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撈瓷分類
在中國歷史上,海撈瓷是一個獨特的瓷類分類,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它充滿神秘和吸引力。過去的十年間,在越南南海岸,連續發現的五艘沉船揭示了沉船中的歷史痕跡,它們是深海中沉睡的歷史片段,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文明。中國,這個瓷器的代名詞,曾通過海洋傳播東方智慧,對全球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海撈瓷中,青瓷的分布較為特殊,早期品種並未在海中發現,大部分是宋代至清代景德鎮、福建、廣東等地窯口的產品,其中景德鎮湖田窯的精品尤為突出。這些青瓷跨越了唐、五代、宋、元直至明的多個時代。
白瓷在海撈瓷中佔比相對較小,主要來自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和廣州西村等地的民窯。盡管保存不易,但作為收藏家的熱門,它們的珍貴性不言而喻。
青白瓷是宋代以後景德鎮的創新之作,其獨特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胎質細膩、釉色晶瑩。海撈瓷中的青白瓷多以密封容器裝運,雖經海水侵蝕和打撈碰撞,但仍能發現不少完好器物,如菱口龜紋碗,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其他如盤、碟、盂、粉盒等也是海瓷中的珍品。
最為豐富的海撈瓷類別是青花瓷,佔40%的比例,主要是釉下青花。元青花的完整器物罕見,但有特徵明顯的研究價值,作為殘件標本極具研究意義。
中國歷史上外銷瓷的一個分類。中國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馬六甲海峽作為亞、非、歐等地往來的海上樞紐,成為中國商船必經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沒,所載瓷器打撈出水後統稱為海撈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撈瓷在國際藝術品拍賣行市上出現以來,其拍賣成交價在不斷上升。二零零五年末,國內拍賣業首次推出海撈瓷專場。業內人士認為,海撈瓷雖不能與明清官窯瓷器相提並論,但由於來自沉船,具有較明顯的歷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