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哥倫比亞銀行系統股票今天

哥倫比亞銀行系統股票今天

發布時間:2023-02-01 23:01:26

① 市場主導型、銀行主導型含義

一、引言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在爭論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的比較優勢[1]。這一爭論主要集中在四個國家: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如德國、日本。銀行在動員儲蓄、配置資本、監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資決策以及在提供風險管理手段上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如英格蘭和美國。在把社會儲蓄投向企業、行使公司控制以及減輕風險的管理上,證券市場與銀行同等重要。一些分析家認為,在提供金融服務上,市場更有效率;另一些則頌揚中介的優勢。爭論未解決,並阻礙穩定政策建議的形成。

對市場主導型與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進行比較的現有文獻存在一個主要缺點:這些比較集中於人均GDP水平相似的一個很窄系列的國家。以至於這些國家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長期增長率。因此,如果人們接受德國和日本是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英國和美國是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並且如果人們認識到所有這些國家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長期增長率,那麼意味著實行何種金融系統關系不大[2]。為提供更多的關於經濟重要性和金融結構決定的信息,經濟學家需要把該爭論擴展至包括廣泛系列的國家經驗。

為把該爭論擴展至國家的一個更廣泛的橫截面,我們需要新的數據。基於一個新構建的數據系列,本文檢測多至150個國家橫截面的金融結構。我們利用了簡單的圖表、相關和回歸來闡述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而且,我們提供金融結構潛在的法律、管制和政策決定因素的經驗證據。這是自Goldsmith(1969)的有影響的著作以來對國家大量橫截面的金融結構和經濟發展的第一次系統檢測。然而,應該指出的是本文並不檢測金融結構是否會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績效產生一個因果關系的影響,並不檢測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國家是否會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績效產生一個因果關系的影響。Levine(1999)、Demirguc-kunt和Makismovic(1999)在相應的論文中作了這些分析。相反,本文介紹有關金融機構與經濟發展之關系以及大量橫截面國家的金融結構與法律、管制政策決定因素之關系方面標准化(Stylized)事實。

更具體地,本文提供有關三個問題的國際比較:

· 經濟發展與銀行、非銀行以及股票市場發展之關系;

· 經濟發展與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之關系;

· 金融結構的法律、管制、稅收以及宏觀經濟之決定因素。

為分析金融結構,我們必須把國家劃分為或市場主導型或銀行主導型類別。基於規模檢測、行為以及效率,我們構造了金融結構的一個綜合指數(Conglomerate index)。具體地說,我們研究了銀行部門發展(根據規模、行為和效率來檢測)相對於股票市場發展(同樣根據規模、行為和效率來檢測)的比率。具有較大比率的國家被劃分為銀行主導型類別。銀行部門發展對股票市場發展的綜合比率低於平均值的國家被劃分為市場主導型類別。因此,這個歸類體系產生了國家的兩個類別: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的國家和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的國家。

盡管是一個有用的起點,但這個雙變數體系代表了大量的含義。遺憾的是,盡管通過國際比較,一些國家的銀行系統是不發達的(Poorly developed)。但這種方法把它們確認為銀行主導型,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是由於按照國際標准這些國家的股票市場是非常不發達的。同樣,因為一些國家的銀行是極端不發達的,盡管根據國際比較它們的市場是不發達的,但這種方法把它們的金融系統確認為是市場主導型。因此,我們發展了另外一個歸類體系。首先,我們確定有高度不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銀行和市場發展兩者都低於平均值,它的金融系統被認為是不發達的。這就產生了三個類別:不發達的、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盡管這個分類體系同樣有問題,但它有助於比較國家的跨廣泛橫截面上的金融結構。因為與具有較發達金融系統——或屬於銀行主導型類別或屬於市場主導型類別相比,非常不發達的金融系統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共性。盡管當只考慮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時,我們能得到同樣的結果,但當我們考慮金融結構的三個類別:不發達的、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我們看到了更清楚得多的模式。

我們的發現如下:

· 在較富裕的國家,銀行、非銀行以及股票市場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在平均水平上,較富裕的國家其金融系統更發達;

· 在較高收入國家,相對於銀行,股票市場變得更活躍和更有效率。各國金融系統演變存在這樣的趨勢:當國家變得較富裕時,其金融系統變得更以市場為導向(Market-oriented);

· 有習慣法(Common laws)傳統,對股東權力有強有力的保護,有好的會計管制、腐敗的低水平以及沒有明確的存款保險的國家,其金融系統傾向於更加以市場為導向;

· 有法國民法傳統,對股東和信貸者權力保護不好,合約執行差、腐敗的高水平、差的會計標准、限制性的銀行管制以及高通貨膨脹的國家,傾向於有不發達的金融系統。

本文的其餘部分組織如下:第II小節說明了在跨不同人均收入組別上金融系統如何不同;第III小節經驗性地定義金融結構並提供跨國比較;第IV小節考察了金融結構的法律、管制、稅收和政策決定因素;第V小結總結了研究結果。

--------------------------------------------------------------------------------

[1] 引證和討論參見Allen and Gale(1997)和Levine(1997)。

[2] 盡管其它差別(如財政、貨幣和管制政策)能夠完全平衡金融結構差別的增長效應,但這看來是不可能的。同樣,金融結構過去的研究沒有對照非金融部門政策上的差別。

二、 跨人均收入組別上金融系統的差別

不同的國家其金融系統有大的差別。像人們比較較貧窮國家與較富裕國家一樣(以人均GDP來測度),本小節利用新搜集的多達150個國家橫截面數據來說明金融系統是如何不同的。

在跨收入組別上,盡管並不是所有的金融部門發展的檢測方法會以一個系統的方式變化,但一些值得注意的模式出現了:在較富裕的國家,依據銀行、非銀行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場的規模、行為、效率來檢測的金融部門的發展傾向於更大。這個分析集中於90年代搜集的數據[1]。當我們對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數據許可的情況下)進行分析時,得出了極為相似的結果。附錄顯示了不同時期內金融系統是如何不同的。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1999)提供了數據來源的詳細信息。

A:中介

在較高收入國家,銀行和其它金融中介規模傾向於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考慮四個檢測。首先,流動負債/GDP等於銀行流動負債加上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GDP。通過加總銀行和非銀行的流動負債,得出的流動負債/GDP是金融中介規模相對於經濟規模的一個常用指標。流動負債/GDP經常被用來作為金融部門發展的總量檢測方法(King and Levine,1993a,b)。其次,銀行資產/GDP等於存款貨幣銀行總的國內資產/GDP。銀行資產/GDP提供了一個銀行部門總規模的檢測方法。第三,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等於存款貨幣銀行貸給(以及其它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私有部門的信貸佔GDP的份額。這個檢測排除了對公共部門的信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公共企業)。通過加總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是在私有部門上銀行行為的一個常用指標。第四,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中的其它金融機構集中在保險、金融公司、集中的投資計劃(共同基金)、儲蓄銀行、私人養老金和發展銀行。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等於非銀行機構貸給(以及其它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私有部門的信貸佔GDP的份額。因此,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提供了在私有部門上銀行行為的一個廣泛的檢測。

在計算了金融中介規模和行為的這些測度後,我們把國家歸於1997年世界銀行發展指標中定義的低、中低、中高和高收入國家類別[2]。基於這個收入組別排列,每個組別的國家數目大體相同。然而,對四個組別中的每一個組別,我們計算了金融中介發展指標的平均值。表1給出了每個國家的數據。圖1顯示了當把較為富裕的國家和較為貧窮的國家加以比較時,在較為富裕的國家,流動資產/GDP,銀行資產/GDP,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都上升了,這個模式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表2顯示了人均GDP與流動性負債/GDP、銀行資產/GDP、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之間的相關在5%的水平上都是顯著的。在具體國家方面,奧地利、德國、法國、英國、香港、日本、荷蘭以及瑞士有比較大的、活躍的銀行體系。另一方面,阿根廷、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迦納、尼泊爾、奈及利亞、秘魯、土耳其以及辛巴威有特別小的、不活躍的銀行體系。在非銀行方面,日本、韓國、荷蘭、南非、瑞典以及美國有非常強大的金融中介(見表1)。事實上,在美國、瑞典和韓國,其它金融中介發放給私有部門的信貸比存款貨幣銀行發放的要多。同樣,注意到在較富裕國家,中央銀行在信貸配置上的直接作用是較小的(見圖1和表2)。

