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庭存款有70萬,應該怎麼理財
家庭理財總逃不過一個詞,那就是「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指的就是對資金的分配進行安排的一個過程,只有做好合理的資金安排,才能在突如其來的風險面前保住家庭財務的穩定,不影響正常生活,又能夠不斷地讓錢生錢。本篇我將以此為主題來解答家庭如何理財。
在文章開始前,向大家推薦一門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收入的理財課程,用七天時間感受理財能力的突飛猛進:限時福利!點擊加入理財訓練營,實現收入三倍增長。
關於家庭理財,比較合理的支出比例是:
40%的收入可以用來投資保值或增值的資產,例如房子、股票、基金等等
30%的收入用來維持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
20%的收入存入銀行,對未來的風險未雨綢繆,也可以投資一些貨幣基金增加收益。
10%用於保險規劃,管理人生風險。
一個家庭,可以通過構建投資、消費、儲蓄、保險這四個「賬戶」,來構建一個進攻和防守兼備的家庭財務體系,我們分別來講講:
一、投資增值的賬戶,用來追求收益。
對於這個賬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賺得起也要虧得起。很多家庭買股票第一年佔比30%,結果賺了很多錢,第二年就用90%的錢去買股票了,可如果中間遇到什麼需要急用錢的事情,就會導致家庭資產的各種問題了,這樣肯定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採用50:50的簡單配置法則。
也就是把投資的錢平均的分成兩半,二分之一投資於股票市場買入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一半投資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比如貨幣基金、債券、債券基金等)。挑選基金是門技術活,不想被割韭菜就得自身實力過硬,一套完善的基金訓練課程就可以幫到你:今日僅限50個名額,點擊報名《基金訓練營》,帶你輕松穩健掘金!
二、日常開銷賬戶
生活的消費可配置1~2張信用卡,可以覆蓋大部分的日常消費。對於這個賬戶,任何人肯定要有的,但是最容易發生佔比過高的情況。不少時候是因為這個賬戶花銷過多,因此缺少資金准備其他賬戶。
三、儲蓄賬戶,即保本的錢
這個賬戶是專屬的:不可以隨隨便便取來使用。很多家庭在過日子的時候都要存養老金和教育金,但經常會因為要買車或要重新裝修等原因花費掉。
重在積累,需要為長遠的財務目標,每年或每月有固定的錢進入這個賬戶。
很多人都是通過基金定投的方式來實現這個賬戶的。
四、保命賬戶,用來實現風險的管理和轉移
簡單來說,就是買保險,根據「雙十」定律,保費占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就可以了。
每個人不是一開始就都有四個賬戶,要通過我們對理財知識的學習,然後一點一點去完善。理財之行需要引路人,一套完善的理財課程能讓你少走彎路:點擊了解《理財訓練營》,7天開啟致富之路。
以上是我對《家庭存款有70萬,應該怎麼理財?》的回答,望採納~
點擊文中鏈接了解理財訓練營,讓你在理財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② 年收入60萬中年白領家庭如何做基金理財規劃
眼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讓孩子到海外留學,胡先生也萌動了讓兒子高中畢業出國留學的願景。 胡先生目前每月的工資收入有3萬元,太太每月工資1萬元,家庭日常生活開銷與娛樂休閑消費約2.5萬元。每年胡先生和胡太太還有約20萬元的年終獎金,這筆錢被用來孝敬雙方父母4萬元、兒子私立學校的學費、住宿、伙食費用2萬元、全家人旅遊出行及購物消費4萬元。家庭資產方面,現金以及定期存款約20萬元,基金約市值有100萬元,在市區的一套自住房市值300萬元。 ■理財目標分析 胡先生家庭目前年度總收入68萬元,每月支出2.5萬元,加上年末旅遊等消費10萬元,年度總支出約40萬元,家庭每年可結餘28萬元左右。家庭資產方面,房產300萬元,金融資產銀行活期加上基金為120萬元,基金以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為主。這是一個年收入豐厚,現金流充沛,已有相當積累的家庭。胡先生夫婦倆離退休還早,因此還有足夠的時間積累更多財富,實現近期和遠期的理財目標。 近期目標是送兒子出國留學。兒子到美國留學估計要4年的時間,據胡先生了解,如果沒有獎學金,每年的學費、生活費用大概要3萬多美元,4年總計12萬美元,按照目前匯率6.362計算,摺合人民幣80萬元左右。兒子目前讀高一,胡先生還有兩年的時間籌備留學費用。由於留學費用並不需要一次支付,因此20萬元的流動資金,再加兩年內每年近30萬元的結余,完全可以支付兒子的留學費用。
③ 家庭金融資產與有價證券總資產有什麼區別
我國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主要由人民幣和外幣兩部分組成,其中人民幣金融資產又由儲蓄存款、國庫券、股票(含基金按現價計)、其它有價證券、儲蓄性保險(累計交款額)、借出款、手存現金、住房公積金余額和其它人民幣金融資產組成;外幣金融資產由外幣儲蓄存款、外幣手存現金和B股票(折成美元)等組成。
而家庭有價證券通常包括股票、國庫券、各種債券等。
因此,家庭金融資產包括有價證券。
④ 怎樣才算是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
看你家裡面有多少的成員,還有你們家裡面到底有哪些支出,例如你是有孩子的還是沒有孩子的這種配比肯定是不一樣的。
