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幫忙推薦一本關於 股票價值投資 的好書
價值投資。
費舍的《怎樣選擇成長股》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帕特.多爾西《股市真規則》
這些都是基本分析方面的經典書籍。應該就是你說的價值投資吧。
⑵ 股票原理
1.公司在發行這些股票時,是否要全部賣出,才算發行成功?
公司在發行股票前會保留一部分用於特殊要求,比如國有股就是國家為了控制一個上市的國企保留不賣的部分,現在常提到的大小非也是在港發行時不允許賣出的,只有到預定的解禁時間才允許賣出。發行時只要在一級市場中賣出預計的數量就算發行成功發行成功。
2。如果100全部被股民買入拿在手裡,還有人要買入,這時買不到了嗎?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過哪只股票你想買,但沒有「貨」的現像?
如果所有股民都把買到手的股票拿在手裡不賣,市場上當然買不到。你沒有發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每家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都不只100,而是很多很多,多到了幾乎沒有人能夠一人拿著這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一般來講每家上市公司都會有上萬人甚至百萬、千萬人拿著他的股票。由於很多原因,比如急於用錢要變現,認為要賺取的價差已經足夠,認為已經承受不了股價的下跌要割肉等原因總會有人要賣出,所以見不到想買沒有貨的現象。當然了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拿到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或聯合這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東都不賣出,就出現了你所想見到的現象。
3。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股票價格的漲跌:將賣出的動態的股票數換算成靜態的股票數的價格。比如像上面,我原始發行的100股每股10元的股票全部被股民買在手裡,這里每股股價還是10元。如果還有人要買入股股票,沒問題,假如你現在買入10股,每股10元,那麼總的股票的錢就變成了1100元,但靜態的股數仍然沒變是100股,所以這時每股股價便成了1100/100=10.1元每股。所以說股票價格的上漲應該是每個股民的以現在的價格買入都會推動股價的上漲。每個股民買入股票的價格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建立在沒有賣出股民的假設的基本上。
你的理解是錯誤的。首先你沒有弄清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區別,也就是說你沒弄清你手裡的股票從哪裡來的。
當上市公司發行原始股時,股票來自於上市公司,這時賣得的錢出了發行費用外都到了上市公司手裡,他們用這些錢做各種用途,用於賺錢,等賺了錢後,按照規定以紅利的形式派發給所有股東。這是一級市場。
我們一般買賣股票時在二級市場中,這里的股票來自於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東,也就是普通所說的股民。在中國現在沒有做空機制的現狀下你只能賣出你所持有的股票,且不能超過持有的數量,所以股票的總數不會增加,只是從一個股民的手中轉移到了另一個股民的手中。
股票價格的上漲與下跌不是由現價決定的,而是由於買賣的人氣決定的。你後面所說的賣燒餅的故事是對的,只是你沒有理解。市場上一種貨物供應不足,也就是說需求量大於供應量時(就是要賣的少,要買的多時)自然有人由於求購心切要報更高的價格來買入,根據證券公司的規則,有較高的買入價是,所報出的最高的買入價就是現價,這說明這支股票受到追捧,價格會一步步被人們抬上去,反之價格就下跌了。
4。很多人說莊家的概念,但是但斌卻說股票市場是沒有莊家的,大家是怎麼看的?(不知道但斌是誰?可以看下他出的《時間的玫瑰》)
你說的但斌沒聽說過,但是如果說股票市場是沒有莊家的是錯誤的,或者你有可能對他說的斷章取義理解錯誤了。股市上的莊家是一個泛泛的概念,通常所說的莊家是指有能力控制股價的持有方,他們通過雄厚的資金優勢、信息、人才、技術、成本、公關、盤面優勢控制股價的漲跌來謀取暴利。相應的你可以找些有關的書看一下,基本上將莊家行為和莊家操作的書上都有明確的講解。
也許你多看點相關的《新股民入市全書》之類會有幫助,要全講明白恐怕字數有限說不清了。
⑶ 如何分析股票基本面
1、是不是只看這些指標就行了呢:如果您對價值投資理論有較深入的理解,就會知道僅僅看市盈率,收入增長,凈利潤增長等是遠遠不夠的。
2、分析股票一般都是哪些指標達到哪些要求後才會買的,或者還有其它標准:這個問題需要長篇大論,我只能在次簡要說明。價值投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對公司的經營情況全面地進行分析,當您熟讀有關價值投資的理論後,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各人的經歷、學識、常識各有不同,重點關注點也會有所差異、有所則重。
3、何必在乎現在的成本價呢,反正將來股價會高於現有價格:這個問題是價值投資研究的核心問題。當我們高價買進一隻盈利非常優秀的公司股票,也會發生巨額虧損。所以成本價是在股市投資獲得成功的關鍵問題,絕對不能等閑視之。