現在考慮銀行部門效率的兩個檢測。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等於銀行一般管理成本與銀行總資產的比率。盡管不是明確的,我們還是把較低的一般管理成本看作是較高效率的標志。過多的一般管理成本支出可能反映了浪費和缺乏競爭。然而,同樣必須認識到競爭性的銀行可能從事大量投資以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這些提高生產率的投資可能引起一般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極低的一般管理成本可能反映不充分競爭和在提供好的銀行服務上投資不足。可見,一般管理成本不是效率的一個明確清楚的檢測方法。

銀行效率的第2個檢測是銀行凈利差,它等於銀行利率收入減去利率支出再除以總資產。盡管許多因素影響利差,較小的利差通常被認為代表較強的競爭和較高的效率。我們獲得了8個國家基於銀行水平的一般管理成本和銀行利差的數據。對每一個國家我們計算了單個銀行的平均值。圖1顯示了較高收入的國家傾向於有較低平均的一般管理成本和較低的平均銀行凈利差。人均GDP與一般管理成本和銀行利差之間的相關(以及P值)進一步證明了人均GDP和銀行效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見表2)。

銀行集中度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我們以三個最大的銀行資產在總的銀行部門資產中的比重來檢測銀行部門的集中度,並稱之為銀行集中指數。圖1顯示了當從較低收入向較高收入國家銀行移動時,銀行集中度傾向於下降。然而,這種銀行部門集中度的下降在統計上不顯著,如表2所示。

在表1中我們同樣報告了在銀行總資產中外國銀行和公有銀行的份額。當我們移向較高收入國家時(圖1),這兩個檢測都下降了。從表2我們能看出這種關系同樣在統計上是顯著的。

B:跨國股票市場

在較高收入國家,股票市場傾向於較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為檢測市場規模,我們採用了作為GDP份額的市值指標,它等於國內股票價值(在國內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與GDP的比率。為檢測市場行為,我們採用了作為GDP份額的交易總價值指標,它等於在國內交易所國內股票的交易市值除以GDP。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檢測相對於經濟規模的股票交易市值,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被經常用來檢測市場流動性,因為它檢測了相對於經濟行為的交易(例如Levine and Zervos,1998)。最後,為檢測市場效率,我們利用了換手率(Turnover ratio),它等於國內股票在國內交易所交易的價值除以國內股票的價值(在國內交易所交易的)。換手率不是效率的一個直接檢測指標,它沒有檢測交易成本。進一步說,換手率是檢測相對於市場規模的股票交易市值,並被經常用作檢測流動性的方法。

如圖2所示,按照收入劃分的四個組別,當我們從最窮的國家移向最高收入的國家組別時,作為GDP份額的市值、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和換手率都上升了。人均GDP與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和換手率之間的相關系數大約都是0.4,並在1%的水平上顯著。人均GDP與市值之間的相關系數接近0.3,並在5%的水平上顯著。在較富裕的國家,股票市場更為發達。在單個國家方面,其排名嚴重依賴於股票市場發展的特定檢測方法。一些國家和一些國家的地區通過任何檢測方法都顯示其股票市場有較好的發展(表1中顯示的澳大利亞、英國、香港、馬來西亞、荷蘭、新加坡、瑞典、瑞士、泰國和美國);一些國家有大的但流動性差的股票市場,如智利和南非(見表1);另一些國家有活躍的但小的股票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和德國。

C:跨國非銀行金融中介

在較富裕國家,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以及其它非銀行金融中介佔GDP的份額是較大的。

具體地,我們檢測了保險公司、養老基金、集中性投資計劃(共同基金)、發展銀行以及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放給私有部門的貸款,以這些機構發放的私有部門的貸款佔GDP的份額來計算。圖3A顯示了在較為富裕的國家,這些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每一個檢測值都較大,但當國家變得更富裕時,相對於發展銀行與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作用上升了(圖3B)。對於人壽保險公司,我們包括了一個另外的規模和兩個另外的行為檢測方法(圖3C)。人壽保險部門的規模,定義為人壽保險公司發放給私人信貸站GDP的百分比,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用保險費/GDP來檢測人壽保險的深度,用人均保險費來檢測人壽保險的密度。結果出現了同樣的模式:高收入國家顯示出人壽保險的深度是中低收入國家的10倍,並且高收入國家的人壽保險密度幾乎比低收入國家的人壽保險密度高100倍。

D:總體效率

在較高收入國家,總體的金融系統變得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直到現在,我們的分析要麼集中於金融中介,要麼集中於股票市場。這里,我們進行總體金融系統的效率檢測。我們考慮檢測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五個方法。首先,我們檢測金融系統的總規模,為做此工作,我們把存款貨幣銀行的國內資產和股票市值加在一起,並除以GDP。Rajan和Zingales(1998)利用了一個同樣的指標去檢測金融部門發展的總體效率。如圖4所示,金融部門的總規模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急劇上升,並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

接著,我們考慮了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四個檢測方法。在那裡,我們固定—和—匹配(Fix-and-match)了股票市場和銀行業發展的不同檢測方法。我們利用了換手率和總交易市值/GDP來檢測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我們把較高的水平解釋為表示更有效運作的股票市場。為在一個廣泛經濟基礎上來測度股票市場的發展,我們寧願要總交易市值/GDP的檢測方法,而不是換手率。總交易市值/GDP檢測相對於經濟規模的交易,而換手率檢測相對於市場規模的交易。因此,一個小的活躍的市場可能有高的換手率和低的總交易市值/GDP。因為我們正在尋求檢測一個國家的企業交易所有權的容易性,用總交易市值/GDP檢測它更為直接。不過,我們利用兩種方法提供了檢測結果。同樣,我們利用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和銀行凈利差去檢測銀行部門的非效率。這里,我們把這兩者數據的較高水平解釋為銀行運作的較低效率。因此,用每一個股票市場指標除以每一個銀行部門非效率的檢測方法,我們構造了檢測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四個檢測方法。

利用金融部門總體效率的檢測方法的結果如圖4中的直方圖所示,國家被劃分為四個組別,較富裕的國家傾向於有更高效率的金融系統。並且所有的檢測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一些國家在總體金融部門效率方面是突出的。特別地,依據我們偏好的兩個總體金融部門效率的檢測方法(這些方法基於股票市場指標,總交易市值/GDP以及兩個銀行效率的檢測方法:一般管理成本和凈銀行利差),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芬蘭、日本、泰國、韓國、英國、美國、瑞士、澳大利亞都被排在非常高的位置。

② 銀行IT系統概念股有哪些銀行IT系統相關股票名單

銀行核心系統是記錄保存銀行客戶信息和存貸款操作等銀行最關鍵、最敏感的業務數據, 去IOE受... 銀行IT系統概念股 受「棱鏡」事件影響,最近部分銀行在做去「IOE」籌劃(I是IBM,O是Oracle,E是EMC),准備在三到五年內逐步淘汰外資,在銀行IT系統和辦公系統實現中資化。銀行「核心系統」是記錄保存銀行客戶信息和存貸款操作等銀行最關鍵、最敏感的業務數據, 去IOE受益股: 長亮科技的核心系統業務在全國城商行市場佔有率約20%; 衛士通:公司和多家金融機構簽定網路安全長期合作備忘錄。讓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給好友:更多

③ 經濟學!簡單的,100分!

