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宝安000009股吧股票
股票一直处于稳定时期,没有大涨大跌,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009,股票简称:中国宝安)。在资本市场上曾连创成立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张可转换债券、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等九项新中国第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中国宝安集团在产业与资本经营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拓展资料
1.目前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中国宝安集团快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健康、城市运营开发、股权投资为辅的产业集群,拥有A股中国宝安(000009.SZ)、马应龙(600993.SH),H股国际精密(0929.HK),新三板贝特瑞(835185.OC)、大地和(831385.OC)、友诚科技(873087.OC)大佛药业(836649.OC)、绿金高新(870415.OC)等多家登陆资本市场公司,以及二十多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2.201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宝安集团入围百强,品牌价值达591.52亿元;在中国品牌满意100活动中,“中国宝安”“马应龙”获评“中国满意品牌”。此外,还获得中国资本市场“最佳持续投资价值奖”“最具创新能力上市公司”,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优,“法律道德样板企业”等荣誉称号;“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集团位列324,并入选《中国新经济发展报告》20个示范案例之一;2020中国综合行业专利授权总量排行榜,中国宝安位居榜首,上市公司科创属性系列榜单中集团获“综合行业单个专利被引用次数排行榜”等十项第一;第八届中国商业创新大会,集团获评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影响力奖。
3.中国宝安股票是属于综合板块,而且这种股票是深圳股。因为中国宝安是地产板块的一种股票类型,中国宝安前身是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如果大家想要知道中国保安股票到底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其实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查找,有关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因为在市场上的名气也特别大。
② 智慧城市龙头股票有哪些
智慧城市龙头股票有:梅安森300275、华星创业300025、万集科技300552。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概念成分股还有:南天信息000948、工业富联601138、云赛智联600602、证通电子002197、立昂技术300603、华胜天成600410、欧菲光002456等。
【拓展资料】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全名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成都鹏博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工益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月。1994年1月3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电信增值服务、安防监控、网络传媒业务,拥有独立的研发、生产、采购和销售系统,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及自主经营能力。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通讯(ZTE)。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2G/3G/4G/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政企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手机及家庭终端、智慧城市、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传输设备。
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市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专业从事电子政务和GIS应用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GIS、MIS、OA一体化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并提供政府各个部门间基于数据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
海康威视是全球领先的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不断提升视频处理技术和视频分析技术,面向全球提供领先的监控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海康威视的营销及服务网络覆盖全球,目前在中国大陆34个城市已设立分公司,在香港、美国洛杉矶和印度也已设立了全资和合资子公司,并正在全球筹建更多的分支机构。
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证券代码600797,以下简称"浙大网新")是一家以浙江大学综合应用学科为依托的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集团,以“技术洞见,扎根行业”为战略定位,着重深耕基于云的三大行业:大健康、大交通、大金融。浙大网新由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控股。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群众、政府和企业,它的结果是城市各个产业链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生活方式发生有效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感知与城市体验,智慧城市发展前景也会更进一步。
③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网络
④ 中国核建股最近怎样中国核建后市走势如何中国核建股吧什么时候分红
因为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非碳能源变得越来越受关注。想必各位朋友都很了解,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等都属于非碳能源,当中,核能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跟取之不尽差不多,也是被无数股民看好。
中国核建是一家专注于“核电”工程建设的企业,与此同时是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领域的主力军,很多小伙伴都好奇中国核建到底如何,投资会不会亏。下面来和大家一起了解下中国核建。
在深入解读中国核建股票前,先为大家送上一份核建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核建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核建的发展时代比较久远,是全球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领先企业,代表着我国的核电工程建造企业。此时,伴随着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核电行业现在已经成长了,并且已经成功的成为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核电工程建设企业。
简单熟悉了中国核建,接下来学姐就来解读下中国核建有什么闪光点,是否值得我们投资。
1、中国核建业绩平稳增长
2021年上半年,中国核建实现营业收入425.44亿元,同比增长29.11%,同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5.57 亿元,同比增长 33%,扣非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32.15%。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知,目前中国核建的业绩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状态。
2、新签合同增长比例高
2021年上半年,中国核建新签合同额达到634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 7 月,公司新签合同 728.32 亿元,同比增长 20.6%。
从签订的合同可以得出,中国核建未来的业绩是可以长期看好的。
由于篇幅在长度方面设限,关于中国核建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这两方面的资料,在这篇研报当中都能体现出来,点击下方链接就能看到:【深度研报】中国核建点评,建议收藏!
