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全球股市 > 中国平安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中国平安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2-11-21 03:43:29

㈠ 投资价值,运行规律分析

投资价值分析是机构的分析报告,是随意写的,数据来源靠脑子遐想,如果你不信你就很天真了

好比有个人预测彩票号码很准,他会把号码告诉大家吗?就是你花重金买他也不肯,花钱向机构买来的分析报告也是假的

赛迪顾问的造假丑闻其实只是国内咨询行业的一个缩影,更多的行业弊病长期存在,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咨询业已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刻!

在被剥掉“公正”的外衣后,国内知名咨询企业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HK08235,下称“赛迪顾问”)的日子开始变得难过起来。

2010年5月3日,国内南方某媒体掷出一枚重磅“炸弹”:由于涉嫌IPO咨询数据造假、看钱办事,赛迪顾问已被中国证监会正式立项调查。在这篇题为《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给钱就办事》的文章中,作者还引述投行人士的话称,“这么胡干迟早要出事,只是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证监会都怒了” 。当天,赛迪顾问迅速发布澄清公告,称该报道“文章与事实严重不符”,公司也“没有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本公司提出质疑以及正式立项调查相关的任何通知和信息”。该公司决定暂停股票交易一天。

针对上述事件,目前,证监会方面尚未公开表态,而赛迪顾问虽然强调该文章已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保留对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及追究赔偿的权利,但业界似乎并没有太多同情的声音。相反,上述事件已激起了人们对国内咨询行业现状的大讨论。诸多分析者认为,赛迪顾问的造假丑闻其实只是国内咨询行业的一个缩影,更多的行业弊病长期存在,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咨询业已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刻!

证监会发飙

杭州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方软件”)上市申请被否,是赛迪顾问麻烦上身的引子。

3月31日,正方软件IPO在创业板发审委的第15次会议上被否。这家以卖办公耗材、电子产品起家的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高校管理软件供应商之一,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仅次于东软。而创业板发审委之所以否定它的上市申请,是因为认定其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占有教学管理类软件市场25%份额” 的说法没有根据,过度夸大。不幸的是,正方软件标明了以上数据来源——赛迪顾问在线的《中国高校管理软件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且引用次数达十次以上。

创业板发审委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如果正方软件的市场份额真如文件所述,那么,它的销售额及利润都应该能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这家公司的财报存在不少让人难于理解的地方。他说,正方软件在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021.98万元、3281.77万元和5300.7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75.25万元、1440.08万元和2442.79万元,这两项数据的绝对值显然太小。此外,该公司报告期内的应收账款余额也高得不可思议:2007年应收账款为1048.95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的39.06%,2008年应收账款为1997.4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50.48%,2009年应收账款为2647.60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的41.14%。

“正方软件是想‘偷渡’上市,但未能成功,赛迪顾问也因此曝光于公众眼前。”他说。

同样是在3月31日,在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沟通会议上,证监会创业板部副主任李量毫不掩饰地提出,要及时发现申请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操纵、财务包装和虚假陈述行为,还要警惕这些公司所引用的付费数据资料。知情者称,李量当时特别提到了赛迪顾问,批评该机构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完全脱离了行业实际情况,没有保持咨询机构应该有的中立性、客观性,丧失了职业道德”!

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记者了解到,成立于2002年3月18日的赛迪顾问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CCID),并以“企业管理第一顾问、市场咨询第一品牌、政府决策第一支撑”为企业目标,从事中国IT产业与市场研究咨询业务,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ISO9001)标准认证的咨询企业。在如此光鲜的身份背景下,按照常理,单凭正方软件上市被否一案应该不至于让证监会对赛迪顾问如此恼火。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赛迪顾问的给多家企业提供的IPO咨询服务被发现水分太多,证监会才忍无可忍。”

据悉,宁波立立电子第一次上市申请因为资产的形成有瑕疵、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股权代持等,相关材料被直接驳回。拓维信息也曾受累于资金、国定资产造价和隐瞒负债等问题而两次闯关失败。除此,263网络通信、北京博辉创新光电、久其软件、启明信息等企业也都跌倒在上市的门外。尽管上述企业有的已经成功上市,但它们失败的IPO申请无一例外都与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有关,且这些公司在成功上市后立即断绝了与赛迪顾问的业务往来。这些不可思议的“巧合”,直接为它被证监会立项调查埋下了伏笔。

已成不良模范?