1,聯儲提高利息,一般是用來抑制經濟過熱的。
產生的後果是信貸緊縮,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物價下降,
這一階段不只是房子,很多商品都會處於觀望期:等待物價下降

2,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率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率在2007年為33倍。

3,一、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肇始於美國次貸危機,而美國次貸危機則源於美國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滅。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聯儲在很長時期內實施了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間上漲了1.24倍。[1] 在低利率與房價持續上漲背景下,由於美國政府金融監管缺位,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過度發展。不過,上述繁榮建立在假定美國房地產價格將會持續上漲的脆弱基礎上。 當美聯儲在通貨膨脹壓力下從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後,房地產價格從2006年6月起開始下跌。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繁榮的基礎不復存在。2007年8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對沖基金停止贖回,引發投資者撤資行為,從而觸發了流動性危機。這被視為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2008年2月,英國北岩銀行被英國政府國有化,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第一家被國有化的金融機構,也標志著次貸危機已經傳遞至歐洲。2008年3月,貝爾斯登申請破產倒閉,在美聯儲的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對貝爾斯登的救援標志著次貸危機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強化了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 2008年9月是美國次貸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轉折點。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與房利美,這意味著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爆發系統性危機。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美國政府沒有實施救援。美國政府聽任雷曼兄弟破產倒閉的做法打破了金融市場關於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預期,直接造成美國短期貨幣市場崩盤。由於短期貨幣市場是美國影子銀行體系最重要的融資來源,雷曼兄弟的破產使得美國投資銀行的覆滅變得不可逆轉。在雷曼兄弟破產的同一周內,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宣布被美洲銀行收購,美國前兩大投資銀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華爾街上煊赫一時的五大投行集體消失。此外,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出現嚴重虧損,最終被美聯儲注資850億美元並實施國有化,這標志著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市場開始崩潰。在2008年9月,危機也由美國金融市場全面蔓延至歐洲與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危機正式由國別危機轉變為全球金融市場危機。
金融市場的危機也通過財富效應、信貸緊縮、切斷企業融資來源等渠道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從2008年第2季度起,歐元區與日本經濟進入負增長;從2008年第3季度起,美國經濟進入負增長。三大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下半年集體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明顯減速。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將實現1.3%的負增長,這是全球經濟自二戰以來的首度萎縮。其中發達國家經濟將萎縮3.8%,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也僅為1.6%。[2] 在2009年2-3月,有四種危機重疊發生:一是以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為代表的美國大型商業銀行爆出巨額資產減記(不過09年第1季度財報顯示相關銀行盈利狀況有所好轉);二是美國對沖基金行業從2008年10月起遭遇大規模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三是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仍在不斷下滑;四是中東歐國家很可能爆發因為外資抽逃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因此,2009年春季也被稱為「金融海嘯第二波」,以對應雷曼兄弟破產所引發的金融市場系統性危機。不過,由於投資者預期已經顯著調低,目前已經很難有打破投資者預期的意外事件發生,金融市場重現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然而,全球金融危機仍處於深化與擴展的過程中。 以上我們簡要回顧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歷程。事實上,我們很難清晰劃分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原因是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往往交疊在一起。例如,房價下跌從2006年6月起延續至今(美國房價指數迄今為止已經下跌了30%[3]),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從2007年8月起延續至今,股市下跌從2007年10月起延續至今,實體經濟衰退從2008年第3季度起延續至今。因此,我們只能用標志性事件(例如金融機構破產)的發生來大致描述金融危機的演進。
二、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要判斷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就離不開對美國政府救市政策的梳理與評價。下面我們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兩個層面來分析美國政府救市政策及其後果。 表1總結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出台的財政救市方案,主要包括1680億美元的減稅、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紓困方案、奧巴馬政府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及最近出台的公私合營的壞賬銀行等。簡單計算,美國政府財政救市方案的金額已經高達1.66萬億美元,約為GDP的12%。上述方案既包括幫助金融機構紓困的具體措施(包括注資、剝離問題資產、為金融機構負債提供擔保等),也包括提振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包括減稅和增加社會公共支出等)。現在要全面評價財政救市方案的效力為時尚早,但相關政策的出台至少緩解了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下滑。 美國政府巨額財政刺激方案的直接後果,是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飆升,以及為財政融資的壓力上升。2002年至2007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平均為4270億美元。根據奧巴馬政府的預算,2009財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7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GDP的12%。發行國債是美國政府用於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如圖1所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歷年的國債凈發行額與財政赤字水平大體相符,這表明美國政府主要用增發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自1996年以來,每年國債凈發行額均高於財政赤字水平。[4] 2002年至2007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一直穩定在5000億美元左右,2008年則飆升至1.47萬億美元。市場預計,要為巨額財政赤字募集足夠資金,2009年美國國債凈發行額將至少達到2萬億美元。 2008年年底美國國債市場未清償余額約為10.7萬億美元。如果2009年新增2萬億美元的國債發行,相當於市場上新增20%的供給。如果對美國國債需求的增長跟不上國債供給的增長,美國政府必須提高新發國債的收益率,而這會壓低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外國投資者將遭受嚴重損失。[5] 然而現實情況是,截止2009年4月中旬,美國國債市場收益率總體而言仍處於不斷下降趨勢: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3%,而3個月國債收益率低於0.20%。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主要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國際資本在危機時期的「流向安全港」(Fly to Safety)效應有關。一旦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配置風險資產,大量的資金將從美國國債市場撤出,這可能顯著推高國債市場收益率並壓低國債市場價值。 表2歸納了危機爆發至今美聯儲的應對方案。美聯儲的救市方案主要包括三類:一是降息,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一年半時間內,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低至0-0.25%;二是通過各種信貸創新機制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包括針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期限拍賣貸款(TAF)、針對交易商(投資銀行)的主要交易商信用貸款(PDCF)、針對商業票據發行者的商業票據貸款(CPFF),以及針對資產支持證券購買者的期限資產支持證券貸款(TALF);三是所謂的定量寬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美聯儲通過直接購買證券的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相關證券包括國債、機構債與MBS。 美聯儲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收到了一定成效,目前無論是反映短期貨幣市場融資成本的TED息差,還是美國居民中長期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與危機爆發初期相比都顯著下降。然而,美聯儲貨幣政策也造成了兩個明顯後果:後果之一是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不斷上升。如圖2所示,從2008年9月初到2009年4月中旬,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總規模由9000億美元左右飆升至2.2萬億美元左右。總資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聯儲通過各種創新機制提供的流動性貸款顯著增加,自2008年3月推出PDCF機制以來,美聯儲流動性貸款由零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1.2萬億美元。自美聯儲實施定量寬松政策以來,美聯儲直接持有的證券數量也有所上升;後果之二是美國金融機構的超額准備金大幅飆升。由於美聯儲的資本金沒有發生變動,因此資產負債表總體規模的上升實際上意味著美聯儲負債的上升。如圖3所示,在美聯儲各項主要負債中,流通中現金的規模大致穩定在9000億美元左右,而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則由2008年9月初的200億美元左右上升至2009年4月中旬的接近9000億美元。 盡管美聯儲對金融機構流動性貸款的增加目前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的增加,但這主要與金融機構去杠桿化尚未結束、風險偏好很低,因此存在惜貸現象有關。一旦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結束並重新開始放貸,貨幣流通速度可能在短期內顯著上升,從而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一旦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開始反彈後,美聯儲不能及時抽迴流動性,那麼美國很可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美元可能大幅貶值。事實上,盡管美聯儲賬面上有大量證券,但其中國債數量有限,故而通過出售國債能夠收回的流動性有限。另一方面,美聯儲通過創新信貸機制積累的其他種類債券很可能短期內無人問津,這意味著短期內美聯儲抽迴流動性的能力有限,中期內美國爆發通脹與美元貶值的可能性較大。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
要准確預測全球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向,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財政部新近出台的公私合營壞賬銀行方案能否吸引到大量私人投資者的參與,從而為壞賬銀行的運營提供足夠資金?美國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何時結束?美國金融市場何時開始反彈?美國國債市場的火爆行情何時結束,新興市場國家中央銀行是否會持續追捧美國國債?美元匯率是否以及何時會反轉?一旦市場反彈,美聯儲能否及時抽迴流動性,從而避免惡性通脹的爆發?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何時止跌反彈?
盡管我們尚不能對以上問題作出滿意回答,但我們相信,危機演進的某些中長期方向是比較確定的。以下我們將就全球金融市場、全球實體經濟增長與全球通貨膨脹狀況等方面作出預測。 美國金融市場的危機尚未見底。盡管2009年第1季度美洲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高盛等金融機構的盈利狀況超出市場預期,但這些金融機構在2009年的業績可能有所反復。金融機構將會繼續披露壞賬,這意味著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仍會繼續,金融機構也會繼續尋求政府或私人部門的股權投資。如果大型商業銀行情況惡化,不排除美國政府進一步實施國有化的可能性。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撤資行為並未顯著減弱,如果短期貨幣市場仍不能恢復正常運轉,則2009年春季可能出現對沖基金大面積解散清算的現象。隨著實體經濟增長前景的惡化,美國公司債市場可能爆發新的危機。歐洲金融機構對問題資產的披露遠沒有美國同行充分,這意味著歐洲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下行空間。[6] 一旦中東歐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在中東歐國家擁有大量信貸頭寸的西歐商業銀行將出現更多壞賬。然而,盡管如此,全球金融市場很難重演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系統性危機,這是因為投資者的預期已經顯著下調,很難發生打破投資者預期從而引發恐慌性拋售的惡性事件。我們預計,美國金融市場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觸底,逐步恢復正常的投融資功能。 實體經濟的恢復則要緩慢的多。從目前世界各國出台的救市方案來看,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狀況很可能不但得不到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美國居民並沒有顯著壓縮消費,而中國居民並沒有顯著擴大消費,這意味著美國當前經常賬戶赤字的改善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7] 一旦實體經濟反彈、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也是如此。從短期來看,美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止跌,在2010年上半年恢復正增長。但要恢復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可能至少需要5年左右時間。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反彈將會晚於美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進口需求是否重新強勁。受4萬億人民幣投資方案(重點在於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與銀行信貸飆升刺激,中國經濟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強勁反彈。但由於居民消費持續疲弱、刺激投資可能進一步形成過剩產能、信貸飆升可能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出口可能持續疲軟,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在中期內缺乏持續增長的動力。如果全球范圍內刺激政策運用不當,各國政府缺乏進行結構性調整的魄力以及協調各國宏觀政策的遠見,整個世界經濟都可能呈現出W型走勢,即短期內顯著復甦,中期內不容樂觀。 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通貨緊縮很可能只是暫時現象。當然,如果世界經濟重返通脹,其根源可能不在於全球需求的強勁復甦,而在於美元大幅貶值引發的全球能源與初級產品價格再度上漲。如前所述,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直升飛機上的伯南克」能夠在市場反彈之際迅速抽迴流動性,因此當前美國的定量寬松政策很可能埋下未來通貨膨脹的種子。一旦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結束、機構投資者重新開始配置風險資產、銀行重新開始放貸,這意味著貨幣乘數短期內可能迅速上升。在基礎貨幣沒有相應削減的情況下,這將加劇經濟體中的通脹壓力。隨著大量資金流出美國國債市場並重新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美元可能大幅貶值,從而推動全球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再度走高。如果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上漲伴隨著總需求的持續不振,我們就不能排除世界經濟陷入滯漲的可能性。

