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
大家好,我是老徐,一個在努力奮斗的金融民工,請大家關注我,共同探討財經問題!
所謂的通貨膨脹是指流通於市場中的貨幣數量超過了實際的需求量,使得物價出現上漲。通貨膨脹有幾個特徵,一個是物價上漲,其中是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還有一個特徵是老百姓的工資上漲速度比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手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通貨膨脹對於我們手頭現金的侵蝕就像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在進攻,強度又不是很明顯,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我們一定要隨時做好抵禦通貨膨脹的准備,因為它每天都在吞噬我們資金的價值。
㈡ 誰能詳細說說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關系
從總體相關性來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存在蹺蹺板效應,但是,這種效應在不同時期表現不一致。
在不同的時期,股票價格波動和債券價格波動在同一方向和相反方向上變化。股市的這種低波動性不足以引起投資者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大規模變化。
這種協同效應主要是由影響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共同因素引起的,如利率和經濟增長率的變化,通常會導致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協同波動。
因為股票和債券是資產,資產價格通常與收益率成正比,與貼現率成反比。經濟增長提高了股票和債券的收益率,股票和債券的貼現率隨著市場利率的提高而提高。
為了更詳細地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將股票市場的升降階段作為參考期。它反映了股票市場波動期間債券市場價格的升降。
(2)防通脹債券和股票的相關系數擴展閱讀:
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共同的功能:
我國政府和企業先後發行多批債券,為彌補國家財政赤字和國家的許多重點建設項目籌集了大量資金。
效益好的企業發行的債券通常較受投資者歡迎,因而發行時利率低,籌資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業發行的債券風險相對較大。
受投資者歡迎的程度較低,籌資成本較大。因此,通過債券市場,資金得以向優勢企業集中,從而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國中央銀行作為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部門,主要依靠存款准備金、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和利率等政策工具進行宏觀經濟調控。
其中,公開市場業務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買賣國債等有價證券,從而調節貨幣供應量。實現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在經濟過熱、需要減少貨幣供應時,中央銀行賣出債券、收回金融機構或公眾持有的一部分貨幣從而抑制經濟的過熱運行;當經濟蕭條、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中央銀行便買入債券。增加貨幣的投放。
㈢ 求,中國持續通貨膨脹的原因及面對這一形勢的對策。。。
從理論上講,通貨膨脹有可能來自四個方面:第一是作為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即貨幣發行過多或流通性過剩,貨幣過多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第二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超過總供給,使得物價水平上漲。第三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即在需求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供給方面的成本(勞動力價格,原材料價格上升)增加所導致的通貨膨脹。第四是結構性通貨膨脹,即由經濟結構變化導致的通貨膨脹,這一般是由於技術進步快進而勞動生產力提高速度快的部門,其工資增長自然很快,而落後部門或勞動生產力提高不可能快的部門,在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中其勞動者工資也會相應提高,從而推動落後部門物價水平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在以上四種通貨膨脹中,結構性通貨膨脹本應是我國通貨膨脹的主因。因為我們正處於經濟加速現代化的時期,在引進技術、學習效應的後發優勢下,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迅速提高,相應的農業和服務業(包括政府公共部門),特別是服務業(因為我國近二十年農業生產力提高也非常迅速)的勞動生產力提高較慢,必然導致農業和服務業工資增加幅度高於其產量增加幅度。雖然反映通貨膨脹的CPI指標可能主要是由於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但是我們此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動的,而不是經濟結構性變動引起的。因為我們於上世紀90年代末,在東亞金融危機後持續地實行了拉動需求特別是內需的政策。當然到目前為止,內需特別是最重要的消費需求卻仍然沒有拉動,佔GDP比例越來越低,拉動的只是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並導致了經濟過熱和經濟結構失衡。
按照凱恩斯理論,經濟蕭條或經濟緊縮時期,應實行擴張需求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開支(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減稅或實行投資津貼。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外部需求)構成,長期以來我國最主要的問題是消費需求不足。在資源國有和關鍵產業國家壟斷,從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絕大多數居民收入過低的情況下,消費需求是難以拉動的。拉動消費需求最有效的辦法是增加轉移支付(特別是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和減稅。但是,90年代末的擴大內需政策卻並沒有選擇減稅和建立社會保障的方式,而是採取了增加居民支出項目、降低存款利率的逼居民增加消費支出的方式,此外還有實行消費信貸(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分期付款和抵押貸款制度)政策。增加居民支出項目的政策,主要體現在醫療、住房和教育(高校收費和擴招)三項改革,實質上是政府放棄福利責任。但這幾項改革,不僅不會拉動居民消費需求,反而會抑制居民消費。因為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開支的增加特別是未來預期開支的增加,會使居民的預算更緊張,從而使消費緊縮。
㈣ 比較儲蓄、產房、基金、黃金、債券、股票、收藏品、保險八種理財產品的優劣
儲蓄安全,不過少錢
產房賺錢不過有大風險,特別是現在這個時期
基金還不如股票
黃金保值,抗通脹
債券利息比儲蓄稍高,其它與儲蓄一樣
股票大起大跌,不安全,不過長期持有也有一定的獲利,推薦
收藏品等待長時間的升值
保險只能是作為一個保險.
