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股市底部还会持续多久
如果导致这次熊市的大小非问题真的如国家通过新华社评论所暗示的让时间来解决,那解禁高峰期后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调整到位.主力出货的行情没底.底是机构大规模建仓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建议稳健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投资者不介入,持币为主轻仓观望.
根据前几次奥运会各国股市的涨跌概率统计来说,奥运会举办当年上涨的概率为40%,下跌的概率为60%,所以用奥运会必须要涨来解释就不合适了.奥运后导致股市大跌的大小非解禁高峰期将到来,资金面的压力将更加明显.下跌的概率远远大于上涨.
之前我一直谈到的要防止出现的奥运见光死行情,还真的在8月8日出现了,非常的遗憾,虽然在心理上很不能够接受,本人也曾经对8号当天有过期待,期望这一天真的能够如大多数股友的愿望出现红盘,这样股友们的损失又可以减少一些了,虽然技术面已经很难看了,让人不相信8号会有行情,最终行情的发展情况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最遭的情况_大盘破位,股市的运行规律战胜了谣言带来的游资推动的反弹,这也是这次反弹我一直在反复提醒朋友们风险的地方,也是我一直被人质疑的地方,说我为什么每次反弹只看空不看多,我只能够说大级别反弹的条件不充足,所以我不看好,如果只根据书上写的,现在跌了这么多了该有如书上说的大级别的反弹了,那这种判断大盘的依据我不认同.股市随时在变,人要随时去适应,如果股市真的如书上写的在运行和发展,那应该不会有这么多人亏钱.只有支持反弹的条件出现了我才会修正观点.(越是散户期待的的东西,可能就越有可能被机构利用来出货,奥运题材就是这么个东西,没实质的利好作用,只是题材,掩护机构出货而已,而在奥运后由于没有什么大的题材来掩护出货,所以,这个题材对于畏忌大小非的众多机构来说是最后的一个大规模减仓的机会了,在平时机构出货可能会遇到散户同时抛售的压力,而奥运期间由于散户对未来行情有所期盼不会轻易和机构比起出货,会给机构提供一个少有的较为轻松的出货环境,所以,谨慎相信股评的抄底评论,股评喊抄底的时候往往是机构要出货的时候,谨慎乐观奥运行情),后市大盘只有在短时间内强势放量收复了2800后市还有看高2990这个压力区域的机会(很难!).由于在8号当天对投资者信心打击太大了,开盘后不排除恐慌盘的涌出继续打压盘面,如果盘面在头1个小时内继续维持弱势下行的态势,个人保守建议,逢高减仓,回避风险,2500这个点位后市其实没有什么支持力的,不要太看重,能够守住当然是最好的,如果轻易失守,后市看低2000点.顺势而为吧.没人喜欢熊市,但是,不得不面对.
�0�2
导致大跌的大小非问题直接导致了资金面的失衡,空方长期压制多方,而在这个长期趋势中资金面被空方占据,行情自然是长期震荡走低.这就是股票为什么老跌的真正原因.而8月后是大小非的解禁高峰期,下跌的概率大于上涨.最新的资金统计显示,7月到现在为止,股评鼓吹的机构大建仓再次成为笑谈,虽然7月的减仓规模较大幅度减缓,但是基金和保险等机构仍然净减仓近300亿.而这波反弹的主力军成了游资,不过游资的特点众所周知是快进快出,既然是游资狙击的行情,在传统大资金还在继续拉高减仓的情况下,后市如果仍然没有较为实行性的利好出现,全靠利好谣言带来的这波反弹,有可能成为机构最后一次较好的减仓机会,奥运毕竟只是个题材,不对大盘的资金面带来任何的实质性改善,机构是不会放过这次拉高减仓的机会,但是反弹高度仍然要注意政策面利好消息的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0�2
大盘现在的行情特点是市场反复靠一直无法兑现的谣言来救市,先是国家有七大救市措施出台,在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大盘破位又出了个国家平准基金已经获准入市救市,第二天平准基金的发起人就辟谣没有这事...,如果一个股市的行情全靠谣言来维持震荡减缓下跌趋势,没有真正的实质性的措施出台,那这次反弹的目的就要多思考了,机构的目的是什么,频繁的制造谣言来拉高股市,最新的资金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在这次红红火火的抄底行动中基金、保险和QDF2均是净流出,在上周行情比较被投资者看好的情况下,这些主力资金的净流出接近300亿,完全在意料之中,又是个借谣言拉高出货。而市场频繁传出利好谣言的真正目的也很清楚了。“拉高出货”。既然机构在众人期盼红七月的情况下,在半年报做业绩的情况下都保持了净流出,虽然大盘做得比较好看,但是从机构的意图看仍然没有改变的迹象,长期目标仍然是降低仓位回避大小非和宏观政策的压力。
�0�2
因为资金面紧张导致的现在下降趋势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智不要盲目的乐观,股市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导致股市变化,但是简单的是资金面的长期多空趋势就决定了,大盘的长期涨跌趋势,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肯定会在下跌途中出现反弹,但是反弹的规模应该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况来判断,如果还是这些非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来托大盘,那每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只有针对大小非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出来后,大盘才有可能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来一波中级反弹甚至反转,只要这个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就要以反弹看待,逢高减仓,而连续超跌投资者信心的积弱使得抄底资金非常谨慎,虽然抄底资金试图该变这种运