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外资拼命的抛售中国银行的股票啊
那些外方股东缺钱是最主要的因素
你看看,苏格兰皇家银行,亏490亿美元,英国政府在千方百计的注资拯救,在这种情况下,把赚钱的资产卖了,是很好的选择,能减少一点是一点,美国银行抛售建行也是这样,但美国银行因为持有的股份太多了,抛售一些也是正常的,瑞银也是类似苏格兰皇家银行那种情况,李嘉诚的基金也是这样
你要说国内银行的业绩,肯定会降,因为经济不景气,必然影响,但是是否真就是很糟糕了,那就过虑了
不用一起商量,心照不宣,形势逼人,假设你面临破产危机,你会不会选择把赚钱的股票卖出呢,肯定也是会的
⑵ 股市上有那么多赔钱的人,他们为什么不买国有银行这样的股票,如果买了国有银行的股票,那岂不是只赚不配
那需要在熊市熊得没人敢进的时候买,像现在买,说不定套两年也赶不上现在的价。
⑶ 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股票低价给外资银行
三大行上市的时候还得结合当时的背景。工,建,中当时上市时卖给国际机构股票,称为引进战略投资者。
作为国内的大银行,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国的金融机构技术和水平还达不到,并且那时中国急需国际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必须让外国机构买入中国银行股,参与中国大公司股票交易。
中国的银行同时也想借助这些国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和国际金融机构有一样地位的大公司,形成国际承认的股份制。
当然,现在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发现其弊端了,金融危机,交叉持股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风险,外国机构低成本的减持带来压力。所以,当2010年农行上市时,并未大规模引入外资,目前农行仅渣打银行持有0.37%股份,其余均为中资机构
⑷ 中国内地银行为什么把自己股票低价给外资银行
这个问题就是权利与资本的问题了。
给你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猴王的博客 (资本与权利) 链接http://www.sh-antong.com/h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43
我们的央企不断对外输送利益对内盘剥,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引入外来的力量维系他们的正统性,因为当权力垄断资本体系后,其实这个权力的合法性已经丧失,民众在反对这个垄断资本的时候自然而然开始怀疑这个权力或者说政权的合法性,为什么我们买的东西比在美国买的东西要贵?为什么我们的油价要比美国的油价要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国外势力的配合,国外势力会通过控制的媒体来解释央企的这个做法是合适的,价格高是有理由的,这个就是我国左派人士的天天在嚷嚷的口号: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实质是各种势力策划的这种口号,目的是保护权力对于资本的垄断)。
⑸ 银行股破净率这么高,可能被外资并购吗
银行股的破净率如此之高,不可能被外资收购,即使收购的只是一小部分,也不会对国有资本背景造成任何影响。根据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在二级市场累计购买的股份达到公司股本总额5%的,应当向监管部门报告,公告并通知上市公司。在这一点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将知道股票是在二级市场购买的。同时,达到5%后,每增加5%的股份数量,如购买10%,将向上市公司公告并通知15%。大股东看到有人可能想要争夺控制权,例如,开始购买股票,以确保自己不会被竞争对手超过。
国务院持有中国农业银行等其它银行的多数股份,中国农业银行的两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合计为75.02%。外国资本买入股票要有对手盘,有人出售自己的能力买入。你觉得国务院会把股票卖给他们吗?更不用说外资了,就连国内企业也不可能收购。因此,外国人只能购买中国工商银行37%的股份和中国农业银行25%的股份,这在理论上是最大的数字,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除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企业外,最大的股东不是国务院,就是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者不太可能大量出售国资委。然而,目前外资还没有突破第二阶段。
⑹ 四大国有银行有哪些外资叁股
中国银行: RBS China Investments 8.25%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有 限公司通过其子公司 ) 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淡 4.13% 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通过其 全资子公司富登金融控股私人有 限公司持有本行H股股份) 瑞士银行 1.33% 亚洲开发银行 0.20% The Bank of Tokyo-Mitsubishi 0.19% 建设银行: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12.58% 美国银行公司 10.75% 农业银行: 100%中央控股 工商银行: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13% 高盛集团有限公司 4.93% 美国运通公司 0.38% DRESDNER BANK LUXEMBOURG S.A 1.93%
⑺ 股民为什么不买国有大银行的股票
很多股民买了银行股,所以银行股涨幅弱于大盘。
⑻ 国有银行股票持有好处和缺点
国有银行的优势:创新。
1. 我记得中国农业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张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有银行在机构、网络、客户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金融创新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与其他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在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自然优势。
2. 事实表明,与其他外资银行相比,金融创新是重点。缺乏创新能力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银行。已经想到了许多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因此,金融创新是所有国有银行和全国银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解决世行的创新问题,也就解决了世行的发展问题。国有银行由于其创新优势,发展相对较快。
