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股市 > 香港局势股票

香港局势股票

发布时间:2022-11-01 01:47:31

❶ 拜登大胜对中国股市影响

拜登大胜后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直接受益的是A股和港股,尤其是港股。全球股市快速反弹的大背景下,港股的表现差强人意。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香港的局势有望逐步稳定下来。处于全球估值洼地的港股市场可能会迎来新的机会。
一、美国已经不再掩饰,中国也不需躲藏
对美国衰落的恐惧和对中国崛起的厌恶不再隐藏。显然,美国已经为中国的遏制和制裁做好了准备。此前,拜登表示,不会在上任后取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制裁。显然,拜登仍然希望通过制裁让美国掌握主动权,但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美国需要首先明确这一点。
日本经济腾飞后,自身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让美国感到恐慌,而后美国几乎忍痛让日本签下《广场协议》。结果,日本经济最终在金融泡沫的侵蚀下停滞不前。当然,中国不会接受来自美国,的任何条件,因为中国从来都不是美国手中的“玩具”。
二、大选对股市的影响
从美国,的历史来看,选举年的股市表现不同于普通年份。美国银行的分析师研究了自1930年以来过去90年的市场数据。患者人发现股市和债市的变化都有迹可循,都在大选年放缓,表现疲软。股市正常年份平均上涨8.5%,也就是说带来了8.5%的收益;在选举年,收入不到6%。可以看出,虽然选举年股市表现温和,但依然呈现正回报,过去7个选举年都是如此。最高的回报是在1996年大选之前,当时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分别上涨了10.76%和11.09%。
总的来说,拜登上台后,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修复了前任对盟友造成的伤害。在拜登任期的早期,中国问题可能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预计美关系将分阶段缓和,极端风险的概率将降低。

❷ 避险股票板块有哪些

具备避险功能的板块分为两种,政策避险类、传统避险类。
一、 政策避险类需要根据实际政治经济形势来确定,以当下为例,资本市场普遍担忧G20会议上中美谈判无果,且美方对中方会再次发难。为了对冲这种预期,可以选择相关的受益板块。比如,农业板块。
二、 传统避险类。在A股市场上,有些板块经常作为市场表现不好的传统避险板块。这既可以成为投资者在大盘表现不好时的选择,同样的,当这些板块表现较好时,往往也意味着市场未来不看好,需要注意风险。
1、军工:军工板块的避险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性,其业务往往相对不透明,同时我国军费仍然在快速增长期,业绩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往往容易成为大盘下跌时的避险板块。二是往往区域局势紧张的环境下,比如有明显的战争或者争端是军工板块就会上涨,次时其他板块则会下跌,所以说他有避险功能。
2、黄金:投资市场流行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黄金板块极易受地缘政治影响,同时在全球经济下行阶段,资产价格普遍下行,金融市场秩序不稳定,黄金容易成为资金的避险和保值的选择。
3、医药消费板块:食品饮料、酒类、医药,不管经济如何放缓,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终究是一种刚性需求。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板块个股的业绩会相当稳定一些。所谓涨时重势,跌时重质,业绩相对稳定的医药消费在大盘看空时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4、公用事业板块:电力、水务、燃气、高速公路等公用事业的逻辑同上,由于这些板块业绩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往往估值较低,同时业绩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下跌空间也不大。
1、自从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英镑兑美元汇价失守1.3,创近30年低位。投资市场的避险情绪明显上升,更出现美汇指数及黄金同步上升的现象,前者曾升至96之上,后者升破每盎司1350美元。
2、参考过往5年的数据,美汇指数及黄金的相关系数为-0.2549,历史贝他系数为-0.839,说明美汇及黄金大部份时间呈相反方向发展,也反映了现时的情况并不寻常。
3、除了黄金之外,避险资金也泊往优质国债之上,德国、瑞士及日本的10年期国债,都已经出现负孳息率,反映投资者为了追求保障,不惜面对亏损作为代价。
4、再者,近日有英国房地产基金禁止客户赎回,情况有点像金融海啸之前,有对冲基金禁止客户赎回,不但削弱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5、对香港投资者而言,要投资黄金相关的资产,最简单是投资黄金ETF,以追踪伦敦黄金定盘价。由于市场上尚未有黄金额外回报的相关ETF,意味着这类ETF都不设_杆,所以只能直接追踪金价表现。
6、对于愿意面对较大风险,希望能以_杆去投资黄金,金矿股或会成为另类之选。

