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股市三倍的指数基金有哪些
华安基金
广发基金
鹏华基金
中欧基金
嘉实基金
2. 指数基金和股票基金比起来谁更赚钱长期看。
1、指数型基金是跟踪某个指数的基金,具有管理费低,是指定买指数里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是由基金经理可以自主决定买入哪只股票,没有太多的约束和规定。
2、指数基金就是跟踪某个股票指数走势,一般就是跟踪指数构成的成分股来进行股票资产配置,投资范围相对确定,因此管理成本较低,进行基金申购时候的成本也较低,当指数具有趋势性行情时候具有很好的机会;而股票基金投资范围就是根据基金经理的判断进行,往往追求超额收益,管理成本相对较大,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就狠重要。由于目前指数较低,建议超配指数基金,尤其是中小和创业板相关的主题基金。
3、指数基金是很多专家推荐的定投标的,理由是在市场中只有很少基金能战胜指数。必须要承认在一个直线上升的市场中要战胜指数是相当困难的,但A股市场很少会出现上述走势。同时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在A股市场中能战胜指数的基金不胜枚举。尤其在弱势环境下,也许指数的涨幅相当有限,但很多股票基金的净值已经悄然创出新高,从这个角度看,个人更加青睐股票基金。
3. 中国的ETF(开放式指数基金)有跑赢大盘的吗
汗……
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他是完全模拟某一指数的基金,其他股票型基金都以受益最大化为原则。但是考量指数型基金的标准却是唯一的:那就是走势与所追踪的相似程度!他跑赢大盘便是基金经理的失职。如果他偏离指数去追求收益那指数基金就不能叫指数基金了
4. 2016年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哪家好
基金定投随便找一个第三方平台即可,至于那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差别不大。
目前市场的指数基金越来越多,选择指数基金的难度越来越大,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是最需要重视的有两点:一方面选择跟踪成长性较好的指数的基金,找到这样的指数的难度不亚于选股票;另一方面是选择投资跟踪误差较小的指数基金,跟踪误差越小的基金,表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越强,投资者更能实现获得指数收益率的目标。
首先找到适合的标的指数:因为被动指数型基金是严格按照契约跟踪指数,标的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就反映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偏好选择合适标的指数的指数基金。
至于阶段性的哪个指数好,就是见仁见智了。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类型的指数,可能表现会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一般投资者也是很难以把握。这就是为什么连巴菲特都一直推荐投资者投资于像标准普尔500指数这样的宽基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基金。总的来说,一般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覆盖面较广的宽基指数,有经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阶段性的市场行情来选择指数。
从长期看,指数型基金肯定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比较好的,如果将定投时间拉的足够长,比如20年,能够战胜指数型基金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必将是凤毛麟角,这是中国基金经理的素质决定的,在整体水平不高的中国基金经理群体中,象王亚伟这样的牛人毕竟是少数,如果三五年后华夏大盘换了其他基金经理,能否还保持现在的水平让人心里没底,而指数型基金与基金经理本身素质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只要股市长期向上,指数型基金不涨也难。
5. 请推荐一只指数基金
1.大部分指数基金防守性不佳,但牛市中涨势一般会较为强劲。长期来看只有四分之一的股票型基金能够战胜优质指数基金,这就显现出被动型以静制动的价值
2.因经济走势长期向好,大盘长期比必有向上的走势,理财组合中配置指数基金可达到一定的比例,亦可作为核心基金配置,但需要配置优秀的积极进取型股票基金,以期可能战胜指数,获得超额收益
3.现阶段可买入ETF类基金或增强型指数基金,较为看好易基50指数、华安中国A股、嘉实300等
6. 求推荐几只值得投资的指数基金,谢谢
指数型基金属于偏股型基金分类。
偏股型基金定投最低7年,这7年的前4年称为资金积累期,后3年为收获期。低于7年的偏股型基金定投风险是没有经过合理时间长度所削减的。
在积累期基金盈亏都不会太多,因为总体成本就不多。所以积累期的关键是成本累积的高低,前几年股市下跌有利于积累低成本。而到达最后几年的收获期才是决定基金最终定投效果的。
如果你等股市开始上升在定投,风险反而加大,在积累期虽然你是赚钱的,但赚不了多少,但成本是在逐渐的堆高,到收获期如果股市下跌,少量的收益几天就会跌没,而且会有亏损风险。
推荐华安深证300指数,长期定投成长性良好。
另外,不推荐定投指数基金,中国的股市不同于外国成熟市场,指数型基金并不吃香,相反混合型基金比指数型基金要有优势,攻守兼备。你可以查看多年的基金数据,不要简单看一年两年,挑选几只指数基金,再挑选几只混合型基金对比。
你可以看出很明显指数型基金涨的快,跌的快,会赚钱,但不会守。
