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外資拚命的拋售中國銀行的股票啊
那些外方股東缺錢是最主要的因素
你看看,蘇格蘭皇家銀行,虧490億美元,英國政府在千方百計的注資拯救,在這種情況下,把賺錢的資產賣了,是很好的選擇,能減少一點是一點,美國銀行拋售建行也是這樣,但美國銀行因為持有的股份太多了,拋售一些也是正常的,瑞銀也是類似蘇格蘭皇家銀行那種情況,李嘉誠的基金也是這樣
你要說國內銀行的業績,肯定會降,因為經濟不景氣,必然影響,但是是否真就是很糟糕了,那就過慮了
不用一起商量,心照不宣,形勢逼人,假設你面臨破產危機,你會不會選擇把賺錢的股票賣出呢,肯定也是會的
⑵ 股市上有那麼多賠錢的人,他們為什麼不買國有銀行這樣的股票,如果買了國有銀行的股票,那豈不是只賺不配
那需要在熊市熊得沒人敢進的時候買,像現在買,說不定套兩年也趕不上現在的價。
⑶ 中國人為什麼把自己股票低價給外資銀行
三大行上市的時候還得結合當時的背景。工,建,中當時上市時賣給國際機構股票,稱為引進戰略投資者。
作為國內的大銀行,其發展目標是成為國際跨國金融機構,中國的金融機構技術和水平還達不到,並且那時中國急需國際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所以必須讓外國機構買入中國銀行股,參與中國大公司股票交易。
中國的銀行同時也想藉助這些國際機構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和國際金融機構有一樣地位的大公司,形成國際承認的股份制。
當然,現在中國的銀行業已經發現其弊端了,金融危機,交叉持股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巨大風險,外國機構低成本的減持帶來壓力。所以,當2010年農行上市時,並未大規模引入外資,目前農行僅渣打銀行持有0.37%股份,其餘均為中資機構
⑷ 中國內地銀行為什麼把自己股票低價給外資銀行
這個問題就是權利與資本的問題了。
給你一篇文章,裡面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猴王的博客 (資本與權利) 鏈接http://www.sh-antong.com/h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43
我們的央企不斷對外輸送利益對內盤剝,為什麼?因為他們需要引入外來的力量維系他們的正統性,因為當權力壟斷資本體系後,其實這個權力的合法性已經喪失,民眾在反對這個壟斷資本的時候自然而然開始懷疑這個權力或者說政權的合法性,為什麼我們買的東西比在美國買的東西要貴?為什麼我們的油價要比美國的油價要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國外勢力的配合,國外勢力會通過控制的媒體來解釋央企的這個做法是合適的,價格高是有理由的,這個就是我國左派人士的天天在嚷嚷的口號:國有資產不能流失(實質是各種勢力策劃的這種口號,目的是保護權力對於資本的壟斷)。
⑸ 銀行股破凈率這么高,可能被外資並購嗎
銀行股的破凈率如此之高,不可能被外資收購,即使收購的只是一小部分,也不會對國有資本背景造成任何影響。根據我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當事人在二級市場累計購買的股份達到公司股本總額5%的,應當向監管部門報告,公告並通知上市公司。在這一點上,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將知道股票是在二級市場購買的。同時,達到5%後,每增加5%的股份數量,如購買10%,將向上市公司公告並通知15%。大股東看到有人可能想要爭奪控制權,例如,開始購買股票,以確保自己不會被競爭對手超過。
國務院持有中國農業銀行等其它銀行的多數股份,中國農業銀行的兩大國有股東持股比例合計為75.02%。外國資本買入股票要有對手盤,有人出售自己的能力買入。你覺得國務院會把股票賣給他們嗎?更不用說外資了,就連國內企業也不可能收購。因此,外國人只能購買中國工商銀行37%的股份和中國農業銀行25%的股份,這在理論上是最大的數字,但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除其他股份制銀行和城市企業外,最大的股東不是國務院,就是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外國投資者不太可能大量出售國資委。然而,目前外資還沒有突破第二階段。
⑹ 四大國有銀行有哪些外資叄股
中國銀行: RBS China Investments 8.25% (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有 限公司通過其子公司 ) 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淡 4.13% 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通過其 全資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 限公司持有本行H股股份) 瑞士銀行 1.33% 亞洲開發銀行 0.20% 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0.19% 建設銀行: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12.58% 美國銀行公司 10.75% 農業銀行: 100%中央控股 工商銀行: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13% 高盛集團有限公司 4.93% 美國運通公司 0.38% DRESDNER BANK LUXEMBOURG S.A 1.93%
⑺ 股民為什麼不買國有大銀行的股票
很多股民買了銀行股,所以銀行股漲幅弱於大盤。
⑻ 國有銀行股票持有好處和缺點
國有銀行的優勢:創新。
1. 我記得中國農業銀行資產託管部總經理張俊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有銀行在機構、網路、客戶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金融創新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因此,與其他銀行相比,國有銀行在創新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自然優勢。
2. 事實表明,與其他外資銀行相比,金融創新是重點。缺乏創新能力一直困擾著中國的銀行。已經想到了許多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因此,金融創新是所有國有銀行和全國銀行業提高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解決世行的創新問題,也就解決了世行的發展問題。國有銀行由於其創新優勢,發展相對較快。
