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股市和債市之間的關系與區別
1、沒有直接關系,但間接聯系還是有的。
4、國債與股市的區別:
權利不同,國債債權憑證,股票是所有權憑證。
國債是國家發行,但只有股份制公司才能發行股票。
期限不同,國債是一種有期投資,有規定的償還期,股票是無期投資。
收益不同,國債可獲得固定的利息,股票分紅不固定。
風險不同,國債想多比股票低,買國債的收益會比存銀行高,因為國債的收益比銀行存款收益高才會吸引投資者買國債。
② 美國股票市場的美國股票市場的結構
美國股票市場由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構成。
初級市場又稱一級市場,為發行市場,由發行公司和投資銀行組成。發行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籌集資本,投資銀行的業務是幫助發行公司推銷其股票或債券,使之能及時獲得資本擴大經營。新股票發行完以後,發行公司就取得現金可用作生產資本或用作其他用途,投資者則取得股票。因此,美國的初級股票市場實際上就是由無數的投資銀行組成。
次級市場又稱二級市場,為股票流通市場。股票在初級市場發行以後,就可以在次級市場上自由進行買賣交易。次級市場的價格是不固定的,它受到諸如股票供求、市場利率、股息紅利、公司前景等因素影響。次級市場主要由證券交易所及場外市場組成。70年代,二級市場的股票交易量每年平均為2000億美元。
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分布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機等地。其中以設在紐約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規模最大,屬於全國性的證券交易所;而設在舊金山、洛杉機的太平洋證券交易所、費城與匹茲堡的費城證券交易所、芝加哥的中東證券交易所和波士頓的波士頓證券交易所則屬於地方性的證券交易所。
美國的股票交易所設有交易廳,裡面有數量不等的交易台,股票掛牌經營。在交易所掛牌股票必須符合交易所的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就只能在場外市場交易。不同交易所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經營時間長的大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經營時間較短或較小的公司的股票,就只能在其他交易所掛牌;剛成立的新公司或不符合交易所掛牌條件的股票,則只能在場外市場交易。
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國稱為「藍籌」,即最優股票。一種股票只有取得在股票交易所注冊資格,才能正式在交易所掛牌上市。
美國股票市場的場外市場,是指無組織的股票交易場所。這種場外市場不同於交易所市場,交易所都設有中心市場,場外市場則沒有中心市場,它分散於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沒有固定的格局,交易也比較自由。交易的股票一般都是不能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但也有少量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美國的許多小型的地方企業、金融機構,互助基金等在這里從事股票交易,而且一些著名的大公司、政府機構的股票、債券也在這里流通。例如,美國蘋果電氣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但是也有一部分該公司的股票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
場外市場在美國股票市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業務量僅次於紐約的證券交易所,已超過美國證券交易所,居第二位。它已發展成世界級的市場。其經營的股票達5萬多種,遠遠超過在證券交易所流通的3000--5000種股票。在1986年,場外市場的日成交量平均為1.2億股,年成交量為280億股,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351億股。
全國證券商自動報價協會是美國場外交易市場的一種新穎的組織形式,它通過一部安裝在康涅狄格州的特魯姆布爾大樓里的電子計算機,用網路將全國所有的證券自營商組織在一起,及時准確地向他們提供場外交易的市場行情。
美國次級市場除了證券交易所及場外市場之外,還有第三市場和第四市場,實際上它們都是場外市場的一種。第三市場是一些大的機構投資者不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付較貴的費用,而轉到場外市場進行交易。第四市場則是股票買賣雙方直接進行買賣交易,中間不需通過證券商,這種交易一般交易量大,多在熟悉的客戶間進行。
③ 美債與美股的關系
