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韓國和朝鮮打戰 會對股市造成影像最好能詳細點
中國股市本來已經跌了一百多點,韓國和朝鮮的戰爭一打響,
馬上來了個逆轉,股市一下子上漲了五十多點。
第二天更是上漲了七十多點,其中,軍工股票漲得最凶。
可以說朝韓戰爭對中國股市是個利好。
全世界的股市都在跌,只有中國的股市在漲。
你仔細想想六十年前的抗美援朝,中國軍隊可是傷亡了八十多萬,
最後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你要明白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的道理。
另外現在已經今非昔比,朝鮮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核彈頭已經可以打到美國,韓國的任何一個地方,
想打紐約就打紐約,想打華盛頓就打華盛頓,
這也正是美國敢打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卻不敢打朝鮮的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韓國和朝鮮打戰,對中國股市絕對是個利好。
其實這個問題嘛,不是三言二語就能說清楚的,
簡單的給你說了下,希望你能明白。
㈡ 對日經濟制裁 受益股票有哪些
一般來講是日本占優勢的行業比如家電,汽車,半導體材料,部分化工行業,不過說到底,由於國內的這些行業自己沒有什麼競爭力,日本受損得利的差不多是歐洲和北美和韓國的企業,所以對國內企業不能算利好,如果勉強要算,家電可以了。如果據此炒股我覺得沒有意義。最多是短線利益而已。
㈢ 日本地震會影響中國的股市嗎那醫葯股是不是要漲
強震重創了日本民眾的正常生活,對日本及全球股市也造成了短期沖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最近20年中大地震災害對全球股市、特別是對A股的影響後發現,對A股影響最深刻的莫過於2008年發生在我國汶川的「5·12」特大地震。盡管外圍地震災害也會對A股產生短期沖擊,但從中長期來看,地震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有限。
「短期肯定會帶來沖擊!」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全球資本市場,尤其是A股,至少會產生心理上的沖擊。影響到底會有多大,目前尚難作出准確判斷。不過,日本大地震應該只會短期沖擊資本市場。
華西證券研究所研究主管曹雪峰認為,雖然從中長期來看影響非常有限,但是自然災害對大盤指數的沖擊效果短期內還是明顯的。根據歷史經驗,周邊及全球其他國家發生的地震、海嘯等大型災害會對部分細分行業產生短期利好或是負面沖擊。
航運漁業救災物資受關注
日本大地震之後,A股哪些行業會率先作出反應?綜合多位市場分析人士的觀點,航運、漁業、救災物資三大領域率先進入視野。
「不排除部分航線因為風險因素而漲價!」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某大型券商航運業研究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已有至少2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部分太平洋島嶼發布海嘯警報,如果日本大地震持續,對航運業的整體影響是偏負面的。
不過上述人士進一步認為,部分航線或因為風險因素而提高運價或徵收附加費。基於心理預期,沖動資金或許會關注航運股帶來的機會。具體來講,地震可能拖累日本經濟的復甦進程,油運和集裝箱運輸會受到負面影響預期比較多,而干散貨市場因為替代性需求而短期有可能受益。A股中涉足干散貨市場的航運股主要包括中國遠洋(601919,收盤價10.43元)、中海發展(600026,收盤價10.20元)、招商輪船(601872,收盤價4.40元)、中遠航運(600428,收盤價8.64元)等。
除了上述航運股外,板房與帳篷的短期需求也可能上升。曹雪峰認為,日本地震發生後,從雅緻股份(002314,收盤價18.48元)本周五收盤前半小時的反常走勢來看,部分短線資金已有活躍的態勢。因此,與板房以及帳篷生產相關的上市公司可能會受到投機資金關注。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僅僅是短線的投機行為,建議投資者謹慎參與。
另外,投資者或許會擔心,我國的漁業會受到相應的沖擊,特別是一些以日本為主要出口國的上市公司。不過,這些擔心或許是多餘的。
從出口來看,A股有部分上市公司如東方海洋(002086,收盤價17.52元)、獐子島(002069,收盤價39.44元)、好當家(600467,收盤價13.73元)等公司對日本有少量的出口份額。金元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短期來看,地震對這類公司的出口可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因為出口日本的數量相對較小,因此影響將有限。從另一方面來講,短期需求受到壓制之後,反而會有一個補充庫存的需要。從中長期來看,由於日本的漁業受到破壞,這些公司或許會得到更多的日本訂單,但這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不排除投機資金藉此產生短期的「遐想」。
