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告訴我1980年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過程
香港經濟發展過程
經過短短的30多年時間,香港從戰後初期的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今天的遠東輕工業製造中心和國際
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為之側目。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發展,經歷過一段相當曲折
的路程。現在我們試圖從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的軌跡。
(一)轉口港形成前時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區曾經有過一定規模的手工業,以制鹽、制香、修船為主,海上運輸也頗具規模,屯
門、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較活躍的港口。
1841年英國人強行在港島登陸,1842年正式割佔香港後,初期主要是從事最惡毒的鴉片走私活
動。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從印度運來中國的鴉片有3/4是經香港轉銷的,儲存香港等待轉銷
的鴉片多達16.5萬箱。《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受開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響,在港的部份外商將其實
力分散到新開的商埠,香港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1844年出入港船隻僅538艘,總重量
189.257噸;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噸,發展並不快。因此,一些英國駐港官員主張乾脆放
棄香港。曾任港府財政官員的M.馬丁於1844年報告說,香港沒有任何可觀的貿易,並且斷言在任何
情況下香港都沒有任何機會能成為商業中心。他認為由於海盜的猖獗,中國商人社團的闕如,物資供
應的缺乏等等,條件遠不能與新加坡相比,主張英國政府連一個先令也不應花在香港。但進入50年代
以後,國內外形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後,
美國與澳洲先後發現金礦,中國大陸經由香港前往新、舊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達數萬;加上亞太
地區的許多國家(如日本、邏羅、朝鮮等)的開放,香港的航運、貿易與日俱增。為適應華僑社會的需
要,橫貫東西方向的「金山莊」和溝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應運而生,華北、華中等地區出產的花生、
大豆、葯材、絲綢等中國內地土特產與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寶、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經由香港進
行轉口貿易,1860年,進出港船隻達到2,888艘,總重量為1,555,645噸。為這種交往所需的旅館業、
各種商號也紛紛設立。華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貿易額的1/4以上,中國商人社團開始在港島崛起。
在這20年中,港島市區不斷擴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區主要是沿著港島西北海濱的一個約1公
里狹長地帶伸展,後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發展,形成上環、中環兩個地區。人口的增加尤為顯著,
1841年港島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進入50年代以後,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
天國革命期間從廣州等地區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島人口自1853年的3.9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9.5萬人。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雛型了。
(二)轉口港時期(1860-1950年代初期)
香港作為一個轉口港的地位,從其確立以至完成,並向工業化城市的轉變,經歷了將近100年的
時間。為了敘述方便,我們以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為標志,將這一時期劃分為前後的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1860-1898年)
1860年10月24日,英國政府通過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割占
了南九龍。從此,自南九龍至港島間的廣闊水域置於英國的實際占領下,這對於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
是至關重要的。
從國際范圍看,這時歐美國家已經先後完成或正在進行產業革命,資產階級正在進行全球性的掠奪
與競爭。在這一時期,有兩件事情對於香港轉口港地位的確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就是蘇伊士運河
的通航和有線電報的鋪設。
1896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這使得從西歐到香港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5,000