經濟增長和通脹變化會影響兩者間的關系可以對比一下1950年代和1970年代。在1950年代末,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2.5%上升至3.77%,當時標普500也一路走高;而在1970年代,由於通脹上漲,收益率上升,但同時股票卻在下跌。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在1950年代,經濟增長復甦,通脹亦並未引起市場的擔憂。而在70年代,美聯儲就沒有壓制住愈演愈烈的通脹,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生產下降和失業率猛增,這令債券收益率上漲,股市承壓。
宏觀經濟的沖擊,比如說重大的金融危機和債務違約資深的投資者可能都會記得美股和美債在80、90年代的大牛市,從1982年起,通脹開始大幅下滑,美聯儲也開始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令債券收益率大幅下滑。同時,美國經濟從1983年開始強勁反彈。所以這段時間里,股市上行伴隨債券收益率下滑,此時美股和美債是正相關關系。但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隨後1998年的的俄羅斯債務違約令情況突然出現變化。一開始,受到避險情緒的影響,美債收益率下跌,股票價格下滑。美聯儲迅速降息,但隨後為了不落後於通脹馬上又再度加息。這令美債收益率持續走高(直接至在2000年2月觸頂),股市在反彈後因經濟仍然強勁而繼續走強。
美聯儲的政策,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開始了降息周期當利率降至零水平之後,由於已經不存在降息空間,美聯儲啟動了一系列的量化寬松政策(購買債券),包括QE1、QE2和QE3,作為公開市場操作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直升機撒錢」。具體操作就是,美聯儲印發更多的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大量美債,從而向市場注入更多的流動性。美聯儲的購債舉動直接推升了美債價格。
另一方面,由於在QE期間,企業的借貸成本非常低,幫助其利潤實現強勁增長,雖然這個時候整體經濟仍然偏弱。有了央行作為後盾,投資者大膽追逐風險,押注股票價格走高。而且,機構投資者也得以極低的保證金購買股票。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股市走高。在美聯儲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期間,美債收益率下跌,股市上漲。
④ 誰知道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各國債券市場規模如何
誰知道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各國債券市場規模如何?
1、買股票的心態不要急,不要只想買到最低價,這是不現實的。真正拉升的股票你就是高點價買入也是不錯的,所以買股票寧可錯過,不可過錯,不能盲目買賣股票,最好買對個股盤面熟悉的股票。
2、你若不熟悉,可先模擬買賣,熟悉股性,最好是先跟一兩天,熟悉操作手法,你才能掌握好的買入點。
3、重視必要的技術分析,關注成交量的變化及盤面語言(盤面買賣單的情況)。
4、盡量選擇熱點及合適的買入點,做到當天買入後股價能上漲脫離成本區。
三人和:買入的多,人氣旺,股價漲,反之就跌。這時需要的是個人的看盤能力了,能否及時的發現熱點。這是短線成敗的關鍵。股市裡操作短線要的是心狠手快,心態要穩,最好能正確的買入後股價上漲脫離成本,但一旦判斷錯誤,碰到調整下跌就要及時的賣出止損,可參考前貼:勝在止損,這里就不重復了。
四賣股票的技巧:股票不可能是一直上漲的,漲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調整,那短線操作就要及時賣出了,一般說來股票賺錢時,隨時賣都是對的。也不要想賣到最高價,但為了利益最大話,在股票賣出上還是有技巧的,我就本人的經驗介紹一下(不一定是最好的):
1、已有一定大的漲幅,而股票又是放量在快速拉升到漲停板而沒有封死漲停的股票可考慮賣出,特別是留有長上影線的。
2、60分鍾或日線中放巨量滯漲或帶長上影線的股票,一般第二天沒繼續放量上沖,很容易形成短期頂部,可考慮賣出了。
⑤ 債券與股票的比較
股票就是股份公司發給股東作為已投資入股的證書和索取股息的憑證。
ii股票發行市場又稱"一級市場"或"初級市場",是發行人以籌集資金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規定和發行程序,向投資者出售新股票所形成的市場;
iii股票流通市場又稱"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是已發行的股票通過買賣交易實現流通轉讓的場所。
iv股票的收益是很不確定的 收益可分為 買賣差價 股息以及紅股
股票有什幺特徵?
1.穩定性
2.風險性
3.責權性
投票權 利益分配權 領取股息和索償權和責任權。
在公司解散或破產時,優先股vs普通股 追索清償的權利。
4.流通性
隨時轉讓,進行買賣,也可以繼承、贈與、抵押,但不能退股
所以,股票亦是一種具有頗強流通性的流動資產
股票的風險
1基本因素風險 經濟氣侯 投資人心理
2行業風險、 政治 法律.科技
3企業風險 源自企業的失敗
3市場風險 停牌, 漲跌停板,跳空沒有交易對手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想向投資者發行,並且承諾按一定
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債券有什幺特徵?
