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板塊資金 > 法蘭西銀行股票

法蘭西銀行股票

發布時間:2022-05-31 19:08:00

㈠ 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各國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的比較

中央銀行獨立性大的國家多設單一的監管機構,中央銀行就是金融業的主管部門。在實行聯邦制的國家,如德國和美國,或在中央銀行獨立性較小的國家,如義大利、法國、日本、加拿大和瑞士等,對金融業的監管機構是多頭的。 中央銀行有著保持相對獨立性的財務基礎。中央銀行不是企業,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夠維持自己的營業支出和股票分紅,還有一部分剩餘上交財政。中央銀行不需要財政撥款,因此減少了政府的制約,這是中央銀行不同於其它政府部門的地方。但是中央銀行不以盈利為目標,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這又是它作為政府部門性質的體現。各國中央銀行盈利上交的比例都是相當高的,如美國高達80%左右,日本也超過了80%。
中央銀行相對獨立性是有效執行貨幣政策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它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中央銀行有了相對獨立性,貨幣政策也不一定能夠成功。日本銀行隸屬財政部,但它的貨幣政策被證明是比較成功的,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日本的貨幣政策既促進了經濟增長,其通貨膨脹率也是較低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取決於許多因素,僅有中央銀行的願望和努力是不夠的。

㈡ 法國興業銀行炒股怎樣

是短期交易證券。
法國興業銀行是標準的短線交易者,在很多股票中短暫出現,但很少有連續大漲,基本都是拉高就出。
炒股,指倒買倒賣股票。炒股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證券市場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股價差額,獲取利潤。股價的漲跌根據市場行情的波動而變化,之所以股價的波動經常出現差異化特徵,源於資金的關注情況,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水與船的關系。水溢滿則船高,(資金大量湧入則股價漲),水枯竭而船淺(資金大量流出則股價跌)。