一個有孩子的家庭,那麼在家庭資產配置的時候,肯定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孩子的教育肯定不能夠落下。一個合理的家庭資金的配置,一定不是只是看到現在自己的流動資產有多少。
錢放在銀行一直存著並不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首先計算出自己一個家庭的固定支出,那麼這一部分的錢可以放在銀行裡面,方便自己支出取用。
分剩下的錢的一大部分,可以用於對於小孩子的教育投資,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學習東西也是很快的,要看小孩子的興趣去給孩子做教育投資。
另外一部分的資金,那麼就可以用一部分留著備用金,以備發生了不時之需了。另外的就是自己可以做一些金融方便的投資,這個投資不要選擇風險太大的,穩定一點的收益,收益小一點的都可以,那麼這種家庭資產配置在我看來就是最合理的。
如果是沒有小孩子的,那麼教育的資金可以用來分配到備用金,以及投資基金。
⑤ 家庭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資產項目包括股票嗎
不包括。
資產包括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包括: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非流動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
同理,負債包括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流動負債包括: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等,非流動負債(長期負債)包括專項應付款、長期借款、專項應付款等。
相對企業資產負債表而言,家庭的「資產負債表」與企業編制的「資產負債表」不盡相同。一個家庭同樣需要編制「資產負債表」,畢竟家庭不需要用每年做財務報表來應付上級檢查。家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部分包括現金、存款等流動資產,也包括股票、房產等一些非流動資產。
1、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這是家庭中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主要包括現金、銀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是家庭儲備應急資金的主要來源,一般需要保持家庭3~6個月開銷的資金量。
2、其他金融資產(生息資產):是那些除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外的,能夠帶來未來增值收益的金融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債券、基金、期權、期貨、保險、貴金屬投資等,這些金融資產是在(家庭)理財規劃中最重要的,因為是財務目標的來源。除了房地產,大多數的理財就是針對這些金融資產。
3、實物資產是家庭生活所使用或收藏的各種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如自住房產、投資性房產、汽車、傢具家電、珠寶、有價值的收藏品等。
⑥ 家庭資產中的金融資產、自用資產、奢侈資產通常包括哪些
金融資產比如期貨,股票,基金等,自用資產比如汽車,住房等,奢侈資產比如手錶,品牌包等都是有價資產
⑦ 《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9》發布顯示房產佔比居高不下,是什麼原因
2018年我國家庭人均財產為208883元,比2017年的194332元增長了7.49%,增長速度高於人均GDP增速(6.1%)。
城鎮居民家庭房產凈值占家庭人均財富的71.35%,農村居民家庭房產凈值的佔比為52.28%。93.03%的居民家庭擁有1套住房。
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單一,依然集中於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佔比接近九成。醫療、養老和子女教育等預防性需求是家庭儲蓄的重要因素。超過六成受訪者屬於風險厭惡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同時資本市場發展迅速,資產配置成為家庭投資決策的重要內容。作為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之一,收入和財產差距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中國家庭財富調查」涉及住戶成員信息、家庭收入支出和財產、家庭經濟狀況以及生活態度4個板塊,著重從城鄉差異、資產配置、投資者特徵和投資渠道等角度對居民家庭財富開展深入調查。
資產配置、財富差距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密切聯系。房產佔比偏高、金融資產結構單一、較高的預防性儲蓄等都與擴大內需背道而馳,導致國內需求增長乏力。單一的資產結構更加難以抵禦資產風險,不利於居民財產穩定增長。較大的財富差距對勞動供給、生產投資也有不利影響。鑒於此,需要出台切實可行的政策,切實改變資產配置不合理、財富差距加大的現狀,轉變居民的投資預期、縮小財富差距。
城鄉家庭財產差距較大