聊完了公司,我们再来聊聊中国核建所处的行业,投资会不会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1、核电建设市场广阔,行业集中度高
核能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份额为4.42%,10.2%是它的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全球一共有13个国家的核电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很多欧洲国家对核能发电产生了依赖。
"十四五"及中长期之后的时间里,核能在我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会获得更加清楚的定位,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 6-8 台持续稳步推进,核电建设的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高。
2、城市更新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核建的业务不仅覆盖了核电建设,还包括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那么这方面表现怎么样呢?我是很看好的,因为随着“房住不炒”的政策的实施,未来的城市更新将更多地以“存量房改造”为主,会排除增量模式。根据细分市场的情况,这会利好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生态环保、电信设施等领域,公路、铁路的建设需求也会维持在高位。
三、总结
总之,我认为中国核建身为行业的领头羊,有望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是想深入了解中国核建未来行情,通过下方的链接,会安排专门的投顾来帮你进行诊股,看下恒顺醋业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中国核建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2-0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⑤ 中国A股最早上市的公司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首批有8只股票挂牌交易,分别为:延中实业(600601)、真空电子(600602)、飞乐音响(600651)、爱使股份(600652)、申华实业(600653)、飞乐股份(600654)、豫园商场(600655)、浙江凤凰(600656)。
1、延中实业是沪市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属于“三无”概念股,且盘子小,争夺其控股权的斗争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多次掀起波澜。1993年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是其第一次遭遇举牌,也打响了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第一枪。
2、“真空电子”曾是证券市场上“老八股”的龙头股,“真空B股”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个B股。1996年年底开始资产结构改造。1997年3月,当上海市市委、市府决定对广电集团进行重组时,真空电子的国有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5)中国新城市股票扩展阅读
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瓮静安区分公司股票买卖正式开业,建国后首次开市股票交易柜台。在此柜台上发行了沪市最早的八张股票,俗称“老八股”。“老八股”是一种历史遗产,股市是20年改革开放中最为抢眼的成果之一。
“老八股”的试点性质,最终使中国实现了通过市场豆浆渠道解决企业经济困境的目的,这一示范将就推动了大批国有企业纷纷进入股市。现收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这八家企业共同特点是规模不大、多是集体性质企业、还有的地处城市郊区。
譬如,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郊区的第一家发行股票企业,而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老城隍庙商场,是一家集体企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既没有交易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股市,“老八股”的出现必然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
⑥ 中国股票起于何时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生活中突出和重要的大事。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这种改造可以说是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影响至为深远。因此,已有的研究成果数量也极为可观,难以一一列举。但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某些有价值的文物考察这次社会经济大事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多,通过老股票①去分析观察这次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成果,则似未见。
这里,笔者根据近些年收集到的当时存留下来的部分股份制企业②的老股票,对这期间从旧社会承继下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城市街道办工厂,从股份制企业发展演变的角度进行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希望通过这种管中窥豹的方式,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基本演变状况,得到某些具体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
①
这里所说的“老股票”,系指1949年前旧中国承继下来的股份制企业发行的股票和50年代以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成立的企业所发行的凭证股票而言。
②
这里所说的“股份制企业”,一般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如以近代股份制企业的标准衡量50年代承继下来的旧中国股份制企业以及新中国成立初发行股票的企业,应该说典型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并不多。但从股份制企业是个别资本的集中形态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和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这一点来看,仍然可以称其为股份制企业。
一、对旧社会承继下来的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的考察
