入製造業並與印度產品交易的一個機遇之窗。」
她說,許多印度人都夢想著中國和印度能夠結盟。只有這樣,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聯合才能夠抗衡發達的西方世界。當然,目前惟一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歷史遺留下的中印邊界爭端。
同其他印度人相比,賈婭納斯的觀點可能屬於比較務實的一類。在印度,持這種務實觀點的人越來越多。由此,記者想起另一位朋友,印度地緣政治學家、被譽為「亞洲版北約之父」的納拉帕特。用納拉帕特的話說,中印如果聯合,未來將屬於亞洲;如果中印分開,美國將會得逞,亞洲的未來就將屬於美國。
值得慶幸的是,印度的年輕一代對中印關系的態度也在日趨冷靜。越來越多的年輕印度人主張,印度應該同中國改善關系,因為美國人希望印度同中國對抗,而印度就是印度,對於印度來說,中國可以成為印度的朋友,只有這樣印度對美國才能有較大的選擇權利。印度目前不應該在軍事上震懾中國,而應該在經濟領域同中國競爭和學習。
根據我對印度的認識,印度是一個民族性非常強的國家,它不會輕易與任何國家結盟,因此我不贊成那種印度人會與美國結盟反對中國的看法,同時我也並不認為中印有一天會走到結盟的地步,兩國之間的利益格局,決定了中印之間將只能是競爭與合作關系。
在現階段,印度更希望成為一個經濟大國。而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保持與中國的良好關系對於印度是非常必要的。關於這一點,印度外長辛哈說得很明白:「目前中印都把未來20年看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戰略機遇期,如果中印在雙邊關繫上取得質的飛躍,克服無端的不信任,兩國將能成為一對具有建設性視野的合作夥伴。」

⑥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買黃金

硬著陸將給很多市場帶來影響,包括黃金。傳統智慧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黃金需求下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人的可支配收入將減少,因此他們將削減在珠寶等奢侈品上的支出。 但這種傳統智慧或許錯了。中國的黃金買家與西方的黃金買家不同。在西方,個人購買黃金首飾用於裝飾,投資金條用於升值及作為一種儲值手段。在中國、印度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購買黃金首飾是為了滿足全部三種目的:為了裝飾,作為一種儲值手段,為了升值。 在西方,黃金首飾的售價比金價高很多。因此,消費者將黃金首飾視為一種奢侈品,經濟衰退期間黃金首飾銷量可能會下滑。但在中國,黃金首飾的售價僅略高於金價,因此可以作為一種儲值手段。如果中國人認為經濟將發生硬著陸,他們可能會增加黃金購買量,在人民幣貶值之際作為一種財富保值的手段。 中國人購買黃金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日益加劇的社會和政治不穩定。對千百萬中國人來說,政府一直沒有按社會契約盡自己這一方的責任:北京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而公眾則要接受其威權統治。公眾的不滿在與日俱增。 中國社會學家孫立平估計,2010年中國發生了18萬起公眾抗議和騷亂事件,較四年前增加了一倍。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將難以兌現經濟發展的承諾,更多的民眾將無法從中受益,很多人會因此加入到對政府的表現和腐敗已經深感不滿的人群當中。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可能會轉向黃金,將其作為社會和政治不穩定時期的一種金融避風港,正春激如幾個世紀以來其他很多人的做法一樣。如果硬著陸導致人民幣走軟,政治不穩加劇,那麼中國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黃金市場對黃金的需求將加速。 中國在經濟迅模羨速擴張時期曾攪動了全球扒碼襪大宗商品市場。

⑦ 住百億豪宅,花8億買飛機遊艇的印度首富,欠中國130億為什麼稱沒錢還

欠人錢財及時還債,本來就是判雹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欠錢不還,這類人被稱為老賴,但是這種做法實在是有點令人憤怒,明明欠了錢,卻還是一副大爺做派,明明手裡有錢,卻故意拖欠不還。

今天要說的這位老賴,就是這樣一個人,你以為他是一個普通人嗎?非也,相反的是,這個人還是一位印度富豪,他的名字是阿尼爾·安巴尼,作為一個國家中有名的富豪,他卻欠了中國130億元,迄今為止沒有償還,不是因為他沒錢也不是因為他跑路沒了蹤影,而是他明明住著大別墅,有著多棟豪宅,買了豪車,開著遊艇四處遊玩,卻要選擇當一個惡臭的老賴。



看了阿尼爾的事跡,這樣的老賴行為讓人覺得可恨又可笑,可笑的是阿尼爾的家族擁有這么龐大的產業,130億元的貸款對他們來說根本無足輕重,阿尼爾卻還是聲稱自己沒錢,可恨的是,作為一個外國人,卻欠著我們中國130億元的貸款長達十幾年,不要臉的程度無人能及。

這幾年,阿尼爾家族的財產也早已比以前翻了幾倍的多,哥哥穆克什的個人身價已經超過五千億人民幣,個人資產也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巴菲特,但是依舊還是沒有想償還貸款的想法,對此,網友們有什麼看法呢?

