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09年大小非每月減持總金額(是已減持每月總金額,看清楚了是已減持的總金額)
大小非上半年減持480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07-03 09:40:36 作者:李進
在指數從5000多點一路下跌至1664點的2008年,限售股減持的「大小非」們時常被市場參與者視為洪水猛獸,不少個股在限售期到來前迎接數根放量下跌的大陰線屢見不鮮。
那麼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上半年,隨著指數從1820點一路攀升至2959點,62.58%的指數反彈幅度之下解禁之後的大小非仍舊沒有減緩拋售的步伐。
來自萬德資訊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滬深兩市大小非減持合計約為47.42億股,減持套現金額約為480億元。
事實上,和今年上半年限售解禁份額1118億股相比,下半年高達5558億股的解禁量是上半年的5倍之多;不過,如果剔除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石化三家公司「超級大非」的解禁份額,今年下半年的限售股僅為914億股。
來自國海證券投資策略研究中心的觀點則指出,「今年2-5月大小非減持量基本維持在10億股左右,大小非減持意願沒有隨著大盤的上漲而再度大增」,因此「在今年2000億元的日均成交量中,10億股的月減持量對市場的沖擊有限」。
半年減持套現480億元
來自萬德資訊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合計發生1061起,合計減持股份總額約為496448.73萬股,按照減持期間均價計算減持的市值約為4967188.63萬元。
需要指出的,此類數據中有66例減持不屬於在今年上半年內解禁范圍,如果除去這部分減持的22248.25萬股,那麼剩餘部分屬於大小非解禁的股份總數約為47.42億股,合計解禁減持總額估算額約為479.74億元。
從減持股份規模上來看,排在首位的是民生銀行在最近半年內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3.81億股海通證券。在去年5月和6月兩次試圖拍賣而流拍之後,民生銀行將 2004年被作為抵債資產的海通證券股權在今年6月22日前全部拋售完畢,平均減持價格約為14.33元/股;其他排在前列的機構減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包括中國人壽(601628.SH)及雅戈爾(600177.SH)減持中信證券(600028.SH)和京東方投資減持京東方(000725.SZ)等。
而從減持套現金額來看,除海通證券、中信證券被減持外,自然人陳發樹通過減持14719.44萬股紫金礦業瘋狂套現的13億元排在個人投資者減持套現額的首位,另外投資於紫金礦業的個人投資者柯希平以減持7476.69萬股套現6.64億元緊隨其後。
名列第三位的是通過減持1076.75萬股保利地產(600048.SH)的張克強,其套現金額約為2.93億元;不過如果算上其一致行動人廣東華美國際投資集團的減持份額,他們合計減持的股份約為2088萬股,套現金額約4.7億元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995例大小非解禁減持個案中,有251例是通過滬深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進行減持,約17.47億股的減持總股數約佔全部解禁減持股份總額47.42億股的36.84%。
這一現象在上市公司紫金礦業(601899.SH)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公司高管陳景河在6月16日減持2759.4萬股、公司高管藍福生等其他10名高管合計減持2100萬股均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而個人投資者柯希平和陳發樹減持股份中也有部分通過此次方式進行。
進一步統計的結果表明,在上半年合計995例大小非解禁減持中,有52例屬於高管減持性質,累計減持股份總額和減持市值分別約為9139.48萬股和8.61億元人民幣。
值得關注的是,這52例中除了錢江摩托(000913.SZ)、紫金礦業(601899.SH)等7例屬於主板之外,剩餘45例高管減持均來自於中小板公司。
不過這一數據僅限於限售股解禁減持中的高管套現部分,如果從整體來看,近期以來中小板高管減持套現明顯迎來一波高潮。