笔者收藏有七份“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是20世纪20年代设立于上海的一家老资格的大型化学制药厂,具有在“西药业中与新亚药厂同称二大巨擘”[1]的地位。吴毅堂在《中国股票年鉴》中对其基本情况介绍如下:“该公司成立于民国十六年,原系德人创办,十九年归并华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制售中西药品、成药用品及其他工业原料、化妆品为业务,为中国着名药厂之一”。“该公司资本初为十万元,(民国)二十一年增为十五万元,二十五年增至二十万元,同年年底改为六十万元。二十九年五月增至二百五十万元,三十年更为七百十万元。旋后更几度调整,增至五千万元。(抗战)胜利以后,资本又加至法币十万万元,每股五十元”。对于该公司的营业和分配情况,《中国股票年鉴》的介绍是:“该公司营业在战争期间,以外货来源断绝,营业颇为发达,获利甚厚。据民国三十四年度营业报告:销货净收入为143146367.74元,纯益25226328.02元”。“该公司年有官红利之发给,且发息甚厚。通常红利外,更有额外红利。就以最近情形言:三十四年度下半年官利二元,红利十六元。三十五年上半年官利二元,红利三十元,合计共达五十元,即照票面发给也。”[2]
笔者收藏的这七份信谊公司股票,发行日期均为民国37年(1948年)5月1日,分属杨炳诚、程祥云、高培良和徐菊英等四位股东,其中属于杨炳诚的有三份,均是股份十万股股价各值国币(旧法币)壹佰万元的股票;属于程祥云的两份,分别是股份十万股股价国币壹佰万元的股票和股份五万股股价国币五十万元的股票各一份;属于高培良的是股份十万股股价国币壹佰万元的股票一份;属于徐菊英的是股份六万股股价国币六十万元的股票一份(从该股票背面“股份让受登记”栏的记载和转让手续印章看,1949年10月17日徐菊英持有的这份股票已经转让给了一个叫“水棋高”的人)。
这几份股票的印刷式样和栏目都一样(见图1)。股票正面从右至左分为三个部分。右面的部分除记载股东的姓名外,另分“设立登记”、“增加资本登记”、“资本总额”、“股份总额”和“每股金额”几栏。中间两栏为该股票所有者持有的股数和总金额数。左边是信谊公司五位董事的签名和印章,均为竖排。观察这些股票,在“设立登记”一栏中的记载年月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二月”,笔者推测,从这个登记时间看,这应该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遵照南京国民政府“同等交易所一地只能保留一所”的政策合并重新登记后留下的记录。①“增加资本登记”一栏的记载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从当时这些股票记载的股份总额都是“国币壹佰亿元”、“股份总额十亿股”以及每股的金额栏目记载为“国币十元一次交足”看,我们可以知道,在民国37年4月,也就是吴毅堂在《中国股票年鉴》一书中对信谊公司介绍之后的一年间,这家公司的资本又增加了十倍,每股的金额也作了调整。尽管这期间通货膨胀严重,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些记载知道这家公司在这期间的发展较为顺利。但是,引起笔者注意的主要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七份股票正面上方所留下的两个蓝颜色的长方形文字印章中的文字和股票背面留下的从民国36年(1947年)下半年直到1959年股息分配的完整记录。这两个长方形蓝色印章中的文字都按四行汉字排列,内容相同,均为公告性质。
——————————————
①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新制定的《交易所法》,其中第二条规定,“买卖有价证券,或买卖同种物品之交易所,每一区域以设立一所为限”。按照这个规定,中国证券市场最主要所在地——上海,由于存在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两个交易所,应按照该法第55条的规定:“现存之交易所如在同一区域内有同种营业者两所以上时,应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三年以内合并”。否则,将遭到“不依前项规定合并者,统以本法施行后满三年为限,限满解散,不得续展”的处分(参见上海档案馆编《旧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300页)。三年期限原应到1932年,但恰逢1932年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遂延至1933年解决。经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理事会磋商,取得协议,并经两所股东会议通过,决定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证券部于1933年5月31日停止营业,合并到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同时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进行改组,在原有资本12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资本180万元,总额定为300万元。经纪人名额由55人增加至80人。营业场所迁入汉口路422号新修的7层大楼(一楼大厅可容纳5000人进行交易)。从1933年6月1日起,上海地区所有的证券交易,统由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一家办理,这样,上海一地存在两家交易所经营证券业的局面就此结束(参见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调查课《上海华商证券业概况》,昭和16年版,第3页;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08、709页)。从这些史料记载看,这里的登记时间为1933年2月,应该是在这段期间内重新登记后留下的记录。
第一个印章的文字从右至左排列,具体内容为:“本公司资本总额原为人民币壹佰亿元,经一九五○年五月十六日股东临时会决议,调整为人民币三百六十亿元,即每一老股合新股三点六股”。
第二个长方形蓝色印章中的文字改为从左至右排列,具体内容为:“本公司资本总额经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九日股东临时会决议调整为人民币五百肆十亿元,每一老股合新股五点四股”。
从这两个长方形蓝色文字印章的文字中,笔者认为至少反映出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解放初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解放前经营顺利的这家大型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经营仍然比较顺利,1950年和1951年两年资本总额连续增加就是一个明证。尽管我们不清楚这家企业的资本总额是通过什么途径,即是通过增资还是重新估值或者别的方式使资本升值,但其资本额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增加的事实,无论如何都可以证明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正常和顺利。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经济政策的成功。二是作为股份制企业,这家企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至少召开了两次股东会并形成决议,这个事实同样是解放前的这家股份制企业在解放后仍然能够进行比较规范运作的证明。
但是,这七份信谊公司股票反映出来的更重要的信息,应该是其背面的股息分配记录。
该股票的背面(见图2),在印刷有“本公司章程摘要”和“股份让受登记”的地方,挤满了长方形、菱形和圆形半圆形的各种股息发放的印章。其中,除属于程祥云的两份股票的印章只有19个(是从民国36年到1959年第二季度的股息发放记录)以外,其他五份股票的股息分配印章都有21个(其中两份股票有22个,但内容重复,比属于程祥云的股票多出来的两个印章是1959年第三、第四季度股息发放的印章)。从印章看,尽管股息发放有时是按年,有时是按季度,但这21个印章完整地记录了这家企业从1947年直到1959年12年中的股息发放状况,没有缺失或断档,是一份很宝贵的历史记录。
