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男孩子選擇什麼專業好就業些
近兩年熱門專業比較好就業的專業有:教師專業、會計專業、影視動漫專業、語言文學類專業、電子商務、法學專業、人力資源、計算機專業、護理專業。
教師專業:
優勢教師專業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專業,很多女孩子畢業都比較喜歡從事教育行業,以教書育人為目的,是一個當前社會崇尚並且充滿極大社會責任感的行業。不管是大城市還是農村,現在的人們都很重視教育,所以選擇教師專業是一個不錯的專業。
劣勢相對現在的教師專業的就業來說,教師人才太多,入職教師門檻很高,要求也是很大。所以相對教師專業很多是望而生畏的專業!
會計專業:
會計專業是一個大多數女孩子都比較喜歡的專業,這個專業就業面很廣,工作也比較穩定,也很好找到專業對口得工作。
會計這個職位比較吃香,因為會計掌握的是一個企業的核心機密,就算在裁員的時候你也不用考慮會影響到你,由於獎金,工資,報銷都需要找會計,因此會計不會被邊緣化。
更重要的事現在國內缺乏會計人才,尤其是缺乏會計管理人才,因此你在准備從事會計這個職位的時候你就要准備長久做下去,只有你做的時間長了,擁有豐富的經驗,見識,同時你在工作中已經考取了相應的證書,這個時候你的薪資和自己的籌碼也會不斷上升。
會計是一個永不言退的職業,只要有企業的地方就會有會計,同時就算是你退休了,只要你還想干,那麼也會有企業高薪返聘你回去。
影視動漫專業:
影視動漫專業是現在國家扶持的重點專業,游戲動漫產業,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調查顯示,中國動漫市場具有1000億元的潛在價值空間。國家力爭在未來5至10年內,躋身世界動漫大國和強國行列,動漫遊戲行業已顯示出誘人前景。學習影視動漫專業,入學門檻低,就業前景也是相當樂觀的。如果選擇像完美動力這樣的央視推薦的頂尖動漫學院,還能享受推薦就業、帶薪實習、入職央視等不可多得的機會呢。
語言文學專業:
語言類專業就不說了,每個人都有相對的了解,要麼會有很好的就業,要麼就是被荒廢的專業!而文學專業,聽起來是一個不錯的專業,但是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很多文學家都是死之後才出名的」。如果你有很好的文學功底和很好的耐力你可以選擇這個專業!
電子商務:
優勢電子商務當前來說,還是一個不錯的專業,就業前景都是還不錯的。
劣勢電子商務就是計算機專業與商務管理等專業衍生出來的專業,一般很多計算機專業和商務類專業都可以轉行做電子商務,所以要麼做到行業頂級,否則這個專業很多人都是可以從事的,所以專業價值不是很搶手。
法律專業:
優勢法律專業在國內來說不管是男孩女孩都比較熱的專業。
劣勢國內學法律的人可以說遍地就是,而真正學業有成還從事法律的又有幾個呢!有很多人都沒有考下律師資格證書,從事法律專業的崗位就更難咯。
人事行政專業:
優勢人事行政專業,是一個女孩子比較合適的專業,入職門檻比較低,只要通過短期的培訓,一般什麼專業都可以從事人是行政的崗位。
劣勢由於門檻低,相對來說當然薪資就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了,而且這個崗位的工作一般都比較繁雜瑣碎。沒有耐心的女孩子需要注意了。
計算機專業:
優勢計算機專業相對近十年在來說當然是就業前景不錯的專業,因此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就業還都不錯。
劣勢對於女孩子來說,從事計算機專業可能很難從事長期的項目開發,畢竟項目開發,寫程序都是需要太多的精力和體力,一般人是吃不了這個苦的!女孩子學計算機專業就算做,也是從事簡單的計算機操作的崗位就業。而且隨著計算機人才的增加,這個行業的風光已經不再。
護理專業:
優勢相對女孩子來說護士專業也許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護士專業入職門檻比較低。而且全國各地,大小醫院護士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崗位,很多崇尚白衣天使的女孩子當然樂於從事護士的行業!
劣勢由於護士入職門檻較低,相對薪資水平也是比較低的!而其相對護士專業來說可能對於人生規劃比較窄,可能這一輩子都是從事護士了。最後護士經常加班,作息時間不規律,加班強度大,習慣作息時間正常的女孩子需要慎重考慮了。
導游專業:
優勢導游專業也是一個女孩子比較熱衷的專業,導游可以到處遊玩,還可以獲取相應的薪酬待遇,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專業!
劣勢因為需要長期在車上生活,四處奔波,居無定所,所以導游也是一個比較勞累的專業!從事導遊行業的女孩子一般都是吃青春飯的,如果你還年輕可以做導游,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你還能做導游么?
但是這些熱門專業真的適合你嗎?還有一些熱門專業學的人比較多將來也未必好就業,等到你大學畢業後熱門也有可能成為冷門。高考選大學專業是人生中的大事,很多學生對此選擇比較盲從不太科學從而選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要知道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爛專業會折磨你一輩子!!!如何才能正確科學的確定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呢?所以要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外界,從「學科興趣、職業興趣、個性風格」、三個方面全面分析自己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專業,然後根據選擇的專業再去了解學習此專業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此專業對應的職業,未來幾年的冷熱程度尤其是你大學畢業後的職業熱門程度判斷,薪資水平,發展前景等。建議你做一個這方面的心理測評可以比較科學的分析和了解自己。如快樂生涯測評中心的「專業選擇評估系統高級版」其中就包括「學科興趣、職業興趣、個性風格、專業適合度、性格上的閃光點、可能存在的盲點、學習建議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海爾首席執行官電影的觀後感
不止一次看過「首席執行官」這部電影,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感受。
第一次看:看完後非常激動,為海爾能創造民族品牌的壯舉所感動,為海爾成為世界知名企業為國爭光所感動。這種感受很能激勵人,使人深受鼓舞。甚至有創業的沖動,也想能為中國能擁有更多世界名牌做貢獻!!
第二次看:依然感動,但更感動海爾人的創業精神,感動的是海爾人面對挫折時的態度。電影作為藝術作品不可能全面羅列海爾在成長中的困難挫折,只是海爾20多年發展的縮影。海爾人用特有的對待困難的態度---只要想辦法、只要努力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這樣的精神在迎接和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電影中CEO凌敏先生有這樣的幾段話,我覺得他說出了海爾人的精神,說出了海爾的企業文化,說出了海爾的危機觀。這幾段話分別是:1、一個人沒有錢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沒有奮斗的精神。2、海爾精神就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就是每天從零開始,創新精神就是今天比昨天有提高有進步,通過不斷創新實現自我。3、海爾要走的是不斷戰勝自我的道路,因為我們在國內做到第一並不代表就是世界第一,要做世界名牌就要看到自己和世界名牌的差距,有差距就要學習,努力縮小差距。4、沒有沉不了的船,沒有倒閉不了的企業。我們每天都在面臨這樣的危機。而避免危機的唯一辦法是要靠人的努力,員工要三倍的努力,幹部要十倍的努力。這個努力就是要不被昨天的成功思維束縛,為了明天的成功去不斷學習,不斷戰勝自己,這就是擺在海爾面前最大的挑戰。有這樣的一群敢於迎難而上,勇於自我刨析的人組成的團隊何愁困難呼!
