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拜登大勝對中國股市影響
拜登大勝後中美關系的階段性緩和直接受益的是A股和港股,尤其是港股。全球股市快速反彈的大背景下,港股的表現差強人意。中美關系階段性緩和,香港的局勢有望逐步穩定下來。處於全球估值窪地的港股市場可能會迎來新的機會。
一、美國已經不再掩飾,中國也不需躲藏
對美國衰落的恐懼和對中國崛起的厭惡不再隱藏。顯然,美國已經為中國的遏制和制裁做好了准備。此前,拜登表示,不會在上任後取消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制裁。顯然,拜登仍然希望通過制裁讓美國掌握主動權,但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美國需要首先明確這一點。
日本經濟騰飛後,自身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讓美國感到恐慌,而後美國幾乎忍痛讓日本簽下《廣場協議》。結果,日本經濟最終在金融泡沫的侵蝕下停滯不前。當然,中國不會接受來自美國,的任何條件,因為中國從來都不是美國手中的「玩具」。
二、大選對股市的影響
從美國,的歷史來看,選舉年的股市表現不同於普通年份。美國銀行的分析師研究了自1930年以來過去90年的市場數據。患者人發現股市和債市的變化都有跡可循,都在大選年放緩,表現疲軟。股市正常年份平均上漲8.5%,也就是說帶來了8.5%的收益;在選舉年,收入不到6%。可以看出,雖然選舉年股市表現溫和,但依然呈現正回報,過去7個選舉年都是如此。最高的回報是在1996年大選之前,當時標普500指數和道瓊斯指數分別上漲了10.76%和11.09%。
總的來說,拜登上台後,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修復了前任對盟友造成的傷害。在拜登任期的早期,中國問題可能被置於相對次要的位置,預計美關系將分階段緩和,極端風險的概率將降低。
❷ 避險股票板塊有哪些
具備避險功能的板塊分為兩種,政策避險類、傳統避險類。
一、 政策避險類需要根據實際政治經濟形勢來確定,以當下為例,資本市場普遍擔憂G20會議上中美談判無果,且美方對中方會再次發難。為了對沖這種預期,可以選擇相關的受益板塊。比如,農業板塊。
二、 傳統避險類。在A股市場上,有些板塊經常作為市場表現不好的傳統避險板塊。這既可以成為投資者在大盤表現不好時的選擇,同樣的,當這些板塊表現較好時,往往也意味著市場未來不看好,需要注意風險。
1、軍工:軍工板塊的避險功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由於政治上的敏感性,其業務往往相對不透明,同時我國軍費仍然在快速增長期,業績具備豐富的想像空間,往往容易成為大盤下跌時的避險板塊。二是往往區域局勢緊張的環境下,比如有明顯的戰爭或者爭端是軍工板塊就會上漲,次時其他板塊則會下跌,所以說他有避險功能。
2、黃金:投資市場流行一句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黃金板塊極易受地緣政治影響,同時在全球經濟下行階段,資產價格普遍下行,金融市場秩序不穩定,黃金容易成為資金的避險和保值的選擇。
3、醫葯消費板塊:食品飲料、酒類、醫葯,不管經濟如何放緩,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終究是一種剛性需求。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板塊個股的業績會相當穩定一些。所謂漲時重勢,跌時重質,業績相對穩定的醫葯消費在大盤看空時就成為了較好的選擇。
4、公用事業板塊:電力、水務、燃氣、高速公路等公用事業的邏輯同上,由於這些板塊業績相對穩定,波動不大,往往估值較低,同時業績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下跌空間也不大。
1、自從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英鎊兌美元匯價失守1.3,創近30年低位。投資市場的避險情緒明顯上升,更出現美匯指數及黃金同步上升的現象,前者曾升至96之上,後者升破每盎司1350美元。
2、參考過往5年的數據,美匯指數及黃金的相關系數為-0.2549,歷史貝他系數為-0.839,說明美匯及黃金大部份時間呈相反方向發展,也反映了現時的情況並不尋常。
3、除了黃金之外,避險資金也泊往優質國債之上,德國、瑞士及日本的10年期國債,都已經出現負孳息率,反映投資者為了追求保障,不惜面對虧損作為代價。
4、再者,近日有英國房地產基金禁止客戶贖回,情況有點像金融海嘯之前,有對沖基金禁止客戶贖回,不但削弱了市場的流動性,同時也增加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5、對香港投資者而言,要投資黃金相關的資產,最簡單是投資黃金ETF,以追蹤倫敦黃金定盤價。由於市場上尚未有黃金額外回報的相關ETF,意味著這類ETF都不設_桿,所以只能直接追蹤金價表現。
6、對於願意麵對較大風險,希望能以_桿去投資黃金,金礦股或會成為另類之選。
❸ 「二二七」大跌市是怎麼一回事
中國股市重要的交易日