❸ “二二七”大跌市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股市重要的交易日

2007年2月27日,在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中国股市因市场传闻引发的巨幅下跌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沪深两市几乎全线跌停之后,香港股市迅速做出反应:恒生指数单日最大跌幅超过465点,收盘跌360点,跌幅达1.76%。紧接着,欧洲股市出现全线下跌,跌幅达1.30——2.64%。当晚,在美国股市开盘后,即开始了触目惊心的暴跌过程,道.琼斯指数最低跌了546点,收盘跌416.20点,跌幅为3.2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96.65点,跌幅达3.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0.33点,跌幅达3.9%。

美国三大股指的下跌幅度均为“9.11”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导致了亚太股市的连锁反应,2月28日,日本、韩国股市低开幅度均达到4%,澳大利亚股市低开幅度达3%,香港股市更低开720.92点,最低跌765.99点,跌幅为3.8%,国企指数最低跌608.16点,跌幅达6.344%。全世界股市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值随着股指的暴跌而灰飞烟灭。

全世界股市的循环暴跌,皆因中国股市惹的祸。这次全世界的股市暴跌,没能也不会进一步演化为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世界经济特别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2.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对中国股市的继续向好形成强大支持,导致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的重大经济因素在目前都并不存在;3.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应急反应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传闻的及时澄清对稳定市场和稳定人心起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关键作用。

中国股市的变化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巨大的波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整体联系也密切增强,各个国家特立独行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式已不可行也不可能。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也在日益增强,“中国因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无法回避也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三,中国股市已经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边缘化状态,并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衡量和观察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是我们在评价中国股市现状和发展趋势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变量。

两天来的市场变化,使得中国股市乃至全世界股市的投资者都经历了由天堂到地狱的大起大落,全球股市循环暴跌的教训极为惨痛也极为深刻。

教训之一是,政府对股价指数的过度关注会诱使市场行为发生走偏甚至严重走偏。

中国股市在发展中与国际股市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政府既是股市发展的促进者,又同时是股市运行的监管者。这种双重角色集于一身的特点,就使得中国股市在成长之初就打上了“政策市”的深深烙印。“政策市”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使中国股市的每一次涨跌都和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狂涨有井喷之观,暴跌如瀑布飞泻。在2001年以来长达四年半之久的大熊市中,政府为了救市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在股权分置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的叠加效应催生下市场出现了转折以后,政府对股市的规范化发展措施并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市场的管理理念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在市场的牛市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理念与监管观念就又开始了不断的甚至是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通过种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反映出来,就会在市场上引起不断的甚至是巨大的波动。全世界的政府都把股市的上涨视为成就,只有中国的一些人把股市的上涨当成包袱;全世界的股民都只是关注投资风险,只有中国的股民还必须关注甚至是特别关注政策风险;全世界的股市实行的都是“买者自负”原则,只有中国的股市无法贯彻这一市场原则。政府政策的不透明甚至是通过政策来调节股价指数的起落,政府的正常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市场就会不断地揣模政府的心态和政策,市场上的“小道消息”就会成为“大道消息”而大行其道,这就特别容易引发市场上“杯弓蛇影”的恐慌心态,导致一只蝴蝶在飞行时所形成的震颤就可能被逐步放大到足以引发海啸的这种现代金融学中所描述的“蝴蝶效应”。2007年2月27日至28日所出现的全球股市的循环暴跌就是一种典型的“蝴蝶效应”,这种“蝴蝶效应”的出现所带来的教训惨痛而又深刻,它提醒我们的政府与管理者必须尽快建立规范的、透明的、迅速而有效的政策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机制,从而把政府监管的重心从关注市场指数转移到关注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来,特别要防止股市政策决策和实施的随意化、简单化和行政化,更不能去做那种政府不可为、不能为也不必为的事情。股市政策的出台必须经过瞻前顾后的缜密论证,避免在中国股市中屡屡发生的那种由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决定股市大多数人命运的现象发生。

教训之二是,没有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市场是最危险的市场。

2007年2月27日至28日的全球股市循环暴跌,很可能是中国及世界未来金融危机的一次预演,它将作为21世纪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它所留给这个世界的经验和教训,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对待这个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国政府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必须认真研究和总结这次重大事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其教训。从这一轮的市场暴跌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股市发展的基础还相当脆弱,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还相当迟缓,中国经济的制度转型还相当遥远。危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并蔓延,中国股市必须防患于未然。没有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市场才是最危险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和有效的保护。对于中国股市来说,不但要尽快建立市场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而且还必须尽快健全风险管理工具,没有避险工具和套期保值功能,市场就只能是追涨杀跌,而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和健全的价值发现功能和价值投资体系。

