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应急资本
应急资本是发行者在一定触发条件下,可部分或全部按事先约定条款自动转换为普通股的资本工具。其旨在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吸收损失能力,适用于金融机构无法持续经营和持续经营状态。
应急资本的目标
巴塞尔委员会(BCBS)曾提出应急资本多重政策目标的设想,包括:在银行股权融资困难时,快速补充普通股;强化对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激励;降低正常时期普通股融资成本等。但多重目标容易使外界误解应急资本的概念,BCBS在最新建议中提出将政策目标由多目标调整为单一目标,即在银行资本缓冲不足时转换,以达到监管资本要求。
应急资本的触发条件
触发条件是应急资本机制设计的关键因素,与应急资本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密切相关,决定了债转股、本金减计的必要性与时机选择以及转换的概率与风险。应急资本的触发条件分为两类:以金融体系整体运行情况为基础或以单个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为基础。金融体系整体运行情况包括市场流动性、市场波动指数、系统性危机事件爆发等,以此为基础设定触发条件可强化整个银行业体系的资本实力,更好地应对系统性危机。但系统性危机事件很难定义、识别,在此类触发条件下,单个银行缺乏改善自我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以单个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为基础设计的触发条件可细分为三类:监管指标、市场指标和监管机构自由裁量。监管指标(如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比较稳定,能较好反映银行经营状况,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但通常具有滞后性,计算过程也欠透明;市场指标(如股价、市值、CDS价差等)具有客观、透明、连续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但不具有稳定性,且易于被人为操纵;监管机构自由裁量(如宣布银行难以自主经营、公共部门决定注资等)具有应急性和较强的自由度,但不够客观、透明,将影响应急资本工具的评级和定价。
应急资本工具触发条件设置影响危机预防与处置的效率与成本。设定较高水平的触发条件,在银行面临严重困境和可能导致更大范围市场损失之前,能够通过资本重组减少系统性风险,也能够给予股东和债权人遵循市场纪律的激励,应急资本工具可作为预防危机的有效工具。相对地,设定较低水平的触发条件,能够引导私人部门参与银行重组过程,应急资本工具可作为有序处置的工具。但随着银行资本充足水平逐步接近触发条件,市场对于银行财务状况的信心降低,可能产生流动性压力。因此,设置低水平的触发条件需审慎结合紧急流动性工具和监管干预措施,确保能够提高银行存续概率,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信心丧失。目前,BCBS提出的单一触发条件是资本充足水平,触发点选择主要基于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4.5%)与资本保留缓冲要求(2.5%)之和,三种选择分别是资本缓冲的上限(7%)、资本缓冲的中点(5.75%)和资本缓冲的下限(4.5%)。
应急资本机制的国际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机构及一些非金融企业已经发行了应急资本。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组织积极探索银行监管资本及应急资本机制在提高银行资本质量等方面的作用。BCBS建议,针对跨境业务较为活跃的银行机构,若认定其无法持续经营,则其拥有的所有非普通股监管资本都应可及时转换为权益资本或永久减计。金融稳定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探索通过建立债转股或债务(包括未担保次级债)冲销机制,以应对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关的风险。欧洲部分监管当局和银行推动或创设了应急资本转换工具,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尽管尚处在起步阶段,但这种新型资本转换工具已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监管机构的应急资本机制探索
瑞士监管部门率先实施应急资本要求,针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建议发行的债券至少应满足二级资本标准,可以通过债转股或减计方式进行结构化配置。2010年10月,瑞士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旨在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相关风险的综合框架,并将于2012年初纳人法律体系。该框架内容包括将总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至19%,其中普通股一级资本占10%,应急可转债占9%。瑞士应急资本方案的触发条件是由合约预先设定,并基于与巴塞尔III框架一致的普通股资本充足率。
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较高的资本吸收损失能力要求,英国监管部门考虑设计两类应急资本:1.预警性应急资本,旨在吸收金融压力前期的损失,是一种及时纠正措施的合约形式。此类应急资本是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远未到达不可存续状态时,增强机构吸收损失能力,避免其处于压力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更高成本和恶劣后果。2.不可存续应急资本,用于银行濒临破产时吸收损失,触发条件的设计一般以监管部门宣布银行机构不可存续来确定。
(二)银行机构的应急资本实践