⑧ 一個正確的股票選擇方法

一、買龍頭股
若是買龍頭股那就是投資龍頭公司,中國經濟有著幾十年歷史,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飽和度,增長速度有所下降,說明市場資源已差不多定型了。
以後的發展主要就是依靠前方競爭力度大、擁有資本實力的大公司,小公司再想崛起可以說是很艱難。龍頭公司在品牌、成本、市場還有技術上,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二、看研報數量
每類券商發表的研報數量,可以看出社會對公司持有很高的關注度。
常言道時間就是金錢,沒人想把時間花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因此大量研報的發表,,也側邊映射出對該公司的看好度和期望值。本來自己沒有經驗,尾隨專業人士身後,向來錯不了。

三、看市值
看市值,第一個方面就是因為競爭大環境是存量競爭,也就是大公司的發展更有競爭力;另外就是,市值低的股票流動性不是很好,甭管是是個人或是各大機構,都鮮少去研究市值低的公司,像一些市值100億以下的公司,研究值就沒有多大了。

四、看機構持倉
看機構的持倉,其實就是參考更多專業人士的眼光。由於散戶的眼光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機構就不一樣了,機構在專業人才的配備、測量方法的精準度方面顯然更具備優勢,機構通過測評研究購買的股票,更具備前瞻性和代表性。

⑨ 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哪裡成立

1918年,我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辦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它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北平證券交易所。
北平證券交易所仿照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有資本金20萬元,股份金額100萬元,交易經紀人60人,並裝有北京各銀號的直通電話,以通行情。
該所地處北洋政府的首都,又因當時幣制不統一,市場流通的貨幣十分龐雜,致使交易一度十分活躍。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逐漸冷落,後於1939年停業。
拓展資料:
1602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簡介
創立於荷蘭帝國時代的160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位於阿姆斯特丹市的內達姆廣場附近。阿姆斯特丹證交所是一個以金融股票為主的證券市場,而且外國股票佔有相當高的比例,不過這些年來該證交所比較注意培養和發掘高技術的企業股票上市。
該證交所於1980年9月開始採用美國股票阿姆斯特丹系統交易,只要登帳即可成交,以方便投資者在荷蘭買賣美國股票。1985年,又和東京證券交易所簽訂協議,同樣實行股票買賣轉帳清算。1984年,阿姆斯特丹證交所還開設了歐洲債券交易市場,以進行10萬美元以下的歐洲債券交易。
2000年9月22日,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與巴黎證券交易所以及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合並,形成全球第一個跨國境、單一貨幣的股票和衍生泛歐交易所。
建立概況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 於160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誕生,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也是在這一年誕生,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
第一隻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聯合公司。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聯合股份公司。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社會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
建立東印度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派遣商船前往南洋,通過買賣交易換回當時歐洲沒有的貨物,如瓷器、香料、紡織品等等,這些物品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但是沒有人能單獨提供大筆巨資為船隊准備航海和貿易,所以人們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所需的資金,
對於買了東印度公司股票的人來說,所獲得的利潤既可以以黃金、貨幣或者貨款的形式支付,也可以直接用香料支付,由於船隊販運回來的貨物有可能一年比一年值錢,有可觀的利潤可圖,因此人們踴躍地大量購買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和第一隻股票就這樣開始了其歷史使命。

⑩ 在國外可以操作買賣國內的股票么

在國外可以操作買賣國內的股票。
拓展資料
一、中國人是可以買國外的股票的,比如美股,你就可以找一家美股交易經紀商開一個美股賬戶,入金就可以開始投資美股了。當然,跨國投資不是那麼的方便,所以我們也可以藉助機構的力量,通過QDII基金,來曲線實現海外投資。比如美股的納斯達克指數基金,標普500指數基金,美國品質消費指數基金,美國房地產信託基金等QDII基金,只要支付人民幣即可投資美股,免去了到海外開戶,兌換幣種等麻煩。國內的QDII基金,除了美股的投資方向,還包含了香港、日本、越南、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個經濟體的股票市場。其實很多外國人也不是說都在A股開戶投資股票的,他們可能大多數人都不是專業投資者,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類似我們買QDII基金那樣,他們也是通過買QFII基金來投資A股的。比如過去一年多,國際指數公司紛紛把A股納入它們的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這些指數在納入了A股後,基金公司的指數基金就被動按期買入包含了A股的成分股,而投資了這些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們,也就相當於投資了A股。
二、首先,國內從來沒有允許任何國內公司開展美股業務;其次,在國內炒美股無論以前還是現在,國家都是不提倡的,但國家也管不了、保護不了你的。對於美股,咱們應當了解,美股是允許全球投資者參與的,而國內也從來沒有立法說過炒美股不合法,但是對於自稱美股券商的中國公司,肯定是不合法、且不存在的!
三、我國《證券法》規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證券業務。我國《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境外證券經營機構在境內經營證券業務,應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目前除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滬港通」機制外,我會未批准任何境內外機構開展為境內投資者參與境外證券交易提供服務的業務。除了官方指定的QDII、滬港通等境外投資途徑,其他在國內都不受官方認可。也就是說,現在在國內做美股生意的,用美股的行業術語講,都不能叫做「券商」,其本質是「非披露經紀商」,這些公司要麼在國外注冊,要麼在國內注冊的非證券類行業。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如何購買印度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友鈷業股票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882
手機能買股票的app 瀏覽:224
股票的評價財務指標 瀏覽:506
東方證券國際版怎麼炒外國股票 瀏覽:62
如何恢復股票早期的k線分時 瀏覽:377
2019股票過年開市時間 瀏覽:829
惠達衛浴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瀏覽:624
基金投資風險比股票和債券要小 瀏覽:653
公司宣布發放現金紅利股票會怎樣6 瀏覽:887
中國最貴的股票2017 瀏覽:722
300134大富科技股票最新消息 瀏覽:179
常鋁股份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瀏覽:755
英國股票開始時間 瀏覽:202
股票牛市會不會影響房價 瀏覽:657
投資股票看什麼數據 瀏覽:487
了解股票歷史信息 瀏覽:437
股票漲停了能買入么 瀏覽:438
中農聯投資有限公司股票 瀏覽:11
美股股票國內有軟體看嗎 瀏覽:844
快買證券股票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