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爾街最後的大亨》最新txt全集下載
華爾街最後的大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華爾街最後的大亨:米歇爾·大衛-威爾自傳》(內容節選)
一
我向來胸有成竹,總有一天我將掌管拉扎德銀行,可是我發現,對這一點毫不存疑的人只有我一個!1977年我來到紐約接掌大權,直到那時我才明白,原來人人都以為讓我這個年紀輕輕的法國幸運兒來做拉扎德一把手的主意太離譜了,簡直就是在開玩笑。這證明當時拉扎德在紐約的老闆安德爾·梅耶走投無路的程度,他實在找不到接班人,只得祭出了破釜沉舟的一招!在媒體對我比較嚴厲的70年代,我看到"法國幸運兒"這個稱呼再度冒了出來。美國人不是看不得別人發財,從來不為這方面原因跟人過不去。相反,要是一個人膽敢越出主流觀念為其劃定的"社會身份"的限制之外,那他就會被視為"撿著便宜的幸運兒"了。也就是說,此人多少引起了大家的嫉妒。
所有的事業都不是坦途,而是布滿了障礙和失誤。跟所有人一樣,我這條路也走得磕磕絆絆,但即使在我經營拉扎德最不順利的時候,我也沒對自己說過:"這下清楚了,我確實沒這……
㈡ 有沒有介紹銀行歷史的書啊
《中國銀行1912-1992》
《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 》
《拉扎德投資銀行興衰史》
《中國銀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歷史考察(1979-2006)》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這種書不是很多,不好意思
㈢ 世界上著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順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1861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但並非完全不涉足),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3)拉扎德銀行股票實情擴展閱讀: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s)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
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集團、瑞銀集團;
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參考資料:投資銀行-網路
㈣ 全球十大投行高盛和摩根誰厲害(收入見分曉)
投資熱潮讓全球投資市場的整體收入不斷增長,而投資銀行的收入大多一年比一年好,在全球知名的十大投資銀行中,摩根、高盛等投資銀行更是收入可觀,不過高盛和摩根誰厲害,這一直是爭論的話題,那麼整理的投資銀行榜單來看看他們的實力吧。
全球十大投行
1、摩根大通
全球最大投資銀行之一,根據報告顯示,摩根大通銀行凈收入990億美元,其中投資貢獻了345億美元收入。該公司在全球業務遍布60多個國家,提供投資、資金和證券服務,以及私人銀行、資產管理等其他服務,總體業務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8%。
2、高盛
早在,富國銀行就曾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直到後來被中國工商銀行打敗,目前仍然是美國頂級四大投資銀行之一。在美國財富500強中位居美國最大企業第26名。
除了以上全球十大投行以外,還有如RBC資本市場、匯豐銀行、傑富瑞集團、法國巴黎銀行、瑞穗、拉扎德公司、野村證券、美國獨立投資銀行公司、BMO資本市場、三菱UFJ金融集團都是全球頂級投行之一。
㈤ 小魚吃大魚講的什麼道理
如果不從道德上講的話,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過來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猶太商人在經營中常有此類事情發生。
