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由職業者辦韓國簽證必須四萬存款嗎
韓國簽證銀行流水單對存款沒有一定的要求。
對資信證明,存款證明一般是要求五萬元的定期或其它資產。
銀行流水對賬單是申請簽證的支持材料。
對銀行對賬單的一般要求:
銀行對賬單必須是由銀行出具的。
可提供所有類型的銀行以及賬戶(信用卡除外)的銀行對賬單。
可提供使用任何尺寸的紙張所列印的銀行對賬單原件。
如果您提供的是列印的銀行卡賬單,則需要加蓋銀行章,如果提供的是銀行存摺復印件,則不需要加蓋銀行章。
如果申請者本人或其父母是一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需要提供個人及該公司名下的銀行賬單。
根據使館的要求,銀行對賬單至少要體現最近三到六個月的賬戶流水, 如銀行賬單不完整,您需要附加解釋信說明原因。
申請者也可以提供其他資產證明,例如股票或者基金的賬戶情況,但此類文件不能代替清單內使館要求的銀行對賬單。
『貳』 韓國能否操作中國股票交易在韓國農行銀聯取錢手續費
可以 買賣以及資金的轉入 轉出 都可以. 農行在 韓國是收%1+12的 手續費 是無限制的收取手續費的 但是銀行卡每天只能取5千人民幣
『叄』 97年韓國金融危機徵兆
韓國金融危機徵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韓元匯率降到最低點。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已經連續10年高速增長。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國家的銀行信貸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債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導致資產價格膨脹(主要是泰國和馬來西亞)。此外,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也使得大量外債沒有考慮匯率風險。這些都為危機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危機首先從泰國爆發。1997年3月至6月期間,泰國66家財務公司秘密從泰國銀行獲得大量流動性支持。此外,還出現了大量資本逃離泰國。泰國中央銀行將所有的外匯儲備用於維護釘住匯率制度,但仍然以失敗告終。
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宣布,泰幣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價值由市場來決定,放棄了自1984年以來實行了14年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率制。這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正式爆發。很快,危機開始從泰國向其它東南亞國家蔓延,從外匯市場向股票市場蔓延。
『肆』 韓國銀行遭受擠兌,對股市會造成什麼影響對黃金股是利多麼
銀行遭擠兌,會對整個經濟造成致命的傷害,股市更不會例外.銀行擠兌成為恐慌,銀行沒有錢放寬,或被迫收回放寬.是的經濟實體缺少資本運作,大批公司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支柱性的大工業產業陷入困境,如汽車,房地產等.因為這些產業都是貸款生產,但其商品又是消費者貸款購買的.金融秩序的動亂,實體經濟難以維持.股市自然而然的崩盤.
對黃金股的影響則很難說.股市在重創下,崩盤的可能性極大,很難有公司能一枝獨秀.但黃金價格飆升時可能的.銀行擠兌是一種貨幣恐慌,背後的原因極可能是貨幣的急劇貶值以及跟隨而來的通貨膨脹,這會造成金價的上揚.但基於股票是很難說的,因為股票極容易售市場情緒的影響.無論是什麼公司.
韓國這樣的國家以出口為主,不會對世界經濟造成什麼大的震盪.所以世界市場的反應不會過激,甚至也不會去反映他.期貨和匯率市場可能會反應,而股市則跟隨期貨與匯率做聯動放映.
『伍』 韓國簽證要求銀行資金余額,用股票余額代替行不行
您好
韓國簽證要求銀行資金余額的事情是真實的,我感覺是這樣,看您是辦理的韓國個人旅遊/商務簽證!還是團隊簽證!如果是團隊簽證,您大可放心這些東西使館是不收的,只是旅行社要求核對!可以跟旅行社講明實際情況!或許幫你解決!