4、如果一個股票比其近期低點已經上漲了200%,所處行業也不錯,但其市盈率仍在12以內,其是否還有投資價值呢:當然具有投資價值,持有者也應該繼續持有。但是你所說的這種情況很少會發生。
5、價值投資是不是只要分析出這個股票的基本面較好,而不管其股價是否在近期高位,只管買入呢:第三點已經回答這個問題。
6、如果買入後,該股沒有按照預想的發展,在哪種情況下您會賣掉呢,是股票跌到止損點了,還是基本面出現惡化之後呢:當然是基本面惡化就應果斷賣掉。
7、您持股時間一般能達到多長呢,會在哪種情況下賣出呢,是在大幅上漲後,達到心裡的賣出點,還是該股出現基本面惡化以後或者技術指標已經走壞呢:
本人持股時間一般在3-5年,個別股票會更長。
一般在你所說的兩種情況——大幅上漲之後或基本面惡化時才會賣出。
我從來不關心技術走勢。
8、聽您說對技術分析深惡痛絕,請問是為什麼:我在股市已經十五年了,前八年是頑固的技術分析者,天天花十個小時對技術分析進行研究,結果卻是虧損累累,多次准備徹底離開股市。就在我十分迷茫的時候,我讀到了一本書,叫做《時間的玫瑰》,作者是但斌。他的每一句話就像鋼針一般刺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經。但斌告訴我們,只有價值投資才是股票前途無限的投資方法。八年的時光對於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也許無所謂,可是對於我這樣的中年人是多麼的寶貴。錢失去了能夠掙回來,可是時間卻永遠不可能倒流。每每想到技術分析的毒害,我就萬箭穿心般疼痛!
⑷ 但斌的主要著作
《時間的玫瑰》2007
在喧囂的中國股市里,他似乎是一個孤獨的另類。在他眼中,價值投資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信仰,一種哲學。
「不知道現在是大牛市嗎?還做長線?不是傻了吧你?」2007年9月,當上證指數成功站上5000點時,人群中流傳出這樣一種聲音。中國股市持續高歌猛進,徹底點燃了老百姓的投資激情。人們忘我地低買高賣、追漲殺跌,不知疲倦地享受著套利的樂趣。
然而,在紅紅綠綠的繽紛色彩中,卻有一個人不為所動。他手上操作著數億資金,但一切股價的起伏,彷彿都與他無關。在波段理論、圖形分析等技術大行其道的時候,只有他,把投資上升成為一門哲學。
在喧囂的中國股市裡,他似乎更像是一個孤獨的另類。這個人,就是私募基金深圳東方港灣公司董事總經理——但斌。
虧出來的哲學
剛到不惑之年的但斌,已經在中國股市摸爬滾打了15年。坐在諾德金融中心辦公室里,他所展現出來的氣質,更多是一分從容與淡定。盡管哪怕百分之一的股價波動,為他帶來的損益,也許是幾百上千萬的數字。
「所有優秀的基金經理,都是虧錢虧出來的。」在但斌15年漫長的投資生涯當中,有三次慘痛的失敗讓他記憶猶新,而正是這些教訓,奠定了他今天的投資哲學。
1992年,年僅25歲的但斌,大學畢業不久,就踏上了南下深圳的道路。1992年8月的股票風潮,很多人搶購原始股。這是但斌第一次感受到股票市場的刺激,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東西能掙錢。
正好當時公司老闆拿出50萬,讓他幫忙做股票。當時的股價一個勁瘋漲,包括所有的垃圾股。初次嘗試,就讓他獲得了巨大的回報,但斌手上的50萬,很快變成250萬。他的膽子開始大起來,什麼樣的股票都敢去做。
沒想到在一路風光之時,風暴不期而至。1993年,偶然聽到一個著名股評家說「深深房」有重大利好,於是,但斌迅速把寶壓在了這只股票上面。原本他並不了解這個行業,從一進去,股價就開始暴跌。不但把以前賺的錢全部虧進去了,本錢也虧了很多。
那個時候的200多萬,不是個小數目,盡管不是虧的自己的錢,也足以讓他難過萬分。那段時間,但斌虧得精神恍惚,連自行車都騎不穩。「我想現在很多投資者也是這樣,聽到一個消息,馬上去買進,實際上這是風險最大的事情。」但斌說,從此他再也不相信道聽途說的所謂「消息」。
隨後,他迅速重整旗鼓,轉戰期貨。在之後短短一年多時間內,他把100多萬資金做到了1000多萬。然而隨之而來的「327國債事件」,但斌手上所有的單子被強行交割,再次讓他賠了個精光。
「投資者總要不斷面臨意想不到的危機,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危機。」一夜之間,不可思議地從1000多萬到一文不名,曾經經歷的巨大落差,使但斌對於風險的認知與眾不同,「就像1895年美國道瓊斯指數,到現在不知翻了多少倍。但這期間,它經歷了三次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因為有危機,我們就不去投資嗎?」
從1995年到2000年,但斌手上的錢越來越多。那時候,他主要依仗圖表分析和基本分析,這讓他以為,技術分析是萬能的。就在這時,一隻叫做「華工科技」的股票,進入了但斌的視野:技術面和基本面都非常良好,進入的倉位也很合適,預期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於是他下了重注。結果這一次,他被表面數據蒙蔽了,投資的4000多萬資金幾乎虧損了一半。
一次又一次的教訓,讓但斌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投資風險降到最低,從而獲得長期而穩定的收益?靠「內幕消息」?靠波段靠周期?靠技術分析?顯然這些都不可靠,它們能讓你快速積累財富,卻也可能轉瞬間讓一切灰飛煙滅。那麼,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應該怎麼做?
