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期指持倉 > 股票債券巴菲特

股票債券巴菲特

發布時間:2022-05-09 10:41:09

㈠ 舉例說明 巴菲特怎麼定義股票估值

巴菲特如何給企業估值

價值投資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的背離,以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相當大的折扣價格買入股票,在股價上漲後以相當於或高於價值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即巴菲特所說的「用40美分購買價值1美元的股票」。
估值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價值投資者在找到具有連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後,為保證獲得利潤,需要對其所要投資的企業進行估值,即准確評估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然
價值投資最基本的策略是利用股票價格與企業價值的背離,以低於股票內在價值相當大的折扣價格買入股票,在股價上漲後以相當於或高於價值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即巴菲特所說的「用40美分購買價值1美元的股票」。
估值是價值投資的前提、基礎和核心。價值投資者在找到具有連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後,為保證獲得利潤,需要對其所要投資的企業進行估值,即准確評估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然後跟該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
在為企業股票進行准確估值的過程中,巴菲特分三步搞定。
第一步 選模型
內在價值的定義很簡單,它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巴菲特
內在價值非常重要,為評估投資和企業的相對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邏輯手段,是一種有事實——比如資產、收益、股息、明確的前景等——作為根據的價值,完全有別於受到人為操縱和心理因素干擾的市場價格。
現金為王原則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唯一標准不是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而是企業的競爭優勢能否為投資者的將來帶來更多的現金(不能帶來更多現金的競爭優勢也不能給股東創造價值,是沒意義的),所以,內在價值的評估原則就是現金為王。
因此,對巴菲特來講,正確的內在價值評估模型是1942年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提出的現金流量貼現模型: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使用壽命期間預期能夠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用公式表示,即V= ,其中,Dt表示在時間T(t=1,2,3,……,n)內與某一特定普通股股票相聯系的預期現金流,即在未來時期以現金形式表示的每股股票的股利;K為一 定風險程度下現金流的合適的貼現率;V為股票的內在價值。該公式假定所有時期內的貼現率都一樣,且對股票和債券完全相同。
符合投資原則
巴菲特使用伊索寓言中「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比喻,再次強調內在價值評估應該採用現金流量貼現模型。使用這一公式及原則只需要回答3個問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確定樹叢里有小鳥?小鳥何時出現?以及有多少小鳥會出現?小鳥在此就是資金(或者說產生的現金)。
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上3個問題,那麼你將知道這片樹叢的最大價值是多少,以及你現在需要擁有小鳥的最大數量是多少,才能使你現在擁有的小鳥價值(准備付出?)正好相當於樹叢未來可能出現的小鳥的價值(可能收益?)。使用該模型,只要輸入正確的數字,你就可以對資本在宇宙間任何一種可能用途的投資價值進行評估。
第二步 選標准
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量數值(包含維持企業經營需要再投資的現金流量)其實高估了真實的自由現金流量(即可自由支配的利潤)。
無風險利率是多少?我們認為應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巴菲特
同樣的評估企業內在價值的現金流量貼現模型,巴菲特在使用上與其他人截然不同,即兩個最關鍵的變數————現金流量和貼現率的標准選擇上有根本不同。
所有者收益為標准
巴菲特認為,按照會計准則(GAAP)計算出來的現金流量並不能反映真實的長期自由現金流量,所有者收益才是計算自由現金流量的正確標准,二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包括了企業為維護長期競爭優勢地位的資本性支出。(是否需要大額的投資來維持競爭優勢,收益的增長或維持是否需要大比例的投資來驅動?是否屬於小投入大產出,還是大產出更大投入?)
所有者收益包括:(a)報告受益,加上(b)折舊費用、折耗費用、攤銷費用和某些其他非現金費用,減去(c)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平均資本性支出。而根據現金流量表計算出的現金流量數值卻沒有減去(c)部分。
所以,巴菲特說,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量數值其實高估了真實的自由現金流量,他所倡導的所有者收益才是對企業長期自由現金流量的准確衡量。盡管由於年平均資本性支出只能估計,導致所有者收益計算並不精確,但大致的正確估計,遠勝於精確的錯誤計算。
貼現率以長期國債率為准
貼現率是企業內在價值評估中非常重要的參數,其選擇是否恰當將對評估結果和投資判斷產生巨大的影響。巴菲特的選取標準是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
巴菲特之所以將無風險利率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准,是因為巴菲特把一切股票投資都放在與債權收益的相互關系之中。如果他所投資的股票無法得到超過債券的潛在收益率,那麼他寧可購買國債。也就是說,美國長期國債利率是巴菲特為進行股票投資所設定的門檻收益率。
第三步 選方法
價值評估,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巴菲特
估值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企業內在價值取決於企業未來的長期現金流,而未來的現金流又取決於企業未來的業務情況,而未來是不確定的,預測期間越長,越難准確進行預測。因此,內在價值是估計值而非精確值,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大致的價值區間。為此,巴菲特給出4方法。
堅守能力圈與安全邊際原則
為防止估計未來現金流量出錯,巴菲特認為,有兩個保守卻可靠的辦法:能力圈原則與安全邊際原則。
能力圈原則是指堅決固守於自己能夠了解且可以了解的企業,這意味著這些企業的業務本身通常具有相對簡單且穩定的特點,如果企業很復雜而產業環境又在不斷變化,那就根本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去預測其未來的現金流量。
與能力圈原則同等重要的是安全邊際原則,即強調在買入價格上留有安全邊際。例如,經過計算,某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僅僅略高於該股票的市場價格,則就不該對該股票產生興趣。與格雷厄姆一樣,巴菲特認為安全邊際原則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以長期歷史經營記錄為基礎
對未來保守的估計,只能建立在企業穩定的長期歷史經營基礎上。一個企業盈利的歷史記錄是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的最可靠的指示器。巴菲特非常強調企業業務的長期穩定性,他認為,經營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經常是那些現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這些企業總是不斷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服務、產品線、生產技術等等,最終形成穩定的持續競爭優勢。
以股東權益收益率為最佳指標
巴菲特認為衡量企業價值增值能力的最佳指標是股東權益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股東權益收益率體現了管理層利用股東投入資本的經營效率。 高水平的權益投資收益率必然會導致公司股東權益的高速度增長,相應地企業內在價值及股價也將穩定增長。集中投資於具有高水平權益投資收益率的偉大企業,正 是巴菲特獲得巨大投資成功的重要秘訣之一。這一點,巴菲特通過1988年《財富》雜志出版的投資人手冊的數據已得到充分證明。
由於每股盈利容易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管理層的操縱,因此每股盈利經常不能准確地反映出企業價值創造能力。
以大量閱讀財務報告為基本功
巴菲特認為分析企業財務報告是進行企業內在價值評估的基本功。當人們問巴菲特是如何對一個企業的內在價值進行評價時,巴菲特回答說,大量閱讀!巴菲特閱讀最多的是財務報告,不但要閱讀自己所關注的企業年報,同時也閱讀它的競爭對手的年報。
巴菲特認為,當企業管理層試圖向投資者解釋清楚企業的實際情況時,可以通過財務報告的規定來進行;不幸的是,如果他們想弄虛作假時,同樣可以利用有關財務報表的規定來進行。如果不能辨認出其中的差別,那麼就失去了在資產管理行業中謀生的意義。