行颓势,但是情况却并不是太乐观,现在的股市并不是政府说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资金,个人觉得在大小非的阴影下现在这两样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轻的一年,只有3万亿的解禁资金,但是已经让市场中的主力资金吃不消了(在主力开始出货前市场中的主力资金一共只有3万亿,但是大小非足够消灭它们了),虽然政府来了个基金也要讲政治的说法,不过看来实质作用不大,机构继续反弹出货的动作没有停止,不得不选择边打边撤退的策略,来降低损失,就算在奥运前政府再出所谓的利好来阻止股市的继续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针对大小非的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的话,那在资金的多空平衡已经打破的现在的这种行情下,就算在利好刺激下奥运期间采用横盘运行或者小幅度反弹的走势下,投资者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因该谨慎对待,因为实质问题没解决,资金面就会继续紧张.如果出现政策带来的反弹时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举.不要去相信股评不考虑实际的大行情.由于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资金是近7万亿,2010年的解禁资金是近10万亿,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年的3万亿,所以,在这个导致这次大跌的核心问题解决前,资金面的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任何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带来的都只是反弹而不会是反转,股市虽然很复杂但是其实也很简单,股市的规律就是卖的多余买的就跌,买的多于卖的就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资金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愿意去面对.别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长线投资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况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润高达400%以上,甚至高达1000%以上时,这种成本带来的暴利,在一个弱势行情下,你认为大小非持有者是会落袋为安还是会继续看着自己的利润缩水(大小非也是投资者,利润第一同样是他们的理念,当长期股东这种想法只有被机构教育出来的散户会去干)而一个长期趋势中因为某种原因卖的力量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时去谈牛市什么时候回来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实质性政策带来的就是反弹不是反转.由于大盘最强的支撑区域3300~3400和股评、机构口中最强的所谓永远不会被击穿的政策铁底2990都已经在资金面失衡的现实面前,迅速瓦解。所以短线在没有新的利好政策的支撑情况下,反弹就是降低仓位的机会,当然如果有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出台带来抄底资金抄底,带来的反弹相对规模较大当然最好,对散户来说机会难得。严格控制仓位是我现在唯一要说的,逢反弹减仓是严谨的。有资金在手里才有主动权,才能够迎来真正的底。底是主力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在主力都迫于大小非压力减仓时,做为中小投资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机构减仓我们也要控制仓位。
�0�2
(对熊市操作的一些反思)首先在熊市中震荡逐渐走低是长期趋势,利好消息只是催生反弹的一个条件而已,但是当利好消息的刺激逐渐淡化后,反弹就会结束了(而反弹高度取决于利好的大小程度),因为利好而被暂时改变的下跌趋势将继续下去,股市回归其自然的规律。而在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被解决前(大小非),股市都不可能扭转过来,不可能产生反转。而在连续下跌的这个趋势中两千多支股中处于上涨趋势的能达到100支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在大盘下跌时买到下跌股的概率是95%甚至以上,做为投资来说既然知道这么低的概率选到游资狙击的股票,那还不如不去冒这个险。而选择操作超跌反弹是在这个趋势中讲究安全系数投资者的很好的投资策略,因为在超跌后产生反弹是肯定的,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只是反弹的规模大小而已(要根据是否有利好消息和利好消息的大小来具体分析反弹高度),而在这个反弹过程中一般以普涨为主,在这个反弹普涨过程中处于下跌的股又处于10%以下,也就是说,你随便买支股票上涨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在下跌过程介入股票的概率,虽然股票不能够把这种概率做为抄股的标准但是作为对安全要求很高的投资者来说,趋势投资是在熊市中最安全的一种投资策略。对股票把握不好的股友又想在熊市介入股票,那选择这种策略是比较安全的。但要记住,只有超跌才能够去抄一个短线,而一般的跌幅一般选择观望,中间的红盘可能都是套人的陷阱,当天一个反弹,第二天直接低开低走把抄底的人全部套了,所以熊市中你如果无法把握哪里是底的情况下,最好是做趋势,降低风险(个人观点谨慎采纳)。
现在要顺势而为了,不做死多头,也不做死空头,做个滑头就行了在大盘没有选择方向前,严格控制仓位会让你风险降到最低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朋友.
