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期指持倉 > 黃大仙股票軟體

黃大仙股票軟體

發布時間:2025-02-17 20:09:04

『壹』 香港有哪些特點

香港的特點:

1、政治制度,實行一國兩制;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 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一國兩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的基本方針。

香港擁有自己的區旗和區徽,同時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香港發行自己的貨幣和郵票,在國際體育比賽上,香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賽。

2、經濟結構;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3、旅遊業發展迅速;

香港旅遊景點眾多,截至2014年5月,來港旅客人數逾2403萬,較之2013年,同比增長13.6%。其中,5月來港旅客人數約為459萬,同比增長10.8%。

2014年上半年,香港旅遊業印花收入為1161萬港元,較之2013年,同比增長0.8%;6月,印花收入為234萬港元,同比增長7.9%。

4、城市建築;

香港城市以現代建築為主,大量摩天大樓分布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築超過3000座。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一半位於香港。

香港摩天大樓數目居世界首位。香港的建築中包括有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以及由建築師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匯豐銀行總行大廈,香港國際機場的建築設計也出自其手筆。

5、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

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雖然習慣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2倍多的大嶼山。

『貳』 香港的特點是什麼

建議到[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網站瀏覽一下:
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index.jsp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官方網站,可以幫您了解香港。
網站內容包羅香港旅遊資訊,如:購物血拚、美食餐飲、觀光/旅行團、酒店/旅館/飯店/住宿、地圖、親子活動、文化活動/藝文節目、節日慶典、歷史文化、傳統風俗、都會風采、海港風光、郊野景緻……這樣對作業該有幫助!
也可以查閱:
http://ke..com/view/2607.htm
http://www.so-quickly.com
找一些您想要的關於香港方面的資料!
以下是一個要,希望合用!