㈢ 羅斯柴爾德家族有多少錢860萬億英鎊

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1] 。
如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資銀行。據Paris Orléans(羅斯柴爾德集團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報數據,羅斯柴爾德家族總資產為96.5億歐元(這一數據在傳播中被廣為誤傳)。
中國人對羅斯柴爾德的追捧,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而在此之前,許多新聞、網帖已經不厭其煩解釋過很多次,《貨幣戰爭》說的羅斯柴爾德都是錯的--羅斯柴爾德既沒有控制美聯儲,也沒有坐擁50萬億美元資產。[2]
中文名 羅斯柴爾德家族 外文名 Rothschild Family 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 家 訓 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 地 位 歐洲著名金融家族 經濟實力 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 評 價 金融界的「影子內閣」 背 景 資本主義的迅速擴展
目錄
1 發展歷程
▪ 創始人
▪ 羅氏五虎
▪ 折戟美國
▪ 現代影響
2 大事記
3 代表成員
4 家族文化
▪ 家族族徽
▪ 猶太傳統
▪ 錫安主義
▪ 反猶主義
5 投資項目
▪ 入股銀行
▪ 收購沃爾沃
▪ 相關客戶
▪ 後續評價
6 相關資訊
發展歷程編輯
創始人
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崛起,首先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被認為是家族創始人的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Rothschild),最早從事貨幣買賣業務。由於18世紀後期德國公國遍地(350個),每個公國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梅耶的職業幾乎可以等同於外幣兌換。從德國漢諾威一家有名的家族銀行學成歸來後,他在法蘭克福開啟自己的事業,不僅從事古錢幣和古玩交易,還從事黃金白銀與紙幣的兌換,儼然成了一個銀行家。
羅氏五虎
羅氏五虎
羅氏五虎 (2張)
在法蘭克福小有成就的梅耶,率領他的五個兒子到歐洲大陸開拓市場。內森·羅斯柴爾德(Nathan Rothschild)是梅耶的第三子,他最早走出德國,於1800年在英國倫敦開了分公司--創業,另外幾個兄弟要麼留守法蘭克福,要麼出走阿姆斯特丹和巴黎。這一時期歐洲外匯市場缺失,再加上歐洲各國和法國的戰爭帶來了不確定性(例如英國和法國互相封鎖),幾個兄弟就利用歐洲各地不同的匯率來賺錢。這種賺錢方法非常簡單粗暴,他們在通貨外匯最低的時候買進,在最高的時候拋出,這也是他們利潤的主要來源。如果看過《貨幣戰爭》,就知道里頭的內森彷彿開了天眼,事先得知英國的威靈頓(Wellington)將軍於1815年6月在滑鐵盧擊敗了法國的拿破崙,並藉此在急劇變化的局勢中發了一筆橫財。但按照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說法,"可能由於兄弟幾個在滑鐵盧戰役前後的一系列估算,他們蒙受了損失而不是獲得了利潤。"
羅斯柴爾德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 (2張)
1814年3月,在拿破崙被第一次流放前,幾個兄弟預測奧地利維也納和英國倫敦即將進入牛市,從而買進奧地利股票。結果1815年3月,拿破崙逃脫厄爾巴島,回到巴黎奪取政權,牛市沒有出現。內森重振旗鼓又開始在倫敦囤積金銀,預測英國政府得奔赴歐洲大陸作戰,所以需要通過他來運錢,而他則堅信自己擁有"控制市場的力量"。沒想到拿破崙從3月復辟到6月兵敗滑鐵盧,只經歷了3個月時間,內森兄弟們的這筆錢不斷貶值,成了沒人要的地攤貨。瘋狂的豪賭讓內森·羅斯柴爾德輸得和拿破崙一樣狼狽,以至於之後幾年幾個兄弟都在為了彌補損失而尋找機會。
調整姿勢後,1818年,內森成功為普魯士政府提供了500萬英鎊的貸款,為國際貸款業務提供了新途徑。除了通過債券發行給世界各地政府籌集資金,羅斯柴爾德家族整個19世紀掙錢方式還包括皇室、政治家理財,從事黃金和貨幣交易、進行工業和礦業的投資。據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人考證,1836年內森去世時,他是英國最富有的人,幾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算上內森的幾個兄弟,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站上了世界之巔,擁有600萬英鎊資產。到了1852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資產更是達到了953萬英鎊。而且內森的後代也不賴,1870年代,內森的四個兒子遺產總計840萬英鎊,超過同時期英國任何家族的財產。
折戟美國
普法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斯柴爾德家族風光了一個多世紀,但一戰結束(1918年)後,羅斯柴爾德迅速銷聲匿跡。正如米卡·阿羅拉(Mika Arola)所說,"他們沒能在美國金融市場立足腳跟,被證明是他們衰敗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是因為家族生意的弱點牽制了他們,從1830年代開始與美國有業務來往以來,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遲遲沒能在美國紐約設立分行。內森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羅斯柴爾德(James Rothschild)看到美國州政府債券和商業金融的商機,希望全面進軍美國。