想成功,與成功者為伍
2003年,但斌來到香港。這是他從事投資的第10個年頭,俗話說:十年磨一劍。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第一次開始關注企業本身。
但斌在香港選擇的企業,將來會賺多少尚在其次,他的首要要求就是從長期來說,至少不會虧錢。因此,但斌投資了幾只高速公路、以及同仁堂科技,這些股票後來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從投資高速公路開始,但斌賺了很多錢。他慢慢知道了選擇真正的好企業投資,才是成功的關鍵。後來,但斌買進了張裕,並一直持有到現在。
「張裕的領導者,在他們做IPO的時候差不多持了1億市值的股票,經歷2006年整整一年到現在,差不多漲到7、8億了。原來這些管理層,要想從那個企業中獲得一點好處的話,渾水摸魚更好辦。」對此,他解釋說,「但當他擁有股權的時候,他只需要把這個企業不斷地做大、做大,這些管理層就會變得非常非常有錢。那麼,這些掌握幾億十幾億上百億資產的管理層,碰到這樣一個時代,他會把很多社會資源向企業里集中。」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問題的關鍵就是:選擇一個成功的企業,與它共同成長。
在過去10年當中,美國股市表現出色的有房地產、金融服務、銀行、零售、保險。實際上在中國,去年這一波很大的行情中,也是類似這樣一根主線。選股票就是要選中國最好的行業,以及這些行業中最強的企業。
「投資這樣的企業都不賺錢,那很難想像還有什麼股票能賺錢。」但斌笑道。因此在他的股票池中,他挑選了茅台、雲南白葯(29.65,0.00,0.00%,進入該吧)、萬科、招商銀行(38。
那麼,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麼?
一個好企業的市場寬度和廣度要足夠大。要能夠抵禦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這企業的產品一定要能夠提價,如果提不了價,那麼投資可能會發生很大風險。比如說茅台在1970年的時候它可能賣7-8塊錢一瓶,從70年代到現在,30多年的茅台提價幅度是驚人的。
還有,某種意義上的「不死企業」,這種企業能夠長期生存下去。另外要有足夠的凈利潤,最好是輕資產的。比如說像茅台,當地的赤水河水加當地的高粱釀造,成本9萬塊錢每噸,去年賣61萬每噸,可能在未來的幾年要賣72萬每噸,並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就會給企業帶來不斷的現金流。
在但斌看來,選擇了好的企業,即使在熊市中一樣能賺錢。這一點在但斌投資貴州茅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在2003年就大膽買入茅台,現在已經獲得了十幾倍的收益。
「什麼時候買進這些股票?」但斌說,「過去十幾年之間,在萬科任何一個歷史高點持有,到現在都是很大的回報。」
對於市贏率,他也有著獨到的見解:假如一個企業市盈率現在是50倍,如果它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僅僅三年之後就會降到15倍,處於一個較低的估值。根據他的研究,全世界最偉大的企業,股價基本上都是成45度的斜率往上走的,「真正的好企業,從長期來看,是絕對不會套住投資者的。」
烏龜式投資策略
「買最好的企業,長時間堅持持有」,這是但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投資的時候,他並不把自己看成是市場分析專家,也不是宏觀分析師,或者證券分析師,而是企業分析師。因為他相信,長期而言「股票絕不可能表現得比企業更好」,選擇傑出企業是我們成功的關鍵。
在但斌的投資哲學當中,有這樣一條:像烏龜一樣去投資。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兩年當中,他經歷了中國股市由「熊」到「牛」的巨大轉變。有的基金公司在這兩年的回報率是20倍,甚至30倍。但東方港灣的回報率僅為10倍。在購買自己的信託產品之前,他都會向客戶說明:我們拒絕炒作短線與市場熱點,我們不會承諾能讓您快速致富。
在但斌看來,那些回報率超高的基金無異於一群兔子,而自己則更像一隻烏龜。「既然是比賽,那麼只有跑完全程才有可能會勝出。兔子雖然跑得快,但它的壽命沒有烏龜長,所以最後勝出的一定是烏龜。」所以他從不與其他公司比業績,總是默默地做著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會是烏龜?第一,烏龜能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爬,穩穩地前進,最終會走得更遠;第二,我們稱膽小鬼為「『縮頭烏龜』,盡管是貶義詞,但烏龜有堅固外殼,每當聽到風吹草動,便迅速將頭縮進殼內,規避風險。烏龜的風險意識與本能是值得我們投資時學習的。」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但斌很鄭重。