④ 匯豐控股的公司簡介

匯豐集團創始成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成立
匯豐集團是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經多年擴展而成。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於1865年3月在香港開業,同年於上海及倫敦開設分行,又在舊金山設立代理行,其成立的導火線源自香港洋行的權力劃分。
1864年7月,位於孟買的英國商人計劃創立以香港為基地的中國皇家銀行,發行3萬股,每股200印度盧比,但只計劃向香港及中國的商人配售5000股,引起香港洋行不滿。同年7月28日,鐵行輪船公司監事湯馬士·修打蘭(或者譯作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和寶順洋行牽頭,在報刊上宣布成立一間由香港擁有的銀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創辦時,資本額共500萬港元,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1866年每股又1拆2,變成4萬股,每股125元。1864年成立的臨時委員會,共有15人組成,主席由寶順洋行代表喬姆利、成員有鐵行輪船公司的修打蘭、瓊記洋行的赫德、孻乜洋行的麥克萊恩、香港巨富道格拉斯·拉潑來克、禪臣洋行的尺德、太平洋行的萊曼、費禮查洋行的史密脫、沙宣洋行的亞瑟·沙宣、公易洋行的羅伯特·布蘭特、廣南洋行的巴朗其、搬鳥洋行的威廉·亞當遜、畢洋行的赫蘭特、順章洋行的臘斯頓其·屯其蕭,以及法律顧問波拉德。 這些人包括了英國、美國、德國、丹麥、猶太及印度帕西族,但在隨後歲月各股東退出,匯豐已經由英國人所控制。
1865年3月2日,臨時委員會改組成董事局,3月3日正式開業,總部設在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1866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政部批准通過,匯豐注冊為有限責任公司,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
初期的匯豐集團乃透過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開設分行而在世界各地擴展業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匯豐的業務集中於香港,而中國內地的分行於1949年起相繼關閉,海外業務亦未如理想,發展空間大受限制下,於1950年代開始成立或者收購附屬公司。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的集團形式運作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端納(Michael Turner)的帶領下,於1953年開始實行以集團形式運作。首先於195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集團首間附屬公司-加州香港上海匯豐銀行。1959年,匯豐收購有利銀行及中東英格蘭銀行,這是匯豐集團的第一宗收購。1965年,匯豐收購恆生銀行的控制性股權。1972年,匯豐成立獲多利有限公司(即匯豐投資銀行控股有限公司前身)。1980年,匯豐入股美國海豐銀行(Marine Midland Bank),並在1987年成為匯豐的全資附屬公司。1981年,匯豐收購赤道控股有限公司(Equator Holdings Limited)的控制性股權;同年匯豐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失敗,但對於收購英國大型銀行的興趣未有減退。1987年,匯豐入股英國米特蘭銀行(Midland Bank),透過合作協議,匯豐和米特蘭互相轉撥業務。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宣布進行結構重組,包括:
1、成立一間集團控股公司,名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並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倫敦分行升格為匯豐控股的注冊辦事處。
2、匯豐銀行股份轉移到匯豐控股名下,匯豐控股再發行新股,以4股匯豐銀行股票換成1股匯豐控股股票,並將原發行股縮減至3/4,以便日後在海外上市。
3、匯豐控股股份取代匯豐銀行股份後,分別在香港及倫敦的證券交易所上市。
4、匯豐控股在英國注冊,但以香港為集團總管理處。
5、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為匯豐控股的全資附屬公司,在香港的注冊維持不變,以便香港業務的發展。
當年匯豐集團遷冊英國、成立匯豐控股,但集團總管理處當初仍然設在香港的策略是基於香港主權移交的不明朗政治因素。透過這個策略,使匯豐既可以避過香港主權移交可能產生的風險,又可以使匯豐所有收放及資本增值不受英國稅制和稅率的影響,有利於匯豐繼續獲取豐厚的利潤。
1992年7月,匯豐控股收購米特蘭銀行餘下的股份,正式取得其業務,拓展歐洲市場。但是,在英國監管當局的規定下,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在1993年1月由香港遷往倫敦。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監管機構為英倫銀行,但旗下附屬公司仍繼續受經營所在地的有關當局監管。位於倫敦的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只會提供主要的中央職能,例如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法律及公司秘書服務、財務計劃及監控等。1998年,匯豐宣布在倫敦興建新總部大廈,以容納原本分散於倫敦市金融區內不同地方的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各部門,該大廈於2002年啟用,2003年4月正式開幕,同時亦是英國匯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 1998年11月,匯豐集團宣布統一品牌,差不多所有業務地區的附屬公司均採用匯豐品牌和六角形標志,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個別在亞太地區以外的辦事處亦納入採用匯豐品牌的當地附屬公司網路(例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部分在英國的分行納入英國匯豐銀行的網路)。統一集團品牌可以加深世界各地客戶、股東及員工對集團和其信念的認識,亦有助匯豐在世界各地以同一集團形象推出新產品與服務。匯豐控股亦在1999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進行股份拆細,把每一股拆為三股及股票面值由英鎊改為美元折算。2000年因收購法國商業銀行取代法國商業銀行於巴黎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自2002年起,匯豐以「環球金融地方智慧」(Theworld'slocalbank)作為集團口號,強調集團在眾多市場中均擁有豐富經驗,並且透徹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2004年因收購百慕大銀行取代百慕大銀行於百慕大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依照慣例,匯豐控股每隔3年會就集團總管理處的地點作出檢討。不過在2006年10月,有報道指匯豐集團總管理處有可能會遷離倫敦,有分析員表示因為香港自主權移交後不明朗因素已經消除,局勢穩定,不排除會重返香港,因為英國稅率遠較香港高,征稅范圍及稅種亦較香港闊和多,使匯豐控股需要負擔高昂的稅項,每年匯豐控股向英國政府支付的稅項高達4億英鎊。除了香港之外,有英國報章指出匯豐集團總管理處可能會遷往愛爾蘭,但匯豐發言人隨即否認。而匯豐控股行政總裁紀勤表示,英國在地理上占優,能迅速聯絡各地業務網路,對現時的集團總管理處感到相當滿意。