不過,東方證券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則認為:「由於本次日本強震是發生在日本外海,因此,不會對我國沿海的漁業產生後續的破壞。」他同時表示,這並不表明在日本漁業受到破壞之後,我國的相關漁業上市公司可以從中獲利,主要是因為,日本漁業是以捕撈為主,而我國漁業是以養殖為主。此外,日本對食品相關安全要求明顯要高於國內。因此,日本對後續魚類等產品的需求或許會在震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轉向海外,並且應該是以歐美為主。
短期沖擊不改中長期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對歷史資料的初步統計發現,多數情況下大地震會導致當地股市出現下挫,但持續時間都十分短暫,連續下跌一般不超過4個交易日,不會對股市產生中長期影響。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地震對股市的影響需要密切關注自然災害的進程。如受災地區盛產某種產品,出於該產品短缺導致全球價格上漲的預期,A股生產同類產品的公司因為預期受益而可能被關注;另外,隨著人們對震區核電站是否會發生泄露的擔心,提供核電設備的個股也可能因投機資金「浮想聯翩」而借機炒作。
有媒體報道稱,美國曾經對1970年以來的20多次突發事件做過統計,所有這些突發事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一般來說不會超過一個季度。
鏡頭回放
「5·12」大地震後A股小跌
說到地震對A股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里氏8.0級地震,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中國境內發生的烈度最高的一次地震。巧合的是,地震發生時,股市臨近收盤,上證綜指在兩次沖擊3700點無果後快速回落。許多投資者到收盤時還不知道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因此當天滬深股市基本上沒有對地震作出明顯反應。收盤時該上證綜合指數報3626.98點,上漲13.49點,漲幅0.37%。
但是,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即5月13日,市場的悲觀情緒快速宣洩,上證指數低開近3個百分點,最後收盤時下跌1.84%,在此後的3個交易日中股指並沒有太大的震盪。
而「5·12」地震之後,因為市場預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建材類需求均會出現上升,四川的基建企業四川路橋(600039,收盤價8.79元),以及水泥企業*ST金頂(600678,收盤價6.30元)、四川雙馬(000935,收盤價12.88元)均在地震之後出現階段性的快速無量拉升,但這些個股很快就被打回了原形。
歷史資料
20年間全球大地震對股市的影響
◆事件:智利地震 震級:里氏8.8級
最近幾年突發自然災害對全球資本市場短期影響最明顯的,要數智利2010年2月27日發生的里氏8.8級大地震。
智利為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國,2009年精銅產量534萬噸,佔全球產量的33.8%,2009年中國進口精銅320萬噸,進口精銅礦613萬噸,其中智利為主要的銅資源進口來源地。因此大地震引發全球對銅短期供給將銳減的擔憂。表現在A股上,在智利礦產業受損情況尚不明確時,主營為銅的個股受到短期資金的 「瘋狂」炒作,包括精誠銅業(002171,收盤價22.15元)、雲南銅業(000878,收盤價26.20元)、江西銅業(600362,收盤價39.91元)及銅陵有色(000630,收盤價29.07元)在內的多隻有色金屬股全線漲停。
但是,3月1日晚間即從智利傳來消息稱,地震中心離主要的銅礦產區較遠。接下來相關個股在3月2日開盤後迅速回落。
◆事件:中國台灣地震震級:里氏7.3級
1999年中國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後,當地股市暫停交易。從9月27日復牌起,台灣加權指數從9月20日的8016點開始下挫,到9月30日報收於7599點,期間經歷了5個交易日的震盪下跌,累計跌幅為5.2%。之後台灣加權指數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反彈。
◆事件:日本地震 震級:里氏6.6級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一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盡管在發生地震的當日,對地震國的股指有所影響,但是,由於當時A股與全球股市聯系還不很緊密,因此,對A股基本沒有多少影響。
2003年9月26日凌晨,日本北海道東南約80公里的釧路海域發生里氏7級地震,當天東京日經225指數在開盤後不久就下跌了92.81點,跌幅達到了0.9%。位於北海道的各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短時間內股價大跌,其中,北海道電力公司和北海道銀行的股價損失最為慘重,這跟「5·12」汶川大地震期間部分四川地區個股出現急速殺跌有相似之處。