7. 股票型基金的风险
目前中国市面上除股票型基金外,还有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这三种基金的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但从风险系数看,股票型基金远高于其他两种基金。股票型基金的风险较大,因为股票型基金80%及以上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基金的风险和收益都取决于股票,而股票的风险较大,沪深两市股票涨跌幅为10%,创业板和科创板股票涨跌幅限制为20%。
拓展资料:
一、股票型基金怎么估值
1、主动管理型基金。基金经理可以自由的选择投资品种,自主的控制仓位,以争取获得战胜指数的收益率,体现的是基金经理以及基金公司所代表的投研团队的能力。
2、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范围很大。基金投资的仓位随着市场涨跌随时可能变化。而基金每季度仅公布其十大重仓股,所以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是没办法判断估值高低的。
3、指数型基金。以特定指数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4、相比不限范围。无固定仓位的主动管理基金,指数型基金因为跟踪某个指数,短期的涨跌基本会跟随指数的涨跌,因此指数型基金的估值情况,可以通过其跟踪的指数判断。
二、买股票型基金要注意什么
1、购买股票型基金也是有手续费的,不同的机构手续费是不一样的;
2、部分股票型基金在完成申购之后是有一个封闭期的,在封闭期内,股票型基金不能随时卖出;
3、股票型基金是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但是在投资股票型基金的时候还是要了解清楚具体的投资标的,不同的投资标的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8. 中国的指数基金前景如何为什么很多人说中国的股票市场很差那中国股票市场差是不是指数基金就不行呢
1、中国是政策市,政策好,股市行情好,股市上涨,为什么会不能获利,我不这样认为。
2、美国的股市有200年的历史,对比中国要完善很多,个人认为中国的股市同样值得投资。
3、想要稳定投资,当然是定投好,较好的分散风险,因为股市短期无法预测,如大笔资金一次性投资,建议在熊市中方可进行,短期看不到收益甚至亏损,需耐心长期持有。但同样建议资金尽可能分散投资,可以五成资金投入。中长期可见收益。适当可配置些债券基金。
4、个人认为中国股市投资指数基金可以。
中国人得看好中国未来经济,现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越了日本。
以上纯属个人认为,纯手打,未抄袭。
具体还需楼主自行判断,因为股票型投资风险最高,收益与亏损是同等的。只要你看好中国的未来。
9. 都去买指数基金了,战胜市场就更容易了么
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
在金融投资中,一对最重要的概念,是主动和被动投资。被动投资,指的是购买并持有一个市场组合,其目的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而主动投资,则是指通过择股、择行业和择时来谋求获得比市场平均回报更好的投资回报。
主动投资,为了获取比被动投资更好的投资回报,需要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其风险就是,投资者可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回报,也可能获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加总起来获得市场平均回报。其中所有的主动投资者,获得的总回报是平均回报扣除交易成本。如果有一位主动投资者获得超额回报,那么必然有另外一个主动投资者的回报低于平均。因此,如果你不能在主动投资中战胜别人,那你就是那个被宰割的对象。
最简单的被动投资方法,是购买并持有一个市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指数基金。在过去几年间,指数基金和ET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这种趋势,让很多主动型基金经理如临大敌,开始担心起自己的饭碗来。
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说法,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购买指数基金,加入被动投资的阵营,那么主动型基金经理面临的竞争就更少了,因此他们更可能战胜市场,获得超额回报。
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挺有道理。因为大家如果都去买被动型指数基金了,那么市场有效性就会下降。有效性越低的市场,价格偏离基本面的情况就越多,因此主动型基金找到这种价格扭曲,并从中获利的可能性也越高。
然而,验证一种说法究竟是否有道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我们需要去研究和分析证据。这样才能得出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结论。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的数据。
在过去几年中,选择被动投资的美国投资者,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举例来说,2008年年底,美国主动基金管理的总资产为46,000亿美元左右,而被动投资基金管理的总资产为11,000亿美元左右,约占所有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19%左右。而到了10年后的2018年底,主动和被动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为104,000亿美元和64,000亿美元,其中被动管理的资产达38%左右。也就是说,在十年间,被动管理的资产市场份额,翻了一番。
