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股票上市案例

中國股票上市案例

發布時間:2022-09-25 07:37:17

❶ 中國A股,港股,美股這三個地方都有上市的中國公司有哪些

A股,即人民幣普通股,是由中國境內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從2013年4月1日起,境內、港、澳、台居民可開立A股賬戶)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A股不是實物股票,以無紙化電子記賬,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中國大陸機構或個人。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等的區分,這一區分主要依據股票的上市地點和所面對的投資者而定。中國A股市場交易始於1990年,2015年4月8日,A股時隔7年重回4000點大關。
港股是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香港的股票市場比國內的成熟、理性,對世界的行情反映靈敏。如果國內的股票有同時在國內和香港上市的,形成「A+H」模式,可以根據它在香港股市的情況來判斷A股的走勢。
美股,即美國股市。廣義:代表全球股市
開盤時間:美國從每年4月到11月初採用夏令時,這段時間其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4月初,採用冬令時,則交易時間為北京時間晚22:30-次日凌晨5:00

❷ 中國上市第一個股票是什麼

1986年11月14日,當鄧小平將「飛樂音響」股票贈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約翰•凡爾霖後,俗稱「小飛樂」的「中國第一股」讓世界為之轟動。上海飛樂音響公司1984年發行的股票(通稱「小飛樂」),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支股票

❸ 國內有沒有上市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但不認定為實際控制人)的企業上市的案例

摘要 你好,這個是沒有的。第1點,如果國內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啊,肯定是實際控制人,絕對是要被認定的。第2點,證券法的這個規定要求他必須是做這樣的認定,如果不做這樣的認定是不可以的,不合法的。第三,目前說實話只要是在國內上市的這些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基本上都是法定代表人。無一例外。