‘贰’ 以英国为例说说大国崛起的条件是什么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早期大国崛起主要靠军事实力,如罗马,波斯等,限于楼主提问范围不多作分析。
资产阶级兴起后,以英国为首的一系列大国纷纷崛起,原因我认为有以下:
1,科技的发展,这一点的好处就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如果没有牛顿,胡克,瓦特等人,英国是很难强大的
2,地理的优势,仍以英国为例,蒙古人东征,在柏林打败欧洲联军,但未到英国,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基本或战或和,只有英国虽被击败但未被入侵,以后的一战二战,英国虽死伤惨重,但领土完整,自11世纪以来,英国本土没有一支敌军登陆
3,强大的军事力量
与第一条有一定联系,历史证明,光有良好的地理是不够的,还要有军队来保护他,英国如果不接连击败西班牙法国荷兰,想强大也很难
4,完备的金融体系
英国伦敦是当时世界上西方最大的金融中心,正是凭借发达的金融实力,英国能最终击败法国,虽然法国是欧洲最富的国家,但仅靠财政收入不靠金融融资是武装不起军队的,法国在印度和北美遭到驱逐,而殖民地就意味着摇钱树
5,先进的政治制度
先进的制度维持了国家的高速发展,没有先进的制度再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无济于事,明末中国商业发达远胜欧洲,但没有制度的商业犹如无根之花,随时都会完
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最大特点就是向前,资本主义,一贯追求利益最大化,
6,古老而良好的传统
为什么中国原来不能资产阶级革命,或者为自由而战?传统和观念很重要。
欧洲希腊时期就有不带功利学习的好精神,追求知识是唯一目的,中国没有,只能在实践中找
欧洲希腊时期有城邦的民主,罗马时期有共和精神,中世纪有灵魂平等和自由,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是扫除障碍,中国只有阶级和专制
7,殖民地或势力范围
欧洲人发展工业的一大财源就是殖民地,靠着广大的亚非拉土地,才能迅速发展,在他国身上榨取利益一只是发展的不二法门,直到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还是德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引起。
中国要想和平崛起,必须加紧转型,向科技强国迈进,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现状,向全球化经济的高端发展,维持政局稳定,同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尽力避免同美国等现存秩序的大国发生正面摩擦,学习外方先进思想,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叁’ 《大国崛起》主要内容
内容概括: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3)崛起中国力量股票扩展阅读:
分集剧情:
1、第一集:海洋时代
15世纪,欧洲大陆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迪亚士、达·伽马等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船队(麦哲伦本人在菲律宾意外身亡)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2、第二集:小国大业
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
3、第三集:走向现代上
16—17世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关键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4、第四集:走向现代下
18—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这一切,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
5、第五集:激情岁月
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起欧洲大陆最强大的绝对王权,并籍此将法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带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时期诞生。
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好培育了国民对思想文化的推崇,席卷了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
启蒙思想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而法国社会一直无法解决的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却愈演愈烈。
‘肆’ 有在崛起中国力量直播间被骗下载澳洲U网买莫苏链的人吗
套路来的。。。
‘伍’ 急~~~~~~中国崛起的原因何在
中国经济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大基本原因。中国的经济体制所以比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她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把效率低下的“官僚政府”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活力+政府动力”两个轮子肯定比一个轮子跑得快,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需要采取的最佳经济体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在土地、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只有人口或低成本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把国外的资本、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生产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由于中国充分发挥了人口优势,从而把最大的人口包袱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是农民工支撑了世界加工厂,是“全民”参与的经济促使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创造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今后几十年仍然有效。当前应当抓住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的机遇,大量进口高新技术和能源原材料,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引领世界潮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平均增长率迅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外贸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强宏观调控,但经济发展的势头仍然不减。