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語 國富民豐 的出處
國富民豐出處:
三國·魏·曹植《七啟》:「散樂移風,國富民康。」
[拼音]
guó fù mín fēng
[釋義]
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Ⅱ 什麼是pghl國富民豐
釋義 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Ⅲ 美福天下萬代昌,國富民豐千秋盛,怎樣區分上下聯
上聯:國富民豐千秋盛
下聯:美福天下萬代昌
Ⅳ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都是誰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璉真珈、陳奉
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幸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2、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項羽與伍子胥是老鄉,都是現在的宿遷人(這層歷史關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時人稱西楚霸王,其戰爭的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實行了殺光(殺掉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殺掉王室貴族)、搶光(擄掠咸陽城)、燒光(火燒咸陽、阿房宮)的「三光政策」。
由於項羽與秦始皇一樣野蠻,很不得人心,天下歸心劉邦。劉邦也會拍天下馬屁,《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許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
3、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
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
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4、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里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後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5、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這一歷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戲般交替頻繁,因此世道很亂,飢民遍野,民間盜墓之風盛行,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
西漢最有為作為,也是中國眾多帝王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宮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記載的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乾的。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了大量財寶。
6、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在乾陵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
7、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這一時間內動手掘掉的。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8、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盜掘破壞干凈。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相比漢、唐帝王陵冢巨葬豐,北宋帝王陵普遍簡單;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
9、楊璉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歷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但如楊璉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璉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葵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璉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璉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
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要殺了羅銑。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發指的事情。楊璉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
10、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人。本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 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
誰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盪產。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的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
(4)國富民豐股票分析軟體擴展閱讀: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十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2018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決文物犯罪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會商機制、加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下一步,打擊防範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也在持續探索
