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標准普爾公布的最合理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標准普爾(standard & Poors)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專門提供有關信用評級、風險評估管理、指數編制、投資分析研究、資料處理和價值評估等重要資訊。成立一百四十多年以來,標准普爾一直扮演著市場領導者的專業角色,其所提供的各項參考指標,更是廣大投資者進行重要投資和財務決策時的專業憑據和信心保證。
標准普爾曾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到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此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把家庭資產分成四個賬戶,這四個賬戶作用不同,所以資金的投資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擁有這四個賬戶,並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才能保證家庭資產長期、持續、穩健的增長。
第一個賬戶是日常開銷賬戶,也就是要花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10%,為家庭3-6個月的生活費。
一般放在活期儲蓄的銀行卡中。這個賬戶保障家庭的短期開銷,日常生活,買衣服、美容、旅遊等都應該從這個賬戶中支出。這個賬戶您肯定有的,但是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佔比過高,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這個賬戶花銷過多,而沒有錢准備其他賬戶。
要點:短期消費,3—6個月的生活費。一般放在銀行活期存款,貨幣基金中。
第二個賬戶是杠桿賬戶,也就是保命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20%,為的是以小博大。專門解決突發的大額開支。
這個賬戶保障突發大額開銷,一定要專款專用,保障在家庭成員 出現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時,有足夠的錢來保命。這個賬戶主要是意外傷害和重疾保險,因為只有保險才能以小搏大,200元換10萬,平時不佔用太多錢,用時又有大筆的錢。
這個賬戶平時看不到什麼作用,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刻,只有它才能 保障您不會為了急用錢賣車賣房,股票低價套現,到處借錢。如果沒有這個賬戶,您的家庭資產就隨時面臨風險,所以叫保命的錢。您有這個賬戶嗎?
要點:意外重疾保障,專款專用,解決家庭突發的大開支
第三個賬戶是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賬戶,也就是生錢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30%,為家庭創造預期年化預期收益。
用有風險的投資創造高回報。這個賬戶為家庭創造高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往往是通過您的智慧,用您最擅長的方式為家庭賺錢,包括您的投資 的股票、基金、房產、企業等。
這個賬戶您肯定有的,相信以您的智慧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也很高。這個賬戶關鍵在於合理的佔比,也就是要賺得起也要虧得起,無論盈虧對家庭不 能有致命性的打擊,這樣您才能從容的抉擇。
要點:重在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這個賬戶最大的問題是偏向性,很多家庭買股票第一年佔比30%,股票、基金、房產等。投資≠理財,看到見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就看得見風險結果賺了很多錢,第二年就用90%的錢去買股票了。結果可想而知第四個賬戶是長期預期年化預期收益賬戶,也就是保本升值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40%,為保障家庭成員的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給子女的錢等。一定要 用,並需要提前准備的錢。
這個賬戶為保本升值的錢,一定要保證本金不能有任何損失,並要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所以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不一定高,但卻是長期穩定的。這個賬戶最重要的是專屬:
1)不能隨意取出使用。養老金說是要存,但是經常被買車或者裝修用掉了。
2)每年或每月有固定的錢進入這個賬戶,才能積少成多,不然就隨手花掉了。
3)要受法律保護,要和企業資產相隔離,不用於抵債。我們常聽到很多人年輕時如何如何風光,老了卻身無分文窮困潦倒,就是因為沒有這個賬戶。
要點:保本升值,本金安全、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穩定、持續成長。以債券、信託、分紅險的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等。
這四個賬戶就像桌子的四條腿,少了任何一個就隨時有倒下的危險,所以一定要及時准備您看您現在還缺少哪個賬戶,或者說您最想趕快准備哪個賬戶?
這個家庭資產象限圖的關鍵點是平衡,當我們發現我們沒有錢准備保命的錢或者養老的錢,這就說明我們家庭資產配置是不平衡的、不科學的。這個時候您就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花的錢花的太多了,消耗錢的速度大於賺錢的速度呢?或者是您將您的資產過多地投入股市、投入房產呢?