1836年內森去世後,掌管巴黎分行的詹姆斯更是希望能派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親自去美國淘金。但詹姆斯的侄子們不僅對美國不冷不熱,還竭力壓縮對美國的投資。另外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陰差陽錯背負了美國銀行的壞賬。
1836-1837年正值美國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為美國銀行在歐洲的代理人。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熱情高漲,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美國銀行接受了紐約州等州的州政府債券,卻不知道美國銀行當時已岌岌可危,結果1841年美國銀行破產。這件事給羅斯柴爾德家族留下了壞印象,詹姆斯懊惱地希望"從沒有涉足過美國"。
20世紀頭幾十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投資遭遇了數次滅頂之災。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盡管有著龐大的戰時融資需求,但戰爭卻令羅斯柴爾德家族受到重創。德國最初的推進威脅到了法國巴黎,逼迫巴黎證券交易所、法蘭西銀行和身處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搬到法國波爾多,這嚴重影響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更為要命的是,同盟國的戰時融資全靠美國紐約金融中心(以J.P.摩根為核心),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沒在那兒設立分部。此外,經過數代繁衍,內森·羅斯柴爾德的後裔們全然沒了企業家精神,面對倫敦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實在是難堪大任,更不用說比肩他們的祖先。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實質上也讓出了歐洲政府融資的主導者角色。
1931年後,國際金本位體系逐漸崩塌,原有業務建立在金本位上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每一次重振政府融資角色的嘗試都舉步維艱。隨著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興起,作為猶太人家族的羅斯柴爾德不可避免變成了受害者。奧地利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沒能預見希特勒的心狠手辣(這不怪這些成員),眼睜睜看著家族遺產被納粹德國洗劫、沒收。納粹德國以290萬英鎊強制收購羅斯柴爾德位於捷克的一家鋼鐵廠,並且以戰爭為由不付任何現金。納粹德國滅亡後,羅斯柴爾德在東歐的資產又被前蘇聯充公,實在是禍不單行。
二戰結束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又保持了一段一蹶不振的狀態。紐約華爾街,大量的銀行、投資公司採取分股讓權的方式讓企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也就是公司老闆會把一部分股權分給幹得好的經理,使其成為合夥人,但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無動於衷。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里隨手辟《貨幣戰爭》的謠時,也順帶提到,歐美的大銀行,包括瑞士的瑞士聯合銀行、蘇黎世信貸、德意志銀行,以及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都紛紛上市,融得大量發展資金,而羅斯柴爾德家族仍然停留在19世紀家庭作坊的經營模式上。
196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傳統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家族終於迎來了第一位非家族成員的合夥人,合夥人數量限制逐漸增加到1967年的20名。法國和英國的一些羅斯柴爾德家族男性成員不再恪守近親通婚的家族規定,與非猶太人結了婚。不過總體上還是如尼爾·弗格森總結,與大多數金融公司相比,羅斯柴爾德集團的所有權和領導權仍然由主要家族成員共享。1992年集團的領導者伊文利退休,就欽定了他的家族繼任者,因為他說要"像一個家族一樣工作"。
現代影響
許多人已經知道,今天羅斯柴爾德對世界特別是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N·M·羅斯柴爾德集團還健在,在30個國家擁有分支,其中包括巴黎和姍姍來遲的紐約。2001年,它的利潤是1.34億美元,和花旗集團的210億美元相比,還不夠塞牙縫。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富普通人仍難以企及,但是他們幾次重大投資的偏好和結果貫穿了家族的興衰史,也告訴人們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像普通人一樣也會犯錯。