㈤ 通脹預期下,家庭理財如何保值
眾所周知,理財不外四種:銀行存款;購買基金;股票炒作;黃金(外匯)投資
我們建議您選擇一種最適合您的理財方式,當然,最好的理財就是把雞蛋分放在幾個籃子里,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尋找最適用於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讓您的錢生出更多的錢!
1、投資金額:可多可少,資金杠桿比例大1:100倍;
2、交易時間:全天24小時交易,T+0,可隨時買入賣出;
3、投資回報:雙邊買賣,可買升可買跌,增加投資機會和回報,牛市熊市,均能獲利 ;
4、交易簡便, 變現快捷:即時交易,100%成交;
5、費用:買賣價差,較低;
6、靈活性:雙向限時交易,獲利機會多;
7、成交量:全球市場,每日達3萬億美元,不受大戶操控,交易公平,公正,公開 ;
8、技術分析:不受人為改變,最為可靠;
9、風險程度:風險較大,但控制完善,有限價、止損保障;
10.利息回報率高,做沽有高額利息收入。
炒黃金七大特點:
一、金價波動大:根據國際黃金市場行情,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報價。因受國際上各種政治、經濟因素,如美元下跌,原油上漲,以及各種突發事件的影響,金價經常處於劇烈的波動之中,可以利用這差價進行實盤黃金買賣。
二、交易服務時間長:每個公司結合不同的情況,經營時間有所不同,最長為每天二十四小時交易,涵蓋主要國際黃金市場交易時間。
三、資金結算時間短:當曰可進行多次反向交易,提供更多投資機遇。
四、操作簡單:有無基礎均可,即看即會;比炒股更簡單,不用選股那麼麻煩,全世界都在炒這種黃金,而且沒有莊家。
五、賺的多:黃金漲,您做多,賺;黃金跌,你做空,也賺!(股票漲才賺,跌則虧)
六、趨勢好:炒黃金在國內才剛剛興起,股票、房地產、外匯等在剛開始是 都賺瘋了,黃金也不會例外。現在從K線圖看,牛勢才剛剛開始。
七、保值強:黃金從古至今都是最佳保值產品之一,升值潛力大;現在世界上通貨膨脹加劇,將推進黃金增值。
黃金投資的特點
1、 安全性。投資者投資黃金,能極大地增加個人財產的安全性。
2、 與股票、外匯等投資品種的走勢負向相關。
3、 金價波動大。根據國際黃金市場行情,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報價。
4、 交易服務時間長。
5、 資金結算時間短。當日可進行多次反向交易,提供更多投資機會。
6、 操作簡單。投資者有無基礎均可,即看即會;比炒股更簡單,不像選股那麼麻煩。
7、 雙向操作。黃金漲,可以做多賺錢;黃金跌,可以做空,也賺!