公里以上,歐洲來港航線方便多了。1871年,歐洲的有線電報直通香港,並同時與上海、新加坡直接
通報,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在整個60年代,香港經濟卻面臨著新的沖擊。由於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經退居第二位,
在1856-1866年的10年間,上海的貿易額從993,304鎊激增至4,210,947鎊,而香港和黃埔的貿易額僅
從927,067鎊增至1,351,958鎊。不過,從香港本身發展的絕對數字來看,速度也還是相當可觀的。1870
年香港進出港船隻達到4,791艘,總重量為2,640,347噸,比1860年分別增長50%。
19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標志就是銀行業的建立。1865年,匯豐銀行正式在港開
業,這是總行設在中國的第一家外國銀行。該行創辦初期包括有英、美、德、印度等股份,但主要的
投資和創辦人則是在遠東多年的英國大洋行。在此以前在港開設的銀行已有東方銀行(1845)、有利銀
行(1857)、渣打銀行(1859)、印度商業銀行、阿格拉聯合服務銀行、西印度中央銀行(1863)等6家。但
匯豐後來居上,在港英當局的支持下,吸收存款,發行紙幣,抑制華資,控制中國的對外貿易,壟斷
國際匯兌,為外資在華企業提供資金,等等,在香港的經濟活動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進入七、八十年代以後,香港已經完全奠定了其轉口港地位,據1880年中國海關統計,中國的輸
入總值,香港佔21%,輸出總值則佔37%。另據有關資料統計,1880年香港進出港船隻為5,775艘,
總重量為5,078,868噸,1890年則達到8,219艘和9,771,743噸,10年間分別增加了42%和92%。在發
展貿易的同時,香港也陸續發展自己的工業,如船塢、火柴、肥皂、制纜、制糖、水泥行業,但規模
都還比較小。
在此期間,華商的財富迅速膨脹。70年代末,港督軒尼詩就曾在立法局表示,華人已成為港島的
最大業主,港府的稅收有90%來自華人;1881年他又透露,香港每季繳地稅1,000元的業主18人中,
除怡和洋行一家外,餘17人均為華人。政治上,華人也開始崛起。1880年,伍廷芳出任立法局議員,
這是華人在該局任職之始。其後,黃勝(1884),何啟(1890)等人都先後出任立法局議員。隨後華人在
港政治、經濟勢力的崛起,為了建立統一的華裔組織,1896年成立了第一個華商社團--中華會館(即
現「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擔負起「聯鄉誼而通商情」的作用。中華會館的成立標志著華商已經形成一
支在政治、經濟上不容忽視的力量。1894年8月23日,英殖民地大臣里本曾對港督羅便臣說:「在英政
府保護下,香港已變成一個華人社會而不是英人社會……而華人居留地從來是香港繁榮的一個重要力
量。」
1860年英國割占了南九龍後,港島與九龍形成了彼此相望的「雙城」。通過辟山填海和伸展,港島
方面由堅尼地城到 魚涌,九龍方面則由油麻地到大角咀、紅磡、馬頭角,都填海建成商業區。居民
也從1860年的95,000人(其中外國居民2500人),增至1898年的254,400人(其中外國居民15,190人)。
經過將近40年(1860-1898)的發展,香港最終確立了其轉口港的地位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管理、銀
行、保險、船運等方面的服務隨之興起。1898年6月9日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
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以此為標志,香港經濟的發展進入了轉口港時期的第二階段。
2.第二階段(1898-1950)
新界,擁有975.1平方公里以及廣闊的水域。英國強租新界之後,使香港原有的陸地面積(包括港
島和九龍司)驟增11倍之多,為香港後來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過去地處邊界的
油麻地、旺角等變為中心地區,7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市鎮,也全部分布在新界的九龍半島上。原來聚
居在新界400多個村莊的100,000居民,也使人口驟增1/3以上。
香港的發展在這50多年(1898-1950年代初期)中,出現了大起大落的變化,先後經受了兩次世界
大戰的沖擊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才得以重建香港的經濟秩序並逐步完
成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
在英租新界後的最初10多年中,香港經濟仍有較快的發展,轉口港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1911年,對後來香港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廣九鐵路全線通車,內地輸港貨物由此一部份可以通過鐵
路直接抵港。另一方面,來港船隻與轉口貨物也有較大增加,1914年達到創紀錄的23,740艘,載重總
噸位達22,069,878噸,分別比1898年增加了115%和66%。同時,香港政府的稅收也有較大幅度的增
加,如戰前的1913年為8,512,308元,比1898年的2,918,159元增長了近2倍。
1914-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是主要參戰國之一,因此香港間接處於戰爭狀態之下。
在大戰的四年間,香港的轉口貿易大致上處於停滯狀況,甚至略有下降,直至戰後的第二年還未能恢
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這種連續幾年徘徊不前的情況是英佔香港以來所首次出現的。但是,香港的
造船業卻利用歐美船隻因大戰而減少的空隙,大力加以發展,黃埔、太古以及海軍船塢,相繼走上了