網路-中國盜墓史
Ⅳ 為何國富民豐的北宋會聯金滅遼
因為遼國和北宋之間有世仇,遼國當時太強,北宋只有聯合金國滅亡了。
Ⅵ 如果法正還在,他能不能阻止劉備伐吳為什麼
劉備兵敗夷陵,致死蜀漢元氣大傷,更為嚴重的是,讓諸葛亮的隆中對成了空中樓閣。
劉備和諸葛亮原計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現在荊州之兵除了被殲滅就是投降東吳,兵沒了;關羽被潘璋馬忠擒殺,上將沒了;荊州被孫權拿去,通向宛、洛的路被堵死了。
經過諜報分析,曹操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原來劉備身邊多了一個法正法孝直。
曹操這才恍然大悟:“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實話實說,三國三巨頭中,以曹操軍事謀略為最高,劉備次之,能惹事兒不能平事兒的孫十萬最差。法正能把劉備變得讓曹操刮目相看,說明他的真實水平,在三國前期是可以排進前三名的——陸遜有投機取巧之嫌,他後來的日子很不好過(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就說明他的綜合能力,還是稍有不足。
Ⅶ 兩漢前期和唐朝前期呈現出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試分析其產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盛世的出現有其共性。兩漢的盛世,首先政治休養生息,思想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對人民思想統治,經濟力量發展。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建立在國富民豐的基礎之上。盛世需要開明的君主,賢良的臣子,開放包容的政治等。回答不周諒解,高二文科學生。
Ⅷ 猜成語
國泰民安。
百家興旺。
國富民豐。
國富民康。
【國富民安】: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國富民豐】: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國富民康】: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Ⅸ 作文... 轉彎也是一種智慧.........急需素材
1把直路走彎
面對擁塞的馬路,聰明的司機會選擇繞道走,多走一段路,卻節省一些時間,提早到達目的地。人生路上何嘗不是如此呢?當困難、挫折亦或其他大大小小繁雜的事情擋住了我們的捷徑,那就學會繞道而行吧。生活中,兩點之間,曲線最短。
學會繞道而行不僅是生存的智慧,也是成功的關鍵。
德國有個叫亨利·謝里曼的商人,自小深深迷戀《荷馬史詩》,並下決心要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但家境貧寒無法支付進行考古研究的大量費用。顯然,在現實和理想之間,貧困阻擋了他前進的直線,於是他決定走曲線。
在以後的幾年裡,他在做學徒、銷售員、見習水手、銀行信差以及經營石油業中積攢了一大筆錢,一股腦地將金錢花在了追求兒時的理想上。不出幾年,他發掘出了9座城市,最終挖到兩座愛琴海古城。謝里曼成了發現高度發達的愛琴海文明的第一人。
謝里曼不惜走這條長長的彎路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倘若他只顧眼前的直路,賺一些可以糊口的錢,而不去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賺足夠的錢,那麼他就永遠不可能發現那些深埋於地下的城市,也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夢想。
不懂得繞道而行的人,只會留下令後人悲哀的身影。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四面楚歌在霸王「力拔山兮氣蓋地!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慷慨悲歌聲中響起。擺在他面前的兩條路,渡與不渡。他選擇了後者,拒渡烏江!血濺烏江亭畔!只剩下江東父老永遠的哀嘆和後人「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的評說。
項羽不懂得走彎路。假如渡過烏江,卧薪嘗膽,東山再起,那麼歷史就將重寫。
從英雄的身影中,我讀出了繞道的智慧,及不會繞道的愚蠢。
人活著應學流水,前面的大山擋住了通向大海的路,就繞過去。人活著也應學牽牛花,繞出美麗的人生。不要害怕走彎路,亦不要畏懼彎路上的坎坎絆絆,把直路走彎,通向成功的曲線就最短!
2繞出斑斕的人生
高三、三十班 滿成芝
是頂禮膜拜的信念與理想讓你追風年少的心跌落在了大漠的中間?是渴望大鵬展翅,鷹擊長空,雨水卻打濕了你的翅膀?你執拗地告訴自己:確定了方向,就不再回頭張望。
無奈!生命中流下多少嘆息,塵埃中淹沒多少歡樂。當你喋血流淚為挫疼的傷口匍匐在地上,是否聽到大地的愛憐與教誨?學會繞道轉彎,才能尋到柳暗花明的村落。
我敬仰那個滿身芳香站在草叢中才華橫溢胸懷報國之情的奇男子,卻也為汩羅江流不盡的哀愁與悲嘆而長太息。當殘酷的現實將他信念的堤壩沖垮時,他無聲地走向了滔滔的江水。然而,我卻不想稱之為「從容」。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我看來,屈原的「能入不能出」的人生慘劇,是他不懂得繞道轉彎的結局。人生的路有好多條,何必非要撞進一個死胡同,頭破血流不肯回頭另尋他路?
通往羅馬的路不只一條,當你被迷霧擋住了去路,莫要效窮途之哭。繞個道,轉個彎,說不定前方就是一條月華飄香帶你回家的路。
孔夫子不愧為聖人!他出身魯國沒落貴族,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做地方官時政績顯著,成為四方效法的榜樣;擔任司寇時,兢兢業業,忠心一片天地可鑒。由於魯國統治腐敗,他失望地離開魯國,周遊列國,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張,沒想到處處撞牆。但聖人的抉擇是明智的,晚年,他回到魯國,潛心辦學,立志著述,培養出「七十二賢人」,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是人生路上繞道的智慧成就了孔子的輝煌,為孔子人生的價值與精彩添加了砝碼。繞道其實是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開路。
如果「力拔山兮氣蓋士」的項羽不為「無見江東父老」而烏江自刎,待到他日重新收拾舊山河,就不再會有那流不盡的烏江淚;如果三毛不為荷西的逝去而凄美地訣別,轉而背起記憶的行囊讓愛支撐起生活的信念,就不會有父母天崩地裂的疼痛。
微風吹亮月的眼睛,空中盪起如霜的月華,月兒是掛在人們心靈窗口的一隻充滿靈性的風鈴,用天籟之音喚醒我們遲鈍的思維,於是有多少人繞上了一條星輝斑斕桂花浮月的美麗的路。
繞道的智慧讓多少人在人生的舞台上,優雅瀟灑,跳出動人的華爾茲!