❹ 為什麼中國公司到海外上市

伴隨中國企業在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區相繼上市的熱潮,開曼群島、維爾京、百慕大……這些原本不甚知名的小小群島逐漸成為了中國企業注冊離岸公司的搖籃。據說在這些地區注冊的企業有10641家與中國內地相關,而其中的新浪、網易、金蝶、聯通等公司無一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目前在這些地區平均每天都會有一家中國概念的新公司注冊成立。而事實上,這些公司的所有者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到公司的注冊地去。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選擇的注冊地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幾乎都是國際避稅地。但是,根據我國稅收法律的規定和我國外匯管理體系的限制,能夠利用這些地區所進行的合法國際避稅數額很小,因為我國政府對居民來自中國境內的全球收入征稅。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動力驅使大量的企業尤其是民企趨之若鶩,湧向這些遠洋島嶼呢?記者帶著疑問,走訪了與此現象相關的一系列人士--民企老闆、投行經理、中介機構、稅法律師以及國際稅收、國際經濟法的教授,試圖解開這個似乎眾人心照不宣的謎團。
曲線上市的優美拐點
提起到開曼、百慕大去注冊海外離岸公司,中國熟悉資本市場的業內人士大概首先想到一個名詞--海外曲線上市。
海外曲線上市的學術叫法是"造殼上市",即要在擬上市的海外證券市場所在地或其允許的國家(地區)成立一家中資公司的控股公司,進而以控股公司的名義申請上市。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的成功案例:1992年10月9日,中國在紐約交易所掛牌的第一支股票是"華晨汽車",其公司全稱為"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1992年6月於百慕大群島注冊,上市募集資金全部用於在中國內地的實業"沈陽金杯客車製造有限公司";1999年初,新加坡證交所出現了一張新面孔--鷹牌控股,注冊地開曼群島,其背後的上市公司--廣東佛山鷹牌陶瓷公司成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1995年,惠州僑興通過其原來在香港注冊的一家公司,到英屬維京群島注冊成立了僑興環球,以僑興環球名義回購僑興集團90%的股權,接著於1999年2月17日在美國NASDAQ上市,成為第一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2000年1月31日,在百慕大注冊的"裕興電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內地民營企業,募集資金4.2億港元。
沿著這些先鋒開辟的成功之路,後繼者們充滿信心,紛紛踏上了這條曲線上市的艱難道路。而這條道路上的第一站,往往是奔赴開曼、百慕大、維爾京,注冊一家或數家公司。一位海外投行業務的資深人士形容說:"這些彈丸小島在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曲線中,是一個優美的拐點。"
的確,從中國內地出發,經這個拐點,民營企業既可以通往香港的創業板,更可以邁入美國的納斯達克。因為百慕大、開曼、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法律屬於普通法系,是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合法注冊地。而根據香港聯交所1992年7月頒布的《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中關於創業板上市公司注冊地的第一條,除可以在中國內地、香港注冊之外,百慕大、開曼群島也赫然在列。據不完全統計,選擇開曼、百慕大作為注冊地的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遠多於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注冊的公司:我們在香港創業板股票中任選了代碼在8003~8028之間的10家上市公司,發現只有1家在香港本地注冊,其他9家公司(4家主要經營地在內地)的注冊地全部是開曼群島或百慕大--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那麼,這些上市公司為什麼不選擇證券市場所在地注冊而要繞道遙遠而陌生的開曼、百慕大?與此相關的各方人士眾說紛紜,但細想又似乎大致相通,不外乎以下四個原因:注冊程序簡單、減少風險、逃避外匯管制和合法避稅。
想上市,必然面臨的各種復雜的審批程序、規則要求,企業的頭痛事絕對少不了。不過,能免一樁是一樁,開曼、百慕大、維爾京這些小島作為離岸注冊的樂土,可給企業省去了不少繁瑣的手續和規則的麻煩:公司可以不必在注冊地生產經營,可以把注冊資本移作他用,公司設立發起人不要求是當地居民或國民,無需向當地稅務局提供財務報表。而且,現在國內有大量代辦注冊離岸公司的中介機構,看似遙遠的距離卻沒有了任何障礙。
法律環境寬松、保密性好,也是開曼、百慕大等地的突出特點。一位從事企業海外上市法律咨詢的律師指出,這對於通過曲線路徑上市的公司來說,能夠減少法律風險。以位於加勒比海上的開曼群島為例,它是一個部分自治的英國殖民地,其公司法以英國商業公司法(1948年)為基礎,但經過開曼政府多年的數次修訂,其中已經具有了很多本地特色。根據開曼群島的公司法,稅務豁免公司可以得到政府20年不征稅的保證,可以發行無面值的股票,還可以不必每年召開一次股東大會,甚至股東的名字也可以保密。實際上,很多離岸法區都有明文規定:公司的股東資料、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信息,享有保密權利。寬松的法律環境以及對公司業務的高度保密,使上市公司自身的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極大減少了各種風險因素。如果上市公司在未來的經營期間出現與投資者的法律糾紛,裁決過程所適用的開曼法律往往可以使上市公司逃避某些責任或者占據有利的位置。
除了法律寬松,開曼、百慕大、維爾京等地的稅收相當優惠,對於在此注冊的企業不徵收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這意味著,盡管在中國內地從事實際經營的公司必須向中國政府繳納企業所得稅,但作為其投資者的離岸控股公司,由於注冊地政府不對控股公司的投資收益征稅或稅率很低,因此,整個海外上市的公司體系可以避免雙重稅收。
此外,開曼群島、百慕大、維爾京等地區普遍對豁免公司沒有外匯管制,外匯出入自由。這使得很多通過曲線上市的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募集的外匯先放在離岸公司,根據中國內地企業實際經營的需要,逐次將資金匯往國內,而不是一次將在海外募集的外匯全部投入國內的企業中去。