造船、修船的「黃金時代」,並在戰後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積極利用歐洲工業衰疲的空檔,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漸趨平穩。至
1924年,進出港總噸位已達35,471,671噸,比戰前最高年份1913年增長了55%。此後,由於爆發了
省港大罷工,香港的進出口貿易、工業等方面均一度受到影響,至1927年後才漸有恢復。據統計,1930
年香港對外貿易總值為81,300萬元,比1921年的43,260萬元增長了88%。
20世紀30年代初期,爆發了長達4年之久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世界貿易額減少了2/3,香港也受到了
嚴重的沖擊,港元暴跌,每元僅值1先令左右。從香港的對外貿易總值看,整個30年代貿易額大致維
持在10億元左右,其中以1935年為最低點。但是,香港的工業發展卻從30年代開始漸有起色。1936
年,香港啟德機場投入民用,這對後來香港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1932年,英聯邦在加拿大渥太華開會,討論了英聯邦特惠稅協定.規定凡是採用聯邦原料或勞工
至少50%的製成品,可在英國及其自治領市場享受特惠稅待遇。香港於1934年加入該協定。此舉對香
港工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至1940年,在港設立的工廠約有800家,僱用工人約3萬名,主要
有造船、棉織、膠鞋、電筒、罐頭食品等行業。這對50年代香港工業的重建有積極影響。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於12月26日攻佔香港,直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為止,香港經歷
了3年又8個月的日佔時期。在此期間,日軍實行了野蠻的法西斯統治,摧毀了戰前所建立起來的大部
份工業,至1946年,工廠數目急劇下降為366家,外貿基本處於停頓狀態,房屋被毀達19,000單位,
居民被強迫遣散回鄉。全港人口從1941年的160萬銳減至1945年8月的60萬。
戰後的香港,一片廢墟,紙幣貶值,資產凍結,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情況十分惡劣。但
是,華人資本迅速返回,內地的人才、資金、設備等大量流入香港;香港與東南亞、英、美、澳、加
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系逐步得到恢復和加強。同時,英方也探取了一些比較明智的措施,例如匯豐
銀行宣布承認日佔時期發行的「迫簽紙幣」(DURESS NOTES),恢復信譽,銀行和外匯業務逐步恢復常
態。至1947年,香港進出口貿易總值增至27.67億元,比戰前最高年份的1931年的12.8億元增長了
116%,1949年更是突破50億大關,達到50.69億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國採取了明智的行動,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港商
迅速充當了新中國與外界貿易往來的中介人。1951年香港的對外貿易總值激增至創紀錄的93.03億
元,中國占港總貿易額的26.5%,達到24.67億元,其中中國占港總進口的17.7%,占港產品出口(包
括轉口)的36.2% ,均居第一位。這是香港轉口貿易的鼎盛時期,香港經濟也得以迅速恢復。
在這短短幾年中,香港經濟之所以得到迅速恢復,主要原因顯然是由於對中國大陸的轉口貿易所
帶動。此外,戰後人口也迅速增加,1947年便超過戰前的水平,達到180萬人,1950年達到206萬人,
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但是好景不常,香港經濟很快又受到一次嚴重的打擊: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帝國主義蓄意
與中國為敵,對華實行禁運。戰後剛剛恢復和發展起來的香港轉口貿易便一落千丈,1952年對外貿易
總值急劇下降到66.78億元,比上一年銳減26.5億元,幾乎減少了1/3。同年對大陸的輸出也從上一年
的16.04億元降為5.20億元。此後,香港的進出口貿易連續三年下降,經濟前景岌岌可危。香港經濟
向何處去?這是進入50年代以後所急待解決的問題。
(三)工業化時期(1950年代起)
1.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50-60年代)
20世紀50和60年代,香港經濟逐步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的過渡,從而發生了劃時
代的變化。
大陸解放前夕,內地的大量資金,設備從上海、廣州等地流入香港,並帶去了技術和管理人才。
同時戰後我國內地工商界特別是上海的廠家從英、美等地訂購了大量的紡織機械等工業設備.此時也
因大陸局勢變動不再轉入內地,而直接啟運香港設廠投產。據有人估計,1946-1950年間,以商品、
有價證券、黃金、和外幣的形式從中國大陸流入香港的資金不下5億美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請登
記設廠的工廠中約有60%是從內地遷港。這些內地遷港工業包括紡織、橡膠、五金、化學、火柴等,
對於戰後香港工業的重建與發展有重大作用。與此同時,面對著局勢的變化,過去一直占據優勢的英
資財團(例如怡和財團)有一些表現出信心動搖。怡和大班約翰.凱瑟克曾經發出「我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
了」的悲哀,採取股票上市,變賣資產,套取現金等手法,准備後路。而匯豐以及渣打銀行則採取了
一些比較明智的措施,為香港的工業發展包括紡織、成衣、金屬製品、塑料、化學工業、船舶修造、
飲料、香煙等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貸款。東南亞的華僑以及其他外資也大量流入香港。據估計,僅
