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資價值,運行規律分析
投資價值分析是機構的分析報告,是隨意寫的,數據來源靠腦子遐想,如果你不信你就很天真了
好比有個人預測彩票號碼很准,他會把號碼告訴大家嗎?就是你花重金買他也不肯,花錢向機構買來的分析報告也是假的
賽迪顧問的造假丑聞其實只是國內咨詢行業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行業弊病長期存在,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咨詢業已到了必須整頓的時刻!
在被剝掉「公正」的外衣後,國內知名咨詢企業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HK08235,下稱「賽迪顧問」)的日子開始變得難過起來。
2010年5月3日,國內南方某媒體擲出一枚重磅「炸彈」:由於涉嫌IPO咨詢數據造假、看錢辦事,賽迪顧問已被中國證監會正式立項調查。在這篇題為《賽迪顧問造假涉及100公司給錢就辦事》的文章中,作者還引述投行人士的話稱,「這么胡干遲早要出事,只是沒想到這次這么嚴重,證監會都怒了」 。當天,賽迪顧問迅速發布澄清公告,稱該報道「文章與事實嚴重不符」,公司也「沒有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對本公司提出質疑以及正式立項調查相關的任何通知和信息」。該公司決定暫停股票交易一天。
針對上述事件,目前,證監會方面尚未公開表態,而賽迪顧問雖然強調該文章已對公司的業務經營、品牌形象和商業信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保留對其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及追究賠償的權利,但業界似乎並沒有太多同情的聲音。相反,上述事件已激起了人們對國內咨詢行業現狀的大討論。諸多分析者認為,賽迪顧問的造假丑聞其實只是國內咨詢行業的一個縮影,更多的行業弊病長期存在,且大家都心知肚明。咨詢業已到了必須整頓的時刻!
證監會發飆
杭州正方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方軟體」)上市申請被否,是賽迪顧問麻煩上身的引子。
3月31日,正方軟體IPO在創業板發審委的第15次會議上被否。這家以賣辦公耗材、電子產品起家的公司,是國內主要的高校管理軟體供應商之一,在該領域的市場地位僅次於東軟。而創業板發審委之所以否定它的上市申請,是因為認定其招股說明書中提到的「佔有教學管理類軟體市場25%份額」 的說法沒有根據,過度誇大。不幸的是,正方軟體標明了以上數據來源——賽迪顧問在線的《中國高校管理軟體行業市場研究報告》,且引用次數達十次以上。
創業板發審委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如果正方軟體的市場份額真如文件所述,那麼,它的銷售額及利潤都應該能讓人眼前一亮,但事實上,這家公司的財報存在不少讓人難於理解的地方。他說,正方軟體在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營業總收入分別為2021.98萬元、3281.77萬元和5300.75萬元,凈利潤分別為775.25萬元、1440.08萬元和2442.79萬元,這兩項數據的絕對值顯然太小。此外,該公司報告期內的應收賬款余額也高得不可思議:2007年應收賬款為1048.95萬元,占流動資產比例的39.06%,2008年應收賬款為1997.44萬元,占流動資產比例高達50.48%,2009年應收賬款為2647.60萬元,占流動資產比例的41.14%。
「正方軟體是想『偷渡』上市,但未能成功,賽迪顧問也因此曝光於公眾眼前。」他說。
同樣是在3月31日,在創業板發行監管業務溝通會議上,證監會創業板部副主任李量毫不掩飾地提出,要及時發現申請創業板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財務操縱、財務包裝和虛假陳述行為,還要警惕這些公司所引用的付費數據資料。知情者稱,李量當時特別提到了賽迪顧問,批評該機構的統計數據「嚴重失實,完全脫離了行業實際情況,沒有保持咨詢機構應該有的中立性、客觀性,喪失了職業道德」!
這真是令人大跌眼鏡的一幕。記者了解到,成立於2002年3月18日的賽迪顧問直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CCID),並以「企業管理第一顧問、市場咨詢第一品牌、政府決策第一支撐」為企業目標,從事中國IT產業與市場研究咨詢業務,是中國首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並在業內率先通過國際、國家質量管理與體系(ISO9001)標准認證的咨詢企業。在如此光鮮的身份背景下,按照常理,單憑正方軟體上市被否一案應該不至於讓證監會對賽迪顧問如此惱火。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指出:「賽迪顧問的給多家企業提供的IPO咨詢服務被發現水分太多,證監會才忍無可忍。」
據悉,寧波立立電子第一次上市申請因為資產的形成有瑕疵、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股權代持等,相關材料被直接駁回。拓維信息也曾受累於資金、國定資產造價和隱瞞負債等問題而兩次闖關失敗。除此,263網路通信、北京博輝創新光電、久其軟體、啟明信息等企業也都跌倒在上市的門外。盡管上述企業有的已經成功上市,但它們失敗的IPO申請無一例外都與賽迪顧問提供的數據有關,且這些公司在成功上市後立即斷絕了與賽迪顧問的業務往來。這些不可思議的「巧合」,直接為它被證監會立項調查埋下了伏筆。
已成不良模範?