教训之三是,开放式基金既可能是牛市形成的助动力量,也可能是市场崩盘的助推力量。

在中国股市的牛市运行到一定高度之后,市场震荡所引发的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效应”会给市场的运行带来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胁,在开放式基金的市值已经达到一万亿以上并且已经占到市价总值的三分之一以后,开放式基金的这种助涨助跌作用就更不能忽视。因此,中国股市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建设,必须把发展长期和稳定的市场投资者队伍提上日程。创新型的封闭式基金亟需大力发展,其公司治理结构也必须大大优化;开放式基金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必须调整,要把长期业绩作为评价开放式基金的客观标准,改变现行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排名制度和依据这种排名确定新基金发行的对象和额度的做法,引导开放式基金向长期化运行机制转变;社保基金与保险基金入市的规模要进一步提高,其路子要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比例从5%提高到10%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尽快地予以调整和实施。

稳定的市场发展需要有稳定的股市制度与稳定的股市政策,和谐的社会要求有和谐的经济与和谐的股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没有强大的股市就很难有强大的经济,没有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就很难有整个经济的持续进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走到这一步,已经到了强大的中国股市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与机制的时候了。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中国股市和中国资本市场,才能够登高望远并从善如流,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股市的“凤凰涅盘”。

全球股市循环暴跌的惨痛教训不能随风飘逝,市场无缘地流血、股民无故地流泪、财富无谓地流失的历史也不能重演!

❹ 终止减持对股票是好是坏

是有利。
减持是指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减持的股份已经全部卖出,会增加市场上的空方力量,是一种利空。而股票减持取消,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市场上的空方力量,刺激市场上的投资者买入,推动股价上涨,是一种利好。
【拓展资料】
股票减持有什么意义?
1.体现利用国有股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
利用证券市场上资本流动配置的规律,对经济进行调控,是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采取经济方式干预经济运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过对证券市场中一定规模国有股的吸纳或减持,可以明显地调节市场资本流向,适应地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稳定股市大盘指数和股票价格,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果断介入香港股市,投入大量资本吸纳股票,阻击国际游资的袭击,以稳定股市乃至整个经济局势,就是一个经典范例。
2.增强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性
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处于凝滞状态,是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改革的重点内容。迄今为止,围绕盘活国有资产而进行的众多改革行动收效甚微,就在于在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背景下,难以低成本地对庞大而复杂的资产存量定价,缺少使资产有序高效流动的机制,从而使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不是流失就是重新陷入凝滞。利用证券市场灵敏的定价机制和有效的资本流动机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和适用范围内满足国有资产流动性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国有股的减持和吸纳,对于推动国有资产依照市场供求关系流动、交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为公众流通股、法人股、国有股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证券市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时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公众流通股、法人股和国有股。目前后两种占有较大比重的股票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由此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怪异现象和运行弊端,影响着上市公司和社会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向着持续、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尽快使三种股票统一流通,又不至于影响股市的稳定成长,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最重大的问题。

❺ 1991.8.19.香港股市为什么大跌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社会主义苏联面临解体。
(2)因为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造成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苏联局势更加动荡,执政党统治摇摇欲坠,国家面临分裂。

第(1)问中的事件和直接原因,可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塔斯社”、“戈尔巴乔夫”等信息不难判断事件的名称和原因。第(2)问中的原因可联系事件发生的背景,即联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新思维”的内容去考虑、去分析

❻ 香港股票持续低估的原因是什么

❼ 在局势动荡的情况下,股市一般会有什么走向

十月股市开门红,创业板距离年内突破3000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北向资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净流入近136亿,创7月7日以来的净流入新高,之后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资金成交总额占两市成交总额的比例再度提高了,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25%很可能是北向资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

但是要特别提醒的是:新兴股市跨境资金的成交金额占比接近或超过25%的时候,即量变到质变,或将开启大动荡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资理论是道琼斯指数的创立者道先生的理论,在道先生1902年辞世后,由后人(哈密顿和雷亚)总结归纳而成为“道氏定理”:

1.市场趋势有三种,短期、中期、长期。短期趋势持续数天或数周;中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月;长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年。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差别,往往是参与的不同趋势的时间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长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头市场趋势向下,多头市场趋势向上。每一个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弹,也有暴涨暴跌。

3.空头市场三阶段,第一阶段股市恐慌,投资人不再追高;第二阶段经济衰退,企业盈利减少;第三阶段悲观失望,逐渐走向均衡,投资人对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头市场也有三阶段,平均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第一阶段信心逐渐恢复,第二阶段企业盈利提升,第三阶段投机风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点,但准确判断折返拐点非常困难。逾60%的拐点的回撤或回升幅度为前一波段走势的30-70%,每一次级折返都包含着股市的暴涨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场的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股票投资的趋势和波段,不同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导的“微观研究+长期价值”。两种研究思路都有价值,从道氏定理看当前股市,股市研究应该像地震预测学一样,把牛熊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等级,这就有了一个新的投资学概念:大动荡。人们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实都有一个量化的“锚定”:牛市是20%-25%年度涨跌区间;“大动荡”的标准则是:涨则翻番,跌则腰斩,叠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范例”

股市“大动荡”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前后数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湾地区股市等。

可以说,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全球股市进入了“动荡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湾地区股市首次突破1000点后,一路飙升,至1987年10月1日达到4673点后急转直下,两个月内腰斩;再从2230点爆炸性上涨,1988年9月达到8790点后暴跌逾40%;又从5119点起跳,1990年2月狂飙至12680点,之后上演了从巅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迹:1990年10月跌到2485点,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删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点到1990年10月的2485点是一个很平和的股市上涨,然而在这两个10月之间的4年间,台湾地区股市历经三次巅峰,堪称股票市场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今年美国股市“大动荡”都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上述标准,中国A股2005年跌破1000点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冲上6124点,之后暴跌到1664点,也是一次股市“大动荡”。和台湾地区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动荡”没有跨境资金流动的推波助澜。今年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次“大动荡”,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从29500点暴跌至18200点区间,之后半年内反弹到29000点之上,也不能“锚定”在年度涨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看懂大动荡,要深刻理解投资行为学的“助推”概念

在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投资行为学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乍得·塞勒创造了一些投资行为学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禀赋效应,二是助推效应。

助推效应何来?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站在峭壁边缘,自杀,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在那一瞬间的“无意识行为”。行为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引入投资决策,解释了投资人群体“非理性冲动”的助推效应。

股市大动荡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基本面是内在价值,环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个投资人群体的一致行动,相对于其他投资人群体而言就是外部“推动”,换句话说就是“助推”。从这个角度看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作为A股市场上新的投资人群体,北向资金的资金量逐渐增大,可能“助推”的资金量更大。

由此演绎,股票市场的开放性也是一种趋势,而在股市开放的过程中,外部增量资金的流动是重要“推手”。基于新兴股市的有限数据分析,外部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观测指标。在此提示:北向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场再次发生大动荡的导火线。

股市大动荡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驱动牛市的情绪性溢价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尤其是在牛转熊的拐点之时,突发性暴跌本身会触发断崖式暴跌。这就是台湾地区股市1986-1990年大动荡的启示,也可以解释中国A股2005-2008年暴涨暴跌之谜。