2009年11月,英国劳埃德银行在增发普通股的同时首次发行应急资本转换工具。该工具在正常时期为长期次级债务,列入二级资本,当触发条件发生,即当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5%时,该债务工具将自动转换为普通股。尽管该工具的发行成本较高(年收益率为8.5%一1 1%),劳埃德银行仍愿做此尝试,以避免接受政府救助。因为加入政府资产保护计划,银行日常运作将会受到更多监管限制,特别是分红派息等将受到影响。由于收益率较高,该工具发行后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接受,劳埃德银行原计划发行75亿英镑,实际成交约100亿英镑。
2010年3月,荷兰合作银行发行了12.5亿欧元的应急资本转换工具,年收益率6.875%。与劳埃德银行资本转换的方式不同,荷兰合作银行选择了债务减计的处理方式。当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7%时,债务工具的本金将削减至账面价值的25%,并立即兑付给投资者。由于投资者普遍认为荷兰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7%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该银行发行的应急资本转换工具市场认购额达到26亿欧元,约为发行计划的两倍。2010年6月,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发行了价值为5亿欧元、利率为9.375%的非累积性应急可转债,当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于6%时进行债务减计。2011年1月,该银行再次发行价值20亿美元、利率为8.375%的永久非累积性资本债券,触发条件是银行股权资本比率低于8%,处理方式也是债务减计。
2011年2月,瑞士信贷宣布,其与卡塔尔控股公司、奥拉杨集团达成协议,将于2013年10月发行价值约60亿瑞士法郎较高触发水平的一级应急资本债券,以应对国内对银行机构更为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该债券设置了两个触发条件:一是集团报告的巴塞尔III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7%,二是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机构“需要公共部门支持,以防止无清偿力、破产或无法偿还大量债务,或出现其它类似情况”。在上述某触发条件发生时,债券将自动转换为瑞士信贷的股本。
应急资本机制的设计
银行机构应急资本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虽然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和银行机构进行了探索实践,但关于应急资本的政策目标、触发机制等关键环节仍未能达成一致,应急资本发展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
(一)触发条件和转股价格设定问题
触发条件是应急资本机制设计的关键,将影响应急资本工具的评级、定价和投资者基础。假设触发条件是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若预设资本充足率临界水平过高,应急可转债易被触发转股,增加投资者风险,从而推升应急可转债的价格水平,增加发行机构的融资成本;若预设资本充足水平过低,转股可能不会在必要时被触发,其危机救助作用难以发挥。在转股价格设定上,若在应急可转债发行时确定,转股价格可能完全脱离转换时的市场条件,不具有可操作性;若是在转换时确定,可能出现类似“死亡螺旋”可转换债券的风险,在发行者经营困难时可按当时市场价格重新估价进行转股,由此估价下跌会给债券持有人带来潜在收益,但会稀释银行股票的价值,进一步推低股价,由此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劳埃德银行应急可转债的触发条件设为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5%,但根据巴塞尔Ⅲ资本要求,即使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5%的触发条件也不会被激活,使得应急资本工具在本质上失去危机救助功能。
(二)市场接受程度与融资成本问题
应急资本的理论和实践尚不够成熟,市场能否接受仍有待检验。关键问题在于此类工具市场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虽然应急资本工具的收益高于普通债务工具,但其风险也将更高。此类工具的投资者在银行正常经营期不能享受股利分红,在危机情况下却要与普通股股东承担相同的风险。而应急资本工具投资者的收益直接影响发行者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过高会影响银行的积极性。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市场和投资者的接受程度,在合理的融资成本和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之间进行综合平衡。高盛研究报告(201 1)认为,应急资本收益相对混合资本债券、股票具有一定吸引力,估计未来10年内将有超过9250亿美元的潜在发行需求,但市场可能不会完全接受该规模的发行量。
(三)信用评级问题
由于应急资本工具不是单纯的债务工具,融合了普通股的特性,而且触发条件以及资本转换后投资者的潜在损失都难以预测。同时,应急资本机制的触发条件多样,触发时机难以确定,特别是以市场指标或监管机构自由裁量为基础设定的触发条件不具有可预期性。因此,评级机构可能不愿意对现有应急资本工具进行评级,或者提出较低评级。目前,穆迪、标普以及惠誉都明确表示应急可转债具有较大的内在风险,认为“无论发行银行实力多么强大,应急资本工具几乎不会被评为投资级别”。劳埃德银行的应急可转债仅被穆迪评为非投资级Ba3,荷兰合作银行的应急可转债则没有取得信用评级。缺少信用评级、或者信用评级较低的新型金融产品很难吸引投资者,特别是对所投资金融产品具有严格评级限制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受较强资本约束的机构投资者。
参考文献
1.0 1.1 1.2 1.3 张燕,鲁玉祥,赵伟.应急资本机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纵横,2012年第4期.