紐約的一條街道上。同時住著3家裁縫,手藝都不錯。可是,因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搶生意,他們都想掛出一塊有吸引力的招牌來招徠顧客。
一天,一個裁縫在他的門前掛出一塊招牌,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紐約城裡最好的裁縫!」
另一個裁縫看到了這塊招牌,連忙也寫了一塊招牌,第二天掛了出來,招牌上寫的是:「全國最好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眼看著兩位同行相繼掛出了這么大氣的廣告招牌,搶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裡很是著急。這位裁縫為了招牌的事開始茶飯不思,一個說「紐約最好的裁縫」,另一個說「全國最好的裁縫」,他們都大到這份上了,我能說世界最好的裁縫?這是不是有點兒太虛假了?這時放學的兒子回來了,問明父親發愁的原因後,告訴父親不妨寫上這樣幾個字。
第三天,第三個裁縫掛出了他的招牌,果然,這個裁縫從此生意興隆。
招牌上寫的是什麼呢?原來第三塊招牌上寫的口氣與前兩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縫!」
「本街」最好,那就是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聰明的第三家裁縫沒有再向大處誇自己的小店,而是運用了逆向思維,在選用廣告詞時選了在地域上比「全國」、「紐約」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詞。這個小小的「本街」卻蓋過了大大的「紐約」乃至大大的「全國」。
這只是一個小故事,猶太商人在經營實業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辦法,逐步擴展其經營領域和經營規模,以達到壟斷地位。
猶太商人能不斷創造發明各種實業組織形式,得益於他們擅長借資本的運行來經營企業的特點。19世紀時,羅思柴爾德家族發展出國際性的金融組織——國際辛迪加;20世紀美國的猶太實業家發展出了投資銀行;到20世紀60年代時,猶太實業家又在創造一種新的實業組織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這種新實業形式就是聯合大企業。
聯合大企業是一種實現多種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種性質不同的利潤中心構成,其主旨是對各中心加以協同。與傳統的控股公司不同之處在於,聯合大企業的主要目的,一是通過兼並和盤購,使被控公司原先閑置或使用不當的資產得到較為合理的利用,從而促進資本增殖;二是通過兼並和盤購,不斷組成新企業,在證券市場上不斷發行新股票,通過股票的出售和買賣來贏利。
這兩點共同表明,在聯合大企業的主要贏利中,只有一部分來自新產品。
市場滲透、收入增長以及價格贏利率的提高等生產經營方面,更大部分還是來自於證券市場上的股票交易。這種情況本身又意味著,聯合大企業的兼並和盤購活動,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採取先向投資銀行借貸,等出售股票之後再以籌集到的資金來支付貸款,進而再盤購企業,再擴大聯合企業。顯然,這種發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費力地吞並一個大公司。而聯合大企業本身的存在首先決定依賴於這個循環過程的不斷持續。
這種新型實業組織形式是美國猶太金融家和實業家於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當時,美國經濟正處於持續繁榮之中,證券市場極為活躍,而政府又採取相對來說較為放任的政策,從而給猶太實業家們實踐這種「創造性資本經營的最高形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發明這一新型實業形式的是一批猶太投資銀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萊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爾斯公司、洛布·羅茲公司,以及戈德曼·薩克斯公司;而在建設聯合大企業中,則是林一特科姆一沃特公司、利斯科數據程序設備公司、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猶太企業最為熱情。