香港----國際商務中樞
地理位置優越(中國的南大門)
香港地處中國東南端,同時也位於迅速發展的東亞地區的中心地帶,位置優越。香港總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一海之隔的九龍半島及新界組成,其中郊區多集中在新界。香港的235個離島也歸入新界范圍,最廣人為知的是大嶼山。大嶼山既是香港新機場的所在地,也是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選址。在中心駕車或乘搭鐵路,迅即便可直達,十分便捷。本港公司在亞洲區以至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系,而香港的企業家亦憑以業務觸覺敏銳兼具備「生意頭腦」而馳名海外。香港擁有一個深水港,人口達680萬,秉承中國人刻苦耐勞的精神,與中國有不可分割的深厚關系。香港人處事靈活、教育程度高,而且富創業精神,正是香港能爆發驚人生產力和創造力的原因。香港地理位置特殊,每當北美地區夜幕低垂,而歐洲各國晨曦初現時,香港則已日光照耀。換言之,只要跨國公司在北美與香港、或歐洲與香港同時設有辦事處,實際上便可利用兩地時差,全日24小時運作,處理不同項目。對於從事信息科技及金融服務行業的公司而言,無疑十分便利。
全球服務中心
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中逾80%來自服務業。服務業的經營范圍包羅萬象,由遍及世界各地的海空運輸以至承包生產、軟體設計,無一不達國際先進水平。鑒於競爭激烈,本港不少服務項目的收費都是全球最低廉的。近年國際長途電話市場開放,本港長途電話收費亦隨之顯著下降,現時由香港致電美國的收費,比起美國州與州之間的電話費還要廉宜。
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
在一九九九年,共有880家公司以香港作為亞洲區總部。美國公司設於本港的地區總部數目最多(205),其次是日本(114)和英國(82)。此外,約有1,650個國家都選擇香港為其地區辦事處。這些地區總部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出入口貿易、其它商業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金融財經、製造、運輸及相關服務。
政府行政架構精簡
香港擁有一個架構精簡而效率高超的政府。公司及個人課稅率低,而且易於計算。香港政府亦以效率出眾、透明度高兼處事公正而知名,既樂於支持工商業的發展,卻又極少干預市場運作。在過去連續六年,香港都獲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列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香港的投資
香港信息開放,法治制度完備,政府開明廉潔,都是吸引企業選擇來港經營的主要因素。根據工業署的《海外公司駐香港 地區代表調查1999》顯示,本港的外商企業達2,400家,其中840家 為區域總部,另1,650家則為區域辦事處。受訪者表示,政府廉潔、信息開放、政治穩定、銀行及財務設施優良、地理位置及稅務制度等 ,都是他們作出投資決定時首要考慮的因素。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認 為香港信息發達,加上一流的銀行及財務設施、低稅率、簡單的稅制 、完善的基礎建設,以及廉潔的政府,令香港獲得很高的評價。
香港是進出中國內地經商及投資的大門,同時也為內地經濟現代化提供所需的人才及資金。 目前約有半數出口貨品仍然經香港轉運內地,而香港在內地的投資額亦占當地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約五成。 每天約有800班渡船、100班航機、35班列車及 27,000部車輛穿梭中港兩地。 香港約有50,000家公司於華南地區自置生產設施 ,聘用員工約達500萬名。目前本港約有10萬人在內地工作,主要負責管理及培訓職務。
另一方面,中國內地也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投資者, 國內約有2,000家企業在香港注冊,資產總值接近2,000億美元,是香港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資者。 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香港憑著本身的技術及與內地機構的聯系,定能加強在世界貿易市場的地位,香港經濟多個行業亦會有良好的前景。隨著金融業的開放,有興趣投資東亞地區的投資散戶及機構投資者將會陸續增加投資,中小型外資企業亦有可望進一步增加直接投資,鑒於香港一直扮演中介的經紀角色,這項發展將令香港受惠。
香港的電訊業亦可從中受惠,原因是企業及日見普及的互聯網服務將於未來數年對電訊造成需求,而國內亦訂立新例,准許外資電訊供貨商擁有50%股權的企業在國內經營。部分人士更預期,香港將會帶頭發展新互聯網軟體,研製特定軟體及互聯網素材, 迎合國內用戶及世界各地華人社會的需求。對於這個行業而言,小型公司股票市場在香港及區內其它地區崛起,加上外國投資者及風險資金企業參與發展的途徑越來越多,定必有助業務發展 。
香港與外界的聯系
中港兩地的聯系許多專門論述在中國內地經商的著作都鼓勵企業預先打通關系,才好應付內地復雜的營商環境。國內有不少舉足輕重的人物可對公司的業務造成影響,因此,人際關系及聲望往往是企業在國內洽談商務時最重要的資產。
人際關系正是香港企業家的過人之處。香港代理商在內地交際廣闊,認識當地廠房、供貨商及散戶買家,可以輕易物色到分銷商,進行市場調查,並且熟悉不同地方掌管土地的機關,同時亦深諳與各省市政府打交道的竅門。與主要人物及機構建立關系,可令企業事半功倍。建立這些關系代價不菲,但香港代理商、顧問及企業家通常已掌握了一定關系。外商如有意到內地經商,不論是在內地銷售產品或者在當地從事生產,都可與香港企業合作或 委託香港代理商經辦,以節省起步時間,使業務發展更為順利。香港總商會、本港各行業組織及管理顧問公司都可為您提供資料,物色具備國內營商經驗的合作夥伴。
