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花旗銀行股票分紅記錄

花旗銀行股票分紅記錄

發布時間:2022-04-25 11:17:01

㈠ 花旗宣傳員是什麼行業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
花旗集團的歷史可追溯到當時數家從事金融服務業的機構。首先是1812年於美國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它是貿易融資的先驅。集團其他主要的前身是1873年Charles D. Barney在費城成立的證券經紀公司,以及1892年Edward B. Smith在費城成立的一家證券公司。
1910年,花旗的另一前身——所羅門作為一家工業債券交易商在紐約成立,後來發展成一家業內領先的債券交易所。1998年,花旗銀行集團與旅行者集團以700億美元合並,在花旗紅雨傘商標下也聚集了眾多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者、美邦、CitiFinancial(前身為:商業信貸)和Primerica。這些經久不衰的品牌互相整合,使集團能夠提供全方位銀行服務,從個人銀行服務到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保險、證券經紀、私人銀行和資產管理等。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及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約10970億、利潤約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 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㈡ 花旗銀行股票的歷史走勢

指數繼續上躥下跳,這已不能用傳統技術分析,而就是純粹的量價關系,超級大盤股支撐行情走高,只要後續資金跟進能夠支撐,那麼指數沒有任何阻力可言同時一旦資金無法支撐,那就會產生雪崩式的連鎖反應12.5日出現的30分鍾165點跌幅就是典型,

㈢ 誰知道為什麼花旗銀行的股價還是危機前的1/10,但是它的市值卻已經恢復到了危機前的40%,即1000億美金

在股票市場中,企業經常都會為了提升公司股票的吸引力來對股票進行的操作,其中拆股和並股是兩種非常常用的手段,所謂拆股,就是指將一股拆分為幾股,這回促使公司的股價下降,但是會帶來更好的流動性,從而反向增加股票的吸引力;而另一種方法是並股,就是把多股股票合並成為一股,進行這兩種操作都會引起公司市值和股價的不對稱變化,如果花旗銀行在此期間進行了拆股的話,就會導致這種狀況。

除此之外,另外兩種最重要的股票操作方式也會引起相似的反應,回購股票和增發股票,回購股票是指公司拿出現金在市場上買入股票並注銷,這樣,公司的市值不會變,但是由於股票數量減少,股價卻會上漲,而增發則是發行更多的 股票,實際上,這就是花旗銀行出現你所說現象的真正原因,在危機期間,花旗銀行為了防止破產,拚命的增發股票,股票數量一度從90億股增加到了290億股,所以,即使股價只有原來的10%,但市值還有40%。

不過我想提醒一下:就在不久前,花旗將股票進行了並股,比例為十比一,股票數量從290億減少到了29億,這讓花旗的股價達到了40美元,現在的股價也有近37美元,這已經和危機之前沒多大的區別了。如果不算這次並股的話,的確還是你說的 十分之一。