其中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認為是第一個聯合大企業,其經營者路易斯·沃爾夫森被視作聯合大企業之父,雖然第一個想出這個點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羅伊利特爾。梅里特一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時,包羅了造船、建築、化工和發放貸款等方面的業務,其銷售總額最高達到5億美元左右。在此期間,沃爾夫森屬於全美國薪水最高的經理之一,完稅前的收人為一年50萬美元以上。
在20世紀60年代聯合大企業以其連續滾動的蛇吞象發展形式大行其道,許多地位確定的老企業,即使沒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臨城下之感。
然而,隨著1969年證券市場崩潰,緊接著的經濟衰退以及不那麼放任的共和黨上台,聯合大企業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從尼克松上台伊始,就指令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門採取針對所謂「猶太人與牛仔的勾結」的行動。
結果,兩個月內,13家聯合大企業的股票大跌,共損失了5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不過,聯合大企業並沒有完全垮掉,只是它們的表現開始趨於穩健罷了。
在猶太實業家中,能比較有代表性地反映聯合大企業的特點及其盛衰的,除了斯坦伯格的利斯科公司之外,也許就是伊利·布萊克及其聯合商標公司了。
伊利·布萊克在20世60年代以「公司掠奪者」甚至「海盜」聞名美國商業界。因為他極擅長於對企業進行估價,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可這樣一個天才的實業家卻是半路出家的。
布萊克是一個猶太教法典學院(拉比學院)的畢業生,他隨父母一起從波蘭遷來美國,在長島擔任過3年拉比。以後,他覺得傳教沒有什麼意思,便放棄了拉比的職位,轉而去哥倫比亞商學院學習。
離開學校後,他在萊曼兄弟公司干過一段時間,管理羅森沃爾德家族的財產。此後,他買下了一個陷入困境的瓶蓋製造公司,美國西爾一卡普公司。
用布萊克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規模極小而問題極大的公司」。布萊克對該公司進行了大改造,易名為AMK公司之後,便走上了盤購的道路。
不久,布萊克的這家資產僅為4000萬美元的瓶蓋製造公司開始「追求」另一家問題重重的公司——約翰·莫雷爾公司。這是一家肉食品罐頭企業,規模為AMK公司的20倍,資產達8億美元。
布萊克剛把約翰·莫雷爾公司連同它的種種問題一股腦兒塞入自己的皮包,轉身又去追求一個歷史悠久,以波士頓為基地的香蕉種植和運輸公司——聯合果品公司。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有幾十萬公頃的種植園,擁有自己的冷藏船隊,共有37艘冷藏船,年銷售額達到50萬美元。公司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並不被人看好,只能算一種疲軟的保本股票,因為公司的經營情況時好時壞,須憑自然或外國政治家的脾氣而定。不過,這家公司有兩個不為人注意的長處,一是它沒有債務,二是它有1億美元的現金和流動資金。正是這兩點吸引了布萊克這個精明的估價人的眼光。
布萊克偶然從一家經紀行得到消息,該行早在2年前就曾以較高的價格向委託人推薦過聯合果品公司的股票,而現在又在尋找對象把它盤出去。布萊克瞅准時機,馬上採取行動,先將這些經紀人手上的股票買下來,搶先了一步。布萊克從摩根保證信託公司為首的銀行集團借貸了3500萬美元,以每股56美元,也就是比市場價高4美元的價格買進了73.32萬股股票。這筆交易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歷史上名列第三的大宗交易。
布萊克領先之後。希望不動干戈就把聯合果品公司收購下來。但其他精明的人也看到了該公司有油水,結果導致了一場混戰。幾個月之內,3次投標出價,使股票的價格由每股50美元漲到了88美元。1968年正是60年代哄抬行情中兼並狂潮達到高峰的時候,布萊克以80美元到100美元的價格將可更換股票的債券和認股證書一攬子收進的交易,極有誘惑力。硝煙散盡,AMK成了勝利者,布萊克通過戈德曼·薩克斯公司又收進了36萬多股股票。