為了規避系統風險,但斌在選擇股票時,會投資幾家相互不太關聯的優秀企業。同時他深知,盡管可選擇的公司不少,但真正傑出的企業卻並不多。所以他採取了「相對的集中」策略:消費品、金融、地產等幾個行業中最優質的企業。「多做多錯,每年持有1隻股票,和同時持有50隻股票,明顯前者賺錢的概率大。」
尋得價格合理的卓越的企業,自然會買進,那麼何時賣出呢?理論上講,好企業最好永遠持有它,但斌選擇賣出的時候只是在它被市場高估太多;或者企業進入衰退期;以及發現了更好的企業。
在東方港灣投資的整個過程中,但斌賣出股票的情況寥寥無幾。「深赤灣、鹽田港(15.61,0.37,2.43%,進入該吧),雲南白葯和張裕減持了一些,但是張裕B(47.110,-1.39,-2.87%,進入該吧)股沒有賣,更早的時候還有深南電。其實這些股票也還是不錯,主要是估值原因。其它股票更有吸引力,就換一下。」他認為,如果真的能夠發現非常偉大的企業,不斷帶來驚喜,為什麼要賣掉它?賣掉之後想再買回來,很有可能意味著機會的喪失與成本的上升。
在投資中,一個人最難做到的就是堅持。「找到好企業,長期持有」,看上去很簡單,但人們總是想快一點賺錢,再快一點。對此,但斌打了個有趣的比喻:一個和尚去面壁,一直坐在那裡,10年、20年,他就成了高僧,可是有多少和尚成了高僧呢?打坐是多簡單的一件事,但堅守下來又是那樣困難。
香港1977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中,早期有幾百家上千家房地產企業,後來只剩下一些大企業,現在香港大的地產企業兩三千億港元市值。房地產企業的長期趨勢是越來越集中,現在萬科是300億元左右市值,如果說10到15年後萬科還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5000億元的市值很正常,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將萬科的股票從現在一直持有到15年之後?
做一隻與時間賽跑的烏龜
在過去60年中,美國的通貨膨脹是1000%,英國是4000%。通脹是必然的,它無聲無息地吞噬人們的財富。怎樣來抵抗通貨膨脹,通過什麼方式保值增值、延續財富?要持有什麼樣的資產度過漫長的歲月?我們要持有什麼樣的資產才能夠保證我們的財富不受損失?對此,但斌有著自己簡單而深刻的理解。
實際上,在過去的100年當中,美國市場的平均回報率是10.4%,它其中5%是來自分紅,4.8%是來自盈利的增長,只有0.6%來自市贏率的變化,也就是股價的漲跌。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並不看重分紅和企業內生性增長,他們盯住的是0.6%股價的波動,長期來看,這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短期的波動,很快就會被長期的曲線所抹平。
但斌看來,大起大落是投機,而持續盈利才能稱為投資:財富管理不是半年、一年、幾年,是一生的、甚至是穿越幾代人的一個目標。而要真正做到投資而非投機,最重要的就是,把財富交給時間來增值。
「我不是在與跑得比兔子還快的那些投資者賽跑,我是在孤獨地與時間賽跑。」但斌說,有些投資者總是企圖把別人口袋的錢,贏到自己口袋裡來,把股市看成是一個賭場;他們始終沒看到,股票本身就能帶來利潤,這是一個正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人生常常是在得不到時的痛苦與得到之後的厭倦之間徘徊,這樣的人其實總是有很多短期的目標,所以才會不斷重復痛苦與厭倦。在但斌眼中,價值投資是一種信仰,它可以讓人擺脫這種低級循環。
《時間的玫瑰》增訂本,在封面和作者簡介上我刪除了「華人傑出投資者」的說法,在第1版時,我曾經去掉了許多誇張之詞包括「華人傑出投資者」也曾極力想將它拿掉,一方面我希望「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想讓《時間的玫瑰》隨著時間靜靜流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距離這個目標非常遙遠,但拗不過出版商的堅持,因此只能在增訂版的時候,將它回歸到我想要的平常人狀態。我用了一句話來替代 ——「投資考驗的是我們思考的極限——一種蘊涵在心靈深處的力量。」這也是我對投資到目前為止,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時間的玫瑰》增訂本刪節了幾篇文章,新添加了約16篇文章,談估值、風險和人生感受的各有幾篇。
⑸ 股市中,什麼樣的人才能賺到錢
股市中,什麼樣的人能賺錢?但斌在《時間的玫瑰》一書中聊了一個——他初中同學與1000股萬科——的故事,這給了我們其中的一個答案。
在大A股中,我不否認且非常肯定「還有其它方式能夠保證『長期』賺到錢」,但相比於其它勞心勞力的方式,但斌朋友的這種方式無疑最省心省力省時。輕松地收獲了穩穩的幸福,何樂而不為?