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家庭人均財產為208883元,比2017年的194332元增長了7.49%,增長速度高於人均GDP增速(6.1%)。城鄉家庭財產差距較大,2018年城鎮和農村家庭人均財產分別為292920元和87744元,城鎮家庭人均財產是農村的3.34倍,且城鎮家庭人均財產增長速度快於農村。
城鄉居民在財產構成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從我國居民家庭財產結構來看,房產佔七成,城鎮居民家庭房產凈值占家庭人均財富的71.35%,農村居民家庭房產凈值佔比為52.28%。人均財富增長的來源表明,房產凈值增長是全國家庭人均財富增長的重要因素,房產凈值增長額占家庭人均財富增長額的91%。因此,房產凈值較高的城鎮居民家庭將從房產凈值大幅增長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財富積累。
城鄉居民住房構成也具有明顯差異。農村居民家庭以自建住房為主,自建住房佔比達53.18%,購買新建商品房僅佔21.81%,購買二手房佔比為6.73%。城鎮居民家庭以購買新建商品房為主,佔比達36.26%,自建住房僅佔24.43%,自建住房佔比是農村居民家庭的一半,購買二手房比例為10.97%。在我國農村居民宅基地交易尚未完全放開的背景下,與自建住房相比,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具有更高的價值。同時,我國房產凈值增長也主要體現在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上。因此,城鄉居民房產凈值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鄉居民在住房構成上的差異。
金融投資結構持續單一
隨著資本市場發展,城鄉居民投資渠道大大豐富,但從實際投資份額來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依然單一,農村居民尤為如此,這與我國宏觀分配格局中財產性收入佔比非常低的情形相一致。資本市場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推動城鄉居民金融資產的多樣性,進而提高城鄉居民的財產性收入。
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家庭的金融資產分布依然集中於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佔比高達88%,接近九成。在有數據可查的35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僅有8個國家的存款和現金占家庭金融資產比例超過了50%,這一比重超過60%的國家只有3個國家;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比較廣的北歐國家中,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的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所佔家庭金融資產比重分別為19.34%、19.95%、31.14%和38.75%,均處於較低水平。單一的金融資產結構不利於居民家庭平衡資產風險,而且難以實現保值增值。
從風險態度自評和風險承受能力來看,持風險厭惡態度的居民佔多數。在居民家庭以風險厭惡為主、具有較強風險規避動機的情況下,不難理解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呈現單一化特徵。
本輪家庭財富調查中,被訪者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自我評分,0分表示風險承受能力最小,10分表示風險承受能力最大。統計結果表明,風險態度自評為0分的被訪者達到32.81%,是所有評分值中比重最高的,表明幾乎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群體佔比最大;風險態度自評為6分及以上的被訪者僅佔6.78%;風險自評為3分及以下的風險厭惡者比重高達70.33%。
根據家庭所能承受投資本金損失程度來衡量家庭風險承受能力,同樣體現出多數家庭是風險厭惡型。5.57%的家庭能夠承受投資本金50%以上的虧損,8.66%的家庭能夠承受本金20%至50%的虧損,21.01%的家庭能夠承受本金10%以內的虧損,多達64.76%的家庭不能承受本金虧損,這說明超過六成家庭投資行為屬於極度風險厭惡型。同時,人均財富較高的城鎮居民多數也屬於風險厭惡型,不能承受本金虧損的城市家庭比例超過五成,達到了55.2%;農村家庭的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3.88%。
較高的預防性需求,推高了儲蓄比例,降低了其他金融資產的投資份額。從調查結果來看,全國家庭儲蓄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應付突發事件及醫療支出」佔48.19%,「為養老做准備」佔36.78%,「為子女教育做准備」佔23.97%,「其他原因」佔20.57%,「不願承擔投資風險」佔13.82%。城鄉家庭儲蓄的主要原因先後位次基本一致。為醫療、養老和子女教育預防性儲蓄成為儲蓄的主要動因,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以降低居民對預防性儲蓄的需求。較高的預防性儲蓄導致金融資產結構單一化,同時也不利於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房產形成「擠出」效應
由於家庭用於投資的資金是有限的,一般而言,家庭投資具有一定的次序,在一項投資達到一定水平或者條件後,再開展下一項投資。我國房產的擁有率、增值幅度都使房產投資成為家庭投資資金的首選,從而減少了可用於金融資產投資的份額。