㈣ 花旗銀行資料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 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 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務公司,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約為二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以至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機構可以比擬。現匯集在花旗集團下的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前1000家銀行2002年各項指標排名中,花旗集團以一級資本590億、總資產10970億、利潤152.8億美元三項排名第一,盈利水平佔1000家大銀行總盈利2524億美元中6.1%。根據花旗集團最新年報顯示,花旗集團2003年一級資本已達669億、總資產12640億、利潤 178.5億美元,比上年又分別增長了13.4%、15.2%和16.8%。
在過去的 10年裡,花旗集團的股票價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復合年增長均達到兩位數字,而且盈利增長高於收入增長。尤其令同行所嘆服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機和反恐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1000家大銀行總體盈利水平分別下挫14.9%和29.7%的情況下,花旗集團仍達到3%和 4.5%的增長,顯示了花旗金融體系非凡的抗風險能力。
花旗集團目前是全球公認的最成功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不僅是因其在全球金融服務業盈利與成長速度最高的企業中連續占據領先地位,更由於它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務連鎖公司。花旗集團為100多個國家2億多位顧客服務,每位客戶到任何一個花旗集團的營業點都可得到儲蓄、信貸、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財務咨詢、資產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務,平均每位客戶的產品數在全球同行企業中排名第一,因此花旗集團的客戶關系服務網路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種資源,桑迪·維爾就曾驕傲地說過:「這個網路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不管你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都可能找到一家花旗銀行的機構可以為你服務。」
編輯本段花旗歷史
在花旗的歷史上,有三個重要的名字:花旗銀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它代表著花旗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月改為現名。
紐約花旗銀行的前身是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創立,經營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該行取得國民銀行執照,改為紐約花旗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該行,將它作為美孚石油系統的金融調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紐約花旗銀行脫離了洛克菲勒財團,自成系統。當時,由於業務每況愈下,曾一度依附於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紐約花旗銀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機,大力恢復和擴充業務。戰後,紐約花旗銀行業務不斷擴展。50年代,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企業兼並浪潮,紐約花旗銀行在競爭中壯大起來,於1955年兼並了摩根財團的第二大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隨後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此時該行資產急劇擴大,實力增強,地位迅速上升,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銀行,資產規模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
2. 花旗公司
由於美國銀行法對銀行與證券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管理,規定商業銀行不許購買股票,不允許經營非銀行業務,對分支行的開設也有嚴格的限制。為了規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銀行走出了公司戰略決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銀行控股公司,以其作為花旗銀行的母公司。花旗銀行把自己的股票換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資產的99%是花旗銀行的資產。數十年來,花旗銀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艦銀行」,20世紀70年代花旗銀行的資產一直占花旗公司資產的95%以上,80年代以後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轄13個子公司,提供銀行、證券、投資信託、保險、融資租賃等多種金融服務(按照當時法律要求,非銀行金融業務所佔比例很小)。通過這一發展戰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道路,並在198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銀行控股公司。
3.花旗集團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宣布合並,合並組成的新公司稱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和花旗集團的蘭色字標。
旅行者集團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險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於1864年,一直以經營保險業為主,在收購了美邦經紀公司(Smith Barney)後,其經營范圍擴大到證券經紀、投資金融服務領域。1997年底又以90億美元的價格兼並了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羅門·美邦投資公司,該公司已居美國投資銀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成的花旗集團,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擁有6000萬張信用卡的消費客戶。從而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之一。
編輯本段花旗發展
花旗銀行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任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國國民銀行法,紐約城市銀行取得了國民銀行的營業執照,更名為紐約國民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後,紐約國民城市銀行迅速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之一。
20世紀初,紐約國民銀行開始積極發展海外業務,1902年,該行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國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萬國寶通銀行之前,紐約國民城市銀行已在拉美、遠東及歐洲建立了37家分支機構(Muro,1984,p.47)。萬國寶通銀行成立於1901年,當時主要是為了發展對中國及菲律賓的貿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國在華的第一家銀行分行,不久又相繼在遠東其他地區設立海外分行32家。通過兼並萬國寶通銀行,紐約城市銀行的海外分支網路擴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銀行(1927年以後,紐約城市國民銀行的中文行名改為花旗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00家。
20世紀20年代花旗銀行開始開拓零售銀行業務。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專對個人服務的分行,1928年成為首家提供個人貸款的商業銀行,70年代花旗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它成為美國VISA卡與萬事達卡的最主要發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銀行率先大規模將ATM機引入銀行系統,目前,花旗銀行已是美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者。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銀行先後收購了農民信貸與信託公司和紐約美國國民協會銀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花旗農民信託公司,1959年花旗農民信託公司改名為第一花旗信託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兩年後合並於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其信託部的一個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銀行兼並了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同時更名為第一花旗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並後的第一花旗銀行成為僅次於美洲銀行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美國第三大銀行,1962年第一花旗銀行更名為第一國民城市銀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銀行率先推出了大額可轉換定期存單(CD)業務,該業務使花旗銀行能夠與政府債券競爭資金,花旗銀行取得了新進展。同時,花旗銀行進一步國際化,到1982年底,花旗銀行已在94個國家擁有1490餘個分支機構,海外機構的資產和收益占花旗銀行全部資產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銀行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組為多銀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銀行也同時更名為Citibank,N.A.。花旗銀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屬機構,資產在70年代中期占整個控股公司資產的95%以上,以後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約佔60%左右。花旗銀行的董事長、總裁也同時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20世紀80年花旗公司先後兼並了Diner』s Club、加州忠誠儲蓄銀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聯邦銀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邁阿密比斯肯聯邦銀行(Biscayne Federal)、華盛頓特區的國民永久儲蓄銀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時,其跨國業務業有了進一步進展,海外分支機構擴展到了芬蘭、紐西蘭等國。
20世紀80年代末,花旗銀行由於在海外及商業房地產方面的不良貸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內,信貸損失准備達到100多億美元,1991年稅後利潤虧損9.14億美元。不過,經過里德領導的三年復興計劃(1992-1994),花旗銀行迅速調整了資本結構、恢復了資本實力。1995年,花旗銀行凈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5億美元,資本總額也上升到了277億美元。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上升到了192.4億美元,占總資產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團合並。旅行者集團原是一家生命與財產保險公司,後來它通過收購一家美國投資銀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業務范圍擴大到了投資銀行、商業信貸、融資服務等領域。1997年,該公司又以90億美元兼並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公司,新組建的所羅門?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旅行者集團目前的業務范圍主要有:生命與財產保險、投資銀行、商業信貸、私人理財、資產管理等。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起企業兼並案,合並後組成的新公司成為「花旗集團」,其商標為旅行者集團的紅雨傘,合並後花旗集團的總資產達到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營業收入為750億美元。通過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並,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團公司之一,由1997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一躍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團與日本第三大證券行日興證券於日本共組合營企業-日興所羅門美邦。該合營企業自成立以來各項排名均突飛猛進,2000年更於股票及相關交易界別中榮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興所羅門美邦於日本市場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佔的市場份額為55%,超過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2000年4月,集團的投資銀行旗艦所羅門美邦成功收購寶源投資,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歐洲投資銀行,令花旗集團於歐洲市場的地位更上一層樓。為把零售金融業務推向全球化同時擴展分銷渠道,花旗集團於2000年11月收購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設於15個國家共2,600家分行,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業。2001年,為壯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地位及業務表現,花旗集團以逾120億美元收購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機構Banamex。
歷經近兩個世紀的潛心開拓,花旗集團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資產達1兆美元,於全球雇有二十七萬名雇員,為逾一百多個國家約二億消費者、企業、政府及機構提供品種繁多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消費者銀行和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服務。以紅色雨傘為標志的花旗集團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銀行、旅行家集團、所羅門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務公司。集團2000年的核心收入達140億美元,2001年收入達146億美元,為全球盈利最高及財政最穩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總值達880億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報率為20%。雄厚的資本促使集團能運籌帷幄,順利過渡逆境並於不同的經濟環境中大展鴻圖。在2001年、2002年《商業周刊》評選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團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編輯本段花旗大事記
1812年6月16日,後來發展成花旗銀行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紐約州政府特許設立,許可資本(authorized capital)200萬美元,給付資本(paidin capital)80萬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銀行在紐約市正式開業,為紐約商人服務。