⑹ 《時間的玫瑰》:私募大佬但斌從23元開始不斷買入茅台,躺著就富了
一,時間恰恰是價值的玫瑰,而不是催熟的草莓
」當守門人沉睡,你和風暴一起轉身,擁抱中老去的是時間的玫瑰。」這是北島的詩句。
但斌先生深知投資的風險與回報,用價值投資比喻時間的玫瑰,寫了一本投資心得,叫《時間的玫瑰》。
他提倡投資走正道,堅持價值投資,和時間做朋友,金錢這朵玫瑰自會隨時間而盛開。
「中國巴菲特」張磊先生也是價值投資者。他是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從0到5000億,從0到800家公司,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私募到亞洲最大的私募,從只投二級市場,到覆蓋VC、PE、二級市場全鏈條投資的機構,只用了15年的時間,成績斐然。
《時間的玫瑰》說時間恰恰是價值的玫瑰,而不是催熟的草莓。「穿越歷史的長河與偉大企業共同成長」,才是基業長青的根本,才是一個長期主義者的復利。
作者在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長期持有茅台的價值,他從23元開始不斷買入茅台,歷經塑化劑、八項規定、2015年股災等至暗時刻,並一直堅守到現在,收益驚人。
然,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訊)有媒體報道稱,私募大佬但斌旗下合計超50隻私募產品的單位凈值已跌破了0.8元的傳統警戒線,另外還有6隻產品凈值跌破了0.7元的傳統止損線。
對此,但斌在其實名微博中回應稱:「目前我們產品都有做好相應風控,凈值相對維穩,我和交易部始終保持謹慎應對,目前震盪行情下市場恐慌情緒較多……東方港灣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白酒危機、2015年等等股市不好的時期,每次之後公司發展得都更好。」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只會嚇到不懂投資之道的人,真正的投資人還是會在裡面不停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投資不僅僅是讓錢滾雪球那麼簡單,還是人生的一種修行。很多投資方法看起來簡單,但是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
巴菲特經常強調投資的安全邊際:第一條是保住本金,第二條是保住本金,第三條是記住前兩條。
張磊堅守三個投資哲學: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結合當下來看這本書,我又翻了張磊的《價值》和李笑來的《慢慢變富》,跌宕的心有一些佛系,因為他們一直在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做正確的事,一定會從中積極突圍,把「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詮釋好的。
盡管我在基金上小試牛刀,有一支醫療基金跌得很慘,但我並沒有因此感覺很慘,因為《時間的玫瑰》給了我很多力量。
二,控制好思考方式,調整好投資策略,專心致志的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在2000年的一個早上,傑夫·貝佐斯給巴菲特打電話,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么簡單,為什麼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別人卻不和你做一樣的事情?」
我們把投資比喻成龜兔賽跑,80%的人想像兔子一樣快速拿結果,不想像烏龜一樣慢吞吞的等待時間的玫瑰。卻沒有想到兔子跑得快死得快,烏龜走得慢活得久。時間是會產生復利的,兩者一較,自然有高下。
我們不妨逆向思考,逆著人性,逆著基因鎖,用時間的玫瑰慢慢的去實現自己的終極慾望。巴菲特之所以是一個長勝將軍,因為他一直遵循烏龜法則,堅守安全邊際,一直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復利。
但斌最成功的投資之一是重倉對茅台的長期堅守。他說,人生就得有所堅守。你不能總是流浪。
至於另一個特質——耐心,能跋涉到此處的,基本就已經把這個市場上99%的「價值」投資者過濾掉了。
每一個登峰造極的人背後,一定是有終極慾望的。為了達到至高點,他們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在煎熬中獲得了時間的玫瑰,在「復利的微笑」上,給後來者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人不僅僅需要正確的投資理論和方向,更需要百折不饒的精神支柱與靈魂指引,尤其在人生的至暗時刻。但斌先生做到了,他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復盤,才有了今天的《時間的玫瑰》。
