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們購買的股票和債券不記入GDP,這是為什麼
GDP只是一個人為定義的概念。全稱是國內生產總值。我們通常將國民總收入直接等同於GDP。這是一個簡化的模板,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收入都必須來自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即使無論初級收入和次級收入,也有資本收益收入。
經濟投資是資本產出的增加或置換,即興建新工廠、購買新機器設備等。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而不是實際的生產營銷活動。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是一種財產轉移活動,因此不是具有經濟意義的投資活動,也不能計入GDP。只有當公司從人們那裡獲得出售債券或股票的貨幣資金,然後購買工廠或機器設備時,才被認為是一種投資活動。
B. 為什麼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從個人來說是投資
因為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就是一種收益權,投資就是受益權的一種具體體現方式。投資,狹義的理解為:資金投入。購買股票、債券就屬於資金投入,一種投機行為。而經濟學上的投資,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而人們購買股票債券的行為並不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是貨幣轉化為貨幣的過程。
經濟學里所講的投資是增加或替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或者建設新廠房、機器設備和增加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人們購買債券或者股票,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不屬於經濟學意義的投資活動,故不能計入GDP。當公司取得了出售債券或者股票的貨幣資金再去購買廠房和機器設備時,才是投資活動。
拓展資料:
1、對於市場投資來說,就是直接和間接的區別,因為股票是你用錢購買的相關企業的股權,也就是收益權,可以直接作用於市場。債券是從政府購買的定期有形固定收益的一種證明。政府將所得款項用於大型公共建設和大型跨區域跨行業項目(你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於個人風險,股票風險大於債券,尤其是在經濟危機時期,因為政府以自身的誠信來保障債權,一般來說相對穩定。股票不一樣。一旦行業形勢惡化,股價可能會暴跌,甚至企業破產清算,你的收入最終會歸零。
2、投資是指國家、企業和個人為特定目的,相互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利互惠,轉移資金的過程。也是特定經濟主體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在可預見的未來獲得收入或資本增值而在某一領域投資足夠數量的資金或實物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用金錢投資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獲得一定的利潤。後者是用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投資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一種形式,是一種以資本推動項目產業化綜合體發展的經濟活動。
3、投資是一種營利性商業活動,其中貨幣收入或任何其他可以衡量其貨幣價值的財富所有者犧牲當前消費,購買或購買資本貨物,以實現未來的價值升值。投資一詞在金融和經濟中有幾個相關的含義。它涉及財產的積累,以便在未來獲得利益。從技術上講,這個詞的意思是「把東西放在別處的行為」(可能最初與人們的衣服或「衣服」有關)。從金融的角度看,與投機相比,投資的時間周期更長,往往是為了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獲得相對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入,這是未來的積累。
4、投資是指投資者在當期投入一定的資金,並期望在未來獲得回報。回報應該能夠補償:投資資金佔用時間,預期通脹率,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 企業的投資活動明確分為兩類:為國內再生產奠定基礎,即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對外擴張,即以現金支付對外股權和債權。
C. 購買的股票是否計入GDP,那些可以計入GDP
應該是計入的,任何交易行為都計入GDP。來一個相關笑話:
有兩個非常聰明的經濟學天才青年,他們經常為一些高深的經濟學理論爭辯不休。一天飯後去散步,為了某個數學模型的證明兩位傑出青年又爭了起來,正在難分高下的時候,突然發現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對乙說,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願意出五千萬。五千萬的誘惑可真不小,吃還是不吃呢?乙掏出紙筆,進行了精確的數學計算,很快得出 了經濟學上的最優解:吃!於是甲損失了五千萬。
兩個人繼續散步,突然又發現一堆狗屎,這時候乙開始劇烈的反胃,而甲也有點心疼剛才花掉的五千萬了。於是乙說,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給你五千萬。於是,甲毫不猶豫吃了下去!甲心滿意足的收回了五千萬。
可突然,天才們同時號啕大哭:鬧了半天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卻白白的吃了兩堆狗屎!他們怎麼也想不通,只好去請他們的導師,一位著名的經濟學泰斗給出解釋。
聽了兩位高足的故事,沒想到泰斗也號啕大哭起來。好容易等情緒穩定了一點,只見泰斗顫巍巍的舉起一根手指頭,無比激動地說:「1個億啊!1個億啊!我親愛的同學,我代表祖國和人民感謝你們,你們僅僅吃了兩堆狗屎,就為國家的GDP貢獻了1個億的產值!」。
D. 如何判斷該不該計入GDP
判斷依據:記住只有生產出實際產品或服務才能計算進GDP。
經濟學上所講的投資是增長或更換資本市場的支出,即購買廠房,設備和儲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並不是實際生產經營活動,人們購買股票和債券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並不是實際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不屬於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活動,也不計人GDP,當公司從人們手中取得出售債券和股票的貨幣資產去購買廠房和機器設備是才叫投資活動。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
一,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二: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三:支出法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從支出法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
3.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