一位咨询业资深从业者指出,赛迪顾问在咨询方面有四个令人发指的潜规则:首先是给钱就能上排名榜,费用一般为10万元,客户自己提出名次后,再交给赛迪确定;其次是不与客户签署法律连带责任书,这意味着它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中立性、客观性,也不承担法律连带责任;第三,目前在IPO咨询领域仅有汉鼎和赛迪顾问是成规模的两家公司,但与前者相比,赛迪顾问的收费明显过低,汉鼎单个项目总计费用在50 -70万元之间,而它仅为20-30万元,还承诺在企业通过审核之前只收50%的费用;第四,赛迪顾问无法提供数据来源、推理过程和调研工作的底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赛迪顾问近年来所公开的行业研究报告设计面越来越广。其中,好多挂在网络上的都只是一个框架,没有实质内容。

而在3月2日赛迪顾问主办的“把脉内需主线、重塑IT价值”2010中国IT市场年会上,赛迪顾问总裁李峻透露,赛迪顾问已经为58家创业板公司中的16家企业提供了上市顾问服务,市占率居全国第一。他说,2010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明确的工作重点之一。为此,赛迪顾问将协助企业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制定明确的业务战略,股权改造,管理提升,股份改造,上市的可行性研究和完成募集资金论证后为企业和投资人牵线搭桥。

也就是在那次年会上,赛迪顾问又推出了22个全新的研究产品与服务,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正确解读振兴规划内涵,及时捕捉内需市场新方向,掌控4万亿投资机会以及帮助挖掘物联网、光伏、光电、智能电网等前沿价值”。

“早些时候,赛迪顾问在国内咨询领域是有些口碑的,但现在,一切都在慢慢变味。”上述资深从业者说,这家公司的业绩连年攀升。如2008年净利润比2006年增长472%,营业收入也比2006年增长86%,这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复制赛迪顾问的模式,几个人的公司就敢出一份所谓的行业分析报告。

据介绍,这些小公司的员工根本不懂如何去操作一套科学的样本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种造假方式:一是没有实际调查,通过咨询几个专家来获取数据;二是夸大调查范围,找熟人代填调查问卷或干脆承包给高校的研究生;三是直接花钱从其他机构购买数据,自己再加工。一般情况下,这些小型咨询公司倾向于从细分市场寻找客户,这样就避免与其他大型公司正面冲突,但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是一个细分市场,一项严谨的调查也需要几十万元的费用,对照目前一些咨询企业只开出5万元不到的要价,自然是谁出钱谁说了算,它们更大的责任只是盖上自己的鉴定印章。

一个行业的乱象

当下,以“作为香港上市公司,所发声明需要通过联交所审核”为由,赛迪顾问高层拒绝接受媒体的采访。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不论赛迪顾问造假是否严重,此事件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它,而是反映了国内咨询业的一个乱象。

由于咨询机构要靠卖调查报告创收,企业也需要一份“独立的第三方数据”来鼓励投资者投资,二者便找到了达成交易的契合点。易观国际总裁于扬坦承,数据造假已经成为咨询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易观国际就接到过许多家企业提出的美化数据的要求。他说,企业交了钱的调查报告难免会沦为包装的材料,而在我国,相关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机制约束和监管,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种观点认为,其实,证监会对投资咨询业务的这种乱象也是心知肚明的,它对企业上市资格的考察离不开第三方的数据的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一些细分行业,很难找到相关数据,就只能参照赛迪顾问等机构的资料。在商业利益面前,要求咨询机构以“职业道德”来保证数据的公正性,显然荒谬。

㈡ 有些股票明明每股收益很低,市盈率很高,却为何股价还一直往上涨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㈢ 谁能详细提供给我中国平安在行业中的地位啊

hxl5350

你是别的保险公司的吧?

平安是全球福布斯500强之一,也是全球上市公司500强之一,是中国非国有企业的第一。别的我就不说了!

㈣ 如何看待保险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信你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安邦集团的事件吧。

首先,保监会对安邦保险集团的接管表明在大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你违规,监管部门一样进行处罚;

其次,对于这次接管安邦,也是给其他的保险公司进行警示作用,而且震慑力度很大;接着,这次的接管不仅仅是保监会一家,而是“一行三会一局”共同成立工作组接管,意味着安邦在全球范围的产品业务的接管和整改,涉及面也囊括了目前金融的各个方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外汇;

最后,该事件也表明国家会严格执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于那些激进的,违规的业务下重手,下狠手处罚,使其不该再次跨越红线,稳定金融秩序,使国家经济良性发展。

因此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会是良好的,证明国家是会对保险业负责的。

保险行业在中国绝对是个朝阳行业、好行业,正在进入上升周期。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限量。

