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行業研報 > 海馬汽車股票有退市風險嗎

海馬汽車股票有退市風險嗎

發布時間:2025-08-26 01:37:00

㈠ 海馬汽車賣房賣子公司,真的要破產了嗎

接連腰斬,海馬汽車面臨退市風險。此前,海馬汽車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累積銷量為14425輛,同比下降65.16%;實現銷售收入23.23億元,同比下降14.67%,虧損1.78億元。1.4萬輛,這是二流暢銷車型單月銷量,卻是海馬集團全部車型半年的銷量累積。

海馬汽車舉行了互聯網直賣用戶交車儀式。作為老牌民營車企,海馬汽車稱將學習新創車企的「用戶思維」,採用互聯網直賣模式,實行網上一鍵訂車、一鍵付款、一鍵貸款等服務,以更好地配合市場。而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表示,在汽車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面前,最重要的不是營銷形式,關鍵還是在於產品。

㈡ 海馬停產啟示錄:投入產出失衡,單車開發成本是利潤2倍

2月18日,海馬汽車對外披露公司最新產銷情況。數據顯示,1月份海馬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30輛和1147輛,同比下跌13.82%和13.56%。

對於產銷情況的進一步收窄,海馬汽車回復,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影響,導致經銷商延遲開門、工廠延遲開工等原因。但細心的媒體發現,海馬汽車1月份的630輛產量實為小鵬G3的生產數據。這間接表明現階段海馬已經從原來一傢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汽車企業徹底淪落為一家代工工廠。

作為已經在汽車行業耕耘30年,幾度代表著海南經濟向好的上市車企,海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瀕臨出局的海馬對今天的中國汽車發展又有著怎樣的警醒?

1

單車開發成本是利潤2倍

事實上,今年1月海馬汽車的產銷下滑與自主業務停產,只是海馬汽車在企業經營受損、汽車業務收緊變化後的一個小縮影。因為在經歷了2017、2018兩年集團利潤虧損,海馬汽車的發展就已經被傷到「元氣」。

2016年,海馬汽車的發展進入巔峰。當年公司一舉創收破200億的大關,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汽車業務產值過千億的自主企業。可就在次年,海馬汽車就迎來了始料未及的寒冬與低谷。

2017年,海馬的汽車業務產銷情況出現斷崖式下滑,旗下基本型乘用車年累計產銷分別為45011輛、47756輛,同比下降51.15%、48.46%;相關數字甚至在2018年進一步增大,同年海馬汽車累計銷量為67570輛,同比下降51.88%,年計劃僅完成目標的37.5%。

有關海馬此前的發展態勢,相關行業人士給出的原因是由於,自主汽車的低利潤加上此前公司在地產業務投資佔用資金產生的連鎖影響。隨後,海馬汽車在2019年正式被列入*ST行列,公司面臨被迫退市的風險。

此時海馬汽車雖然還在開展自身的乘用車業務,甚至不惜投資6.1億元用於擴充新能源轎車的研發和生產,但這種改善對已經凸顯問題的海馬而言已無濟於事。迫於經營壓力的影響,海馬開始與小鵬汽車簽訂了代工協議,徹底淪為代工企業的序幕。

至於代工的初衷,一位了解相關情況的海馬員工猜測,可能與海馬自主生產汽車的高成本運營有很大關系。資料顯示,其自主研發的車型海馬3,耗時42個月研發,累計投入4.95億,累計賣出18萬台,但單車平均研發價格高達2777元,超過長城旗下主銷車型單車研發成本的2倍之多,單車利潤卻僅能維持在1000元左右,高運營成本讓海馬一度懷疑過自身在汽車業務的未來與前景。

與小鵬合作的代工收益,讓海馬感覺到明顯優於曾經「自產自銷」運作方式。這種短暫的「海市蜃樓」現象也讓海馬恍惚的看到了新未來。一位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一輛新能源企業的代工收益在870元左右。如果按照此前海馬與小鵬約定的年產5萬輛的代工目標來看,海馬短期內是能彌補自身在企業運營上所遇到的危機。