布萊克把新組建的聯合大企業命名為「聯合商標公司」,這個食品加工綜合企業,規模極為龐大,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經營情況卻與此並不相稱。
1969年股市崩潰和隨後的經濟衰退,打斷了布萊克蛇吞象的連續作業,而連續的天災人禍,則使其虧損不斷上升。
1970年公司虧損200萬美元,1971年為2400萬美元,1972年和1973年還可以,收支扯平。1974年公司總收入為20億美元,而虧損卻達到了4360萬。
聯合果品公司接連遭受自然災害:颶風毀壞了中美洲的許多水果作物:
乾旱和欠收導致全球范圍糧食緊缺,牛飼料價格也隨之猛漲。更為糟糕的是,後來又遭遇了中南美洲7個國家效法歐佩克的打擊。
這7個香蕉輸出國為了沖抵自1973年以來因石油價格上漲造成的赤字,聯合決定對每箱40磅的香蕉課以50美分或1美元的出口稅。實際徵收這項稅的只有3個國家,宏都拉斯是其中之一。宏都拉斯定下的稅額是每箱50美分。
由於聯合商標公司的香蕉有35%是在宏都拉斯生產的,每箱50美分,累積起來將達1500萬美元之巨,這對聯合商標公司來說,卻是一筆大開銷。
就在這時,宏都拉斯官方渠道又放出風聲,說出於某種考慮,可以適當降低稅額:如果聯合商標公司另行支付500萬美元,宏都拉斯總統就會減半徵收。這樣,公司可以少納稅750萬美元。這是明目張膽的索賄。公司經過同宏都拉斯方面的談判,商定支付250萬美元的賄賂。隨後,通過公司在歐洲的高級職員,將125萬美元存入了一家瑞士銀行的賬戶,同時答應將餘款陸續存人。後來,布萊克因默許賄賂受到極大的壓力,所以,餘款再也沒有送去。再往後,連送去的必要也沒有了。颶風毀壞了宏都拉斯70%的香蕉林,造成公司的損失高達1950萬美元。
嚴重的虧損迫使布萊克只好出賣子公司彌補赤字,聯合商標公司的股票則跌到了4美元一股。這家總收入在2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在公眾的眼裡只值4000萬美元。這時,行賄宏都拉斯總統的事又東窗事發。在這所有壓力之下,布萊克垮了,這位因其道德心和事業心無法忍受失敗與丑聞的實業家,終於在1975年2月3日從位於泛美大廈44層樓的辦公室里,跳樓身亡。
布萊克的失敗原因中有許多偶然因素,所以並不意味著聯合大企業這種實業組織形式的必然失敗。有人在1969年就評論過,布萊克的才能表現為「一個資產管理人,至於他能否區別香蕉樹與盆栽棕櫚,是完全不相乾的」。
他的能力在於發現巨額價值,逐步加以控制,並使其進入運行,再進一步發現更多的資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猶太商人總體上都表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或素質。從抽象的角度來說,企業的運行無非是資本的增值過程。所以企業的經營可以有多個層次,可以有技術有管理等等的層次,但最高的層次必然順應資本增值的一般規律,也就是滿足資本自行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要求的金融或資產經營。這同樣是一個需要靈感、需要直覺、需要創造力的領域。
如果說像布萊克這樣不能區分香蕉樹與盆栽棕櫚的資產管理者有什麼不足的話,那絕不是他們只懂金融,而是他們時常忘記自己只懂金融。
㈥ 國外都有哪些有名的精品投行呢
前言:大家都知道投行是一個非常費腦子的工作,那國內有很多比較有名的投行,可是很多網友對於國外的投行可能了解的並不是太多。小編也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外的比較有名的精品投行。
高盛集團是有德國人進行建立的,現在也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這家公司在1869年就成立了。在最初的時候,高盛公司一直都是從事商業方面的交易,在1896年正式加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成為了真正的投資銀行,現在高盛公司已經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階段,在世界上也已經成為了投行巨頭之一。
㈦ 想出國讀金融專業,需要做什麼實習