除去以上理由,似乎還有一個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多時候,公司在海外上市曲線中的"拐點"不止一個,而可能在多個避稅地注冊多個"殼"公司。在國內的資產注入海外"殼"公司的過程中,伴隨的是層層交錯的控股關系、撲朔迷離的資產置換。"越復雜就越安全。"一位從事多年投資銀行業務的先生含糊地解釋這個現象。"在這些避稅地各種財產、公司情況都是保密的。所以,一般很難摸清各個公司之間有什麼關系,這方便企業內部進行關聯交易啊!"倒是一位中介咨詢人員一語中的。
風險投資的"軟猥寶甲"
盡管開曼、百慕大、維爾京,這些本不知名的小島走進中國人的視野源於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之路,但是在這些島嶼上注冊的1萬多家與中國內地相關的企業,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與這個目的有關。一位中介機構的資訊顧問認為,目前國內許多接受海外風險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才是真正的離岸注冊兵團的生力軍。
與那些產生到海外上市想法後才著手注冊離岸公司的企業相比,許多成功吸引到外資創投的高新技術企業似乎更有先見之明,公司初創時的注冊地一般就在開曼、百慕大、維爾京。一位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理指出,為了繞開國內政策的限制,一般國外風險投資都採取間接投資於海外離岸公司的形式介入中國創投市場,以便於在投資實現增值後順利退出。作為創業企業,當然要配合投資方以達到雙贏的目的。所以,一般會選擇開曼、百慕大、維爾京等離岸法區注冊公司,以離岸公司作為投資方投入資金的中轉站。面對經濟、法律均處於過渡時期的中國,通過間接投資離岸公司的形式,海外風險投資為自己披上了一件刀槍難入的"軟猥寶甲"。
創業企業上市是風險投資退出的最佳形式。由於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國內此路不通,那隻能通過海外上市以保證風險投資全身而退,由此,問題回到了文章的最初--風險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也意識到了開曼、百慕大、維爾京這些小島的魅力所在。以1992年首先進入中國創投市場的國際數據集團IDG為例,其投資的搜狐、金蝶相繼於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而這兩家均是通過注冊離岸公司實現海外曲線上市的典型。
將所投資企業的股權協議轉讓是風險投資退出的另一種重要手段。如果創業企業是海外注冊的離岸公司,那麼,在股東轉讓股份或風險投資退出而改變股權結構時,繞開了國內的審批程序,使轉讓手續和過程得到了簡化。但如果直接被投資企業在中國注冊,根據有關規定,其股權轉讓必須報原審批機構批准(審批機構批准還需徵得科技部同意),然後到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相關手續。復雜的手續、漫長的等待,可能導致審批後企業早已錯失市場良機。加之在開曼等地可以避免對投資者的雙重稅收,這使創投企業在海外注冊的運作成本低於國內注冊。
事實上,為改變外資繞道介入國內風險投資業的情況,我國政府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日前,由外經貿部、科技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頒發的《關於設立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的暫行規定》,容許"外國投資者單獨或與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設立以創業投資為經營活動的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企業。"但是客觀地看,目前國內風險投資的環境仍不容樂觀。IDG副總王樹先生指出,目前中國的《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稅法》等相關法規不健全,比如《公司法》仍存在對外投資不得超過凈資產50%的限制;有限合夥制創投企業面臨的雙重征稅問題,《稅法》沒有解決;《外商投資企業法》中對無形資產投資的限制;這些都將阻礙外資到中國發展風險投資業。
看來,外資風險投資身上的這件"軟猥寶甲"一時半會兒還脫不下去!
兼收並蓄的"變臉"之地
其實,除了上述原因,企業海外注冊的目的還有很多種,對他們來說,開曼、百慕大、維爾京……這些遙遠的海中孤島是轉換身份、實現"變臉"的理想場所。
在河北省"5·18"經貿洽談會上,記者注意到有兩家注冊地為"英屬維爾京群島"的民營小企業以外資企業的身份出現。事實上,這不過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到維爾京注冊了一家離岸公司而已,企業老闆本人對著世界地圖也找不到他們的注冊地在哪兒。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為享受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稅收在幾年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減免。對此現象,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的藍藍教授分析說,盡管我國已加入WTO,但世貿組織僅要求給予外商不低於本國居民的待遇,但目前中國給予外資的是遠優於"國民待遇"的"超國民待遇"。因此,有些效益較好的民營企業會想到以假合資的辦法來逃避國內稅收,這種現象短時間之內很難消除,因為中國現在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為此,仍會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對外資的優惠待遇。
民企搞假合資"變臉"不過為得點稅收上的小實惠,比起國內某些大公司的"變臉"手段,絕對是小巫見大巫了。日前中國一家大型企業××公司為實現在香港順利上市而進行的資產重組過程中,在開曼群島注冊了一家離岸公司,利用開曼群島對注冊公司資產質量要求寬松的特點,把全部的企業不良資產注入新公司,從而順利實現了優質資產與不良資產的剝離,預計不日即將傳來該企業成功在香港上市的捷報。這等"變臉"法術才真叫高強。
現在,連台資企業也紛紛搞起了"變臉",想到中國內地投資受到台灣當局政策的限制不要緊,聰明的台商先把資金投到自己在開曼、百慕大、維爾京等地注冊的離岸公司去,然後轉道奔赴內地,任台灣當局如何把守也無濟於事。
"作為海外歸國學子,我們回國成立這家公司的想法就是為國家做點事情,所以,我們希望公司保證純正的血統,注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企業。但我們的投資方是外資,為配合他們未來的退出以及在海外的順利上市,現在又要考慮在開曼注冊,這真是一種兩難選擇。"由多名海歸博士、碩士們組建的北京科技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徐洪才博士吐露的苦惱,讓我們看到,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熱衷於這種"變臉"游戲。海外注冊還是有利有弊的。