1949-1950年流入的資金約達10億元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國和英聯邦國家作為香港製造品的重要
出口對象外,1953年美國容許港製品輸入,此後美國逐步發展成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場。這一切無疑
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就是這樣,香港逐步獲得了工業化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設備、勞力以及市場等條件,盡管在
1957-1958年間的世界經濟危機使經濟發展速度到影響,但它終歸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
的轉變。萌芽於30年代的香港工業,至1947年只有工廠961家,僱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
4,541家,僱用人數達177,330人;1959年與1947年相比,廠家和僱用人數分別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貿易中,港產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轉口貿易的地位。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主要是工業、外貿)有了較快的發展,為70年代的經濟起飛奠定
了基礎。這時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東南亞政局動盪,不少人夾帶資金來港;內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
原准備在內地投資的華僑轉而將資金投進香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西方資本大量滲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了1967年曾發生反英抗暴而受過短暫的沖擊外,政局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香
港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棉紡、織布、制衣、塑料以至新興的電子、鍾表、玩具業等,都有
較大的發展。1960-1969年,香港製造業工廠從5,346家增加到14,078家,僱用人數從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別增加了1.6倍和1.3倍。同時期的港產品出口值則從28.67億元增加到105.18億元,
增加了2.7倍。進出口貿易總值也從98.01億元增加到280.9億元,增加了1.9倍。此外,房地產、建築、
金融業等也相應有所發展。
2.工業現代化、多元化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後)
70年代以來,則是香港工業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階段。
70年代的香港經濟,不論是在加工工業、對外貿易還是交通運輸、金融、建築、旅游等都有迅速
的發展,逐步形成一個以加工工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主導、以多種經營為特點的工業城市。
以工業為例,香港注冊廠家從1970年的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僱用人數則從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別增加了1.7倍和0.7倍。1980年,港製品輸出為681.71億元,占出口
貿易總額的69.4%,從事製造業人數則占總就業人數的40%左右。據統計,1980年香港總產值(時值)
為1,060億港元,按人口平均的產值為20,933元(約合4,08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業的發展過程,具有一些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完全相同的特點:出口導向,工業與
貿易有共生關系;輕工業占優勢;小型企業佔多數,適應性強,等等。這些特點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環境決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資源,工業原料和半製成品主要依賴進口;人多,地小,但擁有
世界天然良港;內部市場有限,產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業的發展,從原料的輸入到產品的輸出,
都得依賴於對外貿易,如果沒有外貿,香港工業以及整個經濟就會窒息。另一方面,由於輕工業具投
資較少、生產周期短、資金周轉快、適應性強等優點,所以香港一開始便走上發展輕工業的道路。目
前,香港輕工業的工廠數、雇員數和出口額在工業中均佔95%以上。在輕工業中,又比較集中於成衣、
紡織、塑膠、玩具以及電子、手錶等行業,1980年這些行業出口額約佔香港製品出口總額的72%。其
中60年代發展起來的電子工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年出口的電子產品83.06億港元,占港產品出
口總額的12.3%,僱用工人88,883名,成為僅次於制衣業的第二大行業。此外小型企業居多又是香港
工業的另一特點。以1978年為例,雇員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廠佔全港工廠總數的92%,雇員人數占
41%,而且工廠的平均人數還有下降的趨勢。企業規模小,生產容易調整,適應性比較強。在同一時
期,香港的對外貿易也令人為之側目。1980年的貿易總額已經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98.94億