中国保险无论是密度还是深度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差距很大。国家已经在政策法规上大力支持了,将社保这一块保障让给了我们自己,国民风险意识也逐渐加强,重疾、意外、养老越来越引起关注,社保、商保相结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庞大的人口规模,老龄化趋势,国民较高的储蓄率,终身福利系统的瓦解,投资环境也大大改善,政策法规的支持,使保险发展势头很猛,竞争越来越激烈,适者生存吧。

—— 以下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处在不确定中的人们意识到保险在应对突发情况,增加生活中抗风险能力中的作用。险企人好战术已成过去,传统依靠代理人规模优势业务经营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各大险企纷纷减员。与此同时,拥有高度便捷性和灵活性的保险 科技 应用迅速发力用户投保参保等流程,疫情之下各家传统保险公司朝数字化加速转型。

通过数字化与互联网等 科技 的加持,传统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结构上的重塑,其中成本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复性工作的人力将会被 科技 替代,互联网的加入为保险公司拓宽了获客的渠道,降低了获客的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上的成本,目前头部险企的技术投入费用逐年增加,旨在加速数字化进程,重构成本结构,争取在费差上拔得头筹。

保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保(601319),新华保险(601336),中国太平(00966.HK)、中国人寿(601628)等。

1、人海战术已成过去式,疫情加速险企减员

1992年友邦的进入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代理人制度,形成了中国当前主流的金字塔代理人架构,这种制度在被引入各家保险公司后,促使展业过程中的销售费用划分、奖惩等制度逐渐固化,形成了当前各家公司的”基本法“。

根据对中国保险发展 历史 的梳理结果,这种金子塔式的代理人制度实际上在2005年才逐步稳定,并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支撑力量,在中国保险发展早期,保险代理人数量决定了保险保费收入,增员是各险企必不可少之举。

各险企在未转型之前,都在大量地增员,扩大代理人团队,尤其是2015年代理人资格考试取消,代理人数量从2014年325万人增至2019年912万人,但2015年后人力增长放缓,2020年代理人增速甚至出现7.6%的负增长,这是2012年来首次负增长,可见人海战术边际效应递减,非高净值客户业务的代理人的缺陷逐渐暴露。各大险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注重提高人均产能。人海战术最终将成为过去式。

从保险公司细分来看,不同的代理人增员幅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根据部分头部险企的公开资料,目前头部险企有淡化开门红以及提高代理人质量(缓增员)的趋势,2018年至2020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以及中国太平的代理人数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平安的代理人由2018年的142万人降为2020年的105万人,仅3年间下降26.1%,可见减员的力度之大。

2、传统核心系统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疫情倒逼保险业数字化加速转型

传统核心系统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业务开展需求,业务流程在大数据时代开始逐渐面向客户需求进行转变;由于传统险企的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且险企在运营过程中业务繁杂,接触到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这也给传统险企的核心系统带来了高负荷,高频数据的处理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导致险企在运营过程中信息交换率低,共享效率低,为业务的发展拖后腿。因此传统险企的核心系统需在互联网流量的基础上顺应业务需求的变化、实现产品多样化,优化用户体验。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处在不确定中的人们意识到保险在应对突发情况,增加生活中抗风险能力中的作用。但受到疫情期间需要居家隔离以及复工遥遥无期等影响,代理人展业困难,客户难以触及等问题开始困扰传统的险企,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这些 科技 较为落后的险企加速转型。

围绕移动端的数字用户的全旅程、全渠道、全场景等立体式的服务形式也将最大程度挖掘用户价值。2020年以来尤其是线下服务受限期间,保险服务领域数字用户规模不断上升,月度活跃用户触及 历史 最大值达到4756.5万人。

从保险服务领域APP的用户活跃度、行业渗透率来看,新兴互联网保险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中,众安保险等头部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优势更加凸显。2020年10月,众安保险以232.5万活跃用户规模居首,同时在保险服务行业渗透率最高,高达5.3%。

而2020年的“双11”,各保险公司也将APP作为营销服务的主战场,而众安保险在活动期间日活用户高峰时达到82.7万人,投保用户数同比增长247%。

从整个保险服务领域APP活跃用户度来看,平安、国寿、太保、众安、人保处于保险服务领域第一阵营,对应保险服务APP的月度总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3、保险 科技 极大优化了保险用户的体验

疫情之下各家传统保险公司加速保险 科技 布局,保险 科技 渗透至产品设计、销售、投保核保、理赔等多个环节用户参保核保和核赔流程被大大缩短,极大优化了保险用户的体验。