◆事件:其他地震 震級:里氏6~7級
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市西北35公里處發生里氏6.6級地震,由於當時A股與全球股市聯系還不很緊密,因此,對A股基本沒有多少影響。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亞洲股市在隨後幾個交易日內普遍下跌,12月29日泰國航空大幅下挫3.5%,帶動泰國SET股指下跌1.5%,領跌亞洲股市。新加坡航空和馬來西亞航空分別下跌了1.7%和2.3%。新加坡海峽指數也跌0.22%,收於2051點。盡管日本、韓國並沒有受到海嘯影響,但投資者同樣擔心它影響本國經濟。日經指數下跌了0.03%,收於11362.35點,韓國、印尼股市分別下跌了0.3%、0.5%。
㈣ 中日韓三國同意年內啟動自貿區談判利好哪些股票
人民日報:青島擬建中日韓自貿區 或將落戶西海岸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5月11日訊 在中國,中日韓之間展開合作,繞不開一座城市——青島。
「青島將在中韓自貿談判中起到重要作用。」5月3日,到訪青島的韓國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長朴泰鎬說。
日前,中韓自貿協定談判正式啟動。而在即將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首腦會晤中,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將是重要話題。學者指出,依託與日韓開展經貿合作的傳統優勢和地緣優勢,青島正面臨著新機遇。
前沿 與日韓最有緣分
青島已與10個日韓城市互結友好。日韓兩國均在青島設立總領事館和半官方性質的貿易機構。
獨特地緣優勢使青島成為我國最早也是最頻繁與日韓展開經貿交流的城市。
1979年,與日本伊藤萬公司的合作開啟了青島第一個利用外資項目。1984年,青島與日本成立了第一家中日合資企業。1988年,青島與韓國成立第一家中韓合資企業。1979年,青島就與日本下關結為友好城市,目前已與10個日韓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日韓兩國均在青島設立總領事館和半官方性質的貿易機構。
截至目前,青島累計批准日資項目1848個,韓資項目 11000個,實際利用日資34億美元、韓資 132.4億美元。韓國已成為青島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第三大貿易夥伴,日本成為青島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第二大貿易夥伴。
近3年來,青島市累計接待日韓遊客分別超過70萬和100萬人,常駐青島的日韓籍人士近10萬人。青島及周邊地區已開通11條空中直達日韓航線,每天都有往返東京、大阪、 首爾、福岡等地航班,日韓空中快線正形成航班「公交化」模式。此外,青島及其周邊共開通日韓海運航線20條。
青島與日韓兩國地緣相近、人文相通、交通便利,使中日韓之間展開的合作,都有著諸多繞不開青島的話題。從地緣、文緣、商緣等綜合因素來看,青島是距離日韓「最近」的中國城市。
機遇 產業互動聯系最緊密
青島圍繞建設中日、中韓區域經濟合作試驗區的工作已經展開專門規劃,將重點探討設立中日、中韓創新合作園的可能性。
日前,中日韓自貿區高層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舉辦,探討中日韓自貿區進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日本《朝日新聞》以「青島是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重要城市」為題作了報道。
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啟中國漁業受益巨大
中日韓三國的漁業的生產和貿易均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2009年,三國漁業產量分別達到5120萬噸、542.9萬噸和317.5萬噸,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40%、4.2%和2.5%左右,合計份額約達46.7%。中國漁業自1991年以來生產總量持續保持世界第一。由於互免關稅以及消除非關稅措施通常是FTA的主要內容,對於一國不具有優勢以及適用較高關稅稅率或是較多非關稅措施的產業,在FTA簽訂之後的一定時期內會受到較大影響。中、日、韓三國均對水產品進口維持較高的關稅。其中,日本水產品進口(最惠國)關稅平均稅率最低,為5.5%,最高稅率為15%;韓國平均關稅稅率最高,為15.8%,最高稅率達到30%;中國水產品進口平均關稅稅率為10%,雖然不是三國中稅率最低的,但是中國未對水產品實施從量稅或者調節關稅等加重進口限制的措施。在非關稅措施方面,目前日本和韓國均對水產品進口採取了大量的限制措施。日本對許多水產品的進口設定了配額,截止到2009年12月,日本水產品進口配額仍涵蓋海帶、烏賊、鯖魚、沙丁魚、鱈魚、扇貝等十九類品種。隨著FTA的簽訂與實施,中國水產品將在日本和韓國獲得更大的市場,在這一方面日本和韓國將面臨較大壓力。