我國居民家庭具有較高的住房擁有率。從居民財富角度出發,家庭財富調查所關注的是被訪家庭是否擁有住房,而非是否在現居住地擁有住房。調查數據顯示,93.03%的居民家庭擁有1套住房,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佔比為3.82%,沒有住房的家庭僅佔3.14%。全國家庭平均自有住房套數為1.02套,即每個家庭平均擁有1套住房。
房產凈值增速較快,助推了家庭房產投資熱情。從家庭財富結構來看,家庭財產結構變化不大,房產凈值佔比居高不下;不僅如此,家庭財產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房產凈值增長導致的。從報告可以看出,家庭人均財產增長中的91%來自房產凈值增長。此外,相對於全國人均家庭財產7.49%的增速而言,房產凈值增速接近10.3%,房產凈值占家庭總財產的比重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住房價格處於持續增長態勢,從調查數據來看,房產凈值也在不斷增長,這使得居民家庭形成了房價持續上漲的預期。盡管這種預期具有一定盲目性,但居民家庭的投資決策仍主要建立在過去經驗基礎上。與房地產市場相反,金融市場具有較強波動性,這影響了居民家庭的資產配置選擇,使其更傾向於房產投資。
金融投資存在群體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金融素養較低的家庭更可能面臨較高的投資風險,因而選擇遠離金融投資。高收入、高學歷群體通常具有較高金融素養,更為了解相關的金融知識、信息,加之其擁有較高收入和資產,可以在滿足房產和預防性需求基礎上投資金融資產,因而資產內容更加豐富,能夠更加游刃有餘地作出投資決策,並從中獲取收益。
隨著可支配收入提高,家庭擁有的人均房產凈值也逐漸上升。如果將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為10個等分組,進而考察人均房產價值在不同收入等分組的差異,可以發現,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等分組居民的家庭人均房產凈值僅為41406.34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等分組居民的家庭人均房產凈值則達到441735.8元,是最低等分組的10.66倍。人均房產原值和人均房產現值也基本呈現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房產債務余額和負債率也隨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近年來,人們對未來房價形成了上漲預期,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配置在房產上的資產都在增加。由於高收入家庭對房產購買能力和融資能力更強,因而房產負債率和杠桿率也較高。
隨著收入水平和學歷提高,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的規模和結構呈現不同特徵。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家庭人均現金、活期與定期存款有所增長,且增幅越來越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等分組家庭的人均現金、活期與定期存款分別是最低等分組家庭的4.64倍、3.86倍。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活期與定期存款投資份額持續下降,而在儲蓄型保險、國債、股票、基金、期貨、借出款、其他金融資產、外幣金融資產余額方面投資比重逐漸提高;隨著學歷水平提高,家庭持有活期與定期存款的比重也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互聯網金融「城鄉有別」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模式的典型代表,能夠減少交易成本,從而刺激用戶的金融需求,這對傳統金融造成了巨大沖擊。
調查報告顯示,互聯網金融最主要功能是消費支付。無論在全國范圍還是分城鄉統計,使用過互聯網消費支付功能的消費者遠超通過互聯網投融資的人群;其中,使用過互聯網金融投資功能的群體又明顯多於通過互聯網融資的群體。在消費支付中,互聯網金融平台的使用隨著家庭財富增長逐漸增加,使用互聯網金融投資手段遠不如互聯網消費支付手段普遍。目前,普通群眾對互聯網金融投資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疑慮,互聯網金融投資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掘。
相對而言,人們對互聯網融資平台的熟悉程度較低。隨著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互聯網融資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再加上快捷的還貸款手續以及靈活便利的還貸款期限,近年來互聯網融資功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目前互聯網融資缺乏像支付寶、微信支付、余額寶等消費支付和金融投資領域的標志性產品,各種產品知名度還不夠高,使用率也相對較低。
此外,發達地區的互聯網金融工具使用率更高。在城鎮,超過70%的被訪者使用互聯網支付;在農村這一比例僅不到30%。數據顯示,東部地區使用互聯網支付手段的居民佔比接近全部城鎮居民,且使用3種及以上互聯網支付手段的群體佔比明顯高於其他,使用兩種互聯網支付手段的群體佔比也超過僅使用一種互聯網支付手段的群體。中西部地區使用互聯網支付的比例則與東部地區有較大差距,金融素養相對較高的城鎮居民從互聯網金融中獲得了更多便利。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⑧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的報告詳情