㈡ 巴菲特稱債券市場前景黯淡,他是從哪幾方面分析的

保險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四大業務中最大的一個。盡管與其他保險公司不同,伯克希爾在投資其保險流通股時採取了更多的股權投資方式。

巴菲特表示,由於伯克希爾的財務實力和非保險業務產生的“巨額現金流”,該公司的保險團隊比任何競爭對手都配置了更多的資本。

巴菲特寫道,這種組合使伯克希爾的保險業務“安全地遵循以股權為主的投資策略”,而這“對絕大多數保險公司來說是不可行的”。出於監管和信用評級的原因,許多保險公司不得不關注債券。

他指出,一些保險公司和債券投資者“可能會試圖通過將購買的資產轉移到由不可靠的借款人支持的債券,來為目前可憐的回報提供動力。”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會把更多的投資組合配置到金融工具上,比如杠桿貸款和高收益債券,也就是垃圾債券。

“然而,高風險貸款並不是解決利率不足問題的辦法,”他補充道。“一度強大的儲蓄和貸款行業毀滅了自己,部分原因是忽視了這條箴言。”


巴菲特總是告訴別人,他把銀行存款的浮動比作“保險公司每天的現金流入和流出,他們持有的總額變化很小。”

他寫道:“伯克希爾持有的巨額資金很可能會在未來許多年裡保持在目前的水平”“當然,這個情況可能會改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保持勝算。”

㈢ 巴菲特是不是炒股發家

——巴菲特

究竟要生在什麼樣的家庭,才能成為巴菲特這樣的人物?