第三次看:這次再看,我同時在思考一個問題,相對國內的大小企業海爾成功的關鍵在那裡。經過20年的開放發展,中國不缺乏創業的資金、人才、市場、有潛力的企業家,但像海爾一樣迅速成功的企業並不多。從海爾的成長經歷中不難發現他解決好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發展目標、計劃和時間表
海爾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著名企業,海爾產品成為世界名牌,本世紀初成為世界500強。
這是海爾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和不斷超越自己的動力。為此海爾制定了自己發展的計劃是時間表,我們看:
1、名牌戰略階段(1984—1991年)用7年時間,通過專心致志做冰箱的過程實施了名牌戰略,建立了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
2、多元化戰略階段(1992—1998年)用7年時間通過企業文化的延伸及『東方亮了西方再亮』的理念,成功的實施了多元化擴展。
3、國際化戰略階段(1998--- )以創國際名牌為導向的國際化戰略。通過以國際市場作為發展空間的策略正在加快實施與進展。
二、業務組合狀況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海爾在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使海爾冰箱成為國內和國際知名品牌之後進入了多元化的經營階段,向更多的家電行業拓展。同時營銷策略和規模也進入了新的階段,目前海爾在海外發展了62個經銷商,30000多個營銷點,海爾產品成功進入了世界各大零售連鎖公司,如沃而瑪、家樂福、等等。成功的在歐洲,美國和東南亞建立生產線,避免了國際家電寡頭門所設的貿易壁壘和WTO規則的不利因素,為占據有利的市場奠定了基礎。
三、在主要業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等『東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路是海爾的發展多元化的前提,到1999年海爾冰箱的品質和科技指標是美國2年以後的標准,這就說明海爾的產品在同期有絕對的競爭力。甚至後來像AE這樣的家電寡頭也低下頭來和海爾談合作的事宜,難怪德國利菠海爾的總裁感嘆道他們認為50年結果海爾只用了14年就趕上他們了,他們不經意為歐洲培養了一個可怕的競爭對手。
四、組織原則
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一定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擁有一群高素質的創業團隊的企業。海爾亦如此,海爾的成功使他成為了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程。科學人文的管理是海爾吸引優秀人才的基礎,按凌敏先生的話說,在我們海爾工作你會有主人翁的感覺,在這里你會體會到創業的激情。按照馬思洛的需求原理,一個人的最高需求是歸屬感、被信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正是一個優秀人才被吸引和為之努力工作的動力。海爾正是把員工當作企業的主人為每位有志青年提供創業機會為原則來組織他的創業團隊。使團隊的每個成員享受到了什麼是主人的歸屬感以及創業中的激情和幸福。同時海爾為更好的完成國際化戰略,建設了三園一校,即海爾開發區工業園、海爾信息園、美國海爾園、和海爾大學校。
五、執行力
影片中反映出海爾集團是擁有一支有很強執行力的創業團隊,從總裁到研發副總到營銷總監到品質主管到一線員工等等,每個階層,每個組織都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或提前優質完成公司交給的工作和任務。公司推行了6S管理,品質精細化管理等等,影片中可以看出,銷售商被感動了,感動他們的是這支年輕有創業激情的團隊。研發部門用46天完成了25款冰箱的樣品設計,更用2天改進了客戶的修改建議,這些是日本和韓國用一年時間來完成的。難怪客戶被感動呢。
六、管理者的風格和個性
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老闆成就什麼樣的企業,企業文化就是老闆文化,尤其是民營企業』這話很有道理。在企業文化的形成中往往管理者的風格和個性是影響的關鍵。從影片中我們看到海爾的企業文化追求絕對優質產品、不斷創新、以振興民族品牌為己任,為顧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等就是在新一任CEO凌敏先生的領導下形成的,可以說海爾的做事風格海爾企業所表現出的個性就是凌敏先生的風格和個性。正是這種風格個性所形成的企業文化成就了海爾的輝煌。我們看到在創業的艱難階段CEO凌敏先生依然砸掉了76台不合格產品,他用26萬元來提醒和教育員工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這樣的困境中只有凌敏先生有這樣的魄力和風格做這樣的決策。接下來我們被3顆多餘螺絲釘而檢查全部包裝好的冰箱的質檢部的事情感動,被如此短時間內完成客戶的需求的研發團隊的情景感動,被在國內國際獲得的每次獎勵所感動,….我們說海爾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片更是一部優秀的教育課程,感謝能分享海爾的成長的每個事跡,從中我也得到了成長.
一些政界的官員比較糟糕的表現:1.缺乏責任意識,天天只要沒有天災人禍,就可以嘻嘻哈哈,一出事就假裝忙得屁顛屁顛似的,做作,對不起千千萬萬的老百姓;2.別說進取心了,連責任心都嚴重有問題,游手好閑也罷了,甚至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有些達到了傷天害理的地步;3.缺乏鬥志,缺乏危機感,也沒有動力,每天安逸就好,能不煩就不煩,天塌下來了還有別人頂著;4.缺乏決策能力,經常魚肉酒香,哪有心思管建設步伐,海爾CEO張瑞敏一心在琢磨著企業出路和發展5.不懂得事業的意義,每天按部就班的上班,該幹嘛幹嘛還能湊合,不明白在政府建設祖國就是一番事業的道理,頂多想的是陞官發財;6.雨水清理不了臭水溝,要想徹底清理確實也不可能,年青一代的教育是必須的,這只是一方面,因為清水倒進臭水溝里,臭水溝還是臭水溝;總而言之:
官員制度要變:
一個責任下來了,責任人一大堆,找不到負責人,直接導致個人不負責,執行不負責,管理混亂;每個政府內部,垃圾開始慢慢清理,可以分職位,分單位地慢慢清理,提高政府員工的考勤制度,梳理政府義務,砍掉枝丫交錯的情況,責任到人,做事條理清晰,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和政府職能必須分開,公私分明提了幾千年,正如鄧爺爺所說的那樣:是時候了;
各個政府機構之間要變革,不同政府機構之間過於親密,說什麼都是一家人,對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但絕對不能是敗家子,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豈能容你胡作非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政府機構的分開設置還有什麼意義,不僅是分開執法,同時也是互相監督的作用,人民檢察院的天天和人民法院等行政機關的糾纏在一起,私交歸私交,公私還得公了,要不然要檢察院做什麼呀,難道天天去查叛國犯?官員要對合法百姓負責,而不是合法百姓要對官員負責,百姓是官員的衣食父母,別弄成官員霸佔一方;針對這些情況,完全需要中央需要新成立一個監督機構,輔助實施,杜絕從本地其他機構調用公務員,否則很容易形同虛設.
在政府機構不僅僅是份工作,更應該是一份事業:
現在上檔次的企業,管理的目標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讓員工都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斗,這個目標不屬於公司獨有的,也不屬於某一個人的,而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標,願意為了這個目標而奮斗,政府機構也是如此,建設祖國,構建一個國強民富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不計較你是屬於哪個省哪個地區的,你依舊是這個大廈必不可少的一塊磚,人生在世不過百年,難道還有什麼能比一起建造永遠的豐碑更有價值.