3.專家張俊周在該出版物中表示,無論是銀行經濟的穩定發展,還是銀行業本身都離不開金融創新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創新也有許多要求。首先,創新必須是全面的。是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工具和產品創新。它包括建築、人才、財務管理、監督、游戲規則等方面。單一的創新沒有任何效果。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共同創新銀行的發展。這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從目前的形式來看,以國有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改革已經逐步完善,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在公司治理結構、經營機制和成長方式、風險防範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4. 從這些方面說明,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也是有益的。雖然發展方向良好,但隨著全球金融業全面開放,國內銀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我們的服務和管理水平。
國有銀行的劣勢:
1. 與城市商業銀行相比,國有銀行的經營方式更加繁瑣,決策鏈更長。當市場發生變化時,國有銀行不能迅速做出反應,這必然會給銀行帶來不利影響。
2. 國有銀行的分行結構較大,難以控制。另一方面,高分結構必然會導致成本增加,需要更多的投資,這需要每年國家的支持。
⑼ 四大國有銀行外資持股的比例是多少
截止2018年11月21日,四大行外資持股比例如下:
1、工商銀行外資持股比例為24.41%,外資持股人為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四大行外資股東都是處於第二第三大股東,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看到這個估計有不少人又開始出來噴了,四大行作為我國銀行業最重要的機構,為什麼外資持股比例那麼高?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外資持股人都是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那這個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是什麼來頭呢?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是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其所持有的股份為其代理的在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交易平台上交易的H股股東賬戶的股份總和。
這家公司不直接參與投資,只是後台集中清算的中介公司而已,它記錄管理每個股民的持股情況,而不是實質持股。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所賬戶上的股份,是H股股東賬戶的股份總和,這些股份的權益仍舊歸屬投資者本身所擁有。
而四大行當中第二第三大股東之所以出現香港中央結算代理有限公司,是因為滬港通的原因。
滬港通開通之後,H股賬戶投資者投資A股,是以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四大行上出現的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它不是簡單的一個公司持股,而是h股投資者投資四大行的一個集中。
而且目前除了四大行之外,A股的很多上市企業的第二第三大股東當中,都出現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比如中國平安,中集集團,萬科,中興通訊,濰柴動力,鞍鋼股份,還信科龍等等的前十大股東當中都有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⑽ 港股的銀行股估值這么低,為什麼沒有遭到外資的搶購
港股作為高度成熟開放的資本市場,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投資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交易來自歐美市場投資者,中國內地投資者佔比僅有21.5%。
從投資者結構看,大陸市場投資者在港股市場參與程度並不高,佔比只有8.7%;歐美市場投資者總和則為22.8%;香港本地投資者佔比約為36%。
然而,因香港市場環境良好,上市規則便利,因而與投資者結構相對應的是,港股主要上市公司以中國內地市場為主。截止2017年末,中資股市值佔比超過港股總市值比例2/3,成交額高達76.1%。
由於投資者普遍具有本土偏好,會優先投資自身熟悉的市場港股市場投資者來源與上市公司的匹配,因而由於對當地市場參與程度有限,在估值中無法體現當地企業的知名度,品牌效應和關注度。
另外,受制於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有限,外地投資者對國內公司基本面研究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了解,因而致使對H股整體投資風格趨於保守,傾向於選擇低風險行業與個股,導致港股估值偏低。外地機構投資者主導股票市場
高估值往往與個人投資者聯系在一起,然而港股市場投資者主要為專業機構。從2016年現貨市場結構中,可以看到機構投資者交易佔比超過50%, 其中本地機構投資者佔比為20.1%,外地機構投資者佔比為 33.3%。若將交易所參與者本身的交易歸納與機構投資者,那麼港股市場真正的機構投資者比例高達77.2%,個人投資者比例僅為22.8%
與個人投資者相比,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擁有資本和信息的雙重優勢,在投資種類和方式選擇上也更靈活,對股票估值也來得更為專業和成熟。
而且,港股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大部分是海外投資者,其追求安全性的全球化資本配置會對股票的估值更為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