去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去年GDP就可超过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外贸出口额就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贸出口国。在建党一百周年前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以说没有任何悬念。 中国经济所以能持续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大基本原因。 中国的改革走了一条从国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渐变的路,逐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改革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持续地推动作用,而未造成大的震动或破坏。苏联和俄罗斯的改革照搬西方模式,从“民主体制+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出发,搞“突变”式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和破坏。戈尔巴乔夫试图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结果导致国内混乱和苏联解体。叶利钦采取“休克疗法”,搞私有化,企图一步到位,在一夜之间将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对经济的很大破坏,使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改革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快其发展只能走“渐变”式的改革之路。“突变”实际上是一场“革命”,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实行的。“突变”必然造成社会的大震动和经济的大破坏。正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使一个“超级大国”衰落了。尽管普京做了很大努力,俄罗斯的经济至今才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而就是在这十多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俄罗斯,使昔日的“老大哥”变成了今日的“小兄弟”。 中国的改革是把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式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所以比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她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把效率低下的“官僚政府”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与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欧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所不具备的。其实,早先发展起来的“亚洲四小龙”也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其体制也并不完全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恰恰是“市场经济+强力政府”在推动经济的发展。韩国的朴正熙,台湾的“两蒋”,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香港的英总督都不是民主体制。我们不能拿发达国家的体制去衡量、评判发展中国家的体制,而只能拿实践、拿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作为选择、检验体制优劣的标准,也就是生产力标准。“市场活力+政府动力”,两个轮子肯定比一个轮子跑得快,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需要采取的最佳经济体制。 同改革比,中国的开放成效更为显着。开放使中国引进了最为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缩短了积累资金、创新技术、培养人才和提升管理的时间,走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捷径。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跨越发展。伴随着招商引资,使中国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市场体制、企业制度和商业文化,减少了自己探索、改革和创新体制的曲折及困难,减轻了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种种阵痛。通过“三资”企业的示范,加速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的改革虽然步履蹒跚,但开放的成效却很显着。开放给中国送来了现代化,使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在沿海站住了脚,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首先在沿海形成。通过沿海的率先发展和示范效应,使开放的浪潮波及整个内地,从而带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开放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改革和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突破口。 开放打破了中国长期的封闭状态,使我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参与了国际经济分工,分享到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好处。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在土地、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只有人口或低成本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把国外的资本、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生产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占领了欧美市场,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正是由于开放,使中国把最大的人口包袱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人口多,劳动力供给过剩,工资水平必然上不去。劳动力成本低,产品的价格就低,从而使中国的商品所向无敌。俄罗斯做不到,因为其人口较少,只及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多,劳动力短缺工资高,生产不了廉价的商品。非洲国家穷,劳动力成本也很低,但由于都是些小国,不能集中国力发展科技教育,生产不了欧美市场所需要的商品。能够和中国竞争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印度。