這么說吧,要成為巴菲特,首先你得有一對「逆天」的父母。

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巴菲特,在1929年大蕭條發生後,開了家股票交易行。要知道,那時人們剛剛經歷股市的大崩盤,無數財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股市不知是多少人夜夜驚醒的噩夢。在那個「談股色變」的環境里,開了家股票交易行,這種反向操作可以說是非常需要勇氣了。霍華德知道這樣的生活很可能有上頓沒下頓,什麼時候生意失敗就得去撿破爛。於是,他讓巴菲特的母親利拉回娘家去,別跟著他挨餓。利拉也是很硬氣,果斷拒絕了這個提議,並開始節衣縮食。她脫離了教會圈子,因為輪到她提供咖啡的時候,她無力支付那29美分;無論多遠的距離,她都用步行替代坐電車,節省電車費;甚至,為了確保霍華德有吃的,她寧願自己不吃飯。不僅如此,利拉還是個數學天才。她的大腦猶如一台計算器,能夠雙手離開紙筆完成復雜計算。當利拉宣布退學和霍華德結婚時,利拉的微積分教授「啪」的一聲撂下了手中的書本,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這一能力讓她幫助霍華德拓展業務,更讓巴菲特有了一個天生對數字異常敏感的大腦。

而霍華德在愛的鼓勵下,屢敗屢戰,人們害怕股市,他就推銷安全的股票和債券,一步步的把業務做了起來。巴菲特一家的生活終於日漸改善,給巴菲特的童年提供了一個美滿富足的成長環境。霍華德是巴菲特心目中最完美的父親,謙和、善良、正直,永遠用嚴格的標准要求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這也是後來巴菲特「內部計分卡」的由來,按照自己內心的做事標准和原則作出決策,不理會外界的評頭論足。這個從父親「遺傳」來的特質,將在巴菲特未來的諸多決策中,幫助他保持清醒和堅定。然而事無完美。巴菲特父母以缺乏溫情出名,在飯桌上談論的都是政治、金錢、哲學,吃完飯後霍華德便會獨自一人去看報紙,一連看幾個小時,完全不理會其他事。後來巴菲特也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這一點。而利拉,這個總是對外人噓寒問暖,被外人看成「完美妻子和母親」的人,卻有著家族遺傳的精神病,常常會莫名地責罵她的孩子,說他們「自私自利,不知感恩,一無是處」,同樣的話甚至會說上2小時,直到把他們罵哭為止。以至於在未來的人生里,巴菲特十分恐懼見到自己的母親,甚至面對面走來,巴菲特都會刻意躲避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即便在股神家中也同樣適用。

1941年,11歲的巴菲特看到了一本書——《賺1000美元的1000招》。這很關鍵,因為這本書告訴他,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長10%,5年內會變成1600多美元,10年會變成2600美元,25年內將超過10800美元。就像雪球滾過雪道而逐漸變大的道理一樣,這是巴菲特與復利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復利把現在嫁給了未來,而11歲的巴菲特宣布,自己要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和一般孩童妄語後不同的是,巴菲特言出必行。他從5歲時開始擺地攤兜售口香糖,11歲躍身股海,他鼓動姐姐與自己共同購買股票,他們合資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滿懷信心地等待出手賺錢。然而,該股不斷下跌,姐姐很氣憤,不斷埋怨他選錯了股。值得慶幸的是,該股價格很快反彈,上漲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氣了,將股票全部出手,賺了6美元。正當他得意的時候,該股價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賣早了。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賺得不多,收獲了教訓:在股市中一定要不為震盪所動,相信自己的判斷,持之以恆。巴菲特不斷地在股市中嘗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小獲成果。

