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票的实证研究方法有哪些,请详细说明,万分感谢!
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765569
B. 关于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中的回归分析
到专业股票网站查下
论文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严重的
C. 以中国股市为课题可以进行哪些范围的研究/
中国股市成长性和投资机会研究<br />中国股票市场“行业规模效应”研究<br />中国股票市场某月效应的实证研究<br />中国股市收益波动的区制特征研究<br />中国股市泡沫测度与控制研究<br />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
D. 本科金融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写什么内容好比较容易写的。
一、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w
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
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
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
34、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35、股票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36、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37、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研究
38、外汇交易策略探讨
39、外汇交易技术分析
40、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
41、债券投资策略研究
4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问题研究
43、黄金交易市场xian长分析与展望
44、金融期货在我国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三、货币理论、政策、与监管系列
1、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4、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5、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研究
6、金融危机发生金融监管的责任分析
7、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8、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与创新
9、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1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效应分析
11、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研究
12、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褒贬分析
13、金融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4、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研究及实证分析
15、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6、在新形势下,货币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
17、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效应分析
18、金融深化论在当代的适应性研究
四、国际金融系列
1、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4、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探析
5、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6、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7、国际结算在国内银行国际化服务中的作用
8、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
9、国际结算中的收汇考核案例分析
10、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
11、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监管问题的探讨
12、试论述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热钱的流动
13、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问题探讨
14、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研究
15、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6、关于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探讨分析
17、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18、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分析
19、个人海外投资研究
20、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
21、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研究
22、企业海外间接投资与股票、债券、基金研究
23、美元、欧元、邓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其实分析
2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25、外汇洗钱的方式与渠道研究
26、国际收支分析效应研究
27、错误与遗漏数据及不明资金逾出研究
28、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研究
29、外汇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0、外汇交易防险工具研究
五、其它
1、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3、网络金融的发展研究
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5、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6、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E. 请大家给我1份关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的论文2
证券投资策略研究论文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F. 罗杰斯:我给孩子留大量中国股票,中国股市的潜力有多大
罗杰斯:我给孩子留大量中国股票,中国股市的潜力有多大首先就是中国的经济市场不断地扩大,其次就是中国的股票市场正在朝着稳健发展的状态增长,再者就是很多投资者将目光放在中国市场,另外就是中国的企业正在跃升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有影响力的企业,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罗杰斯:我给孩子留大量中国股票,中国股市的潜力有多大。
一、中国的经济市场不断地扩大
首先就是中国的经济市场不断地扩大 ,对于中国的经济市场而言正在不断的扩大这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更好的满足长期的发展需求,并且可以让中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者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应该加强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并且主动迎合一些有利的政策来满足长期的投资需求,应该保持理性的头脑来分析公司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G. 谁有好点的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 QDII 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 IPO 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 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 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 A 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 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 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 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 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 25、 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 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 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 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 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 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