黃金投資的優勢
與其他投資產品比較,黃金投資的優勢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 稅收優勢。黃金投資可以說是世界上所佔稅項負擔最輕的投資項目。在我國,購買投資性金條、金幣比購買黃金消費品在稅收方面要少交增值稅、特別消費稅等稅項負擔。
2、 產權轉移便利。黃金是與貨幣密切相關的金融資產,因此很容易變現。不像房地產那樣,當轉讓人向受讓人轉移產權時須經過復雜煩瑣的產權過戶手續,繳納大筆過戶稅。而黃金任何人都可以公開購得,還可以自由轉讓,沒有任何類似於登記制度的阻礙。
3、 最好的抵押品種。由於黃金是一種國際公認的物品,是一種世界性的絕對財富,根本不愁買家承接,因此,無論是向銀行申請貸款還是典當,這都是最好的抵押品。
4、 黃金能保持久遠的價值。普通商品由於時間的推移,一般都會出現物理性老化和破壞的現象,其價值會隨著使用的年限增加而逐漸降低直至消失。
5、 黃金是對抗通貨膨脹及政治經濟動盪的最理想武器。近幾十年,通貨膨脹愈演愈烈,導致各國貨幣大量縮水,給以存款為主要方式的投資者的個人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相反,黃金則會隨通貨膨脹而相應地上漲,所以黃金投資,才是避免財產在通貨膨脹中被蠶食的最佳辦法。另外,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動盪不安,中東戰爭、國際恐怖主義造成在這些國家貨幣信用崩潰,黃金已成為人們財產最好的避險工具。
6、 黃金具有永恆家價值,可作為投資組合中的重要工具而長期持有。
7、 黃金市場很難出現莊家。任何地區性股票市場都有可能被人操縱,但黃金市場卻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金市是全球性的投資市場,全球一樣的投資對象,一致的價格,現實中還沒有哪一個財團具有可以操縱金市的實力,黃金投資者也就獲得了很大的投資保障。
8、 無時間限制,可隨時交易。
㈥ 請問行家,目前國債指數與股市呈負相關性,而企債指數與股市呈正相關性,同是債券為何出現如此分歧,道理何在
銀行利率上升通常是伴隨股市牛市的進行,而國債價格和銀行利率負相關。
企業債中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是可以直接轉成股票的,所以價格是跟股價高度正相關的
㈦ 急求推薦一個股票和一個債券的風險資產組合,要求是股票和債券呈負相關,相關性系數越接近-1越好,謝謝
那 就現貨農產品吧
㈧ 債券與股票的關系
債券市場和理財市場會互相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此消彼長的反向關系。常見的例子有:1.由於理財市場行情出現了爆發性的上漲,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大量的資金湧入理財市場。而一段時間內,社會中可以用於投資的流動資金是有限的。這樣導致了同一時間內投資債券的資金減少,債券市場由此會產生相應的變動。
2.在理財行情一直走低的情況下,投資者在理財市場里遇到風險的概率會提高,為了迴避投資風險,投資者會更願意將資金投資到風險低的債券市場,從而導致債券市場上行。
㈨ 如何對抗通貨膨脹
本世紀初以來,通貨膨脹似乎被華爾街乃至全世界遺忘了。便宜的自然資源和大宗商品,無論是能源,金屬,還是農產品,好象是天經地義。人們的車是越開越大。象通用汽車的其他車盡管銷售不盡人意,但仿軍車的喝油怪物悍馬(Hummer)卻大部分人都覺著酷。金融界一度擔憂的不是通貨膨脹,或 Inflaction,而是其反面,Deflation, 或通貨緊縮。
但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不斷飆升的油價,通貨膨脹這怪物張開血盆大口回來了。大概最著名的徵兆是據說有一天二師兄得意洋洋的對大師兄誇口,妖精們已經不要吃師父了,他的肉已經更貴了。所以大師兄,你回花果山去吧。
接著的是日常用品,農產品開始大幅漲價,尤其是大米。有人開始屯積大米,超市和Costaco的大米一度脫銷,因而不得不限量供應。只是這並不是一個有效的對抗通貨膨脹。假設大米$50一袋,你買上10袋,家裡的車庫就有些擠了。一百袋大概是能儲存的極限了。那才不過五千美刀。就算你把這些錢全省下來,又能省多少呢?何況還有霉變蟲吃等損耗?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方法。
一想到通貨膨脹,人們一個極自然的願望就是希望政府能實行價格管制。包括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包括一直鍾情市場經濟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松,也干過價格管制的蠢事:那就是在1971年實行政府控制石油價格。這樣做的結果是火上加油:一方面,由於價格控制,生產商的利潤不是由市場調節。人為的壓低油價,使生產商沒有意願增加產能或開發新油田。另一方面,人為的低油價使得人們沒有平抑消費的願望。本來已經供不應求,政府油價控制更加加大了這種失衡的供需關系。自1970年以來,當時美國原油進口翻了一番。