2000年5月17日匯豐控股落實以366.19億泰銖(約9.4億美元)收購泰國京華銀行(BangkokMetropolitanBank)72.02%股權。
2003年10月11日巴西匯豐斥資8.15億美元(約63.57億港元)收購萊斯銀行巴西消費融資業務Losango。
2005年12月,美國匯豐融資以16億美元完成收購MetrisCompaniesInc.(「Metris」)。匯豐現已成為美國MasterCardR及VisaR卡1的第五大發卡機構。」
2007年2月,匯豐控股首度發出盈利警告,主席葛霖表示,原因是旗下的匯豐融資在策略上出現錯誤,葛霖指出匯豐融資發展按揭業務,這個並非核心業務,但匯豐控股無意出售匯豐融資。這是匯豐集團成立140年以來首度發出的盈利警告。
2007年3月5日CanaraBank、匯豐保險集團(亞太)與印度東方商業銀行(OrientBankofCommerce,簡稱「OBC」)在印度合作成立一間人壽保險公司。根據建議中的協議,CanaraBank將持有新公司的51%股權,而匯豐和OBC則分別持有26%和23%股權。新公司之法定資本為32.5億印度盧比(約7,300萬美元)。
2007年11月26日,匯豐控股宣布,重組該集團旗下兩項結構投資工具(SIV)CullinanFinanceLimited和AsscherFinanceLimited。預料2008年8月前將提供最高約35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和定期融資並將這兩只SIV持有的總額45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資產計入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2008年6月17日,匯豐以4.39億美元把旗下在英國的信用卡收單業務的51%股權,賣給世界最大型交易處理商之一GlobalPayments,並成立一間名為「HSBCMerchantServices」的合營企業,以英格蘭萊斯特作總部,匯控持有公司49%股份。
2008年9月19日,匯豐以以15.68億元披索(約1.45億美元),悉售於墨西哥消費信貸機構FinancieraIndependencia的18.68%股權。
2008年10月21日,匯豐控股宣布透過附屬機構HSBC亞太控股以內部現金6.075億美元,收購印尼最大工商銀行之一PTBankEkonomiRaharjaTbk(「BankEkonomi」)88.89%股權,交易完成後,匯豐將在印尼的24座城市,擁有190個網點,成為繼渣打銀行和花旗集團之後的第三大外資銀行。
2009年3月2日匯豐控股結束旗下美國匯豐融資以HFC及Beneficial為品牌消費貸款業務,並會集中全力縮減有抵押及無抵押房地產組合,分別涉及未償還結欠額為460億美元及160億美元。同時亦會繼續縮減汽車融資及其他無抵押個人貸款業務,合共1004億美元資產組合,共剩下與信用卡相關之消費貸款業務組合466億美元。絕大部分分行在履行對客戶的承諾後,亦將關閉,並裁減6100人,每年節省7億美元成本。
2009年3月2日匯豐控股將按每十二股供五股比例,供股價每股254便士,摺合為每股28.1港元,發行5,060,239,065億股新普通股,集資凈額125億英鎊(177億美元、1384億港元),同日公布2008年度業績,純利按年倒退70%至57.28億美元,創2002年度以來新低,跌幅打破歷來記錄,每股盈利減少至47美仙,第四季股息僅派10美仙。稅前盈利亦減少61.6%,至93.07億美元。
2009年3月9日匯控股價於收市競價時段完結前,仍以37.5元承盤,較上個交易日下跌14%,就在完結前十秒,股價由37.3元一口價「嘜」低逾10%,足足挫4.3元以每股33元收市,單日跌幅擴大至24%。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翌日透露,股價異動相信是市場莊家或對沖基金質低股價。
2009年9月25日匯控宣布,集團的總裁辦公室於2010年2月1日由倫敦調回香港,以便加強發展亞太市場。
2009年10月5日匯控以3.3億美元的現金,將該公司紐約第五大道452號總部售予以色列IDB集團旗下兩家附屬公司KoorInstries及PropertyandBuilding,出售物業後,匯豐將租用上述物業單位,租約期為10年。IDB首年將獲得4500萬美元(約3.5億港元)租金收入,同期的營運開支合共1850萬美元。買家是以色列大型集團IDBHolding旗下地產公司,10月4日宣布與匯豐達成協議,以3.3億美元購入匯豐位於美國紐約市中心的大樓組合,包括位於第五大道452號、29層高的匯豐大廈,及位於39街西1號、樓高11層的大樓,共86.5萬平方呎
2009年10月23日旗下匯豐保險增持越南保險公司BaoViet(BV)的股權,由10%增加至18%,涉資1.0053億美元(約8.21億港元)。
2009年10月28日匯豐控股與交通銀行將現有的中國信用卡合作業務轉入新的合資公司。匯豐控股與交通銀行擬在太平洋信用卡(PacificCreditCard)合作協議的基礎上﹐組建一家新合資公司﹐名為交通銀行匯豐太平洋信用卡有限公司(BankofCommunications&)﹐預計初始注冊資本為人民幣25億元(約合3.68億美元)。交通銀行將向合資公司注資人民幣20億元﹐持股80%。匯豐控股將注資人民幣11.58億元﹐持股20%。出資額已包含相應股本的溢價人民幣6.58億元
2009年11月11日匯豐融資以9.04億美元(約70.5億港元)出售旗下汽車融資貸款管理部門及10億美元貸款結欠額予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ConsumerUSAInc。
2009年11月14日匯豐控股以7.725億英鎊(13億美元,8億6440萬歐元,101億港元)的價格,將倫敦總部出售給韓國國家退休基金(NPS),交易全部以現金完成。這座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金絲雀碼頭的匯控總部,樓高44層,是英國第2高的建築物。交易完成後,匯控將以每年4600萬英鎊的價格,向新業主租回總部大樓,為期17年半。
2009年12月18日匯豐控股以包括達信母公司威達信集團合共1.35億英鎊(約16.94億港元)的股份及現金代價,將英國第9大保險經紀公司匯豐保險經紀公司出售予保險經紀和風險管理公司──達信(Marsh)。
2009年12月21日匯豐控股以4億歐元(約44.51億港元),出售法國總部,包括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103號及rueVernet15號兩座大樓,合共35.7萬方呎予法國基金FrenchPropertiesManagement,並計劃於出售後的未來9年租回該物業。匯控先後放售倫敦、紐約及法國總部物業,合共套現約167億港元。
2009年12月25日匯豐控股向附屬公司墨西哥匯豐(GrupoFinancieroHSBC)注資62.9億墨西哥比索,相當於4.875億美元(約38億港元)。
2010年2月20日美國匯豐以1.71億美元作價,將持有富國匯豐貿易銀行的20%普通股股權,及100%的優先股股權出售予富國銀行,及後匯豐將自行拓展區內業務。富國匯豐貿易銀行為匯豐與富國銀行於1995年成立的合資公司,主要在美國18州份內向中型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服務。
2010年3月24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與太古地產簽訂了一項租約﹐承租太古地產的廣州太古匯商業地產項目76.6萬平方呎樓面面積,這相當於是該項目辦公樓總建築面積的43%左右。該項目還包括商鋪部分。將於2012年投入使用。
2010年6月17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透過其全資子公司哈薩克匯豐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達成協議,以5,200萬美元(約4億港元)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哈薩克的零售銀行資產,當中包括個人客戶貸款及信用卡組合、四間分行、八十個自動櫃員機及兩家支援辦事處。匯豐將繼續聘請490名現有職員。