『陸』 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韓國政府一方面實施改革防止經濟下滑,一方面從國際社會得到19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
這是歷史題,因為事實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如果你想了解的更全面一些的話,建議你看一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區別。
世界銀行(WBG)是世界銀行集團的俗稱,「世界銀行」這個名稱一直是用於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和國際開發協會(IDA)。這些機構聯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信貸和贈款。 它是一個國際組織,其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務是資助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在2012年,世界銀行為發展中國家或轉型國家提供了大約300億美元的貸款或幫助。
http://ke..com/view/58185.htm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是根據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於1945年12月27日在華盛頓成立的。與世界銀行同時成立、並列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在華盛頓。我們常聽到的「特別提款權」就是該組織於1969年創設的。
http://ke..com/link?url=ze5-WTUhETcNyymazrZZ1--pEOO3ZIX15GSz0G8qPn9BQ1iiiXrr-EBIG9tKBXKH
還有就是1997年相關金融危機事件的始末: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已經連續10年高速增長。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國家的銀行信貸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債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導致資產價格膨脹(主要是泰國和馬來西亞)。此外,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也使得大量外債沒有考慮匯率風險。這些都為危機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危機首先從泰國爆發。1997年3月至6月期間,泰國66家財務公司秘密從泰國銀行獲得大量流動性支持。此外,還出現了大量資本逃離泰國。泰國中央銀行將所有的外匯儲備用於維護釘住匯率制度,但仍然以失敗告終。
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宣布,泰幣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價值由市場來決定,放棄了自1984年以來實行了14年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率制。這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正式爆發。很快,危機開始從泰國向其它東南亞國家蔓延,從外匯市場向股票市場蔓延。
7月9日,馬來西亞股市指數下跌至18個月來最低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國貨幣。
7月11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擴大本國貨幣的浮動范圍。
8月4日,泰國央行行長被迫辭職,新的央行行長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財政部和印尼銀行聯合宣布,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隨著危機的發展,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首的國際社會開始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仍在惡化,並波及香港和美國市場。危機國家在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時,也開始進行經濟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持的援助泰國國際會議在東京舉行。經過協商,確定對泰國提供約為16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以穩定泰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秩序。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動用外匯基金,提供10億美元,參與泰國的貸款計劃。
9月1日,菲律賓股票市場繼續下跌,菲股綜合指數擊穿2000點防線,最後以1975.20點收盤,是四年來最低記錄。
9月4日,韓元對美元匯率跌到了韓國至1990年3月實行市場平均匯率以來的最低點,收盤價是906韓元兌換l美元。
10月7日,菲律賓比索跌至歷史新低點,全天平均交易價首次跌破1美元兌換35比索大關,達到1美元兌換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國頒布支持金融部門重組的緊急法令。
10月28日,這是當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國、香港股市均跌破歷史記錄。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438點,以9059點收市,這是自1996年以來恆生指數首次跌破10000點。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亞宣布銀行處置一攬子計劃;關閉16家商業銀行,對其他銀行的存款實行有限擔保。
11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康德蘇宣布,國際社會將向印尼提供28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貸款,以幫助其穩定國內金融市場。
11月中旬,泰國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韓國中央銀行宣布,央行通過回購協議向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2萬億韓元,以緩和資金短缺情況。
12月23日,世界銀行批准向韓國提供30億美元的貸款,作為IMF財政援助的一部分,幫助韓國擺脫危機。
1998年,在經過最初的動盪後,一些國家的金融市場開始趨於穩定。多數危機國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努力。但在印尼,經濟危機已經演化為社會和政治危機,最終導致蘇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馬來西亞實行了外匯管制,受到西方國家的批評和指責。
1月,韓國政府與國外債權人達成重新調整短期債務的協議。
1月26日,印度尼西亞銀行重組機構成立並宣布實行全面的擔保。
2月,印尼總統蘇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銀行行長吉萬多諾的職務,任命中央銀行董事薩比林為新行長。
3月31日,韓國政府決定向外資全面開放金融業。
5月4日,泰國中央銀行行長猜瓦特宣布辭職。
5月17日,印尼雅加達14日發生暴動後,所有銀行都停止營業。
5月21日,蘇哈托總統下台。
6月5日,國際貸款人和印度尼西亞公司就債務重組達成協議。
6月29日,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宣布,關閉五家經營不善的銀行。
8月14日,泰國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門重組計劃,包括公共部門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干預。
9月,馬來西亞開始實行外匯管制。
12月31日,由新橋資本公司牽頭的國際財團購買了韓一銀行51%的股權,成為韓國首家由外資控股的商業銀行。
1999年,伴隨著外部環境的改善,多數國家的經濟開始出現增長,但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金融體系的改革仍然滯後。
2月9日,韓國銀行業1998年因金融危機而遭受的損失達到創紀錄的14.48萬億韓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關閉38家經營不善的私營銀行,並對另外七家銀行實行接管。
3月23日,韓國1998年經濟增長率為-5.8%,為近45年來最大幅度經濟衰退。
7月,東南亞開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上半年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新加坡1.2%、菲律賓1.2%、馬來西亞1.6%、泰國-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機國家在經濟穩定的背景下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但是除韓國和馬來西亞,其他國家結構調整進展緩慢。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這不包括已經剝離出去的不良資產。印尼不良資產處置緩慢,而泰國在2001年才開始從商業銀行中剝離不良資產。
2001年6月,泰國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將全國最大的零售銀行中亞銀行出售給美國一家投資公司。
2002年4月,韓國銀行業告別連續4年的虧損,實現凈利潤39.9億美元。
2002年5月,韓國宣布將提前向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歸還38億美元貸款。(轉載)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柒』 我想知道如何投資到韓國股票市場!