一位咨詢業資深從業者指出,賽迪顧問在咨詢方面有四個令人發指的潛規則:首先是給錢就能上排名榜,費用一般為10萬元,客戶自己提出名次後,再交給賽迪確定;其次是不與客戶簽署法律連帶責任書,這意味著它不保證數據的真實性、中立性、客觀性,也不承擔法律連帶責任;第三,目前在IPO咨詢領域僅有漢鼎和賽迪顧問是成規模的兩家公司,但與前者相比,賽迪顧問的收費明顯過低,漢鼎單個項目總計費用在50 -70萬元之間,而它僅為20-30萬元,還承諾在企業通過審核之前只收50%的費用;第四,賽迪顧問無法提供數據來源、推理過程和調研工作的底稿。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賽迪顧問近年來所公開的行業研究報告設計面越來越廣。其中,好多掛在網路上的都只是一個框架,沒有實質內容。
而在3月2日賽迪顧問主辦的「把脈內需主線、重塑IT價值」2010中國IT市場年會上,賽迪顧問總裁李峻透露,賽迪顧問已經為58家創業板公司中的16家企業提供了上市顧問服務,市佔率居全國第一。他說,2010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明確的工作重點之一。為此,賽迪顧問將協助企業做好六方面的工作:幫助中小企業制定明確的業務戰略,股權改造,管理提升,股份改造,上市的可行性研究和完成募集資金論證後為企業和投資人牽線搭橋。
也就是在那次年會上,賽迪顧問又推出了22個全新的研究產品與服務,其目的是為了「幫助企業正確解讀振興規劃內涵,及時捕捉內需市場新方向,掌控4萬億投資機會以及幫助挖掘物聯網、光伏、光電、智能電網等前沿價值」。
「早些時候,賽迪顧問在國內咨詢領域是有些口碑的,但現在,一切都在慢慢變味。」上述資深從業者說,這家公司的業績連年攀升。如2008年凈利潤比2006年增長472%,營業收入也比2006年增長86%,這讓不少人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復制賽迪顧問的模式,幾個人的公司就敢出一份所謂的行業分析報告。
據介紹,這些小公司的員工根本不懂如何去操作一套科學的樣本調查,他們的調查報告主要有以下幾種造假方式:一是沒有實際調查,通過咨詢幾個專家來獲取數據;二是誇大調查范圍,找熟人代填調查問卷或乾脆承包給高校的研究生;三是直接花錢從其他機構購買數據,自己再加工。一般情況下,這些小型咨詢公司傾向於從細分市場尋找客戶,這樣就避免與其他大型公司正面沖突,但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即便是一個細分市場,一項嚴謹的調查也需要幾十萬元的費用,對照目前一些咨詢企業只開出5萬元不到的要價,自然是誰出錢誰說了算,它們更大的責任只是蓋上自己的鑒定印章。
一個行業的亂象
當下,以「作為香港上市公司,所發聲明需要通過聯交所審核」為由,賽迪顧問高層拒絕接受媒體的采訪。但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不論賽迪顧問造假是否嚴重,此事件的影響已經不局限於它,而是反映了國內咨詢業的一個亂象。
由於咨詢機構要靠賣調查報告創收,企業也需要一份「獨立的第三方數據」來鼓勵投資者投資,二者便找到了達成交易的契合點。易觀國際總裁於揚坦承,數據造假已經成為咨詢行業的一個突出問題,易觀國際就接到過許多家企業提出的美化數據的要求。他說,企業交了錢的調查報告難免會淪為包裝的材料,而在我國,相關機構的市場調查報告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機制約束和監管,或許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一種觀點認為,其實,證監會對投資咨詢業務的這種亂象也是心知肚明的,它對企業上市資格的考察離不開第三方的數據的支持,但在實際工作中,尤其是在一些細分行業,很難找到相關數據,就只能參照賽迪顧問等機構的資料。在商業利益面前,要求咨詢機構以「職業道德」來保證數據的公正性,顯然荒謬。
㈡ 有些股票明明每股收益很低,市盈率很高,卻為何股價還一直往上漲
今年的A股市場專治各種不服。
從1200元的貴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恆瑞醫葯,再到3000億市值的醬油股。
什麼樣的白馬股都可能會辜負你,只有消費行業的核心資產才是穩穩的幸福。
不過從傳統意義上的估值情況來看,大消費板塊無論市盈率(PE)還是市凈率(PB),都已經不便宜了:
① 食品飲料行業的PE為32.17倍,達到歷史百分位68%,PB為6.5倍,達到歷史百分位的81%;
② 細分白酒板塊市盈率更是高達32.17倍,遠高於歷史均值水平。
消費股的估值,過高了嗎?
國泰君安零售團隊最新發布《堅守消費龍頭,分享中國成長》,詳細地分析了消費股估值邏輯正在發生的轉變。
本文共2303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鍾,拉至本文底部可閱讀本文核心觀點。
還記得美國「漂亮50」嗎?