綜上所述,地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漁業將成為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最大受益行業,而在上市公司中具備以上條件的個股,正好是(002086)東方海洋和(600467)好當家兩家公司。
㈤ 最近打的比較火熱的「日韓貿易戰」是怎麼回事中美貿易戰剛剛平息,他倆咋也打起來了
1965年簽訂的《日韓基本條約》附有四個協定,其中之一是《關於解決財產及請求權問題及有關經濟合作的日本國與大韓民國之間的協定》。根據這些協定,韓國政府從日本政府拿到了3億美元的贈款和2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以及3億美元的民間企業合作。日韓請求權協定中明記了對於遭受日本強制徵收被害的補償,當時的計算是受害者為103萬人,補償的方法是「韓國作為國家進行請求,有關個人在韓國國內對應」,就是說日本政府一次性把錢付給韓國政府,由韓國政府分給應該拿到這筆錢的受害者。
拿到了的錢的韓國政府並沒有把錢分給受害者,而是投向了鋼鐵和電信事業,但韓國的受害人一直在要求補償。文在寅之前的韓國政府所採取的辦法是當有人告狀時就用錢擺平,當然告狀的人也不多,《中央日報》登過專門談這個問題的文章,意思是那些「徵用工」的遭遇可能沒有那麼慘。所以盧武鉉政權之前付給個人的錢總共只有大約800萬美元。2005年的時候盧武鉉政權認為這不像話,又拿出錢來給了一部分,因為盧武鉉也承認日本給的3億美元裡麵包含對於徵用被害的補償。
但文在寅總統反對這種認識,他在從事執業律師的時候就認為《日韓請求權協定》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當上了總統之後就開始來著手解決。
韓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但是主掌司法權的大法院法官卻是由主掌行政權力的總統任命的,文在寅在上台之後的2017年9月破格任命了金命洙為大法院院長,並且開始調查大法院前院長梁承泰的「濫用職權,妨礙職權行使」等多項罪名,這里的「濫用職權」指的就是梁承泰一直負責「二戰勞工索賠案」而不肯判決日本企業賠償。梁承泰已於2019年1月24日被正式逮捕。
這樣,2018年10月30日,韓國大法院就判決4名原徵用工應該得到日本企業的賠償,賠償額度大約每人9萬美元。
2018年11月12日,日本新日鐵住金拒絕韓國律師的賠償要求。
2019年1月8日,韓國大邱地方法院同意扣押新日鐵住金和韓國浦項鋼鐵合資企業的30%股票以便變賣充當賠償資金。
3月26日,韓國大田地方法院也同意扣押三菱重工的兩項商標權和6件專利准備拍賣。
《日韓請求權協定》第三條里的1到3款規定了在發生沖突時的解決手續:通外交途徑解決->不成功時雙方組成仲裁委員會解決->失敗時直接考慮交給第三國仲裁解決。但這些步驟都要得到對方政府的呼應。
日本政府按照這個順序走了下來,但都沒有得到韓國政府的呼應。韓國政府的意見是韓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政府不能幹涉司法判斷,日本只有賠償這么一個選擇。
此時日本國內出現了「經濟制裁」的論調,韓國傳媒也報道了日本媒體有關日本政府已經研究了100種以上的制裁方法的消息。
3月12日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提到了關稅、匯款和停發入境簽證等3種具體的方法,韓國保守傳媒開始警告政府應該注意這一變化。
但韓國政府和左翼傳媒認為日本不可能發動經濟制裁,因為日本並不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人觀光客是日本一大客源、2018年日本對韓黑字240億美元,85%的在韓日企是黑字經營,高於中國的72%和泰國的67%。《民族日報》發表社論警告麻生太郎不要忘了他們家的「麻生炭礦」就是「戰犯企業」之一。
5月20日日本政府請求設置由日韓以及第三國組成的仲裁委員會來解決,韓國政府在沉默了1個月之後的6月19日提出了「徵用基金設置案」,提議由新日鐵住金、三菱重工這些「戰犯企業」和韓國浦項鋼鐵、韓國KT這些「受惠於日本資金的韓國企業」出資設置一個基金來實行賠償,這個別名「1+1方案」的提案被日本當場拒絕。
那時韓國執政黨內有人提出制定一個「強制徵用特別法」,先不忙追究日本企業的責任,而是由韓國政府先行對徵用被害者進行補償再說,但被文在寅總統以「被害者要求的是來自日本的直接補償」為理由拒絕。
於是又有人提出除了日韓兩國企業之外,韓國政府也算一方的「2+1提案」,但也被文在寅總統否定,文總統只同意已經被日本方面拒絕了的日韓企業補償的「1+1」提案,直到7月4日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金仁澈還在說:「(1+1)提案依然有效,希望日本方面認真研究」。
6月23日,韓國政府經濟研究院委託釜山大學進行的研究報告發表,認為即便在日本把韓國產品的進口關稅提高到30%的話,韓國的對日出口也就減少8%,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6月25日《民族日報》發表社論質問安倍晉三決定不抓住大阪G20峰會的機會和文在寅總統會面是不是「不管日韓關系」了?