香港的電信網路服務
隨著香港電話有限公司的本地電話服務專營權於1995年6月30日屆滿,三間公司分別獲發牌照以競爭形式營辦固定電訊服務。
香港是首個擁有全面數碼化電話網路的主要城市。亦是亞洲以至全球電話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每100人便有72具電話或55條電話線。
2000年全港約有490萬具電話。電話及其輔助器材均以具競爭力的價格供市民隨意選購,並直接接駁本地電話網路。
此外,本港市民亦可享用各種各類的數據通訊服務。本港在1996年12月巳引進來電顯示服務。同時適用於本地和海外通話的公眾收費電話多不勝數。本地電話收費只需港幣1元,比很多主要城市的便宜。
截至2000年4月,全港的傳真線達392,000條(每100 條商業電話線有24條傳真線),增長速度維持在每月2000條左右。目前,香港有超過230萬個互聯網用戶戶口 。
香港的旅遊
旅遊業香港是一個旅遊熱點,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光 。香港酒店林立,豐儉由人,各式餐廳食肆約共6,000家,旅遊名勝多不勝數 。
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效益
以目前價格計算,香港迪士尼樂園在未來的40年,預計將總共為香港帶來約1,480億元的增值經濟得益,例如各行業的利潤及雇員的收入。香港迪士尼樂園首年預計會有超過500萬人次進場參觀。約在15年後,每年最高會遞增至1000萬人次。香港迪士尼樂園落成後第一年, 將可吸引約340萬名外地遊客(包括140萬名額外遊客)。
在15年後,預計遊客數目將增至730萬名(包括290萬名 額外遊客)。香港迪士尼樂園啟用後第一年的遊客額外消費預計約為83億元; 而由第20年開始,每年的額外消費會增至168億元 。
香港的信息科技教育
現時,在高等教育界,大約五分一的學生修讀有關信息科技或工程系的課程。大約10%的研究撥款用於信息科技方面。另外,各高等教育院校致力提供及更新有關設備,改良教學及學習過程,務求使學生能多接觸最新的信息科技,以應付大趨勢下的新挑戰。此外,網上課程亦是高等教育的新趨勢。香港公開大學計劃於未來兩至三年提供某些主要以網上教學為基礎的課程。香港公開大學現時亦擁有亞洲最大的電子圖書館。另外,教資會最近亦撥款5,100萬元支持本港三所大學共同發展一個有關信息科技的項目,以發展信息科技成為香港的其中一個卓越領域。此外,政府亦大力施行各項主要措施,包括為中小學添置電腦、為所有學校接駁上網、透過信息科技教育資源中心為教師提供專業及技術支持等,另亦於部分中小學實施先導計劃,藉以建立一套利用信息科技教與學的最佳方法。
香港的基礎建設
香港現正進行多項有利於工業發展的基建計劃。各項大型基建計劃往往能依時完成,甚少出現延誤,亦毋須經過繁復的審批程序。本港近年建造的鐵路、隧道及道路項目均能一一依時竣工。在未來五年,政府將耗資逾 2,350億港元(300億美元),進行多項大型鐵路、道路、土地、港口建設工程 和眾多較小型的工程。這些工程不但有助保持香港作為地區運輸樞紐的地位, 亦可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並且將提供數以萬計的職位,刺激本港經濟增長 。
正在計劃和實施六項鐵路工程,將令本港現時長143公里的 鐵路網路增加超過60公里,並且有助開發新界西北部作進一步發展。計劃進行 的道路工程,包括改善及興建約100公里長的策略性道路,這不但有助紓緩市 區道路擠塞的情況,而且將提供通往邊界的重要新道路,連接本港與中國南部 及內地其它地區。計劃進行的土地工程,將為九龍、港島及新界開拓超過600 公頃新土地,以供興建房屋,以及撥作商業、零售及康樂用途 。
香港的文化
香港融匯了古今中外的優良傳統,這點最能從遍布全港的文 化博物館及藝術館反映出來。正因為文化根源深厚,本港的博物館和藝術館除了展出珍貴的中國歷史文物外,還擺放了不少當代藝術傑作,堪稱中西合璧,一應俱全。香港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饒富教育意義,前往參觀誠屬賞心樂事,實在不容錯過。
香港科學館的展品多屬互動形式,益智又有趣味性;香港太空館放映闊銀幕的全天域電影及天象節目,引人入勝;而全港最大的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長期展覽中國藝術品,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對茶藝有興趣的人士 ,不應錯過位於港島區的茶具博物館(Flag staff House Museum of Tea Ware) ,重溫華夏文化的茶道藝術及精萃。
在語言方面,香港通行多種語言,其中粵語(廣東話)及英語同屬香港的官方語言。廣東話是華南地區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語,香港有97%人懂廣東話。不少人也能聽、講英語,而本港的政府部門及法庭亦使用英語。本港有部分人能操普通話(中國內地的官方語言),而一般人都能 聽懂普通話。此外,另有部分人士使用中國其它方言,他們多屬從華南地區及沿海省市來港的居民。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勞動人口適應力強,教育程度高 。
香港的治安
香港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城市。罪案率與新加坡相若,實際上比東京還要低。相對倫敦以至美國各大城市,香港的罪案率還低得多。在香港 ,持有槍械屬嚴重罪行。無論晝夜,任何人都可安心在街上行走。香港人口大多為華人,主要來自華南地區。在一九九九年年底,在港的外籍人口有495,200 人。此外亦有相當人口來自北美洲、東南亞、澳洲、英國及印度。
香港的醫療
香港的醫療系統十分全面化,在亞洲區內數一數二;護理服 務可媲美全球最優秀的醫院。所有醫護人員均能操英語,香港亦有提供各項主要專科醫療服務。香港設有多家醫院,各類房間收費不同。香港的醫療及保險費用較大多數西方國家為低,而且求醫方便,質素極佳。