理想,信念
——《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本周六觀看了電影《首席執行官》,感受頗深。整個影片講述了海爾集團的創業史、奮斗史、發展史,從最初資不抵債的小廠發展成為國際品牌的故事。貫穿始終,影片講述的就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演變成一種精神,一種海爾精神,一種民族精神。故事主人公凌敏起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人的成就就取決於他的思想體系,正是他高瞻的眼光,果斷的決策,才是海爾殺出重圍,走出今天的成就來。
最初到德國引進生產線,用有限的資金購買先進的設備生產線,幾乎是毫不可能的事情,談判過程是艱辛的。正是主人公的堅強信念深深打動了對方,最終將生產設備引進到海爾來。為了強化工人的品質意識,凌敏帶頭當場將76台不合格產品砸毀。因為他知道,產品有了質量保證,企業才會有良好的信譽,才會得到消費的認可,才會有生機和活力。當時凌敏說過一句話,大家都記憶深刻:「今天我們不砸冰箱,到時候別人都來砸我們廠了」。正是這樣,凌敏喚醒了海爾員工的質量意識,使海爾迅速成為國內第一大品牌。也是這種品牌信念,在後面擴廠需要資金時,面對AE公司拋來的「橄欖枝」時,為了保住海爾這個民族品牌,不淪為對方的代工工廠,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方。
影片中凌敏總是忙碌地奔波於工廠、商場之間,在家裡的時間總是很少。反映其家庭的畫面只是一點點,然而就是那麼一瞬間,感受到其家庭成員強大的信念支持著他,鼓舞著他。「媽媽,爸爸什麼時時候陪我玩」,盡管小孩小小的請求凌敏都不能滿足他;盡管他每次回來的很晚,大家都等著他。但家庭成員里從沒一個人說過他,埋怨過他。因為此刻,他屬於海爾。當遇到困難時,其爺只說了一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簡單的一句話蘊藏著巨大的含義。正是家庭里默默無聞支持的信念,成就了他的事業。
年輕的海爾人也有一種信念。那種積極向上,敢幹拼搏,永不服輸的信念。公平人賽馬機制,大膽起用新人,給了年輕海爾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開發歐洲市場,向總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楊陽的年輕人。年銷售額3000萬美元的任務對她來說簡直是天方夜潭。領導的信任與鼓勵,加上楊陽的自信,在這條開拓的道路上挫折雖多,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另外,年輕的研發隊伍,從客人提出到樣品的完成,大大縮短了開發周期,使產品迅速上市,贏得了客戶的信信譽與贊賞。
當理想遭遇挫折時,信念顯得極為重要。動搖者將前功盡棄,堅持者最終將取的成功。影片中,海爾最初的翻譯在遭遇危機時,未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面對待遇優厚的誘惑,毅然離去。在其以後的十幾年裡,物質生活雖然滿足了,但他始終覺得生活中缺少了點什麼,找不到以前在海爾的那種感覺,那種創業的激情與成就感。同樣的海爾人,美國海爾工廠的經理,面對AE公司數倍於自己工資的誘惑時,毫不所動,因為他已深深融入到海爾的精神中。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激情與成就感,這是什麼也換不到的。
在海爾,每個人人崗位不同,出發點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並始終為這個信念奮斗著。成功是深埋於地下的礦產,要將他挖掘出來,人們往往缺少的是堅持,始終懷著一顆堅持的心,坦然面對一切,將勇氣化為戰鬥力,通過努力,將汗水變成碩果,你定會成功!
「凌敏」的戰略眼光——電影《首席執行官》觀後感
作者:王希勝
一切組織、事業的成功都必須有正確的方向做指引,要有一個系統的整體架構作保障,這就是發展戰略。
一個正確戰略的制定,應包括對過去的全面總結、對現在的准確定位和對未來走向的正確判斷。總結是對過往經歷的梳理和經驗教訓的提煉,定位是對企業、組織或個人所處時空坐標的客觀把握,有了對過去經驗教訓的吸取和自身所處時代背景、行業背景的了解,才有可能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做出正確的判斷,基於這樣的判斷做出的企業發展戰略,才能有助於搶占市場先機,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關於戰略制定的一系列考慮,往往內化為企業家的本能,電影《首席執行官》中海爾的成功正是由於在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作為帶頭人的企業家凌敏(原型為海爾集團CEO張瑞敏)都能夠憑借自身的戰略眼光對企業本身做出客觀評價,准確定位,並及時地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制定並堅定不移地執行戰略規劃。
電影素材來源於現實,下面就讓我們回到現實,重新感受一下電影中凌敏的原型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的戰略眼光。海爾從一個欠賬一百多萬的集體企業到逐步壯大成為跨國集團,共經過四次戰略調整,可以說每一次戰略調整都彰顯了張瑞敏作為企業家的睿智和戰略眼光。
一、名牌戰略階段
1984年12月26日,張瑞敏帶領新的領導班子來到小白幹路上的青島電冰箱總廠。當時的冰箱廠虧損147萬元,產品滯銷,人心渙散。張瑞敏分析了當時電冰箱市場品種繁多,競爭激烈的形勢,提出了「起步晚、起點高」的原則,制定了海爾發展的「名牌戰略」。
要打造名牌,產品質量是關鍵。1985年,張瑞敏從消費者的信中發現了產品存在的質量隱患,為了真正喚醒員工的質量意識、市場意識,他帶領員工親手砸碎了76台不合格冰箱,向員工們表明了他強化質量管理的決心,經過六年的發展海爾以它的高質量和優質服務贏得了市場。1991年,在全國首次馳名商標評比中,問世僅僅六年的海爾品牌與那些傳統名牌一起,被評為「全國十大馳名商標」,標志著海爾的「名牌戰略」已經開始產生積極的效果。2009年3月27日,「海爾大錘」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為國家文物。這時的海爾大錘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它凝聚著海爾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追求,更記錄著一段通過「名牌戰略」走向世界的企業發展歷程。
二、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階段
從1984年到1991年的7年時間里,海爾通過專注於冰箱生產,在管理、技術、人才、資金、企業文化方面有了大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擁有了可以移植的管理模式,張瑞敏敏銳的感覺到,海爾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時機已經成熟,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於1991年12月20日合並了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總廠,成立了海爾集團,邁出了多元化發展的第一步。
1992年5月,海爾抓住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歷史機遇,在青島東部高科技開發區征地800畝,建立了海爾工業園。在海爾工業園建設過程中,中國的資本市場開始啟動。1993年11月19日,海爾冰箱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交易,通過上市融資解決了海爾工業園建設的資金問題。1995年5月22日,海爾集團東遷至剛落成的海爾工業園,拉開了海爾二次創業——創世界名牌的序幕。1995年7月,原紅星電器有限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海爾以「吃休克魚」的方式,通過輸入海爾文化,盤活被兼並企業,使企業規模不斷擴展。1997年9月,以進入彩電業為標志,海爾進入黑色家電、信息家電生產領域。與此同時,海爾以低成本擴張的方式先後兼並了廣東順德洗衣機廠、萊陽電熨斗廠、貴州風華電冰箱廠、合肥黃山電視機廠等十八家企業,企業在多元化經營與規模擴張方面,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國際化戰略階段
在大多數家電企業都在忙於國內市場競爭的時候,張瑞敏憑借對中國入世後的市場形勢判斷,再一次走在了別人前面。1997年2月,萊茵河畔掀起海爾潮,海爾參加了在德國科隆舉行的世界家電博覽會,海爾向「洋人」頒發產品經銷證書的消息,不僅使中國人在國際市場上揚眉吐氣,更標志著海爾品牌已經在國際市場開始嶄露頭角。
1998年3月25日,海爾總裁張瑞敏應邀前往哈佛大學講課,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成為哈佛工商管理學院的教材。
1999年4月30日海爾在美國的南卡州建立了生產廠,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美國的土地上。歐洲海爾、中東海爾也先後揭牌,並有更多海外經銷商加入到海爾的營銷網路中。2000年3月份,第一台美國製造的海爾冰箱下線。2002年3月4日,海爾在美國紐約中城百老匯購買原格林尼治銀行大廈這座標志性建築作為北美的總部,此舉標志著海爾的三位一體戰略又上升到新的階段,說明海爾已經在美國樹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2005年,海爾集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在舍棄大量競爭力不高的定單的情況下,全年實現全球營業額1039億元,其中海爾品牌產品的出口和海外生產海外銷售達28億美元,同比增長40%。實現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轉變。
2009年1月4日,世界著名消費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發布消息:中國海爾冰箱以6.3%的品牌市場佔有率超越惠普而成為新的世界冠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誕生的第一個世界家電冠軍品牌
四、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
2005年12月25日,「海爾創業21周年暨海爾全球化品牌戰略研討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召開。研討會上,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基於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刻認識,再次對海爾的發展戰略做出調整,宣布啟動新的發展戰略階段、發展模式及新的企業精神和作風。至此,海爾進入繼名牌戰略、多元化戰略、國際化戰略之後的第四個發展戰略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新的戰略階段,海爾取勝全球市場的發展模式是「人單合一」。全球化背景下,海爾的企業精神和工作作風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迅速反映、馬上行動」升級創新為「創造資源、美譽全球,人單合一、速決速勝」。
縱觀海爾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海爾的每一次重大戰略調整和自我超越,都源自張瑞敏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和果斷抉擇,影片中凌敏的形象很好的再現了張瑞敏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智慧、勇氣和擔當,現實中的海爾也正是憑借著「凌敏」的戰略眼光,把別人看來完全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變成了現實。
黑龍江省地礦局領導班子,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戰略眼光,在全面掌握現階段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准確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客觀分析自身工作環境的前提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從開展「機關強化優質高效服務,基層謀求更好更快發展」學習實踐活動,到提出實施「五大戰略」,打造「四大板塊」和上市公司,再到與三地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整個布局一氣呵成,一以貫之,定位準確,措施得力,收效明顯。通過開展「三問」「三求」學習實踐活動,明確了自身定位,切實提高了機關服務意識和基層領導班子的發展能力;實施五大戰略,進一步明確了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方向,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與三地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今後的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打造四大板塊和上市公司也必將有力地促進地礦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新一屆黨組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對時代背景和發展方向的精準把握,龍江地礦經濟騰飛指日可待。
看完《「海爾」首席執行官》這部影片後,我心潮澎湃,鬥志昂揚,感動和振奮在心中激盪,長久潛伏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也再次被喚醒和點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首席執行官》不僅是看電影,還是一場關於管理文化的學習。電影中海爾CEO凌敏是現實中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化身,述說的海爾成長故事以現實中海爾的發展史為藍本,將海爾發展中的典型事例有機結合在電影中精彩呈現,相比其它大熒幕製作給予觀眾的視覺享受,這部影片更側重於帶給我們以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啟迪。
執行官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用全廠員工的真誠,感動了德國的投資者,引進了夢寐以求的德國先進生產設備,這為海爾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些設備,就有了向別人競爭的重要資本。
執行官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強大的隊伍,通過砸碎76台劣質冰箱,在員工心中深深的烙上了品質意識:「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通過要求員工一定要解決客人的每一個難題,使員工建立了創新服務新觀念:「客戶的難題就是我們的課題」;通過嚴格要求員工必需按時完成當天的工作,使工廠建立了優良的企業制度:「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通過要求每道工序不能流出不良品到下道工序,使工廠員工建立了市場鏈觀念:「你的下道工序就是你的客戶」;通過科學的人才機制「賽馬不相馬」,使人才隊伍去劣存優,永遠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動作,執行官建立起了一支戰鬥力強大隊伍,也正是這支隊伍,成為海爾叱吒商壇,傲視群雄最關健的因素,最重要的資本!!