然而經營頹勢的不可逆與市場環境的不達預期還是讓海馬汽車走到了崩潰的邊緣。2019年,國內汽車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惡化,缺乏研發能力的海馬在相繼推出的幾款新產品F5、8S後均未受市場認可;加之小鵬汽車交付能力的不足,雙方約定的產能標准未達預期,海馬汽車最終在2019年底迎來其汽車業務發展的最低谷。

根據此前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海馬汽車2019年全年累計生產汽車2.89萬輛,同比下滑52.06%;累計銷售汽車2.95萬輛,同比下滑56.41%。而同年,被代工的小鵬汽車旗下G3車型的全年累計銷量為16608輛,也就是說在2019年,海馬汽車自主業務的生產情況僅維持在1.3萬輛左右;年總產能僅為此前與小鵬約定產能的57%。

自主產品受挫、代工預期不溫不火。面對中國汽車市場大環境的不確定以及處在*ST行列的經營壓力,停產自主產品、裁員縮減、維持代工現在成為海馬被迫選擇的出路,「一輛海馬也不造了」也就成了這家曾經的海南驕傲在面對商場大起大落後擺出的最後倔強。

2

代工的模式還能維持多久?

好在2019年汽車業務的觸底並沒有讓海馬就此喪失「復盤」的勇氣。根據海馬汽車1月發布的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在2019年扭虧為盈。其中,公司全年預計盈利9000萬元至1.3億元,基本每股盈利0.055元至0.079元。

汽車預言家發現,2019年公司的獲利主要來自於公司非經營性損益影響歸母凈利潤的7億元,也就是「變賣家產」所得。根據預告顯示,2019年內公司包括轉讓子公司上海海馬汽車研發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馬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的股權、出售閑置房產、單獨進行減值測試的應收款項減值准備收回以及政府補助等。出售產業讓海馬成功的實現業績的扭虧為盈,並有望撤銷深交所對其股票的退市風險警示。

但對於這樣的續命方式,相關行業專家卻指出:若不能改善汽車主業務,其未來發展仍將面臨多重挑戰。簡言之,停產自主、繼續代工海馬早晚還是死路一條。畢竟目前代工方式還無法讓海馬實現經濟過度或謀求轉型的可能。

詳細了解後我們發現,就在小鵬汽車與海馬宣布合作代工後不久,小鵬就宣布自建工廠的意圖,並明確回應了自建工廠對自身業務的必須性。今年2月14日,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在肇慶市工商局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正式登記成立,有關注者認為這是小鵬在對工廠建設所做的准備。盡管小鵬汽車對此回應是為了完善供應鏈布局,為公司產品發展做充分籌劃,但此舉目前並不排除小鵬在生產端可能與海馬合作出現裂痕的可能。

假設與小鵬分手,如果重新尋找新代工夥伴,代工前景的不確定性仍舊是海馬無法逃避的核心問題。現階段由於國內新能源市場短期前景不明朗,市場實際需求小於企業產能,致使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無法盈利,意味著與新勢力合作代工,海馬還將面臨規模論的困惑。相比新企業的不確定性,傳統車企的市場份額較高,但由於自身產能過剩,也沒有代工需求,因此代工的前景對於海馬而言並不長遠。

就在海馬淪為代工廠的消息發出後,媒體關注到目前海馬汽車中牟工廠已經停工,該工廠主要生產愛尚EV等新能源車型已經全部停止,中牟工廠員工大部分「被離職「後,少數未離職員工已經被調配至鄭州工廠工作;此外,海口工廠在年前開始裁員,「海馬要涼」成了當天輿論關注海馬事件給出的最多評價。

3

海馬們的「拐點」

從10年前海馬合資改自主到3年前營收破百億,海馬自主的轉型之路雖稱不上經典案例與範本也絕不算轉型失敗的「反面教材」。那為什麼短短兩年內,這家曾經的海南「驕傲」就一蹶不振了?