初中剛畢業,14歲他就用炒股賺的1200美元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正因為小時候的炒股經驗,鍛造出巴菲特決定長線投資的心態。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物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做市場分析師去預測,而是把自己視為企業經營者。巴菲特非常反對短線交易,認為那隻是浪費時間及金錢的行為而已,而且會影響到操作績效。巴菲特曾說:「我從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後才又重新打開,恢復交易。」並且告誡投資人,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的話,那就連 10 分鍾都不必考慮持有。 進入高中,巴菲特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16歲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五萬美元。

進入高中,巴菲特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1950年,被哈佛大學拒絕的巴菲特,隻身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在那,他見到了本傑明格雷厄姆。就像巴菲特的舍友說的那樣,「他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從此成為格雷厄姆的骨灰級粉絲。

大學生活中的巴菲特,讓周圍的同學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在股票和債券的課堂上,格雷厄姆喜歡和學生互動,用問答形式激發學生思考。然而大部分時候,格雷厄姆問題說完,全班就只有巴菲特舉手回答,整堂課變成格雷厄姆和巴菲的「二人轉」表演。不僅在學習上,在生活上他也給周圍人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巴菲特每天早上洗漱總會把浴室弄的一團糟,牙刷毛巾丟一地。他的舍友屢次提醒巴菲特用完浴室要收拾好,每次巴菲特都十分謙虛地道歉並承諾不再犯,然後第二天照舊。舍友憤怒之下把巴菲特丟在地上的毛巾牙刷全扔垃圾桶,以此警示巴菲特。而巴菲特什麼也沒說,買了一套新的,然後照舊。後來,當舍友再次談及這段經歷,他反問記者,「你經歷過絕望嗎?」

即使成家立業,巴菲特的「不拘小節」也從未變過。巴菲特連自家的牆紙是什麼顏色都不知道,很難想像他還會對生活的其他細節有所留意。因此,不管是照顧三個孩子,洗衣做飯,還是修理燈泡,所有的家庭生活都由他的妻子蘇珊來打理。而巴菲特在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吃完飯就回房間讀報。巴菲特深知自己融入家庭生活太少,給孩子們的關懷也太少,他痛恨自己這一點,卻無法做出改善。他很願意聽孩子們講發生在學校的故事,但沒聽一會兒就會走神,轉而開始思考某個公司的合理估值。巴菲特就是這么一個人,他高速運轉的神奇大腦決定了他註定無法融入這人間的煙火之中。幸運的是,他的妻子蘇珊,近乎完美地照料了整個家庭,讓巴菲特不用操心家庭的瑣事,能有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巴菲特說,「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有兩個,一個是抽到卵巢彩票,一個是娶了蘇珊。」

畢業後,格雷厄姆將這位得意門生招攬至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蹦蹦跳跳地踏上了去往紐約的火車。沒過幾年,26歲的巴菲特就賺到了174000美元,並拒絕了格雷厄姆發給他的「普通合夥人」的邀請,回到了故鄉奧馬哈,開始為家裡的親戚朋友打理資產。他仔細研究《股市導向》雜志,以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來尋找那些被格蘭姆稱作「煙蒂股」的股票,所謂「煙蒂股」即股價十分低廉,花很少錢就可以買到的股票(就是我們經常稱謂的「垃圾股」)。當他確定下股票後,會向格蘭姆請教,然後,就力所能及地購買。4年後,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萬美元變成了4萬美元。因此,有人認定巴菲特只買績優股,不買垃圾股與事實不符,事實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煙蒂股」上賺取的。 巴菲特大學畢業,跟著格蘭姆教授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事了,他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謝絕了格蘭姆教授挽留,辭職後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炒股得來的4萬美元,股東是他們夫妻倆。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後期看好,其股市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前景好而止跌上漲,巴菲特再度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巴菲特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勤奮耕作,創業2年後,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 2200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復調查比較後,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如魚得水,賺盡天下財富。伯克希爾公司開始活躍起來,不斷全盤收購或部分收購多家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評論家對此非常不理解,認為巴菲特做法保守,盡吃「垃圾」股。巴菲特不為世人的譏笑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奉行的是企業的實際價值。後來人們逐漸看到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不斷上漲,股票從無人問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昂貴的股票。朋友們也驚奇地觀察到巴菲特的財富如神話般地增長,巴菲特成為了紐約以投資證券致富的新貴族。