㈤ 花旗銀行的股票代碼是什麼

Citigroup 花旗集團(美國) 股票代碼: C。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㈥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金融風暴中的花旗銀行

2008年09月18日 來源:多維網論壇
http://www.my6699.com/TabId/2101/Default.aspx

又是一個令花旗銀行難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財報7月18日公布花旗凈虧22億美元。曾 成功予警花旗將大幅降低紅利而一舉成名的女分析師維特麗 (Meredith Whetley)雖然沒有象上季度那樣給花旗作營利予測,但這樣這樣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自從次貸魔咒纏身以來,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減記181億美元, 結果造成近200年歷史上最高季度凈虧98億美元。而後又在2008年第一季減記了120億並凈虧50億美元。第二季度34億美元的減記相對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億美元次貸債卷, 那麼花旗應還有200多億美元懸在頭上。另鑒於復雜的經濟走勢 -- 石油,信貸,就業,房市,和通漲等等, 華爾街分析師宣稱, 花旗在個貸和信用卡方面的壞賬將會逐漸顯現,可以預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將充滿荊棘。 近半年來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據華爾街榜首, 股價從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
這家創始於1812年的銀行應該是美國金融的旗艦。其金融產品覆蓋眾多領域,從消費者金融到企業金融,從信用卡業務到投資業務,幾乎無所不有。其有38萬雇員分布於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花旗銀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外國銀行。作為歷史上第一家開拓中國市場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掛牌營業, 由於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陸後, 於1984年又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重返中國。