錄入/責編:[email protected]
【例文3】
讓心轉個彎
高三、三十八班 陳濤
人生是一段不斷向成功跋涉的征程,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人們爭先恐後地選擇了公認的「近道」,可是,當我們發現這條路上人滿為患,舉步維艱時,我們是否能及時改變方向,讓心轉個彎?
讓心轉彎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遠見。昔時,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項羽心裡便有了壯志:殺進咸陽。於是,將披堅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陷一座座城池。然而,等到了咸陽城外,卻發現劉邦已先入關破城。這就是劉邦的智慧:強敵面前,劉邦繞道而行,並非害怕,而是心中有更遠大的目標。而項羽則不然,這種「小聰明」他是不屑為之的,也不符合他的為人處事的准則,所以在垓下兵敗後,心靈始終轉不過彎,最終血灑江畔,留下了千古遺憾。
讓心靈轉彎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生命韌性的表現。勾踐受辱於吳後,改正原來的缺點,努力使國富民豐,最終滅吳。紅軍反圍剿失敗後,並沒有死拼,而是明智地選擇了長征,保存實力,最後奪取政權。「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生死抉擇的時刻,保持這種「大丈夫」的韌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心靈轉彎,才會不被世俗所累,及時找到自己的桃花源。可惜屈原卻沒有明白這一點。他沒有私心雜念,一心為國。「苟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佩服他的抱負,仰慕他的人格,然而在那個時代,誰又能理解他呢?
屈原沒有讓他的心轉個彎,最終他的抱負隨他沉入汩羅江底,幽幽悲鳴。試想,屈原如果能像陶潛那樣,在認清仕途現狀後,讓心靈轉個彎,耕耘自己的精神世界,豈不快哉!
歷史,「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詞在盪漾,然而亦有絲絲遺憾。江畔依稀可見那一襲白衫,在微風中漸飄漸遠。
人生旅途,並非只有一條道路通向成功,此路不通時,我們何不繞道而行,讓心靈轉個彎?
錄入/責編:[email protected]
【例文4】
繞道的智慧
高三、五班 張曉太
人的一生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看似很短的旅途往往布滿荊棘,而看似迢遙的旅途常常一路平坦。面對人生之路的抉擇,我們應明白:兩點之間,線段未必最短。找准屬於自己的方向,繞道而行才是一種智慧。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淡泊曠達讓人折服。蘇軾遭貶,然而我們看不出有絲毫的頹廢情緒。官場上不得意,於是他找准自己的位置,繞開官場的煩繞。身系眉州父老的希望,心念海南百姓的囑托,帶著文章太守的英氣,穿越千年時空,一路走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自信讓人欽佩。在遭遇仕途挫折後,他並沒有消沉。懷著那份自信,找准自己的方向,他拋卻塵世的無奈,以酒為樂,以歌為友,終於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
繞道而行,這不是一種盲目的行為,它是在找准方向的前提下做出的抉擇;繞道而行,這不是在逃避困難,這是一種路到盡頭另闢新徑的理智。繞道而行,是一種智慧。相反,若不知變通,一味地鑽牛角尖,後果將不堪設想。
岳飛,他那塊中原在地般寬厚的脊背,背負著精忠報國的壯志。可是,那報國路讓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窪窪,險象環生。即然報國無門,你為什麼不把那包袱丟掉,你忠於誰,誰就決定你的生死。陰謀出籠,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個夜叉,將忠良捉拿。你一身報負,你滿腔熱血,卻免不了被殺的悲劇。你,缺少了一種繞道而行的智慧。
沉重的歷史告訴我們,找不準自己的位置,缺少繞道的智慧,註定是一場悲劇。繞道而行不是消極處世,它是一種理智的變通。
在人生的選擇題前,我們要慎重選擇。路到盡頭天作岸,找准方向繞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