2007年2月27日,在亞洲金融危機10周年之際,中國股市因市場傳聞引發的巨幅下跌在全世界范圍內導致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滬深兩市幾乎全線跌停之後,香港股市迅速做出反應:恆生指數單日最大跌幅超過465點,收盤跌360點,跌幅達1.76%。緊接著,歐洲股市出現全線下跌,跌幅達1.30——2.64%。當晚,在美國股市開盤後,即開始了觸目驚心的暴跌過程,道.瓊斯指數最低跌了546點,收盤跌416.20點,跌幅為3.2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96.65點,跌幅達3.9%;標准普爾500指數下跌50.33點,跌幅達3.9%。
美國三大股指的下跌幅度均為「9.11」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國股市的大幅下跌又導致了亞太股市的連鎖反應,2月28日,日本、韓國股市低開幅度均達到4%,澳大利亞股市低開幅度達3%,香港股市更低開720.92點,最低跌765.99點,跌幅為3.8%,國企指數最低跌608.16點,跌幅達6.344%。全世界股市數十萬億美元的市值隨著股指的暴跌而灰飛煙滅。
全世界股市的循環暴跌,皆因中國股市惹的禍。這次全世界的股市暴跌,沒能也不會進一步演化為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1.世界經濟特別是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2.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以及整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對中國股市的繼續向好形成強大支持,導致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的重大經濟因素在目前都並不存在;3.中國政府開始重視應急反應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對市場傳聞的及時澄清對穩定市場和穩定人心起了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關鍵作用。
中國股市的變化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如此巨大的波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經濟的整體聯系也密切增強,各個國家特立獨行的發展模式與發展方式已不可行也不可能。其二,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和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也在日益增強,「中國因素」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無法迴避也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其三,中國股市已經結束了長期以來的邊緣化狀態,並且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衡量和觀察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點,是我們在評價中國股市現狀和發展趨勢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變數。
兩天來的市場變化,使得中國股市乃至全世界股市的投資者都經歷了由天堂到地獄的大起大落,全球股市循環暴跌的教訓極為慘痛也極為深刻。
教訓之一是,政府對股價指數的過度關注會誘使市場行為發生走偏甚至嚴重走偏。
中國股市在發展中與國際股市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是,政府既是股市發展的促進者,又同時是股市運行的監管者。這種雙重角色集於一身的特點,就使得中國股市在成長之初就打上了「政策市」的深深烙印。「政策市」的最重要特徵就是使中國股市的每一次漲跌都和政策的變化密切相關,狂漲有井噴之觀,暴跌如瀑布飛瀉。在2001年以來長達四年半之久的大熊市中,政府為了救市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在股權分置改革與人民幣升值的疊加效應催生下市場出現了轉折以後,政府對股市的規范化發展措施並沒有跟上市場的步伐,市場的管理理念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在市場的牛市進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市場理念與監管觀念就又開始了不斷的甚至是劇烈的沖突。這種沖突通過種種或明或暗的方式反映出來,就會在市場上引起不斷的甚至是巨大的波動。全世界的政府都把股市的上漲視為成就,只有中國的一些人把股市的上漲當成包袱;全世界的股民都只是關注投資風險,只有中國的股民還必須關注甚至是特別關注政策風險;全世界的股市實行的都是「買者自負」原則,只有中國的股市無法貫徹這一市場原則。