搜集資料,僅供參考!

❺ 中國企業上市只能在港股美股A股上市嗎是否有在其他股市上市的案例

當然可以,除了中國的這些選擇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呀,我們所熟知的關鍵,A股市場上市,港股市場上市,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都是我們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同樣也有啊,世界那麼大不可能就這幾個股市的。所以那些只是比較冷門,國內這些企業通常不怎麼強調那些。

那麼除了上面所說的新加坡和英國倫敦還有哪些地方,比如說德國的法蘭克福也可以上市,但我們國內企業很少過去。德國人的基因就是帶著一種稚嫩和偏執偏執到什麼程度,就是做事情一絲不苟,你那個東西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所以不好做,但是像港股市場和美股市場,它更多的側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不側重於企業過去和現在財務狀況差不多就行了。

❻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發行、第一支上市、第一支被帶ST帽子的股票分別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股票在棗庄中興煤炭公司發行;

( 1881至1882年,清朝政府官員戴華藻等為了籌集資本,先後函請張蓮芬、賈起勝、戴宗騫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招集股本約6萬余兩,中興公司發行股票後,股民有2600多人,遍及中國各個角落,幾乎全是軍政要員及社會名流。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黎元洪曾任中興煤礦公司董事會會長;北洋ZF代理國務總理朱啟鈐、國民政府財政次長錢新之曾任中興煤礦公司總經理,除此之外,一些軍界、商界名流,如張勛、倪嗣沖、張作霖、吳炳湘、張學良、葉揆初、胡希林、陳景韓等都曾是中興公司的大股東、董事,民國期間第一任總理朱桂新任中興公司財務總監。

❼ 請問2015年中國有哪些股票公司上市

2015年至今中國證券市場有41家A股上市。

股票代碼 / 股票名稱

603939N益豐

603898N好萊客

603618N杭電

603222N濟民

603118共進股份

601198東興證券

300427N紅相

300426 N唐德

300423N魯億通

300422N博世科

300421N力星

300420N五洋

300394N天孚

002745N木林森

002743N富煌

002742N三聖

300425環能科技

002746仙壇股份

002741光華科技

603799華友鈷業

603698航天工程

603899晨光文具

603686龍馬環衛

603600永藝股份

603558健盛集團

300419浩豐科技

300416蘇試試驗

603678火炬電子

603611諾力股份

603601再升科技

601069西部黃金

300417南華儀器

300415伊之密

300364中文在線

002740愛迪爾

002739萬達院線

002734利民股份

300418昆侖萬維

300413快樂購

603788寧波高發

601021春秋航空

❽ 近幾年中國上市公司並購失敗的案例有那些

如果我們關注歐洲的股市就可以看到,電信板塊的骨幹企業這幾周一直在歐洲市場領跑,英國電信的股價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增長了4.4%。而這一段時間內全球范圍內的電信並購案也不斷發生:荷蘭KPN投入11.2億歐元收購了Telfort,義大利電信公司願意出售其在巴西電信公司的股份,西班牙的Telefynica公司有意以2.9億美元收購中國網通的股份。今年1月31日,SBC以160億美元收購了AT&&T;5月,Verizon以84.4億美元收購了MCI。

但是,在成功者眩目的光環背後,更多的是失敗者的黯然神傷。許多電信公司不惜血本大肆向海外市場擴張,特別是在全球電信業空前繁榮的上世紀末,部分電信運營商甚至為此孤注一擲,甘冒債台高築的巨大風險。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者,但鎩羽而歸、因此一蹶不振者也大有人在。貌似平坦的大道下面,往往也隱藏著「噬人」的陷阱。國際化,本來就是一場「與狼共舞」的高風險游戲。

1.德國電信:北美玩不轉,遺恨失吞吳

德國電信可謂電信企業國際化的典型代表。多年的擴張使德國電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性運營商,但與此同時,大規模海外擴張也給德國電信帶來了嚴重的「內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家電信巨頭向美國市場的拓展。

在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初,德國電信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並將並購這家無線運營商作為進軍美國市場的第一步。

當時,VoiceStream無線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行動電話運營商之一,雖然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但其網路已基本覆蓋全美,擁有大量潛在用戶群體。因此,德國電信將收購VoiceStream作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的切入點,期望這項收購能夠為其進軍美國市場鋪平道路。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收購卻頗費周折。首先是收購計劃宣布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德國電信股價應聲大跌,原因是投資者擔憂收購代價過高,並擔心這項收購會遭遇美國管理層的阻撓。事實證明,這些投資者的擔憂不無道理。這項收購果然遭到美國參議員的強烈反對,以霍林斯為代表的美國參議員堅決反對德國政府控股的德國電信兼並美國VoiceStream無線公司,堅持德國電信的政府參股量不能超過25%。

雖然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最終於2001年4月25日批准了這項收購案,德國電信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成功並購VoiceStream公司,但由於這一並購案耗時近一年,全球電信市場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國電信在終於贏得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德國電信已經很沉重的債務負擔。

包括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在內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今年7月初,這家德國電信業巨擘透露,正在考慮出售公司下屬的T-Mobile美國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前身正是此前德國電信費盡周折並購的VoiceStream無線公司。這意味著德國電信在美國市場已萌生退意,也意味著德國電信此前收購VoiceStream無線公司之舉,實際上是一著錯棋。

德國電信目前意欲退出美國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美國子公司的網路正面臨可能高達100億美元的升級改造,這必然會進一步加重公司的債務負擔,而德國電信出售其美國業務,則可以獲得302億美元左右的現金。在目前情況下,對於德國電信而言,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2.NTT DoCoMo:「I-Mode」的柔情,歐美永遠不懂