這個問題要看自己今後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比如說證券機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投行、咨詢公司等等。
對於在校生,投行是最難進的。廣義的投行包括證券公司(中信建投)、投資公司(IDG)、特色投行(拉扎德)、銀行的投行部(工總行投行部)等。狹義的投行是指證券公司的投資銀行部(從事最核心的投行業務,是收入最高、職業發展最好、要求人員素質最高的部門)。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保險公司、咨詢公司等相關實習。
例如:普華永道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招聘的暑期實習生,一般分為審計與認證、稅務、咨詢等三個方向。
商業銀行的各個部門進行實習,從事金融產品推廣、項目融資、客戶服務以及管理等剛工作。實習單位例如渣打銀行,巴克萊銀行等。
500強企業財務部門進行日常賬務記錄,報表編制及核對,財務管理與分析等工作等。
㈧ 拉扎德公司的公司簡介
(Lazard Freres)由亞歷山大·拉扎德(Alexandre Lazard)、艾里·拉扎爾(Elie Lazare)和西蒙·拉扎德(Simon Lazard)兄弟三人於1848年共同創立。從開始在新奧爾良經營紡織品業務,逐漸轉向銀行及外匯業務,並在巴黎、倫敦和紐約設立分行,並在那些地方使自己成為最知名的精品咨詢公司之一。 他們是出生於法國的猶太人,遷入美國後,每人出資3000美元在美國的港口城市新奧爾良建立了拉扎德公司。起初,這家公司主要經營紡織品業務。此後不久,淘金風席捲舊金山,在這里,他們開始賣進口商品,還對外做黃金交易。拉扎德公司從只擁有零售商的初級階段逐漸與商業大客戶有了關系,由此開始,這家曾經的紡織品公司鑄造了向銀行業和跨國交易領域擴展的鑰匙。在1858年,他們就將業務拓展到巴黎和倫敦,並在1876年拍賣掉自己的紡織品存貨,輕身全力投入於銀行業[1]。
幾乎在其前160年歷史中,拉扎德都是一家徹底的家族企業。在拉扎德兄弟故去後,接班人為其表親一脈的亞歷山大·威爾(Alexandre Weill)、大衛·大衛·威爾(David David-Weill)、皮埃爾·大衛·威爾(Pierre David-Weill)、米歇爾·大衛·威爾(Michel David-Weill)。
拉扎德公司也作為近幾十年來最好的國際投資銀行之一,拉扎德的故事是投資銀行家的傳奇。當拉扎德的競爭對手們紛紛上市,並將業務擴展到貸款、承銷及其他服務時,拉扎德選擇保持專注和神秘:專注於向CEO們低聲耳語別處聽不到、也不足為外人道的錦囊妙計。它的秘密武器不是繁多的業務線或堅實的資產負債表,而是其判斷力、私密性,及精妙的策略。
現在,拉扎德是華爾街的巨頭,2007年前3個財季中,它賺了13億美元,排在世界並購(M&A)交易的第11位。 如果說拉扎德公司有什麼核心方法論,那就是「偉人」哲學:聘用行業里最聰明及最富經驗的銀行家,以最好的交易構想而非資本撬動商界。也正因此,它從不將自己的競爭力建築於可規模化的業務,比如承銷上市,雖然回報可觀,但承銷業務需要構建分析師隊伍及遍及歐美的發行渠道。拉扎德所鍾愛的資產,是那些天才銀行家在大腦中勾勒出的奇思妙想——比如,拉扎德的傳奇銀行家費利克斯·羅哈金(Felix Rohatyn)根本不會使用電腦,卻幫助IBM設計了敵意收購美國的蓮花軟體計劃,為郭士納將IBM轉型為服務公司湊足一塊拼圖。
依靠著一群天才銀行家,拉扎德以一系列大交易鋪墊了自己的歷史。其中包括PE歷史上最重要的交易,KKR以294億美元收購納貝斯科,制葯業大亨輝瑞先後以610億和900億美元收購法瑪西亞公司(Pharmacia)和沃納-蘭伯特公司(Warner Lambert),以及2004年摩根大通以590億美元收購美一銀行。
而其最近幾年裡最著名的項目,是2005年,有「企業狙擊手」之名的卡爾·艾坎(Carl Icahn)聯手拉扎德試圖收購時代華納。他們發布了一份長達342頁的計劃書,明確建議將時代華納分拆為四家獨立公司:網路公司美國在線,一家內容公司,一家出版公司和一家有線電視公司。同時,他們將實施2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採取措施減少公司開支,比如裁員、部門合並以精簡機構。雖然這一交易最終並未完成,但它足以證明拉扎德在業界進行著何種規模、量級的交易。