來自深交所統計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6月份,中小板高管合計減持了近4650萬股,套現金額達到9.36億元;而在前兩個月份,中小板高管4、5月分別拋售了400萬股和2100萬股,套現金額也分別只有5000萬元和4億元。
以高管減持力度最大的金風科技(002202.SZ)為例,包括公司董事長武鋼在內的7名高管在一周內合計賣出1813.91萬股,以成交均價計算,套現金額在6億元左右。
這一減持引起了二級市場激烈的反應,導致金風科技明顯走弱,6月份公司股價下跌11.26%,而同期上證指數大漲300點,漲幅達到12.4%。
在6月30日中信證券組織的金風科技電話交易會議上,公司董秘蔡曉梅不得不對眾多賣方分析師表示,公司管理層「在近幾年內都不會考慮再度減持」。
下半年壓力有限
在今年年初,對於市場前景仍舊較為悲觀的絕大多數賣方研究機構認為,今年以來市場將面臨大小非減持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
平安證券在去年年末一份針對「大小非解禁、減持和資金」的預測認為,「根據中登公司已減持的情況來看,假定大非減持比例為10%,小非減持比例為44%,則2009年需要1777.9億元(據2008年12月22日收盤價)資金承接大小非減持的壓力。」
現在看來,今年上半年1118億股限售解禁股帶來了480億元的實際減持,如果按照下半年5558億股的解禁量推算,實際減持額將在2800億元左右,這還沒有將今年半年以來指數超過六成的反彈幅度之下,股價上漲使得解禁股套現帶來的增加額。
應該承認,如果以半年為計數單位,那麼今年下半年將是從2007年-2011年這10個半年中遭遇限售股解禁數量最多的一個半年,5558億股的解禁量遠遠領先於排名第二的2010年下半年2397億股和排名第三的今年上半年的1118億股。
那麼,面臨著巨額解禁壓力的今年下半年的市場實際情況如何呢?
從去年6月開始,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的發布的月度數據統計中將「股改限售股份解禁減持情況統計」正式列入其中。
其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6月至今年1月,除去年7月、11月和12月當月實際減持股份分別為8.49億股、6.94億股和8.23億股之外,其他月份實際減持均維持在每月5億股左右;從今年2月開始,實際減持股份數開始驟然增至10億股以上,此後3個月則一直維持著這一水平——2-5月實際減持股份數分別為10.19億股、10.84億股、10.16億股和10.54億股。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減持股份數的統計僅僅包括因為股改限售到期減持數目,而不因為IPO和定向增發帶來的限售解禁份額。
記者通過萬德資訊的數據整理後得知,今年6月大小非實際套現的份額為12.28億股,套現金額約為129.89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今年以來大小非減持最為集中的月份。
這意味著如果下半年指數仍舊延續著上半年持續攀升的態勢,那麼大小非減持的力度就會得以延續,甚至減持幅度還會加大。
不過,國海證券研究所在近期專門就下半年大小非對市場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則認為,「在目前2000億元的日均成交量之下,每個月10億股的月減持量對於市場的沖擊有限」。具體到今年下半年,其分析師通過對解禁量進行結構性剖析後認為,除去工行、中行和中石化三家國有背景的大非之外,剩餘限售解禁量為914億元,還少於上半年的1118億元。而匯金公司針對所持中行限售股作出的「解禁不等於減持」的聲明無疑給了市場一個定心丸。
B. 世界50大銀行市值排名,中國五大銀行擠入前十(摩根第一)
在最新的《銀行家》雜志全球1000強銀行排名中,中國工商銀行位居第一,並且在2018年全球大型銀行排名中,總資產同樣位居第一。然而,就市值而言,工商銀行並非全球第一。實際上,市值領先的是美國摩根大通公司,其市值目前徘徊在3500至3600億美元之間。中國工商銀行緊隨其後。以下是完整的全球市值前50的銀行榜單:
1. 摩根大通公司,市值3643.5億美元
2. 中國工商銀行,市值3086.3億美元
3. 美國銀行,市值2944.5億美元
4. 富國銀行,市值2630.9億美元
5. 中國建設銀行,市值2533.6億美元
6. 匯豐控股有限公司,市值1940.7億美元
7. 中國農業銀行,市值1814.8億美元
8. 花旗集團,市值1700.6億美元
9. 中國銀行,市值1678.9億美元
10. 招商銀行,市值1108.4億美元
11. 加拿大皇家銀行,市值1090.6億美元