2006年,海馬汽車與馬自達的合作之路結束。自此公司開啟了自主之路,「福美來2」成為當年決定「單飛」的海馬汽車推出的一款全新產品,也成為海馬汽車由合資品牌轉向自主品牌的一款過渡性產品。

不過研發能力薄弱也成為單飛後的海馬向外界暴露出的關鍵問題,這是由於此前與馬自達的合作中,海馬主要以生產的身份參與其中,沒有自身研發設計能力,這項能力直到今天都是困擾海馬汽車發展的一個關鍵。

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海馬汽車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為2.54億元。但同期相比,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15.04億元、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則是達到了37.19億元。研發能力的差距使得隨後海馬陸續推出的產品都未能得到主流市場的認可,也為後來產品徹底喪失競爭力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原因在分析人士來看,則可能與海馬汽車近年來「三心二意」的經營理念有關。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海馬就形成「汽車、金融、地產」三大業務板塊,並先後參股海南銀行,海馬地產板塊則以「園林、安全、服務」為市場定位,在鄭州、武漢等地投資開發樓盤。

直到今天,這種發展偏移的定位仍存在於海馬汽車內部。截至2019年其集團三大業務板塊分別為海馬汽車、海田金控以及青豐置業。其中海田金控為海馬集團金控板塊,總資產100多億元,全資擁有海馬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額貸款公司、深圳海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時控股參股海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位任職過海馬的員工在評價其隨後的發展問題時就曾直言,海馬在非汽車領域的布局,影響了其對汽車研發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後期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下降,缺乏了市場的競爭力。他曾這樣說:「之前汽車行業發展快的時候,海馬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發上,反而搞了金融、房地產等產業,技術都是老本,當其他產業回報不如預期後,汽車業務也就徹底不行了。」

如今來看,海馬的沒落並非全然來自於市場競爭的無情。曾經先期基礎的薄弱、後期戰略的失利都是海馬汽車面對發展時受到過的困惑;但相比於其他行業看重投機者快進快出的果斷,汽車行業似乎更關注相關企業高持續與高技術持續投入的特點,可能這才是像海馬這類的企業入局之後最該正視的關注點。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撤銷風險警示 ST海馬變更回海馬汽車

日前,ST海馬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交易於2021年5月26日開市起停牌一天,自5月27日開市起恢復交易,撤銷其他風險警示,證券簡稱由「ST海馬」變更為「海馬汽車」,股票交易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由5%變為10%。

ST海馬在回復年報問詢函時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減少 33.16 億元,同比下降 70.69%,主要系整車銷量下滑及會計政策變更所致。

ST海馬稱,受疫情因素影響,汽車行業整體運營情況進一步嚴峻,2020年銷量大幅下滑。報告期公司整車銷售量17773台,同比下降39.66%,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降。

由於2017、2018連續兩年度審計時為負利潤,深圳證券交易所對海馬汽車股票交易實行了「退市風險警告」,由此海馬汽車正式陷入危機並開啟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2019年,海馬汽車靠「賣房自救」,出售344套房產,應收款1.68億元,已收款1.42億元,共獲得了0.85億元的凈利潤,由此為其「摘星摘帽」埋下伏筆,海馬於2020年6月19日實現摘星,由*ST海馬變為ST海馬。2020年,海馬再次發布公告,出售145套房產,不斷用房產換血,收獲頗豐。

目前,據海馬汽車一季度報告,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約3.23億元,同比增長59.85%;凈虧損約6287萬元,同比縮減37%。數據可見,盡管一季度海馬汽車營收增長,虧損縮減,但盈利尚未實現。

㈣ 成功「摘星摘帽」,海馬汽車是否已滿血復活

成功“摘星摘帽”,海馬汽車我認為沒有滿血復活。

1.個股摘帽只能夠證明企業開始盈利,避免了退市的風險;

2.海馬汽車認可度比較低,競爭沒有優勢;

3.業績是否反轉需要持續跟蹤,還需要等待接下來的財務數據確認。

對於股民來說,最怕的事情就是股票退市,當股票ST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對於普通投資而言盡量不要碰ST個股,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風險。成功“摘星摘帽”,海馬汽車我認為沒有滿血復活。個股摘帽只能夠證明企業開始盈利,避免了暫時的退市風險,但能否持續盈利這還是我們慢慢跟蹤,然後確認財務數據;同時海馬汽車認可度比較低,沒有競爭優勢,業績可能會是曇花一現,所以海馬汽車只是暫時擺脫了風險,是否滿血復活需要時間的驗證。