㈣ 請問法國股票市場的一些情況

這里有一個相當全面的《法國證券市場相關制度》,但需要能支持繁體的軟體:http://w3.tse.com.tw/plan/report/R4France93.pdf

法國最重要的是CAC 40指數

巴黎證券交易所是法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1724年正式建立,其經紀人由法國財政經濟部指定,共有99人,其中巴黎71人,外省28人。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是接受客戶買賣證券的委託,掌握買賣雙方供求數量和要求的價格幅度,代客戶進行買賣,從中收取傭金。
巴黎證券交易所內的證券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官方牌價由交易所業務委員會聽取經紀人同業公會的意見後公布。 法國從1961年開始,所有交易所實行「單一價格」。巴黎證券交易所發行全國性、國際性和外國證券,7家外省交易所經營地區證券買賣、並劃分了各自的管轄區,但有時 一種證券也同時在幾個交易所買賣,標價統一。巴黎所買賣的證券,在官方牌價表上約有經濟部門的1300個發行者,其中180多個來自外國。交易所的客戶是證券持有者,除其 本國法人如保險公司、退休金金庫、存款及信託金庫、可變資本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基 金、銀行、工業發展局和地區發展公司外,外國人(含外國企業)也持有各種證券。交易所在進行現貨交易的同時也進行期貨交易,期貨交易的絕大部分在巴黎所進行。此外, 不屬於官方牌價表上的一切證券可以進行場外交易,但只能是即期買賣。
巴黎證券交易所的組織機構包括:(1)經紀人公會,由法國7家交易所的經紀人組成,屬私人機構;(2)交易所業務委員會,1967年成立,系國家機構,主席由部長理事 會任命,另加國庫司的一個成員作為政府特派員參加該委員會。其職責是對有關重大問 題(如建立或撤銷交易所、修改現行法律章程)提出意見和建議,對一些技術性的問題 作出決定。如確定期貨交易所需要的保證金數額、決定傭金費率;在徵求同業公會的意見後,對准許證券列入官方牌價表或注銷上市的證券作出最後決定;向共和國總統遞交日報和年報。巴黎證券交易所在世界各大交易所中,次於紐約、東京和倫敦,名列第四。