每個人的財富都是自己認知的變現。但斌先生說:沒有正確的理念做支撐,對消息與內幕形成依賴,天天想著送來的「魚」,而喪失自己「漁」的能力,這個是投資的大忌。依靠命運來賺錢,必須做好命運把你的錢拿走的准備。
作為普通人,過怕了「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生活,想著一夜暴富,卻始終像蝸牛一樣慢慢的挪呀挪呀……與其這樣,我們不如慢慢的學習,實踐,給自己的智識補倉,然後等待時機,讓時間的玫瑰變成發財樹。
一個人要想挑戰人生的巔峰,自然需要煎熬。你必須要獨自穿過一段黑暗森林。如同種子在土裡獨自紮根時一樣,在這段黑暗的時間,你要忍得住各種落寞和風浪,專心致志的用時間這條長線去釣大魚。
三,投資其實很簡單,但是堅守時間的玫瑰,最難
投資其實很簡單,考量好公司,做好規劃,拿著就行。
多數投資者沒有這個定盤心,一見公司有風吹草動,就急忙撤退,等到價值大幅回升,又追悔不迭。於是又在高位買進,等一段時間,遇見震盪,又急著拋售。如此折騰,再好的魚也長不大。
「投資心理倒錯」會扼殺長期投資:虧損的痛苦=2.5倍贏利的快樂,盈利減少的痛苦=1.5倍持續贏利的快樂。
誰能夠戰勝心理弱點就能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投資就是比誰看得遠、看得准,誰敢重倉、能堅持。
那麼投資,最難的事是什麼?作者用閱歷告訴我們,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
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在75歲的時候擁有了450億美元的財富,而在於他年輕的時候想明白了許多事情,然後用一生的歲月來堅守。他也經歷過人生至暗時刻,但他直面困難,沒有當逃兵,迎來高光時刻,也是老天給他的厚禮。
但斌說:真正的堅守,是沒有人給予你任何承諾的,就如同價值投資,它極可能是一種蒼涼中的無望守候,維系意志的只有一往無前的心。
堅守和守寡一樣難。我們只要做正確的事,其他的交給時間。
這種極度的專注使但斌成為了一個極智的人,這在很多投資人的身上都能看到,比如說張磊堅守藍月亮10年,朱少醒用26年的堅守一支基金,但斌從23元不斷買入茅台……
如果沒有堅守,哪裡有這些投資的奇跡。我相信當下的危難,但斌也能積極的處理。
為普通投資者,誰都不甘心當韭菜,但至少有八成的人無意之中當了韭菜。為了提高韭菜的修養,我們要不斷的向聰明的投資人學習,積極實踐,高維復盤,努力破圈,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獲取財富的路徑是可以復制的,關鍵是你願不願意復制投資者的思維路徑和行為准則。
投資的路上,每個人都是修行者,都想「行者無疆」,可是「短期主義者」偏偏攪了局,退了場。不是說他們不相信相信的力量,很多時候,是經濟的壓力,市場的動盪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投資就是心理的博弈,誰看準了,甘心當烏龜,誰就能贏得最終的比賽。
我去年拿的光伏,剛開始見漲一點,後來跌跌不休,每次看見收益,心裡就想:你怎麼給我跌回去的,就怎麼給我漲回來。一來是我拿的少,二來是我堅信時間的玫瑰,三來我看著公司的業績蹭蹭的往上漲……漸漸的,我就變成了佛系小投資者了。
如果你在投資路上有磕磕絆絆,那是正常的,只要你能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做正確的事,堅信時間的玫瑰,未來的結果一定不會太差。
⑺ 消費股還值得關注嗎
盤面觀察
周五指數低開後維持震盪,兩市成交額合計12353.81億。盤面觀察,傳媒、有色金屬、電氣設備等行業漲幅居前,非銀金融、鋼鐵、採掘等行業跌幅居前。兩市漲停89家,跌停5家,北向資金流入91.48億。滬指跌0.18%,報3666.35點,深成指跌0.24%,報15111.56點,創指漲0.22%,報3466.8點。
後市展望
從申萬一級行業周漲幅來看,排名靠前的行業分別是休閑服務、食品飲料、家用電器,5日漲幅分別為9.47%、5.47%、5.06%。可見最近資金有迴流消費股跡象。
從長期來看,消費股是非常好的賽道,也最容易出現牛股。在今年的《香帥中國財富報告》中提到奧馳亞這家煙草公司,也就是萬寶路的母公司。如果我們從1926年投資10美元,到2021年底會變成1340萬美元。在《時間的玫瑰》一書中也有提到「從全球資本市場幾百年的演變來看,真正能夠穿越周期、擁有長達上百年商業壁壘的標的大多集中在消費類公司。比如說像化妝品、軟飲料、煙草、蒸餾酒等,這些行業從長期看是擁有壁壘的,而且可以在時間長河中保持企業的活力、生命力和持久力。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十六家公司中,有五家是酒類公司。」所以從過去較長的時間維度去看,消費股的確特別最容易出現牛股,也是最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行業。