『叄』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萬(2009年)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當時的中原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 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 "香州" 等。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英語: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完成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屆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曾蔭權 曾蔭權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年6月16日成為2005年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因此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自動當選,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行政長官,即日就任,並於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職。兩年後,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1日發表數字顯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02.64萬人,與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長率為0.5%。 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 香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城市國民生產總值】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中國銀行發行的1000元港幣鈔票
【銀行業】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外匯市場】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黃金市場】 香港不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黃金市場尤為著名,作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金銀業貿易場。 【股票和債務市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編輯本段政府架構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為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

『肆』 關於香港的資料

香港是亞洲繁華的大都市,地區及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旅遊業、地產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業、工貿服務業、社會和個人服務業。香港把華人的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

中文名稱: 香港
外文名稱: Hong Kong
別名: 東方之珠,購物天堂
行政區類別: 特別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政府駐地: 港島中西區
電話區號: +852
地理位置: 珠江口東南部
面積: 約1,104平方公里
人口: 702.64萬(2009年)
方言: 粵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維多利亞港,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等
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火車站: 紅磡站、羅湖站等
香港自秦朝起明確成為當時的中原領土(中原指以陝西中部、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至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後,領域分批被割讓及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香港從而開通港口發展。1982年9月,中、英兩國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並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歷史沿革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先後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由此開始,香港便置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南遷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隸屬新安縣。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於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50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並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後,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後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後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香港的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 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 "香州" 等。