其中,产品设计方面,保险 科技 可以实现精准差异化定价。如车险收集驾驶习惯大数据,准确评估驾驶人员的驾驶行为风险等级,从而确定不同的保费级别,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渠道方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主要技术,对客户进行360度精准画像,实现客户群精准定位,武装代理人技能,提供定制化保险方案。

投保与核保环节,实现流程智能化,电子保单与自动核保的应用帮助降本增效;理赔与售后,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显着提高理赔效率、实现理赔反欺诈、提升客户体验。

4、数字化升级驱动保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高成本一直是保险公司无法避开的一个痛点,保险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人员密集型的行业,我国的险企人力成本大约在总成本中占比30%;其次是保险公司的渠道支出费用高昂,代理人的佣金较高以及中介的分销渠道佣金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飙升;最后便是险企自身的风控环节,操作性风险例如外部的欺诈导致的理赔也让风控薄弱的险企雪上加霜。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数字化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一些内勤不必要且重复性较高的工作,节约人力成本并且提高险企内部的运作效率;其次,代理人通过数字化等 科技 的加持,人均产能也会有上升的空间,相对成本也会下降,险企借助数字化转型也能将渠道运营做得更加专业,优化流程与业务结构,大幅提高运营效率;在风控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做到事前预警。

5、营销端创新是最有价值的方向

营销成本是除赔付成本为最大的成本,无论是发展的初期还是成熟期,销售环节永远是险企的命脉,业务能力强者恒强,各险企在销售端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昂。2019年,人寿险的销售成本是除赔付支出外的最大成本项,销售成本高达814亿人民币,占已赚保费的14.53%,高昂的销售成本导致险企盈利能力下降,打平收益率上升,对资产端造成压力。

对于财产险来说,该现象更为明显,近年来,财产险的竞争逐渐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2019年财险的销售成本也是除赔付支出外的最大成本项,2019年财产险的销售成本为779亿人民币,占已赚保费的20.47%。

由此可见,对财险和寿险而言,销售成本仍是除赔付支出外最大的成本项。因此在险企通往实现降本增效,获得持续的产品能力的道路上,数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险企 科技 投入持续加码,行业转型升级加速

另一方面,新兴 科技 的加持,在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的险企纷纷积极地着手发展信息技术的创新,各险企加大对保险 科技 以及公司IT的投入。

通过银保监会发布的公开数据来看:2020年主要保险机构信息 科技 的直接投入为356.2亿元,相较2018年的268亿元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保险 科技 在保费收入中占比也逐年提升说明险企对 科技 的投入在不断地重视,反过来,原保费收入也由2018年的3.8万亿元提高到了2020年的4.53万亿元,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保险机构技术升级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互联网保险渠道的险企加大 科技 的投入,向数字化更进一步,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㈤ 大小非是什么啊