2010年7月2日匯豐控股透過其全資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印度的零售及商業銀行業務。RBS在印度零售及商業銀行業務共有31間分行及110萬客戶關系,員工總數逾1800人。截至2010年3月底,RBS有關組合資產總值18億美元。
將於2010年10月19日起,停辦全球外幣現鈔供應業務,匯豐銀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外幣現鈔供應行,市場佔有率超過六成。
2010年8月27日以3.42億美元出售面值43億美元美國汽車貸款組合桑坦德銀行。
截至2010年6月底,有關汽車貸款組合總額為43億美元。
2010年9月8日主席葛霖(StephenGreen)將於年底前退任主席,擔任英國貿易及投資大臣。
2010年10月15日匯豐控股放棄以80億美元收購南非第四大銀行Nedbank。
2010年10月20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以8.16億港元投得沙田石門安耀街、安群街與安麗街交界沙田市地段第433號的用地,年期為50年。該幅土地面積約為8,533平方米,指定作非住宅用途(不包括酒店、加油站及安老院)。最低及最高的樓面面積分別為25,599平方米及42,665平方米。
2010年11月4日匯豐控股同意將旗下火車租賃業務EversholtRailGroup出售給一個投資基金財團,交易價格為21億英鎊(34億美元)。該財團由3i基建、摩根士丹利旗下基建投資基金及StarCapital合組。匯豐控股1997年以7.27億英鎊(91.6億港元)購入該業務。
2010年12月1日匯豐直接投資(亞洲)有限公司(HSBCPrivateEquity(Asia)Ltd.),公司已完成管理層收購,將重新命名為匯睿資本有限公司(HeadlandCapitalPartnersLtd.,簡稱Headland)。管理層持有公司80.1%的股權,匯豐控股保留19.9%股權。所投資的包括永輝超市20.56%。
2011年4月12日匯豐控股旗下附屬墨西哥匯豐以23.6億墨西哥披索(約15.4億港元,1.98億美元)。出售退休基金管理業務HSBCAfore,SAdeCV全部股權予信安金融集團。
2011年5月17日匯豐控股將成為英傑華集團在英國和歐洲首選戰略合作夥伴。匯豐控股與英傑華集團在2007年簽署了一項五年期排他性一般保險分銷協議。該協議期限現延長至2016年。
2011年6月26日匯豐控股旗下沙烏地阿拉伯的批發與投資銀行業務部門HSBCSaudiArabia將與SABBSecuritiesLtd.合並。SABBSecurities是沙特英國銀行(TheSaudiBritishBank)旗下的全資證券與保管業務部門。合並後的公司名為HSBCSaudiArabiaLtd.﹐匯豐控股和沙特英國銀行將分別持有該公司49%和51%的股份。然而﹐匯豐控股稱﹐合並後的合資公司的全部經營權將掌握在匯豐控股手中。
2011年7月19日山東榮成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19日投入運作,揭開外資打入中國東部山東省農村市場的新一頁。
2011年7月31日匯豐控股將把旗下位於美國的195家從事零售銀行業務的分行出售給FirstNiagaraFinancialGroupInc.(FNFG),作價10億美元現金。出售分行涉及客戶存款約150億美元,以及150億美元的總資產,包括貸款28億美元及43億美元管理資產。
2011年8月1日匯豐控股也計劃出售英國、墨西哥及百慕大三項保險業務,同時把康乃迪克州和新澤西州分行合並至附近匯豐分行之中。
2011年8月10日匯豐控股同意透過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美國匯豐融資有限公司、美國匯豐有限公司、HSBCTechnologyandServices(USA)Inc.及其他全資聯屬機構,出售其在美國的卡及零售商戶業務(「該業務」)(美國匯豐銀行的信用卡計劃除外)予。交易價格327億美元,包括26億美元的溢價,稅後利潤24億美元。對於本次交易,第一資本將以現金和股票形式支付,匯控同意接受7.50億美元1,910萬股第一資本公司股份。於2011年6月30日,該業務資產總值為304億美元,包括296億美元的客戶貸款結欠總額。該業務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半年度的未經審核除稅前及除稅後利潤分別為10億美元及6億美元。
2011年9月1日轉讓總部在香港的貿易通電子貿易的8.1%權益,給全球大型成衣供應商之一港資聯業制衣(TALApparel),套現1,000萬美元。
2011年9月21日加拿大匯豐銀行出售匯豐證券(加拿大)的全方位服務的投資咨詢業務,予NationalBankofCanada的全資附屬,現金代價為2.06億加元。於8月31底,有關業務的總資產值為1.993億加元,根據業務管理資產為142億加元。
2011年11月11日向旗下匯豐中國增資28億元人民幣,總額增加至108億元人民幣,為首家完成人民幣增資的外資銀行。
2011年12月21日匯豐控股向瑞信及瑞信證券(日本)出售日本私人銀行業務。截至10月底止,日本私人銀行業務總資產約27億美元。
2011年12月28日旗下馬爾他匯豐將出售當地信用卡業務予GlobalPayments子公司HSBCMerchantServices,作價約1447.6萬美元(約1.13億港元)首季關閉6家分行2012年1月24日將其在哥斯大黎加29家分行、薩爾瓦多57家和宏都拉斯50家,這些機構的總資產大約43億美元,貸款余額為25億美元出售給了哥倫比亞第三大銀行BancoDavivienda,交易價格為8.01億美元現金。
2012年1月26日匯豐控股約1.12億美元將泰國的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BankofAyudhyaPLC泰國大城銀行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匯豐有關泰國資產凈值為175億元泰銖,即摺合約5.53億美元。
2012年3月7日匯豐控股出售香港、新加坡、阿根廷和墨西哥的一般保險業務出售給法國安盛人壽集團(AXAGroup)和澳大利亞QBEInsuranceGroupLtd﹐這些交易的現金總價值約為9.14億美元。
AXA安盛人壽以4.94億美元現金收購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的一般保險業務。
澳大利亞QBEInsurance(昆士蘭保險)以4.2億美元現金收購恆生銀行旗下子公司恆生財險(香港)有限公司和阿根廷一般保險業務。
2012年3月14日匯豐控股132.6億港元每股5.63港元的價格認購23.6億股交通銀行H股,完成認購後,匯豐對該行的持股比例將不低於現下的19.03%。
2012年3月22日匯豐融資撤出加拿大消費融資市場,因未能覓得買家,故將結束該業務,料當地於75家分行的500名員工將受影響。
2012年3月23日出售中東的私人股票基金管理業務HPEME的80.1%股權,予HavenvestPartnersLimited,涉340萬美元資產。
2012年3月27日匯豐控股正逐步撤出斯洛伐克業務,預料於2012年第三季完成。
2012年3月29日收購萊斯銀行於阿聯酋的零售及商業銀行,拓展匯豐中東業務。截至去年底,該業務的凈資產估值約7.69億美元,當中個人及商業客戶的人數約8,800人,而貸款額為5.73億美元。
2012年4月9日出售私募股權公司MontaguPrivateEquityLLP19.9%的股權出售予Montagu管理層成員間接擁有的公司MLLPHoldingsLtd.。管理超過47億歐元的資產。
2012年4月18日,旗下中東匯豐同意將旗下阿曼匯豐與阿曼第五大銀行阿曼國際銀行(OIB)合並,料於本季完成。中東匯豐將利用內部資源,額外注入9740萬美元到阿曼匯豐,然後才與OIB合並。合並後的銀行將被命名為匯豐阿曼銀行,中東匯豐將持有合營銀行51%股權。
2012年12月5日,匯豐控股宣布,同意將其持有的中國平安15.57%的股份轉讓給正大集團,總交易價為727.36億港元,相當於每股59港元,以現金支付。正大集團正式取代匯豐,接盤中國平安。正大集團為亞洲最大的肉食品銷售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跨國公司之一,由華裔實業家謝易初、謝少飛兄弟於1921年在泰國曼谷創建,在中國以外稱作卜蜂集團。
匯豐控股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排名第六