探討消費白馬股估值是否過高的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下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謂「漂亮50」,指的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備受追捧的50隻大盤股,它們當中有很多我們至今仍然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比如麥當勞、可口可樂等等。
「漂亮50」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高盈利、高PE同時存在,直譯為「很貴的好股票」。
自1971年開始,「漂亮50」股價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數超過40倍,最高的寶麗來公司估值甚至超過了90倍,而同期標普500估值中位數僅為12倍。
縱觀市場,我們不難發現,消費股尤其受到大資金的重點青睞。分析其背後原因,我們認為有兩點:
1、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 2、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消費股抱團行情何時會結束?
仍舊以美國「漂亮50」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終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國大幅的財政赤字和信貸擴張積聚高通脹泡沫,糧食危機觸發CPI上行,美聯儲不得不加速收緊貨幣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導致通脹進一步惡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蝕企業盈利,企業毛利率和盈利增速雙雙下行,股市由牛轉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開始回落,盈利穩定性受到市場質疑。
我們認為,A股機構「抱團取暖」的現象只可能在兩種情況下被打破:
1)消費龍頭業績持續低於預期,但目前而言,貴州茅台、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白馬股營收和凈利潤保持穩定增長;
2)像美國「漂亮50」那樣,A股遭遇大的外部變動,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級或全球經濟斷崖式衰退,但目前來看概率很小。
兩種情況在目前來看可能性都很小。
後續如何配置?
後續配置上,我們建議從兩條主線主線挖掘投資機會。
1)供給看效率:經營效率高、業績增長穩健、競爭優勢明顯的龍頭企業,將會持續通過擠壓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獲得成長,值得重點關注。
2)需求看紅利:三四線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消費需求紅利,看好所處賽道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尤其是戰略重心向低線級市場擴張、能夠通過自身管理及成本優勢提升市場份額的龍頭公司。
本文觀點總結:
1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消費板塊現在已經不便宜了。
2 但消費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龍頭股不應簡單按照市盈率(PE)判斷估值水平高低。
3消費行業的估值體系正在從PE模型向DDM模型轉變。消費龍頭一旦建立起足夠深的「護城河」,穩健增長、市佔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續分紅等就足以支撐其估值水平。
4 國內資金和海外資金在大消費行業保持了較高的配置熱情。消費股受到大資金青睞的原因是其業務模式清晰,財務內容簡單,且在經濟下行期更具避險屬性。
5 消費股抱團行情在短期內不容易被打破。後續配置上,從供給看,關注龍頭企業;從需求看,關注成長性強、行業邏輯和收入端均有支撐的企業。
㈢ 誰能詳細提供給我中國平安在行業中的地位啊
hxl5350
你是別的保險公司的吧?
平安是全球福布斯500強之一,也是全球上市公司500強之一,是中國非國有企業的第一。別的我就不說了!
㈣ 如何看待保險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相信你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安邦集團的事件吧。
首先,保監會對安邦保險集團的接管表明在大陸,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只要你違規,監管部門一樣進行處罰;
其次,對於這次接管安邦,也是給其他的保險公司進行警示作用,而且震懾力度很大;接著,這次的接管不僅僅是保監會一家,而是「一行三會一局」共同成立工作組接管,意味著安邦在全球范圍的產品業務的接管和整改,涉及面也囊括了目前金融的各個方面,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和外匯;
最後,該事件也表明國家會嚴格執行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於那些激進的,違規的業務下重手,下狠手處罰,使其不該再次跨越紅線,穩定金融秩序,使國家經濟良性發展。
因此保險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肯定會是良好的,證明國家是會對保險業負責的。
保險行業在中國絕對是個朝陽行業、好行業,正在進入上升周期。未來的發展趨勢將不可限量。
中國保險無論是密度還是深度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相對於發達國家還差距很大。國家已經在政策法規上大力支持了,將社保這一塊保障讓給了我們自己,國民風險意識也逐漸加強,重疾、意外、養老越來越引起關注,社保、商保相結合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龐大的人口規模,老齡化趨勢,國民較高的儲蓄率,終身福利系統的瓦解,投資環境也大大改善,政策法規的支持,使保險發展勢頭很猛,競爭越來越激烈,適者生存吧。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 《中國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處在不確定中的人們意識到保險在應對突發情況,增加生活中抗風險能力中的作用。險企人好戰術已成過去,傳統依靠代理人規模優勢業務經營的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各大險企紛紛減員。與此同時,擁有高度便捷性和靈活性的保險 科技 應用迅速發力用戶投保參保等流程,疫情之下各家傳統保險公司朝數字化加速轉型。