㈤ 請問銀行金融機構的演變是指什麼啊他們性質的轉變還是什麼方面的內容呀 謝啦

銀行的演變
經濟的快速增長(始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並隨後在整個19世紀擴展到西歐和歐洲的延伸地區北美及澳大利亞廣闊的定居點)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7世紀以來銀行業的發展,金融史學家尚無定論。毫無疑問,金融革命要領先於工業革命。雖然引發工業革命的紡織品加工和鋼鐵生產的決定性的突破,並未嚴重依賴銀行的融資。但是,銀行在歐洲大陸工業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要比在英國更重要。實際上,是更先進的金融機構促進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要從中尋求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可能是徒勞的。這兩種進程相互依存並自我強化,這種觀點才是合理的解釋。這兩種進程伴隨著經常性突變(技術創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創造)和間斷平衡(危機將決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現出了明顯的進化特徵。
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替大部分的金銀……比喻得過火一點,簡直有些像空中樓閣。」在他出版《國富論》後的年代,金融創新呈爆炸之勢,歐洲和北美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激增。歷史最為悠久的是票據貼現銀行,為從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融資。在亞當•斯密時代,倫敦已經成為一些非常成功的銀行如巴林銀行的基地,這些銀行專門從事大西洋兩岸的商業金融服務(這類業務後來才為更多人所知)。由於監管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英國銀行在此期間都是私營銀行。一些銀行專門從事倫敦城裡的商業金融服務(倫敦東部方圓幾英里的地方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商業金融中心);一些銀行開展地產業務,也就是所謂的「鄉村銀行」,其興衰與英國農業收成好壞密切相關。
金融演變和自然演變的決定性差異在於所謂的「智能設計」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蘭銀行經過長期的試錯過程之後,漸漸地開發出公共職能,1826年重新獲得了貨幣發行的壟斷權,並在英國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逐步接管了鄉村銀行的貨幣發行業務①。英格蘭銀行在同業往來中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銀行間越來越多的「結算」款項要通過英格蘭銀行完成。隨著限制商業票據貼現率的《重利限製法》於1833年被最終廢除,銀行能夠充分利用其位於城市的大銀行規模優勢。銀行貼現率越來越多地被看做是「貨幣市場」(主要是通過商業匯票貼現進行短期貸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依舊是,銀行儲備和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19世紀40年代,時任總督的霍斯利•帕麥爾的觀點就是准備金只需包括1/3金幣或金條,實質上其受到再貼現業務量的調節。當時英國的羅伯特•皮爾爵士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會在貨幣過量發行與通貨膨脹方面冒很大風險。1844年皮爾主持通過《英國銀行法案》,把英格蘭銀行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商業銀行業務的銀行部;二是獨立的貨幣發行部,它被賦予沒有黃金保證的1 400萬英鎊銀行券發行額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幣和金塊,並根據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平衡來決定增減,即銀行券發行數額不得超過黃金保證的數額。然而,一再發生的危機(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發生三次危機)清楚地表明,這種過於僵化的束縛,使得《英國銀行法案》在每次危機中都不得不暫時中止,以避免流動性的徹底崩潰。危機爆發之後,在見證了歐沃倫格尼銀行因大規模擠兌而倒閉後,《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沃爾特•白哲特才把英格蘭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准確定位於不考慮罰息而自由提供信貸的「最後貸款人」,以防止流動性危機。
應當強調的是,沃爾特•白哲特並不能完全解決維多利亞時代的貨幣問題。根據每盎司黃金兌換3英鎊17先令101/2便士的匯率,一英鎊可以兌換成一定的、不可改變的黃金數量,這一神聖的原則創立於大師輩出的牛頓爵士時代。在應對這一神聖原則的挑戰時,沃爾特•白哲特並不比19世紀其他傑出的經濟理論家更高明。為了弄清楚當代有關金本位的討論,就要在諸多方面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也屈從於貴金屬,正如3個世紀之前的征服者一樣。「貴金屬僅僅是貨幣,」城市貴族巴倫•奧費斯迪宣稱,「紙幣能成為貨幣是因為它們代表貴金屬貨幣。否則,這就是詐騙。並非所有的儲戶都能獲得貴金屬貨幣,因此存款不是貨幣。」如果這一原則得到遵守,並且英國經濟中貨幣供應量真正取決於英格蘭銀行儲備的金幣和金條數量,那麼英國經濟的增長將完全窒息—即使考慮到19世紀新金礦發現的擴張效應。
英格蘭銀行紙幣發行由於受到限制,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黃金儲量實際超過流通中的紙幣價值。這使新型銀行,特別是吸納存款的銀行激增,使貨幣擴張成為可能。1858年以後,股份制銀行的限制被取消了,為幾大商業銀行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倫敦西敏寺銀行(成立於1833年)、國民銀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蘭銀行(1836年)、勞埃德銀行(1884年)和巴克萊銀行(1896年)。自歐沃倫格尼銀行倒閉以來,起源於比利時(興業銀行)、法國(信用動產)和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的類似工業投資銀行在英國的發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實上銀行並沒有購買工業企業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納存款,為新銀行貸款的不斷擴大奠定基礎。
20世紀之交,新的儲蓄銀行的激增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國儲蓄銀行吸納的存款達2.56億英鎊,大約佔英國存款的1/4。與那些被稱為「大銀行」的諸如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貼現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國儲蓄銀行的資產超過它們2.5倍還多。總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銀行的居民存款總計近12億英鎊,而流通中的紙幣僅有4 550萬英鎊。貨幣目前主要存於銀行,雖然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卻從未被忘卻。
(責任編輯:王蕊)
盡管存在差異,但最先進的經濟體基本上遵循了英國的做法,即通過獨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大型機構進行調節。法蘭西銀行成立於1800年,德意志帝國銀行成立於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分別成立於1882年、1907年。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英國銀行業表現出明顯的集中傾向,具體體現為鄉村銀行數量的下降—從高峰時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減少至17家。
金融業在美國的演變迥然不同。在那裡,議員唯恐銀行家勢力過於強大的觀念,兩次扼殺了央行(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過立法創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直到現在,美國金融界才真正開始享有充分的發展自由。1864年頒布的《國家銀行法》,在建立民營銀行和歐洲標準的最低資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礙。與此同時,建立跨州銀行還存在障礙。這些法規條文合並後的影響就是,銀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量急劇攀升,從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過8 200家。大批資本不足的銀行成為金融不穩定的隱患,恐慌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常態。在那場大蕭條危機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運作超過15年的貨幣當局加劇而不是減輕了銀行危機。1933年,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美國銀行遭受擠兌的脆弱性。然而,銀行業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緬因州成為第一個允許州際銀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後,在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新的銀行危機(見第五章)之後,全美的銀行數量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首次低於3 600家。
1924年,凱恩斯把金本位制貶為「野蠻的殘余」。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恢復黃金兌換體系的努力,不僅對英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個錯誤。毫無疑問,金本位制有其優勢。匯率穩定有助於在貿易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預測定價,而長期平穩的價格可以給出一個通脹預期。金本位制還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借貸成本。基於金本位制的貨幣釘住單一商品或其他貨幣的困難在於,決策者被迫選擇要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要獨立的國家貨幣政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換言之,這是一個「三角困境」,即所有貨幣當局中只能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三者之間同時選擇兩個。央行力求在釘住匯率制下保持貨幣價格穩定,盡管釘住匯率制度可能意味著短期利率波動幅度更高。如果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如19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80年代黃金的供應隨需求而變),這可能意味著通貨緊縮。釘住匯率制度可以傳輸金融危機(如1929年後金本位制恢復過程中所發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於銀行存款的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擺脫了這些制約因素。金本位制已經垂死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其存在不再有意義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終於到來了。那天,尼克松總統關閉了所謂的「黃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這扇窗口可以換取黃金。從這一天開始,貨幣和貴金屬之間百年聯系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㈥ 法國巴黎銀行自有資金持股賺錢嗎