⑤ 赤道銀行的列表

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 N.V.) 荷蘭第一大銀行,由荷蘭通用銀行(ABN BANK)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銀行(AMRO BANK)於1991年合並而成,在世界上擁有30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世界上擁有銀行網路最多的銀行之一。
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plc)
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BBVA)
葡萄牙聖精銀行(BES Group)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瑞士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 Group)
比利時德克夏銀行(Dexia Group)
德國德累斯頓銀行(Dresdner Bank)
西班牙察亞納瓦拉銀行(Caja Navarra)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Calyon)
丹麥出口信貸基金會(Eksport Kredit Fonden,EKF)
荷蘭國家開發銀行(The Netherlands Development Finance Comp,FMO)
富通集團(Fortis) 成立於1990年,是一家活躍於世界保險,銀行和投資領域,享譽全球的國際性金融服務集團,是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在2008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富通集團資產排名第14位。在2008年《福布斯》世界500強中,富通集團在銷售、利潤、資產及市值等指標的綜合排名中,榮列全球金融服務商第19位。
蘇格蘭哈里法克斯銀行(Halifax and Bank of Scotland,HBOS)
德國裕寶銀行(Bayerische Hypo Vereinsbanka,HVB Group)
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up)
比利時聯合銀行(KBC Group)
西班牙La Caixa銀行(la Caixa)
義大利中央中期信貸銀行(Mediocredito Centrale,MCC)
葡萄牙千禧銀行(Millennium bcp)
瑞典北歐聯合銀行(Nordea)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 Group)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建於1727年,總部設在英國的愛丁堡,是歐洲領先的金融服務集團,也是英國最大的銀行,其業務遍及英國和世界各地。該銀行在英國的法人、個人及海外銀行業中排名第一,在零售銀行業及私人汽車保險業中排名第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在英國和愛爾蘭擁有2000多家分行,服務於1500多萬客戶。2000年3月,該行與英國西敏寺銀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2000年排名222)合並。2000財政年度(2000/9),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的營業額177.13億美元,凈收益31.72億美元,總資產4681.33億美元,雇員19620名。
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法國主要的銀行集團之一,總部設在巴黎,上市企業分別在巴黎、東京、紐約證券市場掛牌。法國興業銀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銀行集團之一,2000年12月31日它在巴黎股票交易所的市值已達300億歐元。
英國渣打銀行(又稱標准渣打銀行;英語:Standard Chartered Bank;LSE:STAN,港交所:2888,OTCBB:SCBFF)是一家建於1853年,總部在倫敦的英國銀行。它的業務遍及許多國家,尤其是在亞洲和非洲,在英國的客戶卻非常少,2004年其利潤的30%來自於香港地區。渣打銀行的母公司渣打集團有限公司則於倫敦證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上市,亦是富時100指數成份股之一。
匯豐集團(HSBC Group) 總部設於倫敦的匯豐集團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匯豐集團在歐洲、亞太地區、美洲、中東及非洲7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9,500間附屬機構。匯豐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巴黎證券交易所及百慕達證券交易所等證券交易所上市,全球股東約有200,000,分布於100個國家和地區。雇有232000名員工。匯豐銀行在全球擁有超過1億1千萬的顧客。
西德意志銀行(WestLB AG) 位於德國最大的聯邦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集團擁有資產總值2819億歐元(2004年6月30日數據),是德國首屈一指的金融服務機構。 國際阿拉伯非洲銀行(Arab African International Bank - Egypt)
奈及利亞Access Bank Plc
標准銀行集團(Standard Bank Group) 其前身為標准銀行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1969年,總部位於約翰內斯堡。標准銀行集團為約翰內斯堡交易所上市公司。以資產論為非洲最大的銀行,2006年排行全球第106名。標准銀行集團業務遍及18個非洲國家及其他21個國家(地區),在台北設有分支機構,同時在香港、俄羅斯、新加坡和巴西擁有全面銀行服務資格。該行在南非共有713家分支機構,在非洲其他地區則設有240家分支機構。
萊利銀行(Nedbank Group) 南非第四大銀行,萊利集團下屬企業。萊利集團擁有萊利銀行和皇帝銀行(Imperial Bank Limited)各50.1%的股份。而萊利集團又是old mutual group的成員企業。 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Banco Bradesco) 布拉德斯科銀行是一家政府控股的商業儲蓄銀行,成立於1808年,在巴西設有7100家分行,在全球25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包括阿姆斯特丹、布依諾斯愛里斯、新加坡、法蘭克福、里斯本、倫敦、洛杉磯、馬德里、紐約、巴拿馬、聖地亞哥、東京等。其主要海外子公司包括美國的BB租賃公司、英國的BB證券公司和奧地利的BB-AG Viena等。布拉德斯科銀行還在北京、芝加哥、香港、利馬、華盛頓設有代表處。
巴西銀行(Banco do Brasil)
巴西伊塔烏投資銀行(Banco Itaú)
哥倫比亞銀行(Bancolombia)
巴西Itau Unibanco於2008年底創立,是Banco Itau Holdings Financeira SA和Unibanco(Uniao de Bancos Brasileiros SA,巴西聯合銀行)合並而成。2008年11月4日Itausa(Investimentos Itau S.A)和Unibanco Holdings的控股股東向市場宣布,雙方就合並Itau和Unibanco的金融業務部門達成了一份合資企業協議,旨在組建南半球規模最大且市值位居全球前20位的私營金融企業集團。這家新的金融機構將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與最大的世界銀行相抗衡。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加拿大BMO金融集團(BMO Financial Group)
加拿大出口發展局(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CIBC)
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Manulife)
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
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北美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2005年7月為止其資產總額達3180億加元。它也是加拿大最具國際化的銀行。Scotiabank 集團在48個國家擁有44,000名員工,通過由1,800多家分公司和事務所組成的網路提供各種服務。
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是美國唯一一家獲得AAA評級的銀行,建於1852年,名稱一直未變;按商業銀行資本市值,全球排名第四。 富國銀行是一家提供全能服務的銀行,業務范圍包括社區銀行、投資和保險、抵押貸款、專門借款、公司貸款、個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等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 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
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6300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72名銷售人員,覆蓋近 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 三菱東京UFJ銀行株式會社(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UFJ、BTMU;中文譯為三菱東京日聯銀行,NYSE:MTU)是一家由東京三菱銀行與UFJ銀行在2006年1月1日合並而成的日本銀行,為日本資產最多的金融集團「三菱UFJ金融集團」的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業務單位。以資產計,該行是日本以至亞洲最大的銀行,總行位於東京都內鄰近皇居的丸之內商業區。
瑞穗實業銀行(株式會社みずほコーポレート銀行、Mizuho Corporate Bank, Ltd.簡稱MHCB)是一家企業及投資銀行,隸屬日本第二大金融服務綜合企業瑞穗集團,於2002年4月透過轉移第一勸業銀行與富士銀行的企業和投資銀行部門到日本興業銀行組成,總部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大手町。
日本三井住友銀行(Sumitomo Mitsui Banking Corporation,SMBC) 由櫻花銀行和住友銀行合並而成,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總資產達100萬億日元的三井住友銀行系日本三井財團和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是日本第二大商業銀行、世界十大商業銀行之一。目前其在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37家海外分行。三井住友銀行在我國上海、天津、蘇州和廣州設有4家分行,並在北京、大連、沈陽、重慶開設了代表處。
中國興業銀行(Instrial Bank (China) 成立於1988年8月,是經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總行設在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166),注冊資本50億元。 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ing Corporation) 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銀行。前身是新南威爾士銀行(Bank of New South Wales)成立於1817年,在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新南威爾斯的悉尼Macquarie Place 開立了一間辦事處。1982年更名為西太平洋銀行。2005-2006財政年度純利潤30.7億澳元,總市值超過430億澳元,論市值計算是澳大利亞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僱傭員工27000人。董事會主席利昂·戴維斯(Leon Davis),行政總裁戴維·摩根(David Morgan)。

⑥ 截止到今天為止美國因金融危機倒閉的銀行

今年已經倒閉28家銀行,預計到明年3月份,會達到70家之多,明年年底,至後年年初,預計是90家。

1月25日破產的密蘇里州道格拉斯國民銀行、
3月7日破產的密蘇里州的休姆銀行、
5月9日破產的阿肯色州ANB金融國民協會銀行,
5月30日破產的明尼蘇達州第一誠信銀行、
7月11日破產的加利福尼亞印地麥克(IndyMac)銀行、
25日宣布破產的兩家小銀行——內華達州第一國民銀行、加利福尼亞第一傳統銀行、
8月1日破產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第一優先銀行、
8月22日破產的堪薩斯州托貝卡市的哥倫比亞銀行信託公司、
8月29日破產的喬治亞州Integrity Bank、
9月5日倒閉的內華達州 Silver State Bank
10月份西弗吉尼亞州的Ameribank。