地理概況
香港位於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於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於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乾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台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香港市區天氣炎熱的日子變得越來越長。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佔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佔49.8% ,荒地佔4.1% ,沼澤和紅樹地佔0.1%,耕地佔6.7% ,魚塘佔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佔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中國內地不同,這些區純粹非政權性的區域)。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英語: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成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上代替以前香港總督的職務。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他完成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部分任期。2005年3月12日,他在未完成第2屆任期的情況下以健康理由辭職。按照《基本法》規定,由當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署理行政長官職務。 曾蔭權 曾蔭權
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年6月16日成為2005年行政長官補選中的唯一候選人,因此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自動當選,2005年6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行政長官,即日就任,並於6月24日赴京正式宣誓就職。兩年後,他在2007年3月25日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傑,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並於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11日發表數字顯示,2009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02.64萬人,與2008年底相比增加37500人,增長率為0.5%。 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 香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國(28360)。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因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從199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都是女多男少,女性居民的數字多於男性居民,而且這個差距在繼續拉開。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後,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這些發展影響到香港政府今後的城市發展規劃。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佔55.2%,女性佔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佔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26%;從事製造業的只佔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 。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和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俗稱廣東話或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文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於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製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考評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經貿概況與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目前已與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8條航線。香港也是進入內地經商和旅遊的大門。2005 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次數約6270萬人次,外地旅客經香港進入內地的次數共400 萬人次。每日有128 班輪船、約100 班航機、超過400 班列車及40 200 架次的車輛穿梭香港和內地。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鍾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購買力平價) 2897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9名)。 人均GDP 41,614美元(305,018人民幣。中國行政區第1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名義上) 2030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7名)。 人均GDP 29,149美元(中國行政區第2名;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8名)。 2952億美元(購買力評價,2008年世界和地區排名第36名) 人均GDP29350(世界和國家排名第27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HK$)。港元的紙幣絕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由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鈔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香港流通的鈔票的新凈程度一向非常高,殘破的舊鈔迴流後會被發鈔銀行收取和銷毀。每年約有三分之一流通鈔票被認定為不再適合流通,並由新鈔取代。 中國銀行發行的1000元港幣鈔票
香港的銀行業十分發達,滿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在1970年代,香港人就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來形容香港大街上銀行之多,意思是銀行的數目比賣米的店鋪還多。截至2008年年底,香港有143間持牌銀行、27間有限制牌照銀行和28間接受存款公司。此外,有88間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分行總數約1300間。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1間是屬於全球最大的100間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多方面的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公司財務、財資活動、貴重金屬買賣及證券經紀業務。 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 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 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香港不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其黃金市場尤為著名,作為全球四大金市之一的香港,是全球的第三大黃金市場,其黃金交易所叫金銀業貿易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一。截至2006 年5 月底,在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掛牌的上市公司有1144 間,資本市值總額達94,110 億元(12,065 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的債務市場已發展為亞太區內其中一個流通量最高的巿場。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於1990 年設立,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為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託管服務。 在2006 年9 月,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額為363 億港元。截至2006 年9 月底,未償還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數額約為1,304 億港元。在2006 年上半年,私營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數額共達1,120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貿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香港飲用水和蔬菜、肉禽蛋的主要來源地。2009年,中港貿易佔香港整體貿易總值的46.5%。內地同時是香港轉口貨物的最主要來源地兼最大市場,香港有約90%的轉口貨物是來自內地或以內地為目的地。香港也是內地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的中心,特別是南中國,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以及銷售推廣等。
編輯本段政府架構
香港實施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並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領導的管治體制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舉、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產生。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頒布法例、決定政府政策以及發布行政命令,並由行政會議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施政和行政工作由12個決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日常執行的人就是為數約18萬人的香港公務員隊伍。香港政府本身也是香港最大的僱主。

閱讀全文

與黃大仙股票軟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從哪年有股票市場 瀏覽:53
深證大宗股票走勢分析 瀏覽:160
一支股票如果長期停牌 瀏覽:664
股票應用軟體有哪些 瀏覽:270
疫情科技股股票 瀏覽:274
2017年股票基金走勢圖 瀏覽:695
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屬性差異 瀏覽:565
證券經紀人家屬做股票的法律規定 瀏覽:389
股票投資什麼行業比較好 瀏覽:765
怎樣開多個股票賬戶 瀏覽:59
股票app交易流程 瀏覽:784
2018最佳投資股票 瀏覽:438
年重組獲批股票 瀏覽:207
中國建設銀行股票現狀 瀏覽:578
中國上市的美國股票 瀏覽:691
賬戶交易和股票區別 瀏覽:918
不要只買一隻股票 瀏覽:556
股票里資金轉存要手續費嗎 瀏覽:801
為什麼說股票是大眾的投資工具 瀏覽:11
股票賬戶資金號忘記了怎麼辦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