眾所周知,客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我們的上帝;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我們的產品,我們的企業能夠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喜愛,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並戒驕戒躁,創新的步伐不能停下;嚴苛的管理不能鬆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警醒不能渙散……因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策權掌握在消費者的手中,他們能夠因為對我們的喜愛而讓我們興旺榮耀,也能夠因為對我們的厭惡和排斥而令我們一蹶不振,不名一文。華麗輝煌的大廈一夜傾倒的事例從來都不缺少,漠視消費者需求導致企業頃刻顛覆的事例也多如牛毛。因此,質量的警種需要隨時敲響,這需要企業全員高度的責任心和主人翁精神及職業道德感。提高產量,狠抓質量,我們任重而道遠。成功人士說,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古訓「有容乃大」,在抓生產質量上,我們應該感謝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們,而不應該去抱怨、去仇視、去敵對。知不足才會有進步。「日事日畢,日省日高、日創日新」這是對生活、對工作積極的態度。生存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好與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激情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理想與信念」,而《首席執行官》激發出了整個社會的這種「潛意識」!這種激情的創造者是每一個海爾人!而作為海爾人,通過銀屏來觀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點點滴滴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更深刻地體驗肩負民族使命的責任和壓力!更真實地感受無堅不摧的活力和鬥志
海爾在全球市場中取勝的競爭模式是:人單合一。「人」,就是「自主創新的SBU」,「單」,就是「有第一競爭力的市場目標」。人單合一模式包括「人單合一」、「直銷直發」和「正現金流」。人要與市場合一,成為創造市場的SBU。直接營銷到位、直接發運到位,是實現「人單合一」的基礎;只有在直銷到位的前提下才能直發到位。正現金流是企業生存的空氣,利潤是企業生存的血液,沒有正現金流,企業就會窒息。為什麼要實現「人單合一」?這是時代的要求:惟有每個人都對市場負責,實現速度和准確率的統一,企業才能生存。這也是競爭的要求:模仿沒有出路,惟有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能,才能超越目標。人單合一」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在形式上用條形碼把人和定單掛鉤,而是通過將人與定單掛鉤的辦法,激發每個人的潛能去挖掘市場的資源。「人單合一」是全流程的模式。 「人單合一」貫穿於企業經營的「創造定單」、「獲取定單」和「執行定單」的全流程,「人單合一」的目標是「創海爾世界名牌」。推進「人單合一」的海爾模式,才能實現與用戶零距離、銷售零庫存、應收賬款零逾期,實現價、利、量全面優化的市場目標。
電影中海爾的成功其實亦是首席執行官凌敏獨創的管理體系的成功,正是他敢於突破、勇於創新,走出國門,立足世界的企業戰略目標,讓海爾企業用短短十七年時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而這種不斷創新,使得員工在這個企業平台上獲得迅速成長。科學人文的管理讓員工獲得了歸屬感、價值感,享受到了成為企業主人的滿足和榮耀,並始終充滿創業般的激情。
正如海爾總裁所說的,一個企業要發展壯大,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形成國際化的大公司,就要成為狼,這樣才能與狼共舞;一個民族要發展強大,就不能只有一個名牌,而要需要很多名牌。
海爾人的創業精神讓人可敬,海爾人的民族自尊心讓人可畏,我們的海爾人是可敬可畏的!願我們的海爾永遠如日中天,望我們的海爾人永遠自強不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染力是深刻的,影片拍出了中國企業的希望!是海爾創業的激情感動了我,海爾精神應該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精神!