不管怎樣,海馬汽車已經暫時擺脫了困境,股民也不用擔心海馬汽車會退市,期待海馬汽車鳳凰涅槃,滿血復活。

㈤ 復盤02期|情懷景柱能否挽救不務正業的海馬汽車

編者按|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一直在改變,政策環境、經濟水平、生活方式、技術變革等,甚至是具體的消費需求與 情感 偏好。這是對現有 汽車 品牌的挑戰,需要不斷改變自己適應新的變化。市場就像有生命的有機體,而企業與品牌類似於其中的細胞,有的在新生、有的在死亡。搜狐 汽車 研究室以 汽車 品牌的興盛/衰落為研究對象,從成功或失敗中尋找值得參考的運營經驗,特策劃此欄目。

此為第二期:情懷景柱能否挽救不務正業的海馬 汽車 ?

海馬 汽車 暫時鬆了口氣。

5月15日,海馬 汽車 股份有限公司(*ST海馬,000572)發布公告稱,其下屬子公司近日累計收到各類政府補助合計1046.77萬元,補助形式為現金補助。預計這批補助將會增加2020年二季度利潤總額人民幣9,180,259.46元(未經審計)。

這筆政府補助來得及時。雖然金額有限,但也能一解燃眉之急。

由於2017年度、2018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2019年4月,深交所對海馬 汽車 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海馬 汽車 股票名稱由「海馬 汽車 」變更為「*ST海馬」,如果海馬 汽車 在2019年依然不能實現盈利將面臨退市風險。

幸運的是,通過出售閑置房產、轉讓子公司股權等措施,海馬 汽車 2019年實現盈利,據其年報顯示,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85億元,相比上兩年分別虧損的16.37億和9.94億元,已有極大改善。

不幸的是,2020年開局不利,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海馬 汽車 雪上加霜。據其4月28日公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海馬 汽車 營業收入僅4.42億元,同比下降37.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99億元。

賣房求生、出售股權、政府補助,如今的海馬 汽車 風雨飄搖。生於逆境、成長坎坷,曾經憑借合資躋身主流車企,但與馬自達「分手」自主發展接近14年,海馬 汽車 似乎還未完全走出「合資後遺症」,自主研發實力不強、產品帶著馬自達影子、營銷能力薄弱……海馬 汽車 逐漸邊緣化,甚至面臨退市危機,已退休的董事長景柱去年重新回歸「拯救大局」,海馬 汽車 未來將何去何從?

坎坷合資經歷:無資質、掛靠一汽、被馬自達「拋棄」

海馬 汽車 的最早前身是 「海南 汽車 製造廠」。1988年,獲得政府支持的海南 汽車 沖壓件廠從當時動盪的菲律賓低價購入美國褔特 汽車 與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個人合資的 汽車 工廠,整體遷址到海口,更名為海南 汽車 製造廠,拉開了第一次創業的序幕。

雖然收購了福特工廠,但無車可造,而此時日本經濟衰退,馬自達積極尋求海外出路,兩者一拍即合,於1992年成立了合資公司海南馬自達,短短幾年時間就組裝生產了多款車型,如HMC6470旅行車、HMC6440麵包車、HMC6450 MPV等等,1994年推出的以第六代馬自達323為原型的海南馬自達323(HMC6430)還曾風靡一時。

但當時海南 汽車 製造廠並未取得國家頒發的 汽車 生產許可證,其生產的 汽車 只能在海南省內通行,市場有限,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導致海南 汽車 製造廠只能勉強維持運轉,一度瀕臨破產。

1997年,景柱出任海南 汽車 製造廠廠長,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為了取得生產資質,1998年海南 汽車 製造廠將國有資產100%劃轉給一汽集團。雖然成功掛靠到一汽集團名下,有了生產資質,但海南 汽車 製造廠並沒有得到一汽集團車型、技術方面的支持,只能繼續生產原先的老舊車型。