大小非 大小非 (非流通股 non-tradable share)
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即股改后,对股改前占比例较小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一年以后也不是大规模的抛售,而是有限度的抛售一小部分,为的是不对二级市场造成大的冲击。而相对较多的一部分就是大非。)。反之叫大非(即股改后,对股改前占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两年以上方可流通,因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一般不会抛;)。 解禁: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场的流通股数,非流通股完全变成了流通股。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们就会抛出来套现,就叫减持。通常来说大小非解禁股价应下跌,因为会增加卖盘打压股价;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后,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会立刻抛出来而且如果市场上的资金非常充裕,那么某只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抛出,反而会吸引部分资金的关注,比如氯碱化工年初的时候有大量大小非解禁股份上市,从解禁当日开始连续放量上涨!
关于占股比例多少和限售时间关没有明确的确定,只是业内一种通俗的说法。
限售股上市流通将意味着有大量持股的人可能要抛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原来持有的股票可能会贬值,此时要当心.
最大的“庄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获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东,也就是所谓的“大非”“小非”。其中作为市场最有发言权的则是控股大股东——他们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最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东及其他法人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们对公司股价既不关心,也无动力经营好上市公司。
不过,经历2007年的股改洗礼,越来越多的“大非”“小非”已经或即将解禁流通,这些大股东们增持还是减持公司股票,能相当程度地反映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百分之五以下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可以无需公告的限制而套现,广大投资者无从得知具体情况。所以,限售股持股比例偏低、股东分散、有较多无话语权“小非”的上市公司是值得重点警惕的对象。
从2007年12月起,大小非陆续到了解禁期。2007年-2008年已解禁的主要大小非股票清单:
2007年12月20日 601991 大唐发电解禁38.068亿股,流通盘增628%,吸钱650亿元
2007年12月25日 601939 建设银行解禁27亿股,流通盘增42.86%,吸钱约265亿元
2008年1月9日 601628 中国人寿解禁6亿股,流通盘增66.67%,吸钱约300亿元
2008年1月9日 601088 中国神华解禁5.4亿股,流通盘增42.86%,吸钱约340亿元
2008年2月1日 601006 大秦铁路解禁9.09亿股,流通盘增42.85%,吸钱约170亿元
2008年2月3日 601857 中国石油解禁10亿股,流通盘增33.33%,吸钱约250亿元
2008年2月5日 601166 兴业银行解禁32.79亿股,流通盘增467.76%,吸钱约1400亿元!!
2008年2月27日 600036 招商银行解禁23.62亿股,流通盘增50.13%,吸钱约750亿元!!
2008年3月3日 601318 中国平安解禁31.2亿股,流通盘增387.58%,吸钱约2000亿元!!
2008年3月5日 000878 云南铜业解禁1.74亿股(成本9.5元),流通盘增47.76%,吸钱约70亿元
2008年3月25日 601601 中国太保解禁3亿股,流通盘增42.86%,吸钱110亿元
2008年4月30日 601600 中国铝业解禁24.915亿股,流通盘增217%,吸钱约480亿元!!
2008年5月16日 601328 交通银行解禁132.43亿股,流通盘增593%,吸钱约1200亿元!!
2008年7月12日 601168 西部矿业解禁12.51亿股,流通盘增272%,吸钱约195亿元!!
2008年8月15日 600030 中信证券解禁4.937亿股,流通盘增17.68%,吸钱约110亿元!!
2008年9月19日 601169 北京银行解禁27.56亿股,流通盘增229.7%,吸钱约230亿元!!
2008年10月10日 600028 中国石化解禁43.351亿股,流通盘增51%,吸钱约430亿元!!
2008年11月21日 600837 海通证券解禁12.892亿股,流通盘增551%,吸钱约210亿元!!
2008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国太保解禁15.81亿股,流通盘增158%,吸钱约200亿元!!
2008年12月26日 600748 上实发展解禁4.767亿股,流通盘增120.9%,吸钱约38亿元
2008年12月27日 000783 长江证券解禁5.87亿股,流通盘增224%,吸钱约 72亿!!
2008年12月27日 601099 太平洋证券解禁2.239亿股,流通盘增533%,吸钱约30亿元
2008年12月28日 000937 金牛能源解禁4.15亿股,流通盘增111%,吸钱约70亿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837 海通证券解禁20.6944亿股,流通盘增123%,吸钱约180亿元
2008年12月29日 000063 中兴通讯解禁3.696亿股,流通盘增49.3%,吸钱约70亿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348 国阳新能解禁2.806亿股,流通盘增 %,吸钱约120亿元
2008年12月30日 600026 中海发展解禁15.785亿股,流通盘增 %,吸钱约450亿!!
2009年还将陆续解禁的主要大小非清单:
2009年1月4日 600598 北大荒 解禁10.7亿股,流通盘增184%,吸钱约120亿!!
2009年1月6日 600663 陆家嘴 解禁10.677亿股,流通盘增 %,吸钱约270亿!!
2009年1月10日 000933 神火股份 解禁1.357亿股,流通盘增 %,吸钱约70亿
2009年1月12日 600639 浦东金桥 解禁3.7亿股,流通盘增 %,吸钱约70亿
2009年2月27日600036 招商银行解禁48亿股,流通盘增66.22%,吸钱约750亿!!