巴菲特的合夥公司成立後的12年,年平均回報超過31%,而在那期間道瓊斯指數的年均回報只有9%。依靠著遠高於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巴菲特的名聲傳遍了整個奧馬哈,成為當地的明星。然而明星也是人,也會遭遇失敗。這個失敗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巴菲特整個商業帝國的母公司。伯克希爾紡織廠當時正在以低於資產價格的折扣代售,這非常符合巴菲特的「煙蒂」投資理念--購買那些別人不要的,極度便宜,擁有安全邊際的公司,然後從中榨取最後一點利潤。彷彿撿起別人抽剩丟掉的煙蒂,點上吸凈最後幾口。然而這個紡織廠的業務實在難以擴大,面對外國布料的低成本競爭,以及日益陳舊的設備,紡織廠經營狀況不斷惡化,巴菲特幾次想將它賣了,都沒能脫手成功。

㈣ 巴菲特的故事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193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學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長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費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費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准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巴菲特說:「我們喜歡簡單的企業」。在伯克希爾公司下屬那些獲取巨額利潤的企業中,沒有哪個企業是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的。關於簡單企業的解釋就是「我們公司生產濃縮糖漿,在某些情況下直接製成飲料,我們把它賣給那些獲得授權的批發商和少數零售商進行瓶裝和罐裝」。這就是可口可樂公司1999年年報中關於公司主營業務的解說詞,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句解說詞一直出現在它的每份年報當中。簡單和永恆正是巴菲特從一家企業里挖掘出來並珍藏的東西。作為一名矢志不渝的公司收購者,巴菲特喜歡收購企業,不喜歡出售企業,對那些擁有大型工廠、技術變化很快的企業通常退避三舍。

巴菲特也不喜歡雇員跳槽。伯克希爾公司在過去的35年裡很少有哪個企業的經理離職,除非他病故或者退休。同樣地,巴菲特本人也沒有太大的變化,衣食住行依然如故。1999年,為了向一家慈善機構奧馬哈孤兒院捐款,他拍賣了他的褲後袋錢包,在此前的20年裡,他一直使用這個破舊的錢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釋的那樣:「這個錢包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的西服是舊的,我的錢包是舊的,我的汽車也是舊的。1958年以來,我就一直住在這棟舊房子里,因此,我保有這些東西」。這位全球最富有的人在他的錢包里到底裝了多少錢?「我來看看」,他一邊說,一邊打開錢包,大約數了8張100美元的鈔票。他說:「我一般在錢包里放1000美元左右。」 在2001年之前,伯克希爾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從未出現過負值,並且創造了一個29.5%的綜合收益率。可是,這種年年好運因9•11恐怖分子的襲擊而消失。公司大量持有的可口可樂股票和美國運通股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虧損。公司自身的股票實際上只獲得大約7%的收益,公司的賬面價值下降了6.2%,但仍好於跌幅達11.9%的標准普爾指數。2001年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開頭這樣寫道:「200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凈資產損失達37.7億美元,我們的A類股票和B類股票的每股價值雙雙下降6.2%」。

巴菲特通過一些重大而又成功的投資決策創造了伯克希爾公司。公司一半以上的凈資產歸功於10次左右的重大投資行動。巴菲特幾乎總是在經濟困難時期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企業,然後長期持有。在某些投資季報當中,長期是指截至下一季度收益的結算日或公布日。然而,巴菲特現在持有的許多投資品種時間長達數年、數十年,經歷了經濟景氣和不景氣時期,直至迎來輝煌燦爛的那一天。巴菲特是一位馬拉松式的投資健將,投資機會來臨時,他四處出擊,力求收購到一個更大的企業。

除了巴菲特持有的企業、股票、債券以及現金這些價值之外,還有一些價值更大的東西。

例如,不要鋪張浪費。如果巴菲特每年給自己發1000萬美元薪水,相信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的年薪20多年來一直都維持在10萬美元(沒有股票期權,也沒有獎金分紅),在「《財富》500強」所有的首席執行官當中,他的薪水最低,但他是全球表現最佳的基金經理。他管理運作伯克希爾公司已有27年的時間,他是美國大公司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首席執行官。