但印度走了一条和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印度走的是“精英”发展之路,很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其软件产业是世界一流的。但软件产业容纳的劳动力有限,靠几百万知识精英或白领,很难把11亿人口的印度经济带动起来。也就是说,印度并没有充分发挥她的人口优势。而中国充分发挥了人口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靠农民工支撑了世界加工厂,用“全民”参与经济的方式促使中国和平崛起。 改革开放创造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今后几十年会仍然有效。只要我们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完善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的经济就会持续快速地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即使将来经济总量超过了德国、日本以至美国,其人均GDP仍然到不了世界前列。也就是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还很长。对于中国来说,不能把成熟的欧美经济体制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而应从实际的国情出发,不断总结完善“市场经济+政府推动”的经济体制,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政府指导的动力两个积极性,使其继续成为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经济体制。等到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接近了,再进一步采取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前,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及时调整政府职能,将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业,中国正在走世界各国没有走过的路,中国的体制改革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目前世界多数国家还处在发展之中,中国的体制模式会对她们起到借鉴作用。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经济体制,为发展中国家树立示范。中国正在引领世界潮流,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中国的开放使其成为世界加工厂,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在今后几十年会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还有七亿多人口在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目前,就业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的大问题,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即使将来就业充分了,还可以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保障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等到中国经济发展了,会拿出更多的钱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的劳动力素质,增强人力资本和劳动效率,保证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我们还只是在日用消费品上是世界加工厂,将来会在装备制造上也成为世界加工厂。只要生产基地在中国,研发中心就会向中国转移。只要中国人介入了研发,未来的核心技术最终会被聪明的中国人所掌握。到那时,我们不仅会赚到加工费,而且要获得知识产权费,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只要中国产品“垄断”了世界市场,销售渠道最终会被中国企业所控制,其利润的大部分最终会流入中国人的口袋。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赚的是小钱而放弃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只能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去加强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开放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要知道,薄利多销是永恒的商业诀窍,浙江商人正是通过薄利多销打败犹太商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财富和国力的迅速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化最终会成为现实。现在中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扩大,这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扩大高新技术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井喷式地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这正是中国和平崛起和迈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现象。
‘陆’ 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的区别:
(一)投融资平台架构。美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现货到远期、期货、期权,从场内市场到场外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它不但为企业提 供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平台。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却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们有现货市场,但衍生市场十分欠缺;我们有相对发展较快的场内市场,但场外市场规模狭小;此外,与拥有150万亿总资产的银行业相比,中国股市、债市、基市规模仍很狭小。因此,中国企业融资偏好集中于银行贷款,老百姓财富保管偏好银行存款。单一而狭窄的投融资渠道,无法形成组合投资、分散投资,在理财无门、保值无路的情况下,投资者除了炒还是炒。
(二)上市公司质与量。上市公司是股市的生命线。美国股市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美国不仅拥有世界大批一流的跨国公司,例如,可口可乐、麦当劳、IBM、微软、苹果等,而且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为其提供保质足量的上市资源。相反,我国A股市场只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国内缺乏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而且也不允许外国企业来上市,市场甚至非常害怕听到“国际板”的声音。