7月1日日本決定從7月4日開始停止在對韓國出口光刻膠、氟化氫以及氟聚醯亞胺時的簡化手續優惠,還要取消韓國的「白名單」待遇,日本方面表示這種變化和徵用工審判無關。
文總統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和朝鮮改善關繫上,一直沒有發表意見,《中央日報》認為全力促成徵用工判決的總統現在把內閣推到第一線來處理這個問題是不負責任,這時又傳出韓國國防部都在准備明年開始和朝鮮一起紀念6.25戰爭70周年的消息。
一直到一周以後的7月8日,文在寅在青瓦台召開首席秘書和輔佐開會,說:「用中長期的目光看問題,正好是解決幾十年來積蓄的韓國企業的問題的好機會,……,能夠解決深刻的對日貿易赤字問題」,要求日本撤回決定,說「如果韓國企業受害,韓國政府一定會做出對應」, 自民黨的重鎮,前經濟再生大臣甘利明對於這番話的評論是:「能不能別說孩子氣的話。」
針對政府的每年投資1萬億韓元(約合58億人民幣)晶元材料的計劃,《中央日報》和《朝鮮日報》的問題都是:三星、SK和LG這幾個月怎麼過?占出口量20%的半導體產業一旦落後就再也趕不回來了。
因為對文在寅總統以及總統府失望,7月5日《朝鮮日報》社論的標題是「如果有對北政策的熱情的話,哪有什麼日本的報復」。
針對韓國要上訴WTO的舉動,日本表示這件事和WTO無關,因為不存在「禁止對韓出口」的問題,只是取消了對韓國的優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7月7日的電視節目中說:「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把韓國列入『白色國家』,日本在亞洲國家中也就指定了韓國一個國家」。
「韓國本來就沒有『白色國家』的資格,只是日本高抬了貴手」的理由是日本媒體報道從2015年開始在韓國發生了156次非法出口可能軍事轉用的物資,去處很可能是朝鮮,所以日韓現在的爭端和貿易無關,是國家安全問題。
總結一句就是韓國又想敲詐日本錢了 日本這次沒同意 韓國就扣押日資公司的財產 所以就鬧起來了 日本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該道歉都道了 該賠償都賠了 韓國還是不滿意
㈥ 日本地震對中國哪些板塊股票會產生較大影響(不管是利空或者利好)
日本災區是經濟活躍區,對日本經濟會有一定影響。日本是出口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因此對中國高端製造業公司是利好。同時刺激人民幣升值。而對原料出口公司則是利空,特別出口對象是日本的公司。
㈦ 在日本的制裁下,韓國的經濟會怎麼樣
現在韓國的確被日本制裁的喘不過氣來,照這樣下去的話,我覺得文在寅應該撐不過今年年底了。但其實之所以這次日本會對韓國進行制裁,主要的原因還是和文在寅脫不開關系的,因為他死咬著歷史的問題不放,所以日本沒有辦法,只能夠發動制裁來制裁韓國了。韓國的經濟會萎靡的比較嚴重。
雖然文在寅提出了要資助7.8萬億韓元自主的研發半導體材料,但是想要在5年內實現韓國自己生產,還是十分困難的。而且5年和三個月相比的話,5年顯得太長了所以說三個月之後,文在寅就會很難受的,他基本上沒有辦法抵抗日本對韓國的制裁。而且不僅如此,美國又開始對韓國進行剝削,要求韓國把駐韓美軍的軍費提高到每年50億美元。所以說在這種的雙重打擊之下,我覺得韓國的經濟面臨的威脅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