通過數字化與互聯網等 科技 的加持,傳統保險公司正在進行結構上的重塑,其中成本結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復性工作的人力將會被 科技 替代,互聯網的加入為保險公司拓寬了獲客的渠道,降低了獲客的成本,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營上的成本,目前頭部險企的技術投入費用逐年增加,旨在加速數字化進程,重構成本結構,爭取在費差上拔得頭籌。
保險行業主要上市公司: 中國平安(601318),中國人保(601319),新華保險(601336),中國太平(00966.HK)、中國人壽(601628)等。
1、人海戰術已成過去式,疫情加速險企減員
1992年友邦的進入給中國保險業帶來了代理人制度,形成了中國當前主流的金字塔代理人架構,這種制度在被引入各家保險公司後,促使展業過程中的銷售費用劃分、獎懲等制度逐漸固化,形成了當前各家公司的」基本法「。
根據對中國保險發展 歷史 的梳理結果,這種金子塔式的代理人制度實際上在2005年才逐步穩定,並成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支撐力量,在中國保險發展早期,保險代理人數量決定了保險保費收入,增員是各險企必不可少之舉。
各險企在未轉型之前,都在大量地增員,擴大代理人團隊,尤其是2015年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代理人數量從2014年325萬人增至2019年912萬人,但2015年後人力增長放緩,2020年代理人增速甚至出現7.6%的負增長,這是2012年來首次負增長,可見人海戰術邊際效應遞減,非高凈值客戶業務的代理人的缺陷逐漸暴露。各大險企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變,注重提高人均產能。人海戰術最終將成為過去式。
從保險公司細分來看,不同的代理人增員幅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放緩,根據部分頭部險企的公開資料,目前頭部險企有淡化開門紅以及提高代理人質量(緩增員)的趨勢,2018年至2020年,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以及中國太平的代理人數量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平安的代理人由2018年的142萬人降為2020年的105萬人,僅3年間下降26.1%,可見減員的力度之大。
2、傳統核心系統已無法滿足當前需要,疫情倒逼保險業數字化加速轉型
傳統核心系統已經逐漸無法滿足當前的業務開展需求,業務流程在大數據時代開始逐漸面向客戶需求進行轉變;由於傳統險企的產品開發周期較長且險企在運營過程中業務繁雜,接觸到的數據量非常龐大,這也給傳統險企的核心系統帶來了高負荷,高頻數據的處理逐漸變得力不從心,導致險企在運營過程中信息交換率低,共享效率低,為業務的發展拖後腿。因此傳統險企的核心系統需在互聯網流量的基礎上順應業務需求的變化、實現產品多樣化,優化用戶體驗。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處在不確定中的人們意識到保險在應對突發情況,增加生活中抗風險能力中的作用。但受到疫情期間需要居家隔離以及復工遙遙無期等影響,代理人展業困難,客戶難以觸及等問題開始困擾傳統的險企,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這些 科技 較為落後的險企加速轉型。
圍繞移動端的數字用戶的全旅程、全渠道、全場景等立體式的服務形式也將最大程度挖掘用戶價值。2020年以來尤其是線下服務受限期間,保險服務領域數字用戶規模不斷上升,月度活躍用戶觸及 歷史 最大值達到4756.5萬人。
從保險服務領域APP的用戶活躍度、行業滲透率來看,新興互聯網保險領域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其中,眾安保險等頭部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的優勢更加凸顯。2020年10月,眾安保險以232.5萬活躍用戶規模居首,同時在保險服務行業滲透率最高,高達5.3%。
而2020年的「雙11」,各保險公司也將APP作為營銷服務的主戰場,而眾安保險在活動期間日活用戶高峰時達到82.7萬人,投保用戶數同比增長247%。
從整個保險服務領域APP活躍用戶度來看,平安、國壽、太保、眾安、人保處於保險服務領域第一陣營,對應保險服務APP的月度總活躍用戶超過100萬人。
3、保險 科技 極大優化了保險用戶的體驗
疫情之下各家傳統保險公司加速保險 科技 布局,保險 科技 滲透至產品設計、銷售、投保核保、理賠等多個環節用戶參保核保和核賠流程被大大縮短,極大優化了保險用戶的體驗。
其中,產品設計方面,保險 科技 可以實現精準差異化定價。如車險收集駕駛習慣大數據,准確評估駕駛人員的駕駛行為風險等級,從而確定不同的保費級別,提升風險定價能力;
渠道方面,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作為主要技術,對客戶進行360度精準畫像,實現客戶群精準定位,武裝代理人技能,提供定製化保險方案。
投保與核保環節,實現流程智能化,電子保單與自動核保的應用幫助降本增效;理賠與售後,通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技術,保險公司可以顯著提高理賠效率、實現理賠反欺詐、提升客戶體驗。
4、數字化升級驅動保險企業實現降本增效
高成本一直是保險公司無法避開的一個痛點,保險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人員密集型的行業,我國的險企人力成本大約在總成本中佔比30%;其次是保險公司的渠道支出費用高昂,代理人的傭金較高以及中介的分銷渠道傭金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飆升;最後便是險企自身的風控環節,操作性風險例如外部的欺詐導致的理賠也讓風控薄弱的險企雪上加霜。
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來看,數字化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替代一些內勤不必要且重復性較高的工作,節約人力成本並且提高險企內部的運作效率;其次,代理人通過數字化等 科技 的加持,人均產能也會有上升的空間,相對成本也會下降,險企藉助數字化轉型也能將渠道運營做得更加專業,優化流程與業務結構,大幅提高運營效率;在風控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及時識別潛在的風險,做到事前預警。
5、營銷端創新是最有價值的方向
營銷成本是除賠付成本為最大的成本,無論是發展的初期還是成熟期,銷售環節永遠是險企的命脈,業務能力強者恆強,各險企在銷售端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昂。2019年,人壽險的銷售成本是除賠付支出外的最大成本項,銷售成本高達814億人民幣,占已賺保費的14.53%,高昂的銷售成本導致險企盈利能力下降,打平收益率上升,對資產端造成壓力。
對於財產險來說,該現象更為明顯,近年來,財產險的競爭逐漸加劇,價格戰愈演愈烈。2019年財險的銷售成本也是除賠付支出外的最大成本項,2019年財產險的銷售成本為779億人民幣,占已賺保費的20.47%。