然而隨著國內 汽車 市場的快速發展,HMC6470旅行車和馬自達323這兩款國外淘汰的老舊車型顯然跟不上時代了,危機重重的海南 汽車 再次尋求與馬自達合作,這次馬自達選擇了技術合作的方式。

2001年5月,馬自達旗下緊湊型MPV普力馬在一汽海南正式下線。當時國內MPV車型相對匱乏,兼顧舒適性與一定操控性的普力馬一經推出便迅速佔領國內緊湊型MPV市場,截止2001年年底,普力馬產銷量已達一萬多台。

2002年7月,海南馬自達將誕生於1998年的第八代馬自達323引入國產,命名為福美來。福美來大獲成功,被評為當時 汽車 市場的「新三樣」(凱越、伊蘭特、福美來)。普力馬和福美來的熱銷,讓當時的海南馬自達成為國內主流 汽車 生產廠商。

同時日本馬自達看到了中國 汽車 市場的巨大潛力,逐漸不滿足技術合作帶來的利潤,陸續選擇了實力更強的一汽集團和長安 汽車 。2006年海南 汽車 製造廠與馬自達 汽車 「分手」,8月,福美來2代正式上市,不再使用馬自達車標,而是以自主品牌「海馬」的身份亮相,由此開啟了自主發展的征程。

艱難自主發展:設計「拿來主義」 、產品偏低端、營銷薄弱

2007年,海馬集團收購鄭州輕型 汽車 製造廠,成立了海馬(鄭州) 汽車 有限公司,開始布局中原版圖,開啟了第三次創業。

但對一直依賴馬自達技術的海馬 汽車 而言,要自主開發出全新車型並非易事。

其實早在2003年,海馬 汽車 便成立了上海研發中心,注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總投資額5億元。2004年8月,擁有八家零部件配套生產廠的海馬一期工業園落成;2006年3月,海馬 汽車 發動機工廠投入使用,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發動機生產線、整車生產線、技術研發中心以及相關零部件配套企業在內 汽車 製造商。北上之後,形成了海口、鄭州兩大生產基地和上海研發中心三位一體的產業布局。

准備好了硬體條件,與馬自達的合作經歷又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相對於同期白手起家的自主品牌來說,海馬 汽車 拿了一手好牌,但也許正是牌太好,海馬 汽車 很長時間都忽視了「技術」。

如果說2006年的福美來2代算是合資到自主的過渡性產品,只是在原有海南馬自達福美來基礎上推出的小改款尚可理解,那麼此後多年,海馬 汽車 推出的車型還帶著馬自達影子,就不免有點「不思進取」了。

2007年3月,海馬 汽車 推出了福美來心動版(後更名為海福星)和新普力馬,兩車外觀與此前懸掛馬自達車標的車型並無明顯區別,主要是換裝了新的發動機。

2007年4月,海馬 汽車 在北京車展上發布了自主研發的緊湊型轎車海馬3,其外觀由海馬 汽車 上海研發中心與義大利IDEA 汽車 設計公司聯合設計開發,算得上是海馬 汽車 首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車型。但無論是從整體外觀造型,還是命名方式,海馬3都與同時期的馬自達3頗為相似,受到很多質疑。


2009年12月,海馬丘比特上市,定位於小型車,但其造型與馬自達2如出一轍,連搭載的發動機都與馬自達2有著相同的排量。

甚至到了2013年推出的海馬M6,前臉還與馬自達6睿翼十分相似。

當然,海馬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獨立設計的產品,比如2010年推出的首款SUV車型海馬騎士、2013年推出的緊湊型轎車海馬M3、2019年推出的緊湊型SUV海馬8S等車型都脫離了其他品牌的影子。

由於時代局限性,不少自主品牌早期都會借鑒海外成熟車型的設計經驗,國人寬容度也比較高。在中國 汽車 市場,尤其是轎車市場高速發展的年代,雖然海馬時而山寨時而創新,還是能穩居二線自主品牌之列。