❽ 大时代里的香港股灾是哪一次股灾,原理是什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场为背景。
剧中这个场景正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也就是发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灾,这一股灾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灾之一。
1967年的暴动,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香港社会内部出现剧烈变化,但港英政府漠视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于豪门富贾,也是重要原因。在动荡之下,股市受到显着冲击,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在6月份还一度宣布停市两个星期。暴动结束之后,市场才逐步恢复。
不过,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门槛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为英资,华资受到一定排挤,即使参与买卖股票的职业,在当时的香港也被视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967年的暴动可以算是香港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这次时间的教训,开始关注华人民生,提升市民对香港的归属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后开始升温
当时因为股票交易活跃,股票的登记与过户手续还是通过人手办理,难以及时处理积存交易,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在1969年11月1日开始宣布股市只开放半天,让经纪下午处理交易。
远东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来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独家垄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香港股市已经不能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香港上市公司数目一直维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厂数目已经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远东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粤语交易,容纳女出市员等适应市场需求的举措,其交易量迅速超过香港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也先后成立,形成四所竞争的格局。这一段时间应当说是香港股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许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这个阶段上市的,例如新鸿基、长江事业等。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并发生香港开端口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之称的香港天线上市。
经历过股灾的人肯定过目不忘,因为那感觉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样疼。财迷哥认为,《大时代》中的两次股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灾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货,通过做空盈利。如果要让丁蟹服软,只能选择让股指飚起来。于是,丁蟹的对手方展博开始找香港三大阔佬借钱,通过融资将股指抬高,最终丁蟹不得不以高价买入,多年积蓄全部蒸发并负债数亿。最终,四个儿子跳楼,他自己侥幸存活。另一方面,这种人为太高股指的行为,也让泡沫产生。如果一直发展下去,股灾怕是不远了。
疯狂之后,总是走向灭亡。经过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后,外资率先大手出货,跟着抛售的人越来越多,恒生指数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3月底股市急泻一成多,7月恒指破500点,年底跌至400点,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指更低见150.11点,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纽约的股灾还要严重。大批股民损失惨重,举生积蓄化为乌有,跳楼新闻经常见报,整个香港市面萧条,进入一个不景气的年代,直到数年后才稍见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风暴的损失,相信令很多人毕生难忘,但若与1973年的股灾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儿科。
对于1973年的股市大震荡,从一开始创出1700多点的空前纪录,到跌至1974年150点的新低,很多人认为是因为中东以阿战争后,阿拉伯世界实行石油禁运,引致能源危机和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会从千多点高峰急速狂泻;但笔者却认为是投机过分,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要你灭亡,就先要你疯狂”,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的。
经过了1973年的股灾以后,香港经济虽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亦从此打稳了根基,使人们明白股票的风险,把香港带进80年代的辉煌日子。
1974年后,政府设立两个非全职的监察委员会(分别负责证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员(证券及商品交易监管专员),办事处隶属政府部门。
商品交易伴随国际贸易频繁产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产品包括棉花期货、糖期货、黄豆期货和黄金期货,比中国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属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为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为投资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
直到1986年,香港证券市场已经从1969年的26亿港元攀升至1231亿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终于进入了尾声。同年4月2日,香港证券市场结束了“四会时代”,合并后的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成为了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会员。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交易广场,采取电脑辅助交易系统方式进行证券买卖。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现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荡,港元大幅贬值,物价开始飞涨,民众大量抛售港币购进美元,抢购商品和物资,香港一片混乱,市民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敏感的香港媒体从中英双方对外发表的简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轮、第四轮谈判不顺利,于是香港社会谣言四起,有人说双方谈判破裂了。而在当时,中英谈判成了香港经济的晴雨表,谈的好香港股市就涨,谈的不好它就跌。于是,就在这个时候,香港股市出现了所谓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仅会影响到港元崩溃,而且还会影响到英镑的地位。为了保住英镑的地位,英国不得不把港币的汇价和美元挂钩,这才稳定了局势。

❾ 股市要跌到5000点啦

谁也别问所有的回答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谁也不知道它会朝着那个方向去的,要是谁要是知道它是不会轻易告诉你,不要管它,做好你的投资最重要了,风险是只会留给那些投机的人,不过也要做好你的资金安全,到任何时候有钱才是硬道理,管它到了3000点还是一万点,我都是赢家才行

❿ 香港政治局势会影响股票走势吗

从宏观上来说,香港政治问题会影响香港以外各界对香港的投资,导致热钱集中不到港市。对股票走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基本面消息有滞后性,再加上亚洲四小龙的格局,中央对港市的关注,负面影响会被抵消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从近期的恒生指数期货的大跌也能反映一些。

阅读全文

与香港局势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银行股票今天什么价 浏览:491
股票医疗板块代码 浏览:628
股票身份信息更改 浏览:250
欧迪办公股票走势图 浏览:219
中签扣款为何账户不显示股票 浏览:939
拉人投资股票方法 浏览:284
股票市盈利为什么越低越好 浏览:475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浏览:978
长信科技股票流出资金 浏览:197
三板股票重组股民怎么办 浏览:867
股票退市没有抛 浏览:808
投资收到股票股利财务处理 浏览:956
买中国股票敢买吗 浏览:688
股票行情软件使用教程 浏览:303
股票涨停了怎么操作 浏览:584
福建南平农商银行股票价格 浏览:929
石头科技股票纯属骗子 浏览:235
轴承科技股票行情 浏览:177
股票里买卖指标 浏览:201
中船防务股票最新信息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