由此可見,對財險和壽險而言,銷售成本仍是除賠付支出外最大的成本項。因此在險企通往實現降本增效,獲得持續的產品能力的道路上,數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險企 科技 投入持續加碼,行業轉型升級加速
另一方面,新興 科技 的加持,在政策的支持下,國內的險企紛紛積極地著手發展信息技術的創新,各險企加大對保險 科技 以及公司IT的投入。
通過銀保監會發布的公開數據來看:2020年主要保險機構信息 科技 的直接投入為356.2億元,相較2018年的268億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保險 科技 在保費收入中佔比也逐年提升說明險企對 科技 的投入在不斷地重視,反過來,原保費收入也由2018年的3.8萬億元提高到了2020年的4.53萬億元,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保險機構技術升級步入高速增長階段,互聯網保險渠道的險企加大 科技 的投入,向數字化更進一步,加速了整個行業的進步。
㈤ 大小非是什麼啊
大小非 大小非 (非流通股 non-tradable share)
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即股改後,對股改前佔比例較小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小於5%,在股改一年後方可流通,一年以後也不是大規模的拋售,而是有限度的拋售一小部分,為的是不對二級市場造成大的沖擊。而相對較多的一部分就是大非。)。反之叫大非(即股改後,對股改前佔比例較大的非流通股.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兩年以上方可流通,因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東,戰略投資者。一般不會拋;)。 解禁: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
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就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通常來說大小非解禁股價應下跌,因為會增加賣盤打壓股價;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後,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會立刻拋出來而且如果市場上的資金非常充裕,那麼某隻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拋出,反而會吸引部分資金的關注,比如氯鹼化工年初的時候有大量大小非解禁股份上市,從解禁當日開始連續放量上漲!
關於占股比例多少和限售時間關沒有明確的確定,只是業內一種通俗的說法。
限售股上市流通將意味著有大量持股的人可能要拋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原來持有的股票可能會貶值,此時要當心.
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
不過,經歷2007年的股改洗禮,越來越多的「大非」「小非」已經或即將解禁流通,這些大股東們增持還是減持公司股票,能相當程度地反映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
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下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可以無需公告的限制而套現,廣大投資者無從得知具體情況。所以,限售股持股比例偏低、股東分散、有較多無話語權「小非」的上市公司是值得重點警惕的對象。
從2007年12月起,大小非陸續到了解禁期。2007年-2008年已解禁的主要大小非股票清單:
2007年12月20日 601991 大唐發電解禁38.068億股,流通盤增628%,吸錢650億元
2007年12月25日 601939 建設銀行解禁27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265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解禁6億股,流通盤增66.67%,吸錢約300億元
2008年1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解禁5.4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約340億元
2008年2月1日 601006 大秦鐵路解禁9.09億股,流通盤增42.85%,吸錢約170億元
2008年2月3日 601857 中國石油解禁10億股,流通盤增33.33%,吸錢約250億元
2008年2月5日 601166 興業銀行解禁32.79億股,流通盤增467.76%,吸錢約1400億元!!
2008年2月27日 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23.62億股,流通盤增50.13%,吸錢約750億元!!
2008年3月3日 601318 中國平安解禁31.2億股,流通盤增387.58%,吸錢約2000億元!!
2008年3月5日 000878 雲南銅業解禁1.74億股(成本9.5元),流通盤增47.76%,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3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3億股,流通盤增42.86%,吸錢110億元
2008年4月30日 601600 中國鋁業解禁24.915億股,流通盤增217%,吸錢約480億元!!
2008年5月16日 601328 交通銀行解禁132.43億股,流通盤增593%,吸錢約1200億元!!
2008年7月12日 601168 西部礦業解禁12.51億股,流通盤增272%,吸錢約195億元!!
2008年8月15日 600030 中信證券解禁4.937億股,流通盤增17.68%,吸錢約110億元!!
2008年9月19日 601169 北京銀行解禁27.56億股,流通盤增229.7%,吸錢約230億元!!
2008年10月10日 600028 中國石化解禁43.351億股,流通盤增51%,吸錢約430億元!!
2008年11月21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12.892億股,流通盤增551%,吸錢約210億元!!
2008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解禁15.81億股,流通盤增158%,吸錢約200億元!!
2008年12月26日 600748 上實發展解禁4.767億股,流通盤增120.9%,吸錢約38億元
2008年12月27日 000783 長江證券解禁5.87億股,流通盤增224%,吸錢約 72億!!
