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財務自由度計算公式
財務自由度=投資性收入/消費支出×100%。
分子的「投資性收入」代表家庭所有的金融資金(包括銀行存款、證券賬戶、貨幣基金等)所產生的收益;分母的「消費支出」包括房貸、車貸在內的所有用於家庭消費的支出。
這個公式的意義就是:如果不工作,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稱之為「免於失去工作恐懼」的財務自由。如果沒有任何金融性資產,那麼財務自由度就是零,說明一旦失業,基本上就無法維持現在的生活狀態。
決定財務自由度的三個因素:
從財務自由公式的角度,財務自由度取決於三個變數,一是積累的金融資產,二是投資收益能力,第三是消費水準。
B. 財務自由中的4%法則是什麼
我作為一個對投資理財比較有研究的普通人,我來系統分享一下財務自由中的4%法則,主要介紹以下四部分內容:4%法則是什麼;4%法則的公式化表達;4%法則下錢會花不完的原因以及4%法則的局限性。
(1)4%法則是什麼4%法則是投資理財中常用的一個法則,它是是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學者威廉班根在1994年提出。意思是每年從你的退休金中提取4%的金額來支付日常開銷,直到你去世,你的退休金都花不完。原因是:你的退休金每年都在增值,而且增值幅度不低於4%,所以,你的退休金是花不完的。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法則也感覺很好奇。
對通貨膨脹考慮的比較少,加深一種情況,如果是每年5%的通脹率,你的這筆資產是不斷縮水的,每年縮水1%,更不用談每年財富增值了,所以4%法則得以使用的前提是通過膨脹是不存在或是極低。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你沒有重大的意外支出,比如重病等,需要突然花費一大筆錢,這時候你就需要動用你的本金,如果本金被大比例的動用了,4%法則可能就用不了了。
總結:上面給大家介紹了4%法則是什麼、4%法則的公式化表達、4%法則下錢會花不完的原因以及4%法則的局限性。希望對大家的投資理財能有幫助和啟發。@理財三公子,專注小白理財,助力實現財務自由。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C. 什麼是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就500萬?六千萬?還是1.27億?
網路給出的定義是,一個人不再需要為了生活費而為錢而努力,這意味著一個人的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等於或大於他的日常開銷。其實是指一個人不再需要出賣自己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開銷,因為時間是最寶貴的,而不是每天996,711,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狀態。
那麼,如何實現財務自由呢?
有一個經典的四象限收入。第一象限是工作收入。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要經歷的階段。你的時薪是由老闆決定的。第二象限是自由職業者的收入。你的時薪可以自己定價,比如自由攝影師等職業;第三象限是你擁有自己的公司,僱人幫你賺錢。第四象限是投資,即被動收入產生的收入,如租金、理財收入、公司股票分紅等。即睡眠後的收入,即你不工作也能產生的收入。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這四個象限的收入,這就需要我們從小規劃學習,不斷學習成長,才能讓我們的收入從第一象限轉移到其他象限,最終到達第四象限。
財務自由是一種生活狀態,指的是無需為生活開支而努力工作,被動收入就能覆蓋生活開支,而你可以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現財務自由必須要滿足一個公式:被動收入生活開支。比方說,某人每個月的生活開支是2500元,要想實現財務自由,他每年的被動收入就要達到2500乘以12,也就是3萬元,才能覆蓋基本的生活開支。假設他的投資年化收益率是6%,那麼他實現財務自由所需要投入的本金是3萬除以6%,也就是50萬元。但如果他的每月生活開支是25000元,同樣是6%的投資年化收益率,實現財務自由的本金則需要500萬元。可以看到,財務自由不僅跟本金有關系,和生活開支也有關系,如果你不控制生活開支,就算你積累再多的本金,也無法實現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