在对这些印章的文字和年份进行考察后,笔者有几个发现。
首先是内容:这七份股票都有一个内容相同的印章,记录了1955年和1956年一二季度股息发放以及变化的情况。这个印章的文字是:“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这里,除留下了企业利润分配的记录外,还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企业分红发放的利息名称从“股息红利”变成了“定息”。这种企业利息的名称改变说明了什么?无独有偶,在笔者收藏的另外两种“同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①和“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②的老股票中,同样是从1956年第一、第二季度开始,有了相同内容的“定息”发放的记载。同丰印染公司股票背面印章中的文字是:“1956年度第一、二季定息发讫”(见图3)。信和纱厂公司股票背面印章中的文字是:“1955年度股息及1956第一、二季度定息发讫”(见图4)。而在此前的股息发放记载中,不管是哪一种公司的股票,从未出现过“定息”的字样。
————————————————————
①
关于“同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江川主编《华股指南》一书中有所介绍,主要情况为:“该公司创立于民国25年间,以织造及印染麻纱布匹为业务。营业区域以长江各端口为最,远及南洋与印度。翌年购置厂房,增添机器,大量生产。不幸沪战突起,一部分厂房毁于炮火,工作停顿。但战事内移后,即恢复原状。近年因业务发达,数加扩充,迄今该公司设有二厂,分工合作。资本:国币一千二百万元;股额:分为一百二十万股,每股十元;历届增资:初仅国币六万元,26年增至十五万元,29年增至四十万元。30年11月大举扩充,增至一千二百万元。股息:历年派息,均在一分以上”。转引自金融史编委会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旧中国交易所股票金融市场资料汇编》,1995年版,第1842页。笔者收藏的这张同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日期是1955年2月1日。
②
关于“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吴毅堂编着的《中国股票年鉴》中介绍为:“该公司创办于民国26年12月,因当初曾在香港注册,故太平洋战事后,曾被敌日军管理,发还后改组为华商,以迄于今。资本:国币四万伍千万元正,股份总额四千五百万股……”。见《中国股票年鉴》第153页.笔者收藏的这张信和纱厂股票是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签发的。
⑦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具有潜力的股票有哪些
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达到80%左右,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2011年世界城镇人口为36.3亿,中国城镇人口为6.9亿,占比为19%,报告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镇化率将达到49.8亿城镇人口,中国将达到9.7亿左右,占比将达到19.5%,中国对全球城镇人口的贡献率将超过20%,中国城镇化规模大、节奏快、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备受世界瞩目,我们说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0.36万亿增加到去年的56.9万亿,实际增长了25倍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去年的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成就举世公认。
但发展过程中累计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粗矿,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等等,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乡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压低公共服务成本来推动城镇化的过去不可持续,城镇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具体形态,以综合(行情 专区)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走好这条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必须坚持优化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营运模式。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领土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是要实施五大任务:
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城镇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也带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问题突出,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些风险隐患。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一方面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县级城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到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市人口100万到3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5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今年我们要求各类城镇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具体的标准,特大城市要实行居民制,并向社会公开、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和他们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稳步推进城镇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第二,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从城市群布局看,我国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加大,而中西部资源(行情 股吧 买卖点)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的潜力尚有待挖掘,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部分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综合在能力的矛盾在加剧。