但時代不同了。競爭對手在正向研發,消費者在成長,海馬 汽車 還在原地踏步本身就是一種退步。近年來海馬 汽車 銷量連年下滑,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設計上屢次「拿來主義」,產品過於中低端,缺乏爆款車型。

從海馬目前在售車型看來,除了新能源車型如E3/普力馬EV等價格較高,海馬大部分車型都在10萬元以下。中低端市場歷來是自主品牌的主戰場,競爭最為激烈,海馬 汽車 的產品沒有優勢就很難從該市場脫穎而出。

海馬 汽車 車型多,但多而不精,很少有實力出眾的車型,缺乏爆款車型。 銷量最高的海馬8S 2019年銷量也僅6301輛,在SUV市場排在170名開外,多數車型年銷量甚至不足千輛。

海馬董事長景柱在分析海馬虧損的原因時,提出有五大原因,其中一條就是產品投資失敗:「如果說產品項目經理是團長的責任,經常找個連長擔當,平常接受營長的管理,這些產品項目經理多數沒有創新意識,也無創新壓力,更無創新能力,至少造成十個項目失敗。」

產品方面海馬 汽車 沒什麼優勢,在營銷方面更為薄弱。或許是受制於體制、資金原因,多年來海馬 汽車 在營銷方面存在感很弱,即使有了好的產品也沒能很好的傳播出去。

發展副業:金融地產兩手抓 「利潤奶牛」

海馬 汽車 看似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那麼這些年海馬在幹啥?搞副業。

早在2007年入主中原開始,海馬集團便著手布局金控、置地產業。在海馬集團官網上,金控、置地是與 汽車 平起平坐的板塊,三個板塊的總資產都在100億元以上,可謂勢均力敵。

金融板塊,海馬集團擁有海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總資產100多億元。控股、參股的金融機構有海馬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深圳海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很有分量的公司是,2008年成立的海馬財務有限公司,這是海南第一家財務公司;2014年開業的海田小貸開業,這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小貸公司;2015年成立的海南銀行,海馬是其第二大股東;2018年開業的海保人壽,這是海南第一家本土法人壽險公司。

與動輒上百億營收的 汽車 業務相比,金融業務雖然營收不高,但毛利率十分可觀。從海馬 汽車 2011-2015年財報可以看出,其金融業毛利率每年都在50%以上,而 汽車 製造毛利率僅在10%左右。

2016年之後,海馬 汽車 財報不再單獨公布其金融業的財務狀況,但在「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一項里,提到了子公司海馬財務的營收狀況,2019年,海馬財務營業收入為1.57億元,凈利潤為8982.9萬元,比起凈利潤1850.2萬元的海馬 汽車 (即鄭州海馬)、虧損6023萬元的一汽海馬(海口)確實「爭氣」不少。海馬財務2016-2018年的凈利潤也分別達到了1.38億元、1.52億元、1.27億元。僅一個金融子公司的凈利潤,就遠超 汽車 板塊利潤了。


地產板塊,海馬集團擁有青風置業,總資產100多億元,產業分布於鄭州、武漢、海口、開封等地,下設鄭州地產、開封地產、武漢地產、海南地產等多家子公司。

雖然海馬 汽車 財報里不涉及地產業務,但近年來房價的飆升、房地產的暴利大家應該都有所感受。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國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從2007年的3645.18元/平方米,上漲到了2018年的8544.11元/平方米。這僅僅只是全國平均情況。

2014年8月,海馬與建業聯合,以14.4億元的總價地王拿下鄭州龍湖CBD里的95.5畝住宅用地,其所建樓盤刷新了該區域的銷售記錄,2016年度全年銷售428套,總銷售金額達29.4億。2017年,青風置業又以20.85億元拍下了鄭州北龍湖黃金地段的15號地。據海馬集團官網介紹,30年來,海馬已累計生產 汽車 200多萬輛,累計發放貸款500多億元,累計建房200多萬平方米。