『叄』 美團反壟斷調查的165天:王興變乖了,燒錢新業務成第二大營收支柱
撰文 / AI 財經 社 周享玥 馬微冰 劉冬雪
編輯 / 孫靜
罰款34.42億元!被立案調查165天後,美團反壟斷調查的靴子終於落地。
10月8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對美團「二選一」壟斷行為的處罰結返差果。最終調態銀查結果顯示,為阻礙其他競爭性平台發展,進一步提升、維持、鞏固自身市場地位,美團自2018年以來,濫用在中國境內網路餐飲外賣平台服務市場的支配地位,以實施差別費率、拖延商家上線等方式,促使平台內商家與其簽訂獨家合作協議,並通過收取獨家合作保證金和數據、演算法等技術手段,採取多種懲罰性措施,實施了「二選一」行為。
為此,市場監管總局決定依法對美團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美團停止違法行為,全額退還獨家合作保證金12.89億元,並處以其2020年中國境內銷售額1147.48億元的3%的罰款,計34.42億元。
這個罰款金額對於美團來說,應該可以松一口氣。我國《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對於壟斷協議行為,可以處以上一年度銷售額1%-10%的罰款,以美團2020年收入計算,罰款金額在11.47億元到114.7億元之間。但參照阿里巴巴此前被罰2019年銷售收入的4%來看,外界此前預計美團被罰金額可能在45.88億元左右。
現在看,美團受到的上年度銷售額3%的處罰,的確處於該區間偏低水平,同樣也低於市場預期的4%和以往多起反壟斷處罰金額的平均值。此前,長期研究競爭與反壟斷的律師劉延喜曾在《中國縱向壟斷協議公開案例研究報告》中分析,在2012年4月至2020年6月之間,達成並實施的19起行政處罰案中,「行政罰款/銷售額」的平均值為3.67%。
至於此中原因,或許可以從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窺見一二。該處罰書顯示,市場監管總局考慮美團在調查開始前主動承認實施「二選一」行為並供述違法事實、在調查過程中主動提供執法機構尚未掌握的重要證據、停止「二選一」行為並全面自查整改、積極退還收取的獨家合作保證金等因素,做出了上述處理意見。
對於本次處罰結果,美團隨即回應稱:「誠懇接受,堅決落實」,將全面深入自查整改,杜絕「二選一」。
就此次事件對外發布的內容中,美團強調此次處罰系繼上海食派士、揚子江葯業、公牛集團之後的半年內第四例「3%」的處罰,「低於此前阿里巴巴銷售漏閉皮收入的4%共計182.28億元的處罰結果」。
阿里被反壟斷調查的時間略早於美團。2020年12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就在其官網披露消息,正依法對阿里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美團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則是在2021年4月26日正式披露。而就在美團被立案調查的十幾天前,歷時107天的阿里反壟斷調查結果正式出爐,阿里因自2015年以來實施「二選一」行為,被罰款182.28億元。
盡管這一金額僅相當於阿里2019年銷售額4557.12億元的4%,但堪稱中國互聯網反壟斷史上開出的最高金額罰單,遠遠超出了此前2015年由高通刷出的60.88億元罰款的最高紀錄。彼時,有分析稱,這是2021年1月《反壟斷法》修訂後,罰款金額規定為「上一年度銷售額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第一次落實。
阿里、美團接連被處罰,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我國互聯網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美團在接受反壟斷調查過程中主動提供證據並整改的舉動顯然也印證了這種判斷,在互聯網行業迎來強監管的時代,曾經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互聯網巨頭們也不得不主動低下頭來。而此次美團反壟斷處罰的落地,或許也將意味著外賣領域的「二選一」亂象的就此終結。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美團外賣市場份額攀升至67.3%。此前為了鞏固地位,美團頻繁被指對商戶、消費者「二選一」。2020年4月10日,廣東餐飲協會站出來,發布《廣東餐飲行業致美團外賣聯名交涉函》,指責美團涉嫌實施壟斷定價,新開餐飲商戶被收取傭金最高達26%,已超過商家忍受的臨界點。
今年2月,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美團金華分公司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判決其賠償餓了么100萬元,對餓了么提出的美團阻礙商戶與除被告外的其他同行業經營者進行交易、剝奪了商戶的選擇權構成不正當競爭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兩個月後,美團被宣布接受反壟斷調查。
自今年4月美團被立案調查以來,其股價下跌近3成,不過近日又迎來一輪上漲,繼10月7日漲超9%後,10月8日上漲2%,收報每股256港元。
「終於落地了,罰款數額確定,至少不會再擔驚受怕。」美團一名內部員工對AI 財經 社說道。自從被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點名,美團股價經歷了巨大震盪,該員工所持有的股票價值,也蒸發了不少。「短期沖擊很大,反壟斷罰款落定之後,風險釋放,後期(股價)應該會回來的。」該員工樂觀表示。
在等待靴子落地的165天里,一向我行我素的美團創始人王興,似乎慢慢「學乖」了。
但這中間也總歸是有個轉變過程的。
一直到2021年4月到5月初的王興,依舊都還是從前那個「懟天懟地」的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盡管美團剛剛在4月底遭受了反壟斷立案調查,但這絲毫沒有影響王興更新飯否的頻率。
5月6日那天,王興一連在飯否上發布了6條動態,一會兒說起「烤紅薯又甜又黏」,一會兒又談起台積電和「姍姍來遲」的蘋果,最後甚至賦詩一首,才終於止住他那難以抑制的表達慾望。
飯否一向是他的精神自留地,在過去14年時間里,王興一共發了1.7萬多條飯否動態,平均每天超過3條。在這里,王老闆甚至會不時化身「王懟懟」,懟天懟地。2017年至今,其不僅向馬雲開過至少三次炮,更是經常在飯否上點評 社會 百態,中國男足、 科技 、華為、國際局勢、公司動態等等都是其開炮的對象,即使偶爾遭到反噬,依舊「口無遮攔」。
如果按照劇情的正常走向,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王興都將繼續在飯否上保持日更的狀態,並繼續保持著自己「懟天懟地」的耿直人設。
但很不幸,5月6日晚上那條「七言四行詩」最終闖了大禍。不僅嚇得王老闆連夜出來澄清解釋,更是讓美團的股價一路飄綠,市值瞬間損失超千億元。
教訓是如此慘痛。此後,王興雖依舊在飯否上發言,但頻率逐漸降低,後來甚至停更數月。而到今年9月,有網友發現,王興的飯否賬號甚至已經看不到任何內容,疑似全部清空。而其發布過661條動態的微博賬號,也早已沒有任何內容顯示。
不知不覺間,曾經那個懟天懟地的王興,也似乎開始學著周鴻禕、劉強東等一眾早早「閉麥」的企業家,謹言慎行了起來。
社交平台上「閉麥」的同時,王老闆也在努力從行動上做個「乖孩子」。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表達出對反壟斷調查的積極誠懇態度。「我們認為,政府對反壟斷行為的監管,將有利於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甚至是促進了公平競爭、防止不當行為……我們會百分之百尊重商戶的決定,禁止簽訂獨家合作合同,並建立更透明和有效的商戶舉報和監管系統……」5月28日的美團財報電話會議上,王興曾如此表示。
與此同時,王興開始更加積極地出現在各類大會上,頻繁強調企業責任,參與有關「共同富裕」的討論。先是在7月1日,王興以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的身份,專心致志地坐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觀禮席上,觀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緊接著,王老闆又在8月31日,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美團這個名字里有兩個字,「美」意味著「好」,「團」意味著「一起」、「共同」,所以「美」和「團」合起來就是「一起更好」,也就是說「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植根於美團的基因之中。
而在前不久9月25日到28日的烏鎮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王興也去了。他穿著短袖,戴頂鴨舌帽,相比以往幾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多少有些低調,既沒有接受媒體采訪,也沒有發表公開演講,更大可能是坐在某個座位上,安安靜靜地聽著阿里的張勇說著「建設更 健康 的平台經濟」,再聽周鴻禕講講「 科技 報國」和「反壟斷」,雷軍談談「大企業要有主動擔當,幫助中小企業快速 健康 發展 」。
當互聯網監管的大錘來臨,那個在2017年和劉強東一起作為互聯網「新貴」組了個「東興局」,從丁磊手中搶盡了風頭的王興,終究還是學會低調起來了。
不僅是創始人的變化,從4月26日被點名到今日落地,美團度過了艱難的165天。
在被市場監管總局點名當天,美團很快做出回應,稱公司將積極配合監管部門調查,保障用戶以及各方主體合法權益。
4月27日,點名後第一天,美團的股價並沒有預期中的大幅下跌,反而一直上漲,當日漲幅一度擴大至 4%。彼時有分析機構認為,此次調查對美團的影響有限。但此後市場做出巨大反應。在接下來的10個交易日,從4月28日到5月11日之間,美團股價遭遇了「十連跌」,與今年2月18日的高位460港元/股相比,股價下跌48%,市值蒸發1.34萬億。
在十幾天後的財報電話會議中,王興首次在美團反壟斷立案調查後發表回應,「美團堅決禁止任何形式的二選一,充分尊重商家的自主選擇。」他同時不忘安撫市場,稱反壟斷監管對美團的日常運營並沒有造成重大影響,也不會損害美團在外賣配送業務方面的競爭優勢。
雖然美團不斷向外界傳遞出不緊張的信號,但在反壟斷行政處罰落地前,美團已因「二選一」在各地因敗訴,被罰款了7次。除了在金華敗訴,今年4月份,淮安美團因同樣的原因敗訴,罰款35.2萬元;9月13日,美團再次因不正當競爭,被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賠償餓了么100萬元。
在外賣業務之外,美團單車業務也存在一定變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表示,將對美團因收購摩拜未依法申報一事,展開調查。美團方面曾表示相關調查仍在進行,公司現階段無法預測相關調查情況,公司可能會被要求改變商業慣例或被處以高額罰款。
