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etf有哪些基金
1.匯添富中證中葯指數A
近一年漲幅32.11%,基金規模1.82億。基金經理是過蓓蓓,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匯添富中證新能源汽車產業指數一年漲幅119.34%,上車早的應該奔了一會小康。
前十大持倉:片仔癀、雲南白葯、東阿阿膠、同仁堂、白雲山、以嶺葯業、步長葯業、天士力、信邦制葯、華潤三九、阿拉丁、科翔股份、建工修復、極米科技、中辰股份
2.廣發中證全指數醫葯衛生ETF(159938)
緊密跟蹤全指醫葯指數,跟蹤誤差為0.03%,成立時間為2014年12月1日,風險等級為中高級,屬於場內基金,即投資者可以通過股票賬戶,在股票市場上購買,目前該基金主要重倉恆瑞醫葯、沃森生物、片仔黃、葯明康德等股票。
3.易方達滬深300醫葯衛生ETF(512010)
緊密跟蹤滬深300醫葯衛生指數,跟蹤誤差為0.08%,成立日期為2013年9月23日,屬於場內基金,該基金目前重倉的股票有:恆瑞醫葯、葯明康德、愛爾眼科、雲南白葯。
4.華夏醫葯ETF(510660)
緊密跟蹤上證醫葯衛生行業指數,跟蹤誤差為0.19%,成立日期為2013年3月28日,屬於場內基金,該基金目前重倉的股票有:恆瑞醫葯、片仔黃、復星醫葯、上海醫葯。
5.嘉實中證醫葯衛生ETF(512610)
緊密跟蹤中證醫葯衛生指數,跟蹤誤差為0.04%,成立日期為2014年6月13日,屬於場內基金,該基金目前重倉的股票有:恆瑞醫葯、葯明康德、愛爾眼科、雲南白葯。
拓展資料:
1、醫葯指數和醫葯指數基金簡介
醫葯指數屬於行業指數的一種,其成分股主要是一些醫葯股。而且行業涉及的面比較廣、產品較多,研究起來也比較復雜。
跟蹤醫葯指數的基金,就是醫葯指數基金。這些基金一般只買指數成分內的醫葯股,且個股倉位配比和指數權重基本差不多。和直接買醫葯股相比,買醫葯指數基金,就是買一攬子醫葯股,能有效規避單一個股暴雷的風險,比較適合對行業了解不深的小白投資者。
2、醫葯行業特徵
周期性特徵:醫葯行業是典型的弱周期性行業,葯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醫葯的需求剛性大、彈性小,一般比較穩定,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因而醫葯行業具有防禦性強的特徵,因為醫葯的業績穩定,所以行情不好時候,作為大多數資金用來規避市場的下跌。
產業鏈特徵:醫葯行業的產業鏈從上游原料企業到研發和生產企業在經過中間的流通領域,到達醫院或零售終端,最後再面向消費者。
3、醫葯指數的收益如何?