2. 求09年大小非每月减持总金额(是已减持每月总金额,看清楚了是已减持的总金额)
大小非上半年减持480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7-03 09:40:36 作者:李进
在指数从5000多点一路下跌至1664点的2008年,限售股减持的“大小非”们时常被市场参与者视为洪水猛兽,不少个股在限售期到来前迎接数根放量下跌的大阴线屡见不鲜。
那么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上半年,随着指数从1820点一路攀升至2959点,62.58%的指数反弹幅度之下解禁之后的大小非仍旧没有减缓抛售的步伐。
来自万德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份沪深两市大小非减持合计约为47.42亿股,减持套现金额约为480亿元。
事实上,和今年上半年限售解禁份额1118亿股相比,下半年高达5558亿股的解禁量是上半年的5倍之多;不过,如果剔除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石化三家公司“超级大非”的解禁份额,今年下半年的限售股仅为914亿股。
来自国海证券投资策略研究中心的观点则指出,“今年2-5月大小非减持量基本维持在10亿股左右,大小非减持意愿没有随着大盘的上涨而再度大增”,因此“在今年2000亿元的日均成交量中,10亿股的月减持量对市场的冲击有限”。
半年减持套现480亿元
来自万德资讯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合计发生1061起,合计减持股份总额约为496448.73万股,按照减持期间均价计算减持的市值约为4967188.63万元。
需要指出的,此类数据中有66例减持不属于在今年上半年内解禁范围,如果除去这部分减持的22248.25万股,那么剩余部分属于大小非解禁的股份总数约为47.42亿股,合计解禁减持总额估算额约为479.74亿元。
从减持股份规模上来看,排在首位的是民生银行在最近半年内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的3.81亿股海通证券。在去年5月和6月两次试图拍卖而流拍之后,民生银行将 2004年被作为抵债资产的海通证券股权在今年6月22日前全部抛售完毕,平均减持价格约为14.33元/股;其他排在前列的机构减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包括中国人寿(601628.SH)及雅戈尔(600177.SH)减持中信证券(600028.SH)和京东方投资减持京东方(000725.SZ)等。
而从减持套现金额来看,除海通证券、中信证券被减持外,自然人陈发树通过减持14719.44万股紫金矿业疯狂套现的13亿元排在个人投资者减持套现额的首位,另外投资于紫金矿业的个人投资者柯希平以减持7476.69万股套现6.64亿元紧随其后。
名列第三位的是通过减持1076.75万股保利地产(600048.SH)的张克强,其套现金额约为2.93亿元;不过如果算上其一致行动人广东华美国际投资集团的减持份额,他们合计减持的股份约为2088万股,套现金额约4.7亿元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995例大小非解禁减持个案中,有251例是通过沪深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进行减持,约17.47亿股的减持总股数约占全部解禁减持股份总额47.42亿股的36.84%。
这一现象在上市公司紫金矿业(601899.SH)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公司高管陈景河在6月16日减持2759.4万股、公司高管蓝福生等其他10名高管合计减持2100万股均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而个人投资者柯希平和陈发树减持股份中也有部分通过此次方式进行。
进一步统计的结果表明,在上半年合计995例大小非解禁减持中,有52例属于高管减持性质,累计减持股份总额和减持市值分别约为9139.48万股和8.61亿元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这52例中除了钱江摩托(000913.SZ)、紫金矿业(601899.SH)等7例属于主板之外,剩余45例高管减持均来自于中小板公司。