在整合之風日盛的美國金融界,拉扎德幾乎是絕無僅有保持獨立、並未將業務線過分延展的金融機構。至少在2007年,這是一個莫大的優勢:當其最大競爭對手,高盛、雷曼兄弟、美林、貝爾斯登和摩根士丹利這5家投行有45%的收入來自於自有資金交易,次級債就讓它們中的3家舉步維艱。但未染指自由資金投資業務的拉扎德幾乎毫發無損。
㈨ 如何在決斗中以弱勝強
猶太人不怕競爭,也不怕打壓,即使在力不如人時也能保持高度的自信,並以恰當的策略做到以弱勝強。證明猶太人不怕競爭的最典型的例子,當數他們同阿拉伯國家的銀行集團之間的那場較量。
自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以來,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其中大規模戰爭就有四次。每次都以阿拉伯國家軍事失利而告結束,即使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節戰爭」,原是埃及和敘利亞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的,最後仍以兩國的失利而結束。
軍事上的一再失利,促使阿拉伯國家尋求非軍事的「戰爭手段」,尤其考慮到同每次戰爭中幾乎都堅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的關系,根本不適於採用直接戰爭手段,而只有採取經濟的手段。阿拉伯國家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是西方國家能源和化工原料的主要來源,所以,很自然地成了經濟戰的首選武器。
戰場上的炮火聲剛剛寂靜下來,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採取行動,切斷了流向西方的石油洪流。一邊禁運,一邊提高油價,從1973年到1981年。世界石油價格連翻4番,從2.5美元一桶,上漲為40美元一桶。
石油禁運對以色列沒有造成什麼直接影響,因為它的石油來源本來就不依賴於阿拉伯國家,但對西方國家卻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影響,燃料緊缺,工業品價格猛漲,隨之每個國家又都陷入了一次嚴重的通貨膨脹,並導致兩次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
就在這一片混亂中,阿拉伯國家的金融實力空前地增強了,幾乎一夜之間,石油美元成了君王。按最初的估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石油美元剩餘到1980年將上升為6500億,到1985年將達1.2萬億,以這種速率,到20世紀末,阿拉伯人就能把整個世界買下來。盡管這一幕情景並沒有發生,石油生產國的消費速度很快就同掙錢的速度相接近,甚至超出之,但歐佩克每年1000億美元的石油收入,對經濟不振、赤字累累的西方國家,產生了格外誘人的魅力,無論出口商還是金融機構,都開始向阿拉伯國家爭寵邀歡。
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開始重新審視它們對以色列的聯合抵制。阿拉伯國家對猶太人和以色列的聯合抵制,從1946年,即以色列建國之前的兩年就已開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擴大和強化。現在,這張網張得更大了,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抵制,原先只是明確而直接地禁止阿拉伯聯盟20個成員國同以色列的一切貿易往來。這是一種常規做法,採用過這種辦法的民族和國家不計其數。現在,阿拉伯國家又提出了一項新的要求,即所謂「第二級聯合抵制」。聯合抵制辦事處一方面開列了一份長長的「黑名單」,上面不但有以色列和猶太人的企業,還有因各種原因而同猶太人沾上點邊的企業,甚至連迪斯尼的動畫片也遭到抵制,因為《白雪公主》一片中王子騎的馬名叫所羅門,與古猶太王國第二代君王同名。
另一方面,聯合抵制辦事處又規定,不但阿拉伯國家不同所有這些企業進行貿易往來,而且向阿拉伯國家出口的企業其所供貨物中也不得包含這些企業的產品,甚至這個供貨人的供貨人,在這項業務范圍內,也不得同黑名單上的公司有來往。
阿拉伯國家的這項旨在從經濟上孤立和打擊以色列和親以色列企業的「第二、第三級聯合抵制」,由於過於苛刻,違反了自由競爭的經濟原則,一開始就受到了抵制。但由於阿拉伯市場的誘惑力,有不少出口商還是屈從了有關要求。惟有在金融方面,聯合抵制,尤其是第二級聯合抵制收效甚微。