從長期來看醫葯平均收益均超過了50%,而且收益非常可觀,穩定的長期收益在醫葯指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持有的周期越長收益一般是越高,這個是很符合長期主義者持有的。
4、監管及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
A.醫保政策
葯品能否進入醫保目錄以及進入的層次對其銷量有很大的影響,而醫保目錄由醫保局(此前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兩年制定一次,這方面的政策動向也是關注的重點。
B.新葯審批政策
以往國內葯品的批准非常容易,買賣葯品批文現象嚴重。如今醫葯行業審批十分嚴格,這對優勢企業是個利好,有利於具有很強研發實力的企業來說,市場競爭沒有以前那麼激烈,新葯進入市場能否獲得更大的優勢。
該政策的變化主要對仿創型化學葯制劑企業、現代中葯企業和創新型生物制葯企業影響比較大。
C.生產批准政策
葯品的生產主要受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管制。在生產環節,標准化體系已經建立完善,在麻醉品、血液製品、疫苗等領域還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這意味著行業門檻的提高,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增加。
該政策的變化主要影響監管嚴格的血液製品、疫苗、生物製品等行業。
比如:2001年,國家停止了血製品行業的進入審批,那麼有血製品牌照的幾家公司則成為了行業的寡頭,此後,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博雅生物、天壇生物步入長牛模式。
D.環保政策
國家環保總局對制葯企業排污標准在不斷提高,這方面監管的越來越嚴將導致小企業逐步退出,行業的門檻和集中度將不斷增加。
環保政策的變化主要影響原料葯企業。
比如:維生素行業污染比較嚴重,2017年環保因素關停了許多小的維生素廠商,導致維生素價格上漲,新和成、億帆醫葯等股價大漲。
⑵ 2017央視財經50股票是哪些股票
2017央視財經50股票為:科大訊飛、川大智勝、雙鷺葯業、建設銀行、格力電器、工商銀行、悅達投資、碧水源、中國銀行、青松建化、上汽集團、美的集團、民生銀行、中泰化學、華孚色紡、中國神華、雲南白葯、寶鋼股份、古井貢酒、中煤能源、中國平安、濰柴動力、福耀玻璃、武漢凡谷、海康威視、萬科A、陽光照明、、北風稀土、三一重工、山西汾酒、中聯重科、巨化股份、天士力、新北洋、中科三環、貴州茅台、天源迪科、天津港、博瑞傳播、中國太保、同仁堂、青島啤酒、大北農、青島海爾、四維圖新、上海電氣、華力創通、上海家化、國電南瑞、峨眉山A。
⑶ 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老字型大小為何深陷質量泥潭
今天剛看到一則新聞,是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質檢黑榜,涉及生產的相關產品抽驗結果不合格、銷售劣葯等。對這件事情我之前也有一些了解,大致就是同仁堂在很多的中葯葯材方面偷工減料,有些葯品的成分、含量都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其實這類的事情在裡面前曝光出來的時候就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因為這老字型大小重在一個「老」字,人們都很難想像我們曾經常用的老牌子居然會出現這樣嚴重的問題。
除了這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原因?
北京鼎臣醫葯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說,「中葯飲片是中葯產業鏈重要一環,但近年來,中葯飲片屢次被曝出存在質量問題。知名企業出現質量危機反映的是整個中葯行業面臨的問題。」
從這個方面上來看,這中葯行業的產業鏈還是有很大危機的,這方面的問題有相當大的部分還是出現在中葯的原料上。行業內人士透露,大多數行業內人士都是知道的,現在的原料走向上是存在著非常大的問題的,一流的葯材用於出口,二流的葯材則流進了大醫院,而那些不合格、劣質的三流葯材甚至有些都是葯渣子卻都被做成了五花八門的中成葯,這樣也就是為什麼中葯的質量問題會如此頻繁的出現,蔡寶昌在面對記者采訪的時候說道:「你按照標准來做,成本就會高,醫院不接受,逼良為娼。」
除了這個方面影響了中葯的原材料嗎?我認為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像現在環境的惡化導致中葯的原材料受到了污染,又或者是人們操作時工藝的漸漸流逝,而我認為最為重要的還是對原材料製作上的監管過於軟弱,甚至是可以說是醫官相護,這才導致了中葯材料方面越來越大的空擋。
那麼為什麼好的原材料回出口,而葯渣子會被做成中成葯來給我們自己的國人服用?
這正是因為國內的監管力度完全不夠,因為外國對醫葯原材料的監管非常的嚴格,如果不是好的材料是無法進入國外的醫療系統的,而中國簡直可以說是混水摸魚,所以各個製造商當然是選擇將好的原材料出口,而本國的製造就無所謂質量了,而且這樣的同時是在減少制葯的成本,在中國如此暴利的產業中,這樣的高利潤當然獲得了各個制葯廠們的喜愛,這才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這樣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