有一個「大特寫」是寫給伯克希爾股東們看的:巴菲特就是你的合夥人,他在為你勤奮工作。他沒有利用股東們的共同財產為自己建造任何紀念物,沒有巴菲特高塔,沒有巴菲特大廈,沒有巴菲特機場,沒有巴菲特大街,也沒有巴菲特動物園。

雖然伯克希爾公司成績卓著,巴菲特聲名遠揚,但是,華爾街仍然不把伯克希爾股票放在眼裡。幾乎沒有哪位證券分析師跟蹤它,股票經紀人幾乎從來不向投資者推薦它。很少有哪家媒體把它作為一種股票投資品種加以宣傳報道。甚至連那些重要的藍籌股公司名單也不曾提及它。

在看似平常的年報里,沒有一張照片,沒有直方圖,也沒有曲線圖。伯克希爾迷非常熟悉這種年報,它詼諧幽默,既有對商界和人性的洞察,也有對伯克希爾公司各類企業經理們的贊揚,還有別的一些公司年報所缺乏的坦率。如果巴菲特編寫年報有誤,他就首先認錯。巴菲特撰寫的年報極富文采,精闢地評述了伯克希爾所擁有的主要財產以及公司投在美國一些優秀企業中的、價值大多在10億美元以上的巨額資產。這些企業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公司、美國運通、富國銀行、《華盛頓郵報》公司、穆迪公司和布洛克公司,這是一次盛大的知名企業展示。這些年報文風獨特、妙趣橫生,人類智慧的思想火花隨處可見。 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年會也非常特別。來自世界各地的股東約有1萬~1.5萬人,這幫快樂的股東們每年春天朝聖般湧向奧馬哈的投資聖殿。巴菲特撇開公司業務不談,開會時間僅僅用了5~10分鍾,然後用整整一天的時間來回答股東們的提問。 巴菲特不愛拋頭露面,不喜歡張揚個性,生活方式保持低調。他把他的生活准則描述為:「簡單、傳統和節儉。」

㈤ 巴菲特為什麼被稱為股神

巴菲特被稱為股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股票投資年均收益率為28%左右,自股市誕生以來,全世界至今無人超越他的這個年均收益率。
巴菲特的老師——華爾街教父本傑明 格雷厄姆對其的投資思想影響深遠,巴菲特在接受其價值投資的理念感召之下,將其理論發揚光大,創立了「股票債券」的投資理念。簡言之,所謂股票債券就是選擇那些多年業績優良、分紅如債券般穩定、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管理層優秀的上市公司股票,在其股價處於合理的區域買進並長期持有的投資方法。

㈥ :為什麼股票是一種債券

不是的,它們屬於有價證券。 股票與債券的比較 股票和債券都是有價證券,股票是股份公司公開發行用以證明出資人和股東身份的憑證,而債券是政府或企業為了籌集資金而公開發行的並且承諾在限定的時間內還本付息的證券。

不過巴菲特認為股票其實是一種債券,因為從長期來看,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 保持在12%左右上下波動,當以公司凈資產值買入公司股票時且長期持有時,實質上是購買了一種無期限、利率12%的長期債券。