元,比1970年的328.46億元增加了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運輸、旅游業等也有較大的發
展,被譽為國際航空中心、海運中心和旅游中心。此外畸形發展起來的房地產業尤為引人注目,這裏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枚舉了。
在這一階段經濟發展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融業的崛起,成為僅次於紐約、倫敦的第三個
國際金融中心和僅次於倫敦、蘇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黃金市埸。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是在有利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來,香港政
局比較穩定,與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同時,隨著香港經濟特別是工業的崛起和
房地產的畸型發展,它需要金融業的發展予以配合,這是促進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金融資本發展的必要
前提。在這樣的形勢下,大批跨國金融機構涌進香港,使香港的金融結構和經營業務發生巨大的變化,
日趨國際化。從地理上看,香港處於一種適中的地理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處於有利
的時差區內,可以充當紐約與倫敦金融市場的中繼站;這一有利的條件,加上港英當局所採取的不干
預政策,使得香港地區的信貸等活動特別活躍。1978年3月,港英當局撤消了不增發銀行牌照的禁令,
在短短的1年多時間內,持牌銀行即增加了41家,支行數目也大增。在香港金融領域中,外資的活動
尤為突出。據港英當局統計,至1982年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銀行中,有94家的資本來自香港以外
的19個國家和地區,約佔72%;而在財務公司和保險公司中,外資則佔80%。至1982年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銀行中,有63家在香港設立分行或辦事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轉站的作用日益加強,各
行對國外供款和預付款在10年中從2.04億元增至207.78億元,年增58.8%,其中最多為印尼、南朝鮮、
台灣、馬來西亞、日本、澳洲、巴拿馬、菲律賓、泰國、印度、新西蘭等,基本上是亞太地區。財團
聯合貸款數量大,范圍廣,一些跨國銀行、財團相繼取得20多家華資銀行的部份股權,如匯豐對恆生
(61%),美國花旗銀行對遠東(76%),日本三菱對廖創興(25%),富士銀行對廣安(55%)等等。當地登
記的持牌銀行中,接受外資某種控制的己過半數。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對其利弊一直有所爭論。但是,它對於促進今天香港經濟的繁榮局
面,顯然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❷ 2007年 2008年兩市什麼股票漲的最好 漲幅多少 為什麼漲的好
你好,2007年最大的牛股ST仁和,股票最大漲幅1667.39%
上漲理由,公司重組,主業從化纖業轉向醫葯。業。2008年最大的牛股ST鹽湖,股票最大漲幅621.769%
,上漲理由,重組合並預期,鉀肥行業的高壟斷性。
❸ 96年到98年漲得最好的股票
1996年漲幅最大的股票前五名分別是:1、000551蘇物貿727%,2、000571新大洲569%,3、000031深寶恆544%,4、000046南油物業526%,5、000021深科技505%。1997年漲幅最大的是:1、000021深科技291%,2、000636風華高科237%,3、000519蓉動力208%,4、000670天發石油203%,5、600607聯合實業201%。1998年前五名分別是:1、000633合金投資404%,2、600669鞍山合成317%,3、600657天橋百貨266%,4、000695燈塔油漆229%,5、000048康達爾200%
其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玄學分析,中國股市逢8必跌,逢9必漲,98年亞洲金融危機,08年世界金融危機,2018年啥危機也沒有,但就是跌去了上千點。而完全相反,在中國股市的歷史上,99年爆發了519行情,在2009年,出現了刺激大反彈,指數也能翻倍。到了2019年,這春節剛過完,指數已經底部拉升超過了20%!如果非要在這個玄學上找一些確定性的原因,其實也是有的,8這個數字代表著舊,而9這個數字代表著新,為了到9能有一個舉國歡慶,過生日的氣氛,所以8的時候會特別謹慎。要把所有的好消息都釋放在9這一年。另外,8這個數字剛好跟世界經濟的朱格拉周期重合,每十年一次,都有經濟衰退的隱憂,所以被動的經濟周期壓制,和主動的消極應對,造成了逢8必跌,而8跌下去之後,9就有了漲的機會。
❹ 08年大跌後來大漲的股票有哪些有沒有漲了10倍以上的
1、600519貴州茅台,從2008年到2018年,10年上漲27倍。貴州茅台是白酒股的龍頭股,也是白酒行業的第一名。
2、601318中國平安,從2008年到2018年,10年上漲15倍。中國平安是一家金融集團,業務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板塊,平安也是一家國際化的金融巨頭。
3、300059東方財富,從2012年--2015年,3年上漲70倍。東方財富是一家互聯網券商公司,積累很多線上的股民客戶。
4、上海萊士。生物醫葯股,從08年的5毛最高到26,現在停牌了價格也在20元左右,這十年間股價不止十倍最高50倍,現在還有近40倍的漲幅。這都是復權後的價格,和當時實際價格會有不同的。
5、鴻特精密。汽車零部件股票,從13年到現在5年的時間股價漲了20倍,中間還經歷了一次股災。股災後鴻特精密的股價就漲了近10倍,這樣的牛股實在是不多見的,但是能拿得了10年又河灘容易呢!