政府政策的不透明甚至是通過政策來調節股價指數的起落,政府的正常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市場就會不斷地揣模政府的心態和政策,市場上的「小道消息」就會成為「大道消息」而大行其道,這就特別容易引發市場上「杯弓蛇影」的恐慌心態,導致一隻蝴蝶在飛行時所形成的震顫就可能被逐步放大到足以引發海嘯的這種現代金融學中所描述的「蝴蝶效應」。2007年2月27日至28日所出現的全球股市的循環暴跌就是一種典型的「蝴蝶效應」,這種「蝴蝶效應」的出現所帶來的教訓慘痛而又深刻,它提醒我們的政府與管理者必須盡快建立規范的、透明的、迅速而有效的政策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機制,從而把政府監管的重心從關注市場指數轉移到關注市場的制度建設上來,特別要防止股市政策決策和實施的隨意化、簡單化和行政化,更不能去做那種政府不可為、不能為也不必為的事情。股市政策的出台必須經過瞻前顧後的縝密論證,避免在中國股市中屢屢發生的那種由少數人的個人意志決定股市大多數人命運的現象發生。
教訓之二是,沒有風險防範體系和風險防範機制的市場是最危險的市場。
2007年2月27日至28日的全球股市循環暴跌,很可能是中國及世界未來金融危機的一次預演,它將作為21世紀世界金融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載入史冊,它所留給這個世界的經驗和教訓,必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對待這個重大的突發事件,中國政府必須予以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必須認真研究和總結這次重大事件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及其教訓。從這一輪的市場暴跌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股市發展的基礎還相當脆弱,中國政府的應急反應還相當遲緩,中國經濟的制度轉型還相當遙遠。危機總是在不經意之間發生並蔓延,中國股市必須防患於未然。沒有風險防範體系和風險防範機制的市場才是最危險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的正當權益就很難得到正常的和有效的保護。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不但要盡快建立市場的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而且還必須盡快健全風險管理工具,沒有避險工具和套期保值功能,市場就只能是追漲殺跌,而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和健全的價值發現功能和價值投資體系。
教訓之三是,開放式基金既可能是牛市形成的助動力量,也可能是市場崩盤的助推力量。
在中國股市的牛市運行到一定高度之後,市場震盪所引發的開放式基金的「贖回效應」會給市場的運行帶來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脅,在開放式基金的市值已經達到一萬億以上並且已經佔到市價總值的三分之一以後,開放式基金的這種助漲助跌作用就更不能忽視。因此,中國股市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穩定性建設,必須把發展長期和穩定的市場投資者隊伍提上日程。創新型的封閉式基金亟需大力發展,其公司治理結構也必須大大優化;開放式基金的評價和管理體制必須調整,要把長期業績作為評價開放式基金的客觀標准,改變現行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排名制度和依據這種排名確定新基金發行的對象和額度的做法,引導開放式基金向長期化運行機制轉變;社保基金與保險基金入市的規模要進一步提高,其路子要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於股市的資金比例從5%提高到10%的時機已經成熟,應當盡快地予以調整和實施。
穩定的市場發展需要有穩定的股市制度與穩定的股市政策,和諧的社會要求有和諧的經濟與和諧的股市。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沒有強大的股市就很難有強大的經濟,沒有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就很難有整個經濟的持續進步。中國的改革與發展走到這一步,已經到了強大的中國股市登上歷史舞台並發揮資源配置功能與機制的時候了。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國股市和中國資本市場,才能夠登高望遠並從善如流,也才能真正實現中國股市的「鳳凰涅盤」。
全球股市循環暴跌的慘痛教訓不能隨風飄逝,市場無緣地流血、股民無故地流淚、財富無謂地流失的歷史也不能重演!