先到所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提交材料辦護照再到省出入境管理局拿護照,買機票去韓國,在韓國銀行兌換韓幣,到韓國證券公司拿護照,辦理開戶.把錢從韓國的銀行轉入資金帳號。
接下來就可以直接操作了。
國內目前沒有直接可以買韓國股指的的ETF,無法直接買入。
在我國現行外匯管理制度下,境內投資者不能直接買賣境外股票,港股ETF為境內投資者提供了投資香港股票市場最為便利、有效的工具。投資者通過港股ETF可以實現多種投資目標和交易策略。
首先,港股ETF是投資於香港股票市場的長期投資工具。以華夏恆生ETF(159920)為例,恆生指數是香港市場的旗艦指數,市值和成交量覆蓋率較高,具有較強的市場代表性。2012年恆生指數股息收益率為2-6%,對長期投資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其次,港股ETF是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由於香港指數與境內指數的相關性較低,投資者可通過在資產配置中加入港股ETF優化投資組合,分散組合風險。
第三,港股ETF可用於波段操作和短線交易。恆生指數波段走勢特徵顯著、振幅較大,有經驗的投資者可根據恆生指數的波動情況進行恆生ETF的波段操作和短線交易,獲取收益。
第四,專業投資者還可以進行套利交易。當港股ETF出現折價時,投資者可以買入恆生ETF並贖回;當港股ETF出現溢價時,投資者可以申購ETF,並賣出事先持有的ETF份額或融券賣出ETF份額。此外,投資者還可以根據A股、港股的市場走勢差異來進行滬深300ETF和港股ETF的配對交易等跨品種套利。
『捌』 韓國經濟是什麼時候開始騰飛的
韓國經濟起飛始於60年代初期,爾後30年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據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自196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長率為7.1%,列世界各國之首。按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克爾斯提出的「現代國家主要指標」剖析,韓國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產業在GNP所佔比重為46%,非農業就業人口比例、受過基礎教育人口比例、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預期壽命、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均已達標,可見90年代的韓國已進入國民經濟現代化階段。對外開放進而實現市場經濟國際化被認為是韓國經濟起飛過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國際輿論稱之為「韓國奇跡在戰爭的廢墟上出現」。
一、對外貿易推行由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的多邊化發展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片廢墟上誕生的韓國,復經歷了朝鮮戰爭的洗禮,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達到24億美元。為擺脫戰後的經濟困境,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最初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對於本國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的進口徵收低關稅,對於准備由本國產品替代的消費品進口徵收高關稅,對於替代進口的國內產業給予財政、金融優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經濟和發展生產的積極作用。但是由於進口替代不僅限制了某些國外產品的進口,同時也限制了本國產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資源和資本,又缺乏技術和設備的局面,加深了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使國內的工業化進展非常緩慢。
50年代與60年代之交,世界上發生了以電子科學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動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促使國際市場容量日益擴大,刺激了各國之間貿易的持續增長。加上美、日出於全球戰略的考慮,對韓國在資金、技術、物質等方面給予援助,為韓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提供了較寬活的發展空間。據此,從1964年開始,韓國從進口替代戰略轉向出口導向戰略,把經濟活動的重心由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採取外貿多邊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參與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競爭,以外貿出口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隨後,韓國出口額開始逐年擴大,年均增長達40%以上,在出口貿易的帶動下,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及就業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到1990年韓國的GDP業已高達2364億美元,30年來增長99倍。
二、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促進國內外經濟一體化
60年代初,韓國在轉向出口導向型戰略時,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要增長很快,據此,韓國政府果斷地作出加快引進外資步伐的決定。韓國引進外資的主要著眼點,一是有利於發展出口和國際收支改善的原則;二是有利於關鍵性工業公益事業發展的原則;三是有利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福利事業作出貢獻的原則。30年來,韓國以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為依據,制定了引進外資的鼓勵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術引進作為引進外資的一個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業化進程,大膽利用外國先進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促進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形成以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基礎的重化工業經濟。80年代以後,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引進技術的比重,機械製造業佔27.8%,電子工業佔20.9%,石油化工佔16.4%。
韓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為相對剩餘資本集中提供了參與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了擴大出口市場,穩定國際資源進口,抵制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本國產業的升級,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勞動力成本,80年代以來,韓國推行了對外直接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的策略。韓國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本國企業向外擴張,在信貸、稅收和保險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據有關資料顯示,80年代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籌措資金發展起來的,1988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4.8億美元。目前,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資源開發型產品投資,服務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其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本國限制性的產業,同時降低勞動力成本;再次是對發達國家投資,藉以達到引進高科技和現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實現了國內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又促進了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