1.償還性。債券一般都規定有償還期限,發行人必須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並支付利息。
2.流通性。債券一般都可以在流通市場上自由轉換。
3.安全性。與股票相比,債券通常規定有固定的利率,與企業績效沒有直接聯系
收益比較穩定,風險較小。此外,在企業破產時,債券持有者享有優先於股票
持有者對企業剩餘財產的索取權。
4.收益性。
債券的收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i. 是投資債券可以給投資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帶來利息收益
ii. 是投資者可以利用債券價格的變動,買賣債券賺取差額
債券投資風險
1.利率風險
首先,先簡單定義何謂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因利率變動,導致債券價格變動的風險。
i 承受較高利率風險的債券,其價格波動的程度較大。反之,承受較低利率風險的債券,其價格波動的程度較小。
ii 政府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利率高低成反比。
iii由前面的敘述可知,在高利率時期,只要利率仍有上升空間,債券價格總是跌多於漲。在低利率時期
只要利率仍有下降的空間,債券價格總是據高部下,漲多於跌。
2.違約風險
何謂違約?在有價證券市場中,違約的定義是:當債務人未能及時償付債券證券的本金或利息,或是未履行債券契約書者。
公司債券vs政府公債
3.購買力(通貨膨脹)風險
經濟學家常稱的「金錢幻覺」。有金錢幻覺的人總是認為錢愈多就愈富有,但他們忽略了金錢的購買力。購買力弱,有再多的金錢也沒有。
你好
⑥ 美國債券
為什麼買美國國債,主要因為,美國一個靠借貸消費的國家,同時因為它是第一強國,美元成為了世界的支付和儲備貨幣,即美元可以在世界保持強勢,有到處借錢的資本;而中國是外貿出口以及製造大國,靠對外貿易以及國外對中國的投資積累了大量的外匯——美元;那麼問一問中國持有大量美元後,不買美國國債那買什麼比美國國債好呢?首先,我國的外匯儲備——美元並不全部是我們自己的,除了國內的企業自己賺取的美元外匯,還有國外企業到中國的投資,或者他們出口賺取的外匯,以及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援助,世界主要金融機構對我們的貸款,如世界銀行;還有一些只是想短期在國內賺取收益的「熱錢」。他們進入國內後,就會把美元拿到銀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使用,同時隨時有可能又換回美元提出來轉移到國外,還有就是國內的企業去到國外買技術、設備、原材料如石油、礦石等,都隨時需要使用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的支付貨幣。這些外匯必須保值增值,同時隨時應付支付,投資美國國債是最好的渠道,美國國債流動性最好,金融市場最發達,世界上的國家和金融機構都投資美國國債,說白了就是可以隨時在市場上把自己的美國國債變現應付自己使用,同時還有利息收益。
如果把美元用於國內的民生,就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為這些美元對等的人民幣已經放出去了,如果再把美元放出來,就會造成貨幣越來越多,引發物價上漲,資產泡沫,那麼普通老百姓的儲蓄存款就會縮水。這是損人不利己的招,到時就會出現解放前那樣抱一捆鈔票只是去買一盒火柴的情況。
用美元外匯買股票風險太大,大力去買大宗商品,中國是買什麼就漲什麼,買完其價格就狂跌,買其他國家的國債,一是沒有美國國債流動性好以及低風險,二是可能買了過後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
減少美國國債投資,會造成我們外匯儲備投資的渠道變窄,形成手握大量的現金,不能保值增值,同時握有這些現金是有成本,因為要支付利息。同時減少美國國債,勢必告訴世界我們看淡美國經濟和政府,拋售美國國債,造成國債價格下跌,使得我們手裡沒有賣出的國債也縮水;並且打擊美國經濟,減少從我們的進口,我們大量的外貿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工廠倒閉也會減少上游的煤、電、石油、金屬、水泥等原材料的使用,引發我國經濟連鎖反應。
美國國債不只是我們買,日本、英國、中東石油國家都在買、都在相互交易。美國國債就跟美元一樣,不只是我們擁有,全世界都在買賣交易,所以,美國不可能賴賬,如果那樣,以後誰還敢收美元呢?同時,美國以後怎麼在市場上借錢呢?,我們持有的美國國債只佔全世界交易的一小部分,美國不可能為了這么一小部分而損失自己的聲譽!