但一些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8.5亿左右,合理引导在东中西部地区,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不,关系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要优化提升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的城镇化的战略格局,依靠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通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增强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和小城市产业功能、集聚功能和服务功能,把有条件的县城:重点镇、重要边境口岸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第三,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一些城区摊大饼式的扩张,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导致城镇建设粗矿低效,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加重,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这既不利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要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内在品质,要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的治理水平。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意,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即使达到70%左右,仍然将有4—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相辅相成,与呈现发展一体化要统筹协调,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和……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的家园。
第五,要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现行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女士们,先生们,在中国这样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城镇化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可寻,我们需要认真借鉴、汲取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妥扎实有序的推进,我们希望国际上更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欢迎国际上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⑧ 股票是哪一年引进中国,哪一年《股票》立法
19世纪60年代,清朝就有洋行大量发行股票,等到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大量发行国内的股票。民国股票交易基本没有停止。
新中国1990年在上海,1991年在深圳引入股权制度,股票立法1999年的证券法。
⑨ 新基建股票代码是多少
图自《21 世纪经济报道》
⑩ 城镇化龙头股票有哪些
房地产、水泥、新型建材、机械设备和大众消费品是新城镇化过程中受益的“五朵金花”。
首先,保障房带动了基建行业、装修装饰、家电电器等行业发展;其次,医疗改革也是一项重要议题;再次,城市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多。未来二级市场关于城镇化主题股将成为一个热点。
城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传统的基建类如地产、建筑建材、煤炭、有色、化工,也包括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在短期内,这些行业并不能根据城镇化这个主题来估值,长期内这些行业仍然比较看好。
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导致大量低保障的属于新农合范畴的农民进入高保障的城镇医保系统,这是推动医药行业长期成长的驱动力之一。小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忧,因此在相关基建过程中,对环保产业有较大需求。这个行业符合环保民生的政策方向,较为清洁的环境成为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也成为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型城镇化的投资含义,未必是地产、基建等传统的周期性行业,更多可能指向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节能环保和农业现代化这三个方面。具体到行业层面,分析师倾向于认为医药、文化传媒、水利、节能环保等行业更值得关注,这些行业有望在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中充分受益。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区域分布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涉及到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分析师认为,在小城镇化的第一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受到更大的关注,尤其是在政策趋于明朗的时点会对基建板块造成利好;而在小城镇化的第二阶段,区域性的产业集群逐渐产生效益,但是这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观察,才能找到合理的投资标的。
1、房地产:中期有成长空间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伴随行业景气回升,房地产行业中期成长空间来自于城镇化的进展,其核心在于制度变革的方向。对房地产而言,若释放农村土地红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土地的供给,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对房地产中长期相对利好;同时,制度变革带来的政策红利将推动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得以加速,对房地产需求具有增量意义。
城镇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第二阶段是,基建投资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城镇化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最终完成从投资到消费驱动的增长途径。”由于城镇化所带动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更多地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因而,主要经营活动在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将成为市场主体。