三、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逐步邁向資本市場國際化
60年代後,韓國為擺脫國外的資金援助,求得經濟獨立,有計劃地建立了各種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市場,逐步完善了金融體系。80年代初,韓國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籌建,到90年代初,除國家中央銀行(韓國銀行)在國內建有15個分行,在海外設有8個分支機構外,大力發展商業銀行,其中包括全國性市中銀行(又稱存款銀行)5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75%,其分支機構達1857個;地方銀行12家,擁有資產約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6%;外資銀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國,美國的10大銀行就有8家在韓國開設了分行,其次為日本和西歐國家。
韓國的金融市場分為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銀行為中心的短期貨幣市場,非組織的金融市場即以非銀行機構為中心的長期資本市場。韓國政府認為金融業的開放首要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因此於80年代開始實施資本市場國際化計劃。第一階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許外國投資者通過韓國證券公司管理的開放型國際信託基金和由外國證券公司管理的封閉型基金間接參與投資。第二階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韓國投資者間接投資外國證券的活動。第三階段(1988年以後)擴大海外基金的規模,以便利外國投資者間接投資韓國證券市場,准許韓國機構和企業投資外國股票,逐步邁向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金融業的發展已成為韓國政府管理經濟、加速資本積累和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手段。
縱觀韓國經濟發展的演繹過程,可資研究和借鑒的基本經驗:一是從韓國經濟體制運行情況來看,實行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相結合,以政府調控為主,眾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韓國仍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它通常實施集中的宏觀經濟決策,並通過指示性計劃和控制經濟參數,藉助經濟立法和行政手段,規定產業和企業發展方向,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以推動主要經濟決策的實施。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均極端匱乏以至無法依靠民族資本的積累來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情況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二是從韓國政府宏觀決策的選擇來看,特別注重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時機,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策略。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能夠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推行不同的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和金融政策,較早的使國民經濟通過計劃手段,從粗放型發展及時轉變為集約化發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關鍵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三是從韓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實行以貿易為導向,以工業為基礎,以金融為後盾的三元經濟發展戰略,推進市場經濟國際化,形成國民經濟投入和產業的良性循環,為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高能化的結構。對外開放不僅有助於促進各項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進行交流,達到互補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於適應國際競爭機制,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力。金融對外開放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恰恰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薄弱環節,中國政府要加大開放力度,重點似應在金融開放上大做文章。誠然,目前韓國市場經濟體制仍處於不斷完善之中,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的協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的配套等還存在發展失衡的問題,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
『玖』 韓國97年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欠債
不是政府欠債。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9)韓國自由銀行資金股票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全亞洲:
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亞洲被世界上公認為新千年的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當時的泰國,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始從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資貸款,外債曾高達790億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榮之下,泰國修建起許多空無一人而鋥光發亮的辦公大樓,韓國建立起了年產5百萬輛小汽車的生產能力,這是當時韓國國內汽車市場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出口下降、匯率偏高並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開始大量賣空泰銖,以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泰國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強硬手段進行對抗,在短短幾天內耗資100多億美元吸納泰銖,但卻徒勞無益。泰國政府不當的干預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鱷們利用,他們不斷散布謠言,說泰國政府束手無策,一時間泰國金融市場被攪得一潭渾水、陰雲翻滾。
1997年7月2日,苟延殘喘的泰銖終於崩潰。泰國宣布實行泰銖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即一路狂跌18%,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泰國金融危機的正式爆發。
對那些依賴外國資金進行生產並用泰銖償還外債的泰國企業帶來的,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泰國的老百姓也如驚弓之鳥,擠垮了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東南亞各國,在泰銖急劇貶值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們的攻擊對象。
7月11日,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宣告破產,決定放開比索與美元的比價,比索開始大規模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8月23日,印尼盾貶值以歷史低點,甚至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財政援助。
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