賺錢。
這個股票都是大企業持股,股票都是有賺有賠的,炒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股票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㈦ 世界的第一次金融危機在那一年世界發生了幾次金融危機分別有什麼影響

1856年10月12日(星期五)

這個階段加利福尼亞的黃金產量已經趨於平穩,曾經大大刺激美國出口的克里米亞戰爭和歐洲穀物的歉收也已經結束。6月份的《紐約先驅報》寫道:"我們的碼頭塞滿了船隻,大部分的船隻都沒有活干,有活乾的船隻所收取的費用也低得可憐。"同時一家波士頓報紙也指出,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業同樣處於痛苦掙扎的境地-因為沒有市場需求,6 000架棉紡機只能閑置在那裡。

雪上加霜的是,在夏季和早秋,資金往往會流出紐約的銀行,這是由於在這個季節,西部的農場主為了支付收割的費用和償還貸款,會從當地的銀行提走他們的存款,從而迫使這些銀行將它們存在紐約的銀行里的資金調回。所以每逢8月份,紐約的資金供應都非常緊張。8月中旬,《紐約先驅報》寫道:"市場上有大量的搖搖欲墜的、急欲拋出的股票,但找不到一個買家,看不到任何需求。"

8月19號,密歇根中央鐵路公司(Michigan Central Railroad)的總裁埃德文·C·利奇菲爾德(Edwin C. Litchfield)辭職,理由是"想在個人事務上花更多時間"。即使在1857年,這樣的借口一般也被看成是"公司有了大麻煩"的另一種說法。密歇根中央鐵路的股票率先下跌,受其影響,另外幾家主要鐵路的股票也開始下跌。8月7號,密歇根中央鐵路股票價格是85美元;到8月29號,只有了67美元。伊利鐵路從34美元跌到了21美元;紐約中央鐵路從83美元跌到了74美元。很快,密歇根中央鐵路就被國家接管了。

8月24號,俄亥俄人壽保險和信託公司(Ohio Life Insurance Trust Company,從它的名字看雖然不像銀行,但實際上是家銀行)紐約分公司停止營業,宣布破產。大量的欺詐行為很快被揭露出來,該公司在辛辛那提的總部也很快宣布停止營業。股價在4天之內下跌了85%,它的儲戶在銀行外面排成長隊,希望能僥幸取回一點點原來的存款。當地的一家報紙引用了當時剛剛出版的《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operfield)中的話,寫道:"他們現在所能做的只有'等待著奇跡出現'。"

華爾街上的經紀商和投機商中比較脆弱的開始破產了。8月27日,雅各布·利特爾由於不能償還債務而第四次破產,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後一次破產。到9月份時,實力稍遜的銀行開始走向破產,9月12號,市場遭受了又一次嚴重打擊,"中美洲號"(Central America)蒸汽船在好望角外遇到颶風襲擊而沉沒,船上400名旅客全部遇難,船上裝載的價值160萬美元的加利福尼亞黃金也隨之沉沒,對華爾街來說,後者產生了更加直接的沖擊。