『貳』 標准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最早哪裡來的概念
從2007年到2014年間,有人做過統計,市場上所有的機構組合資產規模的平均增長了50%,只配置股票和債券的組合資產平均僅增長了39%,而優化過資產配置的組合的規模平均增長了164%。雖然統計數據一般都是僅供參考,但這么明顯的差異,還是讓人微微有些驚愕。 所以,配置的價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知。 普通家庭如何做好資產配置? 按照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雖然說得是家庭,但是個人也可以參照四個象限分出四個賬戶,然後按照不同的投資渠道投資。 第一賬戶是短期內需要花的錢,比例為10%,要點是靈活性方便,可以存銀行活期或者余額寶等貨幣基金,隨用隨取,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緊急備用金,儲備3-6個月固定支出即可,不至於臨時用錢手頭沒錢。 第二個賬戶是保命的賬戶,比例為20%,主要購買意外險、重疾險、壽險等產品,應對疾病、意外等事故,以小博大。 第 三個賬戶是錢生錢的賬戶,也就是投資收益賬戶,比例為30%,這個賬戶主要是追求高風險高收益,從時間上看,投資時間較長,以後財務自由還靠這個賬戶的被 動收入覆蓋主動支出,如果股票基金房產的收益遠遠大於支出,那麼恭喜你離財富自由更近了一步,當然賬戶的資產也要做好資產的配置。第四個賬戶是保本升值的 錢,最重要的是本金不能虧損,還能有所收益,這畢竟是養老的錢與孩子的教育基金,要不然老來悲涼、孩子沒錢上學多凄慘。 2016年家庭資產配置,可以考慮FOF型資產配置服務型理財產品,在市場上漲時,FOF難以表現出上風,但是在控制下跌的危害上,FOF 有大概做得更好,從而得到較好的危害收益服從。可以考慮低門檻的眾祿配置寶(1萬起)和高門檻的私募FOF(百萬起)。
『叄』 美國財富的60%是在股市裡嗎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一個機制是財富效應,這種效應尤其體現在居民部門。
以美國為例,截至2014年底,在美國居民部門的資產組合中,公司股權佔到近20%的份額,養老金和共同基金合計佔到42%左右,後兩者的資產組合中又有超過30%到50%投入到了股市,因此,美國居民部門直接和間接持有的公司股權達到全部金融資產的1/3以上。所以,股市的上漲會顯著提高美國居民部門的財富水平,進而刺激居民消費,而居民消費又佔到美國GDP的70%。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二個機制是通過影響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融資和投資:股市上漲會刺激公司的股權融資,從而推動公司投資乃至經濟增長。
以美國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非金融企業發行股票的凈融資額基本保持在負值的狀態:其一,退市企業數量多於上市企業數量;其二,公司持續不斷地回購股票。事實上,美國股市已經不是美國非金融企業融資的主要場所,而是越來越「外國化」和「金融化」:按市值計算,美國本土的非金融企業市值佔全部市值的比重從上世紀的80%下降到目前的60%,而金融企業市值和外國企業市值的比重分別佔到20%左右。
股市影響經濟的第三個機制是杠桿效應。股市上漲對公司股權的影響有限,不過,公司股權價值的提高會降低公司杠桿,推動公司債務融資。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上市公司只有4千多家,上市公司數量只佔全部企業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企業的債務融資和投資行為都與股市沒有直接關系。不過,從美國的經濟實踐看,居民部門的財富效應肯定離不開杠桿效應。
股市影響經濟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機制就是通過企業上市、退市的優勝劣汰,推動技術創新。
以美國為例,上世紀90年代發端於美國的信息技術革命,股票市場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肆』 美國股票市場是不是沒有散戶
美國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 (Securities In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在他們的每年年報中,記錄著這些信息。
美國3億人,散戶有9000萬左右,佔比人口總數的30%,是我國散戶佔比的三倍多。
。美國人將股票投資作為儲蓄的主要方式,他們可以把日常收入大量地、直接地、長期地投入進去,即便股市震盪,他們也足夠信任這個系統。這種觀念在中國卻沒有形成。美國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股票持有者。但由此說美國「全民炒股」,卻是一個誤判。「全民持股」不等於「全民炒股」。
『伍』 美國散戶多嗎
和當下的中國一樣,在1929年美國大蕭條之前,美國散戶同樣將股市看作一夜暴富的所在,同時,精英階層精心編造著致富夢,將其傳播給大眾,而自己則玩弄著各種把戲,如內線交易、前端交易、金字塔騙局、龐氏騙局等等,操控著整個游戲場。