12. 多倫多道明銀行,市值1078.2億美元
13. 聯邦銀行,市值916.1億美元
14. 摩根士丹利,市值887.6億美元
15. 高盛,市值886.2億美元
16. 桑坦德銀行,市值867.9億美元
17. 三菱UFJ金融集團,市值854.8億美元
18. 美國合眾銀行,市值821.1億美元
19. 法國巴黎銀行,市值775.4億美元
20. 加拿大豐業銀行,市值730.4億美元
21. 西太平洋銀行,市值718.4億美元
22. 巴西伊塔烏聯合銀行,市值711.9億美元
23. PNC金融服務集團,市值673.3億美元
24. 交通銀行,市值645.4億美元
25. 勞埃德銀行集團,市值605.8億美元
26. 住友三井金融集團,市值588.2億美元
27. 瑞銀(UBS),市值586.6億美元
28.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銀行集團,市值585.6億美元
29. ING集團,市值579.7億美元
30. 紐約梅隆銀行,市值553.4億美元
31.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市值548.7億美元
32. 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市值519.6億美元
33. 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市值498.4億美元
34. 蒙特利爾銀行,市值496.6億美元
35. 美國第一資本投資國際集團,市值457.3億美元
36. 巴克萊PLC,市值456.8億美元
37. 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市值455.3億美元
38. 瑞穗金融集團,市值446億美元
39. 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市值445億美元
40. 中信銀行,市值436億美元
41. 中國民生銀行,市值421億美元
42. 瑞士信貸,市值398億美元
43. 瑞典北歐聯合銀行,市值393.1億美元
44.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市值390.7億美元
45.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市值388.9億美元
46.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市值388.6億美元
47. 法國興業銀行,市值348.2億美元
48. 渣打銀行,市值332億美元
49. KBC集團,市值329.3億美元
50. 印度國家銀行,市值329.1億美元
以上是經過潤色和糾正時態錯誤後的內容,每個條目對應一個銀行及其市值,保持語義不變且條理清晰。
C. 什麼是應急資本
應急資本是發行者在一定觸發條件下,可部分或全部按事先約定條款自動轉換為普通股的資本工具。其旨在增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額外吸收損失能力,適用於金融機構無法持續經營和持續經營狀態。
應急資本的目標
巴塞爾委員會(BCBS)曾提出應急資本多重政策目標的設想,包括:在銀行股權融資困難時,快速補充普通股;強化對管理者和投資者的激勵;降低正常時期普通股融資成本等。但多重目標容易使外界誤解應急資本的概念,BCBS在最新建議中提出將政策目標由多目標調整為單一目標,即在銀行資本緩沖不足時轉換,以達到監管資本要求。
應急資本的觸發條件
觸發條件是應急資本機制設計的關鍵因素,與應急資本所要達到的政策目標密切相關,決定了債轉股、本金減計的必要性與時機選擇以及轉換的概率與風險。應急資本的觸發條件分為兩類:以金融體系整體運行情況為基礎或以單個金融機構經營狀況為基礎。金融體系整體運行情況包括市場流動性、市場波動指數、系統性危機事件爆發等,以此為基礎設定觸發條件可強化整個銀行業體系的資本實力,更好地應對系統性危機。但系統性危機事件很難定義、識別,在此類觸發條件下,單個銀行缺乏改善自我風險管理的激勵機制。以單個金融機構經營狀況為基礎設計的觸發條件可細分為三類:監管指標、市場指標和監管機構自由裁量。監管指標(如銀行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等)比較穩定,能較好反映銀行經營狀況,市場接受程度較高,但通常具有滯後性,計算過程也欠透明;市場指標(如股價、市值、CDS價差等)具有客觀、透明、連續性和前瞻性等特點,但不具有穩定性,且易於被人為操縱;監管機構自由裁量(如宣布銀行難以自主經營、公共部門決定注資等)具有應急性和較強的自由度,但不夠客觀、透明,將影響應急資本工具的評級和定價。