那麼除此以外,人們還有那些對付通貨膨脹的妙計呢?且讓我們看看(Forbes May 2008, p. 37, 「Attacking Inflation」):
辛巴威 (Zimbabwe): 政府把100,000%的通貨膨脹率和80%的失業率歸罪於「金圓惡霸,走私犯,和其他非法交易分子」 並嚴加打擊。任何人不許「非法」 兌換外匯,違者有牢獄之災。所有生意人都必須每天把現金存入銀行。結果呢,政府的鐵腕只是對小老百姓有效。通貨膨脹並不買這個賬,物價該漲照漲不誤。
伊朗:當其經濟大臣承認對18%的通貨膨脹束手無策,總統馬上讓他走路。
印度:對7%的通貨膨脹,印度政府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解決辦法:取消一些糧食的期貨交易。對緊缺的鋼材,他們也准備照此辦理,並威脅要實行價格管制。
。。。
只是要真正治理通貨膨脹,這些偏方都不管事。真正要治理通貨膨脹,就得對症,從根子下手。通貨膨脹的原因很簡單:供需失衡,求大於供。要根治,也無非從這兩方面下手:要麼增加供給,要麼降底需求。但都是知易行難:要增加供給,就得允許物價在一定的時間內上漲,一直等到生產商覺著有利可圖,因而擴大生產規模。人為的要求生產商在低價格下括大生產,生產商無利可圖,供應不可能真正增加。
要降底需求,那就是要減少貨幣投放量,或增加利率。但往往發生通貨膨脹時,經濟可能面對衰退。這次美國次貸風波後的經濟形勢就是一經典例子。聯儲實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咬著牙關降息。
西諺說,如果你打不過他們,就參加他們(if you cannot beat it, join it):讓你的錢跟著油價米價一起漲!
2009年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反危機政策實質就是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中國自然也不例外。在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出台後,2010年中國就碰到的資產價格泡沫問題、經濟有過熱傾向及物價水平不斷走高等問題,實際上都與需求管理的傳統政策手段運用有相當關系。任何一個經濟體,只要一段時期內總需求擴張速度過快時,總供給層面會出現跟進速度不協調問題並首先在國民經濟的短板方面表現出來,中國多年以來的經驗是每當總需求增長加速時,能源交通會首先成為瓶頸,在本輪經濟刺激計劃推出後它具體表現為2010年電力供應緊張煤炭價格特別是電煤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鐵路運力不足等方面,而房價和菜價的大幅上漲則與能源交通這些國民經濟擴張期的歷來短板有相當差別。
多年的房價和物價都是有漲有跌。即使是近兩三年始終居高不下的房價本身也沒有泡沫一直漲大的內在規律,盡管近年來遏制房地產泡沫的新政出台了兩次,在這種背景下,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政府仍表現出和中央政府頑抗的博弈決心,但中央政府手中仍有政策「子彈」,例如殺傷力極強的房產稅和旨在改善供給的一些有效政策,這些待動用的政策「子彈」一旦發射,我相信,全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都會出現應聲回落現象。
物價在中國多年的主推因素都是菜價。2010年菜價明顯大幅上漲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的一個副產品就是大量城郊並入城市,使得全國數以百計千計的原來以蔬菜為主要產品的供應基地變成高樓林立的城市,加之每年又有一千多萬農民湧入城市謀求就業,所以,生產基地種菜的人少了吃菜的人卻一味增多,一二線城市距蔬菜生產基地越來越遠,加之燃油漲價、公路亂收費亂罰款等因素人為阻滯了蔬菜與需求城市之間的供應通道,流通成本不斷加大,這些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蔬菜及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長期推動因素。2010年中國各地自然災害偏多,韓國日本等國蔬菜需求激增,這些可視為蔬菜價上漲的短期推動因素。
面對這兩類因素,我們應當以平和的心態去研究解決辦法。對長期因素應採取一些制度的對策,對短期因素則應採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來解決。解決通脹的目的是讓老百姓滿意。而老百姓又分為城鄉兩類。農產品漲價,城市老百姓怨聲載道而農民則拍手稱快;物價下跌,城市老百姓笑逐顏開,而農民則會叫苦不迭。所以在農產品在蔬菜價格上漲問題的應對上不宜採取簡單的只考慮一方利益不考慮另一方利益的政策措施。我個人認為,對農產品的價格的上漲應抱容忍態度,這樣才能在中國這種小戶自耕農制度下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當然,中國2010年年初也出現了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但農民獲得利益太少(只有10%左右)大部分利益被流通領域的從業者包括投機者拿走的問題。這種不正常局面必須校正。