2000年11月,鑒於當時「i-Mode」移動網路服務在本土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日本NTT DoCoMo公司決策層決定趁機拓展海外市場。為此,NTT DoCoMo向包括荷蘭KPN-mobile公司和美國AT&T無線通信公司在內的四家海外移動通信運營商投入了總計達160億美元的巨資。作為交換,這四家公司將在各自的網路中運行DoCoMo公司的「i-Mode」移動網路服務,以及其WCDMA 3G技術。當初DoCoMo公司的如意算盤是,這些海外投資項目順利實施後,公司就可以從「i-Mode」服務和3G技術專利中獲取來自海外的滾滾收益。

然而,事與願違,在日本本土大獲成功的「i-Mode」服務在海外市場卻一敗塗地。2002年末,日本國內「i-Mode」服務用戶已多達3500萬,而整個歐洲「i-Mode」服務用戶還不足15萬。在美國,這項服務同樣遭到市場冷遇,DoCoMo公司在AT&T無線通信公司98億美元的投資損失高達80%。

DoCoMo公司揮師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失利的主要原因,其實更多地歸咎於文化層面上的沖突。在日本本土市場,「i-Mode」服務由於恰好迎合了日本年輕一代的需求,因而獲得了極大成功。但在歐美市場上,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歐美用戶對這一服務缺乏足夠興趣。更為不幸的是,在歐美市場,人們普遍認為「i-Mode」服務只是3G服務之前的過渡性技術。因此,DoCoMo公司的「i-Mode」服務難以吸引歐美用戶是必然的,也決定了DoCoMo公司這項海外投資戰略註定將以遺憾收場。

3.沃達豐:看家本領也有失手時

大規模的收購,在將德國電信推向國際電信巨頭的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債務負擔,同時許多被收購公司在全球電信市場嚴重衰退的情況下,大幅度貶值或是經營出現虧損,從而使得企業市值下降,債務負擔越來越重,盈利水平連續下滑。

英國沃達豐集團從一家規模不大的電信業公司,在短短數年內發展壯大成為業務橫跨25個國家的全球電信業巨擘,公司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功不可沒。但即使是這家被公認為擅長打海外戰的巨頭也同樣有失手之時。如2004年,對美國AT&T無線公司志在必得的沃達豐就出人意料地落敗於競購對手Cingular無線公司,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收購AT&T無線可以使沃達豐順利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市場推出沃達豐自有品牌,並使其客戶可以在全球眾多國家使用同一網路,進而獲得較好的綜合性收益。但誰也不曾料到,2004年2月17日,Cingular無線公司最終報出405億美元的天價,一舉擊敗出價380億美元的英國沃達豐集團,成功將美國第三大移動電信運營商AT&T無線收歸旗下。

有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出價原因外,沃達豐之所以在這次競標中落敗,與其外國公司的身份也有很大關系。因為這之後,曾有消息稱,沃達豐進軍美國市場的另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強行收購西南貝爾。但最終可能考慮到這項收購不僅成本高,而且可能會遭遇美國政府的阻撓,因而也宣告作罷。

實際上,除了競購美國AT&T無線公司失利外,沃達豐在海外其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2004年,沃達豐在日本市場的業績就明顯不佳,銷售額與運營利潤分別下滑了6%與27%,並出現客戶流失現象,不少客戶轉投到競爭對手NTT DoCoMo和KDDI門下。

從美國運營商的並購大潮到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海外資本試水,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發都很多。相對於國際大型電信運營商公司成熟的多元化資本運作理念與技巧,國內電信運營市場的資本運作方式和融資方式仍略顯單一。

但隨著企業的壯大和國際化的需求,海外並購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國內運營商在實施戰略合作或者並購的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問題:

1.不單純追求規模。不能單純追求規模效應,應該明確自身的戰略目的,明確要將資源投入到什麼領域,避免盲目投資。沃達豐進入美國市場時,選擇Verizon無線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但後者的技術與沃達豐的服務並不兼容,致使沃達豐在美國業務的開展出現重重困難。

2.合理規劃並購步驟。應採取合作-收購部分股份結成戰略聯盟-整體並購的方式循序漸進,規避風險,積累經營經驗。

3.預先評估。對企業新的協同要求的考慮,預先准確評估未來整合的難度和風險。

4.法國電信:德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2001年10月,法國電信出價37億歐元購買了德國行動電話運營商Mobilcom AG公司28.5%的股份,期望通過參股形式向德國移動通信市場滲透。但由於Mobilcom公司創始人格爾哈德?施密特仍持有這家德國移動運營商40%的股份,仍是德國移動最大的股東,仍掌握著公司的實際操控股,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法國電信對Mobilcom公司日常業務根本無從置喙。不久之後,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裂痕,法國電信與施密特在網路建設等問題的決策上出現了巨大分歧,尤其是施密特家族動用Mobilcom公司資金購買股票一事,更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陰影。