但再好的公司也不是一路上漲。在經歷前兩年核心資產高歌猛進後,今年2月起,消費股就經歷一波「滑鐵盧」。這裡面有前兩年大幅上漲,估值(處於歷史高位)透支未來預期的原因,也有年初消費信貸收緊利空的影響。但經歷近一年的調整與行業內生性增長,市場普遍認為消費行業最差的時間已經過去。在穩增長預期下,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毫無疑問會承載更多的期待。再加上CPI上漲的背景下,很多消費公司均有漲價預期,這也會進一步修復市場的預期差,使得消費公司估值進入新一輪重估。
操作策略
總的來看,在經濟預期下行通脹有可能維持高位的背景下,擁有漲價能力的食品飲料行業值得觀點關注,建議圍繞白酒、調味品、乳製品等子行業去布局。
【廣發 證券高級投資顧問 黎衍軍,執業證書編號:S0260612110012】
⑻ 《時間的玫瑰》讀後感
但斌《時間的玫瑰》,價值投資的崇尚者。
這本書裡面大部分在談股票,但沒有任何技術面的影子。但斌最初是以股票技術派發表多篇解說的,但40歲以後的他,不再談技術。同巴菲克一樣擯棄了技術分析,崇尚基本面分析。
但斌總是說: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就他在75歲的時候擁有450億元的財富,而在與他年輕的時候想明白了許多事情,然後用一生的歲月來堅守。
這是一本探討財富的書籍,給我們上的是一節有關資產、企業和財富的課。
但斌在書中反反復復告訴我們,要做時間的朋友,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迷信短線操作,更不要迷信小道消息。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看好了,我們中意的企業,擇機買進去,只買不出,相信企業會不斷發展壯大起來,也相信企業創造財富的能力。即使企業遇到了重大困難,也堅持持有,甚至繼續買入,時間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按照但斌的操作邏輯,我們想要在年輕的時候實現財富自由,恐怕還是比較困難的,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同時要有財商意識,與捕捉商機的眼光,看到有價值的東西,就像鷹一樣沖下去。猛、准、狠,一招得手,覺不鬆口,然後靜待歲月和時光的驗證。這是價值投資。
在但斌看來,中國有很多值得投資的地方,比如:民族企業茅台酒、互聯網公司騰訊阿里巴巴、金融機構招商銀行、電器美的等等。這些企業在未來很可能會有很好的成長空間。
就但斌觀點,這些企業具備了成為好企業的特點,比如:存續時間持久,充足的現金流、一定的准入壁壘、好的經營模式,有情懷的領導團隊。
但重點是,給你股票你會買嗎?買了能持住嗎?這個才是我們現在真正的問題。
最終,又將問題拋回了我們自己身上。
但斌說:投資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
最終回到了我們一直推崇的「堅持」的品格上來了。
我曾經在2016年的時候冒冒失失沖進股市,聽信他人消息就買入,有人推薦就買入,連基本的財務知識都不懂,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明白,財務數據根本不知道代表什麼。我不知道有多少像我當初一樣鬱郁蔥蔥的韭菜,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就想在股市去分的一杯羹。
如今回顧,當初我買過的股票現在已經翻了幾個跟頭了,如果能持股到今天,恐怕早步入有錢人的行列了。
持不住,才是問題。根源是不懂,不會,不思考。
那這么多的財商知識從哪裡來,大師們都推崇去讀書,然後再實踐。
⑼ 如何分析一隻股票基本面/
你好,分析一隻股票主要從以下幾點看:
第一是要看這支股票所處的行業。如果公司所處的行業是國家壟斷的行業,且在行業中占據領導地位,或者說在行業中佔有相當的份額,那麼,這類股票就值得關注。當然,如果公司所處的行業是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且在行業中不那麼令人注意,同時在行業里市場份額也不大,那麼這類股票不碰為好。
第二是要看該股票的流通股本有多少。流通股本在幾千萬的都應該算小盤股了,而流通股本在10來億的應該算中盤股。而流通股本在幾千億的應該算超級大盤股了。通常情況下,中盤股、小盤股拉升遠遠比大盤股來的快的多。所以,通常情況下,選擇中小盤股票。