2009年3月13日 601988 中国银行解禁83.8亿股(社保基金清仓),流通盘增129%,吸钱280亿
2009年4月27日 601899 紫金矿业解禁49.25亿股(零成本负成本),流通盘增352%,吸钱190亿!
2009年5月8日 600816安信信托解禁1.468亿股, 流通盘增48.36%,吸钱约26亿!
2009年7月5日 601988 中国银行可减持509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342%,吸钱1500亿!
2009年8月1日 601066 大秦铁路可减持29.77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84.8%,吸钱250亿!
2009年10月12日600028 中国石化可减持137.36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107%,吸钱1950亿!
2009年10月27日 601398 工商银行可减持690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680%,吸钱2800亿!
2010年1月9日 601628 中国人寿可减持66.9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743%,吸钱1500亿!
2010年4月28日 601998 中信银行可减持106亿股(中信系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461%,吸钱400亿!
2010年6月29日 600837 海通证券解禁7.6344亿股,流通盘增19%,吸钱约60亿
推迟到2010年8月11日 002024 苏宁电器解禁3.82亿股,流通盘增39.13%,吸钱约230亿!!
2010年10月9日 601088 中国神华可减持81.44亿股(国有50%控股减持),流通盘增452%,吸钱1600亿!
推迟到2010年10月23日600104 上海汽车可减持16.3亿股(国有减持上限),流通盘增99.1%,吸钱约90亿
2010年11月5日 601857 中国石油可减持664亿股(国有50%控减上限),盘增1660%,吸钱超10000亿!
2010年11月8日 600837 海通证券解禁34.6196亿股,流通盘增72.6%,吸钱约280亿
2010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国太保可减持25.47亿股(国有50%控减上限),盘增98.5%,吸钱超200亿!
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最近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自第一笔解除限售以来的不到2年里,深市主板超过四成的解除限售股份已被减持,累计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深交所表示,尽管“大小非”减持并非导致2007年以来市场深幅调整的主因,但应当提前应对将于2009年到来的“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
自2006年8月第一笔解除限售至今年4月24日,深市主板解除限售股份共计193.86亿股,减持82.66亿股,占解除限售总额的42.64%,累计成交金额1006.37亿元。截至今年4月,深市共有335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解除限售,在二级市场出售股份的上市公司,占解限上市公司的87.16%。其中,持股5%以上的股东出售20.7亿股,占总减持额的25%。从时间分布看,“大小非”股东减持主要在2007年,共减持67.78亿股,占总减持额的82%。
深交所对主板的分析发现,作为产业投资人的“大非”倾向于持有股份,而作为财务投资人的“小非”以股权投资盈利为目的,基本上不打算长期持有,是减持的主要力量。超过60%的上市公司的“小非”减持数量达到解限比例的50%以上,有39家上市公司的“小非”已将解除限售股份全部售出。
从月度来看,减持股数最高的2007年4月共计减持13.32亿股,当月也是深证综指涨幅最大的一个月,上涨33.63%;减持股数占市场总成交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12月,占总成交量的1.184%,而当月深证综指上涨17.04%。平均而言,每月减持股份总量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为0.538%。因此,“大小非”通过减持股份卖出的数量十分有限,不是导致当前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
尽管深交所不认为“大小非”减持导致2007年以来的市场深幅调整,但其在报告中仍警告说,由于“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在明年才真正到来,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地应对未来“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期。深交所预计,剔除因非公开发行、增发而导致的新限售股,深市主板今年因股改产生的限售股解禁规模为225亿股,比2007年增长53.06%,明后两年的解禁规模分别为412亿股和136亿股,2011年为149.8亿股。
为消除市场对“大小非”减持的盲目恐慌情绪、增加透明度,报告建议通过深交所网站披露“大小非”解限、减持总体情况。其中,通过大宗交易系统成交的,按大宗交易相关规定进行披露;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的,主板上市公司与中小板上市公司可分别披露。
大小非解禁的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解禁潮是否会影响股市关键要看市场总体趋势,一旦股指上涨过快,再加上周边市场尤其是美国经济走势并不乐观,大小非解禁的负面影响会被放大。
尽管"大小非"经历了股改送股的成本付出,但其购入成本仍然极低,即便按照暴跌后的市价套现,依旧能获得暴利。因此市场很难准确估量解禁后的套利冲动。
对今年而言,"大小非"解禁对A股市场阶段性的资金供求面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总体而言,不会对资金供求面的总体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若市场正处于平衡市格局或偏弱市格局,则可能给市场阶段性走势产生负面影响。
对个股而言,获得流通权既可能带来投资机会,又可能带来回调风险,投资者应区别对待。在市场总体趋势向好时,若公司基本面较优秀,则限售股很可能带来投资机会。这是因为在限售股解禁前期,因投资者心理压力,股价往往会出现调整。而一旦解禁之后,优质的基本面容易吸引更多的资金关注,股价可能被推高;若市场总体运行趋势偏淡,且公司基本面乏善可陈,则限售股解禁很可能带来显着回调风险。http://ke..com/view/1255386.html?wtp=tt