除了拿地建房,海馬 汽車 還擁有不少投資性房地產,據其財報顯示,2019年末海馬 汽車 擁有投資性房地產金額8439萬元,這一指標在2017、2018年都在2.5億元以上。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老師認為,前些年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當地 汽車 產業而給予了車企一些土地優惠政策,海馬發展房地產作為 汽車 主業的補充,也是無可厚非的。

海馬 汽車 這些年的跨界經營,一方面增加了集團管理運營難度,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對 汽車 板塊的研發投入和營銷精力,另一方面又起到了「輸血」作用。 2007年北上鄭州之後,景柱對海馬集團多元化發展的布局規劃,無疑踩對了市場發展的節點。近十年金融業和地產業的發展速度、利潤水平遠超製造業,海馬集團能發展壯大,金融與地產功不可沒,可謂「利潤奶牛」。 在 汽車 銷量大幅下滑、連虧兩年的情況下,海馬 汽車 面臨退市危機,副業優勢更加得以顯現。

積極自救:賣房求生、聚焦主業、發展新能源

2019年4月,海馬 汽車 股票名稱由「海馬 汽車 」變更為「*ST海馬」後,海馬 汽車 不久便宣布將出售旗下401套房,外加研發中心。2019年度最終共處置閑置房產342套,取得不含增值稅處置收入1.61億元,扣除處置成本費用共取得閑置房產處置收入1.35億元。而其持有的上海海馬 汽車 研發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睿之尚實業,最終交易確認資本公積1100萬元、投資收益5.43億元。

此外,其持有的河南海馬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轉讓給青風置業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全資子公司),最終交易確認資本為公積202萬元、投資收益1.23億元。

通過處置閑置資產、出售子公司股權等方式,海馬 汽車 2019年終於扭虧為盈。雖然還沒有成功「摘帽」,但海馬 汽車 是有決心要聚焦主業、重振 汽車 板塊的。

2019年本已退休的景柱重新回到海馬主持大局,在未來發展上提出以「聚焦」「瘦身」「減負」為目標,推行多種改革措施:建立扁平體制、效率機制;將產銷基地聚焦、產品條線高度聚焦,出清無競爭力產品;開展新營銷,通過「電商為魂,線上線下」改變 汽車 銷售模式,從B2B轉型為B2C,塑造「互聯網直賣第一 汽車 品牌」。事實上,海馬 汽車 的「互聯網直賣」已初見成效,2019年「雙十一」取得了京東平台 汽車 商家交易榜單第一名、京東平台 汽車 商品交易榜單第一名等成績。

除了「保命」之外,海馬 汽車 將未來的出路部分寄託在新能源上。作為海南省唯一具有新能源 汽車 生產資質的 汽車 企業,海南省打造「國際新能源島」的規劃無疑讓海馬 汽車 具備了天時地利的優勢。按照規劃,海南省將於2030年之前在全島使用新能源 汽車 。不僅如此,海南省被賦予四大戰略定位,國際 旅遊 消費中心位列其中。如此一來,私家車和公共出行兩個市場都為海馬 汽車 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目前,海馬 汽車 在新能源方面研發投資超過百億,在純電動 汽車 、插電式混合動力 汽車 和氫燃料電池 汽車 三大領域取得了較大突破。

在2019年兩會上,景柱提出四項建議,其中一條便是:支持海南全島推行純電動 汽車 特別是氫燃料 汽車 並全面放開海南低空飛行。另外兩條,「支持民營企業在海南設立國際貿易總部」和「全面放開外資在海南辦大學」也將有助於增加海南的 汽車 消費人口存量。

結語:

從最初與馬自達組裝生產 汽車 ,再到技術合作,合資經歷對海馬 汽車 可謂影響深遠,與馬自達分道揚鑣後多年,海馬 汽車 依然沒有完全走出「合資後遺症」。從輝煌到落寞,從積極發展副業到聚焦主業,重拾初心的海馬 汽車 ,未來仍面臨重重困難。老將歸來能否帶領海馬 汽車 重現榮光?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㈥ 海馬成功「摘帽」最大的功臣是誰