應急資本工具觸發條件設置影響危機預防與處置的效率與成本。設定較高水平的觸發條件,在銀行面臨嚴重困境和可能導致更大范圍市場損失之前,能夠通過資本重組減少系統性風險,也能夠給予股東和債權人遵循市場紀律的激勵,應急資本工具可作為預防危機的有效工具。相對地,設定較低水平的觸發條件,能夠引導私人部門參與銀行重組過程,應急資本工具可作為有序處置的工具。但隨著銀行資本充足水平逐步接近觸發條件,市場對於銀行財務狀況的信心降低,可能產生流動性壓力。因此,設置低水平的觸發條件需審慎結合緊急流動性工具和監管幹預措施,確保能夠提高銀行存續概率,避免引發更大范圍的信心喪失。目前,BCBS提出的單一觸發條件是資本充足水平,觸發點選擇主要基於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4.5%)與資本保留緩沖要求(2.5%)之和,三種選擇分別是資本緩沖的上限(7%)、資本緩沖的中點(5.75%)和資本緩沖的下限(4.5%)。
應急資本機制的國際實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保險機構及一些非金融企業已經發行了應急資本。本輪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金融組織積極探索銀行監管資本及應急資本機制在提高銀行資本質量等方面的作用。BCBS建議,針對跨境業務較為活躍的銀行機構,若認定其無法持續經營,則其擁有的所有非普通股監管資本都應可及時轉換為權益資本或永久減計。金融穩定理事會、歐洲委員會探索通過建立債轉股或債務(包括未擔保次級債)沖銷機制,以應對與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有關的風險。歐洲部分監管當局和銀行推動或創設了應急資本轉換工具,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盡管尚處在起步階段,但這種新型資本轉換工具已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
(一)監管機構的應急資本機制探索
瑞士監管部門率先實施應急資本要求,針對國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建議發行的債券至少應滿足二級資本標准,可以通過債轉股或減計方式進行結構化配置。2010年10月,瑞士專家委員會發布了旨在應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相關風險的綜合框架,並將於2012年初納人法律體系。該框架內容包括將總資本充足率要求提升至19%,其中普通股一級資本佔10%,應急可轉債佔9%。瑞士應急資本方案的觸發條件是由合約預先設定,並基於與巴塞爾III框架一致的普通股資本充足率。
針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較高的資本吸收損失能力要求,英國監管部門考慮設計兩類應急資本:1.預警性應急資本,旨在吸收金融壓力前期的損失,是一種及時糾正措施的合約形式。此類應急資本是在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遠未到達不可存續狀態時,增強機構吸收損失能力,避免其處於壓力狀態下可能產生的更高成本和惡劣後果。2.不可存續應急資本,用於銀行瀕臨破產時吸收損失,觸發條件的設計一般以監管部門宣布銀行機構不可存續來確定。
(二)銀行機構的應急資本實踐
2009年11月,英國勞埃德銀行在增發普通股的同時首次發行應急資本轉換工具。該工具在正常時期為長期次級債務,列入二級資本,當觸發條件發生,即當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5%時,該債務工具將自動轉換為普通股。盡管該工具的發行成本較高(年收益率為8.5%一1 1%),勞埃德銀行仍願做此嘗試,以避免接受政府救助。因為加入政府資產保護計劃,銀行日常運作將會受到更多監管限制,特別是分紅派息等將受到影響。由於收益率較高,該工具發行後受到市場和投資者的廣泛接受,勞埃德銀行原計劃發行75億英鎊,實際成交約100億英鎊。
2010年3月,荷蘭合作銀行發行了12.5億歐元的應急資本轉換工具,年收益率6.875%。與勞埃德銀行資本轉換的方式不同,荷蘭合作銀行選擇了債務減計的處理方式。當銀行資本充足率低於7%時,債務工具的本金將削減至賬面價值的25%,並立即兌付給投資者。由於投資者普遍認為荷蘭合作銀行資本充足率低於7%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該銀行發行的應急資本轉換工具市場認購額達到26億歐元,約為發行計劃的兩倍。2010年6月,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發行了價值為5億歐元、利率為9.375%的非累積性應急可轉債,當資本充足率水平低於6%時進行債務減計。2011年1月,該銀行再次發行價值20億美元、利率為8.375%的永久非累積性資本債券,觸發條件是銀行股權資本比率低於8%,處理方式也是債務減計。