7、片仔癀,中葯股。從08年到現在從4元到90元,10年的時間股價漲了20倍,這十年間A股經歷了漲漲跌跌,大起大落不知道多少散戶是虧損出局的,生生的錯過了20被的牛股。
(4)香港80年代股票漲得特別多的擴展閱讀:
中國股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2014-12-05訊:兩市巨幅震盪,上證指數收報2937.65點,上漲38.19點,漲幅1.32%;深成指收報10067.28點,上漲37.45點,漲幅0.37%;中小板指數收報5697.71點,下跌115.38點,跌幅1.98%;創業板指數收報1581.91點,下跌39.94點,跌幅2.46%。
兩市合計成交10740億,與上一個交易日放大二成多。
❺ 歷史上漲幅最大的股票是誰,漲了多少倍,最高股價是多少
答:分四個階段:
87.1-93.2:(90年以前沒有交易所)這波行情漲幅最大的是以豫園商城(600655)為代表的上海老八股。漲幅就不好算,因為這些股票都是從原始股轉入股市的,據說買原始股的人如果在最高點賣,能賺上千倍
96.1-97.5:這波行情漲幅最大的是以深科技(000021)、四川長虹(600839)、發展銀行(000001)為代表的優質股票,當年這些股票業績很好,現在除了發展,其它兩是垃圾了。深科技在一年多時間里漲幅達2300%。
99.5-01.6:這波行情漲幅最大的是以上海梅林(600073)為代表的網路概念股,上海梅林是導火索,但漲幅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綜藝股份(600770),漲幅930%。
05.6-07.11:這波行情漲幅最大是以貴州茅台(600519)為代表的藍籌股,漲幅最大的是中國船舶(600150),漲幅達到5000%(50倍)。
❻ 請問中國股市歷史上有哪些股票漲幅極高的就是曾漲了幾十倍的。多謝。高分求教
這太多了。幾十部都是少的,就那貴州茅台來說 最低20現在都超過500了,你說是多少倍,中國股市時間不算長,但是政策市大於價值市,雄安新區,港澳粵大灣區,各種熱掉一出來,瞬間就漲上去了,比發行價多了不知道多少。如果你想找一些穩定的,可以去看看權重藍籌,基本可以滿足你的想法
❼ 歷史上那隻股票的漲幅最大
游久游戲。歷史至今,漲幅最大的公司為游久游戲,他的後復權股價達到了驚人的20萬元/股。上市以來累計漲幅43783%
《北京商報》報道來自上海財匯信息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兩市已有4隻股票復權後的股價高過萬元,最貴的是目前7.77元的格高達69513.61元,另有12隻股票復權價格超過千元;
1、申華控股(600653),其復權後的價;
2、萬科A(000002)、復權後的股價分別達到1276.78元;
3、深發展A(000001)復權後的股價分別達到1145.02元;
4、蘇寧電器(002024)復權後的股價1019.96元;
5、格力電器、瀘州老窖、福耀玻璃、吉林敖東、國電電力、美的電器、五糧液等一批老牌績優股,復權後的價格都在500元以上;成為股票長期持有者的一個典範;
6、002219和600139復權後的價格都在都100元以上;
大陸A股大盤歷史單日漲幅最高是2001年10月23日單日漲幅9.86% ;股市此前三個月狂跌不止,每天幾十億市值蒸發,至10月22日已跌到1520點,跌幅近三分之一,市場共減少1.7萬億元。10月23日開盤。股市出現了發泄般的井噴。當天滬市漲幅9.86%,深市漲幅更達10%,數百隻股票瘋狂漲停。