最後施密特向法國電信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法國電信或者投資13億歐元完成3G網路建設,或者完全兼並Mobilcom公司。對於施密特的要求,其時已債務纏身的法國電信當然不會接受。

2002年9月12日,法國電信決定停止投資Mobilcom公司,並出讓所持有的Mobilcom公司股份。至此,法國電信進軍德國移動通信市場的行動宣告收場。在當年的財務報表上,法國電信將參股Mobilcom公司列為投資損失,虧損額總計高達71億歐元。

法國電信投資德國Mobilcom公司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對德國3G通信市場估計錯誤。德國3G許可證拍賣結束後不久,國際電信市場就風雲突變。一度炙手可熱的3G技術驟然冷卻,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使Mobilcom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並殃及法國電信深陷泥沼,無以自拔。

5.Quam公司:美麗的泡泡讓我昏了頭

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合資組建的Quam公司,是另一個在德國3G市場鎩羽而歸的案例。

2000年,鑒於歐洲3G市場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西班牙Telefynica電信公司和芬蘭Sonera電信公司在德國合資組建了Quam公司,並在德國3G牌照競拍中出價164.46億德國馬克,獲得了一份3G牌照。但此後,3G市場卻並未如同人們所料的那樣出現爆炸性增長,而競拍3G牌照的巨額投入卻使包括Quam公司在內的不少運營商不堪重負。

2002年10月,在競拍3G牌照之後不到兩年,Quam公司宣布破產,標志著Telefynica公司與Sonera公司聯手德國3G市場夢的最終破滅。

有業內人士指出,Quam公司進軍德國市場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對3G牌照和市場需求評估失當。同時,競得3G牌照的Quam公司在著手建設網路的過程中,由於不滿足互聯互通的條件和要求,未能順利實現與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網路能力不足以滿足需求,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6.印度市場:早起的鳥不一定有蟲吃

自1992年開始,印度電信市場逐漸走向全面開放,尤其是在最初幾年,由於印度的BSNL、MTNL與VSNL等三大固定電話運營商被禁止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因而使印度行動電話市場一度成為對國外運營商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包括英國電信、和記電訊、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在內的海外運營商,相繼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迅速向印度各大主要城市滲透。

但實際上,印度市場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發展迅速、利潤豐厚,並且後來印度政府還逐漸解除了固話運營商進入移動通信市場的禁令,使印度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最終導致先期進入印度市場的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等海外電信運營商相繼撤離。

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南方貝爾在印度市場挫敗的原因是對這一市場的發展情況估計不足,貿然進入加之政策出現反復,使這些海外運營商措手不及,不得不悻然而去。

7.中國移動:我要是拿的彩禮多一點就好了

6月18日,國內最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試圖收購巴基斯坦電信股份,開始國際化戰略的首次嘗試,卻折戟沉沙。

中國移動最終報出14億美元的報價,但由於同時參與競標的阿聯酋電信最終報價約為25.98億美元,高於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出價,因此阿聯酋電信最終成功入股巴基斯坦電信。

電信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認為,缺乏國際化經驗讓中國移動在「臨門一腳」時,顧慮重重,直至落敗。「中國移動勇敢地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嘗試值得鼓勵,瞄準東南亞電信市場也可圈可點,但它缺乏國際化經驗,最終的報價就是佐證。」王煜全認為,中國電信企業國際化直面三個問題:第一,涉及到企業本身管理水平、國際化經驗以及市場判斷力等諸方面;第二,政府的支持;第三,因為海外收購牽涉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讓許多「國」字頭的企業顧慮重重。

「對於純粹資本的輸出,中國公司不佔優勢,可以多向跨國公司學習經驗、管理的高層次輸出。」王煜全說。

8.阿爾卡特:失利緣起「巨人情結」。

2001年5月,當法國電訊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公司宣布欲收購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的消息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是這家法國頭號電訊設備製造巨頭進軍美國市場的最好機會。

對於阿爾特公司而言,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朗訊,將對北電網路構成強大威脅。阿爾卡特公司雖然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在某些技術領域、尤其是光纜和有線領域,仍落後於北電和朗訊,因此,收購朗訊不僅可以使阿爾卡特順利挺進北美電信市場,而且能夠加速其向全球性電信設備供應商的轉型。

但最終,這項收購卻以失敗告終。2001年6月,朗訊科技公司斷然結束了與阿爾卡特公司的並購談判,使阿爾卡特借朗訊公司進軍北美電信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阿爾特公司收購朗訊失敗的原因首先是阿爾卡特自身規模有限,雖然在歐洲市場上取得了不欲的業績,但在全球電信市場上,阿爾卡特仍無法與沃達豐或諾基亞等巨頭相提並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巨頭,這可能是導致收購朗訊計劃折翼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可能是朗訊公司的「巨人情結」在作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球電訊市場獨步天下的朗訊公司甚至曾計劃將諾基亞收歸旗下。而十年後,竟會成為當年根本未入自已法眼的阿爾卡特公司的盤中餐,自然不是朗訊、甚至美國投資者願意看到的,這也是朗訊最終拒絕阿爾卡特收購的一個深層原因。