2012年5月13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在京發布全國首份《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截至2011年8月,中國內地家庭金融資產平均為6.38萬元。其中,城市家庭金融資產平均為11.20萬元,農村家庭金融資產平均為3.1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在城鄉之間的差異顯著,呈現出明顯分布不均勻的特徵。
據介紹,報告基於全國25個省、80個縣、320個社區共8438個家庭的抽樣調查數據匯總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資產、負債、收入、消費、保險、保障等各個方面的數據,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家庭金融的基本狀況。
資產分布不均情況遠勝於收入不均
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8月,中國家庭資產平均為121.69萬元,城市家庭平均為247.60萬元,農村家庭平均為37.70萬元。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51569元,城市70876元,農村22278元。從數據中發現有0.5%的中國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00萬,有150萬中國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00萬元,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個社會總收入的57%,說明中國家庭收入不均等的現象已經較為嚴重。
清華大學教授李宏彬表示,根據這個收入分配算出GDP數下線是0.44%,資產85%,根據資產算出GDP數是0.75%,說明我們資產分布不均情況遠遠大於收入不均情況,這跟我們國家房地產發展和金融市場發展有關系。
家庭資產負債情況:
報告還發現,中國家庭負債平均為6.26萬元,總體資產負債率為4.76%。中國民間借貸沒有活躍,有資金借出比率佔12%,非正規金融機構借錢的家庭的比例高達33%。
在家庭資產中,金融資產為6.37萬元,僅僅只佔總資產8.76%,而非金融資產為66.40萬元,佔91.24%。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認為,從中國家庭總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出,中國實際上家庭的金融發展相對來說非常落後,美國的金融資產占總資產15.4%。不過,他同時指出,這表明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還不完善,還有發展的空間。
養老保障情況:
中國居民中44.2%無任何形式的養老保障,僅有54.8%的人有養老保障。退休後養老金收入:總體月平均753.95元;城市月平均1557.67元;農村月平均188.67元。
資產三大塊分布情況:
報告數據還顯示,家庭金融資產中,銀行存款比例最高,為57.75%;現金其次,佔17.93%;股票第三,佔15.45%;基金為4.09%;銀行理財產品佔2.43%。銀行存款和現金等無風險資產佔比高。
儲蓄情況:
截至2011年8月,全國總儲蓄占總收入的19.25%,低於依據宏觀數據計算出來的儲蓄率,但仍然處於較高水平。從儲蓄的分布來看,家庭儲蓄分布極為不均。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金額占當年總儲蓄金額的75%。同時,超過一半的中國家庭在當年他的支出是大於他的收入,因此,困擾中國和世界的中國高儲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收入不均的問題,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是比較好的促進內需的政策。
股票投資情況:
相對而言,中國股票市場參與率只有8.8%,所以全民炒股的現象在數據里沒有體現。股票投資中,盈利的家庭佔22.27%;盈虧平衡的家庭佔21.82%;虧損的家庭比例達56.01%。高達77%的炒股家庭沒有從股市賺錢。隨著年齡的增加,炒股賺錢的比例呈增加的態勢。
家庭自有住房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為89.68%,遠高於世界平均的60%。其中,城市家庭為85.39%。城市家庭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家庭佔19.07%。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價值平均為84.10萬,成本價格平均19.10萬,市價-成本比為4.4,第一套房盈利高達340%;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價值平均為95.67萬,成本價格平均為39.33萬,市價-成本比為2.43。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觀,但擁有一套住房的城市家庭已佔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