漲幅就是指目前這只股票的上漲幅度。例如:某隻股票價格上一個交易日收盤價100,次日現價為110.01,就是股價漲幅為(110.01-100 )/100*100%=10.01%.一般對於股票來說 就是漲停了!如果漲幅為0則表示今天沒漲沒跌,價格和前一個交易日持平。如果漲幅為負則稱為跌幅。
❽ 香港 美國 股市漲幅最大的是哪十隻股票
電訊盈科 google 鴻海精密 NTTDOCOM
按市值應該是的 按漲幅小股票就沒法算了
那香港的改成 和黃 好了~ 反正是一家的
香港上市的騰訊漲幅也很大~
都是互聯網和電信業的 世界首富 墨西哥那人 也是靠電信的
❾ 求2008年上漲最大股票前十名
ST鹽湖:2008年表現最牛的一隻股票。2008年3月10日之前,它還在4.8元的低價位運轉,3月11日突然狂躥到35元左右並於30.20元收盤。此後,一直維持在20元至39元之間高位波動,年底復牌後雖持續走低,但無妨該股成為2008年第一牛股,其動力來源於資產重組。
東方雨虹:2008年當之無愧的牛股代表。該股在2008年年底的反彈行情中率先創出歷史新高。該股是2008年年底市場熱點的代表,一方面得益於小盤股所帶來的年報高比例分配方案預期,另一方面是2009年相對確定的業績增長。
魚躍醫療:該股在2008年年底的新股行情中頑強創出歷史新高,這在2008年大熊市背景下殊屬不易。但由於股價高,估值也較高,未必能成為2009年的牛股。
隆平高科:2008年正是農業投資的黃金時期,所以,隆平高平成為2008年各路資金關注的焦點,股價也節節盤升,如果考慮到公司高比例的送轉股方案的話,2008年的漲幅的確可觀。
登海種業:公司是玉米種子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位居中國種業五十強第三位,是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2008年的投資主題之一是農業股,作為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該股2008年表現突出,成為2008年的牛股。
盤江股份:雖然該股2008年年K線收陰,但考慮到公司2008年中10送3轉3的分配方案的話,2008年股價仍然是大幅飆升的。這可能得益於煤炭價格在前三季度的飆升,也可能得益於公司整體上市方案增厚了公司凈利潤。
界龍實業:2008年得益於迪士尼題材的刺激,受到游資熱錢的追捧,成為2008年的熱門股。但從K線圖形看,該股的主升浪趨勢並不突出,更多的是箱體震盪中的投資機會,但由於大盤暴跌過程中的相對抗跌,故該股在2008年仍呈凈正收益率狀態,前景依然樂觀。
廣州冷機:該股2008年年初一度隨大盤震盪回落,但隨後由於實質資產重組的深入,二級市場股價走勢漸趨活躍。有分析指出,目前機構資金是只進不出,看好公司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如果考慮到重組效應未充分釋放的話,該股2009年仍會有不俗的表現。
SST亞華:該股是股改「拖派」成員之一,2008年只交易了五個交易日,但居然是五個漲停板,僅僅由於「命運」關系,陰差陽錯成為2008年為數不多的仍然上漲的個股之一。由於重組題材效應未充分釋放,2009年仍可能有表現的機會。
中國中期:該股在2008年間實施了10轉增10股本方案,雖然2008年收盤價較2008年開盤價低,但2008年的漲幅依然可觀,其動力有二,一是實質性的資產重組,不時有收購期貨公司股權的信息;二是股指期貨概念也是2008年最激動人心的題材之一,故二級市場股價較為活躍,只不過目前估值優勢不明顯,做多動能可能難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