❾ 第一批在A股上市的股票有哪些

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首批有8隻股票掛牌交易,分別為:延中實業(600601)、真空電子(600602)、飛樂音響(600651)、愛使股份(600652)、申華實業(600653)、飛樂股份(600654)、豫園商場(600655)、浙江鳳凰(600656)。由於上交所這8隻股票成為新中國最早公開上市交易的一批股票,「老八股」之稱由此而來。

❿ 中國股票2000年-2017

首先要明確一點:國家為什麼要建立股票市場,我認為最根本的目的是為國有企業融資,這是看待中國股市的核心,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會明白中國為什麼是「政策市」,才會明白,為什麼幾年前2245點會開始走熊,才會明白周5為什麼會大漲。 可以說,中國股市的漲跌都是國有企業改制的需要,這是核心問題,至於民營企業,也都是陪嫁的丫鬟,當跟著玩就是了。交易所正式成立的時候,當時只有8個股票,就是所謂的老八股,當時實行的是1%漲跌幅限制,指數從96點開始,經過兩年到達1429,當時可以說是很瘋狂,後來波動極大,指數從1429點跌到386點,跌幅高達80%左右。1992年5月21日,奠定了中國政策市的基礎,當時,取消了漲跌幅限制,當天,大盤高開,漲幅高達100%,指數從600點漲到1200點,其中,幾個新股的發行礦升3000%左右,管理曾沒沒有潦倒市場如此狂熱,於是先通過輿論手段干涉股市,但是不管用,形態和前幾個月說風險教育的時候一個道理,各種媒體使勁唱空,但是指數依然上漲,後來採取了加快新股發行的方式來降溫,指數才開始跌到1000點。從這點可以看出,在90年代,中國已經奠定了政策市的基礎,這個時候的一個細節值得留意。當時市場太瘋狂,深圳市政府將漲跌幅限制從1%降為0。5%,並且買入方還要交納印花稅,此舉措導致了10個月的暴跌。比如,深發展從30元跌到10元,面隊這種局面,政府決定托市,就象周5為什麼要托市是一個道理。深圳市政府籌集了2個億決定救市,方法就是買進深發展,穩定龍頭,穩定大勢,通過救市資金絕密有序的行動,深發展的股價慢慢回升,2個月左右,從13漲到了25左右,市場在深發展的帶動下,逐步恢復人氣,政府的救市成功,這些回憶,充分說明了中國市政策市,中國的漲跌都是政府主導的。在政府托市以後,指數一路走高,這時候,政府開始「發揮」證券市場的真正功能:為國企融資,於是,第一次大擴容開始了,1992年,兩第上市公司共有54家,1993年,達到177家,擴容的勢頭很兇猛,1993年,指數達到1558點,但這個1558點,成了一到坎,用了7年時間才跨越,隨著發行新股的加快,市場進入低迷期,導致低迷的原因有幾個,一是上交所設備嚴重不足,二是金融市場整頓,金融市場的整頓是關鍵因素,指數大幅下跌,政府開始著急,1994年,政府發布了4個救市的措施,但是市場還是不見起色。這個時候,有一個案例去要說一下,就是開啟上市公司並購先河的深寶安收購延中實業,通過一系列的強行收購和發收購,深寶安成了延中實業的大股東,當然,後來證明深寶安是失敗的投資,但是這個事例絕對不能 小看,因為,企業的重組和並購是股票市場永恆的話題,是短期暴利的最大的一個話題。比如,雙匯為什麼會因為收購大漲,最近山東海化為什麼因為收購成為熱門話題,徐工科技為什麼那麼多人關注,就這個原因。上回書說到證券市場蕭條,政府的4個救市措施也不見效,市場甚至說要關閉股市,政府於是再次扮演救世主的角色。1994年,個大媒體發表新華社的稿子:暫停新股發行,並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市場再度亢奮,從300點漲到了1000點,從此,300點成了中國股市的鐵底。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案例值得說,不要走開,廣告後更精彩。管金生,這個神化中的人物,相信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在1994年粉末等場。要說中國股票市場有大鄂的話,管金生就是他們的爺爺。1992年,上交所首先向券商推出了國債期貨交易,這個時候國債期貨是不對公眾開放的,1993年,國債期貨向公眾開放,各路資金紛紜入市,,全國國債期貨的交易所達到14家,交易量達到3個億,這個時候,王股民他哥成了最大的贏家之一,而萬國證券的總經理管金生在歷史性的這個時間成了風雲人物。