參考資料: 玉米地的老伯伯原創,拷貝請註明出處!
⑦ 美國提高債務上限對股市影響
美國政府債務上限提高大概率要與新財年的財政計劃綁定,預計最早10月通過。若能夠在財政資金告罄前(11月)較早得到解決,對金融市場的沖擊有限。若兩黨談判陷入僵局,疊加經濟從高位回落,三季度財報可能弱於預期,美股大概率出現risk-off,其中防禦性板塊(公用事業、房地產)相對抗跌,順周期板塊可能表現不佳。債務上限危機期間,風險偏好下降、國債發行量減少和TGA賬戶壓降均有利於收益率下行,美債利率短期底部可能接近1%。提高債務上限後,美債利率將出現反彈。
第一,TGA賬戶將繼續被壓降。
截止8月4日TGA的賬戶余額還有4927億美元,壓降速度低於計劃5月財政部報告計劃的4500億美元。TGA賬戶壓降將繼續向市場投放美元性,直到財政部余額耗盡。
第二,美債發行不足,流動性被動寬松,供需結構有利於債券。
美國財政部在8月3號公布的計劃顯示預計將在2021年7-9月發行6730億美元的凈可銷債券,低於此前5月預計的8210億美元。
第三,若債務上限問題能在11月之前解決,財政停擺可能性較小,對經濟不會有太大沖擊。
根據美國CBO和兩黨財政中心預測,7-9月美國財政赤字為7620億美元。基準情形下,財政資金將於11月中旬耗盡(約為8110億美元)。樂觀情形下,經濟超預期復甦,稅收收入增加,財政資金將於12月耗盡。悲觀情形下,疫情惡化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財政資金將提前至10月耗盡。
(7)在美國債券與股票發行規模的比率擴展閱讀:
債務上限問題的實質是美國兩黨政治博弈的工具。在金融危機後恢復經濟的幾年間,美國的債務問題日益嚴重,盡管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認同要削減財政赤字、控制債務規模,但在具體實現方式上卻不盡相同。
因而每次到了需要提高債務上限以避免違約發生的緊要關頭,聯邦政府和國會都要就提高債務上限協議和預算草案中的稅改與政府支出條款一起談判,債務上限成了政治上博弈的工具,2011年、2013年加上1995年這幾次典型的債務提限風波,其中2011年和2013年都是在面臨債務違約的最後關頭,雙方才妥協達成提高債務上限或者推遲債務上限時間的協議。
⑧ 債券的市場比較
我國的債券市場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其規模、品種,還是債券市場的發育程度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中美債券市場分析
1.債券市場的發行規模比較分析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債券市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債券品種發展也比較成熟。其規模也遠遠大於股票市場。美國每年發行國債的數額佔GDP的比例為100%.且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豐富,既有國債,市政債券,也有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等。
我國的債券和美國相比差距較大。每年發行總量也不過佔GDP的15%左右,且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有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等為數不多的幾種。
2.債券市場投資品種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市場主要是以工商企業和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為主。政府短期債券占政府發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機構也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這些債券被譽為安全性僅次於「金邊債券」的一種債券。工商企業發行的債券產品更是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且種類繁多。
在我國債券市場中,政府債券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國庫券和央行票據占債券市場的比重達到近70%,且大部分為5-10年的中長期債券。企業債券占的比重非常小。
3.債券的流通市場比較分析
美國的債券流通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大大促進了流通市場的活躍。債券市場的日交易量是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數量的13倍之多。政府債券及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的債券十分活躍。
在我國債券流通以滬深證券交易市場、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台交易市場為主。交易量比較小,整體換手率也僅是美國債券市場的1/10.