❹ 終止減持對股票是好是壞
是有利。
減持是指大股東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減持的股份已經全部賣出,會增加市場上的空方力量,是一種利空。而股票減持取消,則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市場上的空方力量,刺激市場上的投資者買入,推動股價上漲,是一種利好。
【拓展資料】
股票減持有什麼意義?
1.體現利用國有股調控經濟的政策手段
利用證券市場上資本流動配置的規律,對經濟進行調控,是世界各國(地區)政府採取經濟方式干預經濟運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過對證券市場中一定規模國有股的吸納或減持,可以明顯地調節市場資本流向,適應地引導資源配置方向和結構,穩定股市大盤指數和股票價格,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果斷介入香港股市,投入大量資本吸納股票,阻擊國際游資的襲擊,以穩定股市乃至整個經濟局勢,就是一個經典範例。
2.增強國有資產存量的流動性
龐大的國有資產存量處於凝滯狀態,是國有資產配置和運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內容。迄今為止,圍繞盤活國有資產而進行的眾多改革行動收效甚微,就在於在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的背景下,難以低成本地對龐大而復雜的資產存量定價,缺少使資產有序高效流動的機制,從而使國有資產在流動中不是流失就是重新陷入凝滯。利用證券市場靈敏的定價機制和有效的資本流動機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和適用范圍內滿足國有資產流動性需求的必然選擇。因此,國有股的減持和吸納,對於推動國有資產依照市場供求關系流動、交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為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國有股走向統一奠定基礎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證券市場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時存在著三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即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和國有股。目前後兩種佔有較大比重的股票不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由此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怪異現象和運行弊端,影響著上市公司和社會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嚴重阻礙了證券市場向著持續、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如何盡快使三種股票統一流通,又不至於影響股市的穩定成長,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最重大的問題。
❺ 1991.8.19.香港股市為什麼大跌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公布。條約將蘇聯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社會主義蘇聯面臨解體。
(2)因為戈爾巴喬夫在經濟領域的改革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政治改革中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和苛刻譴責,造成否定革命歷史、醜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後果,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蘇聯局勢更加動盪,執政黨統治搖搖欲墜,國家面臨分裂。
第(1)問中的事件和直接原因,可根據材料給出的時間、「塔斯社」、「戈爾巴喬夫」等信息不難判斷事件的名稱和原因。第(2)問中的原因可聯系事件發生的背景,即聯系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及「新思維」的內容去考慮、去分析
❻ 香港股票持續低估的原因是什麼
❼ 在局勢動盪的情況下,股市一般會有什麼走向
25%很可能是北向資金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十月股市開門紅,創業板距離年內突破3000點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北向資金節後第一個交易日凈流入近136億,創7月7日以來的凈流入新高,之後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資金成交總額占兩市成交總額的比例再度提高了,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但是要特別提醒的是:新興股市跨境資金的成交金額佔比接近或超過25%的時候,即量變到質變,或將開啟大動盪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資理論是道瓊斯指數的創立者道先生的理論,在道先生1902年辭世後,由後人(哈密頓和雷亞)總結歸納而成為「道氏定理」:
1.市場趨勢有三種,短期、中期、長期。短期趨勢持續數天或數周;中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月;長期趨勢持續數周或數年。投資者和投機者的差別,往往是參與的不同趨勢的時間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長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頭市場趨勢向下,多頭市場趨勢向上。每一個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為不同階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彈,也有暴漲暴跌。