此外,土地改革、城镇化政策带来的主题性机会,预收款多、销售快速、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公司将有表现,包括:华夏幸福(600340)、南国置业(002305)、金科股份(000656)、苏宁环球(000718)、铁岭新城(000809)、华侨城(002669)。
2、水泥业
小城镇化是建材行业的外在驱动力,拉动了对建材的整体需求,重点关注水泥与管道。从供给角度来看,水泥的供应具有库存少,半径小的特点,而近期水泥价格开始反弹。从需求角度来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交运、住宅、商业、农业和工业对水泥和管道的需求不断加大。尤其在最近几年,需求的上升拉动了中国管道行业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各类管道生产和应用国家。www.southmoney.com
在新型城镇化初步阶段,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戏,随着政策趋于明朗,水泥钢铁建材板块将迎来新的景气周期。
水泥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基建以及房地产。基建方面,中国已经步入城市配套建设加速时期。
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6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比率达到了51.3%。中国目前现有及规划城市圈有19个,总体覆盖城市个数将近150个,预计随着新城镇化的深入,未来城市圈型的投资发展将会加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现有成熟的城市圈将成为未来投资机构转型的主要区域。
从需求端和盈利情况来看,2013年7-8月份是行业左侧拐点;行业基本面已经见底,并有望弱势复苏,对行业没必要悲观,而应该开始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后续的投资机会一是估值出现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的确定标准可以参考过往的PB),二是寻找自下而上的公司机会,目前时点仍相对看好基本面较好、估值较便宜的海螺水泥(600585);中期关注有可能困境反转的冀东水泥(000401)。
3、新型建材:成长空间大
未来需要关注2013年上半年基建铁路的开工情况。2013年可精选供需关系优势明显的华东区域,关注铁路基建开工的投资机会。
另外,建议超配新型建材概念,主要是受益新型城镇化,短期保持高成长,中长期结构占比提供的个股。在政策推动下,搪瓷立面板、石膏板、防水涂料、给排水管等新型建材将明显受益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成长空间大。主要关注公司有北新建材(000786)、开尔新材(300234)、龙泉股份(002671)、纳川股份(300198)。
4、大众消费品:布局三四线城市
213年可布局分享新型城镇化盛宴的龙头公司,大众消费品公司在三四线城市渠道布局,拓展空白区域市场。投资者可主要关注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主要关注的公司有索菲亚(002572)、永新股份(002014)等。另外需要兼顾主题投资,如原材料价格下跌,下游增长确定的公司,包括姚记扑克(002605)、通产丽星(002243)、紫江企业(600210)等。金价上涨的相关个股,如老凤祥(600612)、明牌珠宝(002574)、潮宏基(002345)。
5、机械设备
工程机械行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程建设的项目数量,将会扩大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无论是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还是对城镇化过程中交通的建设,以至于农业的机械化,都能给机械生产企业带来拉动作用。可重点关注:中联重科、一拖股份。
中联重科(000157)是工程机械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产品覆盖混凝土制备、输送、成型机械、高等级公路施工及养护机械等领域。公司生产的十大系列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一拖股份(601038)是中国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专业农用拖拉机、农用柴油机生产和销售企业。主要制造、销售农业机械和动力机械。公司的产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拥有从锻件到测试的全套生产能力。未来有望在小城镇化和农业集约生产的过程中受益。
汽车:汽车行业受益于小城镇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汽车的使用使小城镇星罗棋布的特点和效益得以彰显,利于对空间的优化布局;第二,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对汽车的需求必定会有所上升;第三,可以较好地辅助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速度。可重点关注:潍柴动力、上汽集团。
电气设备:小城镇化发展可以扩大电力设备的需求,尤其是低压电器设备在工业、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重点关注:正泰电器、汇川技术。
轨道交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外延不断扩展,相邻城市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在深度城镇化的背景下,看好快速铁路及城轨地铁带来的轨道交通行业增长,以及由货运发展带来的铁路货车和机车的投资机会。可重点关注:中国北车、中国南车、晋西车轴。
11月29日,太原重工(600169)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顺利投产,引来中国北车(601299)、中国南车(601766)、太钢、马钢、意大利路奇霓铁路公司、西马克梅尔公司等国内外客户、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和项目建设单位的关注。
据介绍,太原重工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是适应中国高速列车和轨道交通技术发展需要,集高端装备、高新技术、高端制造为一体的铁路装备制造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为高速车轮生产线,投资16.86亿元,建筑面积105227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车轮生产线;二期工程包括轮对和重轴两条生产线,轮对总装生产线以高铁、城轨和出口轮对为主,具备年产3万副各类轮对的生产能力,重轴生产线以重载、高速和城轨高端车轴为主,设计能力为年产4万根。
项目建成后,太原重工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自主配套生产高速列车轮轴和轮对集成产品的企业,将逐步实现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改变我国高速列车轮轴产品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满足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促进太原重工铁路产品向高端化、集成化、国际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