管金生聯合遼發等機構在327國債期貨和約上做空的理由是,當時市場傳言財政部對327國債進行帖利,但是管金生認為國家的財政很空虛,沒有道理拿錢來補貼,,這時上交所不知道,管金生已經超過規定持倉量,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確實要對國債進行貼利,而此時管金生已經持有巨額空單,而中經開為首的機構做多,本來管由於持有大量空單可以站住腳跟,但是他的聯盟機構卻不講江湖道義,突然空翻多,聯盟瓦解,管金生的賭性開始出現。面對巨額虧損,還開始大量的拋售共計2000億的國債,327國債被打回到147元,當日多頭全線爆倉,管金生從虧損轉為巨額贏利,,但是保證金根本沒有,說白了是透支交易,當天晚上上交所取消了違規交易,管金生損失了13億。管金生後來被判17年,也由於這個事件,中國的首個金融起火品種宣布取消,萬國證券和申銀證券合並為申銀萬國證券。由於國債期貨吸引了大量的資金,股市資金被分流,行情陷入低密,而隨著國債期貨的關閉,對股市又產生利好,資金大量的又流回股市 ,1995年5月18日,在國債期貨取消以後的三天內,上證指數上漲了300點,升幅達到了50%左右,這就是著名的5。19行情,這個時候,政府再次出手打壓股市,措施就是繼續發行新股,市場在經歷上次的擴容後,心理非常脆弱,5月23日,指數大跌16%,5。19屁股還沒做穩的機構和散戶全部被套,這個時候,還有個細節需要說,上面應該是5。18行情,寫錯了。在5。18行情後的幾個月,颳起了一股「議化」行情,為迎接議化上市,主力大肆吃進上石化和馬鋼,短短幾天,兩個票上漲30%左右,但是在議化4月11號上市後,上石化和馬鋼大跌15%左右,經典的第一次上演了「利好出盡就是利空」在經歷幾年的大起大落以後,績優股成了市場的主流,1996年,國務院想利用股市實現國企的改制和解困,下發文件要求國企進行股份制改造,引發了長達一年的牛市行情,指數在一年間上漲200%,1996年初,深發展和長紅已經跌到最低點,隨著上面利好的逐步推出,市場再度搏起,深發展從6元到20元,長哄從7元到27元,這個時候,政府再次出手打壓,連出12道金牌,,人民日報的文章、、漲跌幅10%的限制等,也陸續推出,在12月16到24日,上證跌掉30%,在期間,政府又安撫,說人民日報的的文章是保護投資者利益,在97年1月,指數又開始回漲,但是到97年4月,政府又開始唱空,,期間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導致了一段時間的熊市,到1998年5月,政府又開始托市,降息、降低印花稅等措施陸續推出,但是指數還是走低。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績優股受到熱捧,比如深發展漲了14倍。19995年5月,朱總理直接導演了長達兩年的牛市,以總理對一份內參的批示拉開了序目。那封內參是說股民對股市不滿的,總理批示後,發表了8條意見,包括基金 入市,降低印花稅等,,5月18日,證監會開會轉達了總理的意見。5月19日,兩市創幾年來單日最大的漲幅,成交量也比前幾個交易日翻倍,從這個時候開始,指數大幅上漲。5。19成為了牛市的代名詞。引領大漲的是科技股,東方明珠、上海三毛、中信國安等網路概念大幅度上漲,其他股也開始大漲政府這個時候更是火上澆油,平均每兩天就出一個利好,到2000年,網路股、大盤股、資產重組輪番表演,指數達到2000點以上。牛市被國有股減持終結,2001年6月,指數到了2245點,在國有股減持公布後,開始大跌。期間雖然後反復,但是始終沒有回到歷史高點。以後的大家想比都知道了,2005年,指數最低到了998點,尚主席的股權分置改革拉開了這次牛市的序幕,指數最高到了4335點。

閱讀全文

與中國股票上市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海洋石油股票和中石油區別 瀏覽:376
大智慧股票軟體ipad版 瀏覽:910
股票當天最低價收盤 瀏覽:958
濟川股票走勢 瀏覽:142
中國黃金股票能上什麼價格 瀏覽:946
股票一天的漲幅能有多少錢 瀏覽:845
銀行股票投資分析報告案例分析 瀏覽:811
阿爾法新興市場etf的股票趨勢 瀏覽:808
同花順查看資金股票信息 瀏覽:874
股票開戶中國銀行 瀏覽:522
請論述股票債券基金的區別點 瀏覽:19
今日禾賽科技股票價 瀏覽:857
手機安裝股票軟體免費下載 瀏覽:193
孝庸投資股票交易員 瀏覽:358
股票私開賬戶什麼意思 瀏覽:831
股票軟體中5日資金 瀏覽:297
股票底部漲停啟動公式 瀏覽:618
大成科技消費股票c基金怎樣 瀏覽:712
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流通受限股票 瀏覽:347
管網業務中國石化股票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