2008年12月27日 601099 太平洋證券解禁2.239億股,流通盤增533%,吸錢約30億元
2008年12月28日 000937 金牛能源解禁4.15億股,流通盤增111%,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20.6944億股,流通盤增123%,吸錢約18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000063 中興通訊解禁3.696億股,流通盤增49.3%,吸錢約70億元!
2008年12月29日 600348 國陽新能解禁2.806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120億元
2008年12月30日 600026 中海發展解禁15.785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450億!!
2009年還將陸續解禁的主要大小非清單:
2009年1月4日 600598 北大荒 解禁10.7億股,流通盤增184%,吸錢約120億!!
2009年1月6日 600663 陸家嘴 解禁10.67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270億!!
2009年1月10日 000933 神火股份 解禁1.35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1月12日 600639 浦東金橋 解禁3.7億股,流通盤增 %,吸錢約70億
2009年2月27日600036 招商銀行解禁48億股,流通盤增66.22%,吸錢約750億!!
2009年3月13日 601988 中國銀行解禁83.8億股(社保基金清倉),流通盤增129%,吸錢280億
2009年4月27日 601899 紫金礦業解禁49.25億股(零成本負成本),流通盤增352%,吸錢190億!
2009年5月8日 600816安信信託解禁1.468億股, 流通盤增48.36%,吸錢約26億!
2009年7月5日 601988 中國銀行可減持50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342%,吸錢1500億!
2009年8月1日 601066 大秦鐵路可減持29.77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84.8%,吸錢250億!
2009年10月12日600028 中國石化可減持137.36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107%,吸錢1950億!
2009年10月27日 601398 工商銀行可減持690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680%,吸錢2800億!
2010年1月9日 601628 中國人壽可減持66.9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743%,吸錢1500億!
2010年4月28日 601998 中信銀行可減持106億股(中信系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61%,吸錢400億!
2010年6月29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7.6344億股,流通盤增19%,吸錢約60億
推遲到2010年8月11日 002024 蘇寧電器解禁3.82億股,流通盤增39.13%,吸錢約230億!!
2010年10月9日 601088 中國神華可減持81.44億股(國有50%控股減持),流通盤增452%,吸錢1600億!
推遲到2010年10月23日600104 上海汽車可減持16.3億股(國有減持上限),流通盤增99.1%,吸錢約90億
2010年11月5日 601857 中國石油可減持664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1660%,吸錢超10000億!
2010年11月8日 600837 海通證券解禁34.6196億股,流通盤增72.6%,吸錢約280億
2010年12月25日 601601 中國太保可減持25.47億股(國有50%控減上限),盤增98.5%,吸錢超200億!
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最近發布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自第一筆解除限售以來的不到2年裡,深市主板超過四成的解除限售股份已被減持,累計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深交所表示,盡管「大小非」減持並非導致2007年以來市場深幅調整的主因,但應當提前應對將於2009年到來的「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
自2006年8月第一筆解除限售至今年4月24日,深市主板解除限售股份共計193.86億股,減持82.66億股,占解除限售總額的42.64%,累計成交金額1006.37億元。截至今年4月,深市共有335家上市公司的股份解除限售,在二級市場出售股份的上市公司,占解限上市公司的87.16%。其中,持股5%以上的股東出售20.7億股,占總減持額的25%。從時間分布看,「大小非」股東減持主要在2007年,共減持67.78億股,占總減持額的82%。
深交所對主板的分析發現,作為產業投資人的「大非」傾向於持有股份,而作為財務投資人的「小非」以股權投資盈利為目的,基本上不打算長期持有,是減持的主要力量。超過60%的上市公司的「小非」減持數量達到解限比例的50%以上,有39家上市公司的「小非」已將解除限售股份全部售出。
從月度來看,減持股數最高的2007年4月共計減持13.32億股,當月也是深證綜指漲幅最大的一個月,上漲33.63%;減持股數占市場總成交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12月,占總成交量的1.184%,而當月深證綜指上漲17.04%。平均而言,每月減持股份總量占交易總量的比例為0.538%。因此,「大小非」通過減持股份賣出的數量十分有限,不是導致當前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