照上面的逻辑,在这段时间内,主动管理的基金应该业绩更好,因为有更多的人选择了被动投资。但事实如何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标普公司公布的SPIVA研究结果。该研究统计了美国主动型公募基金战胜市场的比例。
2008年的SPIVA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的5年间,无法战胜市场的主动型公募基金,大约为79%左右,也就是差不多有八成公募基金无法获得超额回报。到了10年后的2018年,回顾过去5年,无法战胜市场的主动型公募基金,为87%。
也就是说,无法战胜市场的主动型公募基金,不光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但是要战胜市场,反而变得更难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意外的发现?其实仔细想想,背后的原因也不难解释。总结起来,有这么两条:
第一、退出主动投资竞争,甘愿去购买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大多是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没那么厉害的“输家”。在他们退出后,留下来继续专注于主动投资的玩家,其平均投资水平更高。
大致来说,绝大多数投资者,在一开始,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个“投资大神”之梦,梦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巴菲特第二。很少有人会在第一天就主动承认,自己没那么厉害,其实就是一颗被收割的“韭菜”。有一些投资者,在吃了亏以后,慢慢认清现实,认识到自己有几斤几两,以及战胜市场有多难,因此会选择加入被动投资的大军。在这种持续的自我筛选和淘汰过程中,参与主动投资的玩家更少了,但是留下来的却是更强的,或者至少赢多输少的。因此要战胜对方,自然难度也更高。
第二、市场的有效程度提高了。
有效程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廉价。和十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网络速度要快很多,移动手机要普及很多,各种关于公司和经济的信息量大增,传播速度也更快。因此,基于信息时间差来谋求超额回报,难度大大提高。
其次,金融行业的人才数量,以及使用的工具效率,有了很大进步。在今天的投资行业里,考取CFA证书不再是一个稀缺品,而是一个必备品。大量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包括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进入基金投资和资产管理行业。任何一个有点规模的基金,如果没有几套基于电脑程序的量化投资交易策略,都不好意思跟人开口。所有这些因素,都提高了市场的有效程度。
主动投资的参与者更强,市场更有效,解释了即使有更多人购买指数基金,战胜市场却反而更难背后的原因。
上面说的是美国市场的情况,那么我们中国市场怎么样呢?很遗憾的,针对中国股市,还没有类似于SPIVA这样的统计研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主动型公募基金战胜市场的比例。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数据研究,来管中窥豹。
举例来说,在2007年时,在上交所所有的上市A股中,个人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接近50%,远高于机构(32%左右)和法人(20%以下)的持股市值占比。但是到了十年后的2017年,个人持股占比下降到21%,而法人持股占比则上升到62%左右。也就是说,A股的投资者结构,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股市中的主要力量,是公司层面的法人股,而非那些散户。能够让机构割的“韭菜”,将会越来越少,这将显着提高主动基金战胜市场的难度。
其次,在过去10年间,投资A股的基金数量经历了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7月底,投资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数量,超过了6000只。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接近4万只。同行之间的竞争,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有效程度,也让任何一只基金战胜市场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在投资方面没有高人一等的信息或者速度优势,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胜市场的策略,那么投资者更加理性的选择,是购买一些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努力保持不同资产之间的多元分散,并且坚持长期持有。这种看似愚笨和简单的投资方法,反而才是最管用的投资良策,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成为市场中被狩猎的对象,获得最好的长期回报。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