(三)国民投资心态。美国拥有全国统筹、全民覆盖、全国统一、以税代费的社保体系,以及雇主设立的补充养老、补充医保福利,使得国民从摇篮到坟墓全程均有足够保障,再加上美国民众在家庭理财上十分看重养老需求,并将养老作为家庭理财的终极目标,因此,其投资目标更长远,投资行为更理性、更从容、更快乐!相反,中国现代社保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除了城镇职工社保外,农民社保及城镇居民社保只是象征性地覆盖、保障程度很低,而且大多数雇主均不提供补充养老和补充医保,因此,除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城镇职工以外,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依靠养子防老或是个人储蓄养老。在国民保障不足的前提下,投资者缺乏安全感,投资心态更加浮躁、急功近利,他们希望通过短炒赚快钱、发大财,甚至一夜暴富,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投机心态。这种心态也造成了中国股市“投资不足、投机有余”的格局。
‘柒’ 中国股票市场
这种东西在专业论坛里比较多,现给你抄一份参考一下:
上海A股从2001年高点2341,跌到今年六月的998,跌幅达55%,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率高达9.5%,是世界上少有,理论上一个国家在经济高度成长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三个现象:第一个汇率一定会升值,第二股市一定会大涨,第三房地产市场会大涨。不过对中国大陆来讲,只有房地产大涨,汇率是最近终于升值二%,但是相对幅度当然不够多。再看与中国并列金砖四国的印度股市,现在已经从2001年2574点涨到7400点,巴西股市也从八千多点涨到两万九千五百多点,俄罗斯股市更厉害,从130点涨到780点,涨幅超过500%。
按照过去经验来讲,大陆经济成长力道这麼强劲,股市应该会大涨,过去也看到台湾很多投资人在2001年前后,甚至更早就到大陆去蹲点,也就是去大陆做股票。做了几年下来,不少人财富大幅缩水甚至破产,难免感到非常冤枉,经济成长如此亮丽的国家,股市怎么跌成这付德性,出乎大家意料之外。
这几年中国大陆股市最麻烦的是,到目前为止有64%是非流通股,其中国有股又占了74%。非流通股不能买卖,大股东不关心股价,小股民当然只能用脚投票。所以这几年可以看到做假帐的公司一堆,国营企业贪污腐化的现象频传,小股民已经对股票市场丧失信心。但是这种绝望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许反而是未来中国大陆崛起的一个好机会。
大陆政府真的害怕了,所以用各种方法来振奋股市,比如大力引进台湾QFII制度,最近外国法人加码了60亿人民币,也使市场产生一股稳定的力量。另外股权分置已经分两批试点进行,股权分置就是把过去不能流通的国有股,配给买到流通股并持股一段时间的股民之后,把国有股补偿给持有流通股损失的股民,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国有股释出的目标。现在已经有新的法案规定,将来新上市的A股必须要达成完全流通的目标,2001年6月上海A股总市值1兆8800亿人民币,有1137家上市公司,到今年上半年总市值缩水一半剩下9900亿人民币,上市公司1385家,最近一段时间新增加的公司不多。
大陆股市本益比现在掉到17倍左右,相较于台股15倍本益比、香港股市19倍本益比其实不远,具有止跌条件,而且下跌的时间够长,不少人会在这边抢反弹。不过最基本的包括公司治理问题,大陆到现在很难解决,所以未来有多大潜力还很难判定。不过现在有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大陆比较有潜力的公司都跑去香港上市,中国企业已经有306家在香港挂牌,在香港股市的总市值超过两兆港币。香港股市目前总市值为六兆六千多亿港币,大陆去挂牌的企业就占了三分之一,比重相当高。
如果观察香港过去这一段时间集资发行IPO的公司,前十大企业都与中国大陆有关。包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海洋石油、中银香港、平安保险、中芯半导体、中国电信,这些在中国大陆重量级的公司,都选择在香港上市。
另一个特殊现象就是科技股,尤其是一些网路新兴产业,不是选择在大陆上市,反而选择NASDAQ。今年在美国挂牌的网路股就有九家,股价表现普遍也比大陆股市好,未来在很多中国企业开始有选择市场的自由下,大陆股市可能只会留下一些在本土比较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股权分置目前是大陆股市雷厉风行的重点,未来如何贯彻公司治理与国际接轨将是关键;如果不解决,大陆股市恐怕就会像吃人的市场,没有任何保障。
http://bbs.ly.ha.cn/dispbbs.asp?boardID=24&ID=640841
‘捌’ 自主崛起的信号中国车企股市大爆发,全球前30强中占据10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鼓励,中国汽车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各大国际汽车巨头竞相争夺的主战场,而在这期间,无论是广汽、上汽等国资车企,亦或是长城、吉利、比亚迪等民营企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不过,在内燃机时代的中国车企,由于自身发展时间短、技术储备有限,所以生产的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销售,中高端市场依然是合资以及进口产品在竞争,因此,中国车企也给冠上了“大而不强”的帽子。不过,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在新的赛道上,中国车企也开始迅速发力,逐步有了与国外传统车企较量的底气,而这也首先在股市上得到了凸显。
小结: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屹立世界之巅已成为汽车人和不少中国人毕生的目标与梦想。如今,电动赛道的开启,全球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品牌有了与传统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的底气。但是,市值高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发展值得期待,并不代表当前的实力强劲。毕竟在产销量上,自主品牌加起来还没达到丰田和大众的级别,并且,从工艺以及近期断轴和自燃等安全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汽车企业要想摘掉“大而不强”的帽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玖’ 关于中国经济现状,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虽受外围影响,但走势主要还是受内因决定。
股市自2007年以来跌了4年,跌幅大、跌时长。跌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发行新股,造成股市资金紧张,缺乏上涨基础。中国经济目前看还是挺好的,出口虽然减少,但内需依然旺盛,受到欧美经济下滑的影响不太大。
现在,平均股价已经处在历史低位,市盈率平均低于10,股市进入了良好的投资区域。
因为股市走势持续下跌,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危害,10日中金增持表明管理层已经开始救市了!
根据股市走势,管理层还会陆续出台救市措施,股市前景良好!
现在是进场的时候,逢低吸纳是制胜法宝,观望很可能错过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