2011年2月,瑞士信貸宣布,其與卡達控股公司、奧拉楊集團達成協議,將於2013年10月發行價值約60億瑞士法郎較高觸發水平的一級應急資本債券,以應對國內對銀行機構更為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該債券設置了兩個觸發條件:一是集團報告的巴塞爾III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7%,二是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為機構「需要公共部門支持,以防止無清償力、破產或無法償還大量債務,或出現其它類似情況」。在上述某觸發條件發生時,債券將自動轉換為瑞士信貸的股本。
應急資本機制的設計
銀行機構應急資本仍處於發展初期階段,雖然部分國家的監管機構和銀行機構進行了探索實踐,但關於應急資本的政策目標、觸發機制等關鍵環節仍未能達成一致,應急資本發展仍存在較多制約因素。
(一)觸發條件和轉股價格設定問題
觸發條件是應急資本機制設計的關鍵,將影響應急資本工具的評級、定價和投資者基礎。假設觸發條件是銀行資本充足水平,若預設資本充足率臨界水平過高,應急可轉債易被觸發轉股,增加投資者風險,從而推升應急可轉債的價格水平,增加發行機構的融資成本;若預設資本充足水平過低,轉股可能不會在必要時被觸發,其危機救助作用難以發揮。在轉股價格設定上,若在應急可轉債發行時確定,轉股價格可能完全脫離轉換時的市場條件,不具有可操作性;若是在轉換時確定,可能出現類似「死亡螺旋」可轉換債券的風險,在發行者經營困難時可按當時市場價格重新估價進行轉股,由此估價下跌會給債券持有人帶來潛在收益,但會稀釋銀行股票的價值,進一步推低股價,由此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勞埃德銀行應急可轉債的觸發條件設為一級資本充足率低於5%,但根據巴塞爾Ⅲ資本要求,即使在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5%的觸發條件也不會被激活,使得應急資本工具在本質上失去危機救助功能。
(二)市場接受程度與融資成本問題
應急資本的理論和實踐尚不夠成熟,市場能否接受仍有待檢驗。關鍵問題在於此類工具市場風險和收益的合理匹配。雖然應急資本工具的收益高於普通債務工具,但其風險也將更高。此類工具的投資者在銀行正常經營期不能享受股利分紅,在危機情況下卻要與普通股股東承擔相同的風險。而應急資本工具投資者的收益直接影響發行者的融資成本,融資成本過高會影響銀行的積極性。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市場和投資者的接受程度,在合理的融資成本和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之間進行綜合平衡。高盛研究報告(201 1)認為,應急資本收益相對混合資本債券、股票具有一定吸引力,估計未來10年內將有超過9250億美元的潛在發行需求,但市場可能不會完全接受該規模的發行量。
(三)信用評級問題
由於應急資本工具不是單純的債務工具,融合了普通股的特性,而且觸發條件以及資本轉換後投資者的潛在損失都難以預測。同時,應急資本機制的觸發條件多樣,觸發時機難以確定,特別是以市場指標或監管機構自由裁量為基礎設定的觸發條件不具有可預期性。因此,評級機構可能不願意對現有應急資本工具進行評級,或者提出較低評級。目前,穆迪、標普以及惠譽都明確表示應急可轉債具有較大的內在風險,認為「無論發行銀行實力多麼強大,應急資本工具幾乎不會被評為投資級別」。勞埃德銀行的應急可轉債僅被穆迪評為非投資級Ba3,荷蘭合作銀行的應急可轉債則沒有取得信用評級。缺少信用評級、或者信用評級較低的新型金融產品很難吸引投資者,特別是對所投資金融產品具有嚴格評級限制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受較強資本約束的機構投資者。
參考文獻
1.0 1.1 1.2 1.3 張燕,魯玉祥,趙偉.應急資本機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金融縱橫,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