第三是要看這支股票的控股股東。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及其關聯企業在公司中控股是否超過50%以上?如果超過50%,那麼,第一大股東對該公司絕對控股。第一大股東的絕對控股標志著公司能持續發展。如果第一大股東不能絕對控股,有可能導致被其他公司趁虛而入,從而導致股票在市場上動盪不已。在公司股東中,前10大股東你需留意。
第四是要看這支股票的高級管理人員的素質。
第五就是要看股票的業績。業績是衡量公司是否優秀的最為重要的標准。一個優秀的公司,應該有良好的業績,有創造凈利潤的能力。公司的業績是通過良好的管理,嚴格的財務,優質的服務創造出的。那些把公司吹上了天,但業績卻非常差的公司的股票盡量不要去碰。
第六就是要看股票的股東權益。通常情況下,股東權益越高的股票,意味著公司的分紅會很好。要了解股票往年的分紅派息情況。如果一隻股票,年年分紅派息仍保持較高的股東權益,那麼,這種股票值得你擁有。畢竟,市場通常對那種高送配的股票比較追捧。
第七就是要看該股票在消息面上的各種公告。
主要方面有:
1、每股收益的分析:每股收益高的公司可以稱作績優股,低的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自然就較低。當然投資者對於每股收益還是要進行一定的區分,收益的來源是主營業務利潤還是投資收益,如果是主營業務利潤那麼這種高收益是可靠的,如果是投資收益那麼就要繼續細分,投資收益來自於控股企業的營業利潤,那麼公司收益也就相對來說比較可靠,如果是投資收益來源於公司用於投資證券品種而取得的,或者是通過出賣資產等等資本運作方式取得的,那麼這種收益就非常的不穩定,其實投資者早就發現上市公司有很多由於投資證券品種而致使每股收益出現大幅波動,而且有的上市公司如上海金陵就因為投資銀廣廈出現巨額虧損,導致股價大幅下跌的情況,因而就此而言投資者更多應該關注依靠主營利潤取得績優的上市公司。
2、市盈率的分析:市盈率作為衡量股價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一般來說市盈率偏低的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較大,市盈率偏高的上市公司則投資價值較小。近兩年市場倡導價值投資理念,使得一些市盈率較低的大盤藍籌股得到市場機構的親睞,從而導致股價持續性上揚。因而市盈率低的上市公司也是投資者關注的重要對象。當然,市盈率的高低還需根據上市公司所處在不同行業而加以區別,市盈率仍然和上市公司的成長性有很大的關聯,成長性較好的高科技上市公司都具有較高的市盈率則是合理的,畢竟證券市場講究的是投資上市公司的未來而不僅僅局限於靜態的市盈率,因此鋼鐵股的市盈率是不可能和電信股相比較的。
3、主營業務的分析:主營業務持續性增長是保持公司經營業績繼續向上的基礎,如果主營業務與經營利潤出現了相反的走勢,那麼經營利潤的增長是不牢靠的,或者利潤的下跌說明其已經處在衰退時期也不具有投資價值。
4、現金流量的分析:如果經營利潤的增長,沒有與現金流入的增長成基本相同的比例關系,那麼經營利潤很多時候是依靠增加庫存或增加應收款來取得的,那麼這樣的經營利潤的增長就會有一定的風險性,換言之,利潤的增長就要打一定的折扣。
5、納稅情況的分析:一般來說經營業務收入的增長和經營利潤的增加,都會伴隨著納稅額度的增長,如果說它們的增長幅度有著很大的差距,在沒有取得納稅減免的情況之下,這說明其利潤的增長具有很大的可疑性。
6、經營費用的分析:如果說一家上市公司的經營費用出現非正常性增加,那麼說明這家上市公司管理不善,對於後期發展就會相當不利。另一方面如果說經營業務收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經營費用卻出現不合諧的情況,那麼除非有合理的解釋說明,否則就有虛構的可能。
7、分配能力的分析:證券市場對於有較高擴股能力的上市公司都會進行追捧,對於有強擴股能力的上市公司來說,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盈利水平和較好的發展前景,由於這種擴股能力可以當作市場的一大炒做題材,市場的關注力度較大。因此投資者對於一些業績較好,每股資產較高的上市公司可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它們具有分紅擴股的能力。當然對於財務分析還不僅僅只是這幾個方面的內容,但是只要對上述幾個方面進行比較詳盡的分析,就可以得知企業利潤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可以知道其投資價值的高與低。
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