盡管深交所不認為「大小非」減持導致2007年以來的市場深幅調整,但其在報告中仍警告說,由於「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在明年才真正到來,因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地應對未來「大小非」解除限售高峰期。深交所預計,剔除因非公開發行、增發而導致的新限售股,深市主板今年因股改產生的限售股解禁規模為225億股,比2007年增長53.06%,明後兩年的解禁規模分別為412億股和136億股,2011年為149.8億股。
為消除市場對「大小非」減持的盲目恐慌情緒、增加透明度,報告建議通過深交所網站披露「大小非」解限、減持總體情況。其中,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成交的,按大宗交易相關規定進行披露;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主板上市公司與中小板上市公司可分別披露。
大小非解禁的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解禁潮是否會影響股市關鍵要看市場總體趨勢,一旦股指上漲過快,再加上周邊市場尤其是美國經濟走勢並不樂觀,大小非解禁的負面影響會被放大。
盡管"大小非"經歷了股改送股的成本付出,但其購入成本仍然極低,即便按照暴跌後的市價套現,依舊能獲得暴利。因此市場很難准確估量解禁後的套利沖動。
對今年而言,"大小非"解禁對A股市場階段性的資金供求面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影響。總體而言,不會對資金供求面的總體格局產生根本性影響。若市場正處於平衡市格局或偏弱市格局,則可能給市場階段性走勢產生負面影響。
對個股而言,獲得流通權既可能帶來投資機會,又可能帶來回調風險,投資者應區別對待。在市場總體趨勢向好時,若公司基本面較優秀,則限售股很可能帶來投資機會。這是因為在限售股解禁前期,因投資者心理壓力,股價往往會出現調整。而一旦解禁之後,優質的基本面容易吸引更多的資金關注,股價可能被推高;若市場總體運行趨勢偏淡,且公司基本面乏善可陳,則限售股解禁很可能帶來顯著回調風險。http://ke..com/view/1255386.html?wtp=tt
㈥ 中國股票估值多少算合理
買錯股票和買錯價位的股票一樣讓人很頭疼,就算再好的公司股票價格都有被高估時候。買到低估的價格不僅能拿到分紅外,還能賺股票的差價,但是入手到高估的則只能無可奈何當「股東」。巴菲特買股票也經常去估算一家公司股票的價值,避免股票買得太貴了。這次說的蠻多的,公司股票的價值是怎樣過估算的呢?接著我就羅列幾個重點來和大家討論一下。正文開始之前,這里有一波福利--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走過路過可別錯過:【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估值是什麼
估值就是看一家公司股票大概值多少錢,如同商販在進貨的時候得計算貨物成本,才有辦法算出得賣多少錢,賣多久才有辦法回本。其實我們買股票也是一樣,購買這支股票時要支付市場的股價,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開始回本賺錢等等。但股市裡的股票跟大型超市東西一樣琳琅滿目,分不清哪個便宜哪個好。但想估算它們的目前價格值不值得買、可不可以帶來收益也是有途徑的。
二、怎麼給公司做估值
需要參照很多數據才能判斷估值,在這里為大家舉出三個較為重要的指標:
1、市盈率
公式:市盈率 = 每股價格 / 每股收益 ,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請參考一下公司所在行業的平均市盈率。
2、PEG
公式:PEG =PE/(凈利潤增長率*100),當PEG在1以下或更低時,也就是說當前股價正常或者說被低估,假如是大於1則被高估。
3、市凈率
公式:市凈率 = 每股市價 / 每股凈資產,這種估值方式對那種大型或者比較穩定的公司來說相當有用的。通常市凈率越低,投資價值肯定會更加的高。但假設市凈率跌破1了,也就表示該公司股價已經跌破凈資產,投資者要當心。
給大家舉個現實中的例子:福耀玻璃
正如每個人所了解到的,目前福耀玻璃是汽車玻璃行業的一家大型龍頭企業,一般各大汽車品牌用的玻璃就是它家的。目前來說,汽車行業對它收益造成的影響最大,相對來說非常穩定。那麼,就從剛剛說的三個標准去估值這家公司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①市盈率:目前它的股價為47.6元,預測2021年全年每股收益為1.5742元,市盈率=47.6元 / 1.5742元=約30.24。在20~30為正常,顯而易見,目前股票價格不低,不過更好的評價標准還要看其公司的規模和覆蓋率。
三、估值高低的評判要基於多方面
不太明智的選擇,是只套公式計算!炒股的意義是炒公司的未來收益,就算公司當今被高估,爆發式的增長在以後可能也是會有的,這也是基金經理們追捧白馬股的緣由。第二,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成長空間和市值成長空間也十分關鍵。如果按上方的方法進行評價,許多大銀行都會被嚴重看低,但為什麼股價一直上不來呢?最關鍵的因素是它們的成長和市值空間快飽和了。更多行業優質分析報告,可以點擊下方鏈接獲取: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除掉行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想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瞧一瞧:1、對市場的佔有率和競爭率數值有個大概了解;2、懂得將來的戰略規劃,公司發展前景如何。這就是我總結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利,謝謝!如果實在沒有時間研究得這么深入,可以直接點擊這個鏈接,輸入你看中的股票獲取診股報告!【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5,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㈦ 什麼是中國平安股票的合理估值
我覺得30-40元才是中國平安股票的合理估值,
但中國A股目前除了那些大盤的藍籌股以外,
其它的股票基本上多數都是高估了,
㈧ 誰幫我對中國平安這支股票估值
