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有一个开粮仓的,成为继胡雪岩之后的一品红顶商人,他的粮仓积累了三年才开张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阴,出生于中国常州,死后归葬江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着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
‘贰’ 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是谁获得的,后来如何了
1900年1月,天津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向第一届毕业生颁发了一批大学文凭。其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亲自将“钦字第一号考凭”颁发给法科第一名学生王宠惠。
“钦字第一号考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它的正上方写着“考凭”两个字,右边书有“钦字第壹号”字样。文凭正文开头书有“钦差大臣办理北洋通商事务直隶总督部堂裕(禄)为……”等字样。文凭里介绍了北洋大学堂的简介,王宠惠的介绍和鉴定,以及王宠惠所学课程。甚至还提到了王宠惠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姓名。
民国成立后,王宠惠做过外交总长、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成为一名风云人物。
1912年,当中华民国成立后,消息传到海外,令无数华侨为之振奋。2月19日,荷属爪哇岛泗水市华侨,走上街头,升起五色旗,鸣放爆竹,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可是,荷兰殖民当局派军警武力干涉,开枪打死了3名华侨,击伤10余人,逮捕100余人。这就是着名的“泗水惨案”。
王宠惠时任外交总长。他多次致电民国政府,要求与荷兰进行交涉,不能像清朝那样,漠视华侨性命,任由列强欺负宰割,“民国初立,岂尚忍辱满清政府放弃责任,漠视侨民”。最终,在王宠惠等人的奔走下,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迫使荷兰释放了所有逮捕华侨,承诺惩治兇手,赔偿和抚恤伤亡的华侨。荷兰政府还表态,以后将对华侨和荷兰人同等对待,绝不歧视。
‘叁’ 建党90周年90件大事是哪些
1.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
关键词: “红色第一店”
事件回溯:
1923年2月7日,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成立。1925年9月21日,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勾结军阀,武装包围工人俱乐部,至此,工人消费合作社被迫“关门”。
合作社最早实施营业员聘用制。为筹措所需资金,合作社发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经济实体最早的股票,第一张红色股票诞生。消费合作社印发的股票、铜元票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和对股份制最初的尝试。
历史影响: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是全国第一个和当时仅有的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事业组织。
…………
剩下的见参考资料
‘肆’ 他是清末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员,创造了十一个“中国第一”,他是谁
洋务派中有一位官员,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十一个“中国第一”,为近代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位官员叫盛宣怀。
公元1872年(同治十一年),中国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中国第一家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公元1886年(光绪十二年),中国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山东小火轮公司”;
公元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国第一家纺织企业“华盛纺织总厂”;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洋大学”;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南洋公学”;
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中国第一家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满意请采纳,谢谢
‘伍’ 历史书上那个汉冶萍公司是什么
[编辑本段]汉冶萍公司史话
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因督办芦汉铁路(京汉铁路),调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近20年,在湖北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经历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铁政局,委派蔡锡勇为总办,厂址选定汉阳龟山山麓,1890年11月动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9月建成,光绪二十年(1894年)6月投产。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招商承办”,委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走上“官督商办”道路,由李维格任总稽查。
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铁矿蕴藏丰富并露出地面,于是张之洞购机开采,光绪十七年(1891年)4月开始采矿,光绪十九年(1893年)铁矿大规模开采,建成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为汉阳铁厂提供原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张之洞与盛宣怀合奏在江西萍乡安源采煤炼焦,委张赞宸为萍乡煤矿总局总办。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盛宣怀接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后多次向日商借款,因无力偿还,日商的借款后来都变成了投资,宣统三年(1911年)起汉冶萍公司为日商控制,抗日战争胜利才由国民政府接收
[编辑本段]汉冶萍公司介绍
(3)对汉冶萍经营失败原因的探寻
作为公司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李维格对此问题见解独到,他强调国家主权与行业标准对汉冶萍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艰难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汉冶萍早期的经营失误并不可怕,资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为惧,真正阻碍汉冶萍发展的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行业生产标准,“汉厂十数年来,坐此两大原因,日在艰难困苦之中”。[38]
(3)中日合办汉冶萍问题
辛亥革命后曾有中日合办汉冶萍之议,后因举国反对而作罢,但有关该事件的内幕,学术界讨论十分热烈。学界对日本政府借合办以控制汉冶萍的意图、日本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主导性作用以及盛宣怀在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的看法没有太大的分歧。对如何理解“合办”事件中临时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评介“合办”过程中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学术界的看法前后有所变化。
]此观点虽然新颖,但多属推论,缺乏史料支持,难免被讥为尊者讳。
(4)汉冶萍失败的原因
汉冶萍公司炉倒火熄的结局,引起几代学者的思索与探究。1949年以后,学界在认同前人的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的重点放在探讨汉冶萍失败的根本原因上,并基本认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列强的压制和掠夺,国家的积弱与动荡是汉冶萍失败的根本原因,[60]但侧重点及论证的角度有所不同。
有的学者强调日本以债务为手段的侵夺是公司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日本政府利用表面上是‘商业关系’的贷款,逐步取得萍乡煤矿、大冶铁矿的‘采掘权’,进而使‘企业管理权归于本邦之手’”;[61]“日本金融势力多次利用汉冶萍公司运营资本拮据的困难,想方设法,渗透侵略力量,严重损害了公司独立自主的地位,最后被迫降为日本势力的附庸而无法自拔。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而已露发展前景的煤铁联合企业……反而以日益衰落败坏作为自己的历史结局。”[ 还有学者从中日经济交往及汉冶萍公司产品销售两方面强调国家主权与公司经营失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