㈦ 巴菲特詳細創業歷程

說一下巴菲特的創業故事和傳奇經歷
雖然巴菲特的父親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資產過億,但是在大學畢業後, 巴菲特的父親拒絕了他想接管父親的公司的想法。父親寧可慷慨地把大筆大筆的錢捐給了慈善機構,也不肯給巴菲特留一分錢。沒辦法,為了積累創業資金,巴菲特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巴菲特白手起家成為世界首富的創業故事就是這樣開始了。小編帶你一起去了解巴菲特的創業故事和傳奇經歷。
一、巴菲特6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第一次賺錢是倒賣可樂,據巴菲特的母親回憶,當她的兒子第一次對自由企業產生興趣時,還只是一個年僅六歲的孩子。他以每箱25美分的價錢在爺爺的雜貨店購買一箱可樂,然後以每瓶5美分的價錢在附近兜售。因為那時每瓶百事可樂的容量是12盎司,而可口可樂卻只有6盎司,但是,兩種可樂的售價是相同的。大多數孩子都心滿意足地喝著汽水,但他們從來不去多想什麼,只有巴菲特撿起汽水機旁被人們丟棄的瓶蓋,把它們分門別類並數一下各種瓶蓋的個數,看看哪種牌子的汽水賣得快。
二、巴菲特10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當巴菲特還在露絲黑爾學校讀書的時候,就發表了一個名為"馬童選集"的報告,告訴人們在賽馬中如何設置障礙以及如何下注。他在他父母居所的地下室里完成了這本小冊子的印刷工作,然後以每本25美分的價格出售。他和一個朋友運用數學原理開發出一套賽馬中挑選誰是贏家的系統。但是,由於沒有營業執照,他們的企業被有關當局關閉。10歲的巴菲特就開始閱讀有關股票市場方面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股票市場的痴迷有增無減,他開始繪制股票市場價格的升降的圖表。10歲那年,他開始在他父親的經紀人業務辦公室里做些像張貼有價證券的價格,及填寫有關股票及債券的文件等工作。
三、巴菲特11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942年4月,11歲的巴菲特開始小規模地購買股票:他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三股受歡迎的城市服務股票,當時,這就是他的資本凈值。小巴菲特還說服他的姐姐多麗絲和他一起投資。他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拋出了他的股票,扣除傭金後,他賺了5美元。巴菲特一直關注著股票市場的變化,計算維持有利的平均價格而買進或賣出股票以維持高於平均的價格,並且,他已經意識到,他對股票市場的估計要比其他人敏銳、精明的多。1943年1月,他們全家搬到了維吉尼亞洲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不過對巴菲特來說,他一種好像是被連根拔起的感覺,心情非常郁悶。所以第二個月,巴菲特就回到了奧馬哈,和爺爺、姑姑一起生活。 跟很多小孩離家出走不一樣的是,他的離家出走是和商業有關。他跑到了賓夕法尼亞州的赫爾希,打算靠在高爾夫球場為球手找球、拾球賺點錢。同時,他還有個主意,那就是幫忙巡視好時巧克力工廠,並免費獲取一塊巧克力。
四、巴菲特15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5歲時候的巴菲特進入愛麗斯•迪爾中學讀書,他每天要走5條線路遞送500份報紙,主要是投送給公寓大樓內的住戶。有幾次,巴菲特病了,他的母親不得不代替他去送報紙。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時間從顧客那裡收費,他發明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出售雜志訂閱的方案。他從被丟棄的雜志中撕下帶有產品有效期的不幹膠貼紙,把它們歸類,然後在適當的時間請顧客從中選擇要續訂的刊物。巴菲特的老朋友卡羅爾說,少年時巴菲特就能把《賺1000美元的1000種方法》這本書背下來。他想像自己能從一台機器開始,使他的贏利漸增到幾千美元以上。巴菲特和他的朋友唐納德?丹利,花了25美元買零件組裝了一台彈球機後,開始了他們的彈球生意,他們把彈球機安裝在繁華的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發店裡。開業一天後,這兩個年輕的企業家發現盛滿了五分鎳幣的盤子里有一張4美元的紙鈔。 1945年,當巴菲特還在高中讀書時,他就從父親手裡買下了一家農場,這是一個未曾耕種過的農場,佔地面積為40英畝,售價是1200美元。然後,把農場租給了土地租用人。
五、巴菲特17歲時候的創業故事
1947年,17歲的巴菲特高中畢業。在他對股票市場研究還處在"繪制股市行情圖"的階段時,就已經積聚了一筆大約6000美元的財富,這個年輕人賺的錢比他的老師的薪水還多。他的父母負擔起了他上大學的費用,盡管他自己有能力支付這些。
六、巴菲特19歲時候的經歷
1950年夏天,19歲的巴菲特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然後向哈佛商學院提出申請。他乘火車前往芝加哥,在那兒一個男士接見了他。巴菲特說,當時哈佛代表對他的印象是"19歲,由於身材消瘦,看起來像只有16歲的樣子,相當於一個12歲少年的體重。" 當兩個人的會面結束後,他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了。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對他來講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很快就意識到,教授商業課的權威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巴菲特向哥倫比亞商學院提出申請,並且很快就收到了接受他入學的通知。他於1951年6月畢業於該校。
七、26歲的巴菲特就已經立志成為百萬富翁
1956年,年少氣盛的巴菲特決心一試身手。一次,他在一個朋友家裡突然語驚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不久,一幫親朋湊了10.5萬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創業之初巴菲特非常謹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已擁有了五家合夥人公司。當了老闆的巴菲特竟然躲在家中埋頭在資料堆里,每天只做一項工作,就是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生。這些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巴菲特兌現了他的"百萬富翁"狂言。成為億萬富翁後的巴菲特不愛拋頭露面,不喜歡張揚,生活保持低調。他把他的生活准則描述為:"簡單、傳統和節儉。"
1999年,為了向一家慈善機構奧馬哈孤兒院捐款,他拍賣了他的褲帶錢包,在此前的20年裡,他一直使用這個破舊的錢包。正如巴菲特所解釋的那樣:"這個錢包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 給理發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學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漲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准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㈧ 巴菲特股票債券的概念如何理解