㈥ 中国股票估值多少算合理

买错股票和买错价位的股票一样让人很头疼,就算再好的公司股票价格都有被高估时候。买到低估的价格不仅能拿到分红外,还能赚股票的差价,但是入手到高估的则只能无可奈何当“股东”。巴菲特买股票也经常去估算一家公司股票的价值,避免股票买得太贵了。这次说的蛮多的,公司股票的价值是怎样过估算的呢?接着我就罗列几个重点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正文开始之前,这里有一波福利--机构精选的牛股榜单新鲜出炉,走过路过可别错过:【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估值是什么
估值就是看一家公司股票大概值多少钱,如同商贩在进货的时候得计算货物成本,才有办法算出得卖多少钱,卖多久才有办法回本。其实我们买股票也是一样,购买这支股票时要支付市场的股价,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开始回本赚钱等等。但股市里的股票跟大型超市东西一样琳琅满目,分不清哪个便宜哪个好。但想估算它们的目前价格值不值得买、可不可以带来收益也是有途径的。
二、怎么给公司做估值
需要参照很多数据才能判断估值,在这里为大家举出三个较为重要的指标:
1、市盈率
公式:市盈率 = 每股价格 / 每股收益 ,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请参考一下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市盈率。
2、PEG
公式:PEG =PE/(净利润增长率*100),当PEG在1以下或更低时,也就是说当前股价正常或者说被低估,假如是大于1则被高估。
3、市净率
公式:市净率 = 每股市价 / 每股净资产,这种估值方式对那种大型或者比较稳定的公司来说相当有用的。通常市净率越低,投资价值肯定会更加的高。但假设市净率跌破1了,也就表示该公司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投资者要当心。
给大家举个现实中的例子:福耀玻璃
正如每个人所了解到的,目前福耀玻璃是汽车玻璃行业的一家大型龙头企业,一般各大汽车品牌用的玻璃就是它家的。目前来说,汽车行业对它收益造成的影响最大,相对来说非常稳定。那么,就从刚刚说的三个标准去估值这家公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①市盈率:目前它的股价为47.6元,预测2021年全年每股收益为1.5742元,市盈率=47.6元 / 1.5742元=约30.24。在20~30为正常,显而易见,目前股票价格不低,不过更好的评价标准还要看其公司的规模和覆盖率。

三、估值高低的评判要基于多方面
不太明智的选择,是只套公式计算!炒股的意义是炒公司的未来收益,就算公司当今被高估,爆发式的增长在以后可能也是会有的,这也是基金经理们追捧白马股的缘由。第二,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成长空间和市值成长空间也十分关键。如果按上方的方法进行评价,许多大银行都会被严重看低,但为什么股价一直上不来呢?最关键的因素是它们的成长和市值空间快饱和了。更多行业优质分析报告,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最新行业研报免费分享,除掉行业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想进一步了解的可以瞧一瞧:1、对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率数值有个大概了解;2、懂得将来的战略规划,公司发展前景如何。这就是我总结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利,谢谢!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研究得这么深入,可以直接点击这个链接,输入你看中的股票获取诊股报告!【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应答时间:2021-09-25,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㈦ 什么是中国平安股票的合理估值

我觉得30-40元才是中国平安股票的合理估值,
但中国A股目前除了那些大盘的蓝筹股以外,
其它的股票基本上多数都是高估了,

㈧ 谁帮我对中国平安这支股票估值

peg动态估值:71.60098522167
注意:股票不能光PE。。。。

㈨ 中国平安 这次海外投资〈富通〉亏损 对平安集团影响大吗集团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随着中国平安2008年三季报的新鲜出炉,保险业“三大巨头”的三季度“成绩单”全面曝光。从数字来看,忧多喜少。今年第三季度,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仅国寿实现了23.39亿元净利润,但是比去年同期亦下降了70.1%,而平安和太保则由于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

其中,今年以来风波不断的中国平安,因为三季度高达近80亿元的亏损数字,而再度成为市场最大的看点。

巨亏在意料之中

根据公告,中国平安第三季度亏损78.07亿元,每股亏损1.06元,同比下降218.37%;前三季度亏损7.05亿元,每股收益-0.10元,同比下降106.04%。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平安第三季度每股收益为-1.07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每股收益为0.22元。

中国平安称,富通集团股票的减值损失是影响集团2008年全年净利润的最大因素。集团对富通集团股票的总投资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市价变动损失186.11亿元已在净资产中体现,集团在2008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对其中约157亿元转入利润表中确认减值损失,使得前三季度出现亏损。

由于早在10月初,平安就发布了将在三季报中计提对富通集团投资减值准备的公告,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平安三季度的巨额亏损在意料之中,并且,亏损金额低于此前大多数机构的预期。