如果農產品大幅漲價、漲價的大部分好處又被農民兄弟獲得,這應當是好事。我們不是口口聲聲地說城市反哺農村嗎?用市場機制來反哺比我們喊一千個口號更有力。那麼,怎樣確保農產品漲價大部分利益能為農民獲取?我想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建農貿市場讓農民變成自己產品的直銷者,如果農產品運輸都走綠色通道,農民在農貿市場免收攤位費,全國各大城市在建立了數量足夠多的農貿市場後,大中城市的菜價用不上半年就會大幅下跌。我自己有過體驗性調查:我附近的四海橋農貿市場裡面的青菜價格比憨鄰福超市內的菜價大都便宜50%以上,比易初蓮花等大型超市的價格便宜得就更多。所以菜價農副產品價格這類在中國CPI中貢獻度極大的商品價格控制,措施極為簡單:只要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大城市每個城市再建200個左右農貿市場,讓農民成為直銷主力,CPI的遏制問題根本不困難。通過擴大農民直銷比重刺激供給,供給大幅增加拉低價格,到最後城市老百姓也會很滿意。政府在控制物價時首先讓農民得到實惠,然後在蔬菜等農產品供給增長價格回落後,城市老百姓又會迂迴地得到好處。
2011年,決策層預期通脹控制目標為4%,在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這是一個中低水平的通脹率。資料顯示,2010年巴西通脹率約為5.9%,俄羅斯約為8.8%,印度為8.58%,越南為11.75%,這四個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市場國家通脹率均明顯高於中國。所以,一方面我們要採取措施應對國內的通脹威脅,另一方面又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明智的政策思路,並避免兩個極端傾向:一是避免過度依賴行政手段,在農產品價格控制方面,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的行為當然要堅決打擊,但不能對蔬菜和某些農產品設定價格管制線,價格一旦管死就不能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會影響供給;二是通脹一抬頭就出現「人人深刻」現象,在一些所謂專家學者誤導下大眾將通脹的原因不恰當地歸咎於央行貨幣超發,最後給正常的貨幣政策制定和調節造成不適當的壓力。
公眾輿論壓力下,中國目前的確存在政策不當選擇傾向,這個可能的政策偏向就是由2009年的極端寬松轉向2011年的過度緊縮,盡管我們的貨幣政策已被冠名為「穩健」,但在實際操作中極有可能出現信貸指標管理過嚴、緊縮性政策工具運用過度及相應的監管過度等現象。
與各路人士口口相傳的所謂流動性過剩、流動性泛濫的看法不同,據我觀察,現在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資金在央行連續六次上調存款准備率措施出台後已相當緊張。在2009年時,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率大體維持在3.2%的水平上,但到2010年下半年,許多商業銀行自行控制的超額准備金率已低至1.5%左右,也就是說央行再用慣用的存款准備金率這一數量型工具實施緊縮政策已有觸發商業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現在,同業市場一年期利率已達5.7%左右,這表明商業銀行體系整體資金已經吃緊。
我十分贊賞央行的差別存款准備金率政策,對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實施宏觀調控必須區別不同情況採取有保有壓有松有緊區別對待的差異性貨幣政策,例如,在以通脹為主要敵人時,對商業銀行支持農產品特別是有利於增加農副產品供給的相關行業的貸款就應當在指標考核時給出一個扣減系數,中央銀行和銀監工作人員只要吃得辛苦,我們的著眼於供給調整而不是簡單無差別的一味宏觀緊縮政策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至於說通脹的外部輸入問題,我想這倒不足為慮。由於中國經濟業已融入全球化,國際的通脹壓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避免的,我們的政策工具籃子中還有一件一直捨不得動用的法寶——匯率,只要大膽運用這個工具,允許人民幣明顯升值,外部輸入型通脹的負面影響就會大部分被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