得益於多元化的地緣分布及產品配置,花旗的營利記錄始終是同業中的嬌者。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當時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純利-62億美元。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業侓師是前猶太老闆CEO威爾(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誠副手和法侓顧問, 在多次兼並戰役中, 贏得威爾的賞識。自從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爾力薦為CEO以來,此時可以說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身材高大的侓師具有無比的口材,他的演講象在法庭上的最後陳述,清淅明快並富有說服力。可嘆好景不長,次貸危機在2007下半年開始凸顯, 花旗帳上的次貸債卷市值迅速蒸發, 對普林斯執掌能力的懷疑從四面襲來, 花旗股價開始有跳水苗頭。

董事會當機立斷作出的決擇是棄普林斯保花旗保股價。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華爾街有消息稱花旗董事會將於周日召開緊急會議。果然,下個周一早上普林斯發表聲名,承
擔失敗責任並引疚辭職。雖然花旗給他的金降落傘(辭退補償)應該在1億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惡夢。華爾街對普林斯的功過評價還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幾年的迅猛擴張兼並後,有些交易員和部門的行為近乎走鋼絲。花旗在歐州,美國,和日本陸續遭受巨額罰款, 美國銀管委甚至不允許花旗在糾改之前做任何兼並。走馬上任後,普林斯以其侓師的得天優勢,迅速亡羊補牢並規范制約機制。據傳在日本他曾以標準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禮。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師談的那樣,他經驗豐富並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復雜,他缺乏駕馭花旗的全方位靈性。威爾傳下CEO交椅時也稍有擔心,他採取了兩個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長並提拔老資格的威魯斯泰(Robert Willumstad)為COO。但不長時間,象所有CEO一樣,普林斯開始不依賴威爾而做自己的決策,後來牢騷滿腹的COO威魯斯泰也於2005年離開花旗。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未任命COO。顯然董事會遷就了普林斯,以為這樣能讓他更好地統籌決策。可想而知,沒有COO來運作這樣個大攤子,該何等疲憊。後來財務支出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資人和華爾街對此提>>
出他們的擔憂。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為COO。然而為時已晚,次貸危機給了普林斯致命一擊。

潘迪特 (Vikram Pandit)臨危受命>>
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會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潘迪特的經歷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國夢。今年51歲,出生於印度中產富裕家庭, 16歲來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MBA,和金融博士。在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後,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機構證卷負責人。2005年, 由於理念差異, 被當時的CEO珀賽爾(Philip Purcell)解僱。懷材不遇的潘迪特從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創立一對沖基金。2007年7月花旗以8億美元買下他的對沖基金, 他也由此進入花旗。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來收拾次貸的爛攤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對沖領域的才幹能使花旗度過這個難關。但上帝沒給普林斯多少時間,1個月後普林斯被迫辭職。滿臉書生氣略帶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決未料到, 又一個月後這個爛攤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為規范程序,在普林斯辭職後花旗董事會組成CEO選任小組。對花旗來講,理想的CEO應具備多方面金融領域的經驗。然而進入小組視野的外部候選人中,有幾位現職大銀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組的橄欖枝。有一位經仔細權衡後,選擇去了美林證卷。的確,花旗的現狀讓人信心不足並缺乏誘惑。其實花旗內部有一最佳人選-柯林頓時期財>>
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但他曾發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決策咨詢。在那個周日,魯賓不情願地擔任了臨時董事長。關於花旗次貸損失的責任,作為當時花旗執行委主席的魯賓說他不知花旗次貸債卷的運作情況, 而他的2007年薪為1730萬美元,僅次於CEO。

在外部人選中,也有一人與眾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戴蒙(Jamie Dimon)。這個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曾隨CEO威爾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但他於1998年11月離開花旗,閑賦一年半後出任美國第一銀行CEO,後通過兼並成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這位從小隨希臘移民祖父在華爾街闖盪的哈佛商學院MBA,由於不滿威爾把CEO的寶座給了普林斯,一氣之下忿然離開。當他出任第一銀行CEO時,從自己錢包里掏出2000萬美元交給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雖背負裁員CEO之惡名,藍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華爾街最有才華的CEO之一。就拿眼前的次貸危機來講,利用短期借款,來操作次貸債券獲高回報是華爾街近年來的慣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過深而以, 而機警的老江湖戴蒙聞到暴雨前的潮>>
濕, 他執掌的摩根大通盡力脫身,損失相對小的多。2008年至今,美股銀行指數跌36%,而摩根大通股價僅降24%。但CEO選任小組還是放棄了爭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恐怕是花旗與美少數民族的不解之緣,最後潘迪特進位成功。