所謂股權債券,即股票債券。股權債券本質上是指股票,擁有公司部分股權,能夠享有相應的利潤分成。但形式上像債券,每年可以享有的利潤像債券利息一樣穩定。公司的稅前利潤相當於債券所支付的利息。但不同於普通的債券。股權債券所支付的利息穩定,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公司的盈利能力年復一年地保持增長態勢,股權債券的內在價值自然也在隨之不斷地攀升,最終會推動公司的股價在長期內持續增長。原因很簡單,巴菲特知道,股市長期而言是一台稱重機,最終會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增長。 聽起來似乎有些復雜。其實就像你買債券一樣,是復利,也就是利滾利。表面看起來,利率是不變的。但是你每年的利息到了第二年,就成了新增的本金,這樣你的本金總額其實越來越多,盡管利率不變,其實你的利息總額每年越來越多,按照最初的本金來計算,你的實際利率越來越高。</SPAN></SPAN></SPAN>

㈨ 巴菲特稱債券市場前景暗淡,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在全世界債券市場遭受激烈售賣之時,90歲的炒股高手股神巴菲特得出了他的引導,避開債券市場。在一年一度的公司股東信中,股神巴菲特警示稱,債券投資遭遇黯淡的將來,最好是繞開固收銷售市場。股神巴菲特寫到,出自於管控和資信評級層面的緣故,保險行業的競爭者務必把關鍵放到債卷上,但如今債卷早已不宜了,十年期美國國債的回報率到上年年底時為0.93%,比最開始能尋找的數據信息1981年11月的15.8%降低了94%嗎。在一些關鍵的強國,例如法國和日本國,投資人從數萬億美元的主權債務中得到的收益竟然是負值。

但是,債券現在不是很好的投資。您是否可以相信,去年年底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是0.93%,比1981年9月的15.8%的第一個可用數據低94%?在一些重要的大國,例如德國和日本,投資者從數萬億美元的主權債務中獲得了負回報。全世界的債券投資者(無論是養老基金,保險資產管理還是養老基金)都面臨著黯淡的未來。一些保險公司和其他債券投資者可能會嘗試從高風險發行人那裡購買債券以獲得收益。但是,在低利率環境中,投資高風險公司債券不是正確的方法。 30年前,許多曾經光榮的儲蓄和貸款行業最終被摧毀,部分原因是無視了這句話。

閱讀全文

與股票債券巴菲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買茅台股票散戶資金有多少 瀏覽:173
慧球科技股票重組 瀏覽:863
做兼職幫人注冊股票app 瀏覽:554
股票基金分紅釋放了什麼信息 瀏覽:578
銀泰銀行股票 瀏覽:393
股票上市所需要的條件 瀏覽:719
判斷股票是否漲停的秘訣 瀏覽:884
香港股票00449實時行情 瀏覽:207
海通證券可以登錄萬得股票交易嗎 瀏覽:959
2019年中國核心資產類股票 瀏覽:91
騰訊股票走勢圖分分彩 瀏覽:521
阿里巴巴員工每人多少股票 瀏覽:626
十年一隻股票 瀏覽:607
鄧中翰持有的中國股票 瀏覽:673
分析升息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瀏覽:903
淺議家庭資產中的股票 瀏覽:878
遠大可建科技公司股票 瀏覽:671
廣發證券股票買賣手續費是 瀏覽:478
中國南車股票分紅 瀏覽:680
台灣精才科技股票走勢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