功臣有兩個,一是公司賣房的行為,避免了退市;二是戰略改變,讓公司開始盈利。

海馬是一個汽車品牌,由於自家公司的利潤,連續幾年都處於虧損狀態,股票也被網友稱為“ST海馬”。不過隨著公司的盈利,股票交易價格日漲幅限制提升,現在這個稱呼已經被摘帽。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因為企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海馬汽車從虧轉盈,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不僅為其他品牌代工,同時還改變了自身的營銷方式。加上企業技術的進步,讓公司徹底擺脫了“ST”的帽子。不過現在仍然有人質疑,懷疑這場咸魚翻身的大戰,僅僅只是原地杵而已。

3、網友們的質疑

雖然海馬摘掉了帽子,也不用在靠賣房子賺錢,但是網友們仍然心有芥蒂。甚至有網友提出,說這次的咸魚翻身,可能還是原地杵。網友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不過從事實上看,這次的海馬真的翻身了。海馬主打的汽車型號,每一個銷量都很好,在很多城市開啟了體驗中心。現在的海馬,早就不再是那個經常虧隨的企業了。

當然,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永遠沒錯。在做選擇之前,一定要考慮後。有自己的打算,不能總聽別人的“意見”。

㈦ 聽說海馬汽車面臨倒閉是真的嗎

海馬汽車是有面臨倒閉的風險。

2018年1月26日,海馬汽車發布2017年度業績預告,預計虧損金額高達9.4億—10.4億元,同比下降幅度超過500%。1月29日股市周一剛開盤,海馬汽車股價一下子大跌9.64%,創下近兩年來的新低。

海馬汽車如此慘淡的經營業績,最主要的原因是銷量的銳減。眾所周知,2017年可謂是中國自主車企的大年,自主乘用車整體市場份額和車型平均售價攀高,並出現了如吉利、傳祺、上汽等一批規模大、增速快的自主車企。

海馬汽車2017年的主營業務銷量目標完成率不足五成,而目前唯一盈利的僅剩下金融服務業務。2017年年初,海馬汽車就定下了30萬輛的銷量目標,盡管奮力拚搏一年,但2017年實際銷售僅為14萬輛,銷量還不足目標數量的一半,因此,可以說海馬汽車是有面臨倒閉的風險的。

海馬汽車有面臨倒閉風險的原因:

1、自從海馬和馬自達分道揚鑣以後,推出的車型與其他品牌同級別的車型相比幾乎沒有競爭力。,由於其自身實施產品聚焦戰略後,對部分產品或在研項目實施退市或停止研發等,涉及的相關資產或研發支出予以減值或費用化,影響凈利潤約2.42億元。

2、錯綜復雜的業務板塊也是海馬利潤下滑的重要原因。海馬汽車財報顯示,海馬汽車集團旗下包含房地產、商務會館、物業公司、金融投資、小額貸款等業務。

如此繁多的業務必然會降低海馬汽車板塊的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新車的研發和量產,甚至影響到汽車銷量,從而降低集團的整體利潤。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1年虧掉5年利潤,海馬汽車已走到退市邊緣?

閱讀全文

與海馬汽車股票有退市風險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為什麼 瀏覽:933
中信證券股票是滬市還是深市 瀏覽:341
華夏航空股票資金流向 瀏覽:149
股票投資是憑見識賺錢 瀏覽:351
科創版股票退市風險警示的表述 瀏覽:626
公牛集團股票主力瘋狂進入 瀏覽:318
pandas處理股票資料庫 瀏覽:584
責任etf股票行情分析 瀏覽:442
購買股票債券計入gdp嗎 瀏覽:640
郎博科技股票 瀏覽:896
丘鈦科技股票市值 瀏覽:440
股票簽訂st 瀏覽:67
海馬汽車股票有退市風險嗎 瀏覽:600
基金公司etf股票換購 瀏覽:500
國航香港股票上市時間 瀏覽:161
股市超大資金是怎麼炒作股票的 瀏覽:1004
哪個手機股票軟體看倒轉 瀏覽:666
開了兩個證券賬戶只有一個能買滬市股票 瀏覽:955
收益報告影響股票市場 瀏覽:971
股票配資公司如何盈利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