不过这一数据仅限于限售股解禁减持中的高管套现部分,如果从整体来看,近期以来中小板高管减持套现明显迎来一波高潮。
来自深交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6月份,中小板高管合计减持了近4650万股,套现金额达到9.36亿元;而在前两个月份,中小板高管4、5月分别抛售了400万股和2100万股,套现金额也分别只有5000万元和4亿元。
以高管减持力度最大的金风科技(002202.SZ)为例,包括公司董事长武钢在内的7名高管在一周内合计卖出1813.91万股,以成交均价计算,套现金额在6亿元左右。
这一减持引起了二级市场激烈的反应,导致金风科技明显走弱,6月份公司股价下跌11.26%,而同期上证指数大涨300点,涨幅达到12.4%。
在6月30日中信证券组织的金风科技电话交易会议上,公司董秘蔡晓梅不得不对众多卖方分析师表示,公司管理层“在近几年内都不会考虑再度减持”。
下半年压力有限
在今年年初,对于市场前景仍旧较为悲观的绝大多数卖方研究机构认为,今年以来市场将面临大小非减持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平安证券在去年年末一份针对“大小非解禁、减持和资金”的预测认为,“根据中登公司已减持的情况来看,假定大非减持比例为10%,小非减持比例为44%,则2009年需要1777.9亿元(据2008年12月22日收盘价)资金承接大小非减持的压力。”
现在看来,今年上半年1118亿股限售解禁股带来了480亿元的实际减持,如果按照下半年5558亿股的解禁量推算,实际减持额将在2800亿元左右,这还没有将今年半年以来指数超过六成的反弹幅度之下,股价上涨使得解禁股套现带来的增加额。
应该承认,如果以半年为计数单位,那么今年下半年将是从2007年-2011年这10个半年中遭遇限售股解禁数量最多的一个半年,5558亿股的解禁量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2010年下半年2397亿股和排名第三的今年上半年的1118亿股。
那么,面临着巨额解禁压力的今年下半年的市场实际情况如何呢?
从去年6月开始,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发布的月度数据统计中将“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减持情况统计”正式列入其中。
其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至今年1月,除去年7月、11月和12月当月实际减持股份分别为8.49亿股、6.94亿股和8.23亿股之外,其他月份实际减持均维持在每月5亿股左右;从今年2月开始,实际减持股份数开始骤然增至10亿股以上,此后3个月则一直维持着这一水平——2-5月实际减持股份数分别为10.19亿股、10.84亿股、10.16亿股和10.54亿股。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减持股份数的统计仅仅包括因为股改限售到期减持数目,而不因为IPO和定向增发带来的限售解禁份额。
记者通过万德资讯的数据整理后得知,今年6月大小非实际套现的份额为12.28亿股,套现金额约为129.89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今年以来大小非减持最为集中的月份。
这意味着如果下半年指数仍旧延续着上半年持续攀升的态势,那么大小非减持的力度就会得以延续,甚至减持幅度还会加大。
不过,国海证券研究所在近期专门就下半年大小非对市场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则认为,“在目前2000亿元的日均成交量之下,每个月10亿股的月减持量对于市场的冲击有限”。具体到今年下半年,其分析师通过对解禁量进行结构性剖析后认为,除去工行、中行和中石化三家国有背景的大非之外,剩余限售解禁量为914亿元,还少于上半年的1118亿元。而汇金公司针对所持中行限售股作出的“解禁不等于减持”的声明无疑给了市场一个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