3.专家张俊周在该出版物中表示,无论是银行经济的稳定发展,还是银行业本身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创新也有许多要求。首先,创新必须是全面的。是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工具和产品创新。它包括建筑、人才、财务管理、监督、游戏规则等方面。单一的创新没有任何效果。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创新银行的发展。这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从目前的形式来看,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改革已经逐步完善,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例如,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成长方式、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4. 从这些方面说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是有益的。虽然发展方向良好,但随着全球金融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国有银行的劣势:
1. 与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经营方式更加繁琐,决策链更长。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国有银行不能迅速做出反应,这必然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影响。
2. 国有银行的分行结构较大,难以控制。另一方面,高分结构必然会导致成本增加,需要更多的投资,这需要每年国家的支持。
⑼ 四大国有银行外资持股的比例是多少
截止2018年11月21日,四大行外资持股比例如下:
1、工商银行外资持股比例为24.41%,外资持股人为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四大行外资股东都是处于第二第三大股东,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看到这个估计有不少人又开始出来喷了,四大行作为我国银行业最重要的机构,为什么外资持股比例那么高?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外资持股人都是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那这个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是什么来头呢?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是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其所持有的股份为其代理的在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交易平台上交易的H股股东账户的股份总和。
这家公司不直接参与投资,只是后台集中清算的中介公司而已,它记录管理每个股民的持股情况,而不是实质持股。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所账户上的股份,是H股股东账户的股份总和,这些股份的权益仍旧归属投资者本身所拥有。
而四大行当中第二第三大股东之所以出现香港中央结算代理有限公司,是因为沪港通的原因。
沪港通开通之后,H股账户投资者投资A股,是以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四大行上出现的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公司持股,而是h股投资者投资四大行的一个集中。
而且目前除了四大行之外,A股的很多上市企业的第二第三大股东当中,都出现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比如中国平安,中集集团,万科,中兴通讯,潍柴动力,鞍钢股份,还信科龙等等的前十大股东当中都有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⑽ 港股的银行股估值这么低,为什么没有遭到外资的抢购
港股作为高度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投资者,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交易来自欧美市场投资者,中国内地投资者占比仅有21.5%。
从投资者结构看,大陆市场投资者在港股市场参与程度并不高,占比只有8.7%;欧美市场投资者总和则为22.8%;香港本地投资者占比约为36%。
然而,因香港市场环境良好,上市规则便利,因而与投资者结构相对应的是,港股主要上市公司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主。截止2017年末,中资股市值占比超过港股总市值比例2/3,成交额高达76.1%。
由于投资者普遍具有本土偏好,会优先投资自身熟悉的市场港股市场投资者来源与上市公司的匹配,因而由于对当地市场参与程度有限,在估值中无法体现当地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和关注度。
另外,受制于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有限,外地投资者对国内公司基本面研究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因而致使对H股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行业与个股,导致港股估值偏低。外地机构投资者主导股票市场
高估值往往与个人投资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港股市场投资者主要为专业机构。从2016年现货市场结构中,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超过50%, 其中本地机构投资者占比为20.1%,外地机构投资者占比为 33.3%。若将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归纳与机构投资者,那么港股市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高达77.2%,个人投资者比例仅为22.8%
与个人投资者相比,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拥有资本和信息的双重优势,在投资种类和方式选择上也更灵活,对股票估值也来得更为专业和成熟。
而且,港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大部分是海外投资者,其追求安全性的全球化资本配置会对股票的估值更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