阿拉伯世界的資金市場發展遲緩,很不完善,阿拉伯人手中掌握的石油美元剩餘,只能以他們最熟悉的銀團貸款的形式,投入國際金融業務。由於石油利潤帶來的巨大優勢,阿拉伯國家的銀行在許多情況下,已經不是銀團中的一個普通參與者,而成為銀團的發起人或聯合發起人。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的銀行要求由它來決定承保項目的條件。金融方面的聯合抵制開始了,名列黑名單榜首的是羅思柴爾德父子公司。
在這一場阿拉伯人銀行與猶太人銀行的交戰中,猶太人銀行基本上採取守勢。猶太銀行家既沒有從親以色列立場後退,也沒有集體採取反聯合抵制的措施。他們只是靜觀其變,我行我素地做自己的生意,表現出一種絕對的自信。1974年末,在對法國的一條公路進行承保時,阿拉伯國家的銀行第一次顯示了實力,讓兩家猶太人銀行坐了冷板凳。在隨後承保法國航空公司和羅納省的一個政府設施時,通常必定參與其中的羅思柴爾德銀行和另一家猶太人投資銀行一拉扎德·弗里爾斯公司,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在這幾個項目中,阿拉伯人的銀行都是銀團的合夥當家人,阿拉伯銀行家以遵守自己國家的法律和聯合抵制的規定為由,堅持不同這些名列黑名單多年的猶太人的銀行簽訂合同。法國人由於國內石油開采微不足道,基本上依賴於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資源,所以屈從了阿拉伯銀行家的要求。
以後,在英國,阿拉伯人也獲得過部分成功,老資格的英國商業銀行,克蘭沃特·本森銀行在組織承保一家日本公司時,排擠了兩家猶太人銀行,而代之以利比亞和科威特的銀行。
但在德國,阿拉伯銀行家的類似要求及其理由,卻遭到德國人毫不遲疑的拒絕。在美國,阿拉伯人在組織承保一個小型汽車項目和一個墨西哥政府項目時,因為美國的投資銀行不同意排擠猶太人銀行,而只好自己退出承保。
總的來說,在這場阿拉伯錢與猶太錢之戰中,阿拉伯人作為進攻方,雖然使猶太人的幾家銀行丟了幾筆生意,但並沒有佔到很大的便宜;其中除了各國政治——經濟背景的影響,如法國人對石油敏感,而德國人卻對「反猶」最為敏感等之外,更重要的是猶太人銀行在金融界的實力地位。按照美國《商業周報》上的說法,各家「親以色列」銀行在金融界居於那樣一種突出地位,使得「僅僅由於其規模就不可能實際迴避它們。」猶太人銀行以其競爭性強、知名度高、信譽好,經驗豐富和對市場變化特別敏感,加上相互之間聯系密切,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已盤根錯節般地牢牢紮下了根;猶太人銀行能夠完滿地提供有利可圖而又重要的金融服務,並有渠道調用遠比其名義資金為多的資金。所以,阿拉伯銀行家手中雖然握有「石油美元」,但國際金融界對猶太人銀行提供的服務的需要,顯然超過了對阿拉伯人的錢的需要。
金融方面的聯合抵制很快自行潰散,阿拉伯銀行家不得不妥協了,最後達成的解決方案是:阿拉伯人的銀行和猶太人的銀行可以出現在同一張承保通告上,阿拉伯銀行家可以通過投資銀團來同猶太人銀行做交易,只要他們作為合夥人只同一個不受聯合抵制的銀行簽訂合同就可以了,而能夠起到某種擋箭牌作用,把阿拉伯人的銀行和猶太人的銀行有效地隔離開來的銀行,在國際金融界里簡直俯拾皆是。
這實際上意味著,在這場阿拉伯錢與猶太錢之戰中,採取守勢的猶太錢卻不戰而勝了。這種「不戰而勝」意味極為深長:猶太人銀行的金融實力要大大勝過美國猶太人當時握有的行政權力。1975年時,美國政府的國務卿基辛格和聯邦儲備系統主席阿瑟.F.伯恩斯都是猶太人,前者基本上無所作為,而後者有所作為但以失敗告終。
伯恩斯在1975年底阿拉伯人的聯合抵制不斷升級之際,向聯邦儲備系統的所有成員銀行寫了一封信,提出「美國銀行即使被動地參與外國向美國的友好國家實行聯合抵制的活動,眼光放開點來看的話,也是對銀行機構賦有的特權和利益的濫用」。這等於從行政角度宣布聯合抵制為違法行為。各家銀行馬上形成了一股反壓力,到1976年初,伯恩斯發現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在第二封信中強調指出,前一封信「無意給銀行造成一種新的義務」。他輸了。伯恩斯輸了,但猶太人銀行卻勝了,猶太人的金融實力卻勝了。對於猶太銀行家、金融家來說,穩操勝券的決斗場還是在金融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