不過在接受反壟斷調查期間,美團新業務線如代表社區團購的美團優選,仍在強力推進。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王興高調表示看好美團優選,並會加大投入。
這是一擲千金的一句定調。2021年第二季度,包括美團優選在內的新業務經營虧損92億元人民幣,平均下來,每天虧損1億元,但新業務也躍升為美團第二營收支柱。今年以來,伴隨監管部門對社區團購行業加強監管,行業迎來動盪洗牌,大小巨頭中滴滴旗下橙心優選四分五裂,京東收縮社區團購業務,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被認為是目前發展比較穩的兩家。
藉助美團優選的發展,美團的拉新效果確實明顯。今年第二季度,美團用戶數跨過6億大關,新用戶大多來自低線城市。這也意味著,美團超過了抖音,在整個互聯網企業中僅位列騰訊微信、阿里和拼多多之後,成為第四極。
而美團也在大力下沉。「我們助力數十萬村民成為團長,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個人收入。」根據媒體報道,從去年開始,美團優選在各地農村瘋狂招募發展鄉村團長,通過龐大地推隊伍,在廣大農村、鄉鎮落地。
雖然美團收購摩拜未依法申報的調查還未有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反壟斷處罰的落定,外賣領域的「二選一」亂象已經暗滅,而通過一次由外到內的自我檢視和調整,美團發展也將經歷重生。
『肆』 我是個以前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現在想學經濟有誰能推薦我一本好書謝謝
《財富》推薦的75本必讀書
Bloged in 行健手冊(策劃), 他山之玉(借鑒) 由 子游 星期六 六月 18, 2005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軍師",就像《教父》里的那位律師,或是德爾斐神廟的神使,他能一天 24
小時跟隨我們,在我們耳邊說著妙策良言: "用紙,不要用塑料。用 Google,不要用
Infoseek。不行,你的老闆不會喜歡你這種古板和僵硬表情的……"
且慢,實際上,你現在就有了睿智的顧問供你驅使,它耐心地待在那裡,等著你的召喚,你甚至可以把它揣在包里。1962
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肯尼迪總統從巴巴拉 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的《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一書中尋求智慧。這本書講述了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肯尼迪對他的兄弟說,"我不會像書中的人那麼做,否則,人們這次就可以寫一本名為《十月導彈》(The
Missiles of October)的書了。"
你不可能總是隨身攜帶你想要的書。但是,你手邊卻可以有一份完美的閱讀書目。正因為如此,《財富》調動一切資源,選出了 75
本書,這些書將激發你的思考,甚至是行動。
這些書,並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所謂經典商業讀物。一方面,我們選出的有些書其實與商業無關。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可能會把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的《錢與球》(Moneyball)歸入體育類書籍,但該書談到投資(和招聘)的內容,要比任何咨詢師的
文章都多。另外,它也不枯燥。雖然《我在通用汽車公司的日子》(My Years at General Motors)是一部經典,但卻枯燥乏味。
不過,有些經典作品我們還是喜歡的。《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雖然寫於
1923 年,但該書仍然能夠與《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擺在一起。這兩本書都不是教人具體怎麼做的書—總的來說,我們沒有選那些有意識教導人的書,而是選了那些寓教於樂的書。而且沒有比一手的信息更有價值的了。既然你可以讀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自己寫的書,為什麼還要去讀別人寫他的書呢?
當然,要讀完書單上所有的書,大概需要 75 年吧。不過,我們可以給你提個建議:
不要只是因為你沒有時間看完一本書,就不去讀它。打開封面,看看介紹,直接跳到第九章。或者,留著這個書目,把它放到抽屜里。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它們正等待你去發掘呢!
商業興衰
《1929 年大崩盤》(The Great Crash 1929),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1955
年出版。這是本簡明扼要但又富有見地的歷史著作,初版以來一直在重印。原因何在?加爾布雷思本人在 1997 年寫道:
"每次它就要停印時,一場投機性泡沫……又會激起人們對這段歷史的興趣,這是現代經濟大起大落的重要案例。"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查理斯•麥基(Charles Mackay)著,1841 年出版(中譯本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這本有關 1634
年荷蘭鬱金香狂熱和 1720 年"南海泡沫"事件(南海公司成立於 1711
年,主要從事奴隸貿易。該公司的股票曾經在市場上炙手可熱,吸引了大批投資者。1720 年 1 月,該股票從 128.5 英鎊飆升至 1,000
英鎊,引起了空前的投機熱潮。但同年 9 月,股市狂跌,該股票跌至 124
英鎊,使許多投機者破產—譯注)等非理性狂熱現象的編年史引人入勝,它深刻描繪了人類陷入投機狂熱的沖動。
《有趣的錢財》(Funny Money),馬克•辛格(Mark Singer)著,1985
年出版。純粹從消遣的角度說,任何其它書的好看程度都比不上辛格講述的俄克拉荷馬州 Penn Square Bank
倒閉的故事。該書是第一批深入揭露醜聞的書籍之一。
《沸騰歲月: 華爾街 60 年代牛市興衰記》(The Go-Go Years: The Drama and Crashing Finale
of Wall Street's Bullish '60s),約翰•布魯克斯 (John Brooks)著,1973
年出版。布魯克斯是《紐約客》(New Yorker)雜志的已故撰稿人。他深入分析了上世紀 60
年代的共同基金熱,其自信的商業寫作手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企業
《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布賴恩•伯勒(Bryan
Burrough)和約翰•黑利亞爾(John Helyar)著,1990
年出版(中譯本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講述一起被奉為典故的交易—對 RJR Nabisco 公司的 250
億美元杠桿收購—的故事(作者之一是《財富》的高級撰稿人)。好的商業新聞所必備的一切在書中應有盡有—詭計、香煙、從別人那裡搶來的老婆,還有足以令華爾街覆滅的貪得無厭。要想了解人性中可悲的貪婪,最好看的莫過於這本書了。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和傑瑞 I 波拉斯(Jerry I. Porras)著,1994
年出版(中譯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該書以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開頭:
偉大的公司何以偉大?然後,對此做了深入研究。這是一個宏偉、艱巨而又大膽的目標。哦,對了,這些詞就是這本書當時首先使用的。
《鏈鋸》(Chainsaw: The Notorious Career of Al Dunlap in the Era of
Profit-at-any-price),約翰•拜恩(John Byrne)著,1999
年出版。當鄧拉普把他對大規模裁員的熱情從斯科特紙業公司(Scott Paper)帶到 Sunbeam
時,後者被搞得支離破碎,股價直線下跌。拜恩向讀者詳細描述了這次潰敗的過程,敘述中不乏對鄧拉普的針砭,因為作者本人很討厭他的主人公。
《誰說大象不會跳舞?》(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郭士納(Louis V.
Gerstner)著,2002 年出版(中譯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郭士納講述了他 1993 年擔任 IBM
首席執行官以後,是怎樣扭轉公司局面的。 對那些認為"企業文化"只是咨詢師口中令人費解的概念的人來說,這本書包含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之談。
決策
《安那普爾那: 女人的地方》(Annapurna: A Woman's Place),阿琳•布魯姆(Arlene Blum)著,1980
年出版。該書講述了一支全女性登山隊企圖登上 8,000 米高的安那普爾那山的激動人心故事,故事中勝利和失敗交織。作者是此次登山行動的指揮。
《出類拔萃之輩》(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戴維•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著,1972
年出版(中譯本由新華出版社出版)。作者精彩地說明,為什麼使用原始的燭光—在本書中,就是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越南戰爭時期美國國防部長—譯注)手下的年輕干將試圖把在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越南戰場上—並非在一切時候都管用。
《大洋深處: 埃塞克斯捕鯨船的悲劇》(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納撒尼爾•菲爾布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著,2000
年出版。在"石油業"還使用魚叉的年代,南塔基特(Nantucket,美國波士頓南部的一個島—譯注)的一艘捕鯨船在太平洋沉沒,事故的原因是該船被一頭足有梅爾維爾(Melville)在他的《大白鯨》(Moby
Dick)中描寫的那麼大的鯨魚所碰撞。事故造成的痛苦後果,引起了對決策失敗的研究。
《殺手天使》(The Killer Angels),邁克爾•沙拉(Michael Shaara)著,1974
年出版(曾被改編為電影《葛底斯堡》,該電影被譽為最真實、最雄偉地反映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
譯注)。這部獲得普利策獎的歷史小說,讓你像葛底斯堡戰役的參戰官兵那樣親歷戰場。這些人中有試圖垂死一拼的羅伯特•李(Robert E.