peg動態估值:71.60098522167
注意:股票不能光PE。。。。
㈨ 中國平安 這次海外投資〈富通〉虧損 對平安集團影響大嗎集團在這次金融風暴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隨著中國平安2008年三季報的新鮮出爐,保險業「三大巨頭」的三季度「成績單」全面曝光。從數字來看,憂多喜少。今年第三季度,三家上市保險公司中,僅國壽實現了23.39億元凈利潤,但是比去年同期亦下降了70.1%,而平安和太保則由於計提大額減值准備,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虧損。
其中,今年以來風波不斷的中國平安,因為三季度高達近80億元的虧損數字,而再度成為市場最大的看點。
巨虧在意料之中
根據公告,中國平安第三季度虧損78.07億元,每股虧損1.06元,同比下降218.37%;前三季度虧損7.05億元,每股收益-0.10元,同比下降106.04%。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平安第三季度每股收益為-1.07億元,前三季度累計每股收益為0.22元。
中國平安稱,富通集團股票的減值損失是影響集團2008年全年凈利潤的最大因素。集團對富通集團股票的總投資成本為人民幣238.74億元,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市價變動損失186.11億元已在凈資產中體現,集團在2008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中對其中約157億元轉入利潤表中確認減值損失,使得前三季度出現虧損。
由於早在10月初,平安就發布了將在三季報中計提對富通集團投資減值准備的公告,因此,業內普遍認為,平安三季度的巨額虧損在意料之中,並且,虧損金額低於此前大多數機構的預期。
對於平安三季度的虧損,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應該公允看待。長江證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除去富通的因素,公司正發生積極變化」。報告分析指出,在國際准則下,平安在第三季度的每股凈資產縮水0.86元,其中包含了每股0.2元的分紅,而在當季投資富通所帶來公司凈資產的縮水額為81.11億元,摺合每股1.1元(公司投資富通的資金來源於自營賬戶,因此損失全部由公司承擔)。因此,若除去富通的影響,公司在第三季度凈資產出現了每股0.44元的增長,如果再加上有效業務價值的增長,公司當季在國內市場上已經開始創造為正的價值。
全年保盈存疑
當然,無論怎樣解讀平安的這份季報,無可否認的是,投資富通失利的苦果已經釀成,那麼,三季度的巨額虧損,是否意味著平安全年保盈利的願望已經徹底落空?
東方證券保險行業分析師王小罡認為,「中國平安2008年全年凈利潤走勢,取決於第四季度要不要再計提富通集團股權投資損失。」
根據長江證券相關分析人士的測算,由於富通股價的大幅下跌,截至10 月24日的股價,平安對於富通的投資縮水額達到229億元左右,在三季報中,公司已經計提了157億元的減值損失,因此原則上仍還有72.3億元的賬面浮虧。在第三季度末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實際已經反映的損失為186.7億元,也就是說,在第四季度中,根據現在富通的價格對於平安的凈資產的影響為-42.6億元(摺合每股0.58元)。
因此,如果在今年年底,富通的股價仍然維持現狀,而平安繼續採用全額計提減值損失,那麼公司在第四季度將不得不再次計提減值損失72.3億元(摺合每股0.98元),如此一來,平安全年的每股收益無疑將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對此表示擔憂的並非僅國內市場機構,平安三季報發布後,高盛、瑞士信貸等國際投資機構紛紛預測平安可能在第四季度再次對富通投資計提70億元至80億元的減值撥備,而高盛稱此為是「該股近期面臨的兩個威脅」之一。
市場預期未現過分悲觀
盡管對於平安的2008年全年盈利預期並不樂觀,但國內外投資機構卻在最近的報告幾無例外地給予了平安以較高的評級和目標價位。例如,對於A股市場上的中國平安,長江證券的評級為「推薦」,國泰君安的評級為「謹慎推薦」,估值為35元;對於平安H股,瑞士信貸發表報告稱,維持平安跑贏大市評級,目標價72港元,比市價大幅溢價近1.7倍,摩根大通也維持平安增持評級,目標價54.2港元。
市場的反應或許更能夠說明問題。10月28日,平安三季報發布次日,平安H股收於26港元,漲幅為8.33%,盤中漲幅更一度超過12%。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認為平安投資損失利空已經得到比較充分的釋放以及目前估值已經具備一定的吸引力外,支持投資者重新眷顧平安的,主要還是投資者對其業績穩定性的認同。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壽、平安和太保三家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幅中,平安的業績增長並非最快,這與其有意控制銀保業務相關。但對於這部分業務的控制,有利於維護公司良好的業務結構,並降低盈利能力下降的風險。因此,事實上平安的保費收入增長更為穩健。而在財產險方面,平安取得了明顯優於同業的保費收入增長。根據三季報,平安的產險業務前三季度共計實現保費收入209.60億元,同比增長27.20%。
一方面是保險業務穩定增長,另一方面,市場此前所擔心的退保等問題也並沒有出現。國泰君安的報告顯示,9月份平安壽險保費增長31%,與1至9月的累計增速大體持平,而同期太保和國壽的保費增長都出現了較大下滑。「擔憂的退保問題並未在三季度出現,無論是退保的絕對額還是退保的比例,都未比去年同期上升。」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對於保險資金的運用與投資,在經受了一番「血的教訓」後,平安顯然在思路上也做出了一些調整,這點在三季報中初現端倪。對比中期報告,第三季度,中國平安大幅增加了對貨幣和債券基金的投資。對此,中國平安表示,針對較為復雜的資本市場環境,公司適時調整策略,對投資業務加大了固定收益資產配置力度,使得凈投資收益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但受累於金融市場的動盪,總投資收益仍呈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