大蕭條到來之時,散戶資產大量流入少數人的口袋,市場陰郁低迷的情緒彌漫,直到二戰結束,美國經濟再度繁榮。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1945年時美股超過93%的部分都直接為美國家庭所持有。不過,這里要澄清一點,美國的散戶與如今的天朝小散又有些不同,1945年前,在美國買股票的都是有錢人,美國的散戶實際都是所謂「大戶」。
1962年,年收入3000-50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0%炒股;5000-7500美元的家庭中,只有16%炒股;年收入5萬-10萬美元的家庭中,則有87%炒股,10萬以上家庭中,則98%炒股。
根據「美元時間」網站的測算,按通脹率調整,1962年1美元值現在的7.88美元,也就是說,在1962年,家庭年收入14-23萬人民幣這個水平的美國家庭,只有10%買股票。
到今天,美國三大證券交易所個體散戶日均成交量僅占總體成交量的11%!其中超過一萬股的大單中90%是在機構與機構投資者之間進行的。
『陸』 美國股票暴跌,對美國股民有什麼影響
會讓一部分股民傾家盪產的那種,因為美股可以說就是美國一個家庭的所有家當,所以現在美國股票出現暴跌,對於美國股民來說影響其實是非常的大的,畢竟美國人都是很少存錢的,錢都是在美股上面,特別是老年人,因為現在美股裡面佔比比較大一點兒的就是老年人和家庭了,所以這兩部分人受到的影響會非常的大。
所以說到底買股票還是得謹慎,把全部的身家都給投進去了,其實對自己來說也是非常的不好的,因為股票這個東西本來就不穩定,所以還是要讓自己的資金合理的分配,不要冒這么大的風險。但是美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多美國人的股票投資組合中,比例要比專家推薦的理財比例高,所以這也讓很多的股民的錢受不到保障。
『柒』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
『捌』 中美普通家庭在投資上有何差別
美國:美國家庭自1980年代以來,金融投資資產比例在不斷的上升,據相關數據顯示,1980年美國家庭平均有2%的家庭資產用於投資,而目前則達到了24%。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呈逐漸上漲的趨勢,近3年以來漲幅均超過了4千億美元,投資者直接參與股票、債券等市場的比例則相對減少,大多藉助於相對專業的投資機構來進行操作。
中國: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發展迅速,尤其是國債成為了當年人們理財的首選。但是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債的利息逐漸下降,許多新興理財產品漸漸進入了廣大民眾的視野。尤其是近期以來,個性化理財服務藉助互聯網平台有了長足的發展,理財個性化、專業化成為大勢所趨。
美國:美國普通投資者偏愛權益類資產,據近期相關調查顯示,全美56%的投資投資投入了基金市場,其中42%是美國國內基金,14%是全球性的基金產品,其餘的44%的投資分散在了股市等各個領域。
中國:中國的投資者在這方面和美國投資者的差別比較大。中國投資者的基金、股票比例在長期以來都小於銀行存款的比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投資者趨於保守的投資偏好。但是,近期以來,股票和基金的投資比例在高速上漲,也可以看出中國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在逐漸改變。
『玖』 美國人為什麼不炒房,不炒股
當然炒股了。美國有世界最大的股市當然就炒了,但沒有如中國人這么多。主要原因一是:美國人喜歡借錢消費,沒有太多的余錢去炒股。二是美國的基金很發達,對老鼠倉等各種違規操作打擊嚴厲,人們對股票基金很信任,所以大部分人買基金從而間接參與股市。
至於炒房,也當然有。但美國有房產稅,這是比較重的。第二美國人沒有戶口限制,流動性很大,買房不如租房,隨工作而動方便。第三,美國人口相對於它的地域,要比中國人密度小得多,導致房價的上漲或下跌速度很不明顯,經濟效益不明顯。還有一點,美國人奉行享受主義,因為房子的總體金額都比較大,一旦購買,很容易讓生活質量下降,所以他們也更不願意去炒房了。
『拾』 美國股民占總人口多少比例
美國人口3億,股民人數8000多萬,將近9000萬,股民人數占總人口的近30%,這一比率遠遠高於中國。但由此說美國「全民炒股」,卻是一個誤判。「全民持股」不等於「全民炒股」。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約有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達9600萬人,約佔美國總人口數的1/3。
有趣的是,美國的股民也就是個人股票投資者數量遠遠小於基民。美國目前有九千萬戶家庭在股票、國債、基金等證券市場進行投資,但是,只有百分之十一(不到一千萬戶)的投資者自己進行股票證券交易。
對資本市場歷史略有研究的人都不難發現,股票市場發展的歷史,既是不斷開發股民的歷史,也是不斷消滅股民的歷史,這個進程的催化劑就是開放式基金的出現和發展。到了今天,歐美股市最終都變成以機構投資者為絕對主流。一般小散戶股民則大都依賴專業的基金經理為其搏擊股市。
股市長期發展的歷史殘酷地證明:
普通股民投資股票往往逃脫不了「七二一」的最終結局,那就是七成的人賠錢,兩成的人平本,一成的人賺錢。而美國自從1924年第一隻開放式基金面世以來,絕大多數基金都是賺錢的,並且平均年復利投資收益率為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