路在何方>>
銀行評級的核心指標之一是資金對總資產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為免降級和惡性循環, 花旗的首要動作是提高現金注入。這種時刻,多年的信譽沉積使花旗從中東和亞州很快獲得300億美元,又以增發普通股籌集105億美元。另外,出售一些非主營業務拿到數百億美。在節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紅41%。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資金對總資的比值已達8.5%。這一組合拳下來,潘迪特才出了口長氣。但潘迪特並不想恐慌性拋售花旗帳上所有的按揭債卷, 如果售價過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來,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誰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關鍵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步是業務結構重組,例如把原先的消費者集團部門重組為消費者銀行、全球信用卡兩個部門,並將以業務劃分部門方法改為按地區劃分,設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歐洲和亞太部等。潘迪特認為這樣可減少官僚環節加快決策過程。接下來,幾個倫敦加拿大的銀行家和一些原來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進入花旗高管層。潘迪特具有東方人的寬容,對原高管未實行大清洗,除個別嚴重失職者被解職外, 多未受大沖擊。原消費者集團有兩個CEO, 猶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負責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國際業務。重組後艾波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為亞太區CEO。這樣的安排對艾波也不算難堪,他原來就是北美信用卡CEO。而邦咖就有被貶之嫌,好在亞太區的金融業正處於空前膨脹增長期,是這位佩戴包頭巾的錫克教徒建功立業的良機。

花旗可能會出售更多的非戰略核心業務,潘迪特認為四個部門構成花旗的戰略核心:信用卡,財富管理,企業金融,和投資。這四巨頭在全球金融界各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具有強烈投資風險意識的CEO,潘迪特會傾向於避開風險,這有別於花旗以前的策略。但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是金融界的定則,這是又強調高回報比(ROA)的潘迪特面對的挑戰。如何優化資金投放,在何處增減資金將是考量他智慧的難題。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點是重塑企業文化和繼續減支。花旗雇員特別是中高層擁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來花旗股票如蹦極般從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員工士氣低落。另外花旗集團是通過多次兼並收購而成,沒有一個傳統共享的企業文化。加之部門與部門, 甚至本部們之間極其分散,有時員工在一起協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見面,全靠電話會議溝通, 這當然會制肘企業文化的構建。當然重塑企業文化這步棋是一軟招,沒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標, 但這是美國CEO的必讀課。相對而言,節省開支到是當務之急, 機構龐大極易造成臃腫和效能低下。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貸危機未解之前,現金流和收益的增長不會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減少支出仍可增大益價比(P/E),從而推動股價上張, 必竟股東利益是CEO的終極目標。

從次貸危機 - 到信貸危機 - 演變為全方位金融危機
這次由次貸風暴引起的金融危機讓華爾街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打擊。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給了認沽權證,如果有最差諾經獎的話, 抵押貸款債卷及衍生物, 這所謂的金融創新應當之無愧成為侯選。

次貸危機暴發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作出了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沖減或損失;
2007年底由於次貸造成巨額減記,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辭職;

2008年1月美國最大的住房按揭貸款銀行Countrywide無奈被美州銀行宣布吞並;

2008年3月貝爾斯登陷入財務困境,由於擔心這個第五大投行的崩潰會在華爾街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可怕的金融災難,美聯儲緊急調撥290億美元協助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 這是美聯儲有史來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資銀行, 此舉後來受到國會的調查聽證;

美聯儲已陸續向金融市場投放9800億美元的流動金,以舒緩遲滯的流動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貸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監管機構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億至80億美元,可能是歷來收購銀行成本最高的一宗;