Lee)將軍。
《十三天: 古巴導彈危機回憶錄》(Thirteen Days: A Memoir of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著,1969
年出版(中譯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羅伯特•弗蘭克林•肯尼迪以第一人稱敘述的這部令人著迷的書,讀起來就像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美國著名偵探和懸念小說家—譯注)的小說。該書講述了有關授權和做出正確判斷的重要經驗。
經濟學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著,1942
年出版(中譯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不要看標題,直接跳到第七章"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再看看四周,你會發現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一切待售: 市場的好處和限度》(Everything for Sale: The Virtues and Limits of
Markets),羅伯特•庫特納(Robert Kuttner)著,1996
年出版。自由市場可以調動人們的創業熱情,但也造成了亞洲金融危機。庫特納讓人們思考為何看不見的手是有用的,但有時卻不管用。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第十二章,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著,1936
年出版(中譯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盡管凱恩斯作為文匠享有盛名,但其作品大多比較晦澀和過時。令人稱奇的例外是本書的第十二章,該章講述了金融市場讓我們著迷和困惑的原因,其意義超越了時間,文筆生動詼諧。
《流行的國際主義》(Pop Internationalism),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著,1996
年出版(中譯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位經濟學家在一系列頗富爭議和很有意思的文章中稱,有關國際貿易的大多數看法都是一派胡言。克魯格曼針對政治家、記者甚至經濟學家同行的懶惰想法,甚至在提出批評的同時都沒有忘記給他們上一課。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1776
年出版(中譯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館出版)。斯密常常被嘲笑為提倡自由放任的狂熱分子,其實他不是。《國富論》雄辯地主張自由、開明政府和個人的內在價值。在捍衛資本主義的道德性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道德
《賊巢》(Den of Thieves),詹姆斯•斯圖亞特(James Stewart)著,1991
年出版(中譯本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在這部有關道德的書中,善(一群執著的政府律師和偵探)戰勝了惡〔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伊萬•布斯基(Ivan Boesky)、馬丁•西格爾(Martin Siegel)、丹尼斯•利文(Dennis
Levine)〕。但是,在 這之前,惡卻得到了不少實惠。
《告密者》(The Informant),庫爾特•埃痕瓦爾特(Kurt Eichenwald)著,2000
年出版(中譯本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埃痕瓦爾特的這本書,以平靜的語言、驚險的情節和身臨其境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有些變態的告密者,單就懸念而言,完全可與勒卡雷(le
Carr�M英國著名間諜小說家—譯注)的任何一本書相媲美。
《沉靜領導》(Leading Quietly: An Unorthodox Guide to Doing the Right
Thing),約瑟夫•L•巴達拉科(Joseph L. Badaracco)著,2002
年出版(中譯本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終於,我們有了一本可供生活在真實世界裡的人閱讀的道德書籍。建議那些希望保住自己的飯碗,同時又想"正確做事"的人一讀。
《房間里最精明的人》(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貝薩尼•麥克林(Bethany
McLean)和彼得•艾爾金德(Peter Elkind)著,2003
年出版。這本講述安然公司(Enron)崩潰的書引人入勝(由《財富》兩位高級撰稿人合著)。它毫不留情地把該公司破產的責任歸咎於有責任的各方,不僅解釋了安然如何迷失方向,而且也解釋了整個華爾街是如何迷失方向的。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The Way We Live Now),安東尼•脫勒洛普(Anthony Trollope)著,1875
年出版。這是特羅洛普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的經典嘲諷。作者認為,倫敦的投機家和信託基金人士"搞不清商業與欺詐之間的區別"。這種看法使觀察當今企業惡棍的人士感到出奇的熟悉。
全球化
《北京吉普: 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短暫而不幸的婚姻》(Beijing Jeep: The Short, Unhappy Romance of
American Business in China),吉姆•曼(Jim Mann)著,1989 年出版。本書講述了 AMC 公司 1979
年在北京合資生產吉普車,但最終以痛苦結局收場的故事,可謂一部關於在毛澤東之後時代的中國經商的經典著作。任何想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闖盪的公司,都應當讀一讀。
《自由: 發展的目的和手段》(Development as Freedom),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著,1999
年出版。世界各地的獨裁者都聲稱,威權對於經濟發展是必需的,自由可以以後再給。1998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森說,他們徹頭徹尾錯了。自由是發展的基石。他指出,民主國家不會發生飢饉。
《資本的神秘性: 為何資本主義在西方勝利,在其它地方卻失敗》(The Mystery of Capital: 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Everywhere Else),赫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著,2000 年出版。秘魯經濟學家德索托向那些不太喜歡財產權觀念的自由派人士解釋了產權為何重要。
《非零時代: 人類命運的邏輯》(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羅伯特 萊特(Robert
Wright)著,2000 年出版(中譯本由台北張老師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將歷史、神學、經濟學、博弈論和進化論生物學奇妙地融於一體,認為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增強是件好事,同時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石油•金錢•權力》(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著,1991
年出版(中譯本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商品,是現代文明的動力。耶金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讓讀者對世界,特別是中東為何是今天這種狀況有了深刻了解,而在講述這一切的時候,始終像在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
《工人: 工業時代考古學》(Workers: An Archaeology of the Instrial
Age),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Sebastio Salgado)著,1993
年出版。舉著大錘的孟加拉船舶回收公司(指購進二手船,然後將船隻分拆的公司—譯注)的工人,西西里島漁民焦灼的目光,渾身沾滿石油的科威特技術人員,這些令人震驚的畫面都出自一個原先是經濟學家的攝影師之手,它們把我們帶入了世界經濟發動機機艙的深處。
投資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 Lessons for Corporate
America),勞倫斯•卡寧漢(Lawrence Cunningham)編,1997
年出版(中譯本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巴菲特從未寫過書,但他在每年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信中談到了他對投資、管理和公司過火行為的很多看法。卡寧漢對巴菲特寫於
1979 年至 1996 年的信進行了篩選,匯編成這本巴菲特精品文集。
《隨機漫步的傻瓜-機遇在市場及人生中的隱蔽角色》(Fooled by Randomness: The Hidden Role of
Change in the Markets and in Life),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著,2001 年出版。身為對沖基金經理的塔勒布對華爾街人士和自稱了解市場的學者同樣嗤之以鼻。他們預測的模式根本就不存在。塔勒布認為,幾乎一切都是機遇使然。
《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著,1949 年出版(中譯本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沃倫
巴菲特將這本經典著作稱作價值型投資策略指南。該書最近由《Money》雜志高級編輯傑森•茨威格(Jason
Zweig)修訂,是"歷史上最好的投資書籍"。有了它,你或許什麼都不需要了。
《錢與球: 在不公平比賽中獲勝的藝術》(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著,2003 年出版。本書描寫的奧克蘭 A 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不只是一個點子多多的精明棒球隊老闆。他還是逆向投資的表率,知道如何採取與眾不同的做法取得成果,這當然也是精明投資者賺錢的方法。
領導力