4.投資者結構比較分析
美國國內債券投資者主要以銀行、基金、個人、保險公司、國外和國際機構投資者等為主,各類投資者持有債券比例比較平衡。而我國債券市場投資結構不盡合理。主要有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機構等。市場參與度數量雖然眾多,但債券持有比例極不均等,外資機構參與度較低。
債券市場發展啟示
1.積極擴大債券市場規模,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
從中美兩國債券市場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與美國債券市場的規模相比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美國的證券化產品在金融市場中超過80%,我國還不到10%;債券余額,美國相當於GDP的二倍,我國也僅接近30%.因此積極擴大我國債券市場的規模是滿足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積極促進債券市場品種的多樣化,滿足不同發行主體的融資需要。諸如積極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擴大和引導發行企業債券;增加短期債券及短期回購品種;建立基準國債及衍生產品等。
2.完善做市商制度,促進市場的流通性
從國外的經驗看,做市商制度能夠活躍證券交易,保證市場有較高的流動性,這已被許多成熟證券市場廣泛採用,在發達證券市場已有較好的市場基礎。我國銀行間市場雖然已經開始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但是批准成為做市商機構的均為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相近,對市場走勢預期趨同,導致雙邊報價偏離市場價格較遠、價差較大,難以對市場價格起到穩定作用,更何況其參與二級市場交易的意願不強,導致這些雙邊報價商的市場份額存在下降的趨勢,遠沒有發揮促進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滿足市場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雙邊報價商制度時,必須採取核准制雙邊報價商資格,擴大雙邊報價商范圍、允許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成為雙邊報價商,以解決雙邊報價商投資偏好趨同的問題。在推動做市商制度的同時,在債券市場上推行經紀商制度,以進一步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經紀商信息發達、靈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場需求信息,溝通債券買賣雙方,提高成交效率。
流通性,鼓勵了中小投資者介入債市,有利於改善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和投資機構投資者博弈的格局。
3.促進投資者結構合理化
中國債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業銀行,特別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他機構和個人債券持有量很少。我國應進一步擴大債券市場的投資群體,增加金融機構之外的企業及事業單位以及外國機構投資者購買、持有債券的比重;增加參與櫃台交易的成員,除商業銀行外可以增加證券商成員;增加櫃台市場的可交易品種,活躍櫃台交易,提高市場流動性;也可廣泛吸引其他廣大的投資群體。
另外還可以逐漸引導社保基金、外資機構、中外合作基金、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外資參股保險公司、外資銀行、三資企業、外國投資者,儲蓄存款分流等資金進入債券市場。這些資金進入債市將有利於擴大債券市場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資者債券持有比例。通過多方面、大范圍地促進投資者多元化,依靠國債市場巨大的流動性,可以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發現國債價的格功能,也可最終建立起一條穩定與可靠的國債收益率曲線。
4.加快債券市場統一化建設步伐
隨著國債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分割問題解決已經顯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驟、有計劃地允許可流通國債既可在銀行間市場流通轉讓,又可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同時允許部分資信較好,實力較強的金融機構在兩個市場之間進行套利活動,以促進市場的流通性,發現債券市場價格,為全面統一所有債券市場作準備。
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全國統一、面向所有金融機構及企業法人和個人投資者的開放的,公開的市場以及一個品種多元化、流動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國債券市場。
⑨ 美國國債收益率難道是每天都在變動么
發行國債的利率的多少受當時該國通貨膨脹程度的影響以及政府對未來的預期。美聯儲購買國債等於向市場上釋放了資金,市場上資金多了,獲得的成本降低,市場利率自然下降,銀行利率也會下調,一般來說,國債的利率是既定的,不會變的,但國債的價格會變,進而引起國債收益的變化。
黃金是貨幣,雖然持有人不能獲得利息;國債是紙或者數字,發行人為了安撫持有人的焦慮,會支付所謂的「國債收益」。每一年國債全部收益占投資總金額的比率就是每年的「國債收益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該收益率數十年的走低。
美國國債(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指美國財政部代表聯邦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根據發行方式不同,美國國債可分為憑證式國債、實物券式國債(又稱無記名式國債或國庫券)和記賬式國債3種。根據債券的償還期限不同,美國國債大致可分為短期國庫券(T-Bills)、中期國庫票據(T-Notes)和長期國庫債券(T-Bonds)3類。美國國債除了本土投資者外還面向全球各個國家,其往年的國債發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億美元。
⑩ 美國非金融企業中債券比例高於股份,而中國卻是股份高於債券原因
因為中國的債券市場遠沒有美國發達。很多企業債券很難賣出去或很難體現其正常價值:
1,二級市場流動性比較
美國債券二級市場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自由的交易模式和雙邊報價商制度給市場帶來了活躍的氛圍和良好的流動性.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進一步提高了二級市場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債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現券)約9417億美元,是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約688億美元)的十三倍之多.從各類型債券的交易規模看,由於國債二級市場是美國貨幣當局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場所,是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躍的是以國債為主的政府債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億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為主的抵押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億美元左右;聯邦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的交易不活躍,分別只有788億美元,210億美元和169億美元.從各類債券的年換手率(現券年交易量/債券年末存量)來看,2005年國債的換手率達到了33.01倍