2008年7月13日,美財政部和美聯儲在兩天的緊急磋商後,宣布對已陷入資不抵債兩大半官方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貸美)採取緊救措施, 財政部提高對兩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政府將出資購買兩大房貸機構股票並出借資金,美聯儲也表示將給予兩大機構特別融資待遇。兩大房貸機構佔美國按揭業半壁江山, 身系5.3萬億美元資產, 約等>>
於美國GDP的35%, 兩家企業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影響力遠大於貝爾斯登。如果這兩家公司垮台,極度疲軟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崩潰的危險,而美國的金融體系也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危機早已從次貸領域,演變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有分析師稱可能有近300家銀行會倒閉。

劍指美國金融政策>>
鑒於危機愈演愈烈,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國會呼籲改革金融管理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督,並建立一個可處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閉的金融體系。

伯南奇和保爾森2008年3月對貝爾斯登的承救引出兩個問題, 其一是有批評指出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丞贖風險投資公司,進而變相鼓勵冒險。「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開始就要做的事情。」伯南奇在國會解釋。這位前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和經濟蕭條問題頂級專家的意思是我別無選擇。

此後,他們一方面督促金融機構迅速融資解困,並向金融市場提供低息貸款。但此非治本之計, 因此他們向國會建議整合現有金融管理機構,改變目前對投資銀行與其他大型證券交易商監管乏力的狀況, 並建議賦予美聯儲更多的職權,使其能得到金融機構的資料,在類似貝爾斯登事件出現時能夠介入。保爾森還指出,銀行要為自己的風險操作承擔責任,大的金融機構也會倒閉。

多年來,美聯儲主要行使美國貨幣政策制訂者的職能,財政部將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給予美聯儲執行保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更廣大職權。但人們都知道這類的立法需要時間,今年又是總統大選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規會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爾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稱經典佳作。保爾森原為著名投行高盛的CEO,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他與經濟學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見的珠聯璧合。如果他們未當機立斷以290億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而是與白宮國會進行漫長協商,其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的金融形勢十分緊張。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國會不知道他們的確切舉動,作為保爾森上司的布希總統也只知個大略。布希在當時一個安撫媒體的講話中說: 「保爾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協議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買下貝爾斯登, 後來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動提價到每股10美元,總價10億美元。此收購方案隨後獲貝爾斯登股東投票批准。有評論指出,貝爾斯登在曼哈頓的地產就值10億美元,戴蒙撿個便宜。可這個便宜當時願撿的人廖廖無幾,沒什麼競爭戴蒙就那下這庄生意。這里的風險在於, 美聯儲提供290億美元可能不夠了結貝爾斯登的債務。

華爾街雖人材濟濟,但這個風險帳確實很難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貸危機中無法復原。債卷違約保險(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場龐大,2007年已達62萬億美元。債卷違約保險與次貸債卷緊緊相依相生,如果說次貸是一枚巨型炸彈,那債卷違約保險就是核彈。而貝爾斯登就是一幸運參與者。債卷違約保險市場如崩潰的話,美國金融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伯南奇和保爾森深知這可怕的一幕,他們目前一系列穩定金融系統的操作, 正是出於對這些深層次金融災難的擔憂。 這也同時使他們反思美國金融體系的缺陷,迅速向國會建議整改金融監管法規。

和花旗相比,貝爾斯登所持有的債卷違約保險的數量是小巫見大巫。花旗是債卷違約保險的大玩兒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債卷違約保險。在振盪的金融市場中, 房利美與房貸美陷入困境的噩耗無疑對花旗又陡添額外壓力。但花旗畢竟不是貝爾斯登, 相信這艘經歷了200年風浪的金融旗艦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駛出這場金融風暴。(完)

㈦ 花旗銀行的Declares Dividends

這是花旗銀行的分紅公告。大致這個意思:花旗銀行優先股分紅,Series T,2009年5月5日權益登記,2009年5月15日支付,收益率6.5%%;Series AA,2009年5月5日權益登記,2009年5月15日支付,收益率8.125%;固定收閃/浮動收益,Series E,收益率8.40%,登記2009年4月20日,支付於2009年4月30日。

㈧ 美國花旗銀行股票價格

花旗集團昨日收盤價為57美元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以Citi為商標)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為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團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
花旗集團的歷史由花旗銀行的成立為起點,花旗銀行是1955年由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而成的,合並後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76年3月1日改為現名。
花旗集團是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共同基金、證券交易等諸多金融服務業務於一身的金融集團。合並後的花旗集團總資產達7000億美元,凈收入為500億美元,在100個國家有1億客戶,信用卡發行量約6000萬張。