《永不退縮: 溫斯頓 丘吉爾講演精選》(Never Give in: The Best of Winston Churchill's
Speeches),丘吉爾之孫 Winston S. Churchill 編,2003
年出版。"永不退卻。事無大小,都不能退縮。決不要屈服於武力,屈服於敵人的貌似強大。"
《論領導力》(On Leadership),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著,1990
年出版。加德納認為,領導力是一種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的技巧,獨立於地位和權力之外。他還仔細分析了領導力的多項內容,而沒有使用花哨的語言和生硬的比喻。
《馬丁•路德•金時代的美國(1954-1963)》(Parting the Waters: America in the King
Years 1954-63),泰勒•布蘭奇(Taylor Branch)著,1988
年出版。這本令人著迷的書講述了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其他人開展民權運動的故事,展現了運動過程中的創造性和破壞性領導能力。金和他的同志們沒有任何的常規權力手段,但還是找到了運用權力的各種辦法。
《個人歷史》(Personal History),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著,1997
年出版(中譯本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已故的格雷厄姆小的時候很害羞,總是感覺不安全,在他迷人的丈夫開槍自殺之前,她一直都是這樣。後來,她有了接管華盛頓郵報公司(Washington
Post Co.)的勇氣。在她主政期間,這家公司無論在財務業績方面,還是在新聞報道方面均達到了新的高點。她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捍衛,讓她成了英雄人物;
她的晚宴聚會則讓她成了傳奇人物。
《工商巨子》(Titan: The Life of John D. Rockfeller Sr.),榮•切爾諾(Ron
Chernow)著,1998 年出版(中譯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如果這 75
本書不幸被燒,而你只能搶救一本的話,可能就是這本書。這部人物傳記和他的主人公一樣有影響力。
談判和管理
《漫長的訴訟》(A Civil Action),喬納森•哈爾(Jonathan Harr)著,1995
年出版(中譯本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哈爾講述了一名律師與排放致癌毒物的企業作斗爭的故事,這些毒物被排放在小鎮的一個水塘里。故事讀起來就像一部驚險小說,展現了一個執著的人與兩家巨型公司較量的過程。
《有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著,1966
年出版(中譯本由求是出版社出版)。在你管理別人之前,你必須學會管理自己。在這本薄薄的書里,德魯克將告訴你如何去做。
《你還記得我嗎?》(Remember Every Name Every Time),本傑明•萊維(Benjamin Levy)著,2002
年出版。這本書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讀了它,你就永遠不會再出現盯著員工或客戶、一臉茫然的情況。
《久分必合: 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並內幕》(Taken for a Ride: How Daimler-Benz Drove off
with Chrysler),比爾•弗拉西克(Bill Vlasic)和布雷德利 斯特爾茨(Bradley A. Stertz)著,2000
年出版(中譯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本書講述了合並的過程,以及戴姆勒的於爾根•施倫普(J•gen
Schrempp)為何總是比克萊斯勒的鮑勃•伊頓(Bob Eaton)出手更快。
《好女不過問: 談判和性別鴻溝》(Women Don't Ask: Negotiation and the Gender
Divide),林達•巴布考克(Linda Babcock)和薩拉•拉謝佛(Sara Laschever)著,2003
年出版(中譯本由台灣晨星出版公司出版)。第一本適當地解釋了男性和女性談判方式的差異,以及女性為何如此經常地忽視要求她們在工作中應得的東西(首先就是平等薪酬)的書籍。美國的每位男性經理人都應當讀一讀。
辦公室政治
《來自紐約現場: 周六晚間直播節目野史》(Live from New York: An Uncensored History of
Saturday Night Live),湯姆•希爾斯(Tom Shales)和詹姆斯•安德魯•米勒(James Andrew
Miller)著,2003 年出版。周六晚間直播節目幕後充斥著性、毒品問題和尖叫比賽,但該節目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它竟然得以播出,而且還播了
30 季。把這本口頭歷史書當作管理那些極具創意和患有邊際性人格綜合症的人的手冊好了。
《忠誠的代價》(The Price of Loyalty: George W. Bush, the White House, and the
Ecation of Paul O'Neill),羅恩•蘇斯金德(Ron Suskind)著,2004
年出版(中譯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布希("一屋子聾子當中的瞎子")表現得並不怎麼樣。不過,無論你的政治觀點如何,你都會被這本書對布希、卡爾•羅夫(Karl
Rove,布希的政治顧問—譯注)和副總統切尼如何工作的精彩描寫所吸引。
《君主論》(The Prince),尼科洛•馬基雅弗利(Niccol Machiavelli)著,1513
年出版(中譯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馬基雅弗利並非天生就精於權術。今天,我們可能會稱他為"實用派"。但是,他在丟掉了佛羅倫薩的官職之後寫的這本書坦率得令人震驚。他說,權力和理想主義從來就不可能同時存在。
《煩惱無窮》(Something Happened),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著,1974 年出版。這本小說是海勒《第
22 條軍規》的後續作品,描寫了一個人試圖實現美國夢的故事。小說中的辦公室頗類似於卡夫卡小說中的辦公室,要想在工作中獲得提拔,�心至關重要。
權力
《小沃森自傳》(Father Son & Co: My Life at IBM and Beyond),小托馬斯 沃森(Thomas
Watson Jr.)和彼得•皮特(Peter Petre)著,1990
年出版(中譯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小沃森的視角(合著作者是《財富》高級自由編輯)描寫了老沃森如何創辦和經營
IBM,以及小沃森本人是如何接手公司的。該書語言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時而機智詼諧,時而牢騷滿腹,時而憤憤不平,時而心平氣和,講述了兩代人之間的權力交接的過程。
《權力的48條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羅伯特•凱斯特(Robert Keister)著,1998
年出版。該捏核心思想—寧願騙人也不要被人騙—實在過於犬儒主義。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沉默得越久,其他人就越先開口")非常有用。
《大曝光: 好萊塢與華爾街之間的斗爭》(Indecent Exposure: A True Story of Hollywood and
Wall Street),戴維•麥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著,1982
出版。麥克林蒂克把聯邦政府起訴哥倫比亞電影和戴維•伯格爾曼(David
Begelman)事件寫成了一部關於權力的戲劇。這場權力斗爭在東海岸大亨赫伯•艾倫(Herb
Allen)和西海岸的製片老闆之間進行。本書可以讓你了解他們在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之時,公司董事會里發生的種種細節。
《影響力: 你為什麼會說"是"?》(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羅伯特•恰爾蒂尼(Robert Cialdini)著,1993
年出版(中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怎樣才能說服別人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恰爾蒂尼對各種現象進行了挖掘,其中包括火雞媽媽、搭車情景、克里希納派(Hare
Krishna,印度教里膜拜毗濕奴神的教派—譯注)以及"因為"這個詞不可思議的功效。他列出了說服他人 過程中需要遵守的 6 條原則。
《權力掮客: 羅伯特•摩西斯和紐約的衰敗》(The Power Broker: Robert Moses and the Fall of
New York),羅伯特•卡洛(Robert Caro)著,1974
年出版。傳奇式的城市建設者摩西斯(已故美國官員,紐約市眾多公共設施和建築的規劃者,其中包括林肯中心和聯合國總部大樓—譯注)不顧市長、州長甚至總統的反對,建造了一部運轉了數十年的政治機器。卡洛的經典傳記是迄今對美國權力問題所做的最深入研究。
項目管理
《美國鋼鐵: 鋼鐵工人和傳統製造業地區的復興》(American Steel: Hot Metal Men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Rust Belt),理查德•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著,1991
年出版。如果紐克鋼鐵公司(Nucor)員工將溶態金屬變成一塊完整的帶鋼,他們將引發鋼鐵業的一場革命。如果出了問題,他們的新工廠將完蛋。寫作了《伊波拉浩劫》(The
Hot Zone)一書的作者,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價值連城的分子: 制葯艱辛錄》(The Billion-Dollar Molecule: One Company's Quest for
the Perfect Drug),巴里•沃斯(Barry Werth)著,1994
年出版。沒有哪位作者像沃斯那樣,深入生物科技公司了解一家公司的內部。沃斯講述了 Vertex
公司葯物開發中的種種艱辛、新創公司所經歷的各種曲折,以及偉大科學與好生意之間的沖突。
《卡迪拉克沙漠》(Cadillac Desert: The American West and Its Disappearing
Water),馬克•萊斯納(Marc Reisner)著,1990
年出版。美國西部不是靠著手捧黃金的槍手和妓女贏得的,而是靠著那些給了它水的人贏來的。關於政治、商業、野心以及七宗罪是如何合力改變美國面貌的問題的討論,這本書是迄今最好的一部。
《原子彈誕生記》(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