雖然當時大西洋底的電報電纜要到第二年才鋪設完工並投入使用(實際上,第二年它投入使用僅兩周後就無法工作了),但倫敦和巴黎市場還是很快就知道了紐約市場的困境,於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金融危機隨之爆發。當英格蘭銀行和法蘭西銀行開始保護自己的貨幣時,歐洲市場上的利率立刻飈升。因此,歐洲投資者立刻抽回投資於美國證券的資金,以購買更安全的國內證券。

到10月中旬,美國的大部分銀行和紐約所有的大銀行都停止支付黃金。實際上,這些銀行宣布銀行放假而暫停營業,經營狀況還比較良好的銀行則利用這個機會增加鑄幣儲備,有條不紊地提前收回貸款。華爾街最糟糕的一段時期終於過去了,到12月份時,銀行已經能夠重新用鑄幣支付了。

但是,這場危機帶給紐約金融市場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一半的紐約經紀商都走向了破產,另外還有985名紐約商人破產了,留下了1.2億的債務,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正如它當初迅速地出現,短命的礦業交易所也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了,街邊交易場所又變成了一座不見人影的"空城"。甚至許多度過了1837年恐慌的實力雄厚的經紀商,在這次危機中也被擊垮了。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前一次恐慌中,他們除了證券經紀業務之外,還有其他業務,但是在1857年,他們已經沒有了其他業務了。

在許多經紀商離開證券經紀業之後,多年來一直像個封閉的俱樂部一樣運作的紐約股票交易所,現在又有席位可供出售了,一些年輕而更有闖勁的經紀人加入了進來。像亨利·克魯斯、倫納德·傑羅姆、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丹尼爾·德魯、奧古斯特·斯蓋爾等,他們將不再局限於華爾街那種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的運作方式,他們將給華爾街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當時正在進行的南北戰爭給這些華爾街的新生力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隨後在這里發生的將是"牙齒和爪子上都沾滿了鮮血"的資本主義的活生生的例子,而歷史正在拭目以待這一切將給世界帶來的影響。

時間 事 件 主 要 原 因 直 接 原 因
1982年 墨西哥債務危機/台灣亞信事件 政府行為失當/違規經營
墨西哥宣布推遲90天償還到期外債亞/洲信託投資公司違規炒作房地產和股票
1983年 九月港元風景 政府行為失當 港英當局/不幹預0
1985年 台灣十信事件0 違規經營 台北第十信用社超范圍高利籌資炒作地產!股票
1987年 股票十月風潮 泡沫經濟破滅 道瓊斯指數猛跌508點
1988年 溫州 倒會風潮 過度投機抬會 發生倒會案
1991年 香港/國商事件 0違規經營 被政府指令暫停營業
1994年
長城公司集資潮 金融犯罪 沈太福非法集資被查處
墨西哥金融危機 政府行為失當 國際融資沖擊