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場外市場分為銀行間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由於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較小,銀行間市場占據了債券市場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規模,因此本文我們考察的流動性主要針對銀行間市場.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
央票交易最為活躍,日均交易量122.65億元;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和記賬式國債,日均交易量65.40億元和43.49億元;企業類債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資券和商業銀行債日均交易量19.93億元和9.71億元,其餘的如企業債,證券公司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則日均交易量不滿1億元.從換手率指標來看,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流動性最好的債券品種為短期融資券,央票和商業銀行債,其換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別為2.02,1.51和1.38倍;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其換手率為0.93倍;國債的換手率水平較低,僅有0.41倍.我國債券市場整體換手率水平為0.91倍,是美國債券市場的十分之一.
2,債券種類比較
在美國債券市場中,以企業為發行主體的債券產品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內的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佔了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的60%以上.
2005年,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余額共78708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31.08%;公司債券余額49899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19.70%;聯邦機構債券余額26039億美元,佔比10.28%.美國政府類債券余額則排在公司類債券之後,佔到債券市場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額為63928億美元,佔比25.24%(其中國債余額41658億美元,佔比16.45%;市政債券余額22270億美元,佔比8.79%).
3,國債的持有結構比較
從美國國債市場投資人的構成結構來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萬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可流通余額的52.15%;美國貨幣當局和各類養老金分別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國債0.74,0.28萬億美元,佔到可流通余額的17.60%和6.70%. 美國國債之所以呈現出外資大量流入的特點,是由美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美國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和儲蓄不足是令其宏觀當局棘手的三大經濟難題,而國債供求則與後兩者有直接關系.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部為彌補巨額財政赤字,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而國內儲蓄不足又迫使其轉向國外融資,從而每年有大量外資流入美國債市.1985年,外國及國際機構僅持有美國國債2264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市場的15.90%;20年後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的美國國債余額猛增到了原來的10倍,佔到了市場份額的1半以上.
我國國債市場,由於外資機構參與程度較低(2005年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5508家機構中,外資銀行在華分行一共45家,佔比0.82%,國債持有餘額27.77億元,佔比0.10%),投資人構成結構主要呈現出本土化和機構化的特點.截至2005年末,商業銀行類機構國債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億元,占國債可流通余額的61.92%;其次為特殊結算成員(包括人民銀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交易所,中央國債公司和中證登公司等機構)持有國債6399.83億元,
佔23.99%;保險類機構排名第三,持有國債1693.94億元,佔6.35%.
4,債券市場規模比較
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規模總量較大,債券品種發展較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達25.87萬億美元(不含1年以內的短期票據),相當於同期我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的26.32倍(按照1:8的匯率),且總體規模增長速度比較平穩,年均增長率9.10%.自1985年開始,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就比較豐富,包含國債,市政債券,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
市政債券國債抵押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資產支持債券數據來源:美國證券業協會注:2006年數據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
根據中央國債公司的統計,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余額7.86萬億元,但整體規模增速較快,年均增長率達42.31%.債券品種主要為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企業債,商業銀行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2005年,企業短期融資券,國際機構債和資產支持證券(2006年上市流通)等作為債券市場的創新品種首次向市場推出,但總量規模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債券市場余額與GDP的比重也能反映出一國債券市場的容量和整體的償債能力.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GDP的比值整體水平較高,1997年為1.54,2005年上升到1.99;我國的數據是,1997年該比值為0.06,2005年提高到了0.38.這表明,我國債券市場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存量規模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