对于平安三季度的亏损,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应该公允看待。长江证券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除去富通的因素,公司正发生积极变化”。报告分析指出,在国际准则下,平安在第三季度的每股净资产缩水0.86元,其中包含了每股0.2元的分红,而在当季投资富通所带来公司净资产的缩水额为81.11亿元,折合每股1.1元(公司投资富通的资金来源于自营账户,因此损失全部由公司承担)。因此,若除去富通的影响,公司在第三季度净资产出现了每股0.44元的增长,如果再加上有效业务价值的增长,公司当季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开始创造为正的价值。

全年保盈存疑

当然,无论怎样解读平安的这份季报,无可否认的是,投资富通失利的苦果已经酿成,那么,三季度的巨额亏损,是否意味着平安全年保盈利的愿望已经彻底落空?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王小罡认为,“中国平安2008年全年净利润走势,取决于第四季度要不要再计提富通集团股权投资损失。”

根据长江证券相关分析人士的测算,由于富通股价的大幅下跌,截至10 月24日的股价,平安对于富通的投资缩水额达到229亿元左右,在三季报中,公司已经计提了157亿元的减值损失,因此原则上仍还有72.3亿元的账面浮亏。在第三季度末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实际已经反映的损失为186.7亿元,也就是说,在第四季度中,根据现在富通的价格对于平安的净资产的影响为-42.6亿元(折合每股0.58元)。

因此,如果在今年年底,富通的股价仍然维持现状,而平安继续采用全额计提减值损失,那么公司在第四季度将不得不再次计提减值损失72.3亿元(折合每股0.98元),如此一来,平安全年的每股收益无疑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对此表示担忧的并非仅国内市场机构,平安三季报发布后,高盛、瑞士信贷等国际投资机构纷纷预测平安可能在第四季度再次对富通投资计提70亿元至80亿元的减值拨备,而高盛称此为是“该股近期面临的两个威胁”之一。

市场预期未现过分悲观

尽管对于平安的2008年全年盈利预期并不乐观,但国内外投资机构却在最近的报告几无例外地给予了平安以较高的评级和目标价位。例如,对于A股市场上的中国平安,长江证券的评级为“推荐”,国泰君安的评级为“谨慎推荐”,估值为35元;对于平安H股,瑞士信贷发表报告称,维持平安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72港元,比市价大幅溢价近1.7倍,摩根大通也维持平安增持评级,目标价54.2港元。

市场的反应或许更能够说明问题。10月28日,平安三季报发布次日,平安H股收于26港元,涨幅为8.33%,盘中涨幅更一度超过12%。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认为平安投资损失利空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以及目前估值已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外,支持投资者重新眷顾平安的,主要还是投资者对其业绩稳定性的认同。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寿、平安和太保三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中,平安的业绩增长并非最快,这与其有意控制银保业务相关。但对于这部分业务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公司良好的业务结构,并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因此,事实上平安的保费收入增长更为稳健。而在财产险方面,平安取得了明显优于同业的保费收入增长。根据三季报,平安的产险业务前三季度共计实现保费收入209.60亿元,同比增长27.20%。

一方面是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市场此前所担心的退保等问题也并没有出现。国泰君安的报告显示,9月份平安寿险保费增长31%,与1至9月的累计增速大体持平,而同期太保和国寿的保费增长都出现了较大下滑。“担忧的退保问题并未在三季度出现,无论是退保的绝对额还是退保的比例,都未比去年同期上升。”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与投资,在经受了一番“血的教训”后,平安显然在思路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这点在三季报中初现端倪。对比中期报告,第三季度,中国平安大幅增加了对货币和债券基金的投资。对此,中国平安表示,针对较为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公司适时调整策略,对投资业务加大了固定收益资产配置力度,使得净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但受累于金融市场的动荡,总投资收益仍呈下降趋势。

阅读全文

与中国平安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迅雷股票2018年业绩 浏览:245
中国朕通股票智能点评 浏览:677
股票dma指标最优参数 浏览:711
000035中国天楹股票牛叉 浏览:445
长生是否已经退市的股票 浏览:257
新开股票账户当日可以申购可转债么 浏览:436
香港股票经纪人可以炒股吗 浏览:755
爬虫获取每天的股票数据 浏览:475
2020年中国太平股票分红 浏览:497
股票蓝海投资成st 浏览:65
2020年广发医疗保健股票a 浏览:650
新浪财经石头科技股票 浏览:363
手机老是弹出股票信息怎么消除 浏览:971
中国A股沪深两市股票 浏览:50
奋达科技股票会st么 浏览:683
2017年中国股票市场总结 浏览:641
银河证券app在哪看股票持仓 浏览:221
中信建投股票软件 浏览:680
股票资金账户是指什么时候 浏览:552
股票资金管理密码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