1995年
2.23國債期貨事件 違規經營 萬國證券公司違規,國債期貨崩盤
巴林風暴 金融監管不力 里森炒作金融衍生工具發生巨大虧損

大和風波 金融監管不力 井口俊英在美元債券投資中讓大和銀行損失巨款

1997年
羅馬尼亞非法集資案 金融犯罪 一個金字塔式集資計劃失敗

阿爾巴尼亞金融危機 政府行為失當 政局動盪

東南亞金融危機 泡沫經濟破滅 索羅斯炒賣泰國銖

㈧ 在法國如何開戶操作股票買賣

法國開戶操作股票買賣,到當地的證券公司咨詢詳細流程就可以了。外國身份未必可行的,應該以機構的正式解釋為准。

㈨ 法國巴黎銀行怎麼樣

簡介: 巴黎銀行是2000年由BNP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合並而成,目前是法國最大的銀行。巴黎銀行是一家綜合性的金融集團,其下隸屬有4大金融集團,分別為國際零售銀行及金融服務集團、法國零售銀行業務集團、公司及投資銀行業務集團和資產管理和服務集團。各個集團下設多個獨立的子公司,業務范圍涉及零售銀行業務、公司金融、證券、保險、資金交易及基金管理等多個方面。截至2004年末巴黎銀行股本為302億歐元,資產規模為9059億歐元,贏利達到46.7億歐元,其資本的年回報率達到16.8%。 法國巴黎銀行業務覆蓋逾85個國家,以股票市值及凈收入計,在歐元區排行第一。法國巴黎銀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包括企業銀行服務、貿易融資、電子銀行服務、結構融資、出口信貸、資金管理、債務資本市場產品、資本市場產品、衍生工具、私人銀行服務、資產管理、合並與收購、企業咨詢服務、企業融資、租賃、保險及消費金融。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逾140年,現在北京、上海、天津及廣州均設有營運銀行。 巴黎銀行是歐洲具領導地位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全球第六大銀行(2007年排名),歐元區第二大銀行(以市值計算)。巴黎銀行的核心業務包括企業及投資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法國國內零售銀行和國際零售銀行與金融服務四個方面。 2000年5月,法國兩家主要商業銀行與正式合並,合並後的名稱為法國巴黎銀行。

㈩ 法國興業銀行破產案

法國興業銀行(14.49,0.24,1.68%,吧)1月26日說,法國警方於25日晚搜查了這家銀行位於巴黎商業區的總部。據報道,搜查的主要目標是掌握違規交易員熱羅姆·凱維埃爾電腦中的資料,興業銀行指責他一個人的違規操作造成了銀行49億歐元的損失。這是1月25日在法國巴黎拉台芳斯商業區拍攝的興業銀行總部。

新華網巴黎7月4日電(記者 蘆龍軍)法國銀行監管機構——法國銀行委員會4日對興業銀行開出400萬歐元罰單,原因是興業銀行內部監控機制「嚴重缺失」,導致巨額欺詐案的發生。

銀行委員會在一份公告中指出,興業銀行內部監控機制嚴重缺失,使得金融交易在各個級別缺乏監控的情況下,在較長時期內難以被察覺並得到糾正,因而存在較大可能發生欺詐案並帶來嚴重後果。

為此,銀行委員會對興業銀行罰款400萬歐元。這一罰款金額接近銀行委員會的罰款上限。根據相關規定,銀行委員會有權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目前其罰款上限為500萬歐元。

今年1月,興業銀行曝出違規操作丑聞。該銀行交易員凱維埃爾違規購入大量歐洲股指期貨,給銀行造成49億歐元的損失。

興業銀行在法國首都巴黎的管理人員拒絕就處罰決定發表評論。興業銀行將損失歸咎為凱維埃爾個人的違規操作,凱維埃爾的律師則說,凱維埃爾上司對他的行為事先知情。

法國銀行委員會隸屬法國央行——法蘭西銀行,其主要職責包括監督銀行系統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關注銀行財務經營質量等。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查看該分類所有股票行情行業個股行情一覽

閱讀全文

與法蘭西銀行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風證券股票上市 瀏覽:283
中國股票買哪一個 瀏覽:705
掌閱科技股票評價 瀏覽:233
限制性股票跌破員工持股價 瀏覽:850
股票指數滯後指標 瀏覽:862
股票中怎麼確定主力進場 瀏覽:918
香港煤氣公司股票價格 瀏覽:619
用excel製作股票資金曲線 瀏覽:267
公司上市員工怎麼賣股票 瀏覽:743
證券公司購買上市公司股票 瀏覽:783
甲股票收回資金4400 瀏覽:485
即將申請停牌重組的股票 瀏覽:132
隆基股份股票值得長期投資嗎 瀏覽:654
股票ST天天一字板會一直跌沒嗎 瀏覽:53
股票信息小窗口插件 瀏覽:132
皖通科技股票的潛力 瀏覽:358
北斗地app股票 瀏覽:274
順豐員工股票激勵名單 瀏覽:153
員工股票期權激勵風險 瀏覽:100
晨星中值指數etf股票昨收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