㈨ 香港花旗銀行

摘要 基本信息 簡介 創辦歷史 發展歷程 業務范圍 在中國的發展 企業文化 花旗印象 大事記 配圖 花旗集團董事會 花旗銀行貸款利率 分行 相關新聞
花旗銀行
摘要
基本信息
簡介
創辦歷史
發展歷程
業務范圍
在中國的發展
企業文化
花旗印象
大事記
配圖
花旗集團董事會
花旗銀行貸款利率
分行
相關新聞
花旗銀行
收藏
反饋
正在載入查看圖片集
花旗集團(Citigroup)是當今世界資產規模最大、利潤最多、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門類最齊全的金融服務集團。它是由花旗公司與旅行者集團於1998年合並而成、並於同期換牌上市的。換牌上市後,花旗集團運用增發新股集資於股市收購、或定向股權置換等方式進行大規模股權運作與擴張,並對收購的企業進行花旗式戰略輸出和全球化業務整合,使花旗集團在短短五年時間里,總資產規模擴大了71%,股東權益增加92%,資本實力不斷提高;總收入提高72%,利潤增長2.6倍,表現出不凡的盈利能力;其股票在進行一次送股(每3股送1股)和22次分紅派息(每股分紅共計$3.82)的情況下,每股凈值仍提高了一倍,價格翻了一番。花旗股票是紐約股市著名的績優藍籌股,如其業務品牌一樣著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花旗銀行
經營范圍:金融業
母公司:花旗集團
外文名稱:Citibank, N.A
總部地點: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
成立時間:1812年6月16日
董事會主席:William R. Rhodes(2014)
行政總裁:Manuel Medina-Mora(2014)
簡介
正在載入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Citibank)是花旗集團(Citigroup)(NYSE:C) 屬下的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並購,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銀行,也是一間在全球近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總部位於紐約市公園大道399號。1998年10月花旗銀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與「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並組成花旗集團,此後花旗銀行繼續保持為花旗集團「紅雨傘」旗下的強勢品牌。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資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團控股的12家美國花旗銀行的國內存款總額為204,351,066千美元,資產總額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億美元);這些數字並不包括花旗銀行的海外機構。
花旗銀行是在中國開辦業務的第一家美國銀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銀行的前身之一「國際銀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開設分行,這也是花旗銀行在亞洲的第一家機構。同年,國際銀行公司於7月1日在新加坡與馬尼拉,於10月8日在橫濱,於12月8日在香港分別開設另外四家機構。1964年8月3日,花旗銀行在台北開設分行。花旗銀行在澳門的業務則開始於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離開45年後,花旗銀行重新在中國大陸常規辦理業務。在中國大陸和台灣,Citibank均譯作「花旗銀行」,在香港與紐約的華人社區則使用「萬國寶通銀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為與大陸及台灣相通的「花旗銀行」。

㈩ 花旗銀行這五年的分紅每年是多少

到網上搜下2····應該有的2

閱讀全文

與花旗銀行股票分紅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第二天低開走勢 瀏覽:177
股票買到當日漲停 瀏覽:687
證券公司股東的股票 瀏覽:270
國海證券股票交易傭金是多少 瀏覽:983
股票屬於生錢資產還是耗錢資產 瀏覽:939
怎麼查詢自己的股票資金賬號 瀏覽:696
京滬高鐵股票交易時間 瀏覽:23
股票CNN指標 瀏覽:183
冀中能源股票吧最新消息 瀏覽:837
紫金銀行股票什麼價格多少錢 瀏覽:387
基金資產60以上投資於債券的為股票基金 瀏覽:180
退市整理期間公司股票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為 瀏覽:41
資金太少買幾支股票 瀏覽:234
分享股票的APP 瀏覽:305
網龍股票在哪個證券 瀏覽:9
中證科技科技龍頭股票有哪些 瀏覽:826
股票百分比線軟體 瀏覽:54
ECI香港股票HK08013 瀏覽:652
優酷app股票 瀏覽:123
2018年固定資產減值的股票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