Bank Name Closing Date Updated Date
PFF Bank and Trust, Pomona, CA November 21, 2008 November 21, 2008
Downey Savings and Loan, Newport Beach, CA November 21, 2008 November 21, 2008
The Community Bank, Loganville, GA November 21, 2008 November 21, 2008
Security Pacific Bank, Los Angeles, CA November 7, 2008 November 7, 2008
Franklin Bank, SSB, Houston, TX November 7, 2008 November 7, 2008
Freedom Bank, Bradenton, FL October 31, 2008 October 31, 2008
Alpha Bank & Trust, Alpharetta, GA October 24, 2008 October 24, 2008
Meridian Bank, Eldred, IL October 10, 2008 October 10, 2008
Main Street Bank, Northville, MI October 10, 2008 October 10, 2008
Washington Mutual Bank, Henderson, NV and Washington Mutual Bank FSB, Park City, UT September 25, 2008 October 20, 2008
Ameribank, Northfork, WV September 19, 2008 October 20, 2008
Silver State Bank, Henderson, NV
En Español September 5, 2008 October 20, 2008
Integrity Bank, Alpharetta, GA August 29, 2008 October 20, 2008
The Columbian Bank and Trust, Topeka, KS August 22, 2008 October 20, 2008
First Priority Bank, Bradenton, FL August 1, 2008 October 27, 2008
First Heritage Bank, NA, Newport Beach, CA July 25, 2008 October 20, 2008
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vada, Reno, NV July 25, 2008 October 20, 2008
IndyMac Bank, Pasadena, CA July 11, 2008 October 27, 2008
First Integrity Bank, NA, Staples, MN May 30, 2008 October 20, 2008
ANB Financial, NA, Bentonville, AR May 9, 2008 October 27, 2008
Hume Bank, Hume, MO March 7, 2008 October 27, 2008
Douglass National Bank, Kansas City, MO January 25, 2008 October 20, 2008
Miami Valley Bank, Lakeview, OH October 4, 2007 October 20, 2008
NetBank, Alpharetta, GA September 28, 2007 October 20, 2008
Metropolitan Savings Bank, Pittsburgh, PA February 2, 2007 October 20, 2008
Bank of Ephraim, Ephraim, UT June 25, 2004 April 9, 2008
Reliance Bank, White Plains, NY March 19, 2004 April 9, 2008
Guaranty National Bank of Tallahassee, Tallahassee, FL March 12, 2004 October 20, 2008
Dollar Savings Bank, Newark, NJ February 14, 2004 April 9, 2008
Pulaski Savings Bank, Philadelphia, PA November 14, 2003 July 22, 2005
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Blanchardville,
Blanchardville, WI May 9, 2003 October 20, 2008
Southern Pacific Bank, Torrance, CA February 7, 2003 October 20, 2008
The Farmers Bank of Cheneyville, Cheneyville, LA December 17, 2002 October 20, 2004
The Bank of Alamo, Alamo, TN November 8, 2002 March 18, 2005
AmTrade International Bank of Georgia, Atlanta, GA
En Español September 30, 2002 September 11, 2006
Universal Federal Savings Bank, Chicago, IL June 27, 2002 April 9, 2008
Connecticut Bank of Commerce, Stamford, CT June 26, 2002 October 20, 2008
New Century Bank, Shelby Township, MI March 28, 2002 March 18, 2005
Net 1st National Bank, Boca Raton, FL March 1, 2002 April 9, 2008
NextBank, N.A., Phoenix, AZ February 7, 2002 October 20, 2008
Oakwood Deposit Bank Company, Oakwood, OH February 1, 2002 October 20, 2008
Bank of Sierra Blanca, Sierra Blanca, TX January 18, 2002 November 6, 2003
Hamilton Bank, N.A., Miami, FL
En Español January 11, 2002 October 20, 2008
Sinclair National Bank, Gravette, AR September 7, 2001 February 10, 2004
Superior Bank, FSB, Hinsdale, IL July 27, 2001 October 20, 2008
The Malta National Bank, Malta, OH May 3, 2001 November 18, 2002
First Alliance Bank & Trust Company, Manchester, NH February 2, 2001 February 18, 2003
National State Bank of Metropolis, Metropolis, IL December 14, 2000 March 17, 2005
Bank of Honolulu, Honolulu, HI October 13, 2000 March 17, 2005
因為沒有中國業務,所以英文所述銀行,部分並不中文翻譯。

⑦ 郵儲銀行狂飆!「巴菲特接班人」加持,銀行板塊全線飄紅

1月15日收盤,銀行板塊全線飄紅,郵儲銀行(601658)早盤拉升漲停,收盤漲幅8.37%,成都銀行、興業銀行、廈門銀行漲超6%以上,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漲超3%。Wind數據顯示,今日銀行板塊總體漲幅2.86%,居行業漲幅榜首位。

記者獲悉,郵儲銀行作為領漲個股,主要得益於「巴菲特接班人」的增持消息。港交所披露易顯示,2020年12月18日,美籍華裔投資家李錄通過旗下的喜馬拉雅資本完成1326.2萬股郵儲銀行H股增持,耗資約5607萬港元。值得一提的是,李錄被外界視為「巴菲特接班人」,查理·芒格曾稱其為「一生中三個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此外,日前包括上海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已經披露了2020年全年業績快報,均實現全年業績增速轉正,這無疑提振了市場信心。

因「巴菲特接班人」增持,郵儲銀行今日「狂飆突進」。A股早盤拉升漲停,H股一度漲超14%,不過午後打開漲停,截至收盤A股漲幅為8.37%,港股漲幅9.6%。

數據顯示,李錄本次增持後持有約10.06億股郵儲銀行H股股份,占郵儲銀行已發行H股總數的5.06%。按照1月14日郵儲銀行H股收盤價4.79港元/股計算,李錄及其公司對郵儲銀行的持倉市值已超過4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0.17億。

「巴菲特接班人」是何許人也?

公開資料顯示,李錄生於196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法學和工商學碩士學位。就讀於哥大的第二年,李錄無意間聽了巴菲特的一次演講,這直接影響了他的投資生涯。31歲時,李錄便創辦喜馬拉雅資本管理公司,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近年主要關注在亞洲(尤其是中國)上市的公司。

機緣巧合之下,李錄後來成為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人。芒格從不嗇於對李錄的誇贊,說李錄是他「一生中三個最成功的投資之一」,「李錄不是常人,他是中國的沃倫·巴菲特。他非常有天分」,「我把芒格家族的財產交給外人管理僅此一例。」2020年2月13日,96歲的芒格在參加「2020年Daily Journal公司股東大會」時直言,「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不在美國,中國的公司更強大,增長更快。李錄是整個房間里最成功的投資者」。

鉅陣資本首席投資官龍舫向記者分析稱,今天郵儲銀行在整個銀行板塊漲幅第一,巴菲特接班人增持起到了「導火線」的作用。而從整個銀行板塊來看,由於前期調整到位,估值也比較低,資金流入的可能性較大。「估值較高的比如新能源、醫葯、白酒等板塊處於回調,銀行股的機會是存在的。」

在「巴菲特接班人」效應之外,記者注意到,郵儲銀行在1月9日披露了非公開發行A股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批復的消息。郵儲銀行將向大股東郵政集團定向增發54.05億股A股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郵儲銀行本次非公開發行價擬定為5.55元/股,發行價較郵儲銀行1月8日收盤價4.79元溢價約 16%、較當日港股收盤價4.42港元溢價50.4%。

光大證券分析師指出,控股股東此次溢價定增將提振市場信心,並對股價形成有利支撐。國信證券認為,郵儲銀行本次定增將進一步補充公司資本金,保持其長期成長能力。

長期以來,銀行股作為低估值的板塊備受市場「冷落」。不過記者注意到,1月14日晚間,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先後披露了2020年度業績快報,得益於四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30%以上,招行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82%,興業同比增長1.15%。

與此同時,興業銀行不良率創下2015年年中以來的最低水平,招行不良率更是創下創2014年以來新低。此前1月8日,上海銀行作為首家披露業績快報的上市行,同樣實現全年業績增速轉正、資產質量邊際企穩的結果。

招商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也指出,上市銀行2020年業績快報將是銀行股行情的較強催化劑,或扭轉市場對銀行股的悲觀預期。

民生證券分析師郭其偉認為,由於目前其他上市銀行的利潤增速尚未公布,所以率先發布快報的銀行將成為其他銀行確定利潤增速的重要參考標准。

回顧 2020 年二三季度,招行的利潤累計增速一直排在大行和股份行的首位,相當於確定了在當時宏觀環境下的利潤增速上限。因此招4.82%的利潤增速以及行業性的增速轉正,或意味著大行和股份行的2020年利潤增速將大概率落在0%-5%的區間。

郭其偉進一步指出,區域性偏小型的銀行因為自身成長性更高,利潤增速或多會在5%以上,少數銀行利潤增速可能突破10%。這樣的利潤增速分布格局,距離銀行利潤回歸疫情前的狀態只是一步之遙。

「若2021年政策能繼續對銀行業績松綁,那麼銀行利潤增速上升的空間還會更加廣闊。」郭其偉表示。

閱讀全文

與哥倫比亞銀行系統股票今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股票歷年價格 瀏覽:522
重組失敗股票會跌嗎 瀏覽:408
中國銀行股票屬於國企股嗎 瀏覽:382
st龐大股票是什麼的 瀏覽:762
股票期權給員工的價格 瀏覽:218
股票底部連續巨量漲停 瀏覽:692
聯化科技股票最近怎麼了 瀏覽:438
股票手機持倉截圖軟體 瀏覽:536
目前什麼股票最易賺錢 瀏覽:902
杭創軟體股票代碼 瀏覽:234
新上市股票怎麼知道要打開漲停板 瀏覽:414
股票重組前暴跌 瀏覽:875
如何知道大資金入駐股票 瀏覽:33
買股票都是現金交易嗎 瀏覽:192
能開通股票賬戶的銀行 瀏覽:197
地攤經濟股票影響 瀏覽:743
恩華葯業股票今天的走勢 瀏覽:30
什麼源股票軟體下載 瀏覽:702
如何修改手機股票軟體指標公式 瀏覽:482
溫氏股份股票最新市值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