3.空頭市場三階段,第一階段股市恐慌,投資人不再追高;第二階段經濟衰退,企業盈利減少;第三階段悲觀失望,逐漸走向均衡,投資人對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頭市場也有三階段,平均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第一階段信心逐漸恢復,第二階段企業盈利提升,第三階段投機風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點,但准確判斷折返拐點非常困難。逾60%的拐點的回撤或回升幅度為前一波段走勢的30-70%,每一次級折返都包含著股市的暴漲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場的宏觀層面,重點研究股票投資的趨勢和波段,不同於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導的「微觀研究+長期價值」。兩種研究思路都有價值,從道氏定理看當前股市,股市研究應該像地震預測學一樣,把牛熊周期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等級,這就有了一個新的投資學概念:大動盪。人們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實都有一個量化的「錨定」:牛市是20%-25%年度漲跌區間;「大動盪」的標准則是:漲則翻番,跌則腰斬,疊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股市「大動盪」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前後數年,幾乎就在同一時期,還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灣地區股市等。
可以說,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全球股市進入了「動盪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灣地區股市首次突破1000點後,一路飆升,至1987年10月1日達到4673點後急轉直下,兩個月內腰斬;再從2230點爆炸性上漲,1988年9月達到8790點後暴跌逾40%;又從5119點起跳,1990年2月狂飆至12680點,之後上演了從巔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跡:1990年10月跌到2485點,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灣地區股市的「大動盪」刪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點到1990年10月的2485點是一個很平和的股市上漲,然而在這兩個10月之間的4年間,台灣地區股市歷經三次巔峰,堪稱股票市場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貸危機和今年美國股市「大動盪」都難以望其項背。
按照上述標准,中國A股2005年跌破1000點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沖上6124點,之後暴跌到1664點,也是一次股市「大動盪」。和台灣地區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動盪」沒有跨境資金流動的推波助瀾。今年美國股市也經歷了一次「大動盪」,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從29500點暴跌至18200點區間,之後半年內反彈到29000點之上,也不能「錨定」在年度漲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在這里,我們引進一個投資行為學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創造了一些投資行為學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是稟賦效應,二是助推效應。
助推效應何來?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站在峭壁邊緣,自殺,未必是有意識的,而是在那一瞬間的「無意識行為」。行為經濟學把這個概念引入投資決策,解釋了投資人群體「非理性沖動」的助推效應。
股市大動盪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必然聯系,如果說基本面是內在價值,環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個投資人群體的一致行動,相對於其他投資人群體而言就是外部「推動」,換句話說就是「助推」。從這個角度看A股市場的北向資金,作為A股市場上新的投資人群體,北向資金的資金量逐漸增大,可能「助推」的資金量更大。
由此演繹,股票市場的開放性也是一種趨勢,而在股市開放的過程中,外部增量資金的流動是重要「推手」。基於新興股市的有限數據分析,外部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觀測指標。在此提示:北向資金的交易量佔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場再次發生大動盪的導火線。
股市大動盪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驅動牛市的情緒性溢價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緒佔主導的階段,尤其是在牛轉熊的拐點之時,突發性暴跌本身會觸發斷崖式暴跌。這就是台灣地區股市1986-1990年大動盪的啟示,也可以解釋中國A股2005-2008年暴漲暴跌之謎。
❽ 大時代里的香港股災是哪一次股災,原理是什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於豪門富賈,也是重要原因。在動盪之下,股市受到顯著沖擊,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布停市兩個星期。暴動結束之後,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門檻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華資受到一定排擠,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開始關注華人民生,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布股市只開放半天,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財迷哥認為,《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恆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恆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恆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並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❾ 股市要跌到5000點啦
誰也別問所有的回答也只是一種猜測而已,誰也不知道它會朝著那個方向去的,要是誰要是知道它是不會輕易告訴你,不要管它,做好你的投資最重要了,風險是只會留給那些投機的人,不過也要做好你的資金安全,到任何時候有錢才是硬道理,管它到了3000點還是一萬點,我都是贏家才行
❿ 香港政治局勢會影響股票走勢嗎
從宏觀上來說,香港政治問題會影響香港以外各界對香港的投資,導致熱錢集中不到港市。對股票走勢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基本面消息有滯後性,再加上亞洲四小龍的格局,中央對港市的關注,負面影響會被抵消一部分。但是總的來說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從近期的恆生指數期貨的大跌也能反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