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E. 購買普通股票是否計入gdp
不計入。
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不把股票買賣計入GDP是因為: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股票市場沒有生產產品或者服務,不屬於GDP要計入的范圍。
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買賣,僅僅意味著金融產品所有權的轉移,不意味著增加新的GDP,所以不計入GDP。
拓展資料:
一、哪些股票可以進行維權索賠
根據《證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等司法解釋,上市公司存在虛假陳述並被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因上市公司的虛假陳述行為而導致虧損的投資者可以要求賠償,賠償范圍包括投資差額、傭金、印花稅及利息損失。虛假陳述具體包括四種:虛假記載,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在披露信息時,將不存在的事實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記載的行為。誤導性陳述,是指虛假陳述行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過媒體,作出使投資人對其投資行為發生錯誤判斷並產生重大影響的陳述。
二、股票索賠的過程
股票索賠的過程大致分以下步驟:證監會(局)立案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法院立案 → 法院審判
1、立案調查時間一般6個月,最短的37天(雅百特),最長二年以上。一旦被立案調查,說明已掌握違法的初步證據,一般會被證監會行政處罰。
2、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是法院立案的前置程序,一般在處罰告知書或決定書下達後法院才會正式立案(雖然現在已經取消前置規定,但審理時還是會考慮處罰決定書)。
3、股票維權准備工作一般從上市公司公告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書之日起就開始了,因為立案調查後的交易會對股票索賠產生很大的影響。
F. 為什麼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支出不包括在GDP
購買股票和債券只是將錢從一個人的口袋轉移到另一個人的口袋,所以購買沒有創造任何新價值。雖然,個人購買這些金融產品,命名為所謂的投資行為,事實上,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而是財富的主體,從一個人或公司轉移到另一個人或公司,當然,如果公司拿到募集資金投資的話,也會計入GDP,所以出於同樣的原因,股息不能包括在 GDP 中。
因為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 股息來自公司的部分利潤,它已作為公司收入計入GDP,因此,分配給個人投資者時,不能再計入GDP,對於市場投資來說,直接和間接是有區別的,因為股票是你用貨幣買入相關公司的股權,是一種收益權,可以直接作用於市場,債券是您從政府購買的定期可見固定收入的證明。
G. 購買普通股票是否計入GDP
不計入。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的買賣,僅僅意味著金融產品所有權的轉移,不意味著GDP的新的增加。至於企業通過股票、債券等籌集的資本,已經或將會在固定資產投資、存貨投資上體現和收入。GDP是指既定時期(通常是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內,一國領土上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當期生產總值。其重要點是最終產品和當期生產。
二級市場上購買股票只是資產所有權的轉移,而不是當期的生產值,因而是不計入GDP的。這就相當於二手市場上買賣東西,只是舊東西所有權的轉移,不計入GDP。
一.因為GDP核算的生產范圍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生產者提供或准備提供給其他單位的貨物和服務的生產;
2、生產者用於自身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的所有貨物的自給性生產;
3、自有住房擁有者為自己最終消費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務,以及付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生產。
而股票交易是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不在以上三者范圍內,所以購買普通股票不算入GDP。
二.GDP計算過程:
1、初步估計過程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
2、初步核實過程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准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
3、最終核實過程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全面、細致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准確些。
H. 人們購買的股票和債券為何不記入GDP
因為購買股票和債券本身並不產生價值。打個比方來說,有一個國家有三個人,分別是A、B和C,這三個人每個人身上有一千元。A創立了一個公司,發行了這個公司的股票,一股的價格是1元,A用1000元買入了1000股,B和C同樣也買入了1000股。這個時候這個國家的GDP水平是沒有變化的,本質上並沒有生產出額外的價值。也就是說只是把一個人的錢放到了另外一個人那裡,這樣來計算的話自然是不算入到GDP中的。現在的股市同樣也是這樣,人們購買債券也不會計入到GDP中去。
I. 股票 債務購買算不算入GDP紅利算入GDP嗎
都不算。
股票、債券的購買都只是財富主體的轉移。購買行為並沒有創造出任何新的價值。雖然,個人購買這些金融產品,冠名一個所謂的「投資」行為。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只是財富的主體,從一個人或者公司,轉移到另一個人手裡。當然,公司拿到募集的資金進行投資,就算入GDP了。
紅利,同理也不能算入GDP。因為這里有個重復計算的問題。紅利,來自公司利潤的一部分。已經作為公司的收入計入GDP了。所以,發放到投資個人手裡的時候,就不能再次算入GDP了。
J. 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支出不包括在GDP,這是為什麼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麼是GDP,搞清楚這個了的話,後面一切就很好懂了,那麼什麼GDP呢,官方給出的說法就是國民生產總值,也就是說一隻雞,一頭豬,都是農民們養出來的,有人花錢來買,就會刺激農民們更加勤快的養雞和養豬,這樣的話物質條件就上來了,市面上的商品也充足了,這就是創造了價值。記住GDP一定是要創造了價值,才能被計算在內的。如果還不懂得話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A是養雞的,B是養豬的,C是養牛的,有一天C花了100塊錢在A手裡買了雞,這時候A賺了這100塊錢,後面A又去B手裡買豬,這時候B又賺了100塊錢, 接著B又拿錢去買C的牛,C又賺了100塊錢, 從這個故事裡面你看起來好像大家都賺了錢,其實只有100塊錢在這3人中間流動,而這100塊錢的流動創造了一隻雞,一頭豬,和一頭牛這300塊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